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适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研究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并且随机抽选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17例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而治疗组18例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再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良好率为17.65%(3/17),治疗组为55.56%(10/1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共有11例(64.71%)出现并发症,而治疗组4例(22.22%)出现并发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颅内压指数恢复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现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时,选择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效果更为突出,可推广。

标签: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常规骨瓣开颅方案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病情严重,而且进展速度快,同时患者往往伴有脑水肿、脑挫裂伤等症状出现,因此该疾病通常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所以临床上强调加强对重型颅脑损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且选择适合患者的术式[1]。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及常规骨瓣开颅方案均为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类型,且两种手术方案应用效果却有差异,为评价两种术式应用价值,本次选取35例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期待能提升患者手术效果,同时改善其预后,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并且随机抽选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1~80岁,平均(55.5±14.75)岁,该组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治疗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54.2±13.26)岁,该组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17例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1)取仰卧位,行全麻以及气管插管,将头偏向健侧后,做好固定工作;(2)选中患者额顶组织或者颞顶组织,制作切口,并将长度设定为6.0~8.0 cm,形状为马蹄形;(3)打开骨窗后,实施血肿清除操作,同时对梗死组织进行彻底切除;(4)给予患者有效止血,植入引流管后,完成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10T11:10:11.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马玉红张艳红[导读] 颅脑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 马玉红张艳红 (黑龙江省富裕县人民医院 161200)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2-0248-02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预防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护理、饮食护理、预防褥疮护理。结果 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未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褥疮、肺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发生率降低。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减少各种诱发因素,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保证。【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约占全身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重症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工矿作业等事故,其他为自然灾害、坠落、跌倒、钝器对头部的伤害,其发病急、病情重,患者意识障碍,昏迷,伤后早期常出现严重的生命体征紊乱,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心率及血压波动明显,如护理不当,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现将我科对4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五月-2012年一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6例,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18—68岁,CT提示脑挫裂伤19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合并脑疝形成5例,脑干损伤6例,35例保守治疗,11例行开颅术。 2 护理措施 2.1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预防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指严重的创伤失血、休克、或大手术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的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1.1积极治疗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 颅脑损伤脑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主要诱因,积极治疗和护理脑损伤,恢复脑功能是防止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的最基本措施。 2.1.1.1将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变化情况,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准确记录监测结果。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1.1.2 根据病情给予头部冰帽、降温或药物冬眠,有效控制中枢性高热,降低脑细胞代谢和耗氧量。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脑水肿。 2.1.2 加强呼吸道护理及肺功能监测 2.1.2.1 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按常规做好气管切开护理的同时要勤翻身、勤吸痰,选择有效抗生素。 