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平衡》教案学案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需要从生活中选择至少三个不同的杠杆实例,如剪刀、天平等,绘制出它们的力臂示意图,并分析说明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要求:“请尽量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并在图示中清晰地标出支点、力臂和作用力。”
3.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杠杆在日常生活、工程、科技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并简要分析其工作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善于观察、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指导:“思考一下,杠杆原理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便捷的?试着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4.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可以是探究不同长度的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或者不同质量的负载对平衡的影响等,并撰写实验报告。
-说明:“在实验设计中,请注意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家长参与作业,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家中或社区中的杠杆应用,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和讨论,形成一份亲子互动的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设计多样化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
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杠杆平衡条件学案 -【完整版】
(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逐渐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杆杠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丙),测力计示数将.
3、小明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时动力和动力臂的关系.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开始所处的状态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向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杠杆平衡条件
【学习目标】
1、能设计出实验步骤和实验表格。
2、能动手完成实验,会处理实验数据,并能得出杠预习内容:阅读书76、77、78页。
(二)、知识回顾:
1、杠杆的五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臂是。
3、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三)、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实验表格画出来。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表达式:。
(四)、交流评估:各组汇报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拓展实验:
1、上述探究动力、阻力的方向相同都是向下的,如果动力阻力方向相反,一上一下,那么杠杆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呢小组交流讨论应怎样设计实验需要补充什么器材画出实验表格。
2、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当堂检测】
1、如图甲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如图乙所示杠杆也处于平衡状态,这样做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改进实验:若不改变O点右侧钩码的数目和位置,将O点左侧的所有钩码都挂在字母的下方,仍可实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学案: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学案: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杠杆的概念,能识别常见的杠杆。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3、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
(2)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三、知识回顾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什么是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四、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各种任务,比如用撬棍撬石头、用剪刀剪纸、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等。
这些工具在使用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可以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种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五、新课学习(一)杠杆的概念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₁”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₂”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₁”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₂”表示。
(二)力臂的画法1、找支点:首先确定杠杆绕着哪个点转动,这个点就是支点。
2、画力的作用线: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或反向延长。
3、作垂线: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4、标力臂: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用大括号标明,并在旁边标上相应的字母“l₁”或“l₂”。
(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动力×动力臂²=阻力×阻力臂²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课
后
反
思
附教案后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个 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最终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集体备课
个 人观 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有匹马儿两人骑,一头高来一头低,虽然马儿不走路,两人仍然笑嘻嘻。(打一物)
找一瘦小的学生和我一起玩跷跷板,学生猜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学生认为玩跷跷板和体重有关。那是不是体重小的就一定会被翘起来呢?会不会出现我们两个在跷跷板上平衡的情况呢?如果有必须满足什么样
第二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每组同学再测量三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验证自己的结论。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3)实验数据分析:
第一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初次探究实验数据
利用谜语
吸引学生兴趣
认识杠杆尺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教
学
过
程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
个数
到支点的格数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初中物理实验杠杆平衡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杠杆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杠杆平衡的条件。
2. 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的原理。
(2)学生已学习过杠杆的概念,教师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要素?(3)教师总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五个要素组成的。
2. 新课教学:(1)教师讲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状态。
(2)教师展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装置,并介绍使用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3. 巩固知识:(1)教师出示实例,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2)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 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下周分享给大家。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数据,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总结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通过巩固知识环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及其分类2. 杠杆的平衡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力臂的概念及计算5. 杠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2. 推导并记忆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力臂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剪刀、绳子、滑轮组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剪刀,让学生观察剪刀的杠杆结构,引导学生思考剪刀在使用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平衡的。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杠杆的概念,讲解杠杆的分类及平衡状态的特点。
3. 平衡条件推导4. 力臂的概念及计算教师讲解力臂的概念,演示如何计算力臂。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几个实例的力臂。
5. 杠杆的应用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杠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下列杠杆的力臂(单位:cm)(1)一把剪刀,动力臂为10cm,动力为2N。
(2)一个滑轮组,动力臂为20cm,动力为3N。
(3)一根撬棍,动力臂为30cm,动力为4N。
2. 答案:(1)力臂为2cm。
(2)力臂为6cm。
(3)力臂为12c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
2. 学生课后可以进一步研究杠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生产、生活等。
3.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一个杠杆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杠杆平衡学案
3.4 简单机械(2)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获得。
难点: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杠杆的平衡1.当杠杆处在或状态时,称之为平衡状态。
2.在支点的左端悬挂一个钩码,用手指分别捏住直尺右端A、B,使直尺保持平衡。
手指在处,需要更大的力使杠杆平衡。
4.说明杠杆平衡除了跟力的大小有关还与有关。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认识实验用的杠杆观察它的支点位置、刻度和两端的平衡螺母。
2.安装、调整杠杆将杠杆安装在铁架台上。
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的轴上。
