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药物拼合举例

药物拼合举例

药物拼合举例根据药物拼合原理将其分为三类:1 成酯拼合1.1 氨苄西林一舒巴坦的拼合舒他西林是氨苄西林与舒巴坦(1:1分子比)以甲烯基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双酯结构的化合物,是一种新的耐B一内酰胺酶的口服抗生素。

在体内经小肠酯酶的作用,可迅速分解为氨苄西林与舒巴坦。

舒巴坦的广谱抑酶活性使细菌的p内酰胺酶失活,因而保护氨苄西林免遭破坏,从而保证了舒他西林抑菌活性的发挥①。

另外,舒他西林的抗救火性大大增强,且副作用属于轻微范围。

1.2 头孢噻肟一氟罗沙星的拼合头孢噻肟通过抑制D一丙氨酰D~丙氨酸转肽酶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氟罗沙星作用于细菌拓扑异构酶I,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导致细菌DNA单链暴露,mRNA与蛋白质合成失控,细菌最终死亡。

R023—9424则综合二者的优势,既破坏细菌细胞壁,又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1.3阿司匹林一对乙酰氨基酚的拼合贝诺酯(benorilate)是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01)与阿司匹林(aspirin)的酯化产物,是一种新型抗炎、解热镇痛药。

由于阿司匹林的羧基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酚羟基脱水成酯,因而口服对胃的刺激性较小,这就改善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引起溃疡这一弊端。

另外贝诺酯的副作用减少,有效时间增长。

2 成盐拼合这一类拼合属于广义的酸碱成盐拼合,具有药理活性的有机酸性化合物与碱性化合物拼合成复盐,协同发挥药理活性。

雷尼替丁一枸橼酸铋的拼合拼合后的雷尼替丁枸橼酸铋(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RBC)兼有雷尼替丁与枸橼酸铋的抗溃疡活性,即: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抑制幽门螺旋杆菌(HP)的生长。

3 非酯非盐拼合(或药效基团的拼合)这一类拼合不同于上述两种类型,新拼合而成的化合物虽同时具有发挥药理作用的两种活性基团,但这两种基团并非简单的成酯成盐拼合,这种拼合基本上属于从头合成的类型。

3.1 香豆素一磺酰脲的拼合磺酰脲类药物是口服降糖药之一,但其疗效有限,副作用明显。

药物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PPT课件

药物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PPT课件
4
口服降血糖药作用机制
• 改变营养物质在胃肠道的吸收 • 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和速度 • 抑制肝糖产生 •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 增加非胰岛素介导的糖代谢
5
口服降血糖药按作用机制分类
•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 •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 • 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苯丙氨酸 •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 • 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药物:α-葡萄糖
28
HH H2N N N
NH NH
• 50年代发现苯乙双胍的降糖作用,双胍类口服降 糖药得以发展
• 陆续上市Metformin和丁福明(Buformin)
HH H2N N N
NH NH
29
HH H2N N N
NH NH
• Phenformin可引起乳酸增高,发生如酸 性酸中毒,较少使用
• 目前此类中广泛使用的是毒性较轻的 Metformin

OO O S NN HH
H2N
氨磺丁脲
•1955年 •降糖药使用
•有骨髓抑制和肝毒 性而停用
12
OO O S NN HH
甲苯磺丁脲
甲基易氧化,短效
OO O S NN HH
Cl
氯磺丙脲
由于氯原子不易 代谢,一次/ 日
•副作用小而较安全的第一代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
13
第二代口服磺酰脲类降糖药
• 70年代
OO O
S N H
N N H
格列齐特: (Gliclazide) 对位有脂环或含氮脂环 吸收快,作用强
•副作用更少,因而用量较小的磺酰脲类降糖药
14
格列本脲 Glibenclamide
O
Cl N H
O
OO O S NN HH

