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2023-11-08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制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制度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背 景
士族制度
士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成 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有社会现象。
土地制度的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允许土地的买卖和兼并,这使得土地集中程度日益提高。
水利工程的兴修
政府积极兴修水利工程,如灌溉渠道、堤防等,以保障农业生产的 正常进行。
农具的改进
这一时期,农具得到了改进,如犁、耙、耱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 率。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按照人口比例征召士兵,不同年龄和身体条 件有不同的征召标准。
募兵制
以赏金或福利待遇吸引符合条件的士兵参军 。
军事训练
包括马术、射箭、刀枪剑戟等基本技能训练 ,以及阵法、战术等战术训练。
战争与战略战术
战争动员
需要充分准备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并合 理分配和调度。
战略布局
根据敌我形势、地理环境、兵力配置等因素制定战略 布局。
参照《晋律》制定,共20篇,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作出了具体规定。
法律执行与司法审判
执法机构与官员 司法审判制度 法律执行中的问题
三公尚书、廷尉、御史中丞等为主要执法官员,各州刺 史、郡守等在辖区内行使执法权。
审判程序、证据采集、案件审理等都有详细规定,强调 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
执法官员的权力过大,容易导致司法不公;法律条文过 于复杂,难以操作。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变化和创新,这个时期的历史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本文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1.统治形式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统治形式经历了从专制体制向分权体制的转变。

例如,三国时期的三国鼎立,各种国家之间互相独立,中央政府的权力较为弱化。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较为强大,而南方的政权较为薄弱,而且多以王侯领地为主,中央政府的权力也相对加强。

此后,分权体制逐渐成为中国所有王朝的统治体制,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官制和法律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定了一系列其他朝代借鉴的官制和法律制度,使中国的官制逐渐具有规范化的特征。

例如,汉朝时期制定的九品官员制度,具有较为粗陋的规范。

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标准也逐渐得到规范,而晋代颁布的《申论》也成为了后世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此外,在北周朝,摄政王宪法的颁布,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宪法的文件。

3.国家制度和中央财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制度中的财政制度也经历了大量变化。

例如,南齐时期首次实行了“县令时租”制,即县令需要负责向上缴纳税金,同时也对下属官员进行了检查和罚款。

此外,北魏时期颁布的“县县有税”,也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严格的财务监管。

而魏晋时期的书法也日趋成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二、经济1.农业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主要缘于社会动荡,不断的战乱,导致了人口流动和土地破坏。

此外,受北方严重的气候和短暂的农时影响,农业生产也遭受了重创。

2.手工业和商业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比较明显的,一些手工业和商业成为了当时的支柱产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
彼此攻战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彼此 攻战中各族贵族势力被削弱,民族布局被打乱,民 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2、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末年
⑴途径: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频繁战 •争民(各族族融间合的征的战过)改程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友好交往(联姻、
通婚、贸易、杂居、交流)其他(联合斗争、边疆地区的开发)
• ⑵三实国质::诸从葛社亮会对发西展角南度少—数—民封族建的化;和睦政策 • 西晋:五从族社内会迁生产角度——农业化。 • ⑶十影六响国::促北进方各各族进族步互,相社攻会杀经,济建发展立,政为权隋唐的统一繁 • 荣东准晋备南了条朝件:共同开发江南 (2)•南北方魏的:民孝族文融帝合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少数民族的内迁: (1)内迁少数民族: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概况:
① 内迁时间 : 东汉、魏、晋时期
② 分 布: 甘、陕、晋、冀、辽
(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的更替:
实现过北方黄河流域统一的有南哪朝些政权?

