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篇一: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

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展尝试与实践。

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

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历,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时机,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历,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

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展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拟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

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比方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展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

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根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根底。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难点】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考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如果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

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导入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讨论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知识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四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二)肯定的地方: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不仅是初中的教学难点,也是高中的教学难点,在这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般知识点是运动的围绕中心、周期、方向和产生的现象。

概括起来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时间的差异、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的不同、五代的划分等现象却比较难,特别是刚刚进初一的学生。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发现:1、在地球自传过程教学中:(1)方向的判断要注意不同位置的视觉效果:赤道位置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2)时间差异产生的原因:地球转动的方向,决定了同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位置总是比位置偏西的位置先见到太阳,也就是时间要早。

(3)时间计算的要领:例如:已知某一地方的时间,求另一地方的时间。

时间计算看经度:经度15°=1小时先算经度差:同经度相减,不同经度相加。

再算时间差:时间差=经度差除以15°(经度差/15°)最后算出所求所求地方时=已知时间+或-时间差。

(即东加西减)2、在地球公转过程教学中:(1)(假设太阳不动)一定要注意地球围绕太阳转的轨道不是与太阳赤道平行,而是: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北回归线)这样就出现了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的一个夹角(黄道面),从而使地球表面南北半球在不同时间得到的太阳辐射是变化的,从而根据这个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代的划分。

(2)注意在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要将地球与太阳赤道偏离的位置与四季的时间联系起来,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地球与太阳赤道平行(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平行位置(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地球在太阳赤道偏南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北回归线)(3)注意太阳直射容易混淆的地方。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可编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可编辑】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约719字)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约1323字)以汶川地震后前后的对对比和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山峰和湖泊让同学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

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迸发呢?通过同学的各种猜想,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实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精简版)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共9篇)篇一:《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用了四至五个课时才基本讲完,具体课时安排是,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三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第四、五课时: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与四季。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该节内容是在初中阶段了解地球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学习地球运动现象的规律性及其成因。

可见,该部分内容无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要求较高,内容较多,难度较大。

尤其学生的接受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课时的难点较多,如: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方法、日照图的判读技能、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

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适时播放课件。

对重难点知识的传授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自转的方向。

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自转的方向,但仅要求从地球的侧视图中学习。

高中把这一知识点做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想象在地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

在教学中,结合课本中的“读图思考”,要求学生用笔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在自己的演示探究过程中得到顺、逆时针旋转的重要结论。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难于理解为什么公转速度在近日点较快,而远日点较慢?教师要能准确把握该内容讲解的深浅。

该内容重点在于说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而不是过多地探询原因。

教师应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层面讲解,学生才能易以理解。

如果有程度较高的学生再有疑问,教师可以课后个别辅导,从更深层次分析,与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大定律有关系。

即行星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慢一些。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经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在备课阶段,我充分认识到地球运动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包括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准备并不完全足够。

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往往感到困惑。

比如,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速度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尽管我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的展示,试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图像。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训练,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模型,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在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时,我原本以为通过动画演示和简单的讲解,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但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昼夜交替的周期、晨昏线的判断等问题存在错误。

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还不够深入,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虽然详细地讲解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温度的差异,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例如,对于不同季节影子长短的变化、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等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准确和全面。

这让我明白,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更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

地球是我们所在的大家庭,而地球的各种运动,不仅仅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有趣,更是影响着整个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进化。

教学地球的运动,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更是一种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途径。

但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一课程在一些地方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教学内容繁琐,难以理解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通常会用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角度等概念,加上抽象的黑板图形和公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非常头疼,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我决定采用一些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门课程。

例如,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个旋转的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尝试自转和公转的感觉,并通过、视频、图片、PPT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形象化的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球的运动。

二、教学分析不够深入地球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的社会活动。

然而,在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实际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我决定增加一些相关内容的教学,比如对季节的形成、气候的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不同天气现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对我们的影响,更好地领会自然界的奥妙。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趣味性地球的运动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我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决定不仅要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更要加入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比如通过小组竞赛、出到打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地球运动的神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可以结合一些实践操作,比如用太阳影子测量经度、用水平仪测量地球倾角等等,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的实际应用。

教学地球的运动是一项重要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奥秘,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将抽象的地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以下是我对地球运动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注意到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学生们往往难以直观地理解这些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地球仪和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运动。

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们可以观察到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现象,从而加深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导致的时间差异时,我提出了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这里现在是白天,而地球另一端却是黑夜?”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并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日晷的制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影子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加深他们对地球自转导致时间差异的理解。

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他们对科学现象的直观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资料和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具体的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最后,我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寻找答案。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但有趣的主题。

通过使用多媒体工具、引导性问题、实验教学以及差异化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的兴趣。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三篇)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理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倾斜和季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在我进行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时,我选择了利用图表、实验、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希望通过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原理和相关概念。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误解。

在授课时,我用模型和实例向学生解释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有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

他们常常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为一种平动或旋转,而没有明确地理解到地球围绕自身轴线的旋转和围绕太阳的运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一点让我认识到,在教学中需要更加具体地解释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差异。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于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关系理解不够透彻。

我通过利用实验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来解释地球倾斜对季节的影响。

然而,一些学生似乎还是难以理解季节变化的原因。

他们往往只是记住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些节气的名称,而没有真正理解到这些节气与地球倾斜和太阳照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原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一些名词和术语。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不足。

比如,在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我使用了模型和实验,但是这些模型和实验可能没有足够生动和具体,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我在准备教学材料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没有选取足够多样和全面的实例和材料来说明相关概念。

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时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难以全面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现象。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有趣和多样的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除了上述的问题和反思外,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