2.1.2.2 监测肺功能早期呼吸支持 在监测肺功能时除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浅程度外,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血气分析,是监测肺功能的更重要指标,如有异常给予机械通气,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2.1.2.3 加强泌尿系统护理,保护和监测肾功能 注意观察尿量,尿量是反应肾脏血流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休克时最为敏感的监测指标,详细准确记录,特别注意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变化,定时测定尿比重,监测血生化,肾功离子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2 饮食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识障碍,需经留置鼻饲管饮食。加强胃肠功能的保护、检测及消化道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2.2.1 每1—2周更换胃管,两侧鼻孔交替插管。口腔护理2—3次每日。 2.2.2 鼻饲前后,用温开水30ml冲洗胃管,注入食物前抽取胃液,观察胃液是否呈血性或咖啡色。如是血性或咖啡色,考虑有消化道出血,立即汇报医师,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根据医嘱予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洗胃及静脉给予止血药物,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及面色的改变,做好配、输血的准备工作,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 2.2.3 固定好鼻饲管,防止管滑脱或自行拔管。 2.2.4 吸痰后鼻饲,注意食物温度、速度、灌注量、食物现配现用。 2.3 预防褥疮护理 褥疮是患者长期卧床、局部受压、以致肌肉持续贫血、营养不良引起。 2.3.1保护褥疮的易发部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定时翻身,更换体位。 2.3.2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渣屑,无褶皱,定期更换。 2.3.3 对大小便失禁的病人,应及时擦洗皮肤,及时更换床单,减少尿液或粪便对皮肤的刺激。 2.3.4 增加营养,增强病人抵抗力 2.3.5 严格交接班制度:护士长每日早晚查房,进行床旁交接,翻身检查病人的皮肤情况,因一个班次没有及时实施预防措施,就可以导致褥疮的发生,严格交接班制度。 2.3.6 做好健康指导,向其家属讲解褥疮发生的原因、危害、使他们学会预防褥疮的正确方法,使家属主动参与进来,配合护理,提高工作效率,也增加护患沟通。 治疗结果: 46例中治愈37例,治愈率为80.4%,死亡8例,病死率为19.6%,其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经及时给与相应的处置后安全渡过出血期,无1例发生褥疮、肺感染。8例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死亡。1例长期昏迷。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呕吐。 2.观察受伤局部有无口、鼻、外耳道出血或脑脊液外漏发生,眼 眶有无皮下淤血,眼球是否突出。 3.观察呼吸道有无血液、异物阻塞或舌根后坠引起的梗阻。 4.观察有无其他合并伤:黑便、血尿、关节肿痛、活动障碍。 5.并发症的观察:外伤性癫痫、消化性溃疡、角膜溃疡、关节挛 缩、肌萎缩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脑损伤后意识不清有关。 2.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及疾病导致躁动不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有关。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意识障碍、肢体局部长时间受压 有关。 5. 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与脑缺氧、脑水肿、脑出血、脑血液回 流障碍有关。 6. 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疝、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措施】 1.确保呼吸道通畅:绝对卧床休息,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者,可抬 高床头15°—30°。昏迷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及时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污,开放气道,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对脑疝病人立即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有 休克者取平卧位,补充血容量。需要手术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等。 3.病情观察和记录。按医嘱定时严密观察和记录病人的意识、瞳 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及时判断病人是否出现休克、脑疝,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 4.确保病人安全。密切观察、分析躁动的原因,加床栏,必要时 专人守护,适当约束,约束带不可过紧及缠绕肢体,以免造成末梢血液回流障碍,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遵医嘱适当使用镇定药,并观察用药效果。妥善固定,保护各种管道,防止管道扭曲、脱出、折叠。剪指甲,必要时给患者戴手套,防止抓伤。 5.加强营养。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口味的食 物,少量多餐。意识障碍患者,伤后24小时鼻饲流质饮食。 有颅底骨折者,鼻饲推迟3-5天。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每1次/2h,按摩 骨突处,每天擦浴1-2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导尿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袋1次/日,会阴护理2次/日,防止泌尿系感染。口腔护理2次/日,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眼睑不能闭合者涂眼膏。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关节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按颅脑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健康史,了解受伤原因、部位及程度。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评估有无颅高压或脑疝的临床表现。 3、了解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CT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 4、评估患者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侧卧,休克者平卧,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者抬高床头15°~20°。 2、遵医嘱给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及粗纤维含量丰富的饮食。 3、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者,及时抽吸并报告医师尽早行气管切开;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4、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意识、瞳孔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观察颅底骨折者有无脑脊液漏。 5、合并脑脊液耳漏或鼻漏者护理:①避免用力咳嗽,防止擤鼻涕、屏气、打喷嚏;②严禁局部冲洗填塞,勿挖耳、抠鼻,保持外耳道、鼻腔、口腔清洁,禁止从鼻腔吸痰,防止颅内逆行情感染; ③取头高、患侧卧位,头下置无菌巾;④推迟到4~5天后安放鼻饲管,避免鼻饲管插入颅内;⑤注意保暖,防止感冒;⑥保持大便通畅,勿

