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4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4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及其经济社会条件。

时空观念认识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文献资料记载,概述各文明古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识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认识分析、认识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文明发展的不同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家国情怀梳理各文明古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对人类文明悠久历史与发展多元化认识的理性情怀。

1.重点: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难点: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基础认知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发展(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以及狩猎为生,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阶级。

(2)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社会分工与城市的形成(1)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农业的发展,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2)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3.私有制与阶级的产生(1)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部落酋长和首领们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2)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2)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早期人类经济和政治文明产生的各自表现,认识人类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及主要途径2.了解世界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进而加深对古代世界文明多元特征的理解基础梳理必备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1)采集渔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没有私有财产和阶级。

(2)农耕文明①农作物的培育:各地区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农作物,如西亚的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

②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促使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先后同农业分离。

③管理者的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一部分人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④早期城市的形成: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2.从私有制到国家的出现提醒生产力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采集经济是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

后来随着磨制石器和弓箭的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继而开始出现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才会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因此生产力是古代文明产生并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备知识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代文明的特征(1)相同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2)不同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古代文明的发展概况易错点对雅典民主制的认识要避免几个误区1、从民主运作形式上看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不可误认为直接民主是最理想和完美无缺的运作方式2、从局限上看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不能说是全体雅典男性居民的民主。

3、从实质上看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不可误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

4、从其影响上看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不可误认为其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提供了完备的体系。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案例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4.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采用讲故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解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等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利用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文明遗址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教师关注小组讨论的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利用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分享和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帮助他们巩固记忆,提高掌握程度。
3.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五、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密切联系的栏目,其中“人类文明的产生”讲的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分别介绍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介绍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则是介绍古代不同区域的早期文明做呈现的差异,分别介绍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文明概况,呈现出特定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新版教材栏目清晰,版面设计合理,新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栏目补充新资料,“学习聚焦”强调了学习的重难点,“思考点”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方向。

特别是学习聚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师生提供学习提供思考的思路。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内容,上承《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中国史”部分,下启“世界史”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以及古代文明多元化特点的学习,能够用唯物史观初步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文明多元化差异的原因,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1.通过学前调研可知,高一学生在中考选考过程中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明的概念以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些素养。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线索综述】一、古代文明的产生:最初的文明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二、古代文明的发展: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主干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农业的出现: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芋头、水稻、粟、玉米、南瓜等农作物。

(2)畜牧业的出现: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3)影响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A.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

B.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C.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D.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②早期城市的出现: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1)阶级的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出现了剩余产品,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率提高,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3)文字的出现: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促使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工作者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古巴比伦文明(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必修二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一、课标分析(1) 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

(2) 最初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等地。

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

(3) 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地区性奴隶制帝国的产生。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逐渐连成一片。

(4) 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

二、教材分析(1) 本课一共两个子目,分别是“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3) 第二目意在说明,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两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三、核心素养(1) 时空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4) 家国情怀:通过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世界上古史有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各区域早期文明的基本认识。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 大麦 、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和中洲培育出 大豆 、 甘薯 、 玉米等农作物。
2.在 阶级矛盾 和 部落战争 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君主 。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根据上述材料,黑格尔与梁启超是怎样论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试结合本课知识说明 其合理性?(8 分) 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类型:濒海居民(海洋民族)面向大海,形成开拓、自由、 冒险的民族性格,他们从事掠夺、追求利润,以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或殖民)为主,如古代希 腊人;而大陆居民(或民族)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封闭、依赖和安土重迁(怀土)的民族性格,
(二)基本标志
唯物史观
1.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2.国家的形成; 3.文字的出现。
(一)埃及文明: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
二、▲古代 (二)巴比伦文明: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
文 明 的 多 (三)印度文明:地域、主要时间、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元特点
(四)希腊文明:地域、主要时间、政治和文化成就,希腊城邦民主
二、文明的早期发展(表)
古代文明
地域
主要时间
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
政治
文化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 1.创立 象形 文字,生产主要书
埃及文明
东北非尼罗 河流域
前 3100 年 左右
官僚系统(法老、 写材料 纸莎草 ;
宰相、州长)
2.制定世界上第一部 太阳 历
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 至上权威 ,包含数学知识,是
2
中国“当代好课堂”实验学校 《中外历史纲要》(下)“学纲 图表导学”案 他们以发展农耕经济为主,如四大农耕文明古国。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课前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西亚与埃及的历史和相关内容。

西亚: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

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第1课⽂明的产⽣与早期发展》教案⼀、教学⽬标1.唯物史观。

