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β内酰胺抗生素简述
•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β酶)的产生 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最常见 的机制,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得性感染 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β-内酰胺酶的 产生是抗生素耐药的最常见的机制,在各 种耐药机制中占80%。β-内酰胺酶是由多种 酶组成的酶家族,能水解β内酰胺抗生素。 这些酶的基因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或质粒 中。
常见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青霉素
窄谱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G、青霉素V、 普鲁卡因青霉素 窄谱抗β内酰胺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双氯西 林、氟氯西林 中谱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芐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复方阿莫西林 超广谱青霉素:阿洛西林、羧苄青霉素、替卡西 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
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芐、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菌素 抗流感嗜血杆菌: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钠、 头孢孟多 第二代头霉素类抗生素 抗厌氧细菌:头孢替坦、头孢西丁 第三代头孢菌素 广谱: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带有抗假单胞菌效应:头孢他啶 第四代头孢菌素 广谱,具有加强的抗革兰氏阳性菌和β-内酰胺酶的性能。 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 盐酸头孢吡肟,是呈电中性的两性离子,具有高 度的水溶性,能快速穿透G-菌外膜带负电的微 孔通道,对许多β-内酰胺酶具有低亲和力,其作 用部位为许多主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其杀菌力强,抗菌谱广,对G+、G-菌的抗菌活 性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经实验研究, 头孢吡肟可应用于耐药机制复杂。治疗困难的细 菌如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 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
Bushβ酶分类: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β-内酰胺酶可分 为下列四类。
1. 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产生 菌主要系革兰阴性菌,如假单胞菌、肠杆菌、不 动杆菌和克雷伯杆菌等,由染色体介导。 2.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包括革兰阳性菌 的青霉素酶,质粒介导的TEM和SHV酶及其衍生 物组成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羧苄青 霉素酶、邻氯青霉素酶(OXA酶)和由沙雷菌属 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碳青霉烯酶。 3.第三类为金属酶,由假单胞菌属、脆弱拟杆菌属、 产黄菌属、沙雷菌属及嗜麦芽黄单胞杆菌属产生 的可水解碳青霉烯抗生素的金属酶。 4.第四类为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 酶。
抗菌药物分类及PKPD简介
四代 ++ ++++ 有效
可
±
AMPC酶+部分ESBL
分布:头孢哌酮在CNS浓度低,不用于中枢感染(包括复发) 清除: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损害调整剂量 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肝肾双通道排泄,对于腹腔胆道感染佳 头孢曲松半衰期8.5h,可一天一次给药
头霉素类
•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相当于头孢二代,头孢米诺相当于头孢 三代;
• 对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 对ESBL稳定; • 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对需氧菌 对脆弱类杆菌 对其他厌氧菌
入CSF
头孢西丁 ++ +++ ++ +
头孢美唑 +++
++~+++ +++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2010
氧头孢烯类
碳青霉பைடு நூலகம்类
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天然耐药
单环β内酰胺类
丙磺舒
含磺酰基
乙酰唑胺、布林佐胺、醋甲唑胺
属碳酸酐酶抑制剂,碳酸 离子与磺胺基团结构相似
氨苯砜、苯丙砜、二乙酰氨苯砜等 伊布利特、索他洛尔
含磺酰基
含上述药物的复方制剂,如降压药氯沙坦 钾/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缬沙 坦/氢氯噻嗪,降糖药消渴丸(含格列本脲)
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抗菌谱
四环素类
甘酰胺环素类
主要品种:替加环素(米诺环素的衍生物) 抗菌谱广,对大多数耐药G+、G-和厌氧菌有效 对假单胞菌属天然耐药 主要用于广泛耐药不动杆菌及肠杆菌科细菌治疗,常联合用药 胃肠道反应较多 替加环素需给予负荷剂量,重度肝功能受损需减少剂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 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部分由质粒介导,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
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简介
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简介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随着抗生素药物使用的大量普及,抗生素耐药形势也日趋严峻。
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依据分子结构中氨基酸序列差异可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位点的A、C、D类,还有以金属离子为活性位点的B(金属酶)类。
病原菌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
随着β-内酰胺酶的泛滥,一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应运而生。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一类β-内酰胺类药物,可与β-内酰胺酶发生牢固的结合而使酶失活,和其他抗生素联用可增强其抗菌活性,减少其用量。
