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巴金 导学案 答案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8 《短文两篇》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解释词语旸谷:姮娥:3.整体感知(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答:【课堂学习】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答: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答: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答: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答:【巩固提升】8.古诗文默写(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2)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4)《与朱无思书》中: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课外阅读遇见树苏沧桑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
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用)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设计:吴泽群审核:审批:印制数量: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学习课题:8、短文两篇《日》《月》巴金第_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学习过程:(备注栏内请老师们补充复备情况,请同学们补充课堂笔记)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时间安排备注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1、你能说说下列故事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2、走近巴金。
3、“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巴金在这两篇短文中要表达什么呢?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读完,灯片出示下列词语,请第1组逐一朗读,然后全班齐读)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露.台()一撮.灰()奔.月()2、(朗读课文,《日》第2组,先单个读前4段,然后齐读第5段。
《月》第3组,先单个读1-5段,然后齐读第6段。
出示灯片:)整体感知课文:(1)《日》《月》这两文中“日”“月”分别代表着什么,找一找两文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词或句。
(2)面对日和月,作者分别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教师板书《日》—光和热—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月》—冷、死—某某人、姮娥奔月)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一)合作研讨-《日》(1题,第四组,2题,第五组,3题,第六组,4、5题,第七组,6题,第八组)1、作者所写的“飞蛾”“夸父”,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的目的,结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者写这两个事物有什么用意?说故事,入新课,知作者4’朗读正音4’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巴金其人,在书上做好笔记,准备进行介绍。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知识链接。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颐.()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3.重点词语释义。
名:斯:德馨:上: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蕃:濯:清涟:植:亵:焉:隐逸:君子:噫:鲜:宜:4.特殊句式5.一词多义(句、之、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短文两篇学案答案
《短文两篇》学案李颖学习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象征手法。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含义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预习指导:一、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巴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时代背景——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
二、理解生字,注音:旸姮皓浸三、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文中提到的故事1、飞蛾扑火——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
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
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
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
八年级下语文 巴金短文两篇 导学案
八年级下语文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八年级下语文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八年级下语文[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第22课时第二课时《月》段落结构第一部分(1~3段):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写下在孤独重泉的月下,整理思绪:忧伤沈重的。
第三部分(6段):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1、月亮在文中领略到的注重感觉就是什么?你就是通过哪些描绘体会出的?你能够M18x至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抒发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望.“热”“死去”感情色彩猛烈,形象地表达出来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反感和憎恶。
3、姮娥象征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她寓意着那些期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
提及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就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发生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去了的星球而嫦娥的,作者虽用疑点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倾注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本散文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最后一句,请你发挥想像,猜猜“她”看见了什么人的人影?对冰冷世界的憎恨与厌烦对温暖和光明的极其向往《月》主题《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
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
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
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尔后,写到了“嫦娥奔月”。
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八年级下语文 巴金短文两篇 导学案
八年级下语文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5f253d2f-7157-11ec-88cd-7cb59b590d7d八年级下语文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八年级以下的汉语和lbrack;巴金的两篇散文]学习指导案例第22课时第二课时《月》段落结构第一部分(第1至3段):写下月亮有一种独特的寒冷感。
第二部分(4、5段):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第6段):写道,她跑到月球去改变寒冷的月光,让死亡的星球重生。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月亮给作者带来的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文章中很多地方提到我只感觉到脸上的冷光,"面对冷月","看着明月,,我总觉得冷光冷气浸在我身上,“月光很冷”,“月光是死亡之光”等等,这种意境能让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疑为地上霜”,苏轼的“冷得跳不动,影不清”《大地上》,李商隐的《萧镜却忧云变庙,夜歌应觉冷月色》等2.《月光是死亡之光》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章中反复写的“冷”和“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她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引用月亮尽头的“她奔向月亮”的传说?她象征着那些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人们。
引用传说结尾是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亮的冰冷,为了这个已死了的星球而奔月的,作者虽用疑问语气,但在姮娥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4.这首散文诗是如何表达作者的心情的?最后,请用你的想象力猜猜她看见了谁?对冰冷世界的憎恶与厌倦对温暖和光明的无比向往《月》主题月亮体现了巴金微妙而安静的一面。
作者的月亮只感觉到脸上的冷光。
在月光下独自行走,孤独而寒冷。
这反映了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望。
后来,他写了《嫦娥奔月》。
她为了一个未知的理想放弃了一切,但“妄想”改变了冰冷的星球和冰冷的月光。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4 共计2 课时课题:《短文两篇》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重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加点字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3、翻译加点词(1)、逐走..:(2)、欲.得饮:(3)、饮于河.:(4)、大泽.:(5)、邓林..:【合作探究】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4、《夸父逐日》要表达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神?5、(1)、《共工怒触不周山》中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2)、经过:(3)、结果:(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6、(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提高】课内语段阅读(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1)、逐.日()(2)、逐走..()(3)、入.日()( 4)、欲.得饮.()()(5)、饮于河..、渭()(6)、河、渭不足.()() (7)、北.饮大泽()(8)、弃其.杖()2、翻译重点语句(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2)、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用来比喻什么?(二)、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八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2)
年级学科准印份主管领导签名课题:集体备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课型:审核:备课组长签名:年级班第学习小组姓名:得分:短文两篇巴金【学习目标】1、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分析“日”“月”的特点,理解其象征义。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调动自身的情感的体验,找出文章的情感脉络。
【学习指导】1、学习生字词及读音。
2、反复诵读课文,将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理解表达出来。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以及回忆性散文随笔《随想录》。
2、背景链接: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_________,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家。
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
设计:管庆春
一、学习目标:
1.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散文诗,提高感悟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收集关于“日”“月”的诗词、名句。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字。
现、当代作家。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
三、合作探究《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作者在赞美他们。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
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这
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
界吗?”
飞蛾、夸父热烈追求光和热的牺牲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
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是为整个世
界的光明和幸福,所以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胜利的期盼、向
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
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
追求吗?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你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
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末尾引用嫦娥奔月是为了赞美她的献身精神
四、作业
1、收集本课所学中累积的“日”“月”诗词,抄写在背诵本上。
2、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