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三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三卷(梁纪)原文第一百六十三卷(梁纪)梁纪十九太宗简文皇帝上大宝元年(庚午、550)梁纪十九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庚午,公元550年)[1]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辛亥朔(初一),梁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宝。
[2]陈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将二万人军于南野以拒之。
路养妻侄兰陵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敢当者。
杜僧明马被伤,陈霸先救之,授以所乘马;僧明上马复战,众军因而乘之,路养大败,脱身走。
霸先进军南康,湘东王绎承制授霸先明威将军、交州刺史。
[2]陈霸先率军从始兴出发,抵达大庾岭。
蔡路养统率两万人驻扎在南野进行抵抗。
蔡路养的妻侄兰陵人萧摩诃,年方十三,单骑出战,没人敢抵挡他。
杜僧明的战马受了伤,陈霸先救了他,并把自己骑的马给他;杜僧明跃上马又投入战斗,众军乘着他的气势勇猛进击,蔡路养大败,脱身逃跑了。
陈霸先于是进军南康,湘东王萧绎以皇帝之令授予陈霸先明威将军、交州刺史。
[3]戊辰,东魏进太原公高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事、大行台、齐郡王。
[3]戊辰(十八日),东魏晋升太原公高洋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齐郡王。
[4]庚午,邵陵王纶至江夏,郢州刺史南康王恪郊迎,以州让之,纶不受;乃推纶为假黄钺铖,都督中外诸军事,承制置百官。
[4]庚午(二十日),邵陵王萧纶率人马到达江夏,郢州刺史南平王萧恪带人到郊外恭迎,并表示要把郢州让给他。
萧纶不接受;于是推举萧纶为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以皇帝的旨意设置百官。
[5]魏杨忠围安陆,柳仲礼驰归救之。
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猝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
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可克。
克仲礼,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定也。
乃选骑二千,衔枚夜进,败仲礼于3378头,获仲礼及其弟子礼,尽俘其众。
马岫以安陆,别将王叔孙以竟陵,皆降于忠。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六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六卷(梁纪)原文第一百六十六卷(梁纪)梁纪二十二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梁纪二十二梁敬帝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1]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刘将兵援江陵,至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之,帅其众还据邵陵。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邵陵太守刘带兵救援江陵,走到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了他,把他的部众带回邵陵据守。
[2]梁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尊其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
赏刑制度并同王者,唯上疏于魏则称臣,奉其正朔。
至于官爵其下,亦依梁氏之旧,其勋级则兼用柱国等名。
以谘议参军蔡大宝为侍中、令,参掌选事;外兵参军太原王操为五兵尚书。
大宝严整有智谋,雅达政事,文辞赡速,后梁主推心任之,以为谋主,比之诸葛孔明;操亦亚之。
追赠邵陵王纶太宰,谥曰壮武;河东王誉丞相,谥曰武桓。
以莫勇为武州刺史,魏永寿为巴州刺史。
[2]梁王萧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大定,追尊昭明太子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为高宗,昭明太子的妃子蔡氏被追尊为昭德皇后,尊母亲龚氏为皇太后,立妻子王氏为皇后,儿子萧岿为皇太子。
在赏赐刑罚制度方面,都和称王称帝的体制一样,只有在向西魏上疏的时候自称臣,用西魏的历法。
至于官制爵位等的颁发,也还依照梁朝的旧制,而给有功之臣定的功勋等级,则兼用西魏设置的柱国等名目。
任命谘议参军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与掌管选拔官员的事情;任命外兵参军太原人王操为五兵尚书。
蔡大宝为人严谨整饬有智谋,一向娴熟精通于政事,作文措辞丰沛敏捷,后梁主萧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以他为出谋划策的主角,把他比为诸葛孔明,王操的地位仅次于他。
追赠邵陵王萧纶为太宰,谥号为壮武;河东王萧誉为丞相,谥号为武桓。
又任命莫勇为武州刺史,魏永寿为巴州刺史。
[3]湘州刺史王琳将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闻江陵已陷,为世祖发哀,三军缟素;遣别将侯平帅舟师攻后梁。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梁纪)原文第一百五十一卷(梁纪)梁纪七高祖武皇帝七普通七年(丙午、526)梁纪七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公元526)[1]春,正月,辛丑朔,大赦。
[1]春季,正月辛丑朔(初一),梁朝大赦天下。
[2]壬子,魏以汝南王悦领太尉。
