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与处理

合集下载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例大量失血患者是指因意外或手术等原因造成大量失血,血液过度流失导致身体出现休克状态的患者。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止血和输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患者常常需要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以及使用冷沉淀来辅助恢复凝血功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分析和比较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

一、理论分析1. 大量失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随着失血血液的流失而丧失。

血小板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细胞成分,而凝血因子是促使血液凝固的蛋白质。

当这些成分的丢失量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就会导致凝血功能受损,出现出血倾向。

2. 冷沉淀的作用冷沉淀是一种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浆制品,主要用于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的治疗。

在大量失血患者中使用冷沉淀可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帮助恢复凝血功能,减轻或阻止出血。

冷沉淀在例大量失血患者的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准确的凝血功能检测在临床救治中,对于例大量失血患者,及时有效地了解其凝血功能的状况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准确的凝血功能检测,才能明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从而决定是否需要使用冷沉淀以及使用量的大小。

二、实验比较为了验证冷沉淀的作用以及了解其使用前后对于例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选取了20名例大量失血患者,测定了其在使用冷沉淀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

实验结果显示,使用冷沉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使用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缩短,说明血液凝固的速度加快了。

血小板计数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强了患者的止血能力。

除了凝血功能的指标改善外,实验中还观察到了患者整体状况的改善。

使用冷沉淀后,患者的皮肤粘膜苍白等休克表现得到了减轻,大部分患者出血症状有所缓解。

三、结论例大量失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后凝血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关于凝血标本相关处理意见
凝血标本是临床检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医生了
解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从而指导诊断和治疗。

在处理凝血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标本采集,准确的标本采集是非常重要的,采血时需要遵循
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采血管和采血针,避免血液受到
外界污染。

此外,还需要注意采血量的充分和采血管中抗凝剂的使用。

2. 标本保存,采集的血液标本需要及时送到检验科室进行处理,如果不能立即处理,需要在2小时内禁止冰冻。

凝血标本在保存时
需要避免受热、受潮和受光,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处理,在送检前,需要将血液标本进行轻轻摇匀,避免
出现血液凝块,同时要注意标本的标识清晰准确,确保不同患者的
标本不会混淆。

4. 检验方法,凝血功能的检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凝血酶原时
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医生的临床诊断需求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5. 结果解读,最后,对于凝血功能检验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异常的类型和程度。

总的来说,凝血标本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病症,常见于大量失血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无法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及时的急救护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过程,包括评估患者状况、控制出血、补充液体和药物治疗等。

1. 评估患者状况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血压、皮肤状况等。

同时,了解患者的病史、伤情和可能的出血部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2. 控制出血失血是导致休克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出血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具体措施包括:- 使用压迫止血法:对于外伤性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进行直接压迫止血部位,保持压力至少10分钟。

若出血无法控制,可以考虑使用止血带进行临时止血。

- 提高患者下肢位置: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可以减少下肢的静脉回流,从而减少出血量。

- 固定骨折:如果出血是由于骨折引起的,应尽快固定骨折,减少骨折端的移动,以防止进一步出血。

3. 补充液体失血性休克会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因此补充液体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具体操作如下:- 快速静脉注射晶体液:常用的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可以通过静脉快速输注,以迅速补充失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

- 考虑使用胶体液: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使用胶体液可以更有效地维持血容量。

常用的胶体液包括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

4.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恢复循环功能和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 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可以通过收缩血管增加血压和心输出量,改善循环功能。

- 补充凝血因子:对于严重失血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可以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物,以帮助止血。

5. 监测和观察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

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状况、呼吸困难等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如何处理术中大量出血教程文件

如何处理术中大量出血教程文件
表1.自体输血的禁忌证
但是,最近的一些文献对这些禁忌证提出了质疑。
研究证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自体血放射治疗,可有 效去除肿瘤细胞。另一些作者认为,联合运用洗血 球机和去白细胞过滤器可从自体血中清除细菌和肿 瘤细胞。即使是在产科手术中,自体输血也是可行 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分娩过程中收集的自 体血通过过滤器可有效清除磷状细胞和羊膜物质。 不过,这种情况可存在母婴输注和Rh免疫的风险, 故应作好充分的抗-D预防。此外,在需大量输血时, 过滤器的使用会影响输入血流的速度。
目前对凝血的理解是基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相互作用。在最初阶段,损伤的血管内皮暴露组 织因子复合物(TF),激活凝血酶和因子VIIa, Xa,Va。凝血酶激活因子Va、VIIIa及血小板。因 子IXa(被TF/VIIa复合物激活)通过激活因子Xa 促进凝血酶的生成(放大环)。通过激活的因子 XIa可以维持凝血酶的生成(增殖)。凝血酶的生成 包含三个步骤(起始、扩大、增殖),最终促使 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通过因子XIII交织成 网,形成纤维蛋白聚合体,起到止血作用。(过程 见下页)
抗纤维蛋白溶解物(氨甲环酸、抑肽酶)能抑 制纤维蛋白原和纤溶酶的活性。预防性应用这些药 物可减少心脏手术和原位肝移植等的出血。
DIC时,在纤溶亢进末期,须恢复抗凝血途径 (如补充ATIII)。ATIII的活性应保持在80~100% 之间。
六、机体核心温度及电解质、酸碱平衡
1.低温 大量输液常导致低体温。输入7升4℃的液体
尽管贮存性损伤的机制看起来可以解释
pRBC抑制组织供氧的有效性,但目前没有 证据表明应优先输注新鲜的RBC。最近的一 项研究中,对57名患者分别输注贮存时间 小于8天的pRBC和普通pRBC,发现2组患者 并无明显差别。

