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诗意精神_顾瑾

合集下载

德育的诗意精神

德育的诗意精神

“ 追求 新奇体验 、追 寻非 凡意 义 和价值 而不盲 从 附
和的 ‘ 心灵 习惯 ’与精 神面貌 ” I 】 ,是 德育追 求 创新 、追 求崇高 、追求 自主 的基础 与主观条 件 ,浪 漫性 的理想 诉求有 利 于 激活 学生 超 越现 实 的渴 望 ,
有 利于 营造 学生充 满理想 的心理态 势和崇 尚独 立 的
的… ,依 据过 程思 维理 论 ,德 育 的 浪 漫性 主 要 指
其二 ,运 用浪 漫性 生成德 育 的高 尚性 。浪 漫性
基金项 目: 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 20 德育的现代维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 ,课题编号 : 7J 705 。 0 SB 10 1
收 稿 日期 :20 0 9—0 6一l 8
育有 着得 天独厚 的作 用 ,德 育 的诗意 强调运 用浪 漫
性发展 德育 的情境 性 ,德 育 在本 质上 是 情境 性 的 ,
它关 涉人 的价值 和意 义问题 ,必 须和 某种情境 联 系 起 来 才能被 人理解 ,创 设 富有真 感情 与真景 物 的情
境 是 实现德 育和谐 的重要载 体 ;浪漫性 是人 的精神
会在倾听中疏导 , 在服务中引导,在互动中倡导 ,
育提 供积 极 、可靠 、真 实 的精 神 资 源 和发 展 路 径 ,
在涵 养 品性 、发 展生命 、达 成教 化等诸 多 方面为 德 育 的健康发 展提供 一个 精神 视野 ,成 为德 育培养 和 谐心 灵 的 旨趣 、健全 生命 的 旨归 ,成 为德育 走 向现 实理 想和人 性深 度 的标尺 。 浪漫性 发展德 育 的和谐 性 。 怀特海 认 为 :一个 基本 的学 习行 为应 首先包 含 浪漫性 阶段 ,不 重视 浪漫性 阶段 的教育 是没 有活 力

追寻诗性德育

追寻诗性德育

追寻诗性德育作者:班华来源:《小学德育》2011年第01期我们的德育能否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我想,诗性德育是具有魅力的,是美丽诱人的。

什么是“诗性德育”,我不会定义。

我们看一些富含爱心和教育智慧的美丽诱人的德育案例,也许会逐渐领悟。

本世纪初我负责主编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思想品德·教师用书》(人教社2003年版)中表达了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基于德育美学观,教材应是美的存在方式”,“美的教材是我们的追求”。

今天,我们应当改变德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德育成为诗性的德育,成为人们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德育,成为一种富有爱心、给人以道德智慧和美感的教育艺术。

这,应当成为我们追寻的一种理想的德育样式。

——德育本当是诗性的教育。

德育是教人养成优良德性、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当是美丽的、诱人的、诗性的。

德育内在的、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具有美德的人。

具有美德的人,是诗意的存在。

我们崇拜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我们也敬仰当今社会上许多感动中国的劳动模范们:因为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赞美他们,我们崇敬他们,我们学习他们。

与德育目标任务一致的德育内容是美的。

许多优秀的德目自古就被伟大的哲人们称作“美德”。

亚里斯多德认为知识即美德。

别林斯基说过,美和道德是亲姐妹。

赫尔巴特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正义。

这些富有教育哲理的箴言,蕴含了真、善、美的精神。

诗性德育是学者们和教育一线老师们共同追求的审美化的德育。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檀传宝教授的博士论文取题《德育美学观》(1996),我理解就是对诗性德育的追求。

“十五”教育科学规划中,有不少学校开展了德育审美化的课题研究,其中,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欣赏型德育模式建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檀传宝教授说:“我们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

”他所说的核心理念,就是解放教育对象,提升教育对象,追求美丽的德育。

让德育散发诗意

让德育散发诗意

让德育散发诗意一个处在发展中且不成熟的孩子每天要面对来自离异父母双方、祖父母、学校老师,甚至同学们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关爱,他们该如何应对?他们该如何应对父母离异导致自我生活的变化?当前,社会的变革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伦理道德,离婚率节节攀升成为不争的事实。