调整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平衡。
3.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目的钩码,一组作动力,一组作阻力,移动各自的位置,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改变两端悬挂的钩码重复实验。
次数动力(N)动力臂(cm)阻力(N)阻力臂(cm)1234.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5.拓展研究①两端去掉相同质量的钩码,杠杆____________保持平衡。
(选填“能”或“不能”)②如图所示的杠杆,如果处支点两侧的钩码同时向内移动一格后,杠杆____________保持平衡。
(选填“能”或“不能”)三、弹簧测力计验证杠杆平衡条件1.在杠杆的一个力臂上挂2个钩码作动力,在同一个力臂上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作为阻力,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读出数值验证是否符合杠杆平衡条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施加阻力进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竖直向上拉?如果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它的读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动动手移动弹簧测力计,当l1l2 ,F1F2,称之为杠杆。
当l1l2 ,F1F2,称之为杠杆。
当l1l2 ,F1F2 ,称之为杠杆。
课堂反馈:1.(2015•东营)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两侧挂钩码处各增加一个质量相同的钩码,杠杆会()A.左端下降 B.右端下降 C.仍然平衡 D.无法判断2.(2015•南宁)如图所示,在使用相同的钩码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要使调好的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处悬挂钩码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6个3.(2015•巴中)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物体A和B下端同时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下沉B.杠杆不能平衡,右端下沉C.杠杆仍能平衡 D.无法判断4.(2015•苏州模拟)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站着大人和小孩(G大人>G小孩).且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自重不计.如果两人同时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向支点移动.则杠杆将()A.仍能干衡 B.不能平衡,大人那端下沉C.不能平衡,小孩那端下沉D.条件不够,无法判断5.(2015•新泰市校级模拟)F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在匀速提升重物G的过程中()A.F大小不变B.F逐渐变大C.F逐渐变小D.F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变大6.(2015•贵港模拟)如图所示,O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如果第二次杠杆在重物G和力F2的作用下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F1>F2B.F1=F2C.F1<F2D.G>F2>F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阻力、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
【自主学习】(一)认识杠杆小组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9-1中各种工具,并结合自己使用它们的生活经历,讨论交流并说出它们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我们称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学活动2:1•自学课本155页,完成以下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点:杠杆_______ ■勺固定点,如图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力叫动力,如图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 ■勺力叫阻力,如图____ 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杠杆上从H做动力臂,如图_________ o(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杠杆上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做阻力臂,如图__________ o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0、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及阻力臂L2的示意图。
交流讨论如何又快又好地画出力臂?【合作探究】(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回忆你玩的跷跷板游戏,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认为杠杆(跷跷板)的平衡是指____________2.杠杆(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止由哪些因素决定?3.猜想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关系?做出猜想杠杆平衡时,应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1.将没挂钩码的杠杆调节调节杠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杆平衡,并记下 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变将各次实验数据写入表格。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杠杆平衡条件的相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尊重、沟通的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5.知识巩固,拓展应用。
-设想: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1.学生在力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力的合成等基本概念,但对于力臂、力矩等概念可能还不够熟悉。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形象直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概念。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本第十五章第三节后的习题1、2、3,巩固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和应用。
-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机械装置,如剪刀、撬棒等,并分析其平衡条件。要求用图示和文字说明,明确展示装置的结构、作用力和力臂。
-收集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观察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分享观察成果。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扫清学习障碍。
4.教师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5.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准确地描述其概念和原理。
杠杆平衡条件学案.doc
第十章机械与人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杠杆的定义(2 )、知道杠杆的五要素(3)、会画杠杆的力臂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物理模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利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杠杆的五要素会画力臂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画力臂[自主学习】预习案1学法指导】:先通读教材,找出杠杆的定义,再结合图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观察它们的表示方法。
约用5分钟完成。
【教材助读】(一)、认识杠杆1、观察教材P63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写在下面2、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你还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杠杆?3、五要素:支点指,用字母_表示;动力是,用字母—表示;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表示;动力臂是—到的距离,用字母—表示;阻力臂是到的距离,用字母—表示。
观察图13.4-4,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预习自测】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根硬棒就是杠杆()(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B,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3、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B.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C,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小组合作】探究案t学习建议】建议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开学习,充分利用课本资料、插图,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知识,并且归纳。
约用10分钟完成。
知识准备1、数学中如何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画出下列几种情况下点到直线的距离。
杠杆平衡 教案
杠杆平衡教案教案标题:杠杆平衡教案目标:1. 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平衡的定义和原理;2. 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杠杆平衡的示意图;2. 杠杆平衡的计算公式;3.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杠杆平衡的定义和原理;2. 展示杠杆平衡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基本结构。
三、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如何计算杠杆平衡;2. 通过实例演示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因素,并进行计算;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思路和结果。
五、总结(5分钟)总结杠杆平衡的重点内容和计算方法,强调杠杆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拓展活动(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找到更多杠杆平衡的例子,并进行分析;2.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应用实例的解答;3. 学生对杠杆平衡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和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杠杆平衡初中教案
杠杆平衡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 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杠杆、钩码、测量工具。
2. 教学材料:PPT、教案、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筷子等。
2. 提问: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2. 讲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设备,并解释实验目的。
2.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钩码的位置和杠杆的倾斜角度。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展示数据。
