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提炼策略共19页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中九科中考冲刺精品资料历史材料论述题专练+精讲(世界史部分)

初中九科中考冲刺精品资料历史材料论述题专练+精讲(世界史部分)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专练+精讲(世界史部分)作者:福州屏东中学:曾春梅论述题一: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在性的(变化)。

由于美洲为欧洲所有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和异常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艺术进步——这在欧洲古老经济的狭隘的范围内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

……新大陆的白银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成为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古老大陆两端的贸易得以继续,而且,也正是通过它的大部分贸易使世界上原本相距遥远的部分彼此间联在一起。

——亚当.斯密(1)与材料中“美洲的发现”同个时期还有什么类似的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麦哲伦环球航行1(2)评分标准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

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答案示例]观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2分)新航路开辟,不仅发现了美洲,促进美洲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新的航行路线的开辟,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突破了以前丝绸之路大陆两端贸易的局限,各大洲交流和贸易更加频繁。

随着各大洲的紧密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4分)作者:林庆元材料论述: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2(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指导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指导

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指导摘要: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的开放性比较强,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题型多变复杂,学生们在解答该类型习题时,需要以历史的本质性规律为切入点,明确该材料的核心思想理念,利用该类型的习题来锻炼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论述题;解题措施引言:材料论述题是福建省2017年中考的新题型,题目的分值为8分,难度较大,2018年此题型的分值增加到10分,但是得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今年在莆田召开的省学科会议对2020年中考各题的分值进行了调整,其中材料论述题增加2分,由10分变为12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0分,观点2分,论述和结论8分。

材料论述题是中考的新题型,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甄别学生的水平,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但是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其根本无法取得理想化的历史成绩,追究其本源,主要就是因为学生们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比较差,不能在习题当中及时的提取各类的数据信息,同时其也无法较好的掌握住历史知识的关键点,致使其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准确观点;无法区分观点和史实;观点和论述脱节;史实论证抓不住要点,空话套话太多等等。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论述题的解题能力呢?1、理解材料论述题内涵特征以及答题规则材料论述题是一类新型的历史试题,该题型对于学生们来说会比较陌生,想要解答好该类型的习题,老师和学生们就必须要深入的探究其习题。

分析该习题的内涵特征,就材料的内容为基准提炼出相应的观点,用史实去验证该观点。

阅读材料,掌握材料当中所划分出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要素,简要的概括出中心的内容,联系好课本的知识内容,选择好观点。

观点必须要使用陈述句,且需要简明扼要,可以概括这段中心主旨。

观点不可以将材料中的原句照抄下来,可以对这句话进行改,要尽可能的上升观点阐述的高度,其实际论述的位置必须要和观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史实和结论融合在一起,描绘出的语句必须要足够的通畅,确保条理的清晰度,尽可能的凸显出历史的韵味。

2024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观点归纳

2024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观点归纳

2024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观点归纳对于2024年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点归纳:一、试题分析今年的论述题是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二、观点归纳1. 积极影响: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工人待遇低下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至今仍然存在。

3. 应对措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立法和监管,推动可持续发展。

企业应该注重社会责任,提高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环保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4.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未来的工业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三、个人思考通过这道试题,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历史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当今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积极关注这些问题,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2024年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命题研究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命题研究

材料论述题在《福建省初中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历史》(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参考样卷和例题中频频出现,因其形式新颖、开放性强,综合考查初中历史学科能力,体现立德树人,彰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特点,自2017年在省中考出现以来就备受关注。

该题要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得学生基本可以得分但又很难得高分。

因此,要从能力、素养、育人的更高立意对其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就题论题的训练。

本文试以2019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为例,对这一题型进行具体分析。

一、材料论述题试题结构与命题特点1.试题结构。

材料论述题基于历史材料进行组题,第1问一般基于材料考查基础的历史知识;第2问则借鉴高考历史卷的经验进行设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后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

例如,2019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呈现根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编制的1931~1945年中外大事记年表,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第2问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

试题选取的材料立足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既提供了复杂的历史情境,又包含了比较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从微观历史事件的视角切入大时代或大历史,以点带面,引导考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将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史论结合,求真、求实,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史为鉴,发挥历史课程育人功能。

2.命题特点。

(1)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材料论述题要实现使立德树人目标转化为看得清、可评价的考查内容,充分发挥和展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与文化价值,就必须先选择考查的主线。

这条主线要符合初中历史的教学目的和历史课程价值,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考查的“点”。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

世界人民经过艰难的斗争、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类型知识观点模式归纳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类型知识观点模式归纳