(221—263)
东 晋

(317—420)
东 汉

西 建立(266—316) 晋 统一(280—316)
(220—265)
齐梁陈 东魏 北齐

(222—280)
十 六 国
(304—439)
北 建立:386 魏 统一:439
西魏 北朝
北周
建立:581
隋 朝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三、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 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 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于763年被唐平定,从此以后,唐朝由 盛转衰。 3.藩镇割据: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 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实为割据势力。这些藩镇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 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 这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 国家的发展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时空定位]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 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 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七、唐太宗 1.活动与贡献
贞观之治
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选贤任能 ②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③推行均田制 ④慎用刑法 ⑤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⑥完善科举制 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多少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历史走向。

在此,我们不妨深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变迁。

一、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游牧民族入侵的影响,中央集权逐渐被削弱,地方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

为了保持统治,各朝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官僚制为主,国家的管理和决策都集中在皇帝和官吏手中。

官吏由文化高雅的世族担任,他们在政治经验和文化修养方面具备很高的素养,管理国家机器的能力颇为出色。

此外,魏晋时期还推崇“才干”而非门第,尽量利用能人异士,使朝廷机构不断完善。

但是,尽管魏晋时期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很高,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阴郁了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也成为魏晋政治制度的短板,这个制度在魏晋时期内并未起到特别明显的良好效果。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的恶化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内斗迭起,政治制度几乎瘫痪。

政府的权力被诸侯领主们夺走,皇室失去了统治的实际权力。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沦为了吵吵闹闹的政治游戏。

尽管南北朝各朝政府均以册封诸侯和尊重地方勢力为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稳定国家形势,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不如预料。

二、文化变迁南北魏小说《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由于政治制度的变形和统治集权的削弱,官方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

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经济动荡,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相对宽松,文化交流活跃,孔教的文化倾向得到了较高的社会认同。

此时,使用田野般的语言、反映农民利益的文学作品逐渐崛起,这也彻底打破了古代文学的传统方式。

此时,正式文、异体文、双音泽文、竹帛书等文化形式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新的文化形式和文艺思潮得到了空前的创造和发展。

2.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变革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一、经济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而在南方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得以相对稳定地发展。

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

同时,由于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南方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二、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在南方地区,文人墨客们纷纷迁居江南,形成了以文化为中心的社会氛围。

他们以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三、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革。

由于战乱和经济的动荡,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流动。

原本的贵族地主阶层逐渐衰落,而士人阶层逐渐崛起。

士人通过科举制度的推行,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此外,由于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商人阶层也逐渐壮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表现在政权的更迭和统治方式的改变上。

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由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割据的局面。

各地的军阀割据,导致政权频繁更迭,国家的统一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统治者对于士人的重视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革。

士人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政府机构,成为政治决策的重要参与者,这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文化的变革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政治的变革则导致了政权的更迭和统治方式的改变。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此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发展。

因此,要理解中国历史上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发展,我们需要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政治发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经过了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隋代早期。

魏晋时期分为三个朝代:魏、晋、西晋。

此时期的政治形势呈现崩溃、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后续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政治形势更加混乱,经历了南北分裂的局面。

南北朝时期共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2. 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和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都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在魏晋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国家经济和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萎缩和农民的困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逐渐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分裂,导致社会经济进一步衰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长期的军事斗争导致财政紧张,各朝代都采取过促进经济的措施,但效果甚微。

同时,朝廷和富地主的财富也逐渐积累。

二、文化发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此时期文学风格跃然纸上,形成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文学体裁。

同时,由于此时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婉转优美,表现出了强烈的感情和精神上的寄托。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人民对生命价值的深深体悟。

此时期文学作品也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绘画领域在此时期蓬勃发展。

此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艺术家更加注重把人物设置在环境中。

这种画风带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和审美意蕴。

其次,在文物和陶瓷制作方面也出现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深入剖析。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演变始于魏晋时期。

那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统一朝代的衰落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度已经逐渐减弱,各地地方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些地方政权,通常是由当地豪门、士族或将领掌握,他们大多自称为“国君”或“王”,事实上都是私人的封建自治组织。

尽管中央政府尚存,但它已失去了对地方的管辖和调控能力。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政治任用制度,将官吏分为九个等级,其中第一至第三品称为正员,第四至第六品称为从员,第七至第九品称为员。

