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知识点与例题讲解、题型、方法技巧(理科)
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及经典题型

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及经典题型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它研究了在三维空间内的几何形体。
本文将介绍高中立体几何的主要知识点和经典题型。
知识点以下是高中立体几何的主要知识点:1. 空间几何基础:点、线、面的概念及性质。
2. 参数方程和一般式方程:用参数或方程表示几何体的方法。
3. 立体图形的投影:点、直线、平面在投影中的表现形式。
4. 空间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直线、平面之间的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
5. 直线与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交点、垂线、倾斜角等概念。
6. 空间角的性质:二面角、棱锥、棱台等形体的角度关系。
7. 空间几何中的直线及曲线:空间中直线与曲线的方程及性质。
8. 空间立体角:球、球台、球扇等形体的角度关系。
9. 空间的切线:曲线在空间中的切线方程及其性质。
10. 空间的幂:圆、球及其他形体的幂的概念和性质。
经典题型以下是高中立体几何的经典题型:1. 求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问题:例如,给定一直线和一个平面,求它们之间的交点、垂直线、倾斜角等。
2. 求空间角的问题:例如,给定两个平面的交线,求二面角的度数。
3. 求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例如,给定一条直线和一个曲面,求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4. 求切线和法平面的问题:例如,给定一个曲线和一个点,求曲线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及法平面方程。
5. 求空间形体的幂问题:例如,给定一个球和一个平面,求平面关于球的幂及其性质。
以上只是一些经典的立体几何题型,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可以加深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希望本文对高中立体几何知识点和题型的介绍能够帮助到你。
祝你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取得好成绩!。
立体几何大题方法和技巧讲解

立体几何大题方法与技巧讲解空间向量问题基础知识:线面平行: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3.平行平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相交的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4.平行平面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5.性质: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线面垂直: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3.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4.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证明方法:如何证明线面平行常用方法①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线面位置落差大时(平移法)② 构造平行四边形, 线面位置相当时 ③ 通过面面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 如何证明线面垂直 1) 题目中给出的垂直条件2) 特殊的图形(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等) 3) 勾股定理证明垂直(偶尔利用相似证明垂直) 4) 通过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 ● 空间向量建系问题① 找出和底面垂直的直线 ② 找出底面相垂直的直线 ③ 建立直角坐标系 ● 三个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90,0(00 两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2121cos l l l l ⋅=θ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90,0[0,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nl nl ⋅==φθcos sin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180,0[00, 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2121cos n n n n⋅=φθ1l 2l θl nθ1n 2n如果面面所成的角为锐角,则2121cos cos n n n n ⋅==φθ,如果面面所成的角为钝角,则2121cos cos n n n n ⋅=-=φθ是否存在一点问题线段BD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CE 平面AFM 即证:线CE 和法向量垂直 判断线段BE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平面CDQ ⊥平面BEF 即证:两个面的法向量垂直证明 直线FG (不在平面BCD 里面)与平面BCD 相交. 即证:线和面的法向量不垂直例子1.(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平面ADEF ⊥平面ABCD .四边形ADEF 为正方形,四边形ABCD 为梯形,且//AD BC ,90BAD ∠=︒,1AB AD ==,3BC =.(Ⅰ)求证:AF CD ⊥;(Ⅱ)求直线BF 与平面CDE 所成角的正弦值;(Ⅲ)线段BD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直线//CE 平面AFM ? 若存在,求BMB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本小题满分14分)解:(Ⅰ)证明:因为ADEF 为正方形,所以AF AD ⊥.又因为平面ADEF ⊥平面ABCD , 且平面ADEF平面ABCD AD =,所以AF ⊥平面ABCD .所以AF CD ⊥.………………4分EDCBA F(Ⅱ)由(Ⅰ)可知,AF ⊥平面ABCD ,所以AF AD ⊥,AF AB ⊥. 因为90BAD ∠=︒,所以,,AB AD AF 两两垂直.分别以,,AB AD AF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因为1AB AD ==,3BC =,所以(0,0,0),(1,0,0),(1,3,0),(0,1,0),(0,1,1),(0,0,1)A B C D E F , 所以(1,0,1),(1,2,0),(0,0,1)BF DC DE =-==. 设平面CDE 的一个法向量为(,,)x y z =n ,则0,0.DC DE ⎧⋅=⎪⎨⋅=⎪⎩n n 即20,0. x y z +=⎧⎨=⎩令2x =,则1y =-, 所以(2,1,0)=-n .设直线BF 与平面CDE 所成角为θ, 则|2(1)|10sin |cos ,|552BF θ⨯-=〈〉==⨯n .……………….9分 (Ⅲ)设( (01])BMBDλλ=∈,, 设()111,,M x y z ,则()1111,,(1,1,0)x y z λ-=-, 所以1111,,0x y z λλ=-==,所以()1,,0M λλ-, 所以()1,,0AM λλ=-.设平面AFM 的一个法向量为000(,,)x y z =m ,则0,0.AM AF ⎧⋅=⎪⎨⋅=⎪⎩m m因为()0,0,1AF =,所以000(1)0,0. x y z λλ-+=⎧⎨=⎩令0x λ=,则01y λ=-,所以(,1,0)λλ=-m .在线段BD 上存在点M ,使得//CE 平面AFM 等价于存在[0,1]λ∈,使得0CE ⋅=m .z D y DxDEDCB A FM因为()1,2,1CE =--,由0CE ⋅=m , 所以2(1)0λλ---=, 解得2[0,1]3λ=∈, 所以线段BD 上存在点M ,使得//CE 平面AFM ,且23BM BD =.……………….14分2 .主要是C 点的坐标怎么表示(一是画出底面的平面图找出相应关系,二是利用向量平行BA CD 21=) (本小题14分)如图,四边形ABCD 和三角形ADE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B ∥CD ,AB BC ⊥,60DAB ∠=,4AB AD ==,AE DE ⊥,AE DE =,平面ABE 与平面CDE 交于EF . (Ⅰ)求证:CDEF ;(Ⅱ)若EF CD =,求二面角--A BC F 余弦值;(Ⅲ)在线段B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AM EM ⊥?