2023中考历史复习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一:人物类1.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 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3、XXX (人物)是XXX ;2.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3.评价华盛顿、拿破仑二:改革类1.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实现国富兵强的重要途径;2、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5、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一次调整; …罗斯福新政开创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1.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4.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5.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三:工程建筑类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1、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2、XXX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3、都江堰、大运河体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以明长城、北京故宫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四:科技类认识铁路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科技发明改变了人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认识科技发明创造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五:战争类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4、国家统一(或主权完整)是国家强盛的基础;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浩劫;…战争客观上推动科技的发展;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六:独立类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2、民族独立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前提;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七:革命类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2、先进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3、制度创新促进思想解放、科技进步; 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八:思想解放类理解五四精神1、先进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先进 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改革和革命;思想是推动社会发 展的重要因;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3、思想解放运动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4、正确的思想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力量;5、“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是革命的旗帜、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6、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认识长征精神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概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概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概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九:对外开放类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封闭保守必然导致落后,开放交流才能使国家发展进;3、XX(人物)是中日/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4、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具有双向性的特点;5、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6、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述郑和下西洋分析(闭关锁国)历史影响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十:其他类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马关条约》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认识西安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党派/个人利益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1、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模仿;3、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合作是二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2、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面临共同困难时能够合作。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探析——以近三年福建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探析——以近三年福建历史

2020·05材料论述题是近年福建中考高频考查题型,从考试评价角度明晰学科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和具体体现,是命题实践中的具体考核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重要路径。

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材料论述题的考查目标、考查方式、考查导向,明确其考查方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论述题为素养落地、目标实现提供可测量、可操作的工具和载体。

摘要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中考;材料论述2017年福建历史中考首现材料论述题,该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其考查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这些素养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维度“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等目标要求一致。

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对材料论述题的考查目标、考查方式、考查导向三方面加以分析,力求通过考试评价导向作用,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评的有机结合,推动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一、助力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考查方式2017-2019年福建历史中考、2016年全国高考文综2卷第41题均考查到材料论述题,释放出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信息,试题为何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初中三维目标与高中核心素养有何关联,需要找到教学与评价的依据。

课程标准既是教学依据,也是考试评价的依据。

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与201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的表述形式上存在“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差异。

但内容的核心主旨比较,初中阶段的证据意识、对历史的理解,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高中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追求一致,表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即为核心素养的落地。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与答案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与答案

评判历史人物(事件)的方法1.要把历史人物(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2.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

3.根据事实,做出客观的评价,注意史论结合。

4.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的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标准1.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3.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论述题:1.(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2.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3.(丝绸之路1)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

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

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

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汇编1.(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说明变法是富国强兵之道。

2.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观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论述:汉武帝继位后,颁布“推恩令”、实行监察制度、北击匈奴、通使西域、统一思想,从而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尤其是其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不仅成为西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而且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汉文化的主流形态。

结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使得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3.(丝绸之路)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凯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凯撒大帝简直帅呆了。

后来才知道,凯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观点:丝绸之路架通了中西交往的桥梁。

论述: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等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交流之路。

结论: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架通了中西交流的桥梁。

初中历史提取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初探

初中历史提取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初探

初中历史提取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初探【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展开讨论。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主题。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观点型材料论述题的特点,并提出了解题思路和方法探索,同时给出了提高解题效率的建议。

最后通过示例分析深入讨论了解题技巧。

在结论部分对初中历史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解题技巧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观点型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从而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的考试技巧。

【关键词】初中历史,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示例分析,总结,展望未来,技巧提升。

1. 引言1.1 初中历史提取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初探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观点型材料论述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提取文章中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论述。

这类题型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文采表达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解答观点型材料论述题时,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重点观点,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并进行论证和总结。

这种题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字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

本文将从认识观点型材料论述题的特点入手,分析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并探讨解题方法和提高解题效率的建议。

通过示例分析,总结初中历史观点型材料论述题解题的特点,展望未来解题技巧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应对观点型材料论述题,提高历史学习的效果。

2. 正文2.1 认识观点型材料论述题的特点观点型材料论述题在初中历史考试中是一种常见题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观点型材料论述题通常会提供一些历史文献、图表或案例,要求考生结合这些材料来论述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并理解这些材料,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2. 辨别不同观点并对比分析:观点型材料论述题经常会呈现多个不同的观点,考生需要能够准确辨别这些观点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1. 了解命题方式和命题要求
•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一般采用开放性、综合性的命题形式,要求考生解释、分析、比较、评价等。

•熟悉近年来的历史论述题,了解命题方式和命题要求对备考非常重要。

2. 积累相关知识和资料
•广泛阅读历史相关书籍、资料,建立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尤其要注意积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相关背景、影响等知识。

3. 理清论述思路和脉络
•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理念。

•然后,从背景、原因、过程、结果等角度进行思考,构建自己的论述脉络。

•逻辑清晰的论述结构能够提升文章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4. 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
•在回答历史论述题时,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非常重要。

•历史思维包括联系思维、发展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够帮助你深入分析历史事件。

•历史方法包括归纳法、对比法、综合法等,可以帮助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5. 举例说明和具体论证
•在论述过程中,适当举例和具体论证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合理运用历史案例、事件或人物等,让论述更加具体生动。

6. 语言简明扼要
•在文章表达中,要注意语言简明扼要,避免文字冗长。

•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段落,将重点表达清楚,避免篇幅庞大。

7. 注意语法和拼写
•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会严重影响文章的质量。

•在答题前务必检查语法和拼写,确保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以上是福建中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记住,多练习和积累是提高论述能力的关键!。

