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学习教材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本文由sherryLwinnie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中国文化与心理学高岚申荷永我们于;两年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表达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分析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的意义, 进而发挥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的精神与思想.那么现在,以"中国文化与心理学"为题目,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中国文化来看心理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或者说应该具有的影响.我们拟就三个方面, 来展开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思考.一,为西方提供智慧——接触"东—西方心理学""东—西方心理学"又被称作"智慧心理学" ,是西方心理学家们对东方文化和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追求. "西方的科技与东方的智慧" ,是人们所常听到的.就心理学而言,实际上,西方学者们对"中国智慧"的神往,往往并不亚于中国的心理学家们对西方"认知心理学"的迷信. "认知心理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逐渐成为西方心理学的学院派主流,但是,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往往并不局限在"学院派"的掌控之中.且不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一直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重要补充, 而作为心理学发展之真正主流内容的心理治疗与心理分析, 包括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 便一直在认知心理学涉及的范围之外, 一直受着传统精神分析和心理分析的影响.可以这样说, "东—西方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在考西尼(R.Corsini)1984 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中,便已经写入了有关"东—西方心理学"的词条.在我们的理解中,东西方心理学并非强调东西方心理学的差异,而是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的沟通交流与整合.对于这一发展中的心理学领域,同样需要我们的理解.若是把"东—西方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那么它的基本内涵是要把东方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传统,包括中国的儒学,道家,禅宗以及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日本的神道和禅宗等,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结合起来.由于"东-西方心理学"这一概念主要是西方心理学家们提出来的,所以,它所强调的是对东方思想传统的学习与理解.早在 6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G.Murphy)便已经开始关注东方的心理学思想传统. 随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以及与此有关的人类潜能运动, 东方的禅宗与道家思想迅速在西方传播.我们考察了 70 年代后期以及 80 年代出版的《人格心理学》专著, "东方心理学" 开始成为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的章节. 比如, 霍尔(CalvinS.Hall)与林哲(GardnerLindzey) 在其经典性的《人格心理学》新版的时候(1978),提出"由于人们对东方思想日益增长的兴趣, 我们认为有必要提供有关东方人格理论的内容, 以及论述这种人格理论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于是,霍尔与林哲专门邀请后来以"情感智力"而闻名的东方心理学研究者高尔曼 (D.Goelman),撰写了其中的第 10 章"东方心理学" .1996 年,我们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前往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时候,曾经与内布拉斯加奥马哈大学心理系的格尔登柏克(Gordon Becker)合作,一起为学生主讲"东方心理学"的课程.格尔登柏克是最早在美国大学开设"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之一. 他自己坚持"坐禅"已经有 20 余年,其老师是曾经在 60 年代参与建立美国旧金山第一所禅院的大忍和尚(Dainin Katagiri).按照其原来的教学计划,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印度的哲学与佛教,以及日本的神道与禅宗.尽管他会提到中国儒学和道家哲学,但并非重点.于是, 我们的合作也正是从把"中国文化心理学"作为东方心理学的主流,乃至主要内容开始.整整一个学期的授课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于是, 我们开始邀请其他一些在美国大学开设 "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们,一起研讨了"东方心理学"之课程设置与内容,以及东方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发展.后来,我们前往曾经建立美国第一个"东-西方心理学系"的加州亚洲整合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ion Integral Studies),并且与负责东西方心理学专业的莱朗博士一起合作,进行"东西方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同时为帕露阿图的"超越性心理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博士研究生们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 .当这些有关东方心理学的体验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联系起来的时候, 我们似乎已经获得了某种系统性的理解; 当我们逐渐深入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与理解的时候, "东-西方心理学" 的深层意义也日益呈现.二,为智者提供灵感——中国文化与西方心理学家我们曾经读过一本《爱默生与中国儒学》的书,感叹不已.西方智者如爱默生,竟然与中国文化有着如此内在的联系.于是我们告诉自己,之所以如此喜欢爱默生,大概也是因为我们有这种内在的接近吧.我们也会看到《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的专著,作为近代数学大师, 计算机原理的奠基者,竟然如此热衷于中国的《易经》 ,并且从中直接获得灵感,同样让人感叹不已.同样的故事有许多.心理学中也是如此,能够称上智者的心理学家如荣格,如马斯洛,如弗洛姆,无不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也都直言不讳从中所获得的灵感.(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当马斯洛在创立其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的时候,他也勾画出了"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最初思路.马斯洛自己正是在借助于东方思想的基础上,来提出其"自我实现"主张的.