这种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被视为统治者对官员的任用和评价的标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2、分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封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将大片领土分给地方政权统治,以增强地方政权的自治能力,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手段。

分封制先后经历了周、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文化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家、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承。

这种文化繁荣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条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不断演变的时期之一。

在魏晋时期初期,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县官不如屯田”的官员选拔制度。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七年级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七年级历史学习笔记: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主要的政治改革、文化传承和民族分化发生在这个时期。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魏晋南北朝政治知识点。

一、政治局势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于三国时期后的一段历史时期。

政治局势由三国混战逐渐转化为各地的割据统治,大量战争导致中央政府的空间被削弱,五胡乱华的入侵更是加重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2. 魏晋南北朝分为三个时期:西晋、东晋和南北朝。

西晋时期统治全国,但短暂的寿王时期结束后,开始了东晋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导致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两个政权的并存,南朝和北朝相继兴起,政治格局愈发复杂。

二、政治体制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呈现出了分封制和官僚制的状况。

君主掌握重要权力,地方官员根据地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封地,以分封博取各地官员的忠诚。

2. 官僚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该制度下,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官员控制着地方政治、理财、法律和武备等事务。

三、社会结构1.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土地所有权逐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大量工农民众失去了土地、财产和权利,成为富人和地主的附庸。

2. 很多居民成为贫苦的,生活条件恶劣,并受到战争、疾病和灾害的影响。

精英阶层和富人通过大量奢侈的消费来显现其社会地位,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4.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科技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潮流和思想。

例如,儒学、道家、佛教等思想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延续了中国思想的千年历史,并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典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这些重要的政治知识点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6.军事制度
• • • • • • • • • • • • • 6.1.士家制: 家属随军 士兵及家属归军队而非地方管辖 世代为兵 以服兵役为主 不得转业,不得军外通婚 士兵的妻子在士兵战死后由军队重新婚配 6.2.士家制的作用: 防止士兵逃跑 增强战斗力 后果: 军队私人化 门阀豪强割据加剧
• 思考题: • 君主制与治乱兴衰的循环出现之间是否有 必然联系?如果有,是什么联系?
• • • •
2.2.西晋户调式 根据官员的级别限定编户和田亩(p.89) 旨在限制门阀豪强的势力。 效果不佳,却反使其正当化
3.中央地方关系
• • • • • • • • 3.1.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分封皇族27人为国王;委任王以都督等重要职务 初衷:以皇族贵族对抗其他贵族 结果:“八王之乱”,分裂和王朝灭亡 3.2.中央与地方的竞争 门阀与豪强威胁中央 地方割据,中央地方权力竞争 思考题: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分裂的原因有哪些?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 东汉在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门阀豪强的作 用下灭亡,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替线索
南朝
蜀 东晋 宋 齐 东魏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朝 分裂 短暂统一 再分裂 长期分裂对峙
梁 北齐 北周陈魏西晋 隋三 国 鼎 立 图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此后两年刘备、孙权 先后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4.中央机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制的出现
• 4.1.三公九卿的名誉化 • 4.2.三省制的出现 • 中书省:从皇帝的文学侍从演变而来;职责:拟定诏书 (中书省在辅助皇帝立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门下省:从照顾皇帝起居的侍从演变而来;职责:审定诏 书 • 尚书省:执行诏书; • 包括:吏部尚书、度支尚书、祠部尚书、左民尚书、 五兵尚书、都官尚书、殿中尚书、天曹尚书、起部尚书等 (pp.94-95) • 思考题:皇室与国家官僚机构之间是什么关系?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主要内容一、九品中正制1、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曹魏时,曹丕创立。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通典·选举》),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

这样,他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规定: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考虑此人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作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东汉以来豪族势力的迅速发展,曹操曾经打击过不肯归顺自己的世家大族,但是他也网罗了一批名门大姓作为依靠。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

