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教学实录(其二)

合集下载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

《马嵬》课堂教学实录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马嵬》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马嵬》课堂教学实录1单元教学目标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

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

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 (1)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2)学案导学法。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韦正魁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了解马嵬事变。

2,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对比讽刺的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昭君、飞燕、玉环)之一——杨玉环。

世称杨贵妃,是唐玄宗的爱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唐玄宗中年的美人,不再理朝政,每日和美人游玩赏乐,致使朝政腐败,奸臣当道。

最终导致安禄山发动版乱,削弱了李唐王朝的势力,唐朝经此由盛而衰,从此一蹶不振。

后人对唐玄宗耽溺于爱情美色,宠信奸佞有颇多感慨,作者李商隐也写了一些诗歌抒发对那段历史的感慨。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的生字读音和对马嵬事变的了解情况?三、进入新课。

1,解题。

“马嵬”是地名,在今天陕西兴平西。

是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也称马嵬事变)的地方。

“其二”说明这是一组诗。

这组诗歌共两首,其一是一首七绝。

本诗体裁是一首七言律诗,体裁是一首咏史诗,政治讽刺诗。

2,杨贵妃、唐玄宗其人。

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得好:“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唐玄宗李隆基,武则天死后,年轻时即皇位,在执政前十几年间,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创造出一片繁荣的社会景象,被称为“开元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盛世。

可是到中年时不再满足这种状况,终得美人归,一心沉溺于美色,不再至理朝政了。

最终导致国破家亡。

3,教师泛读诗歌。

4,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5,教师讲解诗歌各联,中间提问学生讲解翻译。

6,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是即事抒怀,借历史兴亡来表达人生感慨。

二是运用了对比讽刺的手法。

7,总结概括本事的思想主旨。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并翻译全诗。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马嵬(其二)》全诗,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关键意象和典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珍惜爱情的态度,以及对诗人李商隐深刻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欣赏。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马嵬(其二)》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及马嵬之变的历史事件。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意象及典故运用。

•拓展延伸:探讨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马嵬(其二)》原文、译文、作者介绍、历史背景、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历史的短片,简要介绍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特别是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看短片,思考历史事件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师导入:在唐朝历史上,安史之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催生了无数文学作品。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创作风格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强调李商隐在晚唐文坛的重要地位及其诗歌的含蓄深沉、意境深远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李商隐的生平及《马嵬(其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分析李商隐创作《马嵬(其二)》时可能的心境和动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马嵬(其二)》,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教学重难点】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2、诗歌蕴涵的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三、疏通诗意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四、诗歌欣赏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

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对比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名师教案1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的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3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导入】活动1提起李商隐,我们马上就会想起他所写的表现坚贞爱情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抒怀诗《马嵬》,希望能借助这首诗,学习鉴赏此类诗歌的一般方法。

【活动】精通历史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活动】读法指导学生先完成生字的阅读,并掌握律诗的基本节奏,教师用指点法,让学生顺利阅读【活动】疏通文意,了解写作方法1.首句用典,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得“世世为夫妻”的誓言,有何用意?2.颔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3.颈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作者的怎样的观点?4.整首诗歌在顺序上和一般是个有何不同?明确:对比,反衬,反问【活动】问题探究马嵬事变,以玄宗赐死贵妃为结,为什么要赐死贵妃?中国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你认同吗?你可以有怎么样启示和感想,举例说明。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马嵬(其二)-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2.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一样,需要在历史中寻找共通点,学习历史中的知识对于了解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4.实现语文知识的拓宽和延伸,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2.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来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了解几个问答题,引出赵高的故事。

-“秦代的那个大臣,让人割了自己的肚皮送给将军,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曾经要将军的命,将军却把自己的璧还给了他,名叫什么?”-“他曾经请将军回到秦国,被太子当场赶了出来,然后举报了将军,后来将军被赵国收编,这位大臣也被赵高杀害了,你们知道吗?”2.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高、韩信的背景。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讲授1.学生提问在了解完赵高、韩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后,可以先以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对赵和韩之间的过节有何大致的了解,并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赵高会对韩信怀恨在心?-韩信为什么要让赵高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件事情对于赵国和韩国有什么影响?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课文阅读在学生提问和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进一步了解赵高、韩信之间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历史知识。

3.讲解重点难点通过历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赵高和韩信的处境和背景,以及赵高对韩信的态度和行为。

4.辅导练习根据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在课后练习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测试和练习,以达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赵高、韩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增加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发展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直觉判断。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马嵬》(其二)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 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进一步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杜甫《咏怀古迹》导入。

