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角形证明复习导学案——有关线段数量关系

三角形证明复习导学案——有关线段数量关系

第一章 三角形证明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含 30的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相关定理;2.进一步掌握证明线段数量关系的方法,并会应用勾股定理证明线段平方的数量关系;3.发展学生的演绎推导能力,提高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论证过程的能力。

典型习题:1、如图所示,在ABC ∆中,90=∠A ,D 为BC 的中点,点E 、F 分别是AB 、AC 上,且90=∠EDF ,连接EF ,试说明222EF CF BE =+.2、已知:如图,在ABC ∆中,21∠=∠,C ABC ∠=∠2. 求证:AC BD AB =+。

3、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BE 交AC 于点E ,交AD 于点F ,且EF AE =。

求证:BF AC =。

4、(2011•济宁)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中,D 、E 分别为AB 、BC 边上的两动点,且总使AD=BE ,AE 与CD 交于点F ,AG⊥CD 于点G ,则=AF.5、(2011•日照)如图,已知点D 为等腰直角△ABC 内一点,∠CAD=∠CBD=15°,E 为AD 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 . (1)求证:DE 平分∠BDC;(2)若点M 在DE 上,且DC=DM ,求证:ME=BD .6、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沿其对角线AC 折叠,使点B 落到点B′的位置,A B′与CD 交于点E 。

(1)试找出一个与△AED 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2)若AB=8,DE=3,P 为线段AC 上任意一点,PG⊥AE 于G ,PH⊥EC于H ,试求PG+PH 的值,并说明理由。

初中几何函数线段关系教案

初中几何函数线段关系教案

初中几何函数线段关系教案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段、角的数量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2)学会运用几何知识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渗透数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线段数量关系:(1)两线段相等;(2)线段的和差倍分;(3)线段不等。

2. 角的数量关系:(1)角相等;(2)两角不等;(3)角的和差倍分。

3. 几何图形性质:(1)全等辅助线;(2)中点相关;(3)角平分线相关;(4)截长补短——化曲为直,化分散与集中;(5)K型图(一线三等角)及变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线段、角的数量关系;(2)几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全等辅助线的运用;(2)角平分线的性质;(3)K型图的识别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线段、角的数量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线段数量关系:介绍两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线段不等的概念及运用;(2)角的数量关系:介绍角相等、两角不等、角的和差倍分的概念及运用;(3)几何图形性质:介绍全等辅助线、中点相关、角平分线相关、截长补短、K型图及变形的概念及运用。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线段、角的数量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练习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初中数学中线段的运算教案

初中数学中线段的运算教案

初中数学中线段的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2. 能够熟练地进行线段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线段运算解决长度、距离等问题。

教学重点:1. 掌握线段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线段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尺子、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线段的性质: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和它们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线段的长度是由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的性质,那么线段之间是否可以进行运算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线段的加法:a. 讲解线段加法的概念:当两条线段有公共端点时,它们的和就是它们的端点之间的距离。

b. 示例:如图,AB和BC是两条线段,它们的和就是AC的长度。

2. 线段的减法:a. 讲解线段减法的概念:当两条线段有公共端点时,它们的差就是它们的端点之间的距离。

b. 示例:如图,AB和BC是两条线段,它们的差就是AC的长度。

3. 线段的乘法:a. 讲解线段乘法的概念:线段的乘法就是将线段的长度相乘。

b. 示例:如图,AB和BC是两条线段,它们的乘积就是AB和BC长度相乘的结果。

4. 线段的除法:a. 讲解线段除法的概念:线段的除法就是将线段的长度相除。

b. 示例:如图,AB和BC是两条线段,它们的商就是AB除以BC的结果。

三、练习与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题目包括线段的加减、乘除运算。

2. 选取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讲解时要注意运算的步骤和运算规则。

四、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1. 讲解如何运用线段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长度、距离等问题。

2. 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如何计算的?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线段运算的规则和步骤。

2. 布置作业,巩固线段运算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线段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度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线段的度量方法3. 线段的比较方法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和比较线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线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2. 线段模型和测量工具3. 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素材4.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度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线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方法。

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线段知识进行解答。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线段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衔接。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两条线段数量关系教案