若存在,求BM 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7)(共14分)解:(Ⅰ)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 因为AB ⊂平面ABE ,CD ⊄平面ABE , 所以CD ∥平面ABE .因为CD ⊂平面CDE ,且平面ABE平面CDE EF =,所以CD ∥EF . ........4分(Ⅱ)如图,取AD 的中点N ,连接BN ,EN .在等腰△ADE 中,.EN AN ⊥因为平面ADE ⊥平面ABCD ,交线为AD ,又EN AD ⊥,所以EN ⊥平面ABCD .所以.EN BN ⊥ 由题意易得.AN BN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N xyz -,则(0,0,0),N (2,0,0)A ,(0,23,0)B ,(3,0)C -, (2,0,0)D -,(0,0,2)E .因为EF CD =,所以(3,2)F -.设平面BCF 的法向量为(,,)x y z =,n (1,3,2),(3,3,0),BF BC =--=-- 则0,0,BF BC ⎧⋅=⎪⎨⋅=⎪⎩n n 即320,330.x y z x y ⎧--+=⎪⎨-=⎪⎩ 令3y =1,1x z =-=.于是(3,1)=-n .又平面ABCD 的法向量为(0,0,2)NE =,所以5cos ,5NE NE NE⋅〈〉==n n n 由题知二面角--A BC F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A BC F 的余弦值为5分 (Ⅲ)不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使AM EM ⊥,理由如下:若AM EM ⊥,则0EM AM ⋅=.因为点M 为线段BC 上的动点,设(01),CM tCB t =≤≤,(,,0)M u v .则(3,3,0)(3,3,0)u v t +-=, 解得(33,3+3,0)M t t -.所以(33,33,2)EM t t =-+-,(35,33,0)AM t t =-+. 所以(33,33,2)(35,33,0)=0EM AM t t t t ⋅=-+-⋅-+. 整理得22330t t -+=,此方程无实根.所以线段BC 上不存在点M ,使AM EM ⊥. ............................14分3.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梯形ADEF 与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 //AF DE ,DE AD ⊥,AD BE ⊥,112AF AD DE ===,2AB =.(Ⅰ)求证://BF 平面CDE ; (Ⅱ)求二面角B EF D --的余弦值;(Ⅲ)判断线段BE 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平面CDQ ⊥平面BEF ?若存在,求出BQBE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3.(本小题满分14分)解:(Ⅰ)由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知//AB CD ,又因为AB ⊄平面CDE ,CD ⊂平面CDE ,所以//AB 平面CDE . ……………… 2分DABCEF同理//AF 平面CDE , 又因为ABAF A =,所以平面//ABF 平面CDE . ……………… 3分又因为BF ⊂平面ABF ,所以//BF 平面CDE . ……………… 4分(Ⅱ)连接BD ,因为平面ADEF ⊥平面ABCD ,平面ADEF 平面ABCD AD =,DE AD ⊥,所以DE ⊥平面ABCD . 则DE DB ⊥. 又因为DE AD ⊥,AD BE ⊥,DEBE E =,所以AD ⊥平面BDE ,则AD BD ⊥.故,,DA DB DE 两两垂直,所以以,,DA DB DE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和z 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6分则(0,0,0)D ,(1,0,0)A ,(0,1,0)B ,(1,1,0)C -,(0,0,2)E ,(1,0,1)F , 所以(0,1,2)BE =-,(1,0,1)EF =-,(0,1,0)=n 为平面DEF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BEF 的一个法向量为(,,)x y z =m ,由0BE ⋅=m ,0EF ⋅=m ,得20,0,y z x z -+=⎧⎨-=⎩令1z =,得(1,2,1)=m . ………………8分所以6cos ,||||3⋅<>==m n m n m n .如图可得二面角B EF D --为锐角,D A B CEyxzF所以二面角B EF D --6.………………10分(Ⅲ)结论:线段BE 上存在点Q ,使得平面CDQ ⊥平面BEF . ………………11分证明如下:设(0,,2)([0,1])BQ BE λλλλ==-∈,所以(0,1,2)DQ DB BQ λλ=+=-.设平面CDQ 的法向量为(,,)a b c =u ,又因为(1,1,0)DC =-,所以0DQ ⋅=u ,0DC ⋅=u ,即(1)20,0,b c a b λλ-+=⎧⎨-+=⎩………………12分若平面CDQ ⊥平面BEF ,则0⋅=m u ,即20a b c ++=, (13)分解得1[0,1]7λ=∈.所以线段BE 上存在点Q ,使得平面CDQ ⊥平面BEF ,且此时17BQ BE =. …… 14分4(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2AC BC AC BC CC ⊥===,点,,D E F 分别为棱11111,,AC B C BB 的中点. (Ⅱ)求证:1AC ∥平面DEF (Ⅱ)求证:平面1ACB ⊥平面DEF ;(Ⅲ)在线段1AA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直线DP 与平面1ACB 所成的角为300?如果存在,求出线段AP 的长;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 4.(共14分)解:(Ⅰ)方法一:连结1BC因为,D E 分别为11A C ,11B C 中点, 所以11//DE A B 又因为11//AB A B ,所以//DE AB因为,E F 分别为11B C ,1B B 中点,所以1//EF BC 又因为DEEF E =DE ⊂平面DEF ,EF ⊂平面DEF AB ⊂平面1ABC ,1BC ⊂平面1ABC所以平面1ABC 平面DEF又1AC ⊂平面1ABC ,所以1AC 平面DEF方法二:取1AA 中点为G ,连结FG 由11AA BB 且11AA BB =又点F 为1BB 中点,所以11FG A B又因为,D E 分别为11A C ,11B C 中点,所以11DE A B所以DEFG所以,,,D E F G 共面于平面DEF 因为D ,G 分别为111,AC AA 中点, 所以1AC DG1AC ⊄平面DEFDG ⊂平面DEF所以1AC 平面DEF方法三: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CC ⊥平面ABC 又因为AC BC ⊥以C 为原点,分别以1,,CA CB CC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由题意得1(2,0,0),(0,0,2),(1,0,2)A C D ,(0,1,2),(0,2,1)E F .所以(1,1,0)DE =-,(0,1,1)EF =-设平面DEF 的法向量为111(,,)x y z =n ,则00DE EF ⎧⋅=⎪⎨⋅=⎪⎩n n ,即111100x y y z -+=⎧⎨-=⎩ 令11x =,得111,1y z ==于是(1,1,1)=n 又因为1(2,0,2)AC =-所以12020AC ⋅=-++=n 又因为1AC ⊄平面DEF ,所以1AC 平面DEF(Ⅱ)方法一:在直棱柱111ABC A B C -中,1CC ⊥平面ABC因为AC ⊂ABC ,所以1CC AC ⊥ 又因为AC BC ⊥,且1CC BC C =所以AC ⊥平面11BB C C EF ⊂平面11BB C C ,所以AC EF ⊥又1BC CC =,四边形11BB C C 为正方形所以11BC B C ⊥ 又1BC EF ,所以1B C EF ⊥又AC EF ⊥,且1AC B C C =所以EF ⊥平面1ACB又EF ⊂平面DEF所以平面1ACB ⊥平面DEF方法二:设平面1ACB 的法向量为222(,,)x y z =m ,1(2,0,0),(0,2,2)CA CB == 100CA CB ⎧⋅=⎪⎨⋅=⎪⎩m m ,即22220220x y z =⎧⎨+=⎩ 令21y =,得220,1x z ==-于是(0,1,1)=-m (1,1,1)(0,1,1)0⋅=⋅-=n m即⊥n m ,所以平面1ACB ⊥平面DEF (Ⅲ)设直线DP 与平面1ACB 所成角为θ,则30θ=︒设1(01)AP AA λλ=≤≤,则(0,0,2)AP λ=(1,0,22)DP λ=-所以1cos sin302DP DP θ⋅===︒=m m 解得12λ=或32λ=(舍) 所以点P 存在,即1AA 的中点,1AP =5.(本小题满分14分)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底面ABC 是正三角形,侧棱1AA ⊥底面ABC . D ,E 分别是边BC ,AC的中点,线段1BC 与1B C 交于点G ,且4AB =,1BB =(Ⅰ) 求证://EG 平面1AB D ;(Ⅱ) 求证:1BC ⊥平面1AB D ;(Ⅲ) 求二面角1A B C B --的余弦值.5.(本小题满分14分)(I)因为E 为AC 中点,G 为1B C 中点.所以1//EG AB . 又因为EG ⊄平面1AB D ,1AB ⊂平面1AB D ,所以//EG 平面1AB D . ………….4分(Ⅱ) 取11B C 的中点1D ,连接1DD .显然DA ,DC ,1DD 两两互相垂直,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则(0,0,0)D,A ,(0,2,0)B -,1(0,B -,1C, E ,(0,2,0)C .所以1(0,DB =-,(2DA =,1BC =.又因为12300400BC DA ⋅=+⨯+⨯=,1100(2)40BC DB ⋅=⨯+-⨯+=,所以111,BC DA BC DB ⊥⊥.又因为1DA DB D =,所以1BC ⊥平面1AB D . ………….9分 (Ⅲ)显然平面1B CB 的一个法向量为1(1,0,0)=n .设平面1AB C 的一个法向量为2(,,)x y z =n ,又(AC =-,1(0,4,B C =-, 由2210,0,AC BC ⎧⋅=⎪⎨⋅=⎪⎩n n 得20,40.y y⎧-+=⎪⎨-=⎪⎩设1x =,则y=,z =,则2=n.1B所以121212cos,⋅<>===n nn nn n设二面角1A B C B--的平面角为θ,由图可知此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所以cos10θ=. ………….14分。