在治疗微生物感染时,常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将对β-内酰胺酶及当前常用的抑制剂(克拉维酸钾、舒巴坦、他唑巴坦)的作用特点作简要介绍,以便于临床医生在应用这类药物时的选择β-内酰胺酶分类根据Bush2-Jacoby-Medeiros的分类法, β-内酰胺酶以底物谱和抑制剂不同分为4组,按各自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属于A、B、C、D 4 类(表1) 。
第1组是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分子类别属于C类,本组酶大部分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
第 2 组β-内酰胺酶数目最多,可被克拉维酸抑制,多由质粒介导。
本组酶根据对青霉素、头孢菌素、肟类β-内酰胺抗生素,邻氯西林、羧苄西林和碳青霉烯类的水解活性分属2a 、2b 、2be 、2c 、2d 、2e 6 个亚组,最近发现的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TEM 型酶和染色体介导的A 类碳青霉烯酶分别属于2br 和2f个亚组,除2d的分子类别为D类,其余各亚组均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3-内酰胺类抗生素B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3 -内酰胺酶。
3 -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3 -内酰胺酶,避免3 -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3 -内酰胺类抗生素/ 3-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3 -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3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3-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3-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3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3-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3 -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3 -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3-内酰胺酶(ESBLs)、头抱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3-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3 -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3 -内酰胺酶:表1常见B-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 SBLs主要属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抱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B -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详解B—内酰胺类抗生素和B—内酰胺酶抑制剂一、B-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及其他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侧链的改变形成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一)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内酰胺类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制成。
临床常用的青霉素有以下几类:1 .青霉素(青霉素G ,penicillin G 亦称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 )。
2.苯氧青霉系( phenoxy lpenicillins )包括青霉素V (penicillinV ,phenoxymethylpencillin )、非奈西林( phonethicillin ,phenoxyethylpenicillin )、芬贝西林( phenbenicillin ,phenoxybenzylpenicillin )、丙匹西林(propicillin ,phenoxypropy ,lpenicillin )等。
本组青霉素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3.耐酶青霉素耐酶青霉素经半合成制取,具有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内酰胺的能力,常用的青霉素有甲氨西林( methicillin )、苯唑西林( oxacillin )、邻氯青霉素( cloxacillin ) (邻氯青霉素又称氯唑青霉素钠,氯唑西林钠) ,另外还有双氯青霉素,乙氯青霉素等。
本类青霉素应限用于治疗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肺炎等,也可作为术后预防葡萄球菌感染用。
4 .广谱青霉素广谱青霉素包括:氨苄西林(ampicillin 安比西林)、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 )、美坦西林( metampicillin )、酞氨西林( talam picillin )、巴氨西林( baca mpicillin )、海他西林( hlacillin )。
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详解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 -内酰胺酶抑制剂一、概述革兰阴性菌是我国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
近年来,革兰阴性菌对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各种β -内酰胺酶。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大部分β-内酰胺酶,恢复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因此,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抗感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医师对该类合剂的特点了解不够,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较突出。
为规范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临床应用,延缓其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特制定本共识。