二、关于咏史怀古诗1、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高望远、凭吊古迹,咏叹史实,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达到感慨兴衰,借古讽今等目的。

2、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骤(1)弄清史实(2)领悟感情(3)分析技巧三、解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四、诵读诗歌1. 重点字词解释更徒闻笑如何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见ppt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更夫击筹报晓晨。

3.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马嵬(其二)上课实录1

马嵬(其二)上课实录1

4、课后,要求学生以自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做出自己的概念图。

(见下页图3)5、对学生们的概念图作出评价,衡量课堂教学效果。

以下列举一张比较典型的学生概念图。

马嵬(其二)上课实录裴笑春(辽宁省鞍山市广播电视学校)课前反复播放歌曲《贵妃醉酒》,用以渲染气氛。

师:上课!同学齐背李商隐的《锦瑟》师:检查作业。

上节课结束后,老师给同学们印发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并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杨贵妃美貌的诗句,大家找到没有?生:找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非常好!还有描写李、杨的爱情的句子呢?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师:如此美好的爱情却因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毁灭了,以至于在南逃的途中,在马嵬坡前,杨贵妃被贵为天子的丈夫赐死了。

这是何等的令人心痛!这样的诗句又有哪些?生: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师:展示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图片,引出本课目标。

对于李、杨的爱情悲剧,历代文人墨客都有过精彩的诗句,这些诗作者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将祸根都推向了杨贵妃,即所谓“女人祸水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马嵬》这首诗,则大不相同,作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让我们耳目一新。

出示课题:《马嵬》(其二)李 商 隐目标:1、掌握本诗的写作手法; 2、进一步体会咏史诗的特点。

听录音朗读本诗,强调停顿。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强调字音:嵬(wéi) 更(gèng) 宵柝(tuò) 晓筹(chóu)讲析诗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句意:海外空闻还有一个九州,来生为夫妇的盟誓能否实现,亦渺茫难期,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更:还有。

卜:预料。

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这有何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第一篇:马嵬(其二)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

义山诗隐晦,雨露化春风——《马嵬(其二)》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态度、看法;教学难点:赏析诗中写作手法。

3.学情分析《马嵬(其二)》这首诗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是一首咏史诗,讲授对象为高一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学习没有经验,也没有一定的诗歌学习方法,思考问题时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赏析诗歌,也没有积累赏析咏史诗的切入点。

高一学生对待咏史诗习惯于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内容,不去深入思考。

好在高一学生对中国的古典诗歌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古典诗歌,愿意多去朗读。

在咏史诗学习方面,高一学生需要积累赏析咏史诗的经验,学会赏析咏史诗需要注意的方面。

教师应系统地引导学生去赏析咏史诗,从咏史诗的内容到其写作方法、写作特点。

让学生积累咏史诗的有关文学常识,慢慢地学会赏析咏史诗。

4.教学方法朗读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感知诗歌。

教学活动一、导入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多幸福和美满,但这多出现在外国文学中。

在我们中国文学中多帝王和妃子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是哀伤与警世。

烽火戏诸侯、霸王别姬、冲冠一怒为红颜,大多如是。

更有说不尽的唐明皇,道不尽的杨贵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李杨二人的政治咏史诗——《马嵬(其二)》二、文学常识下面大家翻到《马嵬(其二)》,给同学们一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分别从题材和体裁上判断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朗读。

)师:什么诗?生: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题材上属于咏史诗。

师:很好,我们刚学过一首七律咏史诗,是哪首?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师:什么样的诗叫做咏史诗?生: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登临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歌。

师:咏史诗的内容有如下几种,或凭吊古人抒发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失意;或追慕古人书写自己的伟大抱负;或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发表观点;或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或怀古伤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三D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李商隐古代咏史诗的风格和特点(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诗能力和朗诵能力,实现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语言华丽、情感深沉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腐朽堕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堂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他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深受后人喜爱。

在他的早年,诗人们也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帮助国家渡过世界。

他们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衰落感到无限悲哀。

然而,官场的挫折、生活的艰辛和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失去了生命。

知道自己无法回到天堂,他转向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在诗歌创作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尤其是晚年的无题诗和史诗。

本课程所选的两首诗是他的代表作。

2、古诗词咏史简介。

(一)涵义:所谓咏史诗,是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而创作的带有情感的诗歌;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说来,咏史怀旧不仅是关于古代的事情,而且还结合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者用过去讽刺现在,曲折地反映出他们对现实的关注。

(2)欣赏和吟诵史诗的三个步骤首先,弄清史实。

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

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例如,韦布守望者的第四个时期是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一起阅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我徒劳地听到了海外仍有九州的传说。