高考立体几何知识点与题型精讲

高考立体几何知识点与题型精讲在高考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它不仅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对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有较高要求。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探讨一下高考立体几何的知识点和常见题型。
一、知识点梳理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
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圆柱的表面积:S =2πr² +2πrl (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体积:V =πr²h (h 为高)。
(2)圆锥的表面积:S =πr² +πrl 。
体积:V =1/3πr²h 。
(3)球的表面积:S =4πR² 。
体积:V =4/3πR³ 。
3、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5、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6、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7、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高三理科立体几何知识点

高三理科立体几何知识点立体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内的几何学性质和关系。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高三理科立体几何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一、立体几何的基础概念1. 点、线、面和体的概念:点是没有大小和形状的,它只有位置,用字母表示;线是由无数个点连在一起形成的,用两个点的首字母表示;面是由线围成的平面,具有长度和宽度,用大写字母表示;体是由面围成的空间,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用大写希腊字母表示。
2. 平行和垂直:平行的线或面永不相交,垂直的线或面相交成直角。
3. 空间图形的投影:将一个立体图形沿着某个方向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形成的图形。
二、立体几何的主要图形1. 球体:所有点到球心的距离相等的空间图形。
2. 锥体: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围成的空间图形。
3. 圆柱体:两个平行相等底面和连接这两个底面的侧面围成的空间图形。
4. 长方体:六个相互平行的面所围成的空间图形。
5. 正方体:六个相等正方形面所围成的空间图形。
三、立体几何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1.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球的体积公式为V = (4/3)πr³,表面积公式为A = 4πr²,其中r是球的半径,π取近似值3.14。
2. 锥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锥体的体积公式为V = (1/3)πr²h,表面积公式为A = πr(r+√(r²+h²)),其中r是锥体的半径,h是锥体的高度,π取近似值3.14。
3. 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V = πr²h,表面积公式为A = 2πr² + 2πrh,其中r是圆柱体的半径,h是圆柱体的高度,π取近似值3.14。
4. 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V = lwh,表面积公式为A = 2lw + 2lh + 2wh,其中l、w、h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立体几何高考知识点及解题方法

立体几何高考知识点及解题方法(一)方法总结1.位置关系:(1).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证明方法:○1证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为90º;○2证明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相互垂直。
(2).直线和平面相互平行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相互平行;○2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和这个平面内的一个向量相互平行;○3证明这条直线的方向向量和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3).直线和平面垂直证明方法:○1证明直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2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内不共线的两个向量都垂直;○3证明直线的方向量与这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平行。
(4).平面和平面相互垂直证明方法:○1证明这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º;○2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外○3证明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相互垂直。
2.求距离:求距离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和两个平面的距离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1).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求法:利用公式|||·|n n AB d=(其中A 、B 分别为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一点,n 为这两条异面直线的法向量)(2).点到平面的距离求法:○1“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
○2等体积法。
○3向量法,利用公式|||·|n n AB d =(其中A 为已知点,B 为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n 这个平面的法向量)3.求角(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求法:○1先通过其中一条直线或者两条直线的平移,找出这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去求得;○2通过两条异面直线的方向量所成的角来求得,但是注意到异面直线所成角得范围是]2,0(π,向量所成的角范围是],0[π,如果求出的是钝角,要注意转化成相应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求法:○1“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须要清楚地写出来。
○2向量法,先求直线的方向量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α,那么所要求的角为απ-2或2πα-。
2021高考数学必考点解题方式秘籍 立体几何3 理(1)