患者发生失血过多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失血过多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失血过多的应急预案失血过多是一种紧急情况,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为应对这种情况,医疗机构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以确保患者能及时接受适当的处理和救治。

以下是一份包含1200字以上的失血过多的应急预案示例:一、患者信息收集和评估1.快速确定患者的身份和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2.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为失血过多,以及失血的原因和程度。

三、现场急救措施1.确保患者的安全,将其移至安静、干燥的地方,卧床休息。

2.保持患者通畅的呼吸道和呼吸,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按压。

3.查看患者的伤口,寻找可能出血的地方,并迅速采取控制出血的措施,如直接压迫、包扎、局部冷敷等。

4.同时进行全身状况的评估,包括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状况等,以便进一步确定患者的病情。

四、输血和其他救治措施1.根据患者的血型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准备相应的血液制品,并确保其安全和质量符合规定。

2.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血。

输血的速度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整。

3.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4.同时配合其他救治措施,如输液、氧疗、止血药物等,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五、病情监测和转诊安排1.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出血情况、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以便及时调整救治措施。

六、记录和教育工作1.对失血过多事件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评估、治疗措施、输血情况等。

2.对患者和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醒他们在类似情况下如何应对和保护自己。

3.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以提高应急处理和救治的能力和水平。

这是一份1200字以上的失血过多的应急预案示例,建议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患者在失血过多时能够及时得到适当处理和救治。

大量失血方案

大量失血方案

大量失血方案引言:失血是指身体失去过多的血液,这可能是因为外伤、手术、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大量失血可导致身体出现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开发科学有效的大量失血方案对于急救和治疗失血患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被广泛使用的大量失血方案,旨在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一、紧急止血当发生大量失血时,最紧急的任务就是止血,以停止继续出血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止血方法:1. 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或手帕等物品直接施压于出血点,以阻止血液流出。

同时,提高患者的受伤部位,有助于减轻出血。

2. 使用止血带:当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将止血带绕在出血处上方,用胶布固定,并通过扭紧止血带来压迫血管,停止出血。

3. 外科止血:当以上方法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止血手术。

这包括缝合出血点、结扎血管或进行止血带绑扎等手术操作。

二、输血补液在大量失血后,补充血液和液体是必要的,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并保证生命体征的正常。

以下是常见的输血补液方案:1. 红细胞输注:当失血导致血红蛋白水平过低时,可以通过输注红细胞来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

2. 血液成分输注:除了红细胞,还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也需要进行输注,以促进止血和恢复血液功能。

3. 晶体液输注:除了血液成分,还可以输注含有电解质和营养物质的晶体液,以保持患者体内的液体平衡。

三、控制失血原因在治疗大量失血的过程中,需要找出失血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失血原因和相应的治疗方法:1. 外伤性失血:对于外伤导致的大量失血,首先需要进行创伤修复,如缝合伤口、修复血管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止感染和控制出血源,以减少继续失血的风险。

2. 内脏出血:对于内脏出血引起的大量失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开腹探查、切除受损组织等。

同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病态失血:某些病态状态也可能导致大量失血,如消化道出血、肿瘤引起的出血等。

如何正确评估失血

如何正确评估失血

如何正确评估失血失血评估是指通过一系列临床方法和检查手段,准确判断患者失血的程度和情况。

对于急性失血导致的休克患者,准确评估血容量和失血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评估失血有助于指导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介绍评估失血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评估失血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检查患者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和体征来判断失血的程度和情况。

1.观察面色:面色苍白是失血的最早和最明显的体征之一,因为失血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皮肤和黏膜的苍白。

2.观察皮肤弹性:失血后,血液容量减少,皮肤质地会变得干燥、缺乏弹性。

3.检查血压:失血后,由于血容量减少,体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

4.检查脉搏和心率: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心脏需要通过增加心率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

