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社区照顾社区工作论文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都倍受关注。
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社区服务”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在国外相关领域,这一称谓较少被使用。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社区服务,是指由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等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区社会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
基于此种理解,笔者认为,国外与“社区服务”涵义相近的词汇有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
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作的综述将涉及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不同概念。
一、研究历程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x-,t象,社区研究自一开始很快就进入了欣欣向荣、成果迭出的时期。
其中,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威廉・怀特(William FooteWhyte)、林德夫妇(RobetrS.LyndandHelenMer-rellLynd)等人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8年,沃思(Louiswirth)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提出了“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化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差异增大,认同感被削弱,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
受“社区消失论”的影响,其后社区研究进入一段低落时期。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作者:符明秋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成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对生活方式的内涵、类型和结构还未有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概念,对其测量大多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和《生活方式自评量表》。
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人群的生活方式、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病的治疗和预防、生活质量等。
国内主要关注学生体质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活方式对成年人体质状况的影响、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和健康的影响、亚健康问题、健康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
但目前还存在着实证研究少、研究对象和工具局限、心理学视角研究较少等不足。
应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生活方式与体质或健康的关系、健全人格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和健身条件的关系等。
关键词:生活方式;心理学;身心健康;体质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00106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制约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环境状况、遗传因素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1]。
目前,人们将主要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所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统称为“生活方式病”,包括心脑血管病、癌症、肺部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急剧而复杂的变化。
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使人们的体质状况得到相应的改善。
在我国,已公布的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2]。
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宣布:“21世纪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生活方式病”。
因此无论从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补救性质的措施而言,生活方式研究已经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技艺、口述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等无形的文化传统。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下面将综述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领域和方法。
一、研究领域:1. 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个体和群体认同的影响,探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技艺传承者的经验和技术,保护和传播传统手工艺。
3. 口述传统和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变异,探讨口头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4. 表演艺术和音乐:研究传统舞蹈、音乐和戏剧的演变和传承,保护和传播传统表演艺术。
5. 节日庆典和仪式: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庆典和仪式,探讨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保护措施和传播途径。
2. 录音录像:利用录音和录像技术,记录传统表演艺术、口述传统等,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频和视频材料。
3. 口述历史:通过采访老一辈传承者和相关人士,收集并整理口述历史,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变迁。
4.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5. 跨学科研究:将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案例:1. 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日本的和服制作、茶道、歌舞伎等,韩国的韩服制作、曲艺表演等。
2. 法国:法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也有着重要工作,例如巴黎的建筑、葡萄酒制作、面包烘焙等。
3. 印度: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印度古典舞蹈、音乐、瑜伽等。
总之,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文化认同、传统技艺、口述传统、表演艺术和节日庆典等领域。
[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同类相关问题的研究1. 问题一:他人研究成果的罗列——承担他人研究成果的“宣传员”。
例如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人们思维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它不仅与感性认识互相联系着,而且与语言互相联系着,即思维的概括必需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数学思维也不例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且用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这就使数学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事实,仅考虑形式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掌握数学语言,建构数学思维的过程,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最为抽象、最为概括的学科。
由于数学既是演绎科学,又是归纳科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数学思维具有“实验、猜测、想象、直觉、灵感”等特点,因此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难度较其它学科更大。
教学实践也表明,虽然经过许多努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数学学科的特征以外,还与他们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息息相关。
学生智力发展的诊断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的特点及掌握数学语言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质差量少。
同时,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