2021高考理科数学必考点解题方式秘籍:立体几何3一.专题综述:立体几何的要紧任务是培育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固然推理中兼顾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几何是研究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能够彼此转化,解决立体几何的大体方式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的问题,即空间问题平面化,平面化的手法有:平移(包括线、面、体的平移)、投影、展开、旋转等变换。
1.考纲要求(1)把握平面的大体性质。
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类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依照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
(2)把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明白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把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3)明白得空间向量的概念,把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4)了解空间向量的大体定理;明白得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把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5)把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及其性质:把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公式;把握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6)明白得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7)把握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距离的概念,关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或在座标表示下的距离把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握两个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量。
(8)了解多面、凸多面体的概念,了解正多面体的概念。
(9)了解棱柱的概念,把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10)了解棱锥的概念,把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11)了解球的概念,把握球的性质,把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2.考题设置与分值从近几年各地高考试题分析,立体几何题型一样是1至3个填空或选择题,1个解答题,分值25分左右3.考试重点与难度(1)空间大体的线、面位置关系。
一样以客观题的形式显现,试题很基础,但需要全面、准确把握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性质,还需要有好的空间感。
高二理科立体几何知识点

高二理科立体几何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立体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高二的理科课程中更是如此。
掌握好立体几何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二理科立体几何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和学习。
一、空间几何基本概念在开始学习立体几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
这些基本概念包括:点、直线、平面、直角、垂直、平行等。
它们是我们理解立体几何的基础。
二、立体几何基本元素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和体。
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没有大小和形状,只有位置。
线由无数个点组成,具有长度和方向。
平面由无数个点和线组成,具有长度、宽度和方向。
而体则是由无数个点、线和面组成,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三、多面体的分类多面体是由面完全封闭的几何体。
根据多面体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正多面体和非正多面体两大类。
正多面体的所有面都是相等的正多边形,例如正方体、正六面体等。
非正多面体的面可以是不规则的,例如长方体、棱柱等。
四、立体图形的投影投影是指一个物体在平面上的影子或图像。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常常需要研究立体图形的投影,以便更好地进行分析和计算。
常见的投影有正投影、斜投影和截投影等。
五、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多面体的表面积是指多面体的外表面的总面积,而体积则是指多面体所包围的空间的大小。
计算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六、立体坐标系立体坐标系是一个在三维空间中确定位置的坐标系统。
它由三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组成,分别是x轴、y轴和z轴。
通过立体坐标系,我们可以准确地计算和描述立体图形的位置和属性。
七、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三视图的分析、图形变换和综合运用等。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八、立体几何与实际问题的应用立体几何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高考几何立体几何知识点

高考几何立体几何知识点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立体几何是其中的一块难点。
在高考中,几何题目往往是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点。
本文将以高考几何立体几何知识点为主题,介绍一些经典的几何题目和解题思路。
一、平行与垂直在立体几何中,平行和垂直是最基本的关系,也是解题的基础。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线段,垂直线则是指两条线段之间的角度为90度。
举例来说,当求解一个三棱柱的体积时,我们需要知道底面的面积以及高度。
那么如何判断这个底面和高度之间的关系呢?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高度与底面垂直相交,而且与底面上某一边平行。
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底面面积与高度的乘积来求解该三棱柱的体积。
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在高考几何中,经常会涉及到求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对于一个立体图形,表面积是指该图形的所有面积之和,体积则是指该图形所占的空间。
以正方体为例,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边长的平方乘以6。
而正方体的体积则等于边长的立方。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关键点在于找到正确的公式,然后将所给的具体数值代入计算即可。
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几何形状,也是高考中较为常见的题型之一。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线长度相等、相邻角互补、对角线交点连线平分对角线形成的角等。
在解平行四边形的题目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推导。
例如,当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和夹角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来得到对角线的长度,然后再利用相同的角互补性质来计算其他相关角度。
四、空间几何体的相交高考中经常会出现求解空间几何体的相交部分的题目。
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考虑两个空间几何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例如,当给出两个平行六面体的边长和距离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个六面体的体积,然后再根据两个体积的比例来计算相交部分的体积。