用力排便;⑦每日测体温3次,直到脑脊液漏停止后3天;⑧禁作腰穿. 6、限制入水量在2000ml/d以内,保持尿量在500ml/d以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尿失禁或尿潴留者予以导尿;下丘脑损伤引起外伤性尿崩症者按尿崩症护理常规。 7、必要时做好开颅术前准备。偏瘫、失语者协助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8、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健康指导】 1、指导偏瘫、失语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2、行开颅去骨瓣减压者,术后3~6月内进行颅骨修补术。

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外伤病人的护理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 重度颅脑损伤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①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②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③体温、呼吸、脉博、血压有明显改变。或GCS评分为3~8分者。 临床表现 ①意识障碍 ②头痛、呕吐 ③眼部征象:包括瞳孔、眼球运动、眼底的改变 ④椎体束征 ⑤生命体征的改变 ⑥脑疝 瞳孔的观察 正常瞳孔的直径2.5~4mm,对光反应灵敏,等大等圆。 观察瞳孔可分为直接光反应和间接光反应 直接光反应:正常的现象是光照的瞳孔收缩 间接光反应:光照时另一侧瞳孔也同时缩小 肢体活动情况 肌力分级法如下: 0级:无肌收缩,为完全性瘫痪 1级:有轻度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平行移动,但不能产生运动 2- :不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2+ :抗引力时只有运动的起始动作 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 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3- :抗引力时有部分运动幅度 3+ :抗引力抗最小阻力时有完全运动幅度 4级:能抗阻力动作,但较正常差 5级:肌力正常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临床常用GCS对伤者的睁眼、言语、运动三方面所得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 最高分为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9~11分为中度;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3分。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 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运动反应 自动睁眼4 回答正确5 遵命动作6 呼唤睁眼3 回答错误4 定痛动作5 刺激睁眼2 吐词不清3 肢体回缩4 无反应 1 有音无语2 异常屈曲3 不能反映1 异常伸直2 无动作1

颅脑损伤护理查房

2015年ICU科第二季度业务/教学查房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时间:2015年5月28日16:00 地点:七楼多媒体会议室 主持人:方琼訇 参加人员:详见签名单 护士长:今天由我们ICU组织的全院第二季度护理查房,今天的查房主要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查房。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建筑、工矿的工伤事故,运动损伤及自然灾害等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因难产或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亦偶见。在我们医院以急诊病人居多,在我们ICU外科病人中颅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年中颅脑损伤的病人给我们医院带来的收入有一千多万,因此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首选由责任护士进行下病情介绍。 ***:由我来做下病历简介:姓名:*** 性别:男年龄:26岁床号:8床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多发伤,开放性特重型颅脑损伤,脑干损伤,开放性脑挫裂伤(额叶,左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顶枕部,侧)、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额颞骨,左侧;颞骨,右侧),颅底骨折,头皮挫裂伤,休克代偿期;胸部损伤:双肺肺挫裂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左肾挫裂伤,左颧弓骨折,左上颌骨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擦伤。 现病史:患者缘于入院前约2小时被小车撞到(具体不详),即致人事不省,呼之不应,头面部、口鼻腔、双外耳道等多处活动性出血,呼吸深快,四肢冰冷,无呕吐,无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伤后急呼我院"120",救护车送入我院,即予吸氧、吸痰、心电监护、持续导尿、伤口包扎、输液、气管插管等治疗,并

精选-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注意有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2. 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3. 合并颅底骨折者注意耳、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4. 开放性颅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护理措施 1.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3.颅底骨折耳鼻腔有液体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填塞。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5.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去。若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属保管。 6.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7.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2.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工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3.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4.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护理措施 1. 同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知医师。注意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 3.颅内压增高清醒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一30度),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位。4.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5.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l.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2.注意劳逸结台,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4.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5.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五、脑室引流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1. 观察有无出现头晕、呕吐、虚脱,,防止颅内压低压综合征。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症状(外引流可在短时间内使颅内压下降较快,因皮质塌陷,血管拉长、断裂而易形成硬膜外血

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重症颅脑损伤的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适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研究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并且随机抽选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17例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而治疗组18例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再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对照组良好率为17.65%(3/17),治疗组为55.56%(10/1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共有11例(64.71%)出现并发症,而治疗组4例(22.22%)出现并发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颅内压指数恢复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现重症颅脑损伤的患者,予以手术治疗时,选择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效果更为突出,可推广。 标签: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重症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常规骨瓣开颅方案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病情严重,而且进展速度快,同时患者往往伴有脑水肿、脑挫裂伤等症状出现,因此该疾病通常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所以临床上强调加强对重型颅脑损的有效治疗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并且选择适合患者的术式[1]。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及常规骨瓣开颅方案均为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类型,且两种手术方案应用效果却有差异,为评价两种术式应用价值,本次选取35例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期待能提升患者手术效果,同时改善其预后,总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进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对象,并且随机抽选35例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1~80岁,平均(55.5±14.75)岁,该组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治疗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54.2±13.26)岁,该组则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方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17例均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方案:(1)取仰卧位,行全麻以及气管插管,将头偏向健侧后,做好固定工作;(2)选中患者额顶组织或者颞顶组织,制作切口,并将长度设定为6.0~8.0 cm,形状为马蹄形;(3)打开骨窗后,实施血肿清除操作,同时对梗死组织进行彻底切除;(4)给予患者有效止血,植入引流管后,完成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