伴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个人潜能运动,东方传统的禅思与冥想(meditation)技术,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早在 50 年代,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初期,马斯洛曾经在其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 "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于是,马斯洛意识到: "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在霍夫曼撰写的马斯洛传记中也提到,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韦特海默,马斯洛接受了东方思想的影响.那是在 1942 年前后,马斯洛听了韦特海默的著名讲座: "存在和行为" .其中韦特海默强调指出, 西方心理学的偏见在于太看重"目标寻求"行为,需要学习东方思想家对人类经验中诸如游戏,好奇心,畏惧,审美乐趣以及神秘状态等"无动机的"和"无目标的"性质的重视.韦特海默的"这一演讲对马斯洛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霍夫曼这样总结说.同时,霍夫曼指出,马斯洛这时还接触了中国道家哲学的文献. "马斯洛开始阅读论述东方哲学的书籍,尤其是关于中国道家的书籍"超越性心理学"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同时也是东西方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马斯洛在 20 世纪 60 年代, 便已经提出了"超越性心理学" 的构想,后来, 在美国的帕露阿图成立了国际超越性心理学研究院, 该学院随即便成为致力于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国际中心.1980 年,沃尔斯(Rogers N.Walsh)等人主编了体系更为成熟的超越性心理学教科书,取名为《超越自我》作者们把超越性心理学描述为: . "旨在发展一种与健康和幸福有关的人类体验和行为的心理学.因此,为了实现人类的潜能,超越性心理学要整合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智慧,10 余年后,他们又出版了该书的续篇: 《超越自我之路》 .在这新版的超越性心理学教科书中,作者们强调了超越性作为超越个体的整体性意义.其实,其中所反映的,恰恰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所提出的人心与道心的结合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二)荣格与分析心理学瑞士心理分析家卡尔荣格,是 20 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而他的突出贡献,充分反映着中国文化的意义与影响.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与许多西方的智者们一样,荣格对被称为"蝴蝶道者"的庄子从来都是心向往之.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 80 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 , 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 "这也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于是,我们不难看出,荣格与"道"的内在沟通.荣格通过汉学家卫礼贤, 充分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精蕴, 他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地震撼了.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 " 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 "任何一个像我这样, 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 ,而这一'阿基米德点' ,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 .这个"阿基米德点" ,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 ,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达: "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 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 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 "维尔海姆的工作, 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 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这是荣格对于维尔海姆工作的理解,也是荣格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因此, 在这种意义上,荣格将自己称作维尔海姆的学生,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化的学生.(三)中国文化的广泛影响除了荣格,马斯洛之外,中国文化对西方心理学乃至西方心理学家们的影响是广泛的.我们仅在此选择所熟悉的几位西方心理学家,作一综合性的描述.与荣格和马斯洛同样具有影响的弗洛姆,曾经出版《禅与精神分析》 ,那是他从东方获得灵感的切实体验;其中弗洛姆对道家人格和思想的向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弗洛伊德,也会在他的著作中,借用或者是引用中国文化,从中获得启发.他本人也曾经在写给将其传记翻译成中文的章士钊先生的信中, 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 其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尊敬的教授先生:无论您采用什么方式完成您的设想,无论是在您的祖国--中国开辟心理分析这门学问,还是为我们的《意象》杂志撰文,以贵国语言的材料来衡量我们关于古代表达方式的推测,我都非常满意.我的讲义里引用的中国材料,出自大英百科(第十一版)的一篇辞条.顺致崇高的敬意您的弗洛伊德1929.5.27最近十几年来,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智力新理论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发展之一.加德纳本人是目前美国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但他的研究和理论,以及他目前研究与发展的方向,皆表现出一种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呼应.他本人曾于 1987 年访问中国,随后不久他在美国《今日心理学》上发表了 "我们应该从中国学习教育吗?"一文, 详细描述了他所感受的中国文化及其影响.1989 年,他出版了《敞开心灵:中国对解决当代教育困境的启迪》一书(Gardner H.1989),更加全面地论述了他从中国文化中所获得的心理学意义.高尔曼(Daniel Goleman)曾经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关于情感智力的研究, 并且于 1995 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当我们与高尔曼博士通讯和交往之后,始知道他是一位重要的"东方心理学家" .他曾经深入地研究佛教心理学, 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的心理学思想传统尤为倾心.黑尔曼(James Hillman)是当代"原型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者,其著作等身,多有真知灼见,影响深远.我们曾与他交往多年, 听他本人的演讲应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对于中国文化,对于所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黑尔曼从来都是充满感慨与感激.正如他本人所说,那中国的太极图就是一种永恒的原型,永远都散发着启迪人心的灵光.