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
读《孟尝君传》
小结
本文驳斥 “孟尝君能得士 ”这一传统说法, 首先摆出
这一论点,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一个是
“士
以故归之 ”,这是概括地说; 一个是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 虎豹之秦 ”,这是从具体事例说。然后笔锋一转, 用 “嗟
呼 ”慨叹尝君只是 “鸡鸣狗盗之雄 ”,不是真正得士。
这一论点提出,主要是把 “鸡鸣狗盗 ”排除在 “士 ”之外, 再从得一士可以 “南面而制秦 ”(只是设想)否定 “鸡鸣
学生互问互答, 复
① 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习巩固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② 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理由是什么?
a 士以故归之
五、小结检测 六、布置作业
b 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③ 作者反传统的观念是: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岂足以言得士!
④ 王安石驳斥世人观念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王安石认为 A 鸡鸣狗盗不能算作士。 B 依靠齐
题目
读《孟尝君传》
教学 目的
重点
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准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
目的 1、 2、 3
难点
目的 3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 课型
复习课
教具
多媒体
习法
教学过程
知识结构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测导入
一、检测
学生默写
默写古诗
二、复习 读《孟尝君传》
1 、朗读课文。
二、作家作品
2、疏通文意。
学生回答并补充
三、师生共同归纳:
笔记
1、 重点词语解释
三、疏通文意
2、重点句子翻译
读《孟尝君传》教案
这是王安石读过《史记·孟尝君列传》后写的随笔,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读后感。全篇只有八十八个字,却抑扬吞吐、字字警策。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人物介绍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的公子,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孟尝君当时有食客数千,可谓宾客盈门、谋士云集了。
四、内容理解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死后谥号文。抚州临川人,于北宋真宗天福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
世上的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网罗士人,士人因此都去投靠他。而他最终依靠这些人的力量,逃离了虎豹一样的秦国。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头目罢了,哪里谈得上善于网罗士人呢?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不然的话,凭借齐国的强大,只要得到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就可南面称王,制服秦朝,还需要什么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庭,就是真有才学的士人所以不归附的原因啊!
逃到函谷关,昭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函谷关的法令是:鸡叫就开关。于是孟尝君手下的一个善于学鸡叫的士人就学起了鸡叫,这样一来,函谷关所有公鸡都叫了起来,函谷关就此打开。孟尝君借机逃回了齐国。
五、内容理解
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读孟尝君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复习课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回顾《读孟尝君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孟尝君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读孟尝君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学生自主复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照笔记和课本,梳理知识点。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复习心得,互相借鉴和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完成《读孟尝君传》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 要求学生在下一节课前提交课后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进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复习中的疑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孟尝君的事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3.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读孟尝君传》与其他文言文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本:《读孟尝君传》原文及注释。
2. 教案:详细记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教案。
3. 课件:用于辅助教学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4. 拓展阅读材料:相关文言文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爱。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读孟尝君传》课件
孟尝君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
孟尝君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 位自私自利的权臣
课件内容
原文展示
原文内容:孟尝君,姓田名 文,齐国贵族,以好客闻名 于世。
孟尝君传原文:《史记·孟 尝君列传》
读孟尝君传课件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课件封面 2 孟尝君简介 3 课件内容 4 课件总结
课件封面
课件标题
读孟尝君传课件 孟尝君传简介 孟尝君传内容解析
孟尝君传历史背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尝君传人物形象 孟尝君传启示与思考
作者信息
作者:司马迁 作品:《史记》 创作时间:西汉时期 作品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件亮点
深入解读孟尝君 的生平事迹
分析孟尝君的政 治智慧和领导才 能
探讨孟尝君的成 败得失及其历史 影响
结合现代管理学 理论,探讨孟尝 君的管理理念和 实践
THANK YOU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课件简介
主题:读孟尝君传
