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讲稿
《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杨奇平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读孟尝君传》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它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驳论文,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本文以独到的见解反驳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在作者看来,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士”,全是一班鸡鸣狗盗而已,所以孟尝君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丧失了南面而制秦的机会。
(二)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教材是根据“九义”中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第四册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兼及议论与记叙、说明的比较,认识表达方式的一些相关现象,其中三、四、六、七四个单元是按照议论文的几个方面来编排的,第七单元安排的是驳论文,其训练重点是:
1、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2、运用反驳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和反驳方法。
3、驳论文的语言,设问、反问等修辞的作用。
自读课文《读孟尝君传》的学习内容与单元重点密切联系,既要加强对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驳论点)的掌握,又要学习驳论文的语言(文字简而精),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是前面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并通过这种知识的迁移,学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本文是“短而好”文风的范例。
3、领会作者心目中“士”的内涵。
4、理解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
5、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6、了解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在本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弄清楚“士”的内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王安石的独到见解是从哪里来的——既善于怀疑,又善于实事求是。
(五)练习安排
课后练习跟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第一题是弄清文章的大意和脉络,可以口答;第二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解决;第三题是突破难点的措施,可以组
织学生展开辩论。
二、学情分析
(一)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又集中学习了驳论文,学生基本掌握了议论这一文体的阅读及写作,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驳论文的反驳方法的巩固掌握,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已有基础,本课继续训练这种能力。
(二)学习动力
学习已经具备文言基础知识,以此为动力掌握其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以学生掌握的驳论文有关知识为动力,可以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为动力,理解创造性思维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学习习惯
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已能够借助提示和注释了解文章的大意,但翻译特别是笔译文言文还有困难,文言文中驳论文更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读、想、译、讲的练习。
三、教法设想
1、朗读教学法
由于该文短小精悍,文笔曲折,文思严密,特别适宜反复朗读,以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或齐读、分读、赛读,或速读、通读,抑或多种形式相互融合交叉使用。
2、发现教学法
由于课文属自读性质,学生对驳论文已有感性认识,文言文词语较浅显且注释较多,可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采用笔问口答,笔问
笔答等形式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讨论教学法
课文一反传统观点,否定了孟尝君的食客(即士),也否定了孟尝君本人,对这种看法的认识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
四、学法指导
l、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并学习其反驳技巧。
2、思考——通过自读,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要求。
3、讨论——在初步掌握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互相讨论,达到深入理解思想内容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拟授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吗? (学生回答)那么你们又知道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吗?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网罗人才数千名之多,他因此以宽容、尊重、耐心对待人才并善于用人所长而闻名于世,世人包括司马迁都承认“孟尝君能得士”千百年来已成定论,可是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却指责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作者的看法正确吗?他又是怎样反驳传统观念的?请看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板书课题: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二)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1、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提示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发放自学纲要检测自学效果,教师检查评价。
(自学检测纲要见附页)完成目标一、三、四题,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互相检查,教师重点指导二、五两题。
3、朗读、口译
朗读可以多种形式结合,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分读、赛读,或速读、通读,抑或多种形式相互融合交叉使用。反复训练,以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朗读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全文共四句:第一句作者对世人观念不以为然,读时应该轻描淡写,满不在乎。第二句感情色彩极为强烈,慨叹世人不辨是非,盲目称颂并不值得称颂的孟尝君,同时流露出对孟尝君名不副实的鄙夷感情。第三句用“不然”转入假设,从“制秦”的高度加以衡量,慨叹他无用人之明。第四句以“士”不归附孟尝君的原因来论证他并没得士,用判断句“也”字收尾,文气一泻千里,气势异常充沛。
(采用多形式朗读,符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互相竞争的风气,同时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口译可分别承担(如一组承担一句)也可与笔译结合。(由于课文注释较为详尽,而学生已有文言基础,口译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但教师仍应给予重点指导)。
4、思考——设计疑问,理清论证思路。
(1)作者对孟尝君所得之士怎么评价? 对孟尝君本人又怎么评价?
(2)作者以为孟尝君不能“南面而制秦”,只能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的原因是什么?
(3)过去许多人认为本文虽然只有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