初中两条线段数量关系教案

初中两条线段数量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和、差、倍、分等基本数量关系;2. 能够运用线段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线段的和差关系;2. 线段的倍分关系;3.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小学学过的线段的知识,如线段的定义、特点等;2. 提问:线段有哪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线段的和差关系,如:线段AB和线段BC的和等于线段AC,即AB + BC = AC;2. 讲解线段的倍分关系,如:线段AB是线段BC的2倍,即AB = 2BC;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4.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出几组线段的长度,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和、差、倍、分;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A(2,3)和B(6,7)之间的线段长度是多少?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及其应用;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线段数量关系吗?它们有什么应用呢?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线段数量关系的掌握程度;2. 通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价学生对线段数量关系的应用能力;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生动有趣的示例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数学 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

八年级数学 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

八年级数学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一、引言数学中的线段是指由两个不同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线段之间的关系,从而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中。

二、线段的定义线段是由两个不同的点A和B确定的,记作AB。

线段AB上的所有点都在直线AB上,且点A和点B是线段AB的端点。

三、线段的分类根据线段的位置关系,线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相交线段:两个线段在某一点上相交,且在该点的两侧都有其他点。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在点O上相交。

2.垂直线段: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角度为90度。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相交形成直角。

3.平行线段:两个线段在同一平面上,且没有交点。

例如,线段AB 和线段CD平行。

4.重合线段:两个线段完全重合,即它们的所有点都相同。

例如,线段AB和线段CD完全重合。

四、线段的数量关系1.线段相交的情况当两个线段相交时,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1)交叉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在某一点上相交,且在该点的两侧都有其他点,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2)角度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角度小于180度,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3)区域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相交,且相交的区域面积较大,则较多的线段数量关系为“两个”。

2.线段平行的情况当两个线段平行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1)长度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长度相等,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相等”。

(2)位置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在同一直线上,但没有交点,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无穷多个”。

(3)夹角判断法:如果两个线段的夹角为180度,则线段的数量关系为“无穷多个”。

3.线段重合的情况当两个线段完全重合时,线段的数量关系为“一个”。

五、实例分析1.例题一:设线段AB和线段CD相交于点O,线段AB的长度为5cm,线段CD的长度为8cm,判断线段的数量关系。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2篇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2篇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线段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3. 能够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具有不同长度的线段,以及一个坐标平面的模型;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然后询问学生线段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是由两个端点组成的,并且有一定的长度。

步骤1:解释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让学生通过使用标尺或直尺来测量几个已知长度的线段,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教师解释如何正确使用标尺或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包括需要将线段的一个端点放在标尺或直尺的零点上。

步骤2:让学生练习测量一些未知长度的线段。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未知长度的线段,并要求他们用标尺或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并进行讨论。

步骤3:引入复杂一点的绘制线段的概念。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坐标平面的模型,并解释如何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师解释线段是由两个坐标点确定的,并向学生展示如何找到这两个坐标点。

步骤4:让学生练习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些线段长度和一个坐标平面。

学生根据给出的线段长度和起始点,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

学生可以将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提供的答案进行比较,并进行讨论。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线段的定义和特点,并回顾测量线段长度和在坐标平面上绘制线段的方法。

拓展:教师可以引入线段的加法和减法概念,让学生练习在坐标平面上根据给定的线段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这个拓展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数学性质和使用方法。

数线段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线段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如何在图形中表示线段。

3. 能够用测量工具测量线段的长度。

教学重点:1. 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 如何用图形表示线段。

3. 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探究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说课稿

探究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说课稿

探究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探究线段的数量和位置关系,下面我就分设计理念与思路、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说一下这节课。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对平面几何中常见的线段间的关系做了一个专题。

同时,把线段放在正方形中,在研究几个图形之间的关系时也涉及了辨证思维和认识论的一些观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有了线段的证明的基础,初四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老师恰当的点拨,来探究本节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成功的喜悦。

面对问题,让学生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探索线段的关系的思路和方法2、渗透运动联系、平移和旋转,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线段的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推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探索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1)从中考趋势上看,线段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已成为中考热点;(2)从正方形入手,把正方形中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演示,通过平移,旋转,观察线段AC与BD之间的关系进入学习情境。

线段射线直线初中数学教案(精选6篇)

线段射线直线初中数学教案(精选6篇)

线段射线直线初中数学教案〔精选6篇〕线段射线直线初中数学教案〔精选6篇〕线段射线直线初中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的〕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才能目的〕3、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情感态度目的〕教学难点: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具:多媒体、棉线、三角板教学过程: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教学过程: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师生画线段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学生画射线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学生画直线2、讨论小组交流:①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一样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它们各自的特点〕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自己想方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拟如何表示合理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直线的记法:① 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② 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1〕连BC、AD〔2〕画射线AD〔3〕画直线AB、CD相交于E〔4〕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5〕连结AC、BD相交于O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4、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问题3 假如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答复〕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