当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前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与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国际分析心理学会的下任主席等人代表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在 1994 年访问中国的时候,所演讲的题目便是"中国的道与分析心理学" .1995 年 8 月,我们曾受邀前往瑞士苏黎世,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 13 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议.与会者超过 500 人,来自世界各地,表现了目前国际分析心理学或荣格学者的强大阵容. 尽管这些分析心理学家遍布世界各地, 其各自所使用的语言和研究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和追求.大部分分析心理学家,都是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自己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基础. 我们曾经在 1998 年 12 月组织与主持 "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 ,与会中外学者 80 余人,会议所收到的几十篇论文,正是对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总结,正是东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反映,也正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的体现.利策玛(R.Retsema)博士曾任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的主席 40 年之久,是国际著名的汉学家,爱诺思《周易》本版的主要翻译与撰写者.而"爱诺思"本身,即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家,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纪念碑.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 ,结下了不解的渊源.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 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 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 ,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也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心理学,影响世界的见证.三,为心理学立心——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我们在"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曾经说过,西方的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追求中国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则是在"念佛生西方" ,将心理学单纯作为源自西方的科学.所以我们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了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了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 .在我们看来, 惟有"心"与"脑"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智慧,也才能够有真正的人性的思维.实际上,通过西方心理学家们的努力,当代的心理学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躯体,并且五官俱全,也有了一个注重认知的头颅.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 .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中,所蕴含的也正是这种"心"的意义.若是说我们心理学的目的是增进人对其自身的认识, 那么这种认识的目的, 应该是为了自我或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种理解和信念.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 Ego,而且要发展我们的 Seif;我们不但要发展我们的头脑,而且要发展我们的"心" .于是,一种为了人的整合性发展的心理学,也应该是一种自身具有整合性的心理学.因而, 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当我们初次读到查普林和克拉威克合著的《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的时候, 便曾经为我们对于心理学整合性发展的期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其著作的"结论"中说: "当这本书的第一版约 20 年前出版的时候,我们曾发表过这样的意见, 认为未来心理学家的任务, 是最终发现一种能整合一切观点于一体的统一的原理. "但最后他们谨慎地说: "心理学的遥远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谁也难说.就近期而论, 似乎这一领域的研究将继续是极其多种多样的,重点经常转移,定义性的观点,方法和理论非常繁复.因此,我们只能总结说,心理学在保留这些特征时将反映出人的本性. "若是心理学能够真正反映出人的本性,那么这种心理学就必然是一种整合性的心理学.在准备"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的时候,我们为大会设计了一个会标, 取自汉字"思"的象形,上面为"头" ,可比喻为西方心理学,下面为"心" ,可象征中国文化心理学.我们在大会上也专门为此作了一个说明:东西方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潜在的一致性.作为其不同,可以成为我们相互学习的理由,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与交流来相互补充;作为其潜在的一致性,可以作为我们共同努力与探索的目标. 这正如分析心理学的目的, 追求一种对人类心理的整合性的理解, 并且致力于促进这种整合性的发展.尽管会议的主题是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但是我们以"思"为象征,所强调的并非是东-西方的差异,而是其中的统一性或整合性;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我们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追求,也在于其中的统一性与整合性.《易经系辞》中注解"咸卦"之感应时说: "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其中所包含的意蕴,也是一种理论的整合性,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性意义.我们希望,心理学的这种整合性发展,将真正体现东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将真正成为一种反映人的本性的心理学.于是,我们在国外以"Psychology of Heart""关于心的中国心理 ( 学" )来讲学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弘扬我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是想以此题目,来引发西方的心理学家们,对于自己本心及心灵的重视.这心,是人类之心,是人类所禀赋的天地自然之心.因而,这心是同一的,这心具有统一性.当我们的心理学真正拥有了这心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一种统一的整合性的心理学.1。

