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

合集下载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
彼得斐(1823-1849),又译裴多菲,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匈 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1848年彼得斐领导了震惊世界的“佩斯三月起义”。 3月15日 凌晨,一万多名起义者集中在民族博物馆前,彼得斐当众朗诵 了他的《民族之歌》。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 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第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 过《独立宣言》,建立了共和国。
彼得斐在同沙俄军队作战 时牺牲,年仅26岁。
白莽在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 牺牲,年仅21岁。
组材特点
从讨论《彼得斐传》原文,到书信交流“民众诗人”的 曲译,再到赠送两本彼得斐的集子又在被捕时没收,直到最 后听到白莽被秘密枪杀,睹物思人看到《彼得斐诗集》上白 莽留下的四行译文。爱自由和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贯穿始终。
相关文段
柔石
……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 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相关文段
设立朝华社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 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 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 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 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 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
《莽原》杂志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 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
——《华盖集·题记》
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 最缺少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我之以《莽原》起哄, 大半也就为了想由此引些新的这一种批语者来,虽在割去敝舌之后, 也还有人说话,继续撕去旧社会的假面。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析课文题解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

它表现了作者极度悲愤的心情:既有对牺牲的战友的深切哀悼,也有对杀害青年作家的反动派的愤怒声讨。

标题中“忘却”一词,意思是“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

因此,标题把“忘却”与“记念”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似乎矛盾,实际上这正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的必胜的信念。

课文简析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无限崇敬和怀念的深情,以及对反动派的愤恨。

作者从回忆自己与烈士们交往和对他们的印象中,选取既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又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态度的典型材料,歌颂烈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而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与卑劣。

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全文共五个部分,每部分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过渡自然。

第一部分主要赢余作者与白莽三次见面的经过,第二部分回忆作者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并由柔石写到冯铿。

这两个部分的过渡(由白莽写到柔石)是极其自然的。

第三部分写柔石、白莽同时被捕,这是全文的过渡段。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第五部分结束全文,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必然的坚强信念。

特点提示1.文中作者运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个是从柔石的“硬气”和“迂”的特点想到了他的明代同乡方孝孺,这是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和“迂”的特征,同时也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像明成祖朱棣一样惨无人道、诛杀无辜的罪行。

第二个是从柔石被捕、鲁迅自己逃走提到《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这也是为了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什么两样,同时表明自己不像高僧那样“坐化”,而是“逃走”,存实力,继续战斗。

为了忘却的记念(正式)

为了忘却的记念(正式)

作者在第二段中写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海报章的 态度,有几种态度?分别是什么人的态度?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 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 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 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 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自读任务
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画出词语并掌握 音和义。 2、总结文章五部分的大意。 3、理解题目的含义。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作者要忘却的是什 么?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 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1)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 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 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2)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 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3)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 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不至于此罢”, 这一细节描写应怎样理解? 答:“相信人们是好的”正是柔石“迂”的体现, 这说明柔石对现实的认识还不深,特别是对反动 派的了解还比较肤浅,没有看透黑暗的现实。 “但他和我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因而自 己也吃力”,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里采用繁笔,生动地表现了柔石性格中的 “迂”,实际就是表现诚恳真挚的性格特点,心 里只有别人,没有自己。
《文艺新闻》是左联领导的半公开刊物,它就勇 于透露一些消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只能 “隐约其辞”,表现在“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 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暗示白莽不仅是一个 作家,又是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文原文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的作品,原文如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过。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我居于沪上,与人合租公寓。

室友叫做王二,是个爱酒之人。

他每晚都要喝得烂醉如泥,有时甚至整夜不归。

我对此颇感不适,但也不好发作。

某夜,我被一阵嘈杂的声音惊醒。

出门一看,只见王二与一群酒友在街头斗殴。

他的朋友们帮他混战着,而我却只能袖手旁观。

突然,我感觉到一股力量将我推倒在地上。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老人摔倒在地上。

我赶紧将他扶起来,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看着我,说:“谢谢你,年轻人。

他们欺负我,但你不同,你是个好人。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但他的话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于是继续走着,心里想着:“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奇妙之处吧。