5.检查黏膜湿润程度:失血后,黏膜湿润度减少,呈干燥状态。

6.检查尿量:失血导致肾脏灌注减少,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

二、实验室检查除了体格检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失血的程度和情况。

1.血常规:失血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减少,同时白细胞计数也往往会增高。

2.血气分析:通过检查动脉血气的pH、PaO2、PaCO2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酸碱平衡状态和氧合情况,进而判断失血的程度和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凝血功能检查:失血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生成不平衡,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凝血功能检查来评估失血的程度和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三、少量失血量的评估对于少量失血量,如1-2%的体重,可以通过一些定性的指标来评估。

1.测试膈下压痛:少量失血后,膈下感觉可出现压痛,但无明显肌肉张力增高。

2.血压和脉搏基本正常:对于少量失血,虽然血压和脉搏可能会略有下降,但总体来说,没有明显的休克表现。

3.皮肤粘膜色泽正常:少量失血后,由于血液容量减少不明显,因此皮肤粘膜的色泽通常不发生明显改变。

四、大量失血量的评估对于大量失血量,如超过20%的体重,需要采取更准确的方法来评估。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例大量失血患者冷沉淀的使用前后凝血功能比较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对于失血患者的抢救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临床急救中,冷沉淀是一种常用的输血制品,它可以帮助失血患者迅速补充血浆,恢复血容量,从而起到救命的作用。

冷沉淀的使用对于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究竟有何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比较。

本文将对例大量失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前后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冷沉淀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冷沉淀是从血浆中沉淀出来的一种浓缩制品,主要成分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抗凝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

在临床上,冷沉淀主要用于补充失血后的凝血功能,恢复血浆容量,维持循环稳定。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是急救和手术输血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品。

二、凝血功能在失血患者中的重要性在失血患者中,凝血功能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失血后,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会因为大量失血而大大减少,同时血容量的减少也会导致血粘度增加,使得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恢复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维持血浆容量的稳定是非常关键的。

三、冷沉淀使用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为了比较冷沉淀使用前后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我们选取了一组大量失血患者,分别在失血后进行冷沉淀输注前和输注后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和比较。

我们主要关注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凝血酶原活动时间(TT)这四个指标。

实验结果显示,在输注冷沉淀前,大量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PT、APTT、FIB和TT 都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而在输注冷沉淀后,这些凝血功能指标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PT、APTT、FIB和TT的数值均接近或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这表明冷沉淀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失血患者的凝血功能,为患者的恢复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冷沉淀使用的注意事项尽管冷沉淀在失血患者的救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使用时仍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_概述说明

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_概述说明

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大量输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大量的血液制品,以弥补体内失血过多或造成失血倾向的状况。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严重创伤、手术、恶性肿瘤等情况下。

虽然输血可以有效地提供丢失的血液组分和维持循环功能,但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出血倾向。

本文将针对大量输血导致的出血倾向进行深入探讨,并介绍相关处理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醒医务人员关注并妥善应对输血所引起的问题,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处理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措施。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第二章:背景知识,包括对大量输血和出血倾向的定义及原因进行阐述,并介绍与大量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第三章:出血倾向处理措施的介绍,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评估方法、输血指征和策略,以及药物治疗及干预措施的详细说明。

第四章: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分享,包括高风险患者的预防与管理方案、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制定与优化,以及护理团队合作与沟通技巧等。

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所述内容,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大量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处理措施,并提供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经验分享。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为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以提升大量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同时也希望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

2. 背景知识:2.1 大量输血的定义和原因: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大量的血制品,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手术失血、创伤、严重贫血以及某些特定疾病导致的出血等情况。

大量输血的目的是迅速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以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2.2 出血倾向的原因和影响:出血倾向是指机体出现异常易于出血或无法停止出血的情况。

引起出血倾向主要有以下原因:凝血功能缺陷、凝血酶原活化剂过多、抗凝系统功能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增加等。