这种方法在解决空间几何体的相交问题时经常被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啊没立体几何知识点和例题讲解一、知识点<一>常用结论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3.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5.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 7.夹角公式 :设a =123(,,)a a a ,b =123(,,)b b b ,则cos 〈a ,b 〉112233222222123123a a ab b b++++.8.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cos ,|a b θ==121212222222111222||||||a b a b x y z x y z ⋅=⋅++⋅++(其中θ(090θ<≤)为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a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9.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AB marc AB m β⋅=(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10、空间四点A 、B 、C 、P 共面z y x ++=⇔,且 x + y + z = 111.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cos||||m n arc m n θ⋅=或cos ||||m n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12.三余弦定理:设AC 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 ⊥AC ,垂足为C ,又设AO 与AB 所成的角为1θ,AB 与AC 所成的角为2θ,AO 与AC 所成的角为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1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A B d =||AB AB AB =⋅222212121()()()x x y y z z =-+-+-1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CD n d n ⋅=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的距离). 15.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AB n d n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 16.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22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c a ++=+++⋅+⋅+⋅2222||||cos ,2||||cos ,2||||cos ,a b c a b a b b c b c c a c a =+++⋅+⋅+⋅17. 长度为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123l l l 、、,夹角分别为123θθθ、、,则有2222123l l l l =++222123cos cos cos 1θθθ⇔++=222123sin sin sin 2θθθ⇔++=.(立体几何中长方体对角线长的公式是其特例).18. 面积射影定理 'cos S S θ=.(平面多边形及其射影的面积分别是S 、'S ,它们所在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θ).19. 球的组合体(1)球与长方体的组合体: 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2)球与正方体的组合体:正方体的内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棱长, 正方体的棱切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 正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是正方体的体对角线长.(3) 球与正四面体的组合体: 棱长为a 的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612a ,外接球的半径为64a . 20. 求点到面的距离的常规方法是什么?(直接法、体积法) 21. 求多面体体积的常规方法是什么?(割补法、等积变换法) 〈二〉温馨提示:1.直线的倾斜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等时它们各自的取值范围? ①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依次.② 直线的倾斜角、到的角、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依次是.〈三〉解题思路:1、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线∥线线∥面面∥面判定线⊥线线⊥面面⊥面性质线∥线线⊥面面∥面←→−←→−−→−−←→−←→−←−−−←→−←→− 线面平行的判定:a b b a a ∥,面,∥面⊂⊄⇒αααabα线面平行的性质:αααβαβ∥面,面,∥⊂=⇒ b a b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P A A O P O ⊥面,为在内射影,面,则αααa ⊂a OA a PO a PO a AO⊥⊥;⊥⊥⇒⇒αaPO线面垂直:a b a c b c b c O a ⊥,⊥,,,⊥⊂=⇒ααaO α b c面面垂直:a a ⊥面,面⊥αββα⊂⇒ 面⊥面,,,⊥⊥αβαβαβ =⊂⇒l l aaaα alβa b a b ⊥面,⊥面∥αα⇒ 面⊥,面⊥∥αβαβa a ⇒a bα2、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θαα=时,∥或0b ob ⊂()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30180αβθθ--<≤l o o(三垂线定理法:A ∈α作或证AB ⊥β于B ,作BO ⊥棱于O ,连AO ,则AO ⊥棱l ,∴∠AOB 为所求。
)三类角的求法: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二、题型与方法【考点透视】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例题解析】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求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其关键在于确定点在平面内的垂足,当然别忘了转化法与等体积法的应用.例1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ACD 1A1C(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 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 能力和运算能力.解答过程:解法一:(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O ∴⊥平面11BCC B .连结1B O ,在正方形11BB C C 中,O D ,分别为1BC CC ,的中点, 1B O BD ∴⊥, 1AB BD ∴⊥.在正方形11ABB A 中,11AB A B ⊥, 1AB ∴⊥平面1A BD .(Ⅱ)设1AB 与1A B 交于点G ,在平面1A BD 中,作1GF A D ⊥于F ,连结AF ,由(Ⅰ)得1AB ⊥平面1A BD .1AF A D ∴⊥, AFG ∴∠为二面角1A A D B --的平面角.在1AA D △中,由等面积法可求得AF =又112AG AB =sin AG AFG AF ∴==∠所以二面角1A A D B--的大小为(Ⅲ)1A BD △中,111A BD BD A D A B S ==∴△1BCD S =△.在正三棱柱中,1A 到平面11BCC B 设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为d . 由11A BCD C A BD V V --=,得111333BCDA BD S S d=△△,1A BD d ∴=△∴点C 到平面1A BD解法二:(Ⅰ)取BC 中点O ,连结AO .ABC △为正三角形,AO BC ∴⊥.ABC D1A1C1BO F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平面ABC ⊥平面11BCC B ,AD ∴⊥平面11BCC B .