丰富学生数学语言系统,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对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自“初中生数学语言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例如2: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
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现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欧洲人生活方式
欧洲人生活方式
欧洲人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品味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在乡村,欧洲人都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注重品质与舒适。
首先,欧洲人对于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注重饮食的品质和健康,喜
欢品尝新鲜的食材和美味的佳肴。
在欧洲,人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餐桌上,享受美食和美酒,这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欧洲人注重休闲和放松。
他们喜欢在周末或假期里去郊外度假,享受大
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在城市里,人们也喜欢去咖啡馆或酒吧,与朋友聚会,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此外,欧洲人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喜欢参观博物馆、艺术展
和音乐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
在欧洲的大城市,艺术和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人们可以随处感受到这种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最后,欧洲人也非常注重健康和环保。
他们喜欢骑自行车、步行或者坐公共交
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们也注重锻炼和运动,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的来说,欧洲人生活方式注重品质、休闲、文化和健康,这种方式不仅体现
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成为了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种生活方式。
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方式研究综述
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方式研究综述作者:叶浩林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生活方式的内涵和生活方式的时代影响两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系统地介绍了最新研究及进展。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和时代接轨的,并受社会发展和人们各自的经济条件制约。
近年来,“生活方式”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对生活方式的内涵及与现代化、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关系的研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关键词】生活方式;小康社会;生态文明;综述人类的生活活动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出现而产生的。
随着人类生命活动的不断发展,由衣、食、住、行、生育的基本生活活动逐渐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生活活动,如文化、艺术、竞技等。
可以说,人类的生活活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
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的生产条件总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方式”的论述为后世奠定了生活方式研究的基本思路。
西方学者则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探讨“生活方式”问题。
马克斯·韦伯在《阶级、地位与权力》一文中引入了“生活方式”概念,并对社会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
韦伯认为,社会地位群体以生活方式的认同为内部凝聚和外部排斥的机制。
凡勃伦则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特定的社会阶级的相关性。
此外,皮埃尔·布迪厄、让·鲍德里亚等西方学者是将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分层、亚文化构成、城乡差别和民族性的描述性概念讨论的,“生活方式概念在这里是用于解释别的概念的,而不是一个被解释的概念”[1]。
因此,可以说生活方式在西方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从属的边缘地位。
在我国,生活方式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最初是社会学和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在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消费者生活方式对消费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及其数据的处理,发现生活方式、消费意向、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路径,以期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活方式消费态度消费意向消费行为相关文献综述(一)生活方式的界定Lazer(1963)率先将生活方式用于营销领域,他认为生活方式是某一个群体或社会阶层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动态的各种生活模式中,是文化、价值观、人口统计变量、认知、学习、生产、营销等的综合体。
Plummer(1974)认为,生活方式是将消费者看作一个整体,描绘出消费者的本质以及行为方式。
Anderson &Golden(1984)提出生活方式是指与人们的经济水平、其所支配的金钱和使用的时间有关的活动。
Kotler(1998)定义生活方式是一种动态的现象,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文化观念及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多次改变。
符国群等人(2000)认为生活方式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在与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
王曼、白玉苓、王智勇等(2007)认为生活方式就是消费者的生活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态度、兴趣和世界观。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生活方式就是消费者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概念,它集中体现在消费者的活动、兴趣和观点三个方面,是人们生活中对时间和金钱的使用及支配方式的统称。
(二)生活方式的度量目前,在营销领域中研究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活动、兴趣、意见量表(AIO)及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量表(V ALS)。
AIO量表。
AIO是由Well & Tigert(1971)设计的,是用于测量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常用方法,其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考察消费者的活动、兴趣、意见三个方面来反映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
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公众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使得健康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爆炸性增长。
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在线医疗平台等数字渠道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准确、可靠的健康信息,成为了公众面临的一大挑战。
国外对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多个学科,还采用了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用户行为、搜索引擎优化和信息质量评估等方面。
用户行为研究关注用户在搜寻健康信息时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旨在提高搜索效率和准确性搜索引擎优化研究则致力于提升健康信息搜索结果的质量,如关键词选择、搜索结果排序、网页设计等信息质量评估则是对搜索结果的可信度、准确度、全面度等进行评价,以确保用户获取到高质量的健康信息。