看似毫无关联的几个人,在某个时刻相遇,互相扶持,共同走过一段旅程。


这篇课文表达了鲁迅对于生命的感悟。

他认为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

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的。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走得更远。

课件21:第6课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件21:第6课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弃医从文。1918年首次以“鲁迅” 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 人日记》,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著有散 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 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 《南腔北调集》等。
石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思想品德。回 答本题的关键是不局限于某一部分地找出行文中与 柔石相关的文字信息,再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分析。 把这些貌似零散的材料连缀起来,不难看出它们可 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烈士们 所倾注的深厚感情。 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深情,写柔石的“迂”,不 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善良、忠厚,他所从事的事业 是完全正义的;更是揭露、控诉国民党政府:杀害这 样的青年,只能证明它的反动残暴。
2.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写柔石的?作 者着力写柔石的“迂”还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柔石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有关 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 一些:听讲义、托送书、名字风波、弄文学、借钱 印书、拼命译书、与人走路、改变创作风格、狱中 写信、眷恋母亲等。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 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
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 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 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很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 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 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 备”。鲁迅杂文是这种理论的验证,是中国现代文学宝 库中的瑰宝。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课件)

高中语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步课件)

五、课堂练习
1、易混字形 ①(dàn)肆无忌( ) (dān)( )精竭虑 ②(lù)( )力同心 (chuō)( )穿 ③(jí)( )录 (jī)( )拿归案 (yī)开门( )盗 (qì)修( )一新 ④(yì)( )美之词 (yì)自( ) (shì)( )号 (ài)斩关夺( ) ⑤(zhàn)客( ) (jiān)信( ) (jiàn)( )行 ⑥(shú)将功( )罪 (dú)买( )还珠 (dú)穷兵( )武 (dú)连篇累( )
观点2:反对这种改变。鲁迅是超前的,也是说不尽的。鲁迅不仅 属于20世纪,属于过去,更属于21世纪,属于未来。回眸百年中小 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 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其中不 可或缺的。只有教科书的启蒙使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 经典的不同魅力,才会让我们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让我们在品 读语言文字时,将经典中的形象留下,情感留下,更为重要的是将 对生活、对语文的兴趣留下。
这些感情在文章中都能找到印证的语句。如文章的首尾,“只因为两 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 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这是怎样 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 的。……”如第四部分中“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1

2


3

4
分析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蕴 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 络。 分析柔石、白莽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性格特征。
将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进 行比较阅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鲁迅先生对柔石的记叙主要围绕着柔石创办朝华社的经历来写。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
选材的切入点就是《莽原》杂志。《莽原》是本什么样的杂志?为什么鲁迅要强调刘和珍“毅然”预定《莽原》?
《莽原》杂志1925年4月在北京创刊,是鲁迅先生较早参与编辑的刊物之一。鲁迅支持创办《莽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在《华盖集·题记》中这样写道: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
比较裴得斐和白莽的诗歌:
《民族之歌》
……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是时候了,还不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晚!
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
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
……
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宣誓,
我们不再继续作奴隶!(按)
《别了,哥哥》
……
但你的弟弟现在饥渴,
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
不要荣誉,不要功建,
组材上:以“正义和抗争”这一精神特质作为主线,以预定《莽原》杂志为起点,贯穿起领导女师大学潮和徒手请愿而牺牲这三个片段。
3.【学习活动一】思考讨论:鲁迅先生写白莽的选材有哪些特点?能否也能找到一条主线?
选材方面:从《白莽印象记》开始起笔写白莽的。
"他做了好些诗,又译过匈牙利诗人彼得斐的几首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面,但他却是不愿见名人的人,结果是鲁迅自己跑来找他,竭力鼓励他从事文学的工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子间里写,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了捕。……"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6-2《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 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 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 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 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轻装上阵,奋然前行。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 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
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 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 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 之祸。 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鲁迅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 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 实是“无写处”的。
典故一:(p45)方孝孺
“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 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 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 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 • 鲁迅正是用这一典故来突出柔石的坚定正直、耿
介不阿,也写出鲁迅对青年的敬意和爱护。 • 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
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典故二:(p47)《说岳全传》一个高僧的故事
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 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惟一的好方 法,"剑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 恋,我于是就逃走。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课件

