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繁华到独静兴盛一时的驿站,伫立千年的火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都只是民间流传的,如今那个石制火炉也因为场镇建设消失无踪,我们在火炉镇党委书记谢宇翔的介绍里,听到了关于火炉镇得名之源的官方说法。
“火炉镇原名叫作火炉铺,这里古为渝至湘、鄂、赣、
黔必经之道,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隆置县后,为发展商贸,修建了驿道路大唐路,作为连接涪州通往黔州、酉州,?|出湖广的官道路,途经'一楼九铺',火炉铺为其中最大最繁华的一铺/谢宇翔告诉我们,民国年间火炉镇为涪陵县第五区区公所所在地。建国初,成立了火炉镇,成为了武隆县第二区区公所的所在地。
旱码头与水渡口,繁盛的官道驿站
地处富饶的四川盆地东南方,沿乌江下游北岸武陵山系的半山腰的火炉镇,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山区乡镇。
千百年来,历经唐、宋、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勤劳智慧的火炉人,凭着“火炉铺”在“大唐路”居中的地理位置,仰仗周邻有盛产大米的龙坝、万峰坪、木水槽三块宝地的地域优势,以及丰富的桐油、生漆、?虫汀(18)幸厂牡雀髦滞摺夭?,发展经济,成为“大唐路”上商贾云集之要塞, 和乌江下游腹地赶场最热闹的旱码头,这也使得火炉镇成为了一座物产多样、乡风淳朴、风景秀丽的文化古镇。
“大唐古道俗称'一楼九铺',乌江下游的黔(黔江)、
秀(秀山)、酉(酉阳)等县到彭水后,经堡家楼,再走“九
铺”(洋萄铺、牛牵铺、沙台铺、火炉铺、白果铺、钻天铺、木根铺、灯盏铺、凉水铺),最后抵达涪州(涪陵)火炉镇镇政府分管旅游的刘晋思介绍说,在没开启乌江货运时, 大唐古道成为了挑夫马帮的必经之道,火炉铺因其地处九铺中最重要的一站,自然占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之利。
蜿蜒在山间的古道,促成了火炉镇逐渐成长为远近繁华的旱码头,奔流而下的乌江则为火炉镇平添了水渡口的兴盛之景。
从火炉镇向东行,途径车坝村,便可抵达当年的水渡口龙溪古镇,这里也被当地人称为龙溪古渡。龙溪码头上接彭水,下连黄草,地处险恶乌江里一个较平缓的“U”形水域。
早年间,龙溪码头是乌江流域的一个大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龙溪成为桐梓、火炉一片的关卡门户,便捷的水路交通成为大山连接外而世界的商旅要塞,在中桐路没开通之前红火了很长时间。
站在山崖边眺望龙溪古镇旧址,曾经的石板老街和林立期间的房子早已被茂密的树林和草丛掩盖,以往人声9刖沸的江岸如今安静得可以听见风吹过的声音。那座古老的回龙桥还在,但因为常年少有人走,呈现出满目的落魄。窄窄的石梯古道隐藏在桥头的那端,延伸进山林里,至今还居住在此的唯一一户农家主人告诉我们,除了偶尔有驴友来这里,几乎再没人踏上过古道。“要说当年的景象,那是真的热闹,
做各种买卖的人来来往往,常年往返这里,从乌江下游腹地各县,运出盛产的桐油、生漆、?虫汀(18)幸厂牡雀髦滞摺夭?,
又从涪陵运回盐巴、食糖等生活日用品/这位在这里生活了一辈
子的农户回忆起儿时见到的水渡口情景,口气中还能听到一丝兴奋。
山水给予了火炉镇最繁盛的光景,也给火炉镇留下了许多古桥遗迹。“火炉镇有八大文化,古桥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谢宇翔说道。
在火炉镇的关桥村,至今还能见到一座古桥,据史料记载,该桥T 1731年动工,1733年完工,已经有200多年的
历史。这座古桥被命名为官桥,之所以叫此名,当地人说背后还有一个故事一一
据说,官桥所在地是大唐路的必经之处,由于过住行人太多,地处两条河之间,一到夏天时常涨水,造成过往行人和当地人过河的不便,当地的刘玉章、陈宇章、肖永年等53 人便组织筹资,用巨木修建两座桥,并加盖青瓦防雨,横跨老盘河。设计修桥时就将桥而铺设了53块木板,标志着有53个人为此桥出资出力。可
