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5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预学导案本课预设:1、三课时完成2、结束本节课学习时达标项目:(1)熟记重点字词及所在句子(2)文本翻译准确(3)背诵全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在高考中占25分的分值(默写,文言文试题),而且没有突击方法,功在平时积累。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同学们可以克服惰性,坚持去做,文言文就不会成为高考的障碍。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
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文言文里很多实词都是多义词,我们必须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翻译成相应的意思,才可以准确理解文艺,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单独记忆一个字或词的意思,而是要把那个字或词所在的句子一起背下来,这样才会有实际效果。
3.坚持诵读——熟读,背诵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
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诘屈聱牙;词的通假、活用、古今异义,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特殊句式,跟现代汉语习惯更有所不同。
所以只有多诵读,才能培养古汉语语感,只有多诵读,才能了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至善至美。
诵读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结构。
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第二步,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兀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 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6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2、文言文翻译“五字诀”:(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3)“留”。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4)“增”。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
3、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①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导学】史书体例(1)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_________。
(3)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4)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教材导学】朗读课文,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以及重点句子的断句。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翻译,共同讨论)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5、找出下列虚词所在的句子,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6)若(7)夫(8)微6、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归纳升华】翻译文言文方法:直译与翻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精品】
【本节要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2)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②与郑人盟(3)①既东封郑②阙秦以利晋③越国以鄙远(4)(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6)①若不阙秦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烛之武退秦师(7)①越国以鄙远②臣之壮也③今老矣④共其乏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佚之狐言于郑伯【反馈矫正】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_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一、知识链接1.关于《左传》和《春秋三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
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关于初秋时期的姓名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
“之”本身也没有意思,只是春秋时期人的一个习惯,如“介之推”、“佚之狐”“孟之反”。
就像战国时期习惯在姓名中间加“不”,如“任不齐”、“韩不信”“吕不韦”等。
“武”为他的名字。
例如北京的张三,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京之三’。
3.背景故事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4、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艺术。
4、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顾全大局,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完成“课前预习”及课文一二段阅读;第二、三课时,完成课文三四段阅读;师生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完成每课时的质疑探究,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掌握《左传》、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通读全文,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研读课文一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培养文言语感。
2、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确定最佳翻译。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教材助读1、《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山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积累并学会运用有关“烛之武”的写作素材。
5、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导学】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君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 烛之武 ) 许之。
夜缒而出。
(3) ( 烛之武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晋君 )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4)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戍之,( 秦军 ) 乃还。
3、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的情节。
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4、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
(具体分析见上)(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
秦晋围郑,形势危急;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并断言“师必退”,此为一波。
但是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他的拒绝,此为二波。
此时郑伯赶紧认错:“是寡人之过也。
”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私怨,捐弃前嫌,依然应命。
此为三波。
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秦伯退兵;可是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此为四波。
最后,晋文公分析形势,决定撤兵,郑国转危为安。
【课堂导读】一、课文解读。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
5.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教学安排】3课时一、导读生疑评价单模块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挖掘文章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掌握重难点词语【学法指导】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所做。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习过程】一、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并释意。
(一)通读全文,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目标导航1.能了解《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记住重点实词、虚词、重点句式等文言知识,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会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
4.能读懂课文,会分析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文本助读1.连线作者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他根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的顺序著成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2.探寻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1.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诵读课文,达到“读准、读通”的目标。
3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从头到尾就烛之武一个人在说,为什么秦伯就心悦诚服了?1烛之武见秦伯,劈头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2.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3试比较一下,对秦伯是先诱之以利为好,还是先示其以害为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4. “夫晋,何厌之有?”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5.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
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秦军氾南夜缒而出君之薄也共其乏困夫晋失其所与,不知2.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无能为也已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既东封郑肆其封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以其无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4.选出下列“之”分类正确的一项()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5. 解释加点词,有活用的指出活用的类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君亦无所害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6..填空《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体历史著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字词的读音,熟读全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卫戍( ) 游说( ) 说服( ) 秦伯说(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共其乏困3.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齐读课文。
(提示:教师点拨字音、停顿)【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自我测评】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夜缒而出(zhuì)汜(fán)南阙(quē)秦逢(páng)孙B.佚之狐(yì)贰(èr)心脉脉(mò)给予(ɡěi)C.戍(shù)守枯槁(ɡǎo)版(bǎn)图驰骋(pìn)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失其所与(yù) 不知(zhì)2.默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晋侯秦伯围郑,,。
高一语文精品导教案:2..1《烛之武退秦师》(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d4ipw8gXNt《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d4ipw8gXNt《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d4ipw8gXNt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三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
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
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
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
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
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学习过程(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6)若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夫晋,何厌之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微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微斯人。
吾谁与归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 B.的 C.代秦军(三)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3.阅读课文第三段,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
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
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
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才是实质。
“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
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6通过阅读本文,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夜缒而出”——“勇”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以上是正面描写。
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7、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