尽管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的信息搜寻行为可能存在差异,如何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推荐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演变,新的信息搜寻行为和模式也在不断涌现,如何及时捕捉并应对这些变化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多源健康信息,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等,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对国外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为推动“健康中国”等全球健康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包括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由于健康信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以及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在搜寻健康信息时面临诸多挑战。
外卖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外卖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外卖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以下是对该领域研究现状的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外卖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生活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外卖行业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一部分研究关注于外卖平台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策略。
这些研究探讨了外卖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优化和营销策略来吸引用户,以及平台与餐厅、配送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另一部分研究则着重于外卖行业的社会影响,如就业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的重构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外卖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为政策制定和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外卖行业的发展同样受到广泛关注。
与国内研究相似,一部分研究聚焦于外卖平台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
这些研究分析了外卖平台如何通过算法优化、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以及平台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市场格局。
另一部分研究则关注于外卖行业对环境、社会和健康的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塑料垃圾的增加和城市交通拥堵的加剧。
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外卖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外卖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未来,随着外卖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相关研究也将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生活质量研究综述生活质量研究综述摘要:生存质量,作为评价人健康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研究在近20年来已成为我国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研究针对生存质量的概念、研究领域、理论、测量和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活质量;研究领域;测量与评估;现状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方面是由于国外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以及受国外指标研究、理论及经验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如何评价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和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
最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探讨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和研究方法,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居民层面上。
一、生存质量的概念“Quality of life”一词在1957年以后在医学文献中才开始以关键词出现。
1993年WHO生命质量研究组给Quality of life下的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国内将其翻译为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存质量。
因为主要面向病人,我们倾向于万崇华提出的生存质量的译法,其内涵指病人对其疾病和相关的医学治疗所产生的在躯体、心理、社会地位和作用上的影响的主观认知和体验。
一些医学专家和学者也主张在医学领域将其翻译为生存质量。
(一)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进行理解。
此类学者认为,生活质量是指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生活条件的改善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不少学者持这种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
生活质量的自然方面是指人们生活环境的美化、净化等等;生活质量的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等等。
7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的生活质量概念也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自然方面即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社会方面是指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乃至社会治安等条件的改善。
雷蒙·威廉斯文化思想理论的研究综述
百家述评•228雷蒙·威廉斯文化思想理论的研究综述雷蒙·威廉斯作为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其文化理论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同时又重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他的有关文化观念的理论是威廉斯文化研究理论中突出的研究成果,它贯穿于威廉斯整个文化研究之中,将研究重点放在威廉斯文化观念上,可以推动进一步认识与延展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为当下文化研究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启示。
1 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学术界对其文化思想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上较国外晚,最早的文献可追溯1986年,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雷蒙·威廉斯为第一主题词,文化为第二主题词,经过筛选共检索到了90篇文献,数量较少,涵盖的学科背景多为文学、哲学、文艺学、历史学及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广度及深度都有所欠缺。
关于雷蒙·威廉斯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1 “文化”概念的研究就文化本身来解释,国内外学界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曾尝试对其下定义,但关于文化这一定义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
1.1.1 对“文化词源”的讨论田江太对其文化词义的定义表示赞同,发现文化的意义的变异性背后是社会和历史的演变过程。
乔瑞金和薛稷认为,文化从最初指“对自然生长事实管理”这种词源学的发端开始,就一直是中心消解的意识方式。
文化一词的含义是从最初对农作物的培养发展成为一种物质生活方式。
总之,学者们都给予肯定的态度,并在威廉斯对文化的概念的词源基础上进行了延展。
1.1.2 对“文化的三种定义”的讨论盛立民在《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关于文化概念的哲学阐释》一文中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即理想状态、文献状态、社会实践状态。
周兴会和秦在东认为威廉斯的三种文化定义将经济、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其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对文化的三种定义已从字面含义上升到价值意义的探讨,悟出了要发挥文化三种定义的整体性。
国内外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
国 内外 生活 方 式 研 究 的新 进展
符 明秋
( 重庆 邮 电大 学、 南 大学 , 西 重庆
摘
40 6 ) 0 0 5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普遍提 高, 对生活方式 的研 究也成为流行 病学、 社会 医学和社会 学等领域 的
研究热点 。目前 圆内对生活方式的 内涵 、 类型和 结构还未有 统一的认识 , 但普遍认 为生活方 式是 一 个 内涵丰 富、 结构复杂的概念 , 其测量大 多采用《 对 生活方式量表 》 生活方 式 自评量表 》 和《 。国外对 生活方式 的研 究主 要 集 中在特 色人群 的生活方式 、 肥胖与 生活方式的关 系、 活方式病 的治疗和预 防、 生 生活质量等 。国内主要关
方式 研究 已经并 应该 引起 高 度重 视 。