来生难以预料。

我将放弃此生。

?当空中听到禁卫兵的声音时,他们在夜间用刀战斗。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他的创作特点;2. 让学生了解《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文化内涵和诗歌形式特点;3. 提高学生分析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古诗,感受古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诗歌鉴赏和文化解读;2. 教学难点:情感与艺术的统一。

三、教学方法1. 题外话法带领学生回到唐代历史背景中,了解李商隐所处时代和诗歌地位;2. 画面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3. 情感、艺术统一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诗歌乐感。

四、教学过程Ⅰ. 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首先,教师通过展示悬挂在教室里的写有李商隐诗的屏风,引入课题。

解释屏风的来源和价值,使学生对唐代文人和文化的美感和独特性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那么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他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Ⅱ. 阅读环节(1)师生互动,解读《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引导学生阅读全诗。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的押韵、语言表述技巧和用词。

(3)学生自主思考,提出自己对此诗的理解,从此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古诗中那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情感。

Ⅲ. 综合分析环节(1)分析古诗的艺术表现手法,阐释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分析古诗和现代文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反思古诗在当今文化中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3)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所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Ⅳ. 反思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互相分享个人的体验和心得,让本堂课有一个圆满的收官。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

《马嵬》(其二)说课稿(含反思)一、说教材《马嵬》(其二)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属于古代诗歌。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鉴赏诗歌的要点便是在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体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而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意境高远,语言华美,风格秾丽,值得玩味。

马嵬》(其二)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感受、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①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特色;②诵读,认识并积累生僻字词,如:惘、瑟、嵬、柝。

2、能力目标:①训练诵读诗歌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②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4、教学重点:能力目标①、②5、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意境及表现手法三、说教法诵读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启发、讨论领悟、探究、归纳总结四、教具多媒体、导学案五、时间一课时六、说学习过程1、以李商隐诗词中的名句导入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句的重温进而激发他们了解李商隐及阅读他的作品的兴趣。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这部分内容量比较大,全部由多媒体展现。

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了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3、学习《锦瑟》,解题“锦瑟”,意为“装饰华美的瑟”。

①、范读正音(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②、朗读指导正音之后,请个别学生朗读,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③、反复诵读,请学生说感受。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

李商隐马嵬其二教案篇一:《马嵬其二》教案《马嵬其二》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1.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2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马嵬(其二)》教案(最新整理)

《马嵬(其二)》教案(最新整理)
《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 4、学习本诗叙事的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 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 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 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858 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 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
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 年),由于令狐绹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 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 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 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重点: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本诗深刻寓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

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

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

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弄清史实;揣摩意图;分析写法三、再读分析人物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

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

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

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

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

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牵牛织女,一年一会。

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嵬》教学实录(其二)
下面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马嵬》教学实录(其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齐声朗读。

师:这首诗课下的注释很详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大家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完成我们第二步:疏通诗意,注意把不懂的字用红笔勾勒出来。

(ppt显示第二步:疏通文意)
生用三分钟自学。

师:请同桌合作学习,解决不懂的字句,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学生两两一起解决字句问题。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屏幕上红色字的含义。

(ppt 显示)
生:首联中“徒闻”是空闻的意思,“卜”是预料的意思;颔联中“宵柝”是指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无复”指“不再有”;“晓筹”的“筹”字是指更筹,就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尾联中“如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为“是动词,是的意思。

(ppt出示:每个加点字的含义)
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诗句,下面请四位同学们解释一下四联诗的含义?
生1:首联的意思是海外空听说还有九个同样的“九州”,但不管来生如何,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师:这句诗的主语是谁呀?你能联系背景讲讲是什么意思吗?
生1:是唐玄宗,当年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

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很思念她,有术士说在海外的仙山上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下句是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约“世世为夫妇”,作者在这里说这生都不能相守怎么还想有来生呢?
生2:颔联的意思是只听到禁卫军中传来夜间巡逻的梆子声,不再向宫中那样安逸地听到有鸡人打鸣报时的声音了。

生3:颈联的意思是说事变发生那天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但当年唐玄宗以为自己可以和贵妃天天在一起,对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一年一度的会见还加以嘲笑呢。

生4:尾联的含义是为什么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师:好的。

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诗文,做到人人都能疏通诗的含义。

学生再次齐读。

第三环节:话题探究
师: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首诗就是作者途经马嵬驿,咏马嵬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作,所以我们鉴赏的第三步,就是通过标题和诗文,弄清诗
中的历史事件。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哪些诗句描述了这一事件?
(ppt显示第三步:弄清史实)
生:第二联中的“虎旅传宵柝”和第三联中的“此日六军同驻马”都写出来是当年的马嵬兵变。