重症颅脑损伤肺部感染的联合用药效果及 其影响因素分析 颅脑损伤多由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升高。颅脑损伤会造成神经系统受到创伤,同时呼吸中枢的损伤,呼吸系统功能也会同时受到影响,呼吸的低位中枢或者支配呼吸肌的脊髓受到破坏,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1]。因此,在临床上采取有效早期干预方式,控制和改善呼吸功能,对于颅脑损伤的恢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致残率与死亡率极高,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死亡率,而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就是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影响极大[2]。本研究对同期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的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重度颅脑损伤伴肺部感染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男性37例,女性29例,年龄41-69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7例,年龄44-71岁。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颅脑损伤前存在呼吸道感染和肺部感染者、严重慢性脏器功能不全者、使用过麻醉剂、镇静剂等中枢抑制剂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采取相应治疗,对照组用头孢米诺钠进行静滴,观察组前期用头孢米诺钠进行静滴,后面改用头孢唑肟钠静滴。(1)对照组使用头孢米诺钠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滴,3天后改为1g,观察一周后效果如何。(2)观察组先用头孢米诺钠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滴,3天后改用头孢唑肟钠2g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进行静滴,观察一周后效果如何。 3.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血、尿常规,X线胸片,肝肾功能等方面检查,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效果。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1、定义: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所有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颅脑外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死亡率高的特点。 2、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是判断患者病情轻重及脑功能状态的可靠指标之一。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不仅要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的程度及变化。瞳孔是判断颅脑损伤后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对光反应的灵敏。体温、脉搏、呼吸,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资料,观察过程中发现异常,如: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严重意识障碍和生命体征变化,提示脑疝的可能,血压下降,呼吸深慢,脉搏缓慢常提示颅内增高的表现,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 (2)呼吸道的护理:对没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使其取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翻身叩背利于痰液、呕吐物、口咽分泌物排出以防误吸。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患者:定时湿化气道,及时吸痰,痰液粘稠着可配合雾化吸入及翻身叩背,注意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保证患者舒适。

(3)卧位:抬高床头15至30度,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头部经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饮食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 (5)口腔及眼部护理:口腔护理一天两次,观察患者口腔情况正确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保持口腔清洁、湿润使患者舒适。做好眼部护理,闭合不全的患者应遵医嘱给予眼药水和凡士林纱布覆盖。 (6)泌尿系护理: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易发生尿储留和尿失禁,对于流置尿管的患者应定时每日会阴护理两次,每三天更换尿袋,定时膀胱冲洗,定期更换尿管,定时放尿,以训练患者的膀胱贮尿功能。 (7)便秘:根据病情遵医嘱应用缓泻药,如:白色合剂、液体石蜡、开塞露等,必要时行灌肠。切记患者用力排便、排气,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8)引流管的护理:护士应明确引流管的名称、目的及放置方法,妥善固定,观察引流管的颜色、性质及量,告知患者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保持引流管通畅。如患者需外出或检查治疗,当班护士为患者夹闭引流管以免引起逆行感染,引流管拔除后注意观察有无渗血渗液,以防脑脊液漏发生,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各班认真做好交接班。