对 生 活方 式 的研 究 在 近 年来 成 为 流行 病 学 、 社
收 稿 日期 :0 10 -4 2 1- 11
基金项 目: 国家体育 总局课题“ 响我 国居 民体质状况的生活方式 研究” 体科字 E0 6 2 2号) 影 ( 2 01 6 研究成 果
血 管疾 病 、 血 管疾 病 和 恶 性 肿 瘤[ 。世 界 卫 生 组 脑 2 ] 织 向世 界宣 布 : 2 “ 1世 纪 对 人 类 的最 大 威 胁 是 生 活 方式 病 ” 。因此无 论从 关 注人 的生 存状 况 , 进人 的 促
全 面发展 的角度 , 是从 补救 性质 的措 施 而言 , 还 生活
方 式 的现状 。并据 此提 出生活 方式 指标 体系 的框 架 结 构n 引。吴焕 文认 为 , 活方式 指 标 体 系首 先 应 该 生
作 者 简 介 : 明秋 ( 9 2 , , 符 1 6 一) 女 四川 隆 昌人 , 授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 : 动 与健 康 心 理 学 。 教 博 研 运
消费者生活方式
消费者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研究综述:一个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AaronAhuvia1,阳翼2(1.密歇根大学,美国MI48126;2.中山大学,广东广州510275)摘要:“生活方式”自19世纪60年代被引入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以来,已取代人口统计学方法,成为最重要的市场细分工具之一。
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研究的历史,然后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着重介绍了AIO方法的理论和应用,并指出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入研究,是现阶段中国营销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关键词:生活方式;AIO;消费者行为;营销;市场细分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5)08-0032-07收稿日期:2005-03-17作者简介:AaronAhuvia(1963-),男,美国人,密歇根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副教授;阳翼(1978-),男,湖南湘乡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营销学博士研究生。
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市场细分一直是最基本的营销概念之一(Smith1956)。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学者们尝试过许多方法,力图让市场细分成为营销实践的有效指南。
在西方成熟市场中(如美国),营销人从生活方式的视角来解读消费者行为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而在中国这样的不成熟市场中,大多数营销实践还是以简单的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的。
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有必要采用更先进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市场细分法来作为营销决策的指南。
二、市场细分重心演变:从人口统计到心理地图人口统计(demographic)变量是最常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变量之一,这很好理解,因为年龄、收入和教育水平等变量对消费者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人口统计数据比较容易搜集和分析,并以此为标准给消费者分类。
然而,基于人口统计变量的市场细分只能为理解消费者提供有限的信息,要理解消费者想买什么,为什么买,哪种广告信息对消费者最有效等等,人口统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补充其他方面的数据(Plummer,Joseph1974)。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
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1引言“社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术语,由德国社会学家T?nnies(1999)于1887年提出。
20世纪20、30年代,以帕克(Park R E)、伯吉斯(Burgess E W)、麦肯齐(Mckenzie R D)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以都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对“社区”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并发展出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费孝通,1999)。
在该阶段,大都市内不同种族和民族居民居住地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以民族成员为社区人口构成主体,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殊社区类型,即民族社区,成为研究的重心(高永久等, 2009)。
同一时期,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中国(费孝通,1999)。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社区概念被赋予了更多具有本土特色的内涵,已经从一种具有精神和情感内涵的“社会类型”,逐渐演变成了以文化为核心、具有地域内涵的“地域性社会”(孙立平, 2001),并且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下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
在中国,民族社区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内,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的民族区域性社会,是一个兼具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社会共同体,表现为小型民族社区(即一个村寨)或大型民族社区(多个村寨形成的地域综合体)。
与国外民族社区研究不同,受国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影响,乡村地区的民族社区成为研究重点。
本文以“ethnic community”、“ethnic minoritycommunity”为关键词进行国外文献检索,以“民族社区”、“少数民族社区”、“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旅游村寨”等为关键词进行中文核心期刊检索,并涉及关于“土著居民”、“乡村社区”、“旅游感知”、“城市空间结构”和“乡村空间系统”等领域,共计获取18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
基于文献分析,对民族社区相关研究领域、方法、内容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的不同,并对国内民族社区未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关于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理论文献综述
关于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理论文献综述作者:杨宇琳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11期摘要:当今社会,如何使你的产品品牌能够打动众多消费者已经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营销视角来看,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而进行市场细分无疑是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本篇文献综述正是就近十年来国内有关生活方式与消费者行为的文献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有关结论。
关键词:生活方式;消费者行为;文献综述什么是“生活方式”?简单来说,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消费者的行为模式,是指消费者在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对自身所需生活进行满足的所有活动的形式,它主要是反映了消费者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收入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同时导致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生活方式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为企业进行市场细分与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参考意见。
目前,在学术界,学者们对生活方式的众多研究仍然处于社会学的范围内,然而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可谓是凤毛麟角。
因此,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研究生活方式就有着较大的理论意义。
一、历史沿革1.生活方式的定义。
生活方式是由马克思·韦伯首创的术语,它通常指的是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下,对自身所需生活各方面进行满足的所有活动的形式。
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Adler在1927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率先提出,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
之后,在1963年,著名学者William Lazer首次将生活方式这个概念应用在了营销领域内,而且逐步得到营销学界的认可和关注。
