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即汉化
•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即封建化。
• • • • •
• • • •
三、门阀制度和九品中正制 材料一: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 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 ㈠、门阀政治:也可称为“士族政治”,是士族 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 各朝所沿用。 与皇权的共治……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 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 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 ㈡、九品中正制 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 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 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 1 、含义:由品评官(中正)评定人才优劣、然 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豪门贵族担任中 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 后授官的制度。 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 仕宦之家门前记述功绩的柱子,左边的叫阀, 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 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右边的叫阅。东汉以后因世家大族兴起,一个 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 状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 家族往往多人出仕,于是出仕的阀阅成为家族 3 、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 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 荣誉和声望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相 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4 、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 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 当于门第。 根据材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微的人很难为官。(九品中正制是与门阀制度相 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 配套的选官制度,选才标准是门第)
2、政治上: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 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 族势力强大。 3、经济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 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4、思想上: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 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 自觉艺术。
• • • • • • • • • • •
•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 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 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 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 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 先设庙祭拜。因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 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 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 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 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 改革的意义。(7分)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 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 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 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 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 B.婚姻讲究门第 • C.择婿方式独特 • D.大臣拉帮结派
• (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 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 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 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 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 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 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 展.
• 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方式、风俗习惯、 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 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 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历史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 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即农业化
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㈠背景: 1、民族融合 2、北魏统一北方 3、为了缓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4、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㈡、内容: 1、经济上:均田制、租调制 2、政治上: ①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制、考核制) ②地方设三长制
• ③迁都洛阳 • 3、思想文化: • ①、改变风俗习惯:改穿汉服、改汉姓、同汉族 通婚、讲汉话、改籍贯、实行汉制 • ②、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 ㈢、意义: •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 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 2、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 3、加速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 4、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后来隋朝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政治
• 一、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 时期) • 1、朝代: • ①、三国: • ⑴、魏(220——266)、 • ⑵、蜀(221——263)、 • ⑶、吴(222——280) • ②、两晋: • ⑴、西晋(266——316) • ⑵、东晋(317——420)和十六国时期(317—— 386) • ③、南北朝: • 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⑵、南朝:宋、齐、梁、陈
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 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 四、三省制雏形出现 •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 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 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 (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 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 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 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 ——钱穆:《国史大纲》 • 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 的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