九年级数学几何综合专题复习教案——与线段数量关系有关的探究问题

九年级数学几何综合专题复习教案——与线段数量关系有关的探究问题


问题三:猜测线段 AE、BF、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问题延伸:那么线段 AE、BF、DF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变式一:假设 EF 交 DC 于点 G,试探究线 D G、DC、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注意分析图形, 归纳探究方法,并适当做拓展延伸〕
变式二:角在移动中,请问线段 CG 是否有最大值?假设有,求出最大值。假设没有,请说明理由。 〔注意一题多解,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思考,提倡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讲解〕
MF、FE 的数量关系为
,说明理由。
A
D
F N
M
E
B
C
向旋转 度得到的。
H
〔3〕连 BD 交 EF 于点 H,猜测 AH、EF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E
B
C
A
2、在上题〔3〕中延长 AH 交 BC 于点 M,连接 FM,如图, 测线段 DF、FM、BM 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D
F猜
E
B
M
C
3、思考:在上题〔1〕中,连接 AC 交 EF 于点 N,如图,边 AB 交 EF 于点 M,猜测线段 EN、
题能力。
复习重点:识图与探究
过程设计:
一、回忆思考:
A
1、 如图 1,在△ABC 中,BG 平分∠ABC ,CG 平分∠ACB,
过点 G 作 EF∥BC 交边 AB 于点 E,交 AC 于点 F,那么线段
EF、CF、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E
F
G
B
C
图1
2、 如图 2,在△ABC 中,∠C=90°, AB 边的垂直平分线
三、归纳反思:
和差关系
全等
1、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常见类型 “勾股〞关系

从线段的长度入手,初中数学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带你探究比较方法

从线段的长度入手,初中数学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带你探究比较方法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人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理解和探索数字世界的机会。

其中,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线段的长度入手,探讨初中数学中线段的度量和比较,以及如何通过教案带领孩子们探究比较方法。

一、线段的长度的定义在数学中,线段是由两个点之间连接的有限线段。

这条有限线段的长度称为线段的长度,可以用一个单位或者其他的长度单位来度量。

长度单位是讨论长度的重要标准,我们通常使用米(m)、厘米(cm)、毫米(mm)等单位来度量。

二、线段的度量线段的长度是最基本的线段度量。

当我们想要计算一个线段的长度时,可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且按照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进行计算。

例如,我们有一个线段AB,其中A(1, 2),B(5, 6)。

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个线段的长度:AB² = (5-1)² + (6-2)²AB² = 16 + 16AB = √32AB ≈ 5.66因此,我们可以说AB的长度是5.66个单位(可以是米、厘米等)。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线段的长度,比如利用根据坐标计算线段长度的公式:AB = √(x₂-x₁)² + (y₂-y₁)²三、线段的比较线段的比较需要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大小。

这里有两种方法:1.直接比较线段的长度当两个线段的长度都已知时,可以直接比较它们的长度。

比如我们有线段AB的长度是3个单位,线段CD的长度是5个单位,那么我们可以说CD比AB更长。

2.比较线段的比例当我们需要比较两个线段的长度比例时,我们需要使用线段比例。

线段比例是两个线段的长度比值,形式为线段AB:线段CD,通常也可以写作AB/CD。

例如,我们有线段AB的长度是3个单位,线段CD的长度是5个单位,那么线段AB:线段CD就可以表示为3:5或0.6。

四、教案探究比较方法1.比较练习为了帮助孩子们掌握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练习让他们动手尝试。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线段的度量方法。

2.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线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线段度量和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和特点2. 线段的度量方法3.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4. 实际问题中的线段度量和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特点、度量方法和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线段的定义、特点、度量方法和比较方法。

2. 采用示范法展示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线段。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度量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线段的定义、特点、度量方法和比较方法。

3. 示范演示:展示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线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度量过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度量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度量和比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线段定义、特点和度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线段的能力。

3. 评价学生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技巧。

4. 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线段度量和比较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线段的定义、特点、度量方法和比较方法的讲解。

2. 直尺、量角器:用于测量线段。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度量和比较解决实际问题。

线段教学设计5篇

线段教学设计5篇

线段教学设计5篇线段教学设计篇1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在经受熟悉线段的活动过程中,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读、会量、会画线段并计算线段的长度。

除了设定学问目标以外,现在更重要地是培育学生的力量。

所以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会画线段外,还注意培育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学习的力量。