第十章 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PPT课件

第十章 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物PPT课件

对湿度比较敏感,易水解。过程与甲苯磺丁脲相似。
代谢:不同于第一代,主要是脂环的氧化羟基化而失 活。
第二代药物总体比第一代吸收更快,血浆蛋白结合率
更高,作用更强,毒性更低。
30
O Cl
N H O
H2O
Cl
O Cl
N H O
Glibenclamide的水解
OO O S NN HH
H+
Cl
O
N H O
OO S N H
––增加肌肉细胞内葡萄糖的转运 ––增加糖原合成酶的活性
15
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D-860 , 甲糖宁,雷司的浓,甲磺丁脲 4-甲基-N-〔(丁氨基)羰基〕苯磺酰胺
16
发现
..1942年,Janbon等用磺胺异丙基噻二唑治 疗伤寒病(IPTD,2254RP),病人出现低血 糖反应 ..1955年氨磺丁脲(Carbutamide)首先作为 降糖药使用
..Tolazamide妥拉磺脲二步氧化成羧酸失活
––代谢中间体羟基和甲氧基衍生物仍具一定降血 糖活性,作用时间较长
27
第二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结构和代谢特点
..70s 降糖作用更好、副作用更少
..因而用量较小
..苯环上磺酰基的对位引入较大的结构侧链
..脲基末端都带有脂环或含氮脂环
..脂环氧化失活
––导致药物的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别
..第一代代谢方式是苯环上磺酰基对位的 氧化
25
同类药物-第一代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对位氯不易代谢失活,半衰 期较长 醋磺己脲 Acetohexamide 对位羰基在肝脏被还原成 仲醇–使降糖作用增强2.5 倍,作用时间延长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此外,达美康恢可显著减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及减低 ADP诱导的血小板互相凝聚,从而可能降低血栓的形成。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O S O N O N H N H N H O O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以格列美脲为代表,因其相对 分子质量小,能与受体,配体迅速结合与解离。与第二代 磺脲类药物对比,其结合速度快2.5—3倍,而解离速度快 8-9倍。因此能更快,更有效地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低
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 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 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 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理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为磺脲(SU)受体,通过关闭钾离子
通道(KATP)促进胰岛β 细胞释放胰岛素实现降糖作用。

β 细胞膜密集分布着钾离子通道(KATP),磺脲类药物 通过与调节亚基(SURI)磺脲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引起 KATP通道关闭,进而促使细胞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 放、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富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外吐、胰 岛素释放入血。 在治疗初期,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循环过程中胰 岛素水平的升高,从而改善高血糖症;在治疗后期,它通过
O

O S
O N H
O N H S
O
格列吡嗪的合成

结构分析
O N N S O O O N H
H N
H N
格列吡嗪的合成
合成分析1
N N
O N H S O O O
H N
H N
O N N S O O O N H
NH2
H N O
O N N H N S O NH2 O

药物化学-合成降血糖药物 ppt课件

药物化学-合成降血糖药物  ppt课件
I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不足,采取胰岛素 补充疗法
II型糖尿病:胰岛素相对不足,口服降糖药
ppt课件
2
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按机制)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 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 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苯丙氨酸类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 减少肠道吸收葡萄糖的药物α-葡萄糖苷酶
化学名:4-甲基-N[(丁氨基)羰基]苯磺酰胺 性质:几乎不溶于水 磺酰脲有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脲部分不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受热易水解,
产生正丁胺臭味,可鉴定。
O OO S NN HH
ppt课件
5
应用:降糖作用较弱,但安全有效,用于治 疗轻中度II型糖尿病,尤其老年糖尿病人。
代谢:在肝脏内降解氧化为羟基或羧基衍生 物而失活,主要从肾脏排出。
ppt课件
24
机制:属磺酰胺类利尿药,抑制肾脏碳酸酐酶活性, 引起Na+,HCO3-和H2O的排出量增加。
代谢:多以原药排泄,一部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较少代谢为5-磺酰胺基-4-氯-邻氨基苯甲酸
应用: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脑水肿,高血压及慢 性肾功能不全。
ppt课件
17
合成
O OO S
OH HOSO2Cl Cl
O OH NH4OH
OO S
H2N
O OH
Cl
Cl

