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蜀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以 “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 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 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 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开头写“金 樽美酒”、“玉盘珍馐”,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 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 “冰塞 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 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 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 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傍徨与大量感叹 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 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 勇进。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源自文库
3.愁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五六句塑 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自斟自酌,借酒浇愁,趁着酒意歌唱《行路 难》。 五六两句,作者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酌酒原为排遣 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 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 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 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 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 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 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理 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 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 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 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 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 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 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 远地超出一般人。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 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李白 啊,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 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 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 下我们的诗作呢?

本文写诗人在门阀制度 重压下的怀才不遇,抒发 愁苦的感叹,表达了深感 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 平之情。
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诗人对“命”有 怎样的看法?
第五 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 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 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 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 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 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 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 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 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 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 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 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一、导入新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 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 首。 二、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 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 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本为汉代歌谣。
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找出诗中达
其的意象?
1、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 为什么?
本诗的关键词:
“命” “愁”
领悟诗歌主旨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
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之 情。
本诗的感情基调:
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但沉郁难舒之情
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感情线索)
认命——不认命——认命
“起兴”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 从诗的第三司四句中,你读出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 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 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越是 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 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 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知人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 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 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 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 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 风格。
论世: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 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 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 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起兴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 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 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 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 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 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 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拟,摹仿。《行路难》,是乐 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 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 时。古辞和袁辞都不存。鲍照《拟 行路难》1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 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 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都言愁, 言愁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 象,但所言之愁又有何不同? 请举例说一说。
1.思家思乡之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相思之愁: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忧国亡国之愁:
︱ 抨击
︱ 悲愤
︱ 无奈

本诗的感情基调
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知人论世
作家介绍 背景介绍
知人
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 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自称“家 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 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 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 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 了很重要的作用。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 属乐府诗体。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 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 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 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它们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富于变化。
知人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 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 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 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 芽。 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
知人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 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 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 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 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 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 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 建功立业等种种目的和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 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 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1.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 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 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借物起兴), 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 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 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 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 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 “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 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 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 一泻无余的心情。
第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 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 种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忍辱负重、 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 致。
全诗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 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 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 愁”。


历史典故: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 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 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 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 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 长风破浪:据《宋书 · 宗悫传》载:宗悫 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 长风破万里浪。”济:渡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
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 敢言。
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 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 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 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此有怎样 的看法? 【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 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 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从诗歌本 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 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 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拟行路难(其四)
南 朝 · 宋 鲍 照
拟 行 路 难 其 四
( )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2、 能分析文中“比兴”等修辞的用法及 作用。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 化过程。
4.第七八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 么感情?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 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 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 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 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有一种抗争的意味。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 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 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 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意理解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 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几句诗最能
看出来?
悲愤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 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 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