学习任务探究——何为“ ”?
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 ”的内涵。
(5) “记”
记念:“回忆记”,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 、记录深藏个人内心深处的记忆;
“纪”
纪念:“纪念文”,可能是应邀而创作的 ,是为纪念活动而写的,是鲁迅先生代表 社会角色而作的集体发言,多用来表达“ 致敬”的情感。
学习任务探究——“ ”何者?
不切实际 天真单纯
渐渐改变起来的“迂” “只要学起来”
“迂”得可爱 勤奋好学
学习任务探究——“ ”何者?
记念烈士:柔石
2、参考背景,通读文章,发现“ ”何者?
“硬气” “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
代 的
,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 方
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孝 孺
执着坚定、宁死不屈
学习任务探究——“ ”何者?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更好地“ ”而记念
【德】珂勒惠支《牺牲》
”的?
“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朝华社 母亲
学习任务探究——如何“记念”? 3、细读课文,思考是如何来间接表达“ (4)借助特殊标点。
“原来如此!……” 悲愤之情已达到顶点! 感叹“身上中十弹”烈士死亡之惨烈,连夜秘 密残忍动手可见国民党反动派之凶残,而高压 之下“无写处”烈士遇难的消息只能省略。
学习任务探究——为何“记念”? 4、再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所说“忘却”为何意?
“……来 几个青年的作家……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 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 了。”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 ,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 我,将来总会有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无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 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 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 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 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文题解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将悲哀摆 脱、搁置
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
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 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 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全句点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 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
2 、 得 知 柔 石 等 被 害 的 消 息 , 作 者 仅 用 “ 原 来 如 此 … …” 表 达 怎 样的情感?
“原来如此”短短四个字,表达出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凶残地杀害革命青 年的无比愤慨。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国民党政府竟会如此对待无辜青年!句中的惊叹号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怒与 震惊,省略号则包含了难以尽述的愤恨以及对死者的无尽的痛惜与怀念。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 本文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对烈士的爱
对敌人的恨),在夹叙夹议之中,表现鲜明的爱憎。 前三部分重在记叙,第四部分记叙、抒情并重 第五部分重在议论抒情 而在每一部分中,记叙、议论、抒情又都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阅读第一部分
第二段中提到五烈士遇害以后上 海报章的态度,有几种态度?
作者概括了当时所有报章在白色恐怖下的四种态度和不同的立场。
“不敢载”:指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 “不愿载”:指明哲保身,怕惹是生非的糊涂虫; “不屑载”:指思想反动,轻视革命者,为虎作伥的小臭虫。 “隐约其辞”:指《文艺新闻》刊载了国民党屠杀五烈士的事,可见其在 白色恐怖笼罩下面对强权,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阅读第一部分
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彼得斐?为什么写白莽 遇难时,作者要引用彼得斐的诗?(32段)
白莽热爱彼得斐的诗,并且像彼得斐一样为
生命诚可贵,
自由而战、为自由献身,用自己的生命
中 国
爱情价更高。 和鲜血表明他忠于这崇高的信念。引用白莽 的
若为自由故,
自己翻译的诗歌来记念白莽,这是最好的一
彼 得
二者皆可抛。 种记念方式。鲁迅先生用这种方式颂扬白莽 斐
《北斗》是其主要刊物。
1936年初,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 解散。
写作背景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12” 反革命政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 一人漏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 群众。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上空。 在残酷的镇压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地下组织等 形式不断斗争,同时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左翼作 家联盟,在舆论上向广大民众宣传进步思想。 国民党反动派则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 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大 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
8、“月光”句:月光如水,语出杜牧《七夕》诗:“瑶
阶夜色凉如水”。缁(zī)衣:即黑色的衣服。
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