Cl
Cl
Cl
Cl
O H2N

OO S
H2N Cl
O
OH O
N H
ppt课件
18
二、氢氯噻嗪
OO S
H2N
OO S NH
Cl
N
H
化学名:6-氯-3,4-二氢-2H-1,2,4-苯并噻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详解演示文稿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详解演示文稿
现在是5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第一节 胰岛素
Insulin
胰岛
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分泌:胰岛素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相互产生旁分泌调节。
现在是6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Charles Best (left) and Frederick Banting (right)
Extracted insulin and treated dogs (1921)
T1/2 ~5-10 minutes, degraded by glutathione-insulin transhydrogenase (insulinase) which cleaves the disulfide links.
Bovine insulin differs by 3 AAs, pork insulin differs by 1 AA.
现在是11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Glargine [rDNA origin]
A-chain
1
5
10
15
Gly
20 Asn Substitution
B-chain
1
5
1100
15
20
25
30
Extension
A position A21 replaced by glycine
现在是7页\一共有44页\编辑于星期日
The photograph below is of a young girl aged 13 years suffering from diabetes. She weighs just 45lbs and her chances of surviving for much longer are very, very poor. She was one of the first patients to be treated with insulin extracted from the pancreases of slaughtered cattle. Much of the early work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insulin involved experiments using dogs and rabbits.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演示课件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演示课件

约12-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16-24h。它在肝内代谢,其
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各占50%。

格列苯脲降糖效果长,在临床使用中频发低血糖,由
于其主要经肾脏代谢,故受患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


随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方式,
代谢方式,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均得到改进。如格列吡嗪,
次表明了磺胺类药物的胰腺依赖性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 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 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 动。1956 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 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 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 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
S1210053 周牧星 S1210063 袁 铎 S1210058 程 勇 S1210059 魏强强
本次报告框架
磺酰脲类药物的发现 磺酰脲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代表药物 代表药物的合成路线 简评
磺脲类药物的发现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糖尿病药物。1942年, Mercek Janbon在研究磺胺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时,发现 部分患者均死于低血糖发作。此后,Loubatiere 等对磺胺类药 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确实存在明确的降血糖作用,而对移除胰 腺的动物没有类似作用。表明其降糖效应是通过胰腺实现的, 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磺胺类药物的降糖特性。1945年,在磺胺 类药物抗菌感染的研究中,亦发现部分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再
岛素释放入血。

在治疗初期,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循环过程中胰

加格列净片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加格列净片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加格列净片结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加格列净片(Gliclazide)是一种非胰岛素类口服降糖药物,属于磺脲类药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通过促进胰岛素释放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的升高。

加格列净片具有多种优点,首先,它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作用,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上的ATP敏感性钾通道,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对胰岛α细胞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其次,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副作用相对较少,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和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加格列净片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是一种白色结晶固体,化学名称为1-(3-azabicyclo[3.3.0]oct-3-yl)-3-{4-[(2,6-dichlorophenyl)sulfonyl]p henyl}urea。

它的分子式为C15H21Cl2N3O3S,分子量为366.32。

该化合物主要以片剂的形式供临床使用。

本文将对加格列净片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安全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究,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本文的组织框架和内容概述。

通过明确的目标和逻辑顺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论点,并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阅读和理解后续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开始引言部分,其中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加格列净片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增加读者的兴趣和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将为读者介绍文章的整体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航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最后,在目的部分,我们将明确说明本文的写作目标和意义,以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明确文章的价值和目的。

接下来,是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加格列净片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百科名片磺酰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是应用最早、品种最多、临床应用也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SU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近年研制的格列美脲则以其用药剂量小、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而被称为第三代SU类药物;除草剂品种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

1978年Levitt等报道,绿磺隆(chlorsulfuron)以极低用量进行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可有效地防治麦类与亚麻田大多数杂草。