脑外伤病人的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等变化,观察有无脑疝的先兆症状,如有异常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处理。 2.绝对卧床休息,头部抬高15~30度,头部放置冰枕,以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保持病人情绪稳定。(要有效置冰枕)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中心吸氧,头偏向一侧,如有呕吐物及分泌物应及时清除,并记录颜色、量及性质,且注意无菌操作。 4.避免诱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进食速度不宜太快,以防呛咳,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打喷嚏及咳嗽。 5.根据病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及速度(30~40d/min)给予抑制脑水肿的药物,并认真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防止管道堵塞、脱落及扭曲,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在位。 6.做好尿道口护理,给予会阴擦洗及膀胱冲洗每日2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更换导尿管,并认真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性质,防止导尿管堵塞、受压。 7.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给予每日腹部按摩2次,每次30分钟,必要时给予软化大便的药物。 8.给予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促进患者排痰,并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使用气垫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处理,预防褥疮形成,做好基础护理。 9.做好口腔护理,给予每日口腔护理2次,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并认真观察口腔内的情况。 10、饮食应给予适温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过硬、粗糙的食物,并观察消化情况。 11、应患者较烦躁,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必要时可给予约束带约束在床及镇静剂使用。 12、给予床栏使用,防止意外摔伤。 13、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抱有信心,减轻焦虑感。 ÷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呼吸道内分泌物不能排除有关。 2、有口腔黏膜改变的危险:与病人无自主活动能力及营养失调有关。 3、尿路感染:与长期导尿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局部受压过久有关。 5、有便秘的危险: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 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量不足,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需要量 增加有关。 7、活动无耐力:与长期卧床,身体虚弱有关。 8、恐惧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9、知识缺乏:与缺乏信息来源有关。 10、潜在并发症:脑疝、坠积性肺炎、静脉炎、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消化道溃疡。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原则(一)、对已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病人,在积极采取各种抢救措施的同时尽快查明是否合并重要脏器损伤,对合并伤积极治疗。 (二)、 1、对有明确手术指征的,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2、无手术指征的及术后治疗原则: (1)注意保持气道通畅,给氧治疗。包括:A、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注意口、鼻腔伤口处理以止血。B、若有舌后坠可试安放口咽通气管。C、若有严重的颌面骨折渗血影响呼吸,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放置带气囊的气管套管以防渗血误入气管。D、若有胸部情况影响呼吸做相应处理。 (2)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20%甘露醇(1-2g/kg、次),每8小时至6小时静推,同时可合用速尿及白蛋白。应用甘露醇应注意病人心肾功能。 (3)止血药物应用。一般应2-3天,既可针对脑外伤又可治疗应激性溃疡。 (4)抗生素应用。包括:A、全身以静脉点滴抗生素预防感染;B、做雾化吸入以湿化祛痰以防呼吸道感染;C、做膀胱冲洗以防泌尿系感染。 (5)激素应用。A、能稳定细胞膜,减轻脑水肿、降颅压;B、减轻脑实质及脑膜炎症反应;C防止脑室孔道及颅底纤维粘连,防止脑积水发生。一般0.5-1mg/kg,应用3-5天。 (6)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治疗。A、应用制酸剂如洛赛克;B、早期

开放胃肠道,鼻饲饮食。 (7)改善脑部微循环及解除血管痉挛治疗。包括:A、用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B、由于创伤后高血粘状态,早期可应用活血药物治疗,但注意血凝机制及出血情况;C、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和脑脊液的氧分压,改善脑缺氧,促使患者尽快苏醒。患者吞咽和咳嗽反应恢复快。只要没有禁忌尽早可开始治疗。 (8)降低代谢亚低温疗法。应及时早期,体温33-35度,头部30度,减少氧耗,减少代谢,为组织安全度过水肿期和后续治疗提供时间。保护作用:A、可显著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B、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C、可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的产生,减轻内源性毒素对脑组织细胞的损害;D、可减轻脑细胞结构蛋白的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9)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注意血离子、血糖、尿素氮、肌酐及血常规监测,及时调整血浆渗透压使之处于正常范围。 (10)催醒疗法。包括:A、营养脑细胞药物应用;B、预防各种并发症,这是长期昏迷患者苏醒的基本条件;C、适时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药物,以防加重脑损害,加深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延迟或阻碍患者意识恢复;D、音乐疗法;E、高压氧治疗,通常30d-90d;F、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应手术治疗;G、针灸和外周神经电刺激。 (11)镇静止抽治疗。严重躁动不安,可以冬眠1号半量肌注(只有镇静无抗癫痫作用);苯巴比妥具有镇静和保护脑细胞作用,同时具有良好抑制癫痫作用。但深昏迷者不用苯巴比妥钠,因其有抑制呼吸、加重意识障碍;安定是控制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