通过展⽰原始社会早期⼈类采集、狩猎的图⽚、壁画;通过分析《农耕及畜牧业传播地图》及分析讲解两段史料,让学⽣了解早期⽂明产⽣的前提,⽂明产⽣的标志。

2.时空观。

通过学⽣⾃主阅读课本,找出每个⽂明产⽣的地域,每个⽂明产⽣的时间,每个⽂明所取得的巨⼤成就,让学⽣了解掌握每个⽂明产⽣的具体地域、时间及成就。

3.史料实证。

通过展⽰地图、相关史料,并分析讲解这些史料,让学⽣理解不同的地理环境特征孕育了不同⽽多元的⽂明,如有埃及⽂明式的帝国⽂明,也有美索不达⽶亚的城市⽂明;有源于⼤河农耕⽂明下的专制,也有源于海洋⽂明的民主政治。

4.历史解释。

通过史料的思考探究,让学⽣了解“⽂明”的涵义以及⽂明的构成要素。

也通过史料的对⽐,让学⽣理解⽂明的“多元”化,并有⾃⼰的独特的见解。

5.家国情怀。

通过探寻古代的两河流域⽂明、埃及⽂明、印度⽂明、希腊⽂明,认识各个⽂明的伟⼤成就,各⽂明的多元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体会到中华⽂明传承的不易,为中华⽂明的伟⼤和源远流长⽽⾃豪,⾃觉成为优秀⽂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明多元特点及形成的条件难点:古代⽂明多元特点三、教学⽅法、教具教学⽅法:分组讨论、课堂探究、问题探究、史料研读、教师讲解。

教具:幻灯⽚、多媒体教学。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早期⽂明的产⽣,课时内容⽐较多。

⼀是⼈类⽂明产⽣的条件;⼀是古代⽂明的多元特征,涉及四个⽂明古国,他们产⽣的地理条件,⽂明成就及特征。

学⽣学习本课会觉得知识陌⽣,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提前给学⽣布置预习任务,分成四个⼩组,收集四个古⽂明的相关资料。

让学⽣在课前就接触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就会有熟悉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新课导⼊⽤的是流⾏歌曲,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鉴于古⽂明遥远⽽带有神秘感,⼀些学⽣学习会觉得吃⼒,因此准备⼤量图⽚资料,直观感受古⽂明。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2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2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问题导引】1.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

2.古巴比伦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文明发展历程、政治、文化特点。

3.古埃及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政治、文化特点。

4.古代印度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政治、思想、文化特征。

5.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条件、政治特征及其代表、文化成就。

【基础必备】一、概述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1.大约5000-6000年前,农业和畜牧业产生,成为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人类的角色变为食物生产者;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商业,也出现早期城市。

3.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进而出现私有制,社会分化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两大阶级。

4.奴隶制成为人类社会第一种剥削和压迫形式;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国家开始形成。

5.文字、官僚也因管理需要产生。

思考1: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古巴比伦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文明发展历程、政治、文化特点。

1.自然地理条件:西亚两河流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历程:公元前4000年,出现文明;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1900年,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3.政治成就及其特点(1)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首脑,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王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机关。

(2)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

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4.文化成就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③诞生了著名洪水和方舟传说。

④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三、古埃及文明的自然地理条件;政治、文化特点1.自然地理条件: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了联通上下的交通条件。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前自主学习【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2、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靠①______和狩猎为生。

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2、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后,人类变成食物的②__________。

3、农业的发展使③__________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促进了交换和④______。

4、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发展为早期⑤______。

5、剩余产品的出现,推动⑥__________产生和⑦______分化,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⑧______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西亚两河流域⑴公元前4000 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

⑵约公元前2900 年,两河下游的⑨__________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⑶约公元前18 世纪,⑩______________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⑪__________________》,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⑷文化成就:⑫______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发明⑬______进位制。

2、埃及的尼罗河流域⑴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⑵⑭______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⑶⑮__________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⑷文化:○16______文字、○17______历、能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纸莎草3、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⑴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18__________流域,到公元前6 世纪,○19______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学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标要求】1.了解人类早期农耕畜牧的发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搜集各文明区域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出现的史料,知道文明诞生的标志。

3.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

4.结合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前提: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

2.国家的产生:(1)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产生的表现①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②国家机器: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③文字产生:方便记事和管理④君主产生: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基础知识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 两河流域文明(1)城市国家: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2)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4)文化: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史诗,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2.尼罗河流域文明(1)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2)统治: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3)文化:①文字:象形文字②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③建筑:金字塔④莎草纸: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3.古印度文明(1)国家: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空间条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农耕与畜牧(1)产生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和中国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和大豆;中南美洲培育出甘薯、玉米等农作物。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牛等动物。

(2)发展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率提高,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奴隶制是人类社会第一种剥削和压追形式。

3、文字的产生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促使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工作者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一、选择题1.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社会分工的发展C.奴隶制度的形成D.文字的出现解析: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文字出现,A项是根本原因。

2.《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西亚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它最初使用的字体是( )A.楔形文字B.甲骨文C.腓尼基文字D.青铜铭文解析:A 西亚文明创造的字体是楔形文字,A项正确。