让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学会新的学问和本事。

最终在情感目标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严密联系的。

因此在这节课的引入局部,通过让学生把一根弯曲的线变直,两手抓住两端,形象理解线段的特点: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学生学会了依据线段的特征来推断线段之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看到的线段。

这一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学问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随处有数学。

而量线段和画线段则让学生自学和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直观熟悉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识别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育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教学重点:熟悉线段的特征。

教学预备:一根毛线、一张作业纸、一把尺、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小朋友,今日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弯弯曲曲的毛线.这条毛线不仅好看,还隐蔽着许多数学学问呢!2、请大家观看这根毛线,你看到它的外形是怎样的?3、要使这条毛线变直,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拉直)生演示。

4、揭题。

他用手掐住了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就变直了。

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就是“线段“。

这节课,我们就来熟悉线段。

(板书课题:熟悉线段)我们用手掐住的线的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

(板书:端点)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二)新授(1)初步感知表示线段的图形是怎样的呢?看教师画一画。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2)总结概念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有两个端点)2、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方法

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方法

证明线段数量关系方法嘿,咱来聊聊证明线段数量关系这事儿吧!这可是数学里超有趣的一块呢。

你想想看,线段就像一个个小士兵,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时候就像一场神秘的游戏。

要证明它们的关系,那可得有点小妙招。

全等三角形知道不?这可是个厉害的武器。

如果能找到两个三角形全等,那对应边不就相等了嘛。

就好比两个双胞胎,啥都一样。

要是能巧妙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那证明线段数量关系就容易多啦。

比如说,有两条线段,看着没啥关系,但是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一下子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这感觉就像在玩拼图游戏,找到关键的那一块,整个画面就完整了。

相似三角形也不赖呀!它们就像一对表兄弟,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那对应边的比例就相等了。

这就像在做比例游戏,通过找到相似三角形,就能算出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

还有啊,中垂线也很有用呢。

中垂线就像是一个公平的裁判,它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如果一条线段是另一条线段的中垂线,那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就明确了。

这就像有个天平,两边平衡得很。

等腰三角形也不能忽视。

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这是个很重要的性质。

如果能发现一个图形中有等腰三角形,那就能利用这个性质来证明线段的关系。

比如说,两个底角相等,顶角的平分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

这就像一个魔法盒子,打开就有惊喜。

直角三角形也有它的妙处。

勾股定理大家都知道吧?那可是个强大的工具。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就像一个神秘的密码,解开了就能找到线段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会问,怎么才能找到这些关键的图形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啦。

仔细观察图形的特点,看看有没有特殊的角度、相等的线段、平行的线等等。

这些都是线索,就像侦探在找破案的证据一样。

有时候,还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线段关系。

把图形的面积分成几个部分,通过面积之间的关系来推出线段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在玩积木游戏,把不同的积木组合起来,就能搭出不同的形状。

(2021年整理)图形与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2021年整理)图形与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

(完整)图形与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图形与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图形与证明(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全部内容。

图形与证明(2)1(09河北)在图14-1至图14—3中,点B 是线段AC 的中点,点D 是线段CE 的中点.四边形BCGF 和CDHN 都是正方形.AE 的中点是M .(1)如图14—1,点E 在AC 的延长线上,点N 与点G重合时,点M 与点C 重合, 求证:FM = MH ,FM ⊥MH ;(2)将图14—1中的CE 绕点C 顺时针旋转一个锐角,得到图14-2,求证:△FM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将图14-2中的CE 缩短到图14—3的情况,△FMH 还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吗?(不必 说明理由)2. (10沈阳)如图1,在△ABC 中,点P 为BC 边中点,直线a 绕顶点A 旋转,若B 、P 在直线a 的异侧,BM 直线a 于点M ,CN 直线a 于点N ,连接PM 、PN ; (1) 延长MP 交CN 于点E (如图2)。

求证:△BPM △CPE ; 求证:PM = PN ; (2) 若直线a 绕点A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点B 、P 在直线a 的同侧,其它条件不变。

此时PM =PN 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 若直线a 绕点A 旋转到与BC 边平行的位置时,其它条件不变。