特别是曹魏后期以来,中正一般都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最初,还比较注意评议本人才德的“状”,后来,状就变得可有可无了,“品”成为选官任人的唯一标准。

这样,九品中正制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2、含义、内容:九品中正制是对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的选官制度。

九品: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正:评品官,一般按中央有名望的官员按原籍担任。

中央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授予相应官职。

3、评定标准的沿革:初创时,家世、才能并重;至西晋重门第和家世,轻视才能。

4、评价: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进一步促进了汉魏际士族形成及以后的巩固发展。

封建社会作为私有制的社会,从法理上讲属于身份社会,既然如此,就会需要森严的等级来确立社会秩序,官员也是如此,为了保证中央集权,使得政令畅通,不同级别间的官员建立起了不平等的关系。

但正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权力架构中的两极一样,士族的形成表面上即是这一制度造成,却也从理论上证明了社会权力的再分配。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现象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广阔而又多彩的历史时期,持续了将近400年,从220年到589年。

这个时期看似是一个政治分裂的局面,但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展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特点。

政治方面:政治分裂的局面下个性鲜明的重要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统治分裂的时期,形成了南北两种政治架构,南方是以府、州、县、乡等形式的地方军阀,北方是以君主和世家为主导的政治体制。

即便出现了种种的矛盾和动乱,却也培养出了一个个个性鲜明而且有时会变得极端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彼此有对抗和合作的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孙权、司马昭、荀攸、王导等都是南北两朝的重要人物。

他们或带领自己所在地区从烽火战乱中走出来,或维护自己士族的政治合法性,或推行宽容多元的政治理念,或热衷于收集现代的文化智慧。

他们各自的经历都有些特别的重要性,都对中国历史带来了长久的影响。

文化方面: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特点的显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多元丰富的,形成了许多势力。

与此同时,各种地方文化不断交流,逐渐融合成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化方面,这一个时期最具表现力的是三国文化、魏晋文化、南北朝文化等等。

其间融合了汉朝、汉藏、佛经等各种文化,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差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流变,也是中国文学传承的一个分水岭。

三国的形势下,文化传承的核心得以转移,成了南方各州府地区土地家族豪门间的文化交流,其中诗歌、历史传记、国学经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源头。

同时,这一时期也有诸如《离骚》、《庄子》、《论语》等文化瑰宝诞生。

结语:历史的保护和发扬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我们需要在传承历史的同时,通过严谨的历史研究,发掘并加以宣传和保护历史的珍藏,让文化传承获得充分的发扬。

第6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第6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三、思想
3、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2)汉族学少数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少数民族色彩。
三、思想
4、其它方面
(1)绘画:顾恺之 (2)书法:自发到自觉,王羲之。 (3)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4)小说:《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影响: (1)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2)抑制了土地兼并 (3)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二、经济
1、均田制
2、租调制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 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二、经济
1、均田制 2、租调制 3、北方经济遭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 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 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
一、政治
2、中央机构
三省制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 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 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 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 关。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 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 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 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 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与演变。

一、政治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主要分为北朝和南朝两种。

北朝是指420年到581年间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北魏是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的代表,它采取宗法制度,封建的皇权制度形成,官僚制度逐渐完备,民族统一和地方独立并存等特点。

南朝是指420年到589年间的南宋、斯人、刘宋、南齐、梁和陈六个朝代。

南朝政治制度相对宽松,文化、经济、科技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政治上常常陷入内争斗和军阀割据。

北朝政治制度中,皇帝权力十分强大,对于政治决策具有绝对的决策权。

开始时采用了分国制度,在北魏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在政治上实行了严格的功绩制度,把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相对完备,官吏选拔以科举考试制为主,有许多官员是通过殷勤效力得到别人的举荐而进入官场的。

宗法制度下,宗室家族的力量也相当强大,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官职和大量的土地,也成为皇帝权力的重要制衡力量。