二、主要β -内酰胺酶及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β- 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 -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根据β -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 分类法),将β - 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和碳青霉烯酶等;根据β - 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 - 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和金属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基于上述 2 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
超广谱β - 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 - 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这类酶可被β -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及他唑巴坦等抑制。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了200 余种ESBLs。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20 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 Bush 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头孢菌素酶( AmpC 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 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 A 类、C 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 B 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 1995 年 Bush 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 年Bush 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 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 主要属 2be\2br\2ber 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 可分为 TEM 型、SHV 型、CTX-M 型、OXA 型和其他型共 5 大类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一、概述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部分β-内酰胺酶,避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水解而失活。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简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工作者对该类制剂的特点了解参差不齐,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比较突出。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产酶菌流行情况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其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AmpC酶)和碳青霉烯酶等;二、是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包括A类、C类酶和D 类酶)及金属酶(B类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1995年Bush等基于上述二种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2019年Bush等又将该分类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表1)。
其中临床意义最大的是下列三类β-内酰胺酶:表1 常见β-内酰胺酶分类及特点,常见酶抑制剂抑酶活性1、ESBLs主要属2be\2br\2ber类酶,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2、AmpC酶属C类酶,通常由染色体介导,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
抗生素的种类和区分
抗生素的种类和区分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不同的抗生素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抗生素种类,并对其进行区分。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也是最早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这类抗生素的共同特点是含有β-内酰胺环,能够与细菌的靶标酶(靶标酶通常与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有关)发生反应,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羧苄西林类等。
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化学结构上略有差异,从而影响了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抗菌谱。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这类抗生素的特点是能够结合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单位,阻碍蛋白质合成,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
这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单位结合,并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效果。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感染,特别适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治疗。
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强力霉素等。
五、糖肽类抗生素(Glycopeptides)糖肽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也可作为肠道杆菌属引起的感染的选择性药物。
此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细菌具有杀菌作用。
常见的糖肽类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六、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s)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适用于多种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有:
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②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③氨苄西林/舒巴坦;④头孢哌酮/舒巴坦; 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其共同的特点