取11B C 中点1O ,以O 为原点,OB ,1OO ,OA 的方向为x y z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100)B ,,,(110)D -,,,1(0A,(0A ,1(120)B ,,,1(12AB ∴=,,(210)BD =-,,,1(12BA =-. 12200AB BD =-++=,111430AB BA =-+-=, 1AB BD ∴⊥,11AB BA ⊥.1AB ∴⊥平面1A BD .(Ⅱ)设平面1A AD 的法向量为()x y z =,,n .(11AD =-,,1(020)AA =,,. AD ⊥n ,1AA ⊥n ,100AD AA ⎧=⎪∴⎨=⎪⎩,,nn 020x y y ⎧-+=⎪∴⎨=⎪⎩,,0y x =⎧⎪∴⎨=⎪⎩,. 令1z =得(=,n 为平面1A AD 的一个法向量. 由(Ⅰ)知1AB ⊥平面1A BD , 1AB ∴为平面1A BD 的法向量.cos <n,11133222AB AB AB -->===n n ∴二面角1A A DB --的大小为(Ⅲ)由(Ⅱ),1AB 为平面1A BD 法向量, 1(200)(12BC AB =-=,,,,.∴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1122BC AB d AB -===小结:本例中(Ⅲ)采用了两种方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法二采用了平面向量的计算方法,把不易直接求的B 点到平面1AMB 的距离转化为容易求的点K 到平面1AMB 的距离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方法;解法一采用了等体积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复杂的几何作图,显得更简单些,因此可优先考虑使用这一种方法.y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此类题目主要考查异面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求法,考纲只要求掌握已给出公垂线段的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2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思路启迪:由于异面直线CD 与SE 的公垂线不易寻找,所以设法将所求异面直线的距离,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再进一步转化成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答过程:如图所示,取BD 的中点F ,连结EF ,SF ,CF ,EF ∴为BCD ∆的中位线,EF ∴∥CD CD ∴,∥面SEF ,CD ∴到平面SEF 的距离即为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又 线面之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线CD 上一点C 到平面SEF 的距离,设其为h ,由题意知,24=BC ,D 、E 、F 分别是 AB 、BC 、BD 的中点,2,2,621,62=====∴SC DF CD EF CD 33222621312131=⋅⋅⋅⋅=⋅⋅⋅⋅=∴-SC DF EF V CEF S 在Rt SCE ∆中,3222=+=CE SC SE在Rt SCF ∆中,30224422=++=+=CF SC SF又3,6=∴=∆SEF S EF由于h S V V SEF CEF S SEF C ⋅⋅==∆--31,即332331=⋅⋅h ,解得332=h 故CD 与SE 间的距离为332. 小结:通过本例我们可以看到求空间距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此类题目再加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主要考查点面、线面、面面距离间的转化.例3. 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的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思路启迪:把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再用点到平面距离的方法求解. 解答过程:解析一 BD ∥平面11D GB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O 平面11D GB 的距离,1111C A D B ⊥ ,A A D B 111⊥,⊥∴11D B 平面11ACC A ,又⊂11D B 平面11D GB∴平面1111D GB ACC A ⊥,两个平面的交线是G O 1,作G O OH 1⊥于H ,则有⊥OH 平面11D GB ,即OH 是O 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在OG O 1∆中,222212111=⋅⋅=⋅⋅=∆AO O O S OG O . 又362,23212111=∴=⋅⋅=⋅⋅=∆OH OH G O OH S OG O . 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362. 解析二 BD ∥平面11D GB ,BD ∴上任意一点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皆为所求,以下求点B 平面11D GB 的距离.设点B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为h ,将它视为三棱锥11D GB B -的高,则,由于632221,111111=⨯⨯==∆--D GB GBB D D GB B S V V34222213111=⨯⨯⨯⨯=-GBB D V ,,36264==∴h 即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等于362. 小结:当直线与平面平行时,直线上的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线面距离.所以求线面距离关键是选准恰当的点,转化为点面距离.本例解析一是根据选出的点直接作出距离;解析二是等体积法求出点面距离.BACDOGH 1A 1C 1D1B 1O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此类题目一般是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然后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例4、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1)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2)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思路启迪:1解答过程:解法1:(I )由题意,CO AO ⊥,BO AO ⊥,BOC ∴∠是二面角B AO C --是直二面角,CO BO ∴⊥,又AO BO O =, CO ∴⊥平面AOB ,又CO ⊂平面COD .∴平面COD ⊥平面AOB .(2)作DE OB ⊥,垂足为E ,连结CE (如图),则,DE CDE ∴∠是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的角.在Rt COE △中,2CO BO ==,112OE BO ==,CE ∴又12DE AO ==∴在Rt CDE △中,tan CE CDE DE=∴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解法2:(1)同解法1.(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则(000)O ,,,(00A ,,(200)C ,,,D , (00OA ∴=,,(CD =-, cos OA CD OA CD OA CD∴<>=,6322==∴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为小结: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常先作出所成角的平面图形,作法有:①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B上选择“特殊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如解析一,或利用中位线,如解析二;②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几何体,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如解析三.一般来说,平移法是最常用的,应作为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首选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 ⎝⎛2,0π.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此类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作法、证明以及计算.线面角在空间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考的常考内容.例5. 