目录医疗作用除草剂其他磺酰类药品医疗作用除草剂其他磺酰类药品展开编辑本段医疗作用药物分类磺酰脲类药物(sulfonylureas,SU)是应用最早、品种最多、临床应用也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SU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近年研制的格列美脲则以其用药剂量小、具有一定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而被称为第三代SU类药物。

磺酰脲类药物是那些并非很肥胖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治疗药物。

就降糖作用强度而言,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是第一代的100-200倍,但所有SU类的最大活性是一样的。

虽然SU类的降糖最大活性没有区别,但各个药物又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如:格列本脲作用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但低血糖发生率也高;格列喹酮则95%由胆汁经粪便排泄,仅5%从肾脏排泄,故较适于老年或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齐特和格列吡嗪则除了降糖作用外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所以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应该强调,所有磺酰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

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长效的磺酰脲类药物是特别危险的。

因此,对这些患者建议使用短效的磺酰脲类药物。

对有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更为合适。

作用机制(1)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已知SU在发挥对胰岛β细胞的作用时,必须先与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相结合,然后与β细胞表面的ATP敏感钾通道藕联,使此通道关闭,细胞膜去极化,从而释放胰岛素。

因此,SU能刺激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胰岛素和抗血糖药演示文稿

胰岛素和抗血糖药演示文稿
二、磺酰脲类-------格列吡嗪
三、双胍类-------二甲双胍
四、α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五、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22
现在是22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一、 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
目前糖尿病治疗面临的两大难题 胰岛素抵抗 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
胰岛素抵抗: 1、获得性和 2、遗传性
12
现在是12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糖代谢:增加葡萄糖转运,加速糖氧化和糖酵解, 促进糖原合成贮存,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
脂肪代谢:合成增加,分解减少,脂肪酸转运增加 ,促进其利用。
13
现在是13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16
现在是16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17
现在是17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18
现在是18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Clinical uses]
❖ 重症糖尿病(Ⅰ型)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未
能控制者 ❖ 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
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所致 选用其它种属动物胰岛素或高纯度制剂
20
现在是20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 胰岛素耐受性 (胰岛素抵抗)
病人血中胰岛素含量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其生物 效应明显降低
❖ 局部反应:脂肪萎缩(多见于注射部位)
21
现在是21页\一共有35页\编辑于星期日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特点是吸收迅速,与血
浆蛋白的结合率高,作用强,且长效、毒性低。其中第
二代降糖药格列苯脲比第一代降糖药甲苯磺丁脲药效强
100倍。
此外,第二代磺脲类药物还具有其他作用,如格列
吡嗪、格列齐特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
改善凝血及纤溶功能,同时对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反应多,用药安全性差。同时,由于其作用时
间、用药剂量难控制性,以及频发的低血糖反
应,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促进抗利尿激素不适
当等不良反应,导致目前临床上极少使用。
甲苯磺丁脲
O OO S NN HH
英文名称:Tolbutamide CAS 号: 64-77-7 分子式:C12 H18 N2 O3 S
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物,每片0.5g,每次0.5-1.0g, 每日2-3次。最大剂量为每日3.0g。本品现已不常使用。
OO O
S
R1
N H
R2 N H
甲苯磺丁脲 第一代磺 酰脲类药 物
氯磺丙脲
第二代 磺酰脲 类降糖 药
格列苯脲 格列吡嗪
第三代磺 格列美脲 酰脲类降 糖药
OO O
S
R1
N H
R1
R2 N H
Cl
O Cl
N H O
O N
N H N
O
NN H
O
R2
Me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以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为代表。第
岛素释放入血。
在治疗初期,它能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循环过程中胰