①除舒巴坦合剂对不动杆菌属抗菌活性增强,其他β-内酰胺酶 抑制剂仅具有微弱的抗菌作用;②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多数质 粒介导的和部分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头孢哌酮等联 合后可保护该类抗生素不被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水解;③β-内酰 胺酶抑制剂不增强与其配伍药物对敏感细菌或非产β-内酰胺酶 的耐药细菌的抗菌活性;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抗菌作用 主要取决于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⑤β-内 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中两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相近,具协同抗菌 作用;⑥两药联合应用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均可达40%以上.
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头孢哌酮/舒巴坦的PK/PD特点是时间依赖性药物并且半衰期较短。头孢 哌酮钠/舒巴坦钠3g,q8h给药对铜绿假单胞菌T〉MIC%可达82%以上。头 孢哌酮/舒巴坦3.0g q8h静脉滴注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HAP,头孢 哌酮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IC小于48,且T〉MIC%大于100%时,可以 获得较好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疗效,鲍曼不动杆菌全被清除,可作为临床应 用的推荐方案。
合制剂的特性,目前我国使用种类多,规格不一, 美国抗菌药物使用率20%,我国60%。半衰期:头孢曲 松在人体6小时,舒巴坦、他唑巴坦、克拉维酸约1H。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组成原则
组方配比原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复合制剂必须考虑组方 和配比的合理性。基本组成原则如下: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用
浅谈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用【摘要】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发展,各种细菌对其耐药性随之增多,由于该类抗生素易被致病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此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方,恢复抗生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1 β-内酰胺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如图:β-内酰胺结构典型—青霉素结构式β-内酰胺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能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引起细菌细胞死亡。
2 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与介绍β-内酰胺类药物是指是指氨基在内酰胺环中的β位碳原子上的一类药物。
其分类及抗菌谱见表一表一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介绍及抗菌谱分类代表药物抗菌谱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G+菌(球菌、杆菌)、G-球菌(脑膜炎球菌)、致病螺旋体(梅毒、钩端、鼠咬热螺旋体)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 主要用于轻度细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和防止感染复发耐酶青霉素氟氯西林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严重感染,以及呼吸道感染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羟氨苄西林用于G-杆菌感染,严重者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广谱,对绿脓杆菌作用强,不受病灶脓液影响抗G-杆菌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窄谱,对G-杆菌作用强头孢菌素第1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对大多数G+ G-有效,对绿脓杆菌等感染疗效差。
主要用于耐PG的金葡菌感染第2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对G–作用,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1代,对G+菌小于一代,适用于大肠、变形、厌氧菌,肾功能不良、青霉素过敏者感染第3代头孢哌酮、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G–作用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1、2代,对G+小于1、2代,一般不作为一线抗感染药。
主要用于重症G–杆菌感染,危及生命的G–杆菌、绿脓杆菌感染第4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对G+ G-厌氧菌作用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大于3代,主要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阴沟杆菌、绿脓杆菌等感染其他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拉氧头孢用于盆腔、腹腔、妇科、需氧厌氧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军团菌、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体无效,对其他菌作用强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G-菌、绿脓杆菌作用强大,对G+菌、厌氧菌很弱或无效3 β-内酰胺酶作用机制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它通过与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共价结合,水解酰胺键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
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分: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多肽多烯类和其他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特点:1.都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除了单环β-内酰胺外,四元环通过N原子和邻近的第三碳原子与第二个五元或六元环相稠和。
青霉素的稠和环是氧化噻唑环,头孢菌素是氢化噻嗪环。