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

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

“心理学史”《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流畅、说理明快,尤其适合本科生读,不过国内翻译的版本比较老,好象是根据第三版翻译的,这本书在美国直到现在还在修订出版,最新版本的是2004年的)《心理学史》 [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

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心理学史导论》 [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普通心理学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卢盛忠译杭州大学心理系《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精神分析类: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释梦》商务出版社《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少女杜拉的故事》《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与文明》《精神分析纲要》安徽文艺出版社《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论文明》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摩西与一神教》三联书店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董秋斯译三联书店《生与死的对抗》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戎容译文化艺术出版社《爱欲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弗洛伊德》奥•曼诺妮著王世英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弗洛伊德传》叶孟理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何仲生等编著辽海出版社《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拒斥死亡》(好)恩斯特•贝克尔著华夏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好)杰克•斯佩克特著高建平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彼德•福勒著段炼译四川美术出版社《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巴赫金等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赖希著张峰译重庆出版社《后现代精神分析》(好)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精神分析文论》陆扬医山东教育出版社《潜意识的诠释》王小章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微精神分析学》方迪著尚衡译三联书店《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荣格著三联书店《人及其象征》荣格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东洋冥想的心理学》荣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拉•莫阿卡宁著江亦丽等译商务印书馆《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神秘的原型》(好)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神秘的荣格》杨韶刚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灵性:分析与体验》申荷永等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千面英雄》(好)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破译心灵》(好)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荣格崇拜》理查德•诺尔著曾林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人与神话》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新华出版社《建造灵魂的庙宇》刘耀中等著东方出版社《人格阴影》韦雷娜•卡斯特著陈国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告别牺牲者的角色》韦雷娜•卡斯特著李妍译北京出版社曼荼罗丛书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阿瑟•科尔曼等著刘文成等译《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埃•诺伊曼著《大母神》埃•诺伊曼著《荣格的生活与工作》芭芭拉•汉著《可理解的荣格》哈里•A•威尔默著《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默里•斯坦因著《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阿瑟•科尔曼等著《猫、狗、马》芭芭拉•汉娜著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荣格之道》戴维•罗森著申荷永等译《性别与欲望》波利•扬-艾森卓著杨广学译《二百万岁的自性》安东尼•史蒂文斯著杨韶刚译《变形:自性的显现》默里•斯坦因著喻阳译心理自助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成功解读童话》(好)维蕾娜•卡斯特著晏松译《无聊与兴趣》(好)维蕾娜•卡斯特著晏松译《女人自恋:渴望承认》贝贝尔•瓦德茨基著陈国鹏译《个性:命运交响曲》卡尔•柯尼希著黄雪媛译《内心枷锁》(极好)海因茨•彼得•勒尔著王蔚译《乐趣与负罪感》伊尔玛•迪尔巴•布尔瑙茨基著杨毅君译弗洛姆的著作:《逃避自由》(极好)《爱的艺术》(好)《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好)《人心》《被遗忘的语言》《说爱》《弗洛伊德的使命》《精神分析与宗教》《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孤立无援的现代人》郭永玉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弗洛姆思想研究》张伟著重庆出版社霍妮著作:《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好)贵州人民出版社《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介绍霍妮的著作:《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好)《与命运的交易》(好)伯纳德•派里斯著叶兴国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书籍:《人的潜能与价值》(极好)马斯洛等著华夏出版社《爱与意志》(极好)罗洛梅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存在心理学探索》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科学心理学》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人性能达的境界》马斯洛著云南人民出版社《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著三联书店《人类价值新论》马斯洛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柯林•威尔森著华文出版社《做人的权利》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活出意义来》弗兰克著赵可式等译三联书店《弗兰克:意义与人生》常晓玲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寻找生命的意义》刘翔平著湖北教育出版社《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好)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存在心理学》杨韶刚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贵州人民出版社《挑战自卑》阿德勒著华龄出版社《三种心理学》(好)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释梦类:《夜间风景梦》(好)王溢嘉著远方出版社《梦:内心的声音》(好)朱建军著京华出版社《梦的心理解析》上下朱建军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精神我析》(好)方刚著中国华侨出版社《你是做梦大师》盖尔•戴兰妮著黄汉耀译经济曰报出版社《梦与人生》夜未眠著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的:《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好)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登天的感觉》(好)《我是谁》(好)朱建军著中国城市出版社《精神自诊手册》艾伦•弗朗西斯等著胡东霞译海南出版社《女性潜意识》阎勤民著花城出版社《**的困惑》陈仲舜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上下胡佩诚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好)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心理障碍自疗》巴巴拉•谢尔等著刘庆双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家庭会伤人》约翰•布雷萧著杨立宪译蓝天出版社《美国精神障碍案例集》罗伯特•斯彼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心理医生病案录》张家恕等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心理诊所》栗国平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心灵重塑》徐俊冕著北京出版社《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调治》陈仲庚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理智胜过情感》张家忆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认知心理治疗》徐俊冕等著贵州教育出版社《心理治疗基础》许又新著贵州教育出版社《认识领悟疗法》钟友彬著贵州教育出版社《心理咨询概论》汤宜朗等编著贵州教育出版社《行为疗法》张亚林著贵州教育出版社《种子与大树》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恐惧与抑郁》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冲突与自助》 N佩塞施基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压抑的女性》朱怀江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不要恐惧抑郁症》乌尔苏拉•努贝尔著王泰智等译三联书店《克服焦虑》维雷娜•卡斯特著陈瑛译三联书店《怒气与攻击》韦雷娜•卡斯特著章国锋译三联书店《病态》保罗•马丁著白卫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现代心理学手册》岳文浩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婚姻的困惑》诺曼•L•保罗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微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学教材或心理学史等方面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好) 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好) 