[2]壬子(十二日),北魏命令汝南王元悦兼任太尉。
[3]魏安州石离、穴城、斛盐三戍兵反,应杜洛周,众合二万,洛周自松岍赴之。
行台常使别将崔仲哲屯军都关以邀之,仲哲战没,元谭军夜溃,魏以别将李琚代谭为都督。
仲哲,秉之子也。
[3]北魏安州的石离、穴城和斛盐三戍的守兵哗变,响应杜洛周,叛兵聚合起来有两万之多,杜洛周从松岍出发赶赴叛兵所在地。
行台常景指派别将崔仲哲驻扎在军都关截击杜洛周,崔仲哲战败而全军覆没,元谭的军队在夜间溃逃而散,北魏委派别将李琚代替元谭担任都督。
崔仲哲是崔秉的儿子。
[4]初,魏广阳王深通于城阳徽之妃。
徽为令,为胡太后所信任;会恒州人请深为刺史,徽言深心不可测。
及杜洛周反,五原降户在恒州谋奉深为主,深惧,上书求还洛阳。
魏以左卫将军杨津代深为北道大大都督,诏深为吏部尚书。
徽,长寿之子也。
[4]早先之时,北魏广阳王元深同城阳王元徽的妃子通奸。
元徽担任了尚书令,深受胡太后的信任。
恰好恒州人请求元深担任刺史,而元徽则说元深城府太深,难以测知。
到杜格周反叛时,住在恒州五原的降户策划要拥戴元深为主子,元深害怕了,上书朝廷请求回洛阳。
北魏委派左卫将军杨津代替元深担任北道大都督,诏令元深担任吏部尚书。
元徽是元长寿的儿子。
五原降户鲜于礼等帅北镇流民反于定州之左城,改元鲁兴,引兵向州城,州兵御之不得。
杨津至灵丘,闻定州危迫,引兵救之,入据州城。
礼至,津欲出击之,长史许被不听,津手剑击之,被走得免。
津开门出战,斩首数百,贼退,人心少安。
诏寻以津为定州刺史兼北道行台。
魏以扬州刺史长孙稚为大都督北讨军事,与河间王琛共讨礼。
五原的降户鲜于礼等人率领北镇流民在定州的左城造反,改年号为鲁兴,带兵向州城进发,州兵抵抗而失利。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 梁纪》
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梁纪》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春正月。
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惟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
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
”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
至大梁。
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至大梁劳王,贻矩请以臣礼见,王揖之升阶,贻矩曰:“殿下功德在人,三灵改卜,皇帝方行舜禹之事,臣安敢违!”乃北面拜舞于庭。
王侧身避之。
贻矩还,言于帝曰:“元帅有受禅之意矣!”帝乃下诏,以二月禅位于梁。
又遣宰相以书谕王,王辞。
二月,唐大臣共奏请昭宣帝逊位。
诏宰相帅百官诣元帅府劝进;王遣使却之。
于是朝臣、藩镇乃至湖南、岭南上笺功进者相继。
三月,唐昭宣帝降御禅位于梁。
以摄中书令张文蔚为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副之;摄停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学士张策副之,帅百官备法驾请大梁。
杨涉子直史馆凝式于涉曰:“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
况手特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何!盍.辞之!”涉大骇,神色为之不宁者数日。
梁王始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下书称教令,自称曰寡人。
梁王更名晃。
张文蔚、杨涉乘辂自上源驿从册宝,诸司各备仪卫卤薄前导,百官从其后,至金祥殿前陈之。
王被兖冕,即皇帝位。
张文蔚、苏循奉册升殿进读,读已,降,帅百官舞蹈称贺。
帝遂与文蔚等宴于玄德殿。
帝举酒曰:“联辅政未久,此皆诸公推戴之力。
”文蔚等惭惧,俯伏不能对,独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盛称帝功德宜应天顺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注】后梁太祖:朱温。
梁王:即朱温,又名朱全忠、朱晃。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B .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C .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D.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平元年”与“元和十年”(《琵琶行》)两句中的“开平”“元和”都是年号。
资治通鉴各卷内容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一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一起玄黓敦牂,尽阏逢涒滩,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一◎ 天监元年壬午,公元五零二年春,正月,齐和帝遣兼侍中席阐文等慰劳建康。
大司马衍下令:“凡东昏时浮费,自非可以习礼乐之容、缮甲兵之务者,馀皆禁绝。
”戊戌,迎宣德太后入宫,临朝称制,衍解承制。
己亥,以宁朔将军萧昺监南兗州诸军事。
昺,衍之从父弟也。
壬寅,进大司马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己酉,以大司马长史王亮为中书监,兼尚书令。
初,大司马与黄门侍郎范云南清河太守沈约、司徒右长史任昉同在竟陵王西邸,意好敦密,至是,引云为大司马咨议参军、领录事,约为骠骑司马,昉为记室参军,与参谋议。
前吴兴太守谢朏、国子祭酒何胤,先皆弃官家居,衍奏征为军谘祭酒,朏、胤皆不至。
大司马内有受禅之志。
沈约微扣其端,大司马不应;它日,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
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尺寸之功。
今童儿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