2.除单环β-内酰胺外,与N相邻的碳原子连有一个羧基。
3.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的β-内酰胺环N原子的3位都有一个酰胺侧链。
4.β-内酰胺环具有一个平面结构,但两个稠和环不共平面,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5.青霉素类有3个手性碳原子,8个旋光异构体中只有绝对构型为2S、5R、6R的具有活性,这是合成十分困难的原因之一。
青霉素G: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胺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药动学】在室温下粉剂稳定,水溶液不稳定。
口服易被胃酸破环,吸收极少;肌肉注射吸收快而全,分布于细胞外液,脑膜炎时可透入脑脊液;由肾小管主动分泌而排泄,可被丙磺舒竞争性抑制,从而可延缓青霉素的排泄,提高其血药浓度,并延长半衰期。
【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球菌、以及各种螺旋体均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但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弱,需加大剂量才有效。
【作用机制】青霉素类的β-内酰胺环与抗菌活性有关,而噻唑环与变态反应有关。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后,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抑制PBPs中转肽酶的交叉联结反应,阻碍细胞壁黏肽生成,使细胞壁缺损;另外青霉素还可激活细菌的自溶媒,从而使细菌体破裂死亡。
【不良反应】局部刺激症状、变态反应。
氨苄西林:水溶液不稳定,一方面会发生青霉素的各种分解反应,另一方面室温放置24小时可生成无抗菌活性的聚合物。
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耐药性讲解
4、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参照 GenBank 已发表的 TEM、SHV、CTX-M
和 OXA 各亚型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
5、总结ESBLs的检测方法
表型初筛试验
初步判断
表型确证试验
三相水解试验 E-test 法
确认菌株是否只产ESBLs
分子生物学检测
最终确认
(四)ESBLs 的防治
(二)、β-内酰胺酶是细菌耐药的机理
丝氨酸的结构式
β-内酰胺环上的羰基碳在结合β内酰胺酶 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时发生了不可逆的反应, 结果使其成为开环物。
(三)β-内酰胺酶分类方法
一、Bush-M-J分类法(功能分类法) 根据β-内酰胺酶的功能相似性(底物和抑制物的轮廓)
分为1 ,2 ,3 ,4 四组,其中2组和3组又分为很多亚组 。 二、Ambler分类法(分子分类法) 根据酶的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和相似性将β-内酰胺酶分为 A,B,C,D四组。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
• 有报道显示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与 ESBLs 的感染流行有关。
• 敏感菌因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得 以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同时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也加 快了细菌突变的速度。
•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才是预 防ESBLs 产生的最好方法。
联合产 ESBLs 和 AmpC 菌株
3、E-test 法
E-test,为AB BIODISK公司开发的测试ESBLs的试剂条。 应用表型确证试验的原理,将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和复方 制剂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分别置于试 条两端,将试条贴于接种了待测细菌的平板上,刻度面朝上, 35℃培养18-24小时后,读取试条两端的MIC值。当头孢他啶 与头孢他啶/克拉维酸(或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的 比值≥8时,即可判定为产ESBLs,否则为阴性。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医院用药分析
抗感染 药 占 2 . % ,消化 系统 药 占 1 . %,心 、脑 血 70 9 27 2 管系统药 占 1.1 1 %。抗感染药 的用药金额虽然仍高居各 7 大类药 品的首位 ,但 其份额 逐年递减 的趋势 已非常 明显。
上海医药
21年 00
第3卷 1
第9 期
—制
同样 ,在 抗感染药 类别 中,全 身用抗 生素 的用 药金额虽 然一直稳居第一 ,20 0 9年 占 8 % 的份额 ,但近年来也呈 5 缓慢下 滑的态势 。这 些可 能与近年来抗 生素类 药品大 幅 度 降价和 医院执 行 《 抗菌 药物临床 应用指导 原则 》等多 种 因素有关 。 B一内酰胺类 抗生 素近几 年 的医院用 药金额情 况见
_ 蚋孽
I一 3 内酰胺类抗 生素 ; 与酶抑制 剂 复方制剂 医院用药分析
陈丹 耿娓琴
( 海新先锋 药业有 限公 司 上海 20 5 ) 上 00 2 中图分类号 :R 7 . 9 8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 0 — 5 32 1 )9 0 0 — 6 0 6 1 3 (0 00 — 4 2 0
如碳青霉烯类等 ) 抗生素 , 是临床用量最大、应 抑制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 胺类 (
I S数据显示 ,20 M 0 9年全 国样本 医院用药 总金额 为 2 3 亿元 , 9 4 按治疗领域分 , 用药金额列前 3位的依次为 :
12 舒 巴坦 . 属 于半合成 青霉烷 砜类 ,是 用 于临床 的第 二种 1一 3 内酰胺 酶抑制剂 。舒 巴坦与克拉 维酸 的抑酶谱 相似 ( 均
舒 巴坦 衍生物 ,自身只有弱 的抗 菌活性 ,但抑酶谱 广 ,能抑制革 兰阴性菌产 生的各种质 粒介导 的 一内酰 胺 酶 ,对染 色体介 导 的 I 型酶也有效 。他唑 巴坦 的抑酶 作 用相 当或优 于克拉维 酸 ,强于舒 巴坦 ( 对某些 酶 的作 用强达 l ) O倍 ,对 p一内酰胺酶 、硫化氢 抑制 酶的抑酶 作用 比舒 巴坦 和克拉维酸都强 。 对革兰 阴性菌 、 变形杆菌、 克雷伯 菌属产 生的 p一内酰胺 酶 、硫化氢 抑制酶 、邻氯 青霉 素水解酶 等质粒介导 的 B一内酰胺酶有 较强的抑制 作 用 ,特别是 对染 色体介 导 的 I 型酶 、抗超 广谱 B 一内 酰胺 酶 的抑制 作用 比舒 巴坦和克拉维 酸都强。他唑 巴坦 与 p一内酰胺类抗 生素联合使 用具有广谱抗 菌作用和抑 酶增效活性 ,床上常用 的有他唑 巴坦与哌拉西林或 头 孢 哌酮 的复合制剂等 。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商品名
临床常用抗生素分类及商品名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类。
(一)青霉素类1.阿莫西林(Amoxicillin):即羟氨苄青霉素,商品名:“阿莫仙”、“阿莫灵”、“弗莱莫星”。
2.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3.替卡西林(Ticarcillin):羧噻吩青霉素钠,是羧苄青霉素的替代药。
4.阿洛西林(Azlocillin):苯咪唑类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新品,商品名:“阿乐欣”。