回归初心 融注素养 反拨教学--关于福建省区域性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的思考

回归初心 融注素养 反拨教学--关于福建省区域性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的思考

命题■研究卜牛t M丈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冯力韩晓酿^&如蓉鐘恭瞳幢丨材料论述题是福建省区域性中考历史创新题型,它立意新颖、开放度高、综合性强,是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指向能力、素养考查的创新型能力、素养考查题型,也是福建卷最能代表课程改革导向、最具思维活力的“压轴题”,曾受到教育部中考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笔者拟就这一题型创制、完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阐明其题型功能、命题旨归与教学反拨意图,与同仁共享、交 流、碰撞。

一、初心•价值引领一点燃材料论述题题型功能的“普罗米修斯之火”福建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脱胎于省统考之前厦门市中考“阅读感悟题”。

厦门的“阅读感悟题”草创于2001年前后,有着十几年的命制历程,该题型重点关注历史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训 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帮助其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联想,结合现实,使学生情感得以加深,人格得以升华,体现对真、善、美 的追求。

例如2012年厦门市中考“艾希曼的恶”一题,材料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分子艾希曼奉命屠杀200万犹太人。

在战争结束后的审判中,他坚持自己只是“国家机器”上的 “齿轮”,是无罪的。

艾希曼“只懂得恪尽职守”,但他的“忠诚”已经“丧失良知,没有道德底线”,沦丧了一个人应有的人性。

他“不想”“不问”“不 管无辜者”,只知道“扣动扳机”,服从命令。

这种 “平庸的恶”给了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它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故事性大大提升了试卷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读性的背后正是该题型的生本性实质,即命题者对初中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年龄认知层次和心理特征的精准把握。

针对学生已经熟稔的主干知识,试题并未选取常见的宏大叙事,而是以小切口的“历史细节”将学生带回历史发生的现场,“小切口”所讨论的问题绝非历史的“边角料”,而是“以小见大”一究竟何为“善”、何为“恶”?讨论有关人性的终极历史哲学问题—这无疑是人文性、思想性的体现。

中考历史试题答题策略.doc

中考历史试题答题策略.doc

福州中考历史试题答题策略1、看时间中考历史试卷中33%的问题都与时间有关。

时间问题分为三类:具体时间:如鸦片战争184——1842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 0,这类时间需要进行记忆。

这类时间多是标志性和重大历史事件。

世纪年代:考生对于世纪年代类的时间问题比较陌生,主要是世纪和年代需要换算。

另外只要出现世纪年代,多是考查宏观问题,如历史阶段特征,考生不易把握。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关注世纪年代背后的重大事件。

例如以下世纪年代就在考题中经常出现: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14----16世纪(文艺复兴)、17——18世纪、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840年前后(1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19世纪70 年代一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时间范围:如“近代史上”、“改革开放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类题目也是变相考查考生对时间的记忆。

例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C】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例2: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D】A.生产合作社B.赎买C.集体化D.大包干2、抓地点通过寻找材料中的重要地点,可以顺藤摸瓜找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相关的内容进行解题。

如考题中出现过的:锦州、陈官庄、大别山、西柏坡、北平、地中海---大西洋、西属拉美等地点。

3、找联系找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果关系。

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要注意探寻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

例如:工业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启蒙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比较关系。

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提炼的策略课件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提炼的策略课件
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7.对外交流: (1)对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 (2)对外开放促进文化的繁荣昌盛。 8.祖国统一: (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 9.抗战类: (1)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2)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步骤二:遴选史实,论证观点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 提炼观点的策略
答题策略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陈述观点: 围绕主题,提炼观点 2.论证观点: (1)材料中的事例;(2)所学知识(教材中的知识事例)
3.重申观点: 对论述进行总结,将观点叙述得更加完整 (重抄一遍不得分)
步骤一: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3例.结如合:历工史业事革件的命影改响变和了材我料们大的意生提活炼吗观?点。 ( 观给点世必界须带是来完了整深的刻陈述的句影、响肯。定句) 工业革命的意义。
材料:1825年,第一条铁路通车,它连接了斯 托克顿与达林顿。铁路发展飞快,到19世纪中 叶,铁路网已遍布全欧洲。铁路的出现具有划
第一步:列事件 铁路发展 工业革命
时代的意义。拿破仑在俄国遭遇惨败后,返回 巴黎的1400英里路程总共用了312个小时——平
第二步:概括大意
均每小时5英里。拿破仑运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 火车铁路出现的意义
切快捷的交通手段,如果换作普通旅客, Nhomakorabea能要多花费一倍以上的时间。铁路把这种局面扭 第三步:提炼观点
转用了不。了任48何小普时通。旅换客句搭话乘说火,车它走把完欧观这洲点段的1:距主离铁要都路路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摘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第1步:列事件观--点-洋2务:运洋动 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福建省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提炼策 略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