南朝政治制度相对宽松,皇帝权力相对弱化,但也极为封建。

南朝时期地方官的职位可以由地方民众推选产生。

由于南方地域比较宽广,政治制度的宽松也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

南朝的各个政权都有自己独特的制度特点,南齐比较注重文化、教育,荐用进士;梁、陈朝重视政治、德性方面的考察,较少考虑文化资历。

二、政治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演变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其中,晋朝时期是政治转型的关键阶段,从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向地方割据的时代转型,到了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的格局也已经确立。

1. 晋代政治转型晋朝时期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

晋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士族集团已经不再具有显而易见的统治地位,朝廷更多地依赖于豪强、土地豪强的组织而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魏开始,一直持续到581年北周的灭亡,历时约36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魏晋南北朝”。

这段时期的政治格局、思潮、文化艺术、经济特点等方面都非常值得研究。

1.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三国鼎立时期,即曹魏、蜀汉和东吴的时期,这个阶段在220年-265年之间,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三个国家相互争斗的状态,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国鼎立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南北朝时期,从420年南朝宋的建立开始,一直持续到581年北周的灭亡结束,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南北两个政权相互对立的状态。

2.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潮也非常丰富多彩,这个时期有五胡乱华、汉地混杂的历史背景,思想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状态,著名的思想家如王弼、郭象、陆机、陶渊明等,都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1)道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思想流传甚广,王弼是这个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成为了后来道家思想的重要基础。

(2)儒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思想也发展得非常迅速,郭象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了人性的本善,认为人性本善是可以培养的。

(3)佛教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期传到中国的佛教根据中国人的信仰习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中国佛教,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如慧遠、法顯等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3.文化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非常繁荣,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文艺作品和文艺人物。

(1)文学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师,他的诗歌写实即兴,描写自然风物,打破了此前古体诗的固有格局,使得诗歌的气息更加自然、生动。

(2)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和传承,匈奴人流傳的胡琴、西域胡乐、闽南民乐等也开始影响中国音乐的发展潮流。

高考历史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考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2)特点
从而导致门阀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选官制度:采取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考点】“汉承秦制”
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考点】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
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考点】“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考点】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东汉末年至隋朝初年,历时约380余年,包括了三国、晋朝、十六国、南北朝等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历了各种战争、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等多种重大事件。

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亮点,下面就以几个重点方面,来谈一谈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

一、政治1.政治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割据与分立,王侯一方、土地分权和军阀割据等局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宫廷政治与地方割据政治之间也出现了动态平衡,使政治生态面目全非。

2.政治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改革,包括官制、法制、配制等方面的改革。

特别是魏晋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改革,它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3.官僚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的军阀割据和拥兵自重使得官僚体制大量削弱。

随着各地王国的称雄,朝廷的统治日趋薄弱,形成了官僚体制危机。

在这种危机下,各地军阀借机割据,甚至愈演愈烈,致使政治局面和社会稳定面对着巨大挑战。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形态颇为丰富多彩,包括古文、诗歌、曲艺、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表现。

1.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极为活跃,著名的有韩愈、柳宗元、唐伯虎等。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巨大的认可,特别是魏晋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涉及了多种题材,其中以经典评论、政治辞令、散文、诗歌等为代表。

2.书法中国书法在魏晋时代发展出了新的风水,将古代各种书体以及各种变形进行了延伸,创造出了新书风。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达到了极盛的发展,书写卷是当时书法的主流形态,与此同时,田蕴、王献之、颜真卿等重要书法家的名字也传世至今。

3.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绘画也发展得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佛教壁画上和山水画上。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动荡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层面,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动荡特点和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一、政治动荡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动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制度上的变化、政权更替、民族大迁移。

1、政治制度上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

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分权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中央集权是在三国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北魏官制建立,划分为省、郡、县三级,各级官员由中央任命,实现了中央的极度集权。

而南朝各王朝虽然在官制的设定上有所不同,但也大多具有中央集权的极度发展趋势。

2、政权更替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政权更迭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些政权更替并不是单纯的统治者的更替,而是整个政治体制的变革和更替。