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与生活》(好)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学通史》(3、4、5卷)杨鑫辉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普通心理学》(好)孟昭兰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史》杜•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唐《西方心理学史》李汉松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理解心理学》申荷永等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行为主义》华生著浙江教育出版社《现代心理学》张春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导论》上 ER希尔加德等著周先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卡尔文•S•霍尔等著商务出版社《简明心理学辞典》杨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马文驹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方面的:《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黄希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人格科学》(好) LA珀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格心理学》(好)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陈仲庚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人格心理学》陈仲庚主编时代文化出版公司《九型人格》团结出版社《性格心理论》陈仙梅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人生发展心理学》(极好)詹姆斯•O•卢格著陈德民等译学林出版社《发展心理学与你》朱莉娅•贝里曼等著陈萍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自我的发展》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发展的自我》罗伯特•凯根著韦子木译浙江教育出版社《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好)林文正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儿童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意识的把握》皮亚杰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儿童与青少年情感健康》马春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儿童心理治疗技术》高桦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杨忠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父母柔道:少年行为纠错》约翰•罗斯蒙特著邓磊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学习的烦恼》林薇编著北京出版社《EQ之门》劳伦斯•沙皮罗著施美华译经济曰报出版社《人生的阶段》勃纳德•利维古德新华出版社《自我论》科恩著文化生活译丛成长的阶梯――人生发展心理学丛书从婴儿到青年共五本其他:《宗教心理学》(极好)玛丽•乔•梅多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心我论》(好)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等著陈鲁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高峰强著人民出版社《抛却沉重》简•纳尔逊著周笑非等译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世界心理学名著导读手册》卢大振等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新编精神神经疾病诊疗常规》陈微等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当断则断》(好)上海人民出版社《是爱还是沉溺》布伦达•谢菲尔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好)里奇拉克著许泽民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妇女心理学》谢尔曼等编著高佳等译中国妇女出版社《道德智商》科尔斯著姜鸿舒等译北京出版社《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我行-你也行》(好)托马斯•A•哈里斯著杨菁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保持自信》托马斯•A•哈里斯等著程元善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论强者》詹姆斯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人的写照》杜塞著同济大学出版社《认知心理学》汪安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学大曝光》保罗•凯林著郑伟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同情心的丧失》阿尔诺•格鲁恩著李健鸣译经济曰报出版社《常规下的癫狂》阿尔诺•格鲁恩著李健鸣译经济曰报出版社《暗示学》东方史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爱欲与文明》马尔库塞著黄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心灵私房书》理查德等著梅峰等译光明曰报出版社《心理学探新论丛》(1999)杨鑫辉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好)罗伯特•西蒙著韩斌等译《心理学与民俗学》 R•马雷特著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是真爱还是迷恋》安吉丽思著刘馥译海南出版社《金钱蜜语》苏珊•佛渥等著颜斯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心灵学》 I•G•吉尼斯著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心灵的宁静》(好)乔舒亚•列勃曼著郭斌等译团结出版社《性格分析学》弗洛伦斯•妮蒂雅著黄思泓译中山大学出版社《挫折心理学》冯江平著山西教育出版社《爱是一种选择》(好)汉菲特等著团结出版社《为爱而生》利奥•巴斯卡力著简宛译西藏人民出版社《自尊的6大支柱》(好)纳撒尼尔•布兰登吴齐译红旗出版社《变态心理学》朱光潜著安徽教育出版社《意识的限度》恩斯特•波佩尔著李百涵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挑战自我》刘津主编海潮出版社《变态杀手》道格拉斯等著海南出版社《重塑你的生活》莫蒂•莱弗科著赵真等译团结出版社《意识与大脑》汪云九等著人民出版社《非常态心理学》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刘毅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罗曼蒂克心理学》纳撒尼尔•布兰登著孙尚奇译文汇出版社《一目了然》高间直道秀雄译农村读物出版社《创造性社会心理学》艾曼贝尔等著方展画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个性与价值》(好)罗兰•帕克著尚京子等译华夏出版社《人的本能》艾格妮丝•赫勒著邵晓光等译辽宁大学出版社《一颗找回自我的心》克利福德•比尔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看见约色感觉蓝色》苏珊•阿尔德里奇著沈志红译三联书店《自己改造自己》麦克思维•梅茨等著梁春等编译中国商业出版社《情感智商》丹尼尔•戈尔曼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回归内在》(好)约翰•布雷萧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你真得懂得爱吗?》约翰•布雷萧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少年我心》(好)岳晓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具后的女人》黛娜•克劳雷•杰克著刘盛林译北方文艺出版社《实现者》陈而泰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爱情方程式》布伦达•希弗著邵文实等译北方文艺出版社《人性的畸变》毛佩贤等编著北京出版社《动机剖析》道格拉斯著张向珍等译海南出版社《历史与心灵》罗凤礼著中央编译出版社《不再痴迷》梅洛蒂•贝蒂著李静滢译北方文艺出版社《论失落》史坦丝著文逊等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论成长》(好)柯尔本著亚南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精神心理学》 HB丹尼什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偏离与倒错》杨华渝编著北京出版社《跳出敌意的陷阱》(好)米尔登•雷登书目文献出版社《你的潜能》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著工人出版社《神秘的潜力-论抑郁》弗利德里希•弗拉赫著方永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愤怒之舞》哈里特•拉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成语典故中的心理学》张锦萌主编河南教育出版社《感觉心理》张耀翔著工人出版社《学习心理学》戈登•克罗斯著李维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现代催眠术》莱斯利•库恩萨尔瓦托雷•拉萨编浙江人民出版社《自我催眠术》平井富雄著张克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自我暗示术》千叶康则朱福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生活与情绪》夏夫尔•马丁著戴芳等译工人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入门》 E•阿伦森著郑曰昌等译群众出版社《社会心理学新编》孔令智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好) J•L•弗里德曼等著高地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社会心理学》克特•W•巴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情绪心理学》K•T•斯托曼著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经典电影大全 1.《充气娃娃之恋》 lars and the real girl 心理学看点:孤僻症,妄想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探析发布时间:2021-09-30T06:25:53.10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5月15期作者:崔欣[导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世界的相对匮乏,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崔欣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北京市 100000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世界的相对匮乏,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2021年3月,《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关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工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西方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积极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注入生机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同的族群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又产生直接的影响。