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
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
”大司马曰:“吾方思之。
”约曰:“公初建牙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成,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德。
且人非金玉,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之子孙!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心。
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大司马然之。
约出,大司马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
”大司马曰:“智者乃尔暗同。
卿明早将休文更来!”云出,语约,约曰:“卿必待我!”云许诺,而约先期入。
大司马命草具其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大司马初无所改。
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徘徊寿光阁外,但云“咄咄!”约出,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乖所望。
”有顷,大司马召云人,叹约才智纵横,且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卿二人也!”甲寅,诏进大司马位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备九锡之礼,置梁百司,去录尚书之号,骠骑大将军如故。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六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六卷(梁纪)原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梁纪)梁纪十二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五年(癸丑、533)梁纪十二梁武帝中大通五年(癸丑,公元533年)[1]春,正月,辛卯,上祀南郊,大赦。
[1]春季,正月,辛卯(初二),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
[2]魏窦泰奄至尔朱兆庭,军人因宴休惰,忽见泰军,惊走,追破之于赤岭,众并降散。
兆逃于穷,命左右西河张亮及苍头陈山提斩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杀所乘白马,自缢于树。
欢亲临,厚葬之。
慕容绍宗携尔朱荣妻子及兆余众诣欢降,欢以义故,待之甚厚。
兆之在秀容,左右皆密通款于欢,唯张亮无启疏,欢嘉之,以为丞相府参军。
[2]北魏窦泰率领军队突然攻到尔朱兆大本营的厅堂,军中的人因为正在摆宴而疏于防守,忽然看见窦泰的军队,连忙惊慌地逃跑,后来在赤岭被窦泰追上击溃,不是投降就是逃散了。
尔朱兆逃到荒山中,命令在身旁侍奉的西河人张亮以及仆隶陈山提砍下自己的头颅投降,张亮与陈山提都不忍心这么做。
尔朱兆就杀掉自己所骑的白马,自己吊死在树上。
高欢亲自来到尔朱兆自杀的地方,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慕容绍宗带着尔朱容的妻子、孩子以及尔朱兆剩余的人马向高欢投降,高欢看在过去的交情上,给予他们很优厚的待遇。
尔朱兆在秀容的时候,他的近臣们都悄悄地向高欢表示投靠之意,唯独张亮没有写信联系。
高欢对他很赞许,任命他为丞相府的参军。
[3]魏罢诸行台。
[3]北魏罢免了各位行台。
[4]辛亥,上祀明堂。
[4]辛亥(二十二日),梁武帝在明堂举行祭祀典礼。
[5]丁巳,魏主追尊其父为武穆帝,太妃冯氏为武穆后,母李氏为皇太妃。
[5]丁巳(二十八日),北魏国主孝武帝分别追认他的父亲为武穆帝,太妃冯氏为武穆后,母亲李氏为皇太妃。
[6]劳州刺史曹凤、东荆州刺史雷能胜等举城降魏。
[6]劳州刺史曹凤、东荆州刺史雷能胜等人率领全城投降北魏。
[7]魏侍中斛斯椿闻乔宁、张子期之死,内不自安,与南阳王宝炬、武卫将军元毗、王思政密劝魏主图丞相欢。
资治通鉴五代十国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五代十国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光所撰。
该书收录了从前秦到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共计294卷。
其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五代(907年-960年)和十国(902年-979年)时期。
本文将分别介绍《资治通鉴》中五代十国的原文及其解析。
一、前言在介绍《资治通鉴》中五代十国的原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而十国则包括南唐、南汉、后蜀、吴越、南平、闽国、前蜀、后蜀、南吴和楚国十个政权。
二、五代十国原文与解析1. 后梁(1)原文:后梁,姓赵,赵匡胤也。
神农之世,封中山,以赵氏传世焉。
(2)解析:后梁是五代之一,其建立者赵匡胤来自赵氏。
据传说,神农时代封赵氏为中山,后代世代相传,最终建立了后梁朝廷。
2. 后唐(1)原文:后唐,以袁州中唐巴陵人之从唐而南隶后唐者,因号后唐。
满以国之,用讳李,避唐宗室名也。
(2)解析:后唐是五代之一,其建立者袁州人起兵反唐后,称为后唐。
为了避免与唐朝的皇室重名,袁州人改名为李,以示区别。
3. 后晋(1)原文:后晋,以晋王也,随国畿之称,因号后晋。
(2)解析:后晋是五代之一,以晋王的封号而得名,同时也以其所在的国畿为称号,因此被称为后晋。
4. 后汉(1)原文:后汉,本高平郡支系、九江王后裔。
而高皇后支由光武帝回至孝和、安、灵帝。
(2)解析:后汉是五代之一,后汉皇室的家族支系源于九江王。
高皇后的家族支系自光武帝回归至孝和、安、灵帝。
5. 后周(1)原文:天禧三载,闵帝上号,改元启德,国谥神德孝文皇帝,余亦上号,改元显德,国谥法天惠文圣皇帝。
(2)解析:后周是五代之一,其皇帝分别为闵帝和余帝。
闵帝上号为神德孝文皇帝,改元为启德;余帝上号为法天惠文圣皇帝,改元为显德。