5.美洛西林(Mezlocillin):商品名:天林。
6.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
7.奥格门汀(Augmentin):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安灭菌”、“力百汀”、“安奇”。
8.泰门汀(Timentin):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商品名:“特美汀”。
9.优立新(Unasyn):氨苄西林/舒巴坦。
10.克菌(Copliscan):阿莫西林/双氯西林,同类产品:新灭菌(Biflocin)。
11.他唑西林(Tazocillin):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商品名:“特治星”、“海他欣”。
(二)头孢菌素类一代头孢1.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Ⅴ。
2.头孢拉定(Cephradine):先锋Ⅵ,商品名:“泛捷复”(Velosef)。
3.头孢噻吩(Cefinase):二代头孢1.头孢呋辛(Cefuroxime):又名头孢呋肟,商品名:“西力欣”(Zinacef)、“力复乐”。
2.头孢克罗(Cefaclor):商品名:“希刻劳”(Ceclor)、“可福乐”(Keflor),为口服药。
3.头孢替安(Cefotiam):商品名:“泛可博林”。
4.头孢丙烯(Cefprozil):商品名:“施复捷”(Cefzil)。
三代头孢1.头孢噻肟(Cefotaxime):商品名:“头孢氨噻肟钠”、“泰可欣”(Taxime)、“凯福隆”(Clafolan)2.头孢曲松(Ceferiaxone):又名头孢三嗪,商品名:“罗氏芬”(Roceph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详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一、概述
革兰阴性菌是我国细菌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
近年来,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大部分β-内酰胺酶,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在临床抗感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临床治疗多种耐药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种类和规格繁多,临床医师对该类合剂的特点了解不够,临床不合理使用问题较突出。
为规范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临床应用,延缓其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特制定本共识。
二、主要β-内酰胺酶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大类酶。
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有根据β-内酰胺酶的底物、生化特性及是否被酶抑制剂所抑制的功能分类法(Bush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广谱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和碳青霉烯酶等;根据β-内酰胺酶末端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法(Ambler分类法),将β-内酰胺酶分为丝氨酸酶和金属酶。
目前引用较多的是基于上述2种
方法建立的分类方法。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酶,其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这类酶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及他唑巴坦等抑制。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最为常见。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了200余种ESBLs。
根据编码基因的同源性,ESBLs可分为TEM型、SHV型、CTX-M型、OXA型和其他型共5大类型。
头孢菌素酶(AmpC酶)通常是由染色体介导,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强,但其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水解能力弱,克拉维酸钾不能抑制其活性,他唑巴坦和舒巴坦有部分抑酶作用,氯唑西林抑制头孢菌素酶作用强。
该酶主要存在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普鲁菲登菌属、粘质沙雷菌属和摩根菌属等细菌。
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可以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和选择。
近年来,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陆续被报道,主要出现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沙门菌属细菌中,常呈持续高水平表达,可通过质粒广泛传播。
根据其与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的同源性,可分为CMY-2组、CMY-1组、MIR-1/ACT-1组、DHA-1组和ACC-1组等。
碳青霉烯酶是指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一大类β-内酰胺酶,分别属于Ambler分子分类中的A类、B类和D类酶。
A类、D类为丝氨酸酶,B类为金属酶,以锌离子为活性中心。
A类碳青霉烯酶可以由染色体介导,也可由质粒介导,前者包括
SME、NMC和IMI酶等,后者包括KPC和GES酶等。
KPC酶是近年来肠杆菌科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内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主要机制,我国最常见的是KPC-2,其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较弱。
A类碳青霉烯酶可部分被克拉维酸所抑制,但不被乙二胺四乙酸(EDTA)所抑制。
D类碳青霉烯酶(OXA酶)对苯唑西林水解活性强,主要见于不动杆菌属细菌。
包括OXA-23、OXA-24/OXA-40、OXA-48、OXA-58和OXA-51酶等。
目前临床应用的酶抑制剂对其没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不同OXA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水解活性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活性也不同。
B类碳青霉烯酶(金属酶)能灭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对氨曲南水解活性弱,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可被EDTA或巯基类化合物抑制。
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包括IMP、VIM、GIM、SPM、SIM、NDM 酶等。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菌产生的大部分β-内酰胺酶,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能使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三者均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表1)。