请直接判断四边形MBCN的形状及此时PM =PN 还成立吗?不必说明理由。

3.(08北京)请阅读下列材料:图14-1 A HC (M )DE BFG (N )G 图14-2AHC DEB F NMAHCDE 图14-3BFG MN aA BCPMNA BCM N aPA BCPNMa图1 图2 图3问题:如图1,在菱形ABCD 和菱形BEFG 中,点A B E ,,在同一条直线上,P 是线段DF 的中点,连结PG PC ,.若60ABC BEF ∠=∠=,探究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小聪同学的思路是:延长GP 交DC 于点H ,构造全等三角形,经过推理使问题得到解决.请你参考小聪同学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下列问题: (1)写出上面问题中线段PG 与PC 的位置关系及PGPC的值; (2)将图1中的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使菱形BEFG 的对角线BF 恰好与菱形ABCD 的边AB 在同一条直线上,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图1中2(090)ABC BEF αα∠=∠=<<,将菱形BEFG 绕点B 顺时针旋转任意角度,原问题中的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直接写出PGP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4。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6篇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6篇

线段、射线、直线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ning, work plan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speech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线段、射线、直线教案6篇此次分享的主题是关于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教案。

练习判断线段相互关系——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

练习判断线段相互关系——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

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就是判断线段相互关系。

通过练习这一知识点,学生们不仅能熟练掌握线段间的关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个有助于学生们练习判断线段相互关系的教案——2.10。

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判断线段相互关系的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场景。

2. 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

3. 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线段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

2. 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等等去判断两条线段相互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学生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判断两条线段的相互关系。

2. 学生们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教学内容1. 教师向学生们讲解线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交、平行、重合等。

2. 教师运用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判断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并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常用的判断方法和技巧等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将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让他们自行判断线段之间的关系,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和理由等等。

4. 教师将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际练习,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五、教学方式1. 教师进行讲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

3.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练习。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学,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判断线段相互关系的方法,掌握常用的判断技巧和方法等等,并在实际情况下成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同时,教学还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

练习判断线段相互关系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判断方法和技巧,加强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教学设计

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教学设计

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教学设计科目数学数学 班级初二初二 教师课题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直线、射线、线段(复习课) 课型复习课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意义、表示方法及性质;性质; 222、巩固线段的度量、比较、作图的方、巩固线段的度量、比较、作图的方法;法;33、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线段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能力。

2、通过学习线段的中点的形与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价值观通过学习线段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线段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难点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线段中点的形与数量关系的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探究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知识回顾、知识回顾1.(1)1.(1)建筑工人在砌墙时拉建筑工人在砌墙时拉参照线;参照线;(2)(2)木工师傅锯木版时用墨木工师傅锯木版时用墨盒弹墨线;盒弹墨线;(3)(3)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两个钉子;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象说明了什么道理?2.2.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几直线、射线、线段各有几中表示方法?中表示方法?3.3.过平面内三个点能画几条过平面内三个点能画几条直线?直线?4.4.如果如果AC=CBAC=CB,能说点,能说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吗?的中点吗?5.5.如果如果AB+BC=ACAB+BC=AC,,则点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给出点评。