6. 南唐(1)原文:周宗继杨吴,以尊周故。
(2)解析:南唐是十国之一,其建立者杨吴为了表示对周王朝的尊崇,将自己的国家称为南唐。
训诂学1
第二节 训诂的学的任务 及其目的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训诂学, 就不难明白它的任务和目的。其 目的和任务,具体有如下四个方 面:
(一)
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 化遗产的人才
我国是文化发达的古国,几千年流传下来 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正因如此,我们必 须批判地继承这丰富多彩的旧文化遗产,使我 们的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些文化遗产都 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要掌握那些 古老难懂的语言,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专门人才 去整理、注释、翻译古籍。要胜任这些工作, 就必须懂得训诂学,否则,就无法完成这些任 务。
有人认为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依靠几 本工具书,就可以把古籍全部看懂,这未 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读懂古书,谈何 容易,没有长期刻苦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各 方面知识,是很难办到的。
(二) 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 词语的准确
我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首 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否 则是不可能的。而准确地掌握词义,又 不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古代汉语,绝大 部分是一词多义,近义词之间又存在各 种各样的细微差别,需要我们进行仔细 辨析。而辨析词义又是训诂学所有的事 情。
因此,清代学者三百年的努力 成果,可以说是集中地发展了训诂 学科。
近代学者,在清代研究训诂 的基础上,使训诂的方法更加科
学化。
至此,传统的“小学”分 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 关联的门类:文字、音韵、 训诂。这三个门类的综合, 就是我国初具规模的传统 语言学。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学” 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一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著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另一 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 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 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此后,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另 一种训诂方式。一些训诂学家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就 是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抽取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五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五卷(梁纪)原文第一百六十五卷(梁纪)梁纪二十一世祖孝元皇帝下承圣二年(癸酉、553)梁纪二十一梁元帝承圣二年(癸酉,公元553年)[1]春,正月,王僧辩发建康,承制使陈霸先代镇扬州。
[1]春季,正月,王僧辩从建康出发,按照诏旨让陈霸先从京口回来替代他镇守扬州。
[2]丙子,胡围齐离石。
戊寅,齐主讨之,未到,胡已走,因巡三堆,大猎而归。
[2]丙子(十三日),山胡包围了北齐的离石城。
戊寅(十五日),北齐国主高洋出兵讨伐,还没到离石,山胡已经跑了,于是乘便巡视了三堆一带,痛快地打了一场猎后回来。
[3]以吏部王褒为左仆射。
[3]梁元帝任命吏部尚书王褒为左仆射。
[4]己丑,齐改铸钱,文曰常平五铢。
[4]己丑(二十六日),北齐修改铸钱的图样,上面铸的字为常平五铢。
[5]二月,庚子,李洪雅力屈,以空云城降陆纳。
纳囚洪雅,杀丁道贵。
纳以沙门宝志谶有十八子,以为李氏当王,甲辰,推洪雅为主,号大将军,使乘平肩舆,列鼓吹,纳帅众数千,左右翼从。
[5]二月,庚子(初七),李洪雅兵力不济,献出空云城投降陆纳。
陆纳把李洪雅关起来,杀了丁道贵。
陆纳因为僧人宝志写的诗谶中有十八子字样,以为姓李的会当皇帝,便于甲辰(十一日),推举李洪雅为主子,封号为大将军,让他坐在平肩舆上,左右排列鼓吹乐队,自己则率领几千士兵在左右护卫。
[6]魏太师泰去丞相、太行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
[6]西魏太师宇文泰辞去丞相、大行台等职,出任都督中外诸军事。
[7]王雄至东梁州,黄众宝帅众降。
太师泰赦之,迁其豪帅于雍州。
[7]王雄进军东梁州,黄众宝率众投降。
太师宇文泰赦免了黄众宝,把他手下骁勇的将领迁到了雍州。
[8]齐主送柔然可汗铁伐之父登注及兄库提还其国。
铁伐寻为契丹所杀,国人立登注为可汗。
登注复为其大人阿富提所杀,国人立库提。
[8]北齐国主高洋送柔然可汗铁伐的父亲登注和哥哥库提回到了他们的国家。
铁伐不久被契丹人杀害,其国人又立登注为可汗,登注又被头人阿富提杀死,国人又立库提为可汗。
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套装共7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七唐纪五十三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 三十九唐纪五十五