柔石:
“硬气” “而且颇有点迂” (第二部分第二段)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 他就 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硬气-----坚定 、正直 、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 ,拘泥而不会变通
思考:作者详记自己与柔石等进步作家的交往,对表达 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详记与他们的交往,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世和革命工作情况, 实际上是从侧面说明他们都是很好的青年,而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的正是这样的好青年、好作家。这就更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 凶恶残暴。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三)思考探究
怎样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这两句写出了鲁迅受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困难处境。“春时”、 “长夜”,点明了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挈妇”、“将雏”, 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个“惯”字既指明鲁迅对于敌人形形 色色的残忍手段已司空见惯,对于动荡不安的生活已习以为常, 又有力地控诉了蒋介石反动政权镇压革命的滔天罪行。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左联”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 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 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 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五烈士” 资料
(一)简介背景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 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 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内容。
3.“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 很好的青年……”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7.作者提到《牺牲》木刻有何用意? 《牺牲》木刻刻画了一位母亲忍着悲痛万分悲哀地献出自己孩子 去牺牲的画面。实际上当时正值欧洲大战,现实之中这位母亲的 两个幼子都死在了战场。而选择这幅版画作为“算是只有我一个 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原因不外乎有三个:“
①柔石母亲的遭遇和版画的内容非常相似。 ②作者无法明确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 能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 自由的社会。
迂:言行思想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切合实际,不知变通。 硬气:为人刚强有骨气,为坚持道义而宁死不屈。
任务二:分析柔石
柔石相关文段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 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 ,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 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 ——不至于此罢? ……”
写作背景
1927年“四·一二”政变 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 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 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 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 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 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 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 年 1 月 17 日 , “ 左 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 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 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 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 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 反动派的罪行。后收入《南 腔北调集》。
勇敢无畏、从容不迫、对
朋友讲义气、宁折不屈
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
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任务二:分析柔石
补充知识:方孝孺
至是(成祖)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 祖怒,命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诸市。孝孺慨然 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 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 皆宁海人。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为了忘却的记念》ppt课件
(二)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 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 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
(三)征博引,借古讽今。
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 。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台州式的硬气” “而且还颇有点迂”
记念烈士:柔石
怎样理解柔石的“迂”?鲁迅先生为 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记念烈士:柔石
“硬气”
自己借钱做印本 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也都自己做 拼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迂”得执拗 “硬气”担当
“迂”
“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 近视的眼睛”,后面即便怀疑减 少了,但“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渐渐改变起来的“迂” “只要学起来”
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 ②“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更好地“斗争”而记念
2.分析这句话含义和表达情感?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 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5)借助修辞(比喻)。
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所造成的高压恐怖氛围
“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 口残喘……”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 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朗读,体会其中深刻的情感,作者多次写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左联五烈士”的牺牲,给鲁迅先生留下了锥心之痛,于是他写下了饱含深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先生念念不忘,是因为“失掉了很好的朋友”,更是因为“这三十年中……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并概括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鲁迅先生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救亡图存的斗争中,我们的先辈不畏强权,不畏牺牲,用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我们无法忘记虽屡次被捕而百折不挠的殷夫,我们无法忘记“圆睁了眼睛”纯真而颇有些“迂”的柔石,我们无法忘记“柔弱而又平凡”但坚贞不屈的冯铿……历史不能忘却,英雄不能被忘却,今天的我们,要做一个有血性的青年,做一个理性的中国青年,奋然前行!
找出其中关键词,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掌握这种赏句方法)
不敢: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刊物的态度
不仅说明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的,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全⽂、注释和赏析⼀我早已想写⼀点⽂字,来记念⼏个青年的作家。