预防大量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预防大量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预后
• 一般认为输血量越多,年龄越大,死亡率 越高。大剂量输血死亡率为72%,伴有休克 者可增加到93%;如果休克已纠正或休克 持续15分钟以内,死亡率仅为19%,超过 15分钟,死亡率上升为62%,一般死亡率 为49%。
• 2,3-二磷酯甘油酸(DPG)减少 贮存在4℃条件的血液,红细胞内的2,3DPG随着贮存期延长而逐渐减少,贮存1-2周 的红细胞的2,3-DPG约为正常的5%-25%,贮 存21天的ACD血液,2,3-DPG几乎全部消失, 由于2,3-DPG减少,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 增加,造成对身体各部组织供氧减少,但输 入缺少2,3-DPG的血液到体内是可以恢复的。
• 钾离子紊乱 库存血在保存过程中,红细胞膜对电解质 的通透性也发生改变,使钾、钠离子向相反 方向移动。因此血液保存越长,血浆中钾浓 度就越高。当快速大量输库存血时,尤其在 肾功能欠佳时,受血者血钾可显著升高,可 抑制心肌活动,甚至心跳骤停。 但也应注意,输入大量库存血后,也可呈 现低钾,是由于输入了大量枸橼酸钠,造成 代谢性酸中毒,而促进了肾脏对钾离子的排 泄。大量输血时,应输保存一周内的血液为 宜或输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对已有高 血钾的受血者,尤为重要。
(3)枸橼酸钠输注过多,输入大量库存血, 其中枸橼酸钠与钙结合使血钙下降。输注 含有枸橼酸钠的血液,可使毛细血管张力 降低,失去正常收缩功能,同时枸橼酸钠 与血液中钙离子螯合,使钙离子下降,也 可加重出血。
(4)大量输血可激活纤溶系统,而导致纤 维蛋白原溶解: 当大剂量输入库存血、失血或严重休 克时,可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而转变为 纤维蛋白溶解酶,使纤维蛋白溶解。称之 为原发纤维蛋白板、不稳定 凝血因子Ⅷ和Ⅴ大部分已被破坏。大量输 入库存血可能因稀释作用而使患者血小板 计数和凝血因子水平降低。 当出现明显低钙症状,或血钾明显升高, 或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有出血倾向时, 应采取相应措施。

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与处理

大量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监测与处理

纤维担保浓度测定 大失血后输血
过程中随着血流的不断稀释,纤维蛋白常是 最先缺乏的凝血成分,因此纤维蛋白原浓度 的测定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变 化。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缘的浓度在 0.5_1g/L的范围内即可保持正常凝血,但有 学者建议将围手术期纤维蛋白浓度保持在 1g/L以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与失血量 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大出血的患者常会存在血液稀释,低 血容量,低体温,甚至代谢性酸中毒等干 扰凝血功能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 用可能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凝血机能,
并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有报道,MT患者的死亡 率约为40%,且与输入悬浮红细胞的量 有关,而发生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死亡 率则超过75%。
第二, 评价凝血功能必须考虑血小板的 功能以及血小板与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作 用。由于只是对分离的血浆进行检测, PT及 APTT只能提供凝血系统的一部分信息。
第三, 不同试剂, 不同实验室的测 试结果差与异较大。
第四, 传统实验室检验虽较易实施, 但得出结果一般需要45到60分钟。
凝血弹性描记图(TEG)
血细胞量和质的正常 血管结构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 血液流变学的正常
消除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
若存在酸中毒,低体温甚至 DIC等严重干扰凝血功能的因素。 将使大失血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 机制复杂化, 很难单纯依靠补充凝 血成分来改善凝血功能。因创伤 而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 休克持续 时间及酸中毒的程度比大出血量 更重要的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 因素。因此, 应该通过
用法:冷沉淀用量为1U/7_10Kg,对对于 大量失血的病人,可使用纤维蛋白原增加约 0.50g/L。
注意:输冷沉淀不需要按ABO相容性,但 由于每单位冷沉淀物中存在10_20ml血浆, 最好用ABO相容的。

大出血处理指南

大出血处理指南

大出血处理指南1.目的严重外伤、肝移植、复杂的恶性肿瘤手术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均可能导致过量失血,为向临床医师和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提供大量失血治疗的指导原则,依据《临床输血咨询服务管理程序》条款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医师对大出血患者的治疗,也适用于临床输血咨询服务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3.职责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编制和完善大出血患者的治疗准则,制定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管理规程,定期组织讨论会,对大量输血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形成共识。

经治医师负责尽早通知输血科需要大量输血,以便让他们有时间检查库存并与采供血机构预约血液。

如需要重病监护病床,应尽早安排。

经治科室的科主任负责及早与相关科室的资深医师进行沟通,必要时请求协助对大出血患者的抢救。

输血科技术人员接到大量出血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血标本后,尽快鉴定供、受者血型及交叉配备试验。

如ABO和RhD同型血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执行《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管理规程》。

4.指引要点定义大量失血是指24h内丢失1个血容量的血液或3h内失血量>50%血容量。

治疗原则及时应用晶体液和人工合成胶体液体补充血容量。

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输注少白红细胞,以维持组织灌注和氧供。

采取一切手段尽快止血。

正确使用血液成分,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

处理程序恢复循环血容量(1)留置大口径外周静脉或静脉插管,快速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组织灌注和氧供,以防止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和随之而来的多器官衰竭。

必要时输注预温的晶体液或人工合成胶体液,防止低血压或少尿[<].(2)监测中心静脉压,保持体温,重视隐匿性失血。

止血(1)早期外科或产科治疗,介入放射学治疗,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止血。

(2)在保证患者身份辩认正确的前提下抽取血标本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Hb、Hct、PT、APTT、纤维蛋白原、生化检测、血气及血库留样等)。