2.基于消费者行为角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
Plummer(1974)定义生活方式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了解消费者。
著名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Engel和他的同事在1982年率先提出了E.K.B模式,此模式主要强调了生活方式对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方面的重要影响。
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范文现代社会中的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社交媒体的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情况: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在青少年中的使用日益普及。
根据Smith 等人(2019)的研究,超过80%的青少年每天都使用社交媒体,并平均每天花费超过2小时在这些平台上。
这一趋势引起了学者们对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的关注。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一些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与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加有关。
Jones和Wang (2020)的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到孤独和自卑。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言论和攻击也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Brown et al., 2018)。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不同观点。
例如,Smith和Johnson(2017)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社交支持感,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友谊。
因此,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复杂的多面性,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全面理解。
未来研究的方向:尽管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于社交媒体使用模式的长期影响、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同影响以及可能的干预策略等方面。
结论:综合来看,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些关系,并为制定更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英国生活空间研究综述
英国生活空间研究综述生活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居住的地方,包括住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等,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在英国,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研究与探索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英国的生活空间研究综合了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对英国生活空间研究进行综述,探讨英国人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与趋势。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英国的居住环境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英国的居住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城市扩张和土地资源有限,居住空间受到了限制,导致住房短缺和房价上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纷纷追求更加宽敞、舒适、便利的住所。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居住环境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成为了现代城市的新地标,提供了更多的居住空间;乡村和市郊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备受欢迎,人们纷纷选择在自然环境中享受悠闲的生活。
随着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生态居住成为了新的热点。
人们倡导借助新技术和新材料建造环保型住宅,实现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影响,英国的生活方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
传统的英式住房和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理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健康、高效和便利的生活方式。
在城市中,人们开始选择更加便利的居住区域,以便更好地满足工作、生活和娱乐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居家办公、远程学习、在线购物等新的生活方式也迅速流行起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
英国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更加多样化、包容性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英式下午茶、足球比赛等活动逐渐被咖啡文化、国际美食、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所替代,反映了英国人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三、社会关系的演变在英国的生活空间中,社会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献综述《人物-门-通道》
人物、门、通道文章总结:《人物、门、通道》是建筑历史与理论家罗宾·埃文斯最具影响力的文章之一。
作者以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运动初期的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同时期的肖像画、文学作品、建筑理论著作以及可考的建筑图纸结合,研究日常行为和建筑平面组织之间的关联。
在作者研究时间线的首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日常行为方式和建筑平面对应形式。
一类依附于热爱肉体接触的社会文化,建筑上体现为网格阵平面布局,房间之间相互以尽可能多的门串联。
另一类极度看重肉体的不可侵犯性,表现为通衢式布局,房间之间以专门的交通空间相连。
在这两种模式的过渡过程中,住宅建筑平面中门的位置与走廊的出现及位置改变是家居空间布局发展的显性标志。
而对于私密性的认识与应对方式则是社会意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认为,从符号学和方法论解放出来的建筑能够成为包容人们广义生活方式的一种“格式”,却免于功能主义和行为决定论的复苏。
200余年的现代性历程已成定局,或许有一种“格式”能够继承现代主义的遗产,并重拾被割舍的宝贵社会体验。
同时,作者否定了作为“格式”与人的二元对立关系,反映出一种“此在本体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而整篇文章正是在这样的建筑观下搭建而成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期盼产生的新建筑实际上与同时期海德格尔建筑伦理思想中的“属人空间”不谋而合。
后世基于大陆哲学的西方建筑伦理研究也试图摸索出本文中“格式”的具体样貌。
文献综述:住宅建筑伦理功能的相关研究住宅建筑产生于一定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承担人们的安居理想。
现代性以降,住宅建筑伦理功能缺失,且与“人类精神家园的栖息地”产生偏差和矛盾。
因此,反思住宅的建筑伦理,对实现居住关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建筑伦理功能的理论研究,可分为西方建筑伦理思潮解读和中国建筑伦理内涵回顾两个方向。
李向锋等阐释了在当代中国探求建筑伦理的时代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分析批判了卡斯滕·哈里斯的的大陆哲学派对建筑精神指引功能的研究,强调对西方建筑伦理理论应溯源分析,并注重学科应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阶级与其他阶级各不相同,一方面从逻辑上说,是 由他们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从现象 上看,是由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表现 出来的。在这里,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一种社会现象 和一项指标。这一分析对西方社会以后关于生活方式的 研究, 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可以说, 也为后来的研究奠 定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如果说,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稍晚 一些的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承袭了马克思从生 产方式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思路,那么,在西 方社会,自马克斯・韦伯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则是沿袭 了将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后来扩展为更广泛的社会 群体 )的指标这一理论径路,同时并辅以大量的实证研 究, 使生活方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二、 韦伯: 确认地位群体的社会标志 继马克思之后,作为他的理论的承继者和批评者, 韦伯对于生活方式问题表现了更明确的研究兴趣。