这并⾮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今没有停⽌,我很想借此算是竦⾝⼀摇,将悲哀摆脱,给⾃⼰轻松⼀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九三⼀年的⼆⽉七⽇夜或⼋⽇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艺新闻》上有⼀点隐约其辞的⽂章。

那第⼗⼀期(五⽉⼆⼗五⽇)⾥,有⼀篇林莽先⽣作的《⽩莽印象记》,中间说:“他做了好些诗,⼜译过匈⽛利诗⼈彼得斐的⼏⾸诗,当时的《奔流》的编辑者鲁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来信要和他会⾯,但他却是不愿见名⼈的⼈,结果是鲁迅⾃⼰跑来找他,竭⼒⿎励他作⽂学的⼯作,但他终于不能坐在亭⼦间⾥写,⼜去跑他的路了。

不久,他⼜⼀次的被了捕。

……”这⾥所说的我们的事情其实是不确的。

⽩莽并没有这么⾼慢,他曾经到过我的寓所来,但也不是因为我要求和他会⾯;我也没有这么⾼慢,对于⼀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原⽂是载在诗集前⾯的,邮寄不便,他就亲⾃送来了。

看去是⼀个⼆⼗多岁的青年,⾯貌很端正,颜⾊是⿊⿊的,当时的谈话我已经忘却,只记得他⾃说姓徐,象⼭⼈;我问他为什么代你收信的⼥⼠是这么⼀个怪名字(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他说她就喜欢起得这么怪,罗曼谛克,⾃⼰也有些和她不⼤对劲了。

就只剩了这⼀点。

夜⾥,我将译⽂和原⽂粗粗的对了⼀遍,知道除⼏处误译之外,还有⼀个故意的曲译,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了。

第⼆天⼜接到他⼀封来信,说很悔和我相见,他的话多,我的话少,⼜冷,好像受了⼀种威压似的。

我便写⼀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的爱憎,将原⽂改变。

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诗,以供读者的参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 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 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 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忘却?4.为什么要记念?明确: 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 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检查评改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

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

锢。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

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

例:(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禅。

原来如此!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解析:不能删。

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

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

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

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三、布置作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和课文第五部分。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二、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特点。

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单纯忠厚善良质朴3.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讨论:(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5.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讨论: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

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三、布置作业1.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白莽又名,冯铿又名,李伟森又名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年起的三十年。

③夜象征,路象征;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2.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A.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a. 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 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 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篇作品里也表现了这种精神?答()a.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表现过这种关怀爱护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孔乙己》中表现过这种自甘受压迫遭摧残的精神。

c. 在《一件小事》中表现过这种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3.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本文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五位革命烈士的深沉追忆,歌颂了他们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无限悲愤之情,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 )②本文是一篇以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具有战斗性的杂文。

( )③本课文末用省略号,说明是节选的,后面尚有未选入的段落。

( )④左联五位烈士被害的消息,上海报界不敢载是指想载而怕触犯敌人的胆小鬼,不愿载是指明哲保身不肯得罪敌人的糊涂虫,不屑载是指仇视革命的小爬虫。

( )⑤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材料零碎,内容庞杂,作者之所以能结构成篇,感人至深,在于他引用了三个典故,突出了中心。

( )第三课时一、检查订正前课作业: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二、提问讨论:1. 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2.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 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篇文章如此感人?三、总结讲解: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篇情文并茂的记实性散文。

它之所以感人至深,原因有(结合课文适当举例。

):1. 有感而发。

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

2. 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

3.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 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四、作文训练题目:对这件事应该引起重视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介绍班内或校内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500字左右,课内完成。

请23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教师小结。

五、课外选读:鲁迅的《南腔北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