2.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五、应用与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强调杠杆平衡条件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研究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探索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际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要素,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特征,认识杠杆的“五要素”;2.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方案,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进行分类;4.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出验证方案,对信息进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及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同时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假设一:F1+L1=F2+L2假设二:F1–L1=F2–L2假设三:假设四:F1·L1=F2·L2(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表格实验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23(5)交流与合作提问: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为:F1·L1=F2·L2学生练习:1.下列关于杠杆的一些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杠杆必须是一根硬棒B.力臂一定在杠杆上C.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D.当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为02、如图所示,杠杆挂上钩码后刚好平衡,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在下列情况中,杠杆还能保持平衡的是()A、左右钩码各向支点移一格B、左右各减少一个钩码C、左右各减少一半钩码D、左右各增加两个钩码3.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当A端挂重量为G A的物体,B端挂重量为G 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OA恰好第 2 页第 3 页B使用杠杆可以省力,同时又可以少移动距离;C阻力臂比动力臂长的杠杆是省力杠杆;D阻力臂比动力臂短的杠杆是省距离的,9如图1所示,杠杆上挂着7个相同的钩码,这时杠杆恰处于平衡状态。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杠杆的平衡教案
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提出问题:阿基米德真的能撬起地球吗?地球的质量大约是6×1024kg。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图片展示:撬棒、跷跷板、踏板.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 1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注意:1、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2、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学生练习:(展示图片)在土中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思考讨论:1、力臂一定在杠杆上吗?答案:不一定。
2、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答案:跟着改变。
(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
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想做铺垫。
3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从刚才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想。
八年级《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1.杠杆的定义:介绍杠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是由支点、力、力臂等要素组成的。
2.杠杆的分类:根据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支点的位置关系,将杠杆分为三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杠杆的平衡问题。
2.新课导入:讲解杠杆的定义、类型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3.探究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实践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3.请学生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如杠杆秤等,并记录制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针对本节课所学的杠杆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谈谈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5.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要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6.反思总结,促进内化: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7.教学重难点的具体设想:
(1)针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平衡时的力与力臂关系。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杠杆平衡条件。
c.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与反馈。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
初中生杠杆平衡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的概念。
2.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作用。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实验演示:- 教师演示杠杆平衡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杠杆两端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臂的长度。
3. 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杠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臂的长度,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的变化。
4. 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杠杆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5. 知识应用:- 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 学生通过实际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司南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第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
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本节教学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认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杠杆的五要素;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讨论,弄清什么是杠杆以及与杠杆有关要素;经历“探究杠杆平衡”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在实验探究中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对问题探索的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点拨启发、实验探究
五、器材准备
铁架台、杠杆、钩码、开瓶器、自制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用什么工具撬动地球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共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杠杆
出示:一瓶汽水。
问:谁能用手直接把汽水瓶盖打开?
再出示一个开瓶器,请学生打开瓶盖。
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杠杆(撬棒、手推车、道钉撬、开瓶器、羊角锤、螺丝刀、脚刹器、脚踏板)
请学生从这些器具的使用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建立杠杆的初步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以撬棒为例,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并示范画出撬棒的杠杆示意图。
学生在学案上练习画力臂。
2、杠杆的平衡
演示:杠杆的平衡(水平位置和非水平位置两种平衡情况)
当杠杆在动力和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投影:跷跷板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猜想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可能的关系。
引导学生初步判断各种猜想的合理性。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
启发思考:
①平衡螺母作用是什么?平衡螺母如何调节?
②实验前,为什么要把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
③实验中,通过增减钩码数量和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的探究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交流与合作
讨论交流,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注意:单位统一。
(6)评估
对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对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反馈练习
1、图甲所示的杠杆是平衡的。
若如图乙所示,在支点两侧的物体下方分别加挂一个等重的物体,杠杆()
A.仍能平衡
B.不能平衡,A端上升
C.不能平衡,B端上升
D.无法判断
2、如右图所示的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则
( )
A.G·OB=F·OA;
B.G·OB=F·OD;
C.G·OB=F·OC;
D.G·OB=F·DA.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请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P169 1(做在书上)、4
附: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
1.认识杠杆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2.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杠杆平衡
平衡条件:F1×l1=F2×l2
注意:单位统一。
附:学生学案
1、试作出下列图示中各力的力臂
2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①平衡螺母作用是什么?平衡螺母如何调节?
②实验前,为什么要使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
③实验中,通过增减钩码数量和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什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交流与合作 杠杆的平衡条件:
(6)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