在 《阶级、地位与权力 》这篇论文中,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 一概念。他首先对阶级、地位和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以及它们在社会学上的重要性进行了条分缕析,在此基 础上, 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一问题。 “阶级 ” 他指出, 是按照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产品生 “地位群体 ” 产与获得方式进行的分类, 但是 是按照产品 “生活方式 ” 的消费原则, 也就是特有的 来进行的一种分 类。! ) # 一个人得到某种收入其原因归于他的阶级地位。 这样的收入使人们有可能以某种生活方式生活,而且人 !"#$%"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在 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中,相继有马克思、韦伯和凡勃伦 等多位社会学家对生活方式这一问题有所涉及。通过对 他们的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西方社会学对生 活方式的研究历史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生活方式逐渐 从附属性的边缘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最 初,生活方式只是作为区分其它概念的辅助概念而存 在,随着西方社会步入“消费社会 ” ,对于生活方式的研 “消费方式 ” 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 甚至 成为了生活方 式的代名词。生活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学 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学界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也局限在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 重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系列与生活 方式有关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生活方式研究已开始成 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西方社会学家在 生活方式领域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梳理,是为 在这方面的一次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说明人们是如何凭借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社会条件, 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生活活动的,意在表述人们的“活 动方式 ” ,因而属于主体范畴。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是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生产方 式,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第二,两者的外延不同。生产方式涉及的是物质生 产领域,生活方式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活动,包括 了生产领域的活动,但又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包括 了劳动、 消费、 闲暇等更广泛的领域。因此, 生活方式的 外延较生产方式更为广泛。 第三,两者的概念层次不同。生产方式是与社会形 态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它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上表述 社会形态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因此只能从社会形态的层 次上研究人类社会出现的几种生产方式,以及各种生产 方式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而不能从个人的角度表述为 某个个人的生产方式。而生活方式既可以称某一阶级的 生活方式, 又可以称某个家庭、 个人的生活方式, 因而是 个多层次的概念。 关于二者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根本的观点 是, 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表 “ 人们用以生 现。 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这段重要论述中: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征。 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 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 在 个人 怎 样 表现 自 己 的 生活 , 他 们 自 己 也就 怎 样 。
!"#
改变; 再是社会关系的改变;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主要是将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生产力等范 畴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一层面的 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还将生活方式作为辨 别阶级的一项有效指标。在他们看来,虽然可以社会的 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来划分阶级,但是,阶级的 社会属性远远不止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所以,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也把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的一项重要 标志。 马克思对法国农民阶级的分析就采用了生活方式 “小农人数众多, 这一指标。他说: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 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 “既然 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 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 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
江西社会科学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马 姝文 夏建中荐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自马克思开始, 相继有马克斯・韦伯、 凡勃伦以及布 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此都有论及。 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一条理论 发展的大致脉络, 即生活方式逐渐从附属性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同时, 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 社会, 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取代了生活方式的研究。 ’ 关键词 ( 生活方式; 阶层; 消费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0,,# 1 ,! - ,0#0 - ,& !,,"20 1 马姝 / !*22 — 1 , 女, 湖南长沙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0,,0 级博士研究生。 / 北京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论述 生活方式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 范畴。!"#$ % !"#& 年,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为创立唯物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生活 观合写的第一部名著 中, 就把 方式 ” 作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 — “生产方式 ” “人们用以生 具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提了出来。书中提到: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 ” 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来的“生活方式 ”这一重要概念, 并未引起后来的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 典理论中,除了对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进行 了区分, 还将生活方式视为辨别阶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区别在于,首先,两者所属 的范畴不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 所说明的是在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 生产中已经达到的水平,属于客体范畴。而生活方式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