“文化与心理是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的。

”因此,解决中国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千年,亘久弥新。

心理学资源

心理学资源

心理学网站大全1. 马汉文心理咨询网(Hppt://www.sinicpsych.tongt )是专门通过联想汉字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的专业性网站,开辟有汉字与人生哲理,汉字游戏,自由联想汉字心理分析,姓名诊断,起名技巧,心理论坛等栏目.欢迎广大心理爱好者访问.2. 中国心理咨询网3. 黑溪网站:4. “HBH——自闭症(autism)个性疗法”推广中心5. ——大华心理网———山东催眠网6. 中华精神卫生网/7. 还有许多:/中国心理网/article/index2.asp中国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服务/中国心理学会/company/中国心理卫生协会8. /index.htm心理咨询培训网9. /中德心理医院网10. 中国心理咨询师网站11. 心理——/default.asp 婚姻与家庭论坛/index.asp (中国精神科医师论坛)/home.php 心溪咨询舫 精神在现网络/bbs/index.asp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bbs/index.asp 全国心理联盟/main/index.php 阳光工程心理网/default.asp 大康心理/ 生活发现会/zixun/index.php 林紫心理俱乐部/index.asp 中华精神卫生网大众版 中华精神卫生网专业版/bbs.php 心理分析&中国文化/xoops/modules/news/世纪心理沙龙/bbs/ 丁香园医药学/ 中国心理服务网/index.asp 中国心理教育网心海社区/index.asp 阳光心理咨询网/ 心桥(西陆心理社区)/home.htm 心擎网/bbs/112897/ 精神分析的窝棚/psy/ 西祠心理社区/art/index.html 心理咨询培训网/bbs/ 浙江心理网论坛/club/Boards.asp 中国心理治疗师/forum/index.asp 听吧论坛/bbs/index.asp 中国心理治疗咨询论坛/bbs/index.asp 东方心理咨询论坛 沟通网/consul/Default.asp 沟通网网上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系统/ 牵牵心理热线/liankebbs/index1.asp 心理120论坛/bbs/index.asp 行思心理/forum/index.asp 东林心理论坛// 华南心理在线http://202.116.45.58/main/bbs/index.php?sid=C3l91y3N 南方心理论坛/bbs/bs/index.asp 中国心理咨询中心 苏州心理咨询论坛/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科院心理所/xl/zhishi/z.htm 心理知识/bg/more.asp?name=why&id=407 电子书推荐下载/ 网络心理咨询/new.php 上海心理咨询cn/jzjlzx/hzxl/ 孩子心理/xl/ 妈妈在线心理咨询工作室/bbs/ 催眠与潜意识心理学论坛/ 中国催眠服务网/sexjk/a2/0094.htm 性健康网/ 德瑞姆/gspsych/bbs/index.asp 心理咨询联盟 2004-11-17http://202.116.45.58/main/bbs/index.php?sid=C3l91y3N南方心理12.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论坛(CAS Psycho Studio) →【茶碱工坊】/forum/forum_topics.asp?FID=2655me心理咨询网→站内工作室→〒永和心理咨询中心〒/index.asp_________________“济南永和心理咨询中心”1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4. /中国心理学会15. http://www.无党派人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中国心理学会16. /result/library.asp17. /focus/kaoyzt/index.html18. /ns.php?nowmenuid=367219. /focus/kaoyzt/index.html20. /ns.php?nowmenuid=367221. /666/22. /top4.htm23. 华夏心理网从事心理学应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教育和信息服务。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高岚申永荷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

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

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

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

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爱诺思1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作者简介:申荷永,心理学家。

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非常荣幸作为爱诺思的报告人,站在这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使命的讲坛上。

感谢罗宾逊(Christa Robinson)主席的介绍,感谢罗宾逊主席和瑞策玛博士(Rudolf Ritsema)的邀请与盛情款待。

大家早晨好。

我来自中国,带来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准备的演讲是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及其所包含的意义。

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

这是心理学史家们的基本观点。

但是很遗憾,当代大部分的学者,包括中国的心理学家,几乎都已经忘掉了这个故乡,忘掉了心理学的这一宝贵传统。

我用“以心为本: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作为标题,是要寻找心理学的“心”的意义。

在我看来,心理学的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本性使然,而这种心理学也自然以心为本。

中国的心与西方的心理学,背景介绍我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在同一个“心理学”的名称下,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心理学。

其一是从西方引进的,翻译过来的“心理学”(psychology),这种心理学与目前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一样的,或者说是同一种模式。

而另外一种“心理学”,则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原生于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我称之为以心为本的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出现,思索“心理学”的意义西方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或新学科,在19世纪后期逐渐出现在中国。

中国群体心理书籍

中国群体心理书籍

中国群体心理书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群体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和思维的规律。

在当代社会,群体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高群体合作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关于中国群体心理的书籍也越来越多,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领域的知识。