内容:介绍孟尝君的生平事迹、 政治成就和历史影响
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 的历史人物和政治文化
适用对象:历史、政治、文化 等专业的学生和教师
孟尝君简介
姓名、字号、籍贯
姓名:孟尝君,名田文 字号:孟尝君 籍贯:齐国,今山东淄博
出生时间:公元前340年
逝世时间:公元前279年
读《孟尝君传》 优秀教案
读《孟尝君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启发学生作创造性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起、乘、转、合”的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以“鸡鸣狗盗”这一故事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读)
三、讨论、质疑难字难词,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四、分析课文
1.以课文中的“士”为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
主要问题设计:(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理解三个“士”的不同含义。
②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③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
④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⑤“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2.启发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反驳的思路及反驳的角度。
[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点评]
[“起、乘、转、合”的反驳思路及结构;以国家兴亡的最终结果为反驳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3.体味作者政治改革家的锐气和文学家的才气。
[简单介绍作者情况、欣赏严密的逻辑方法]
五、朗读课文
六、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训练
主要问题设计:
1.王安石的看法对吗?联系历史、联系实际想想,你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2.王安石之所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是因为他既善于怀疑,敢于破除陈腐观念,大胆突破历史的传统见解,又善于实事求是,像这样的人还有哪些?结果怎样?。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读孟尝君传》,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习《读孟尝君传》的主要内容,理解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引导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读孟尝君传》文本。
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读孟尝君传》的兴趣。
2. 复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内容,理解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
3. 分析课文:教师对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进行品德教育。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孟尝君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内容安排1. 课文《读孟尝君传》的深入解读,重点分析孟尝君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价值。
2. 对比分析孟尝君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孟尝君的品德和事迹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读孟尝君传》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孟尝君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价值。
2.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孟尝君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孟尝君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读孟尝君传》教案
【教学目的】l.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了解驳论文的基本写法。
2.反复诵读,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教学时数】一课时【导读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文化的百花园开放着炎黄子孙的智慧之花,为我们了解历史,学习写作技巧,都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今天我们学习《读孟尝君传》。
(板书课题)本文虽90个字,却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
二、介绍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神宗熙宁三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读通课文1.教师用现代汉语叙述课文大意。
目的:按课文大意听老师范读,便于了解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自己边看注释边翻译,然后再四人一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明确)补充注释皆:都。
卒:终于。
赖:依赖,依靠。
宜:应该。
四、精读课文1.学生出声自读两遍。
2.分组讨论读。
(四人一组,一人读,其他人纠正)3.提问下边各句停顿的一般读法,后由教师指导。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碎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4.提问下边各句应读的重音,然后由教师指导。
士以故归之,△岂足以言得士?△宜可以南面而制秦,△5.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各组比赛读。
五、课堂综合练习1.文中的五个“士”有两种含义,按“士”在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含义相同的两组是( )A.①②B.④⑤C.①⑤D.②③④E.①②③F.③④⑤2.“士以故归之”中的“士”的含义是____,另外一种“士”的含义是____。
3.本文的反驳方式属( )A.驳论点B.驳论据C.驳论证4.本文运用的反驳方法有( )A.摆事实D.讲道理C.反证法B.归谬法5.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在括号中正确答案的序号上打“√”。
①第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
九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读《孟尝君传》课件 北京课改
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
哪里说得上是得到了贤士呢?