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护理 颅脑损伤的病人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伤后当即昏迷,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上;临床上除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及某些定位体征外,在较重的脑挫裂伤者,其昏迷 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并伴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和瞳孔的显著变化;同时常合并颅骨骨 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来说脑挫裂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由于颅内损伤范围、大小、轻 重不同,脑的重要结构受损情况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也有很大差异。而且对昏迷的病 人很多症状难以发现,在病灶的定位诊断上也不易准确。目前较先进的医用诊断器材和技术,如CT扫描、MR、ECT、脑超声、颅内压监护等的不断应用,对脑挫裂伤及其变化亦可较好地作出直接或间接的诊断。 脑挫裂伤病人常合并颅内血肿。在伤后观察中,当病人的意识障碍加重,血液呈阶梯状上升,脉搏多减慢,一侧瞳孔先短暂缩小,随即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发生瘫痪等脑疝表 现时,应考虑可能继发性颅内血肿形成;同时颅内压监护显示颅压增高CT可显示颅内血肿 的征象。如其临床表现逐渐加重,应注意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问题,必要时复查CT,而且 密切观察广泛脑挫裂伤及脑水肿的变化。 颅脑损伤,尤其是极严重的损伤,病理变化复杂,症状多种多样,病情变化快。因此,护理 工作极为繁重和重要。护理质量常影响病人的安危,必须细心,全面考虑,迅速及时掌握病 情变化,不失时机地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抢救。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般病例每1—2小时观察一次,严重病例15—30分钟观察一次。 1、意识状态:意识障碍是颅脑疾患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嗜睡、朦胧、浅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通过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对判断病情轻重有很大的帮助。观察方法是 呼唤病人的名字、词句性谈话,轻拍或捏病人皮肤,以至针刺,压迫眶上神经。 2、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光反射是否存在。如有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 应迟钝或消失,提示脑受压。如两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差,或出现眼球分离,表示有脑干损伤。如先是一侧散大,以后两侧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甚至眼球固定,病人深昏迷,说明病情危重,接近死亡。 3、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包括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等,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根据之一。(1)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血压进行性升高是颅内增高代偿期表现。(2)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呼吸浅促而不规则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脑干功能衰竭)。(3)体温观察: ①昏迷长期卧床者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应考虑肺、泌尿系统、颅内感染。②伤后顽固 性高热或体温不升,深昏迷,示下丘脑损伤。③手术后3天以内体温38—38.5℃,首先考虑 术后吸收热,超过38.5℃则应警惕感染发生。 4、头痛、呕吐及视力障碍:是颅内压增高常见的三个主要症状。(1)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意识障碍常是颅内压剧增的表现,要警惕脑疝的形成。(2)长期慢性渐进性头痛,呕吐 伴视乳头水肿是慢性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 5、肢体活动和癫痫发作情况:(1)观察四肢有无自主活动,是否对称活动,肌张力情况,伤后立即出现的偏瘫多是原发脑损伤的表现,而伤后若干时间才开始有一侧肢体瘫痪或原有 偏瘫呈进行性加重,尤其伴有意识障碍加重时,则多为继发性病变(如血肿、脑水肿等), 一般多出现在病变对侧的肢体。四肢持续性或阵发性强制抽搐是脑干损伤的表现,(2)癫 痫本身可以加重组织原有的损伤,发作类型以大发作或局限发作为多见,应注意观察开始抽 搐的部位,次数及时间,发作时瞳孔对光反射是否存在;是否有大小便失禁,咬伤唇舌等, 是否有去大脑僵直样抽搐。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进展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其特点是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护理工作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脑损伤; 护理进展 1病情观察 1.1意识 意识的变化标志着病情的好转或恶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通过对话、呼吸、给痛觉刺激以及是否睁眼来判断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精神状况及辩识力、记忆力、计算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1],由于神经外科手术绝大多数采用全身麻醉,术后常应用冬眠疗法[2]。因此,要正确区别全麻未醒、冬眠状态及意识障碍。护士记录时应作动态分析,如躁动者突然安静、昏睡,应怀疑病情恶化或排除是否用过镇静剂;深昏迷病人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毛、吞咽、咳嗽等反射),提示病情好转。 1.2瞳孔 瞳孔是反映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一侧瞳孔进行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且伴有呼吸深大。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提示可能发生脑疝,应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可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但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