师:大家再思考,这一事件的主要人物唐玄宗此时内心是什么感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悲凉,可怜。

从“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可看出他遭遇很苦。

生2:还有无奈。

从此日六军同驻马,也可看出他很无奈,自己是个皇帝却也不能调动千军万马,当得很窝囊。

师:是呀,作为唐玄宗,历经了大唐盛世,已经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威严,但一旦发生兵变,他却遭遇逃亡的苦难境遇,同时在马嵬驿官兵哗变,“六军不发”逼迫他杀死杨贵妃,当年誓盟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了悲痛,可谓“乐往哀来摧肺肝”,作为皇帝,君威丧失殆尽,甚至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怎不令一个皇帝、一个男人痛心,伤感呢?
师: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写了这一事件,但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比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请问同学们,对于这样一个此时痛心无奈的皇帝你怎么看待?
生1:我认为他是咎由自取,因为荒淫误国,不理朝政,才导致安史之乱,百姓民不聊生,也最终导致自己悲剧,他是自作自受。

生2:我认为两人相爱没有错,但不能忘记自己是皇帝
的身份,因为他后面还有老百姓,他不值得同情。

……
师:好!说到这里,也就说到我们鉴赏诗歌的第四步:辨析态度。

大家思考在这首诗中,作者对玄宗之悲有何态度?(ppt显示第四步:辨析态度)
生1:作者是轻蔑嘲弄的态度。

生2:是讽刺批判的态度。

师:没错,《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鉴赏的第五步,分析技巧。

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的角度说说“讽意至深”吗?(ppt显示第五步:分析技巧)
请同学们先自我思考,再与前后桌交流探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小声读书并讨论四分钟……(ppt显示出提问的问题)
生1:我们觉得这首诗选择的叙事内容都是很细小的,比如在第一联“海外徒闻更九州”就叙述了当年的招魂之举,但作者用了“徒闻”两字就有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的意思。

二联和三联在叙事上倒装,更用了细节描写,写当年七夕节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嘲笑天上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而他们则可以生生世世相守,如今却不得不赐死爱妃的事,充分地嘲弄他们。

写当年在宫中荒淫无度,用人扮作鸡当鸣报时,也是细节刻画,而今逃亡在外却只能孤独地听军队传来打梆子报时,也是以小见大。

讽刺其政治失意。

师。

说的非常好。

作者用了很多典故,比如“招魂之举”“七夕笑盟”,本就用笔委婉,再加上措辞比如“空闻”“如
何”等用笔也是委婉,再加上三联和二联倒叙的手法,还有一点就是结尾写为什么你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帝却无力保护
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更是在对比中点名主旨,体现了立意的含蓄。

师:请哪位同学再说说文中怎样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说说诗中怎样做到“讽意至深”的?
生2:这首诗句句都在对比,在对比中来讽刺唐玄宗的可悲下场,比如第一联用“他生未卜”和“今生休”作对比,来讽刺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誓言要世世为夫妇,二联用当年在宫中有“鸡人报晓筹”的享受已经“无复”了,如今马嵬兵变时只有“空闻”虎旅传宵柝的悲凉来讽刺唐玄宗的政治失意,三联用“当时”和“此日”对比,更是嘲笑和讽刺唐玄宗爱情的失落,最后一联用“为何”和“不及”对比,说你当了四十五年的皇上都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妃,还不如普通人家能给女人带来婚姻幸福,所以,讽刺意味更强。

师:非常好!同学们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更深入地探究
了本文的内容和写法。

现在我想同学们小声自读一遍,读出作者的讽刺嘲弄的语气,然后请两位同学给大家示范。

学生小声朗读,两同学示范并简单评价。

学生再齐读一遍。

第四环节:意图挖掘
师: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都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

请大家看大屏幕。

(ppt显示第六步:知人论世。

同时出示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热衷政治,企望革新。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
师:请问这首诗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生1:是借古讽今,希望现在的国君要励精图治,不要荒淫误国。

生2:我觉得还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师:是的。

这首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抒发了作者渴望贤君,忧国忧民之思。

同时李商隐的好友崔珏曾在《哭李商隐》一诗中曾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由此,此诗也借抒兴亡之感慨,暗含壮心难酬之悲凉。

第五环节:总结背诵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李商隐的《马嵬》,深入探究了此文的内容和写法,也学会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知人论世,辨析了作者的态度,学会了委婉叙事,对比讽刺的巧妙用笔,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学以致用,更好地赏析古诗。

师:最后请同学们当堂背诵这首诗。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马嵬》教学实录(其二)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