0 1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唐纪五十六
0 2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一唐纪五十 七
0 3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二唐纪五十 八
0 4
资治通鉴卷 第二百四十 三唐纪五十 九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 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四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三晋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五晋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七晋纪九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六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八晋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 晋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 九晋纪十一
目录分析
资治通鉴卷第 1
一周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 2
二周纪二
3 资治通鉴卷第
三周纪三
4 资治通鉴卷第
四周纪四
5 资治通鉴卷第
五周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 二
资治通鉴卷第八秦纪 三
资治通鉴卷第九汉纪 一
资治通鉴卷第 1
十汉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 2
十一汉纪三
3 资治通鉴卷第
十二汉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四隋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六唐纪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 八十八唐纪四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 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唐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 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一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一卷(梁纪)原文第一百六十一卷(梁纪)梁纪十七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548)梁纪十七梁武帝太清二年(戊辰,公元548年)[1]春,正月,已亥,慕容绍宗以铁骑五千夹击侯,景诳其众曰:汝辈家属,已为高澄所杀。
众信之。
绍宗遥呼曰:汝辈家属并完,若归,官勋如旧。
被发向北斗为誓。
景士卒不乐南渡,其将暴显等各帅所部降于绍宗。
景众大溃,争赴涡水,水为之不流。
景与腹心数骑自硖石济淮,稍收散卒,得步骑八百人,南过小城,人登陴诟之曰:跛奴!欲何为邪!景怒,破城,杀诟者而去。
昼夜兼行,追军不敢逼。
使谓绍宗曰:景若就擒,公复何用!绍宗乃纵之。
[1]春季,正月,已亥(初七),东魏慕容绍宗带领五千精锐骑兵前后夹击侯景的军队。
侯景欺骗他的士兵们说:你们这些人的家属,已经被高澄杀掉了。
侯景手下的士兵都相信了他的话。
慕容绍宗从远方高喊着:你们的家属都平安无事,如果你们回归,官职和勋爵会象从前一样封给你们。
说完,他披散着头发面向北斗星发誓。
侯景的士兵们不愿意南渡,他的将领暴显等人各自统率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慕容绍宗。
侯景的人马全面溃败,士兵们争相抢渡涡水,河水都被败兵们阻断、不再奔流了。
侯景与自己的几个心腹之人骑马从硖石渡过了淮河。
他们逐渐收集了一些溃散的士兵,步兵、骑兵共有八百人。
他们向南经过一座小城时,有人登上了城墙上面呈凸凹形的短墙对侯景谩骂道:跛脚的奴才,看你还想做什么!侯景听完恼羞成怒,攻破了这座小城,杀掉了骂他的人之后带兵离去。
他们昼夜兼行,追击他们的东魏军队不敢逼近。
侯景派人对慕容绍宗说:侯景如果被抓去,您还有什么用呢?慕容绍宗于是便放过了他。
[2]辛丑,以仆射谢举为尚书令,守吏部尚书王克为仆射。
[2]辛丑(初九),梁武帝任命尚书仆射谢举为尚书令,守吏部尚书王克为仆射。
[3]甲辰,豫州刺史羊鸦仁以东魏军渐逼,称粮运不继,弃悬瓠,还义阳;殷州刺史羊思达亦弃项城走;东魏人皆据之。
上怒,责让鸦仁;鸦仁惧,启申后期,顿军淮上。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三卷(梁纪)原文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三卷(梁纪)原文第一百五十三卷(梁纪)梁纪九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己酉、529)梁纪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己酉,公元529年)[1]春,正月,甲寅,魏于晖所部都督彭乐帅二千余骑叛奔韩楼,晖引还。
[1]春季,正月甲寅(初二),北魏于晖的部下、都督彭乐率二千余骑兵反叛,投奔了韩楼,于晖只好回师。
[2]辛酉,上祀南郊,大赦。
[2]辛酉(初九),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
[3]甲子,魏汝南王悦求还国,许之。
[3]甲子(十二日),原北魏汝南王元悦请求梁武帝允许他回到北魏,梁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4]辛巳,上祀明堂。
[4]辛巳(二十九日),梁武帝在明堂祭祀。