后回答,教师给出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青区初中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活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设计工作单位: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三中学姓名:杨燕2015年11月19日专题复习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二)内容解析证明线段相等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线段相等的问题,需要综合应用三角形全等、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线段中垂线性质及角平分线性质等知识.学生所遇到的几何问题多为证明线段的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然而,对于初步涉入几何证明的学生而言,如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对方法的选择,往往让学生无法着手.为此,围绕“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这一专题,设计本节复习课,通过课题引入、实例分析、一题多变(多解)、归纳总结等教学过程,让学生对“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的方法确立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并加以实际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证明线段相等及证明和差倍分的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的几何知识、定理的认识,并结合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相关知识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及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 能够判断并会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2. 通过对线段间和差倍分关系的探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3. 通过规范解题格式,进一步训练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技能;通过一题多解开拓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通过一题多变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数学解题能力二)目标解析目标1 要求学生能用证明线段相等的几种常用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熟练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等腰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决线段间和差倍分问题目标2 要求学生经历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体会演绎证明的严谨性,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尝试探究,将归纳出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融合到解决问题中去,感悟转化的思想目标3 要求学生在分析、解决线段间数量关系问题时,能准确表述推理过程;在解决证明线段相等问题时,能从多角度考虑,并能比较选出最优解法;在解决变式问题时,能找出变化中的不变量,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中学八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全等、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等相关知识,初步具备了“证明线段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 已经学习过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但是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来证明线段相等,严密、规范地写 出解题过程及准确地选出最优解法,对于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大都 是采取间接的方法进行,即把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 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此类问题接触较少,因此如何进行思考,他们还需要一定 的引导,以便对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 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本节课的难点是:证明过程中书写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方法的优化及如何将证明线 段的和差倍分问题转化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师生活动:学生课前在导学案完成,课上教师展示学生完成结果,订正【设计意图】 让学生建构“证明线段相等”的知识体系,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2•课前展标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记忆,教师展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要求(二)典型例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这道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证明线段相等的两种方法,熟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训练推理求解过程中书写的严密性、 规范性及方法的优化.题后及时进 行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2如图,在 △ABC 中,AB=AC, AD 和BE 分别是BC 边和AC 边上的高, 交于点H ,且AE=BE.求证 AH=2BD..虽然学生 • “转化”是证明线 例1如图,点 D , E 在^ ABC 的边 BC 上,AB=AG AD=AE求证BD=CE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在导学案完成,教师巡视、指导、讲评C【设计意图】 本题是八上教材82页第6题,学生相对比较熟悉,既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又能够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分析、板书【设计意图】本题是八上教材91页第3题改编加深的题目,通过例1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应比较熟悉了,但对于如何证明倍分问题会感到困难,通过教师及时引导、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感悟转化思想.通过板书,规范解题格式;通过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3 如图,在△ ABC中,/ ABC和/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D,过点作EF// BC交AB于E,交AC于F.探究线段EFBE和CF之间的数量关系.师生活动:学生思考,猜想,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分析【设计意图】本题是八上教材83页第10题改编的题目,通过例2的问题解决,学生对转化思想已有所体会,但对于如何证明三条线段间的数量关系问题仍会感到困难,通过教师及时引导、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再次感悟转化思想.解决该问题的过程设计为:学生先进行猜想,再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论证,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猜想、探究、推理、认识基本图形的全过程,由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到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变式如图,在△ ABC中,/ ABC的平分线和/D 交于点D,过点D作EF/ 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问:线段EFBE和CF之间的上述关系还成立吗如不成立,请说出它们的关系并证明师生活动:学生思考,猜想,小组交流,完成.课上教师展示学生完成结果,订正【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例3的探究,对于解决线段和差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时类比例的探究过程,通过小组内生生互动,最终自己在学案中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秀品质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未知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归纳总结1.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有哪些2.线段间有哪些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时常用到哪种数学思想方法3.本节课涉及到哪些基本图形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师展示结果,评价【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出解题思路、方法等等,体会转化思想在学习线段和差倍分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积累解题经验.同时,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分层作业必做题1.如图,在△ ABC中,/ ACB的平分线CE交AB于点E,过点E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点D,交/ ACB的外角/ ACG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DE=DF2.如图,在等边△ 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 AC上,过点E作EF丄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DE=DC=ECDF=2DE. DE/ /3.如图,已知点D是AC上一点,△ DEC是等腰三角形, DE=DC,且/ BAC=/ ABC求证:BC=AD+DE.选作题如图,AC=BC, / C=90°,/ 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过点B作BE丄AD于点E.探究BE与AD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必做题”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做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五)达标检测1.如图,已知在^ ABC 中,AB=AC, / A=120°, AE=CE,FE丄AC于点E,交BC于点F.求证BF=2CF证明:•••/ BAC+/ B+/C=180°, / BAC=120°,/. / B+Z C=60C •/ AB=AC,••• /•/ FEl AC, AE=CE••• / BAF=/ BAC—/•/ 在Rt A ABF 中,/ B=30°, ••• BF=••• BF=2CF.2.如图,在△ ABC中,BD、CD分别平分/ ABC和/ ACB的外角,过交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已交AC的延长线于点F.线段EF、BE和CF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请说出它们的关系并证明师生活动:学生课上在导学案完成,课上教师订正,小组成员互评【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矫正.五、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将黑板分成左右两部分,它们对课堂所起的作用分别是:左边让学生明确知识要点和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右边是解题板书,给学生示范.该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利用黑板,起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作用六、教学设计说明(一)本节课体现我校的“导学式”高效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1.提出目标;2.典型例题;3.归纳总结;4.分层作业;5.达标检测.在典型例题环节, 精心选择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难易适度”(太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太难,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3道例题,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分析,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举一反三.在归纳总结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时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解题思路、方法和体会(包括解题经验与教训)等等, 在积极参与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二)在本节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做法,整堂课体现了课标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课堂上,借助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互动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自我展示和讲解中发展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共同进步.(三)在教学中,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融入课堂教学,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完成批注,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过程,形象、直观的呈现素材,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堂达成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进行几何图形的连续变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间的变化与联系,从而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