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C ⊥底面ABCD .已知45ABC =∠,2AB =,BC =SA SB ==(Ⅰ)证明SA BC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的大小.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二面角的大小,点到平面的距离等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解法一:(Ⅰ)作SO BC ⊥,垂足为O ,连结AO ,由侧面SBC ⊥底面ABCD , 得SO ⊥底面ABCD .因为SA SB =,所以AO BO =,又45ABC =∠,故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O ⊥, 由三垂线定理,得SA BC ⊥.(Ⅱ)由(Ⅰ)知SA BC ⊥,依题设AD BC ∥, 故SA AD ⊥,由AD BC ==SA =AO =,得1SO =,SD =SAB △的面积211122S ABSA ⎛=- ⎝连结DB ,得DAB △的面积21sin13522S AB AD == 设D 到平面SAB 的距离为h ,由于D SAB S ABD V V --=,得121133h S SO S =,解得h = 设SD 与平面SAB 所成角为α,则sin h SD α===所以,直线SD 与平面SBC 所成的我为DCASO解法二:(Ⅰ)作SO BC ⊥,垂足为O ,连结AO ,由侧面SBC ⊥底面ABCD ,得SO ⊥平面ABCD . 因为SA SB =,所以AO BO =.又45ABC =∠,AOB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 OB ⊥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OA 为x 轴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0)A ,,(0B ,(0C ,(001)S ,,,(2SA =,(0CB =,0SA CB =,所以SA BC ⊥.(Ⅱ)取AB 中点E ,0E ⎫⎪⎪⎝⎭, 连结SE ,取SE 中点G ,连结OG ,12G ⎫⎪⎪⎝⎭,. 12OG ⎫=⎪⎪⎝⎭,,1SE ⎫=⎪⎪⎝⎭,(AB =.0SE OG =,0AB OG =,OG 与平面SAB 内两条相交直线SE ,AB 垂直.所以OG ⊥平面SAB ,OG 与DS 的夹角记为α,S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记为β,则α与β互余. D ,()DS =.22cos 11OG DS OG DSα==sin β=所以,直线S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小结: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时,应注意的问题是(1)先判断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2)当直线和平面斜交时,常用以下步骤:①构造——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②证明——论证作出的角为所求的角,③计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角,④结论——点明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值.考点6 二面角此类题主要是如何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并将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线线角放到一个合适的三角形中进行求解.二面角是高考的热点,应重视.例6.如图,已知直二面角PQ αβ--,A PQ ∈,B α∈,C β∈,CA CB =,45BAP ∠=,直线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为30.y(I )证明BC PQ ⊥;(II )求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命题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本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I )在平面β内过点C 作CO PQ ⊥于点O,连结OB . 因为αβ⊥,PQ αβ=,所以CO α⊥,又因为CA CB =,所以OA OB =.而45BAO ∠=,所以45ABO ∠=,90AOB ∠=, 从而BO PQ ⊥,又CO PQ ⊥,所以PQ ⊥平面OBC .因为BC ⊂平面OBC ,故PQ BC ⊥. (II )解法一:由(I )知,BO PQ ⊥,又αβ⊥,PQ αβ=,BO α⊂,所以BO β⊥.过点O 作OH AC ⊥于点H ,连结BH ,由三垂线定理知,BH AC ⊥. 故BHO ∠是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由(I )知,CO α⊥,所以CAO ∠是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则30CAO ∠=,不妨设2AC =,则AO =3sin 302OH AO ==. 在Rt OAB △中,45ABO BAO ∠=∠=,所以BO AO == 于是在Rt BOH △中,tan 2BOBHO OH∠===. 故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为arctan 2.解法二:由(I )知,OC OA ⊥,OC OB ⊥,OA OB ⊥,故可以O 为原点,分别以直线OB OA OC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因为CO a ⊥,所以CAO ∠是CA 和平面α所成的角,则CAO ∠αβαβ不妨设2AC =,则AO =1CO =.在Rt OAB △中,45ABO BAO ∠=∠=,所以BO AO ==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000)O ,,,0)B ,,(0A ,(001)C ,,.所以(3AB =,,(0AC =.设1n {}x y z =,,是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由1100n AB n AC ⎧=⎪⎨=⎪⎩,得00z =+=⎪⎩,取1x =,得1(11n =,,.易知2(100)n =,,是平面β的一个法向量.设二面角B AC P --的平面角为θ,由图可知,12n n θ=<>,.所以1212cos ||||5n nn n θ===故二面角B AC P --的大小为. 小结:本题是一个无棱二面角的求解问题.解法一是确定二面角的棱,进而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无棱二面角棱的确定有以下三种途径:①由二面角两个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确定棱,②由二面角两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找出棱,③补形构造几何体发现棱;解法二则是利用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这也是解决无棱二面角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当二面角的平面角不易作出时,可由平面向量计算的方法求出二面角的大小.考点7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众所周知,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距离和角的套路与格式固定.当掌握了用向量的方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这套强有力的工具时,不仅会降低题目的难度,而且使得作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7.如图,已知1111ABCD A B C D -是棱长为3的正方体,点E 在1AA 上,点F 在1CC 上,且11AE FC ==. (1)求证:1E B F D ,,,四点共面; (2)若点G 在BC 上,23BG =,点M 在1BB 上,GM BF ⊥,垂足为H ,求证:EM ⊥平面11BCC B ; (3)用θ表示截面1EBFD 和侧面11BCC B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求tan θ.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线线平行、线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运算,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过程指引:解法一:(1)如图,在1DD 上取点N ,使1DN =,连结EN ,CN ,则1AE DN ==,12CF ND ==.因为AE DN ∥,1ND CF ∥,所以四边形ADNE ,1CFD N 都为平行四边形.从而EN AD ∥,1FD CN ∥.又因为AD BC ∥,所以EN BC ∥,故四边形BCNE 是平行四边形,由此推知CN BE ∥,从而1FD BE ∥. 因此,1E B F D ,,,四点共面.