意识障碍[2],应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1.3生命体征 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浅慢(二慢一高)常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尤其是中枢受损;体温升高则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2颅内压的监护 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长期以来,临床上把颅内压(ICP)作为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定。1891年Quincke首创用腰穿来直接测量颅内压,直到1960年Lund2berg创用了持续ICP记录,目前颅内压监测应用微型压力传感器,将颅内压用记录器描记下来,对颅内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正常成人平卧时ICP(20cmH20(1cmH20=叭098kPa)出现ICP增高时应引起高度重视[3]。特别在颅脑手术后,结合病人生命体征、意识可以预测术后出血或脑水肿,颅脑术后出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脑水肿一般在术后48—72h达高峰。因此,术后3d内监测颅内压极具临床意义[2]。李珍兰等[4]主张伤后或术后连续监护ICP的同时监测脑灌注压(CPP),认为同时监测ICP和CPP,不但能了解颅内压,同时还能了解脑的血流量和脑组织的含氧量。监护一般约1周左右。在ICP、CPP的监护下采取有效的降颅压措施,可避免滥用脱水剂而引起的并发症。通过观察ICP、CPP发现,ICP<20cm H20、CPP>95cm H20的病人预后良好;ICP>82cmH20、CPP<68cmH20者预后较差。

【实用】-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 【护理评估】 1.病史:应着重询问受伤时间、致伤原因、致伤源的强度和作用部位及伤口的情况。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可采用格拉斯哥评分表进行评估。 3.颅内压增高: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有无视神经乳头水 4. 评估是否有呼吸道阻塞。 5.心理社会反应:评估家属的不安与恐惧。 【护理问题】 1.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 2.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脱水治疗有关。 3.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4. 潜在并发症:癫痫发作。 5. 有营养失调的危险:与禁食有关。 6. 焦虑、恐惧:与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担心治疗效果有关。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1.2.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1.3. 伤后暂禁食水,遵医嘱给予饮食。 1.4. 安全护理:对于躁动的病人应加床档并适当应用约束带,使用约束带时应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及血运情况,防止勒伤发生。 1.5. 遵医嘱给与术前处置及宣教。 2.术后护理 2.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肌力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体位:全身麻醉未清醒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醒后血压平稳者

可抬高床头15o-30o,以利静脉回流。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深昏迷患者应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口腔内分泌物排出。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2.4. 管道护理:各种管道应妥善固定,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防止引流管堵塞脱落。 2.5. 加强营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 2.6.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2.6.1 预防压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Q2h翻身扣背。 2.6.2 预防泌尿系感染:定时清洗外阴、肛门。留置导尿管,遵医嘱冲洗膀胱;定期更换尿管及引流袋,各项处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6.3 暴露性角膜炎:眼睑闭合不全者,给与眼药膏保护;无需随时观察瞳孔时,可用纱布遮盖上眼睑。 2.6.4 卧床时保持肢体功能位,术后早期进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按摩等,恢复期鼓励病人坐起主动锻炼,当病人能站起时,指导病人离床活动,并给予协助,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2.7. 给予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或家属讲出心理的焦虑、恐惧,帮助其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康复的信心。 【健康指导】 1. 休息:卧床休息,减少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 饮食: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3. 用药:指导遵医嘱服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复查。 4. 功能锻炼:长期卧床及功能障碍者,指导皮肤护理及肢体、语言功能训练。 5. 心理指导:轻型脑损伤患者应尽早自理生活。对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应给于适当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 【护理评价】 1.病情观察仔细、及时,避免窒息。 2.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3.保持皮肤完好无损。能维持足够的营养。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

