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说明人们是如何凭借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社会条件, 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生活活动的,意在表述人们的“活 动方式 ” ,因而属于主体范畴。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是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生产方 式,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第二,两者的外延不同。生产方式涉及的是物质生 产领域,生活方式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活动,包括 了生产领域的源自文库动,但又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包括 了劳动、 消费、 闲暇等更广泛的领域。因此, 生活方式的 外延较生产方式更为广泛。 第三,两者的概念层次不同。生产方式是与社会形 态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它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上表述 社会形态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因此只能从社会形态的层 次上研究人类社会出现的几种生产方式,以及各种生产 方式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而不能从个人的角度表述为 某个个人的生产方式。而生活方式既可以称某一阶级的 生活方式, 又可以称某个家庭、 个人的生活方式, 因而是 个多层次的概念。 关于二者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根本的观点 是, 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表 “ 人们用以生 现。 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这段重要论述中: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征。 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 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 在 个人 怎 样 表现 自 己 的 生活 , 他 们 自 己 也就 怎 样 。
江西社会科学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马 姝文 夏建中荐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自马克思开始, 相继有马克斯・韦伯、 凡勃伦以及布 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此都有论及。 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一条理论 发展的大致脉络, 即生活方式逐渐从附属性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同时, 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 社会, 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取代了生活方式的研究。 ’ 关键词 ( 生活方式; 阶层; 消费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0,,# 1 ,! - ,0#0 - ,& !,,"20 1 马姝 / !*22 — 1 , 女, 湖南长沙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0,,0 级博士研究生。 / 北京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在 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中,相继有马克思、韦伯和凡勃伦 等多位社会学家对生活方式这一问题有所涉及。通过对 他们的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西方社会学对生 活方式的研究历史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生活方式逐渐 从附属性的边缘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最 初,生活方式只是作为区分其它概念的辅助概念而存 在,随着西方社会步入“消费社会 ” ,对于生活方式的研 “消费方式 ” 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 甚至 成为了生活方 式的代名词。生活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学 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学界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也局限在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 重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系列与生活 方式有关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生活方式研究已开始成 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西方社会学家在 生活方式领域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梳理,是为 在这方面的一次粗浅尝试。
!"#
改变; 再是社会关系的改变;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主要是将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生产力等范 畴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一层面的 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还将生活方式作为辨 别阶级的一项有效指标。在他们看来,虽然可以社会的 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来划分阶级,但是,阶级的 社会属性远远不止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所以,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也把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的一项重要 标志。 马克思对法国农民阶级的分析就采用了生活方式 “小农人数众多, 这一指标。他说: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 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 “既然 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 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 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
!( # 并互相敌对, 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 ” 。当时法国的
农民阶级与其他阶级各不相同,一方面从逻辑上说,是 由他们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从现象 上看,是由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表现 出来的。在这里,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一种社会现象 和一项指标。这一分析对西方社会以后关于生活方式的 研究, 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可以说, 也为后来的研究奠 定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如果说,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稍晚 一些的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承袭了马克思从生 产方式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思路,那么,在西 方社会,自马克斯・韦伯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则是沿袭 了将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后来扩展为更广泛的社会 群体 )的指标这一理论径路,同时并辅以大量的实证研 究, 使生活方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二、 韦伯: 确认地位群体的社会标志 继马克思之后,作为他的理论的承继者和批评者, 韦伯对于生活方式问题表现了更明确的研究兴趣。在 《阶级、地位与权力 》这篇论文中,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 一概念。他首先对阶级、地位和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以及它们在社会学上的重要性进行了条分缕析,在此基 础上, 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一问题。 “阶级 ” 他指出, 是按照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产品生 “地位群体 ” 产与获得方式进行的分类, 但是 是按照产品 “生活方式 ” 的消费原则, 也就是特有的 来进行的一种分 类。! ) # 一个人得到某种收入其原因归于他的阶级地位。 这样的收入使人们有可能以某种生活方式生活,而且人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论述 生活方式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 范畴。!"#$ % !"#& 年,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为创立唯物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生活 观合写的第一部名著 中, 就把 方式 ” 作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 — “生产方式 ” “人们用以生 具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提了出来。书中提到: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 ” 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来的“生活方式 ”这一重要概念, 并未引起后来的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 典理论中,除了对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进行 了区分, 还将生活方式视为辨别阶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区别在于,首先,两者所属 的范畴不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 所说明的是在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 生产中已经达到的水平,属于客体范畴。而生活方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