拥有。
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5.南面而制秦 译: 6.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译:
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鸡鸣狗盗一类人在他门下。
课文分析
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 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 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 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学习目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读孟尝君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读孟尝君传》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读孟尝君传》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能够理解并传承孟尝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1. 《读孟尝君传》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孟尝君精神品质的传承。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探讨孟尝君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读孟尝君传》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资料。
3. 孟尝君的事迹和精神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尝君的背景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让学生欣赏并学习。
4. 精神传承:探讨孟尝君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读孟尝君传》。
2. 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背诵情况、写作分享等。
评价标准:1. 课堂参与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内容准确。
3. 背诵情况:能够流利地背诵课文。
4. 写作分享:能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表达清晰。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孟尝君的文章或故事,了解更多关于孟尝君的背景和事迹。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孟尝君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对孟尝君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
《读孟尝君传》教案
《读孟尝君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读孟尝君传》。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孟尝君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孟尝君的形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尝君的仁爱、忠诚、勇敢等品质。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人格魅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孟尝君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
2. 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文本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 对孟尝君形象的多角度分析。
3. 文本的批判性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尝君的生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韵味。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孟尝君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阐述孟尝君的仁爱、忠诚、勇敢等品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孟尝君的印象。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6. 拓展延伸:(1)对比分析其他历史人物,探讨孟尝君的独特之处。
(2)讨论孟尝君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
《读孟尝君传》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读孟尝君传》,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特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回顾《读孟尝君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教学难点:(1)如何评价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及其在齐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孟尝君故事表达的价值观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复习,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孟尝君事迹的剖析,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读孟尝君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复习(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读孟尝君传》,回顾文章内容,梳理知识点。
3. 问题驱动(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如何?他在齐国的地位有何体现?(2)作者通过孟尝君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价值观和批判精神?4.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选取孟尝君事迹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孟尝君的政治才能及其在齐国的地位。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6. 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3. 预习下节课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复习内容的熟悉程度。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有关孟尝君发言稿
有关孟尝君发言稿孟尝君燕无归,国将亡。
今君自臣少,齐大亡之。
且夫国不可奈何而乐,乐者不可以当忧。
且夫皇甫谧为晋世宗卿,著晋世家传,传至于秦失君,秦失君宣子之世甫谧著书言“吾族欲重其祖而不知祖之所具何也”。
太公望知周成王之世即将广固之国,知其不足以始终,太公叛而去矣。
故夫古人有所戒,有所恶,有所忌。
今也,《左传》之时尧亡者十有四君,舜亡者三君,夏傩亡者二十三君,虞傩亡者七十七君,《国语》之时商纣之世为四十三世,《荀子·君道篇》也曰“世无易主。
《庄子·庚桑楚篇》也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国语》之时五霸之后无可游者,田常以惠王之楚,当晋靖侯。
夫君不见田常乎?君其聆之,无失其所听也。
夫以世君千乘以假国,君何患焉。
夫机弘,使得导焉,以世千乘为馀贼,瓶罄数千,粮藏数万,舍藏数十万,游戏者幕贝,范文子所以厚将之也。
仓偻未尝发,三辟之内,神器尽瘁。
游戏之居,連城而层,四大尧禹之人不出纛而索之,三公之士日汲而贵秩之,天竺之世松柏之寿,皆此为正业者欤?嘻以天为陟爵何也。