从东汉末年到这段时期,中国共有19个政权的更迭,平均一百年左右产生一个政权的更替。

这也反映出了这段时期政治的不稳定性和动荡性。

3、民族大迁移南北朝时期,除了汉族外,还有大量的外族人口,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少数民族的迁移和扩张。

契丹、沙陀、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在这个时期扩张和征服了大片领土,形成了各自的政治势力。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为这段时期的政治动荡增添了新的因素。

二、重要事件1、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动乱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304年至307年,是中原地区各大军阀势力之间的战争。

当时,北海王司马越宣布起兵反对晋朝,而司马睿则宣布自己为皇帝,建立东晋朝廷。

同时,各地军阀也纷纷效仿司马越的示范,先后起兵。

这场动乱持续了三年,死亡人数惨重,灾难性的后果给中国政治制度带来了深刻影响。

2、陈思王之乱陈思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末年,是由陈安子率领少数民族和地主起义军所引起的一场反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社会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社会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社会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自220年曹操南征孙权称帝,三国时代结束,开始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大约持续了400多年,见证了很多政治形势和社会变迁。

一、政治形势1. 魏晋时期:建立三国魏、蜀、吴统治,建木兰围墙,东西各建立团体,政权不稳定。

魏晋时期学术风貌多种多样,以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等方面为主要内容。

2. 南北朝时期:魏、晋两朝分裂,蜀汉灭亡,最终发展成为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治形势非常动荡,南方则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北方的政治形势是相当动荡的,各人物纷繁,相互攻伐,以权力为先,不为他人着想。

3.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或汉蔡融合是指独立民族地区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祭祀宗教及日常习惯不断向中原文明融入并发生变化。

二、社会变迁1. 化乱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不断发生化乱,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

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些制度逐渐得到了完善,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2. 群雄逐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国家三分,随后再次分裂成为南、北两个朝代。

这些草根人物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成为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名人,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 社会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逐渐变得分明,高层次的文化人士日益增多,这也对当时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时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小康之家的样子,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人口不断增长,社会实力也不断壮大。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其影响至今仍不断体现。

相信通过我们对于这个时期的简要分析,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动荡之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政治
• 一、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 时期) • 1、朝代: • ①、三国: • ⑴、魏(220——266)、 • ⑵、蜀(221——263)、 • ⑶、吴(222——280) • ②、两晋: • ⑴、西晋(266——316) • ⑵、东晋(317——420)和十六国时期(317—— 386) • ③、南北朝: • 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⑵、南朝:宋、齐、梁、陈
•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即汉化
•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即封建化。
• • • • •
• • • •
三、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 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 ㈠、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 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 各朝所沿用。 与皇权的共治……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 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 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 ㈡、九品中正制 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 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 1 、含义: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 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 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 后授官的制度。 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绩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 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右边的叫阅。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 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 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 家族往往多人出仕,于是出仕的阀阅成为家族 3 、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 荣誉和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 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4 、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 当于门第。 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微的人很难为官。(九品中正制是与门阀制度相 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 配套的选官制度,选才标准是门第)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 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 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 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 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 B.婚姻讲究门第 • C.择婿方式独特 • D.大臣拉帮结派
•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 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 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 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 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 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 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 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 改革的意义。(7分)
•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 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 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 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 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 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 展.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㈠背景: 1、民族融合 2、北魏统一北方 3、为了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㈡、内容: 1、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上: ①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制、考核制) ②地方设三长制
• ③迁都洛阳 • 3、思想文化: • ①、改变风俗习惯:改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 通婚、讲汉话、改籍贯、实行汉制 • ②、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㈢、意义: •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 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3、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 4、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隋朝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政治上: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 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 族势力强大。 3、经济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4、思想上: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 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 自觉艺术。
• • • • • • • • • • •
• 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 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 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历史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 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即农业化
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 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 四、三省制雏形出现 •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 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 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 (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 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 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 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 ——钱穆:《国史大纲》 • 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 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