本文就将介绍一些关于中国群体心理的书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发。

1.《群体心理学导论》这本书是中国心理学专家撰写的一本群体心理学入门级的教材,内容系统全面,适合心理学初学者学习。

书中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群体行为和思维的规律,对于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有很好的解释。

书中还涵盖了群体危机处理、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实用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群体心理学知识。

2.《中国群体心理研究》这本书是中国群体心理学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丰富深入,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和思维的分析和探讨。

书中除了介绍了国外研究成果外,还结合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群体心理进行了独特的探讨和分析。

本书对于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可供普通读者参考学习。

3.《群体心理学与团队合作》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群体心理学与团队合作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了解群体心理学知识,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和质量。

书中列举了很多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团队合作技巧和方法,对于团队建设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4.《群体行为与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群体行为,探讨了群体形成、演变和解散的规律以及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书中还介绍了群体意识、社会认同和群体凝聚力等概念,并通过不同的案例研究来说明这些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本书系统性强,逻辑清晰,是研究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学者和学生的必读之作。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新课教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制造业1) 提问:片中介绍了什么青铜器,它有什么用处,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如?影片展示“司母戊鼎”的发掘过程和鼎的介绍,补充说明司母戊鼎重约832公斤,是两百多个奴隶在奴隶主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合作完成的。

2) 展示四羊方尊图片,提问:此器与刚才的鼎,同属商朝遗物,在造型风格上有何不同?补充说明四羊方尊暗喻“普天之下,莫为王土”,象征帝王的权力。

小结:这两件青铜器珍品均出自商朝,是商代青铜器制造的代表器物。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至商朝,工艺高超、造型多变,充分说明商朝是青铜器制造业最灿烂的时期。

3) 除以上两件青铜器外,人们还发现了众多青铜珍品。

多媒体展示众多青铜器图片,学生看图推测这些青铜器均有何用处?小结:这些青铜器涉及了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见青铜器种类多、且使用较为普遍。

4) 刚才我们看到的青铜期多发掘于商朝统治区内,是不是青铜制作技术只掌握在中原地区的工匠手中呢?根据地图提问:8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的广汉三星堆文化在今天什么地区?学生回答后,简介神树、立人像及面具,并观看影片提问三星堆文化青铜器制作的水平。

影片展示三星堆文化的发掘过程及简介。

小结: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发达的青铜器制造业同样存在于古代中国的西南地区,青铜制造业广泛的存在。

回顾前面的影片、图片和地图,归纳青观看影片,思考问题:(要点:商朝的司母戊鼎,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重八百多公斤,高1.33米,长1.1米。

)看图片后回答:(要点:商朝的青铜器不仅能制作得体积庞大,粗犷雄壮,还可以造型奇特,巧夺天工。

)看图讨论“猜一猜”:(要点:有乐器、礼器、酒器、食器、兵器、农具等,由此得出青铜器品种繁多、使用普遍的特点)广汉三星堆发掘于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商朝疆域未达此处。

观看影片后回答:(要点:制作水平高,出土青铜器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以人像、面具为代表)归纳:工艺高超、品种繁多、使用普遍、分布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学习教材
《心靈與境界》
申荷永著
作者简介
申荷永,先后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澳門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會(ISST)心理治疗师,IAAP 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每个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15)主要组织者,“中国荣格学术周”(北京大学2006、复旦大学2008)的主要策划与参与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曾出版《沙盘游戏疗法》《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三川行思:汶川大地震中心灵花园纪事》《洗心岛之梦:自性化与感应心法》等专著
目录
第1講心舆心理學: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意羲
富布萊特學者演講,美國内布拉斯加大學,1996
第2講以心爲本:中國文化心理學的境界
爱諾思東西方文化圆桌會議主题演講,1997
第3講核心心理學:中國人的幸福舆文化心靈
爱諾思東西方文化圆桌會議主题演講,2007
第4講走近榮格舆走進自己,感受中國文化心理學的意羲
北京大学第一屆中國榮格周主题演講,2006
第5講中國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學及其發展
第22屆世界科學史大會專題報告,清華大学,2005
第6講以心為本:心理分析舆中國文化
復旦大學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學術周主题演講,2007
第7講榮格與中國文化—從《金花的秘密》受到的啟發
第一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主题報告,1998
第8講榮格與中國,對話的繼續
第二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主题報告,2002
第9講金花的秘密與榮格積極想象
第三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主题報告,2006
2《表達性沙游工作:基於榮格心理治療的實踐探索》
伊娃·帕蒂斯·肇嘉著
作者简介
/
伊娃·帕蒂斯·肇嘉(Eva Pattis Zoja),意大利荣格心理分析师,资深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师,国际表达性沙游工作协会(IASW)主席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精神分析的社會背景:弗洛伊德私人診所
第二章分析心理學的跨文化視野研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第三章瑪格麗特·洛温菲爾德的世界技術與多拉·卡爾夫的沙盤遊戲
第四章社會困境中的心理治療
第五章創傷與“時間的包容”
第六章表達性沙游工作
第七章表達性沙游工作在南非
第八章表達性沙游工作在中國
第九章表達性沙游工作在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
第十章表達性沙游工作项目實用指南
3
《周易旁训》
曹礎基著
作者简介
曹礎基,1960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67年杭州大学先秦诸子研究生毕业。