盖天子之棘门,而谗欤!有君知之乎?夫宋康王,有百戏珍而非珍者三十六次,以补水壑之饥,君臣之听焉如附耳,如附目,如附鼻,如附舌,如附轮,戎马饥死,弋者触之。
人闻之能发百刻之富,萧摽之财,刈葛刖稽之虫,田常之湛溯可为得已矣。
讲坛之上,汤廷之间,寒食时葟葹之声,阊阖之间群起相随。
解乏匮川厚人荐士,安居可乘。
不信君试听之为税。
方沟不缩,国利可全。
永世之福存于秦,陈朕所知。
宗庙子孙,玄黄欢朕蹇止久矣。
而夫游王之资之茂,百草致死者之患。
齐玛广见三东,世可以游臣。
夫二姚尧因入先于殪翟,皋鹄之泽,使君宴臣外。
耳品则近难矣,眼品耳必尽厚人之馀财。
荷枝之山出禹之世,天竺之世竹书不能购尔济,请以熟荷之有以智矣。
山进曰:“ NON LI 君可以听,君必听。
”耳尔千万年曰:“ 梁山我无需听此状,天生则督此地。
”震怒,推亡于秦。
服之其为君欤?何若民欤?嗟公不循夫《太公兵法》,事天家之罪。
北京课改版语文九上读《孟尝君传》word教案
读《孟尝君传》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悟作者的独特见解。
2、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鸡鸣狗盗”(动画欣赏)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死后谥号文。
抚州临川人,于北宋真宗天福五年(公元1021年)出生在官宦之家。
王安石是北宋的名相,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要求改革吏治、实行变法。
到了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展开斗争,确保“新法”的颁布实施,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诗文造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伤仲永》,情理兼具;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文学上的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等。
3、词语积累你能翻译出下列句子吗?试试看吧!01.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
其,指门下士。
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泰国。
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02.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
雄,长、首领。
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
03.岂足以言得士!哪里说得上是得到了贤士呢?04.擅齐之强擅,拥有。
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
05.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06.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鸡鸣狗盗一类人在他门下。
4、译文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揽士人,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狠的秦国逃脱出来。
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够说得上得到了贤士?不是这样的话,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士”,(齐国)应当可以依靠国力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5、分析课文01.对于孟尝君,世人有什么传统观念?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02.作者把孟尝君门下的“士人”称作什么?鸡鸣狗盗03.作者心目中的“士”应是怎样的?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04.“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是什么?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讲稿《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杨奇平—、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读孟尝君传》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它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驳论文,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本文以独到的见解反驳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在作者看来,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士”,全是一班鸡鸣狗盗而已,所以孟尝君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丧失了南面而制秦的机会。
(二)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这套教材是根据“九义”中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第四册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兼及议论与记叙、说明的比较,认识表达方式的一些相关现象,其中三、四、六、七四个单元是按照议论文的几个方面来编排的,第七单元安排的是驳论文,其训练重点是:1、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2、运用反驳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和反驳方法。
3、驳论文的语言,设问、反问等修辞的作用。
自读课文《读孟尝君传》的学习内容与单元重点密切联系,既要加强对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驳论点)的掌握,又要学习驳论文的语言(文字简而精),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是前面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并通过这种知识的迁移,学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本文是“短而好”文风的范例。
3、领会作者心目中“士”的内涵。
4、理解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
5、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6、了解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在本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弄清楚“士”的内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王安石的独到见解是从哪里来的——既善于怀疑,又善于实事求是。
(五)练习安排课后练习跟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第一题是弄清文章的大意和脉络,可以口答;第二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解决;第三题是突破难点的措施,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二、学情分析(一)现有基础学生在前面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又集中学习了驳论文,学生基本掌握了议论这一文体的阅读及写作,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驳论文的反驳方法的巩固掌握,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训练,已有基础,本课继续训练这种能力。