[5]二月,甲午,魏主尊彭城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母李妃为文穆皇后。
将迁神主于太庙,以高祖为伯考,大司马兼录临淮王表谏,以为汉高祖立太上皇庙于香街,光武祀南顿君于舂陵。
元帝之于光武,已疏绝服,犹身奉子道,入继大宗。
高祖德洽寰中,道超无外,肃祖虽勋格宇宙,犹北面为臣。
又,二后皆将配飨,乃是君臣并筵,嫂叔同室,窃谓不可。
吏部尚书李神俊亦谏,不听。
又请去帝著皇,亦不听。
[5]二月甲午(十二日),北魏国主孝庄帝尊彭城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为肃祖;尊自己的母亲李妃为文穆皇后。
他打算将父母的牌位迁到太庙,尊奉孝文帝为伯考,大司马兼录尚书、临淮王元上表劝谏,认为:汉高祖将太上皇庙立在香街,汉光武帝将南顿君庙立在舂陵。
汉元帝跟汉光武帝的关系早已超出了五服,汉光武帝却仍奉行后代子孙之道,入继大宗。
孝文帝德满天下,道充环宇,肃祖虽然功盖宇宙,但终究是臣子。
再者,两位皇后也都要享有这种祭祀的礼遇,这就如同君臣共筵,叔嫂同室,我私下以为不可这样做。
吏部尚书李神俊也上表劝谏,但孝庄帝均未采纳他们的谏议。
元又请求去掉帝而保留皇,也未被接受。
[6]诏更定二百四十号将军为四十四班。
[6]梁武帝下诏将二百四十种称号的将军重新确定为四十四班。
[7]壬寅,魏诏济阴王晖业兼行台尚书,都督丘大千等镇梁国。
关于己吾北齐省入下邑
关于⼰吾北齐省⼊下⾢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载,⼰吾县,东汉和帝永元⼗⼀年(99年)在宁陵县种龙乡设置,以鄢县⼤棘乡、直阳乡⾪之。
与宁陵并存,属兖州刺史部陈留郡。
晋初被撤销,后魏⼜置,兴和中徙治所于平⽯城,属马头郡。
《元和志》记故城在宁陵县西南四⼗⾥。
下⾢县,东汉光武时设置,原在砀东,魏时移下⾢县于栗城,亦属马头郡。
《魏书·地形志》载:马头郡,司马德宗设置,魏因之。
治所在建平城,领蕲、已吾、下⾢三县,户⼀千九百六⼗⼋,⼝五千五百三⼗⼋。
蕲县因蕲⽔得名,在今睢阳区南,魏以后就不存在。
“省⼊下⾢”,《齐书》没有记载,《隋书》在下⾢县内记有“后齐废⼰吾县⼊焉”。
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宁陵县,⼰吾⼜归⼊宁陵。
《魏书·地形志》记载,宁陵属南兖州谯郡,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属梁国,以后属谯郡。
⼰吾属南兖州马头郡。
《隋书》载⼆县北齐时被废,⼰吾⼊下⾢。
隋开皇六年复置宁陵县,⼰吾⼜归⼊宁陵。
鄢县:治所鄢城,在柘城县北⼆⼗九⾥(见《寰宇记》)。
汉县名,属陈留;王莽⽈“顺通”。
郑伯克段之地。
(清光绪⼆⼗⼆年《柘城县志》)正光(520年七⽉—525年六⽉)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5年。
天平中:天平(534年⼗⽉—537年⼗⼆⽉)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个年号,历时3年余。
兴和中:兴和(539年⼗⼀⽉—542年⼗⼆⽉)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第三个年号,历时3年余。
《魏书》载:“冬⼗有⼀⽉癸亥,以新宫成,⼤赦天下,改元。
”平⽯城:今址待考。
马头郡:晋代安帝时设置的⾏政区。
北魏时沿置,属南兖州。
同时北魏⼜在楚州置马头郡。
即北魏设⼆个名为马头郡的⾏政区。
⼀属南兖州,⼀属楚州。
《魏书·地形志中》:“马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
正光中陷,天平中复。
治建平城)。
领县三(蕲、已吾、下⾢)。
户⼀千九百六⼗⼋,⼝五千五百⼆⼗⼋。
”“蕲(正光中陷,天平中复。
)已吾(后汉属陈留。
正光中陷,兴和中徙治于平⽯城。
资治通鉴165 卷第一百六十四 梁纪二十.pdf
卷第一百六十四梁纪二十太宗简文皇帝下大宝二年(辛未,551)1 春,正月,新吴余孝顷举兵拒侯景,景遣于庆攻之,不克。
2 庚戌,湘东王绎遣护军将军尹悦、安东将军杜幼安、巴州刺史王珣将兵二万自江夏趣武昌,受徐文盛节度。
3 杨乾运攻拔剑阁,杨法昌退保石门,乾运据南阴平。
4 辛亥,齐主祀圜丘。
5 张彪遣其将赵稜围钱塘,孙凤围富春,侯景遣仪同三司田迁、赵伯超救之,稜、凤败走。
稜,伯超之兄子也。
6 癸亥,齐主耕藉田。
乙丑,享太庙。
7 魏杨忠围汝南,李素战死。
二月乙亥,城陷,执邵陵携王纶,杀之,投尸江岸;岳阳王詧取而葬之。
8 或告齐太尉彭乐谋反;壬辰,乐坐诛。
9 齐遣散骑常侍曹文皎使于江陵,湘东王绎使兼散骑常侍王子敏报之。
10 侯景以王克为太师,宋子仙为太保,元罗为太傅,郭元建为太尉,张化仁为司徒,任约为司空,王伟为尚书左仆射,索超世为右仆射。
景置三公官,动以十数,仪同尤多。
以子仙、元建、化仁为佐命元功,伟、超世为谋主,于子悦、彭隽主击断,陈庆、吕季略、卢晖略、丁和等为爪牙。
梁人为景用者,则故将军赵伯超,前制局监周石珍,内监严亶,邵陵王记室伏知命。
自馀王克、元罗及侍中殷不害、太常周弘正等,景从人望,加以尊位,非腹心之任也。
11 北兖州刺史萧邕谋降魏,侯景杀之。
12 杨乾运进据平兴,平兴者,杨法琛所治也。
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归。
13 李迁仕收众还击南康,陈霸先遣其将杜僧明等拒之,生擒迁仕,斩之。
湘东王绎使霸先进兵取江州,以为江州刺史。
14 三月丙午,齐襄城王淯卒。
15 庚戌,魏文帝殂,太子钦立。
16 乙卯,徐文盛等克武昌,进军芦洲。
17 己未,齐以湘东王绎为梁相国,建梁台,总百揆,承制。
18 齐司空司马子如自求封王,齐主怒,庚子,免子如官。
19 任约告急,侯景自帅众西上,携太子大器从军以为质,留王伟居守。
闰月,景发建康,自石头至新林,舳舻相接。
约分兵袭破定州刺史田龙祖于齐安。
壬寅,景军至西阳,与徐文盛夹江筑垒。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资治通鉴·后梁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后梁纪》原文及译文后梁纪叔侄之争【原文】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晋王疽[1]发于首,病笃。
周德威等退屯乱柳。
晋王命其弟内外蕃汉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使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立其子晋州刺史存勖为嗣,曰:"此子志气远大,必能成吾事,尔曹善教导之"!辛卯,晋王谓存勖曰:"嗣昭厄于重围,吾不及见矣。