(3)在获得检测结果之前,可能需要开始输注红细胞。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

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

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

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大出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不同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的预后影响。

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要大量输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且所有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

根据血浆及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分为a(n=50)、b(n=50)、c组(n=50),将单位比例设置在100 mL/1 U,a组的血浆及浓缩红细胞比例是(1:3),b组的血浆及浓缩红细胞比例是(1:2),c组的血浆及浓缩红细胞比例是(1:1)。

对比三组患者的凝血指标、输血情况及出院时间和死亡率。

结果:输血前三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FIB)三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大量输血后三组患者的PT、APTT时间均延长,且a>b>c(P<0.05),FIB下降,相较输血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组FIB高于ab两组(P<0.05)。

大量输血后,三组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冷沉淀量均不存在统计学含义(P>0.05)。

大量输血后,abc组患者出院时间及死亡率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患者需要大量输血时,把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控制在1:1的比例,能够明显预防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不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

【关键词】大量输血红细胞血浆不同比例凝血功能当今社会生活中,随着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导致的外伤、急性大出血、器官移植、心脑血管手术的患者增多,都需要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用来保障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应用中,大量输血虽然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在某种角度分析才在很多弊端,例如血小板降低,血容量下降等。

如不及时、正确的治疗,就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影响,严重可能危急生命。

有研究发现,合理的血浆和浓缩红细胞比例会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凝血功能[1]。

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

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

多发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在病情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史云光;张志刚;张瑞英;刘蕾【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rauma-induced blood coagulation dysfunc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severity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multi-trauma.Methods Eighty-two cases of multi-trauma patients admitted into the ICU of the department from June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TIC) group(n =37)and the non-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 (NTIC) group (n =45),by depending on whether or not they had coagulopathy,and the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death group (n =25) and the survival group(n =57),in view of prognosis 14 days after injury.Indices such as platelet (Plt),fibrinogen (FIB),prothrombin time (P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thrombin time(TT) were measured within 6 hours after admission into hospital.Injury severity scores (ISS) of the subjects were evaluated 12 hours after admission,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 E Ⅱ)were perform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admission.Six mouths after injury,the survivors in both the TIC group and the NTIC group had medical follow-ups,and scores of 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 (NHP)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levels of PLt and FIB in the TIC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NTIC group,and the levels of PT,APTT and TT in the TIC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TIC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1).The scores of ISS and APACHE Ⅱ in the TIC group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TIC group,also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0.05).Fourteen days after injury,16 cases in the TIC group died (43.24%),and in the NTIC group 9 cases died(20%).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uld be noted whe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2 groups (P < 0.05).Six months after injury,the NHP scores of the TIC group were (97.85 ±23.17),while those of the NTIC group were (86.24 ±20.16).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uld also be noted whe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2 groups(P < 0.05).The levels of PLt and FIB in the death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The scores of PT,APTT and TT in the deat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and the scores of ISS and APACHE Ⅱ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in the death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uld be noted,when comparisons were made between the 2 groups (P < 0.01).Conclusion There was a high probability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multi-trauma to have TIC.Coagulation index wa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ICU 收治的8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分为TIC组(n=37)与非TIC组(n=45);并根据伤后14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25)与存活组(n=57).入选者在入院6h内完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入院12 h内完成对入选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4 h内完成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伤后6个月对TIC组与非TIC组中存活者进行随访,进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价.结果 TIC组PLt、FIB水平低于非TIC组,PT、APTT、TT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14 dTIC组死亡16例(43.24%),非TIC 组9例(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NHP评分TIC组(97.85 ±23.17)分,非TIC组(86.24±20.1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FIB水平低于存活组,PT、APTT、TT、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多发性创伤患TIC几率较高,凝血指标对于多发伤病情程度、预后评价及成功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期刊名称】《海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38)002【总页数】5页(P170-174)【关键词】多发伤;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创伤严重度评分【作者】史云光;张志刚;张瑞英;刘蕾【作者单位】056000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056000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056000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056000 河北邯郸,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多发伤是指由单一致伤因素造成的2处及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且至少有1处损伤危及生命,以损伤重、机制复杂、部位多且有协同性致病为特点。

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摘要:输血为临床挽救患者生命及控制病情进展的常用手段,大量输血在救治严重创伤、大出血等急性失血患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输血在取得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可引发严重后果,甚至会的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明确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策略对于保证救治效果以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量输血;并发症;处理策略大量输血包括以下方面:(1)一次输血量超过2500ml;(2)3h输血量达到患者总血容量的50%;(3)24h内输血量达到患者全身总血容量;(4)24h内输注的红细胞超过20U。