岛素水平的升高,从而改善高血糖症;在治疗后期,它通过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维持其降血糖作用。
该类降血糖药都有R1S02NHCONHR2的基本结构,
但各自取代基R不同。
由磺酰基和辅基组成。前者决定降糖作用, 后者决定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达美康恢可显著减低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及减低
ADP诱导的血小板互相凝聚,从而可能降低血栓的形成。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O NN
H
O
OO
S
N
N
H
H
O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以格列美脲为代表,因其相对
分子质量小,能与受体,配体迅速结合与解离。与第二代
磺脲类药物对比,其结合速度快2.5—3倍,而解离速度快
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R1为单取代苯,脲基上的取 代R2有一定的体积和亲脂性,甲基取代时无效。 乙基取代稍有活性。取代基为3-6个碳时,具有显
著的降糖活性,当碳原子数量超过12时,活性消
失。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
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具有与受体亲和力
低,脂溶性差,细胞膜通透性不强等缺陷,常
需服用较大剂量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因此不良
时。每片5mg,每次剂量为2.5-10mg,每日2-3次,每日最大剂
量为30mg。为常用的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
格列齐特(达美康)
英文名称:Gliclazide 分子式:C15H21N3O3S CAS 号: 21187-98-4
H N S
H N
N
O OO
达美康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它产生高胰岛素血 症。同时它还能促进胰岛素受体数目,通过胰岛素受体后机制, 增加骨骼中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次表明了磺胺类药物的胰腺依赖性降糖作用。
1955年,首次报道了一种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磺脲类 衍生物——对氨苯磺酰丁脲,但是该药由于毒性作用太大 而未在临床应用,此后对此药的化学结构作了改 动。1956 年,推出了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磺丁脲,又称D860,并用于临床治疗。在其后至今的半个世纪里,科学 工作者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无数 次的试验和改进,相继 研制开发出第二代、第三代磺脲类药物。
糖尿病早起肾脏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效果。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在结构上比第一代复杂。第
二代降糖药的R2为较复杂的酰胺乙基苯,R1是一个环己 基侧链。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代表药物为格列苯脲,格列
吡嗪等,后者降血糖活性较前者大数十至数百倍,口服
吸收快,作用强,且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以及心血
作用机理
磺脲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为磺脲(SU)受体,通过关闭钾离子 通道(KATP)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实现降糖作用。
β细胞膜密集分布着钾离子通道(KATP),磺脲类药物
通过与调节亚基(SURI)磺脲受体结合,使其活化,引起
KATP通道关闭,进而促使细胞去极化、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开
放、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富含胰岛素的分泌颗粒外吐、胰
管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OO O
S
R1
N H
R2 N H
格列苯脲
O
英文名称:Glibenclamide Cl
N
CAS号:10238-21-8
H
O
分子式: C23H28ClN3O5S
OO SN H
在磺脲类药物中,降糖作用较强,且价格便宜,半衰
期长,是中长效制剂。本品口服后90分达到高峰,半衰期
约12-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16-24h。它在肝内代谢,其
药物大部分经肝代谢后从肾脏排出,仅百分之五从肾脏排
出,故WHO推荐适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格列吡嗪
英文名:Glipizide CAS 号: 29094-61-9
O
N N H
N
O OO S NN HH
分子式 C21 H27 N5 O4 S 格列吡嗪口服吸收好,达峰时间为1-3小时,半衰期约为5小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成演示文 稿
(优选)磺酰脲类降糖药的合 成
磺脲类药物的发现
磺脲类药物是最早和使用最广泛的口服糖尿病药物。1942年, Mercek Janbon在研究磺胺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抑制作用时,发现 部分患者均死于低血糖发作。此后,Loubatiere 等对磺胺类药 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其确实存在明确的降血糖作用,而对移除胰 腺的动物没有类似作用。表明其降糖效应是通过胰腺实现的, 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磺胺类药物的降糖特性。1945年,在磺胺 类药物抗菌感染的研究中,亦发现部分患者的低血糖反应,再
代谢产物经胆汁和肾脏排出各占50%。
格列苯脲降糖效果长,在临床使用中频发低血糖,由
于其主要经肾脏代谢,故受患者年龄和肾功能的限制。
第二代磺酰脲类药物
随着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方式,
代谢方式,以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均得到改进。如格列吡嗪,
格列齐特半衰期较短,低血糖发生率较低,还有改善胰岛
素早起时分泌的作用,而被用作餐时血糖调节药;磺脲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