是,桥修好了,命什么名却发生
了争议。
就在左右为难之时,一行人抬着官轿来到桥前。修桥的人以桥未名便通行不吉利为说辞,拒绝放行。坐轿的官员哪管得了这么多,下令强行过桥。当地百姓虽心里极不情愿,
但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眼睁睁地看着官员成了新桥的第一位通行者。于是,因为第一个过桥的人是当官的,索性就将此桥命名为官桥,并延用到今。
战火往事,打响自马山战役第一枪
在火炉镇场镇的西边,有一古寨遗址,名为寨子堡,相传始建于清朝末年,是一张姓的乡绅建造,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有历史。据记载,寨内建有四合院,建有瓦房、粮仓、水井,四周是悬崖,中间有一条小道可通寨内,其用意在于防抢劫之用。古寨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满身伤痕,同时也组成了三堡;刖护火炉铺的格局,左边是木鱼堡,右边是况家堡, 正东为坟堡,站在寨顶可一揽火炉场镇。
直到现在,火炉镇的机关单位、中小学学生、群众百姓, 每逢清明节,都会会前往寨子堡进行祭拜活动,当然,他们不是祭拜修寨之人,而是悼念长眠在此韵革命烈士。
在解放重庆的战史中,有一场被史料记载最为惨烈的战斗一一白马山战役便发生在武隆。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火炉镇是这场战役打响第一枪的地方。
至今,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零星地回忆起那场战斗。
“屋外枪炮声响了一晚上,很清晰地能听到子弹打在竹子上, 发岀'砰砰砰'地脆响据史料记载:1949年11月,西南解放战争号角吹响后,人民解放军第二野11军和第四野47 军追击国民党川湘鄂边绥靖公署宋希濂集团至龚滩、彭水后,
继续向重庆、成都挺进,曾在火炉镇龙坝寿仙桥处与小股国民党
军激战一夜,后到土地坳又遭遇国民党部队阻击,久站未果,伤亡惨重。在这次战斗中,解放军兵分三路,正前方留一名吹号员吹号来吸引国民党军的注意力,其余兵力兵分两路在火炉村民的带路下左右包抄国民党军,最终解放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但某营王连长和绥远三支队七大队史勋益、徐远文及二野三兵团的张仕才、罗中武等
19名战士却壮烈牺牲。
如今,当年遭到国民党部队阻击的土地坳被改名为胜利口,一座高11米,宽7米的烈士纪念碑矗立在此。环绕纪念碑一圈,碑下的大理石而上镌刻着“胜利口攻坚战大事记”, 详细地还原了那场惨烈的战斗经过。看着那一排排文字,仰望伸向天空的碑体,空中仿佛又再次传来了战士们呐喊声。
尽管在胜利口修筑了烈士纪念碑,但在战斗中牺牲的19 名战士的遗体并没有埋葬在此,而是选择长眠在了寨子堡。
因此,每年清明时节,火炉镇的人们都要自发登上寨子堡, 扫墓
悼念,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
香火兴盛,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火炉镇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因为位居大唐古道重要地段,来往的商客不仅在此交易买卖,还为火炉镇修建了众多的寺庙佛堂。
29世纪,有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庙宇,散布在火
炉街道及其邻近各处。上街(上场口)有肃穆庄重、巍峨雄伟的万天宫;下街(下场口)有典雅肃穆、气势恢宏的万寿宫。万寿宫在修建期间,张之洞来四川巡考,从涪州经大唐路到酉阳曾在火炉铺歇宿并亲题“万寿宫”匾额。
万寿宫的斜对而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观音堂,里而供奉着似如真人一般大小的几个菩萨。中街的两端,靠东头的“火烧坝”矗立着一座火神庙,靠西头矗立着一座川祖庙,上街靠北有一座财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