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

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

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二:《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一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大致要学什么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据地图和相关资料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还很缺乏;另外,一些学生还没有养成图文结合的习惯,本节课要注意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训练。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篇二: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

(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

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教学反思【篇1】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我对这个问题有一点粗浅的体会,把它概括为“课堂提问六要”说来大家共议。

一.要有价值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三类,即:浮现记忆性,如:“是什麽”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性,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

提问时要主意,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心中有数;二是问题的本身要有启发性。

不要提一些不要求学生以任何方式去处理(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信息,或者说不加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而是问那些要求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效思维性的问题,他能敦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我在课堂上提出“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我国自然环境会有哪些变化”。

这些问题提的有价值,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要有梯度《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如提问“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学生受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一时作答困难,我提的问题是⑴西亚位于哪两洋五海三洲之地⑵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哪两海联系了哪两大洋⑶土耳其海峡连接了哪两海?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容易的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三.要有对象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

由于以前,我在提问中,对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试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

例如,使用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如模拟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知识点讲解过于繁琐,导致重点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和疲惫。

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虽然多样化,但有些方法的运用不够熟练,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例如,小组讨论时,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导致讨论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但是,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反馈,我有时没有给予及时和准确的评价和指导,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另外,在课堂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违纪行为时,我没有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

在知识传授方面,我发现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点,如晨昏线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等,掌握得还不够扎实。

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难点知识的讲解还不够透彻,没有找到更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在知识的拓展和应用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优化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简化难点,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和高效。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

《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推荐17篇〕篇1: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比拟难理解,内容比拟抽象,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程度和教材的实际内容,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注重课外的伸拓,充分利用课程资,是这节课获得成功的关键。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老师在课堂上给了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

同时,老师巧妙地把这些资引入新课教学中,珠联璧合,事半功倍。

学生的默契配合和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还是疑难题的讨论,他们积极考虑、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的的实现水到渠成。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展分析^p 、提取、归纳,不仅才能得到进步,辩证思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活动充分贯彻整个课堂始终,教室不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平台,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多样化,有小组合作学习,有学生上台画图,有个体的展现,有团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充分彰显学生的才能。

归根到底本节课充分表达了新课程中师生新的关系,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单向传输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

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发言都能予以简要点评,而且点评得比拟到位。

教学要注意联络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教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出四季的感受。

这样不仅是学生学得有兴趣,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缺乏之处,主要是演示过程中速度快了一点,理解才能强的局部同学很快就懂了,理解才能慢的还似懂非懂,今后我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展反思,才能不断进步自身的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在教学中才能灵敏的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全面进步学生的地理素质。

篇2:地球运动教学反思《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的运动》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课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课后反思其一:教学设计,整合教材。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本课知识结构为线索,紧扣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学生自主学习,两次学生合作学习,两次师生共同探究而完成。

这节内容难点在于公转的相关知识,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在课堂上需要循序善诱,适时点拨。

首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自学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公转做好铺垫。

第二时段,学生自学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

公转引起的现象是四季交替,这部分内容通过北半球在二至二分的位置上的倾向性分析这四个点分别是夏季的某一天,秋季的某一天,冬季的某一天,春季的某一天。

据这四点把公转轨道画出四份,分别对应的是夏季,秋季,冬季,春季。

及时讲解什么是直射什么是斜射,并利用学生写作业时对灯光的感受来加深理解。

太阳直射某点,某点获得太阳的光热多,斜射得越大,获得的光热越少。

直射某点后,随着地球的自转,某点所在的纬度都被直射。

给学生准备好足够的学具4个地球仪和地球公转轨道面,当地球运行到二至,二分的位置时,直射点分别在哪里——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有了学具,直射点的位置一目了然。

其二:情境创设,调动思维。

第三时段,在屏幕上展示地球公转模式图,结合自学的极昼极夜知识,研究极昼极夜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南极地区,引导学生看地球公转模式图——夏至的位置,通过讲解光线的传播特性,地球是球体,所以地球自转一周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没有被光线照射到,自转一周都没有被阳光照射到,就会有多长时间的黑夜?24小时的黑夜,被称为极夜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下北极地区,引导学生看地球公转模式图——夏至的位置,通过讲解光线的传播特性,地球是球体,所以地球自转一周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都被光线照射到,自转一周都被阳光照射到,就会有多长时间的白天?24小时的白天,被称为极昼现象。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篇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篇地球运动教学反思4 篇身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历,那末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精心的地球运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翼对大家有所匡助。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者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份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猜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根抵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方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

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历,没有知识储藏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猜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让学生翻书本,看看书本上的猜测可行吗?让他们间接有一个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有这些原因。

要验证这些猜想,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方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

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快乐,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做好地球仪,本想让他们贴上地形外观的,课堂时间太少,只能先让学生做好标记。

实验过程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方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还有调皮的会用火烧纸,不好好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子细和全面,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这部份知识本就不清晰,学习兴趣不浓厚,还有一部份就是没有听懂实验方法,就想别的心思来满足自己了。

此外做实验时,最好将窗帘拉上,学生更容易观察。

做完这部份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

其一就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

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即将出来反对。

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环绕太阳旋转地球惟独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向来都不会被照到。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精选

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精选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才能还未形成,难点较难打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老师联络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老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如今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络生活实际经历,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方: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展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

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挪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获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重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渐渐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进步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及概括总结的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望大家喜欢。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一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

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

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

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

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

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

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
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

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二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三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

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

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

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

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2、时间掌控不太好,本节课的两个目标都是重难点,但给学生记忆掌握的时间过短,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讲的太多。

总之,还是磨练的少,经验不足。

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