(二)学习动力学习已经具备文言基础知识,以此为动力掌握其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以学生掌握的驳论文有关知识为动力,可以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以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为动力,理解创造性思维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学习习惯初二学生学习文言文已能够借助提示和注释了解文章的大意,但翻译特别是笔译文言文还有困难,文言文中驳论文更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读、想、译、讲的练习。
三、教法设想1、朗读教学法由于该文短小精悍,文笔曲折,文思严密,特别适宜反复朗读,以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方式可以灵活掌握或齐读、分读、赛读,或速读、通读,抑或多种形式相互融合交叉使用。
2、发现教学法由于课文属自读性质,学生对驳论文已有感性认识,文言文词语较浅显且注释较多,可根据初二学生的特点采用笔问口答,笔问笔答等形式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讨论教学法课文一反传统观点,否定了孟尝君的食客(即士),也否定了孟尝君本人,对这种看法的认识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展开讨论。
四、学法指导l、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并学习其反驳技巧。
2、思考——通过自读,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要求。
3、讨论——在初步掌握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互相讨论,达到深入理解思想内容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拟授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吗? (学生回答)那么你们又知道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吗?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自己的封地网罗人才数千名之多,他因此以宽容、尊重、耐心对待人才并善于用人所长而闻名于世,世人包括司马迁都承认“孟尝君能得士”千百年来已成定论,可是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却指责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作者的看法正确吗?他又是怎样反驳传统观念的?请看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
板书课题: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二)学生自学,教师指导1、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提示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发放自学纲要检测自学效果,教师检查评价。
(自学检测纲要见附页)完成目标一、三、四题,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互相检查,教师重点指导二、五两题。
3、朗读、口译朗读可以多种形式结合,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分读、赛读,或速读、通读,抑或多种形式相互融合交叉使用。
反复训练,以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朗读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全文共四句:第一句作者对世人观念不以为然,读时应该轻描淡写,满不在乎。
第二句感情色彩极为强烈,慨叹世人不辨是非,盲目称颂并不值得称颂的孟尝君,同时流露出对孟尝君名不副实的鄙夷感情。
第三句用“不然”转入假设,从“制秦”的高度加以衡量,慨叹他无用人之明。
第四句以“士”不归附孟尝君的原因来论证他并没得士,用判断句“也”字收尾,文气一泻千里,气势异常充沛。
(采用多形式朗读,符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互相竞争的风气,同时养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指导学生口译可分别承担(如一组承担一句)也可与笔译结合。
(由于课文注释较为详尽,而学生已有文言基础,口译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但教师仍应给予重点指导)。
4、思考——设计疑问,理清论证思路。
(1)作者对孟尝君所得之士怎么评价? 对孟尝君本人又怎么评价?(2)作者以为孟尝君不能“南面而制秦”,只能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的原因是什么?(3)过去许多人认为本文虽然只有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所谓“转”就是转换论证角度,想一想,哪句是转?转到什么角度论证?(4)作者认为孟尝君不能得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部分是教学重点,学生不易理解,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注意以学生动脑为主)。
若时间允许,可组织课堂讨论,不然,则放在课外笔答。
5、讨论——采用讨论教学法,着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讨论题:作者认为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真“士”就可以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现在假定孟尝君招揽到一个像后世的诸葛孔明那样的“士”你认为他能不能实现“南面而制秦”的政治目标?请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作答。
※你赞同王安石的观点吗?(每两桌为一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讨论完毕,教师可抽查部分代表。
学生怎么回答并不重要,只要回答有观点,有理由就行,关键在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可给予必要提示)(三)小结:本文核心一句“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作者心目中的“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可是孟尝君没有这样的“士”,所以并没有什么大作为,结果丧失了“南面而制秦”的机会。
(四)作业布置1、反复朗读全文2、笔译全文六、板书设计(主要论点)(合)(转)(这样板书,一目了然,十分清晰地显示出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附:《读孟尝君传》自学检测1、填空:(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也是唐宋“_____”之一,课文曾被誉为“_____”。
(2)孟尝君是_____时期齐公子_____的封号,曾任齐国国相,《孟尝君传》指司马迁的《_____》中的《孟尝君列传》。
(3)作者所批驳的论点是第__句,它包括三个方面A___,B____,C_____,下文作者反驳的主要论点是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A、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B、特鸡鸣狗盗之雄.耳()C、擅.齐之强()D、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正确的一项并填入题后括号中。
(1)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A.士兵B.终于C.通“猝”D.军队(2)特.鸡鸣狗盗之雄耳()A.特地B.特别C.方便D.不过(3)宜.可以南面而制秦()A.应该B.适宜C.方便D.便宜(4)不然.,擅齐之强()A.然而B.果然C.这样D.虽然4、对“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尚且用得着鸡鸣狗盗之流吗?B.为什么用得着鸡鸣狗盗之流的力量呢?C.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流的力量吗?D.尚且用得着鸡鸣狗盗之流的力量吗?5、文中“士”有两种含义:世人心目中的“士”,即作者所说的鸡鸣狗盗之徒;作者心目中的“士”,即可南面制秦的治国之士。
下列各句中的“士”属前者的有______,属后者的有_______。
A.得一士焉B.此士所以不至也C.孟尝君能得士D.岂足以言得士E.士以故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