3.一首古埃及的诗说:“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

”其中的“他”指的是( )A.尼罗河B.法老C.金字塔D.祭司解析:A 此诗是古埃及人歌颂尼罗河的作品,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项正确。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2019高中部编版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教学案学案编订人使用时间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古代埃及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默写过关知识深化高效训练不练不讲高效训练、不练不讲——知识题目化、能力具体化当场训练、同步测控:一、选择题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A . B.C. D.3.“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

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制裁,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 )A.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B.维护全体人民利益C.忽视妇女等参政权 D.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4.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

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私有制的产生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D.国家开始形成5.当中国出现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时候,那里也透射出欧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案参考答案教材主干知识填空:①采集②生产者③手工业④贸易⑤城市⑥私有制⑦阶级⑧国家⑨苏美尔⑩古巴比伦⑪汉谟拉比法典⑫楔形⑬60 ⑭法老⑮金字塔○16象形○17太阳○18印度河○19恒河○20种姓○21佛教○22城邦○23小国寡民○24民主政治○25希罗多德○26修昔底德○27苏格拉底○28成年男性公民○29奴隶○30多元【合作探究一】参考答案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比如:古代西亚人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代埃及人根据尼罗河的涨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高一历史(统编版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一、课标要求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学习目标1、时空观念:结合教材相关地图,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归纳“轴心时代”各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3、历史解释: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正确认识私有制、阶级、文字与国家产生、文明发展的关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影响4、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古代文明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5、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人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三、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四、以思导学1、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前提、标志和根本原因是什么?2、结合教材第2-3页内容,尝试用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文明最初产生的历程。

3、给古代文明分类,指出不同类型文明的共性特征及认识?4、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5、影响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因素五、知识梳理(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的前提、标志和根本原因是什么?2、结合教材第2-3页内容,尝试用图示的方式去描述人类文明最初产生的历程?1.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2.文明产生的标志及原因: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城市的出现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诞生区域(1)填图:结合教材,指出区域名称及该地域诞生的古代文明。

(见课件)2、特征(2)思考:给图中的古代文明分类,指出不同类型文明的共性特征及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学案)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空间条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耕与畜牧
(1)产生
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和中国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和大豆;中南美洲培育出甘薯、玉米等农作物。

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牛等动物。

(2)发展
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国家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率提高,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剥削产生,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奴隶制是人类社会第一种剥削和压追形式。

3、文字的产生
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促使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的工作者出现。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性
流域
创造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创作了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发明了60进位制
印度文明南亚
印度河
和恒河
流域BC6世纪等级森严的种姓
制度(婆罗门、
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希腊文明东南欧
巴尔干
半岛和
爱琴诸
岛BC8世纪小国寡民的城邦
国家
斯巴达城邦是寡
头政治,雅典城邦
是多数公民掌权
的民主政治典型
文学: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
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修昔
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
学基础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奴隶制度的形成
D.文字的出现
解析:A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文字出现,A项是根本原因。

2.《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是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西亚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它最初使用的字体是( )
A.楔形文字
B.甲骨文
C.腓尼基文字
D.青铜铭文
解析:A 西亚文明创造的字体是楔形文字,A项正确。

3.一首古埃及的诗说:“他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他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

”其中的“他”指的是( )
A.尼罗河
B.法老
C.金字塔
D.祭司
解析:A 此诗是古埃及人歌颂尼罗河的作品,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埃及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项正确。

4.“一个等级的成员一生都不改变……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一脉相传。

他们也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姑娘联姻,不允许和另外等级的人交友”。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
A.封建制度
B.种姓制度
C.门阀制度
D.奴隶制度
解析:B 材料描述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这是印度的种姓制度,B项正确。

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平民政体指的是贫穷而又占多数的自由人执掌着政权,寡头政体指的是门第显贵而又占少数的富人执掌着政权。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属于平民政体的是( )
A.雅典
B.斯巴达
C.古巴比伦
D.古埃及
解析:A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只适合于希腊的城邦,并不适合西亚的古巴比伦王国和北非的古埃及。

雅典属于平民政体,斯巴达属于寡头政体,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赞美尼罗河!是它使我们五谷丰登,一切善事都归功于它,它是威严的神,却又赐予我们甜美芬芳……尼罗河令仓廪殷实,予穷人生计,让每棵受宠爱的树茁壮成长。

——詹姆斯·普里查德《古代近东文献》材料二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

孕育另外三个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是哪些大河呢?
古代埃及:尼罗河;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

(2)材料二所涉及的“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当时在社会成员关系方面各有哪些显著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对比解释能力。

第(1)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第(2)问,需要特别注意时间是“东周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希腊处于民主政体不断发展的时期,南亚的印度处于种姓制度的形成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社会成员关系”的限制词。

答案:(1)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
(2)地中海文明:提倡公民内部的民主平等,直接参与政治;但把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排斥在外。

南亚文明:
实行种姓制度,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东亚文明:分封等级秩序走向解体,自耕农及新兴地主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