大量输血为临床救治各种类型大出血患者的重要举措,如若施行不当可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临床医师及输血人员明确大量输血常见并发症并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策略方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1]。

1大量出血常见并发症引发原因及危害分析1.1循环超负荷急速大量输血导致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并超出了受血者心血管负荷能力为循环超负荷的主要诱因[2]。

1.2酸碱平衡紊乱库存血保存期间酸碱度及电解质均会发生变化,随着保存时间延长,酸性代谢产物与血浆钾离子浓度随之增加,受血者短期内输入大量库存血的同时也导致大量乳酸、酮体等酸性物质进入体内,使得体内大量HCO3-被消耗,短时间内肝肾不能将酸性物质代谢出体外,容易诱发酸中毒。

血液进入人体后酸性物质可经肝肾转化,若患者肝肾功能无异常,由于大量输血引发的一过性酸中毒可在短时间内逆转。

抗凝剂内枸橼酸钠向碳酸氢钠转换,因此,大量出血引发碱中毒的可能性较大。

碱中毒时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增加,血红蛋白对组织摄氧的影响与碱中毒程度直接相关。

出现轻度碱中毒现象时由于其可促进糖酵解酶活性,使得细胞内2,3-DPG浓度增加,使得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增加的不良作用得到抵消,而发生重度碱中毒时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进一步增加,导致组织出现缺氧现象。