俟葬毕,汝与德威辈速竭力救之"!又谓克宁等曰:"以亚子累汝"!亚子,存勖小名也。
言终而卒。
克宁纲纪军府,中外无敢喧哗。
【注解】[1]疽:痈疽,毒疮。
【译文】后梁太祖开平二年(戊辰,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头上长了个毒疮,病情十分严重。
周德威等撤退到乱柳屯驻。
晋王李克用下令他的弟弟内外蕃汉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使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等人拥立他的儿子晋州刺史李存勖为嗣,并说:"这个孩子从小志向远大,定能完成我的事业。
你们可要好好教导他啊"!十九日,晋王对李存勖说:"李嗣昭被困在重围中,我来不及见到他了。
等到丧葬完毕,你与周德威等立即竭尽全力援救他"!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就烦劳你们替我照看亚子了"!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
李克用说完就死了。
李克宁治理军府极为严谨,因此内外没有人敢大声喧哗。
【原文】克宁久总兵柄,有次立之势,时上党围未解,军中以存勖年少,多窃议者,人情忷忷[1]。
存勖惧,以位让克宁。
克宁曰:"汝冢嗣也,且有先王之命,谁敢违之"!将吏欲谒见存勖,存勖方哀哭未出。
张承业入谓存勖曰:"大孝在不坠基业,多哭何为"!因扶存勖出,袭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李克宁首帅诸将拜贺,王悉以军府事季之。
以李存璋为河东军城使、马步都虞侯。
先王之时,多宠借胡人及军士,侵扰市肆,存璋既领职,执其尤暴横者戮之,旬月间城中肃然。
《资治通鉴·梁纪》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梁纪》原文及译文梁纪侯景之乱【原文】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1],右足偏短,弓马[2]非其长,而多谋算。
诸将高敖曹、彭乐等皆勇冠一时,景常轻之,曰:"此属皆如豕突[3],势何所至"!景尝言于丞相欢:"愿得兵三万,横行天下,要须济江缚取萧衍老公[4],以为太平寺主"。
欢使将兵十万,专制河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注解】[1]大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
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
侯景:鲜卑化羯人。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将领,反复无常,他攻打南朝梁的战争,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
[2]弓马:骑射武艺。
[3]豕(shǐ)突: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4]萧衍老公:萧衍老家伙。
萧衍,南朝梁武帝。
【译文】东魏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侯景,右足偏短,不擅长骑射,但富于谋略。
当时名将如高敖曹、彭乐等都勇冠一时,侯景却看不起他们,往往轻蔑地说:"这些家伙就像猪一样东奔西跑,能做出什么事来"!他曾对丞相高欢说:"我希望拥兵三万,就可以横行天下,渡过长江擒拿萧衍这老家伙,让他来做太平寺主"。
高欢让他带兵十万,统领河南,行事拥有自己一半的权力。
【原文】景素轻高澄[1],尝谓司马子如[2]曰:"高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没,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
及欢疾笃,澄诈为欢书以召景。
先是,景与欢约曰:"今握兵在远,人易为诈,所赐书皆请加微点"。
欢从之。
景得书无点,辞不至;又闻欢疾笃,用其行台郎颍川王伟[3]计,遂拥兵自固。
【注解】[1]高澄:东魏高欢的长子,鲜卑人。
[2]司马子如:高欢的重臣之一,一度权倾朝野,但不为高澄信任。
[3]行台郎:官名,大行台所任的郎官,护卫侍从,以备顾问。
颍川:郡名,治阳翟(今河南禹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二原文和译文
《资治通鉴》梁纪:梁纪二原文和译文起旃蒙作噩,尽强圉大渊献,凡三年。
高祖武皇帝二◎天监四年乙酉,公元五零五年春,正月,癸卯朔,诏曰:“二汉登贤,莫非经术,服膺雅道,名立行成。
魏、晋浮荡,儒教沦歇,风节罔树,抑此之由。
可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广开馆宇,招内后进。
”于是以贺瑒及平原明山宾、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者即除为吏,期年之间,怀经负笈者云会。
瑒,循之玄孙也。
又选学生,往会稽云门山从何胤受业,命胤选门徒中经明行修者,具以名闻。
分遣博士祭酒巡州郡立学。
初,谯国夏侯道迁以辅国将军从裴叔业镇寿阳,为南谯太守,与叔业有隙,单骑奔魏。
魏以道迁为骁骑将军,从王肃镇寿阳,使道迁守合肥。
肃卒,道迁弃戍来奔,从梁、秦二州刺史庄丘黑镇南郑;以道迁为长史,领汉中太守。
黑卒,诏以都官尚书王珍国为刺史,未至,道迁阴与军主考城江忱之等谋降魏。
先是,魏仇池镇将杨灵珍叛魏来奔,朝延以为征虏将军、假武都王,助戍汉中,有部曲六百馀人,道迁惮之。
上遣左右吴公之等使南郑。
道迁遂杀使者,发兵击灵珍父子、斩之,并使者首送于魏。
白马戍主君天宝闻之,引兵击道迁,败其将庞树,遂围南郑。
道迁求救于氐王杨绍先、杨集起、杨集义,皆不应,集义弟集郎独引兵救道迁,击天宝,杀之。
魏以道迁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丰县侯。
又以尚书刑峦为镇西将军、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将兵赴之。
道迁受平南,辞豫州,且求公爵,魏主不许。
辛亥,上祀南郊,大赦。
乙丑,魏以骠骑大将军高阳王雍为司空,加尚书令广阳王嘉仪同三司。