三、主要β-内酰胺酶的流行情况
CHINET耐药监测网和国家卫计委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数据显示,近8年来我国ESBLs在大肠埃希菌的发生率在50%~60%,大肠埃希菌所产ESBLs基因型90%以上为CTX-M型,各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CTX-M型分布有一定差异。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低于15%。
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的ESBLs基因型情况与大肠埃希菌相似,以CTX-M型为主。
据国家卫计委细菌耐药监测网分析,20XX年我国各地区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介于15.9%~46.7%,而CHINET监测16家三甲医院20XX年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为31.8%。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6.0%、17.8%和23.5%。
据20XX年CHINET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超过10.0%。
我国肠杆菌科中流行的碳青霉烯酶为KPC-2,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等肠杆菌科细菌中均有发现,流行地区包括浙江、上海、江苏、湖南、北京、山东等多个省市。
由于产KPC-2的菌株常常同时产生ESBLs 和(或)AmpC酶,甚至同时合并有外膜蛋白缺失,常表现为广泛耐药或全耐药。
CHINET近5年数据显示,我国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从20XX年的49.3%上升至20XX年的62.8%,产碳青霉烯酶OXA-23是介导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四、主要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表型
根据不同β-内酰胺酶水解底物范围、活性及对酶抑制剂抑酶活性的差异,建立了多种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方法,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其检测结果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必要时可采用生物分子学技术进一步确认酶的类型。
1. ESBLs的检测:目前实验室通常采用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表型确证试验,也可采用三维试验、Etest条、双纸片协同试验、自动化仪器等。
ESBLs种类繁多,耐药表型不一,国内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主要流行CTX-M型,通常对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部分菌株可对头孢他啶体外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
2. AmpC酶的检测:实验室没有常规开展AmpC酶的检测,其检测方法主要有头孢西丁三维试验、AmpC酶纸片法、头孢西丁琼脂法等,也可以硼酸(30ug/ml)为抑制剂,采用类似于美国临床和试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ESBLs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产AmpC 酶菌株的典型耐药表型为头孢吡肟敏感、头孢西丁耐药,部分菌株可同时产ESBLs,造成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克拉维酸与三代头孢菌素或氨曲南对产头孢菌素酶细菌无协同作用。
3.碳青霉烯酶的检测: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
改良Hodge试验不能区分碳青霉烯酶类型,主要用于检测肠杆菌科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对KPC酶灵敏度较和特异性较高,对金属酶会出现假阴性,菌株如高产ESBLs或
AmpC酶合并外膜孔蛋白丢失,改良Hodge试验也会出现假阳性。
EDTA 协同试验用于检测金属酶,以EDTA作为抑制剂,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作为指示药物,采用类似于CLSI推荐的ESBLs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往往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对目前临床使用的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广谱头孢菌素也常表现为耐药。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的组成原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合剂必须考虑组方和配比的合理性。
基本组成原则如下:(1)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如消除半衰期相近和分布相似,两者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能共同维持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发挥更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组方后毒理学试验表明合剂与单药相比毒性未显著增加,并且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3)母体和酶抑制剂均需适当剂量。
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基础上增加新配比的品种,必须有充足理由说明现有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结果证明新配比合剂与已上市配比合剂相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上具有临床价值的明显优势和(或)新配比合剂有特殊适应症范围等。
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主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包括:(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针剂5:1,口服4:1或2:1);(2)替卡西林/克拉维酸(15:1);(3)氨苄西林/舒巴坦(2:1);(4)头孢哌酮/舒巴坦(2:1或1:1);(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1)。
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报道,此5种复合制剂的配方符合抑制剂合剂组成的原则、有详细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表2)、详实的体外药敏监测数据及丰富的临床使用数据,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