腹部急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并发凝血障碍的治疗

腹部急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并发凝血障碍的治疗

用 新 鲜 冷冻 血 浆 、 血 因 子 ;) 氨加 压 素 可 改 善 肾功 能 衰 竭 凝 4去 导致 的 凝 血机 制 障 碍 ; ) I早 期 使用 小 剂量 普 通 肝素 。 5DC 322 术 中处 理 .. 手 术 力 求 简单 、 速 、 效 , 少 手 术 损 伤 迅 有 减 及 出 血 , 作 要 轻 柔 , 剖 要 清 晰 , 免盲 目缝 扎 止 血 ; 弥 操 解 避 对
约 4 0 0 mL 0 .平 均 输 血3 0 0 m ( 中 输 红 细 胞 悬 液 约 2 0 L 其
多 , 克难 以纠 正 , 休 提示 对 凝 血机 制 障 碍 的患 者 应 尽量 减 少 手 术 创伤 。 次 , 态监 测 凝血 指 标 , 理用 药 。 其 动 合 大量 输 注库 血 时
年 1 一 2 o 年7 收 治 的8 月 09 月 例腹 部 急 性 失 血 患 者 围 手 术 期 大
32 围手 术 期 大 量输 血并 发 凝 血机 制 障 碍 的 处理 .
32 1 术 前 处 理 实 验 室 动态 检 测血 常 规 及凝 血 常 规 ,给 与 ..
量 输 血并 发 凝 血 障 碍 的临 床 资 料 . 结报 道 如 下 。 总
回盲 部 肠 系 膜 血 管 断 裂 .盲 肠 多 处 破 裂 合 并 左 股 骨 干 开 放 性 、 碎性 骨折 l ( 盲 肠 切 除 、 粉 例 行 回肠 一 升结 肠 端 端 吻 合 、 股 骨 干 切 开 内 固定 术 ) 。
l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均 给 予 输 血 补 液 治 疗 . 中 平 均 出血 I 2 术
张 宗 利 , . 囊 肿 18例临 床 治 疗 分 析 等肝 5
【】 林 学 , 玉 , 彦 红 . 纯 性 肝 囊 肿酒 精 硬化 治 疗 的进 展 【】世 5钱 贵 冯 单 J. 界 华人 消 化 杂 志 . o ,5 3 )3 5 — 2 6 2 7l (1 : 2 3 3 5 .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入FFP的指征
(1)PT或APTT延长超过正常值的1.5倍,或纤维 蛋白浓度不足1g/L 。 (2)为补充失血,输入至少4U红细胞悬浮液后 仍存在快速持续性出血,出血速度超过 100ml/min。 (3)出血量达到一倍血容量,但PT及APTT的结 果无法及时得到时,应以10-15ml/kg的剂量快速 输入FFP,以得到补充凝血因子的效果,相当于体 重70kg的成年人至少30ml/min的速度输入1000ml 的FFP。
大出血的患者常会存在血液稀释,低 血容量,低体温,甚至代谢性酸中毒等干 扰凝血功能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作 用可能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凝血机能, 并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 并发症的发生。有报道,MT患者的死亡 率约为40%,且与输入悬浮红细胞的量 有关,而发生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死亡 率则超过7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血小板:一单位随机供者,可将血 小板计数提高5000-10000/L,如临床有出血 征象时,应输血小板,成人剂量1U/10Kg。 (4)新鲜冰冻血浆:有效成分蛋白浓度 应不小于5%,一般为6%-8%,含有血浆 中全部凝血因子,主要指标Ⅷ不大于 0.7U/ml,纤维蛋白原为0。2%-0。4%,输 入10-15ml/Kg,FFP通常可使血浆凝血因子 增加30%,每输入1ml血浆使纤维蛋白原增 加1mg。
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检测, 反映患者内环境酸碱状态,氧合状态,电 解质,以及Hb HCT值。
其他
常用的血液制品
(1)全血:全血由于保存不便又无显著 优越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成分输血取代, 成分输血比输全血更有效,更实用。 (2)红细胞(RBC):对血容量正常的成 年人,输一单位浓缩红细胞(HCT-0.70,容 积250ml),在达到平衡后,可提高 HCT0.02-0.03,健康人或慢性贫血病人, 在血管内容量正常的前提下,可耐受到 0.20-0.25的HCT,冠心病0.28-0.30。
作用是,针对低纤维蛋白血症,血管性血 友病因子缺乏,血友病A
用法:冷沉淀用量为1U/7_10Kg,对对于 大量失血的病人,可使用纤维蛋白原增加约 0.50g/L。 注意:输冷沉淀不需要按ABO相容性,但 由于每单位冷沉淀物中存在10_20ml血浆, 最好用ABO相容的。
处置
维持机体凝血与抗凝平衡的基本要素 包括以下相互密切联系的四个方面
DIC
凝血功能的监测
传统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计数 纤维蛋白原浓度 凝血酶原时间(PT) 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凝血时间(TT)
科学的做法的随着出血 量的增多多次检测血小板计数,以指导血小 板的输注。大量输血的血小板计数应维持 在5万以上,否则应考虑输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
大失血后输血 过程中随着血流的不断稀释,纤维蛋白常是 最先缺乏的凝血成分,因此纤维蛋白原浓度 的测定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变 化。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缘的浓度在 0.5_1g/L的范围内即可保持正常凝血,但有 学者建议将围手术期纤维蛋白浓度保持在 1g/L以上。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与失血 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存在的问题
首先,无论是PT,APTT还是TT都不是为了识 别围术期凝血功能障碍而设计的,其检测结果与 临床表现的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较差,PT及 APTT对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均不敏感。当凝血酶浓 度下降至正常水平20%一下,且因子Ⅴ,Ⅶ,Ⅹ 降至正常水平35%以下时,PT才显著延长,而当 多因子浓度中度下降,当还未到导致异常出血程 度时,PT及APTT均明显延长。 第二,评价凝血功能必须考虑血小板的功能 以及血小板与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作用。由于只 是对分离的血浆进行检测,PT及APTT只能提供凝 血系统的一部分信息。
低体温 大出血患者大量快速输注未加温
的血制品或液体以及较大的手术切口等, 易发生低体温。
(1)体温每低1 ℃,凝血因子功能降低10%。 (2)血小板被扣留脾脏血管,并且功能降低。 (3)低体温患者对血制品及rFVII的需求量明显增 加。 (4)核心温度低于34℃是大出血的创伤患者凝血 异常的预测因素之一。
第三,不同试剂,不同实验室的 测试结果差与异较大。 第四,传统实验室检验虽较易实 施,但得出结果一般需要45到60分钟。