二月,丙子,魏以宕昌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
上谋伐魏,壬午,遣卫尉卿杨公则将宿卫兵塞洛口。
壬辰,交州刺史李凯据州反,长史李畟讨平之。
魏邢峦至汉中,击诸城戍,所向摧破。
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统军李义珍击走之。
魏以峦为梁、秦二州刺史。
巴西太守庞景民据郡不下,郡民严玄思聚众自称巴州刺史,附于魏,攻景民,斩之。
杨集起、集义闻魏克汉中而惧,闰月,帅群氐叛魏,断汉中粮道,峦屡遣军击破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卷(梁纪)原文
第一百六十卷(梁纪)
梁纪十六高祖武皇帝十六太清元年(丁卯、547)
梁纪十六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
[1]春,正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
[1]春季,正月朔(初一),发生日偏食,未被遮尽的太阳象钩一样。
[2]壬寅,荆州刺史庐陵威王续卒。
以湘东王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续素贪婪,临终,有启遣中录事参军谢宣融献金银器千余件,上方知其富,因问宣融曰:王之金尽此乎?宣融曰:此之谓多,安可加也!大王之过如日月之食,欲令陛下知之,故终而不隐。
上意乃解。
[2]壬寅(初四),荆州刺史庐陵威王萧续去世。
梁武帝任命湘东王萧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以及荆州刺史。
萧续平素很贪婪,临终之时,他给中录事参军萧宣融留下了一封信,献出一千多件金银器皿。
梁武帝这才知道萧续如此富有,便问谢宣融:庐陵威王萧续的金银财宝只有这些吗?谢宣融回答说:这些已可以说是非常多了,怎么可以更多呢!大王的过失就象日食月食一样,是有目共睹的,他想让陛下您了解这一切,所以最终没有对您隐瞒。
梁武帝心里的疙瘩这才解开了。
初,湘东王绎为荆州剌史,有微过,续代之,以状闻,自此二王不通书问。
绎闻其死,入而跃,为之破。
当初,湘东王萧绎担任荆州刺史,犯下了一些小过错,萧续接替他以后,就把萧绎的过错汇报朝廷,从此以后,这两个藩王就彼此不通书信,互相不往来了。
萧绎听到萧续去世的消息,进门后高兴得跳了起来,连鞋都撑破了。
[3]丙午,东魏勃海献武王欢卒。
欢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
制驭军旅,法令严肃。
听断明察,不可欺犯。
擢人受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无问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皆不任用。
雅尚俭素,刀剑鞍勒无金玉之饰。
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
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每获敌国尽节之臣,多不之罪。
由是文武乐为之用。
世子澄秘不发丧,唯行台左丞陈元康知之。
[3]丙午(初八),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去世。
高欢性格深沉谨细,一天到晚总是一副很庄严的样子,谁都不能猜测到他内心想些什么,在掌握机会和权变方面,他能千变万化,如有神助。
在治理、驾驭军队方面,又能做到法令严格。
他听取和断决事情,能做到明察秋毫,谁也不敢冒犯、欺骗他。
在选拔人才,提升任用官员时,只注重其才能,如果能担当此任,哪怕是仆人也不管;那些徒有虚名而无实际能力的,都不被任用。
高欢平时喜好节俭朴素,所用的刀、剑、马鞍以及缰绳都没用金银玉器装饰。
他年轻时很能饮酒,自从担当大任之后,饮酒便不超过三杯。
他了解下属,喜欢人才,对有功勋者和老部下都极力保护、成全;每次俘获到敌国的那些为本国尽忠尽节的大
臣,大多不处罚他们。
由于这样,文武百官都乐意被他使用。
长子高澄封锁了高欢去世的消息,秘而不宣,只有行台左丞陈元康知道。
侯自念己与高氏有隙,内不自安。
辛亥,据河南叛,归于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
景诱执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暴显等。
遣军士二百人载仗暮入西兖州,欲袭取之,刺史邢子才觉之,掩捕,尽获之,因散檄东方诸州,各为之备,由是景不能取。
侯景想到自己与高家有隔阂,心里感到惴惴不安。
辛亥(十三日),侯景依据河南而反叛东魏,归属了西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带领全城百姓响应他的行动。
侯景引诱并捉住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人暴显等人。
他派遣了二百人的军队,用战车载着刀、戟等兵器在黄昏时分进入了西兖州,想用偷袭的方法夺取这个州。
西兖州刺史邢子才发觉了,不动声色先发制人,侯景派出的二百人马全部被擒,于是邢子才向东方的各个州都散发了檄文,这些州各自都做了准备,因此侯景未能夺取这些地方。
诸将皆以景之叛由崔暹,澄不得已,欲杀暹以谢景。
陈元康谏曰:今虽四海未清,纲纪已定;若以数将在外,苟悦其心,枉杀无辜,亏废刑典,岂直上负天神,何以下安黎庶!晁错前事,愿公慎之。
澄乃止。
遣司空韩轨督诸军讨景。
各位将领都认为侯景之所以反叛是由崔暹引起的,高澄出于不得已,想要崐杀掉崔暹,以此向侯景道歉。
陈元康劝谏高澄说:现在虽然天下还未太平,但国家法纪已经确定。
如果因为几个将领外叛,
为了讨得他们的欢心,便枉杀无辜、破坏刑典,岂止有负于上苍神灵,而且又用什么来安抚黎民百姓呢!汉朝晁错的事情是前车之鉴,希望大人您慎重处理此事。
高澄听完这番话,便打消了杀崔暹的念头。
高澄派遣了司空韩轨督率各路军队去讨伐侯景。
[4]辛酉,上祀南郊,大赦;甲子,祀明堂。
[4]辛酉(二十三日),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大赦天下;甲子(二十六日),在明堂祭祀。
[5]三月,魏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
[5]三月,西魏朝廷诏令:从今开始,凡是应该受到宫刑处罚的人,只把犯罪者没收入官为奴,不再用刑。
[6]魏以开府仪同三司若干惠为司空,侯景为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