颅脑外伤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1.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注意有无偏瘫、失语、癫痫等。 2. 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 3. 合并颅底骨折者注意耳、鼻腔有无液体流出。 4. 开放性颅脑外伤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护理措施 1?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3?颅底骨折耳鼻腔有液体流出者,用消毒纱布覆盖,切忌用棉花填塞。 4?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用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5 ?注意口腔内有无动摇牙齿,如有应拔去。若有假牙应取下交给家属保管。 6 ?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7.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 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 ?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4 ?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 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5 ?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 等 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血压、意识、瞳孔等,观察72h,稳定后再酌情根据医嘱观察。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吸痰工具,随时准备做好气管切开的配合和护理。 3?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并注意观察低血钾征象。4?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 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 护理措施 1.同神经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处皮下肿胀,及时通知医师。注意引流液颜色 及量的变化。 3. 颅内压增高清醒及手术后清醒者取头高位(15 一30度),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休克者平卧 位。4 ?躁动患者应加保护性约束。 5 ?外伤性癫痫患者按癫痫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I ?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2?注意劳逸结台,保证睡眠,可适当的进行户外活动(颅骨缺损者要戴好帽子外出,并有家属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3 ?告之患者颅骨缺损的修补,一般需在脑外伤术后的半年后。 4 ?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 停药,出院后一个月门诊随访。 5 ?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五、脑室引流护理常规观察要点 1.观察有无出现头晕、呕吐、虚脱,,防止颅内压低压综合征。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症状(外引流可在短时间内使颅内压下降较快,因皮质塌陷,血管拉长、断裂而易形成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要密切观察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 2?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保持引流管通畅。4?观察脑脊液的颜色、量的变化。护理措

颅脑损伤的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概述】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 按损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 常见的颅脑损伤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者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合并存在。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颅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 【临床表现】 患者受伤后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意识、思维、感觉、运动障碍等。 【分类】 根据损伤的部位可以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 1、头皮损伤:①头皮血肿②头皮裂伤③头皮撕脱伤 2、颅骨损伤:①线性骨折②凹陷性骨折 3、颅脑损伤 【护理要点】 (一)观察病情 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多较危重,应严密观察,作详细记录,一般3-5日内,每1-2小时观察一次,严重者15-30分钟观察一次。 1、意识情况: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①昏睡: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可唤醒,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深浅反射均存在。 ②昏迷:意识丧失,呼唤及刺激不能使其清醒,可分a、浅昏迷b、深昏迷 2、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是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对病情较重者每15 -30分钟观察一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伴深昏迷是病人临危的现象。 3、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定时测量并记录,如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先快后慢而有力,呼吸先快后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警惕有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早期,须立即处理,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8-39℃之间。若体温下降又变增高尤其在受伤一周后持续高热,应考虑又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发生感染。 4、肢体活动: ①注意观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程度。 ②伤后立即出现偏瘫,多为原发性脑损伤。 ③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原有的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发性脑损害所致,脑部病灶多在瘫痪肢体的对侧。 ④头痛、呕吐:a、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警惕发生脑疝的可能。b意识障碍不太深者可因头痛而表现躁动不安,应注意防护,避免发生坠床或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完整版)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代谢变化,如高能量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低蛋白血症等,但是直至几年前神经外科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才被纳入治疗方案。此后一些研究报道认为,足够的营养支持和恰当的代谢干预能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1]。为此,在充分评估病人的代谢状况之后,应重视改善脑组织及脑外器官组织的氧供,加强营养支持和实施代谢调理,以早期补充热量和蛋白质及减少负氮平衡,有助于改变代谢反应、改善预后和降低感染发生率。营养支持途径有胃肠外营养(PN)和胃肠内营养(EN)两种方法。 1营养状况的判定 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提供有效营养支持的基础,可以通过病和膳食状况、临床检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4个基本途径进行,主要的评价指标有:1、体重;2、三头肌皮肤皱褶(TSF)厚度;3、上臂中部肌肉厚度;4、肌肝身高指数;5、血浆蛋白测定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6 氮平衡。 2胃肠外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以免发生返流误吸、呼吸道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胃肠道功能障碍或有消化道出血、感染的患者也应采用胃肠外营养。 2.1 PN可通过中心静脉和周围静脉两种途径给予。中心静脉为首选途径,可通过颈外静脉、头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插管实施,以后两种为常用。对于某些病人,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也是适宜的,因其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其适应症为:1、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不超过2周;2、中心静脉插管难以实施。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周围静脉:长期静脉营养,热卡和蛋白质需求大于周围静脉支持的安全极限,对液体摄入有限制者。周围静脉插管尽可能采用手臂静脉。 2.2 营养需求 每天补充的能量应在头3天内按146.4kJ/(kg·d),继之以121.336kJ/(kg·d),持续至少3周。要纠正负氮平衡,应按0.2~0.3 (kg·d)的水平补给氮。最佳氮源为L-氨基酸,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之比约为1:2。应激状态下可选用支链氨基酸,可以减少蛋白分解,增加氮储留,促进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