(2)如图,GM BF ⊥,又BM BC ⊥,所以BGM CFB =∠∠,tan tan BM BG BGM BG CFB ==∠∠23132BC BGCF ==⨯=. 因为AE BM ∥,所以ABME 为平行四边形,从而AB EM ∥. 又AB ⊥平面11BCC B ,所以EM ⊥平面11BCC B . (3)如图,连结EH .因为MH BF ⊥,EM BF ⊥,所以BF ⊥平面EMH ,得EH BF ⊥. 于是EHM ∠是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HM θ=∠.因为MBH CFB =∠∠,所以sin sin MH BM MBH BM CFB ==∠∠21BMBC CF ===+,tan EM MH θ==解法二:(1)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301)BE =,,,(032)BF =,,,1(333)BD =,,, 所以1BD BE BF =+,故1BD ,BE ,BF 共面. 又它们有公共点B ,所以1E B F D ,,,四点共面.(2)如图,设(00)M z ,,,则203GM z ⎛⎫=- ⎪⎝⎭,,, 而(032)BF =,,,由题设得23203GM BF z =-+=,得1z =.CBAHMDEF 1B1A1D1CN因为(001)M ,,,(301)E ,,,有(300)ME =,,,又1(003)BB =,,,(030)BC =,,,所以10ME BB =,0ME BC =,从而1ME BB ⊥,ME BC ⊥. 故ME ⊥平面11BCC B .(3)设向量(3)BP x y =,,⊥截面1EBFD ,于是BP BE ⊥,BP BF ⊥.而(301)BE =,,,(032)BF =,,,得330BP BE x =+=,360BP BF y =+=,解得1x =-,2y =-,所以(123)BP =--,,.又(300)BA =,,⊥平面11BCC B ,所以BP 和BA 的夹角等于θ或πθ-(θ为锐角). 于是cos 14BP BA BP BAθ==. 故tan θ=小结: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关键是确定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坐标,再用公式求夹角;点面距离一般转化为在面BDF 的法向量上的投影的绝对值.考点8 简单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及应用,主要考查多面体的概念、性质,主要以填空、选择题为主,通常结合多面体的定义、性质进行判断.例8 . 如图(1),将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铁皮的六个角各切去一个全等的四边形,再沿虚线折起,做成一个无盖的正六棱柱容器,当这个正六棱柱容器的底面边长为 时容积最大.[思路启迪]设四边形一边AD ,然后写出六棱柱体积,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出体积取最值时AD 长度即可. 解答过程:如图(2)设AD =a ,易知∠ABC =60°,且∠ABD =30°⇒AB =3a . BD =2a ⇒正六棱柱体积为V .V =a a 360sin 212162⋅︒⋅⋅⋅)-(=a a ⋅22129)-(=a a a 4)21)(21(89--≤33289)(⋅ . 当且仅当 1-2a =4a ⇒ a =61时,体积最大,此时底面边长为1-2a =1-2×61=32.∴ 答案为61.考点9.简单多面体的侧面积及体积和球的计算N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矩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棱柱侧面积转化成求三角形的面积. 直棱柱体积V 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 棱锥体积V 等于31Sh 其中S 是底面积,h 是棱锥的高. 典型例题例9 .(2006年全国卷Ⅱ)已知圆O 1是半径为R 的球O 的一个小圆,且圆O 1的面积与球O 的表面积的比值为92,则线段OO 1与R 的比值为 . 命题目的:①球截面的性质;②球表面积公式. 过程指引:依面积之比可求得Rr,再在Rt △OO 1A 中即得 解答过程:设小圆半径为r ,球半径为R则92422=R r ππ ⇒ 92422=Rr ⇒ 322=R r ∴ cos ∠OAO 1=322=R r 而31981sin 1=-==αR OO 故填31<二>选择题辨析[注]:①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②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③若直线a 、b 异面,a 平行于平面α,b 与α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α内. ④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⑤在平面内射影是直线的图形一定是直线.(×)(射影不一定只有直线,也可以是其他图形)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⑦b a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b a =,则b a ,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注]:①直线a 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平行,则a ∥α. (×)(平面外一条直线) ②直线a 与平面α内一条直线相交,则a 与平面α相交. (×)(平面外一条直线) ③若直线a 与平面α平行,则α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a 平行. (√)(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证之)④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可能在此平面内) ⑤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可能相交) ⑥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⑦直线l 与平面α、β所成角相等,则α∥β.(×)(α、β可能相交)A[注]: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可能相交,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的一个平面,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注]:垂线在平面的射影为一个点. [一条直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一条直线.(×)]⑵射影定理推论: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面体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 (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注]:①一个棱锥可以四各面都为直角三角形.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棱柱棱柱3V S hV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 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iii. 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注]:i. 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ii. 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简证:AB ⊥CD ,AC ⊥BD ⇒ BC ⊥AD. 令b ACc AD a AB ===,,得c a c b AD BC c AD a b AB AC BC -=⋅⇒=-=-=,,已知()()0,0=-⋅=-⋅c a b b c a0=-⇒c b c a 则0=⋅AD BC .iii. 空间四边形OABC 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 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简证:取AC 中点'O ,则⊥⇒⊥'⊥'AC AC O B AC o o ,平面=∠⇒⊥⇒'FGH BO AC B O O 90°易知EFGH 为平行四边形⇒EFGH 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EFGH FG EF ⇒=为正方形.注:①若a 与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当0=b 时,不成立] ②向量c b a ,,共面即它们所在直线共面.(×) [可能异面]③若a ∥b ,则存在小任一实数λ,使b a λ=.(×)[与0=b 不成立] ④若a 为非零向量,则00=⋅a .(√)[这里用到)0(≠b b λ之积仍为向量]AabcFEHGBC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