本科毕业后一直任教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及研究生的古籍校注、庄子研究、周易研究等课。

著作有《庄子浅注》(中华书局出版)、《庄子浅论》(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学新读本·庄子》(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整理出版《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出版)、《南华经解》(广东人民出版设出版)。

主编广东省高校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高教出版社出版)、沿海版中学《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马来西亚中学《华文》、香港中学《中国语文》与《先秦文学集疑》、《中国文学知识宝库》等。

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先秦分支的编写。

与人合编工具书多种。

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

科研成果曾获广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第二、三等奖,1989年获广东省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前言
周易浅说
《周易》是一本什麼書
怎樣讀《周易》
/
《周易》的占卜靈不靈
周易古经旁训
上經(三十卦)
下經(三十四卦)
易传旁注
《繋辭傳》
《彖傳》旁注
《象傳》旁注
《文言》旁注
《說卦》旁注
《序卦》旁注
《雜卦》旁注
附:周易假借字表(按筆畫)
4
《易與心通,鉤深致遠》
申荷永主編
丛书简介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由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联合发起与组织,已成功连续举办七届。

第一届(1998)论坛主题为“灵性:分析与体验”;第二届(2002)“灵性:意象与感应”;第三届(2006)“伦理与智慧:东方与西方”;第四届(2009)“心理分析中的意象:积极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第五届(2012)“梦,心灵的象征语言,自然与文化”;第六届(2013)“《易经》与心理分析,荣格《红书》与积极想象”;第七届(2015)“原型、文化与治愈:面对集体创伤”。

本书为丛书之一,第六届论文集。

目录
序言:易與心通,鉤深致遠
榮格、衛禮賢、《易經》一跟隨轉化的過程
《易》學與人生境界
世事之環,後天八卦一衛禮賢與易經
《易經》、榮格與道家思想
理解反移情的帮手一《易經》
易經和榮格心理学:東方與西方的相遇
為何水歸黄河
焦延壽對《周易》卦象之拓展
意象、物象與卦象
彖—孔子用什麽占卜
“夢”的文化原型與夢心理學
《易經》中的德性與德行
/
《易經》,積極想象,與榮格心理分析
周易.Meme.文化意象
《易經》的意羲
側記: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定格的記憶
後記:三易之道,盡在一心
5
《夢與心靈》
申荷永主編
丛书简介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由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分析研究院、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与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联合发起与组织,已成功连续举办七届。

第一届(1998)论坛主题为“灵性:分析与体验”;第二届(2002)“灵性:意象与感应”;第三届(2006)“伦理与智慧:东方与西方”;第四届(2009)“心理分析中的意象:积极想象在文化和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第五届(2012)“梦,心灵的象征语言,自然与文化”;第六届(2013)“《易经》与心理分析,荣格《红书》与积极想象”;第七届(2015)“原型、文化与治愈:面对集体创伤”。

本书为丛书之一,第五届论文集。

目录
歡迎致辭
東西方心理分析交流
澳城大心理分析專業發展
中國靈魂,世界眼光
心理學在澳门的飛躍
回顧與願景
東西方文化的匯聚
榮格、東方文化與沙游交匯與對話
開啟自性化的歷程
主题論文
夢之接觸:缘起與重塑
論沙盤遊戲中的意象
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师的沙盤遊戲實踐
人為災難中的“大夢”:噩夢中的集體創傷
中國得了什麽病?——文學中的人文精神與心理治愈
月性心理取向:榮格心理學之夢的解析
《易經》中的易象及其意義
道家内丹與夢的意羲
夢的语言:無意識的語言
意象與意羲:中國文化中夢之本義的探索
/
超越性功能與心理分析關係
專題報告與會前工作坊
後記
卦象與夢兆,心動與道顯
6
《探索夢的原野》羅伯特·伯尼克著
作者简介
羅伯特·伯尼克(Robert Bosnak),荷兰荣格心理分析师,国际意象体现协会(ISEI)主席,曾任梦的研究国际协会(IASD)主席、日本京东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1971-1977年,伯尼克于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受训。

他基于荣格积极想象的技术和对炼金术的研究,发展了意象体现的梦的工作方法。

如今,他的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的第一本书《一门梦的小课程》(A Little Course in Dreams)被翻译成12种语言。

后来,他在著作《克里斯多夫的梦:一位艾滋病者的梦与生活》(Christopher's Dreams: Dreaming and Living with AIDS )和《探索梦的原野》(Tracks in the Wilderness of Dreaming)中描述了他梦的工作的细节。

目录
第一章红色中心
第二章天才之舉
第三章做夢與清醒
第四章共驗交流
第五章夢幻追踪
第六章夢的實習(一)
第七章夢的實習(二)
第八章探索你的夢
第九章我的老人附錄夢的材料(第八章)
譯者後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