凝血弹性描记图(TEG)
TEG越来越多用于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检 测,这种检测方法是通过测定运动探针,在逐渐 凝固的血块中受外力的变化来评价凝血功能。其 反映的是从凝血系统激活开始,至凝血块形成直 至纤溶的全过程,其检测参数(R,K,A,MA,Ly30) 可以反映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 与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作用以及纤溶系统的状况, 与传统凝血测试相比,其反映的是凝血过程全貌, 尤其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而传统方法不能连 续反映凝血功能状态,只反映一个时间点。
纠正贫血,通过测定患者Hb,Hct 以及估计失血量,补充浓缩红细胞。 因严重贫血有减少血管内附壁血小板 数量的作用。
凝血成分适当补充
大出血病人,常规的首先以晶体液或 胶体液复苏,继之以浓缩红细胞,而输注 足量新鲜冰冻血浆过迟,且FFP需要一定 的时间解冻。或过分依赖实验室凝血功能 检查结果,但该结果异常一般较病情延迟, 这些因素往往导致凝血物质的严重稀释, 有作者强调预先申请FFP的重要性。
纤维担保浓度测定
凝血级联反应的实验室检测
PT,APTT,和TT
都是通过检验分离血浆在 凝血激活物的作用下,在体外形成纤维蛋白束的时 间来评价凝血因子状况的凝血功能测试。其中PT 或APTT是目前常用来评价围手术期凝血功能测试 的指标。PT或APTT延长超过正常参考值的1.5倍 的患者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较大。APTT延 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降低,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受Ⅴ,Ⅶ,Ⅹ因 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的影响。
低体温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是 多因素的,包括凝血级联反应的抑 制,血小板功能,血管内皮及纤溶异 常等。
酸中毒
血液PH植低于7.4时对凝血酶 及血小板的激活有不良影响。低学容量 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以及大量输注氧离 曲线明显左移对于机体代偿机制明显受 损的患者回导致氧供不足。细胞无氧代 谢生成的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通气不足以 及过量的输注等渗盐水也可能加重酸中 毒,酸中毒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脱落, 并激活FVII,结果激活促凝物质,启动 DIC,而且酸中毒可进一步减少受损肝脏 的血供,使得凝血因子产生减少。
大量失血患者
凝血功能的监测与处理
大出血的患者需要大量输注晶 体液胶体液以及各种血液制品以 维持血容量和血液的功能 常见于严重外伤,产后大出血, 脑外科手术…
大量输血
(massive transfusion,MT)
一般定义为 1. 24小时内置换患者的全部h血容量 2. 3小时输入液量相当于50%的血容量 3. 输入超过20单位红细胞悬浮液 4. 出血速度超过150ml/min 5. 需要输入血小板或血浆
血液稀释 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血量达
用不含凝血成分的液体置换全部血容 量后,体内仍会保留原来三分之一的凝血因 子水平,查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保持在0.75g/L 以上且凝血因子保持在正常水平的20%30%时,血液仍可正常凝固。大出血的患者 继发低体温,酸中毒甚至DIC等严重病理生 理改变,稀释性凝血成分可能只是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的一个次要因素。
PH<7.10创伤后大输血患者发生凝 血功能障碍的首位预测因素,其干 扰凝血功能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及级联反 应过程中酶的活性有关。
大出血的患者发生DIC为多种综合 因素造成的,包括严重创伤导致的严重组织 损伤,输入血制品过程中发生的血管内溶血 等。严重的输血反应,以及严重的组织灌注 不良导致的持续缺血,缺氧,酸中毒引起的血 管内皮及主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发生DIC时 凝血因子因大量消耗而急剧减少,纤溶系统 也被异常激活,纤溶酶大量生成,血液中形成 大量的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纤维蛋白裂解 产物,严重损害患者的凝血功能。
有条件的医院根据TEG检测结果, 当R值﹥30时,可补充FFP12001500ml,输入后检测TEG。
冷沉淀可补充纤维蛋白原及稀有凝 血因子。 通过以上处理,若凝血功能改善不 明显,可结合失血量及血小板计数, 考虑补充血小板。 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术中应加强监测血钙浓度,及时补充 调整。
影响大失血患者 凝血功能的因素
到全身学容量约50%以上时,由于新输入 的液体不完全有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参 与凝血的成分,随着输液量增加会逐渐发 生稀释性的凝血功能下降,患者此时处于 低凝状态。过去主要输入全血或含血浆 的红细胞,一般易发生血小板缺乏为主的 凝血功能障碍,很少发生凝血因子的缺乏, 建议以补充血小板为主,近几年来以成份 输血原则为主,使用的大多数为含血浆的 红细胞悬浮液,凝血因子缺乏常是凝血功 能稀释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注意:
1.需要输入ABO血型相容的FFP, RH(-)病人可接受RH(+)FFP。 2.单纯扩容不是FFP输注的指标。
冷沉淀:全血采集量为400ml,则可分离约 200ml的新鲜冰冻血浆,从中可制成单一来 源的冷沉淀(25±5ML)每单位冷沉淀含有至 少80IUⅧ因子,约200_300mg纤维蛋白原, 还含有Ⅻ,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DIC治疗:消除病因,恢复足够的 组织灌注,纠正酸中毒,以FFP和冷沉 淀物补充丢失的凝血因子,血小板, 慎用肝素。 抗凝:抗凝血酶Ⅲ,抗纤溶。 重组活化因子Ⅶ(RfⅦa)当传统 治疗无效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时应考虑 使用。
谢谢大家~!
血浆成分(凝血及抗凝,纤溶相关因子),量 和质的正常 血细胞量和质的正常 血管结构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正常 血液流变学的正常
消除其他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
若存在酸中毒,低体温甚至DIC等严重 干扰凝血功能的因素。将使大失血患者凝 血功能变化的机制复杂化,很难单纯依靠 补充凝血成分来改善凝血功能。因创伤而 进行急诊手术的患者,休克持续时间及酸 中毒的程度比大出血量更重要的是导致凝 血功能障碍的因素。因此,应该通过有效 保温,纠正酸中毒,积极的液体复苏,保 持循环稳定及重要的有效灌注以及补充血 液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