尽管社会对离婚这一现象抱有开明的态度,但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却成为学校教育一个难点。

纵观三十余年的研究,大都认为父母离异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出现诸如孤独忧虑、失望自卑、情绪低沉等心理疾病;解决问题的对策,不约而同地强调离异的父母、学校、社区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关爱似乎成为解决单亲家庭孩子问题的“灵丹妙药”。

然而,一个处在发展中且不成熟的孩子每天要面对来自离异父母双方、祖父母、学校老师,甚至同学们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关爱,他们该如何应对?他们该如何应对父母离异导致自我生活的变化?什么样的关爱才真正切合教育本质呢?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给予解答。

创办于2001年的珠三角某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学校。

学校所招的学生,单亲家庭孩子比例高过一般学校。

每一个班主任都要面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作为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老师,同时兼任初一一个班班主任的王老师,借助诗意德育理念,变外在的规训教育为内在的诗意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珠三角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卉争奇斗艳,王老师所在的校园更是春意盎然。

“五一”假期过去后,学生返校的日子到了。

在晚修前,各学科代表收集老师们布置的作业,收好后赶紧送给老师批改。

晚修铃响了,学校实行自主管理,王老师让值日生坐在讲台上,大家开始自习。

教室静得像湖底,只有老师的皮鞋发出笃笃的声响。

王老师安顿好学生后往办公室走去,一只脚踏入办公室,另一只脚还未抬脚,外语老师的责怪声就迎面而来。

“王老师,你们班小雨、小鑫、美玉还是没有交作业,奇怪的是小东同学也没有交作业。

”外语老师是个女老师,湖南人,说话向来心直口快,像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

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

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

大力营造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经历了十年课改,“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争论,而是建设,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建设”。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永恒主题。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2~2022)》的精神和要求,德育课程是培育学生美好心灵的软件工程。

小学德育课程要实现强劲发展,必须狠抓素质教育的落实,大力提升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

一、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品质的内涵诗是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高想象、最强烈感受的一种形式。

诗是生活的浓缩和结晶,它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喜欢过一种有节律的生活,对美好事物充满激情、憧憬和想象。

这“境”、“情”、“韵”和想象,恰恰就是诗的特性。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

”何谓诗意?诗意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基于不同角度有不同阐释。

从哲学视角看,诗意是一种精神与心灵的自由;从认识论角度看,诗意是某种直觉和顿悟,是对人生和宇宙的当下感悟;从美学视角看,诗意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与升华;从伦理学视角看,诗意就是善良、仁义与悲悯;从社会学视点看,诗意是一种内在的幸福感。

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诗意性存在,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好的存在。

诗意性包含着灵动、美好、善良和创造的元素。

鲁洁教授说:“教育要触及人的心灵,使人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只有创设心灵沟通和碰撞的平台,使心与心得以相遇……这个时候会使人感到人的心灵是如此的可爱!课堂生活又是如此的美好!”所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的诗意性品质,是指以道德价值引领为灵魂,以道德情感熏陶为血脉,以道德智慧养育为神韵,采用诗意性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引发诗意想象的教学。

彰显教学的诗意性,重在营造人与人的心灵相遇,通过沟通和碰撞,让人感到人的心灵是非常可爱,课堂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境界。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

以诗文行教化——古诗词中的德育元素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学,由于其特有的哲情境界,文笔优美,内涵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对传统概念、道德观念、理想追求以及其他美德的倡导,而这些美德中最重要的便是德育。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德育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以《诗经》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学,在介绍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传播着以忠孝为主的传统概念,促使既有德行的发展,以及一定的道德观心的养成。

以《诗经》作为列举,许多出色的诗作中渗透着对德育的倡导。

以示范立言,诗中阐述了多种希望德行来激励整个社会共同进步。

《大雅》中,特别有“好士之心乃淳,百姓远从而美”的诗句,形容士大夫心存正义,道德高尚,造成百姓欢心,获得美誉;在《小雅》中,“器慎革以兹安,思前而德厚”这首诗,提出了天下之大,须聚义以安民的建议,号召“思前”仁义,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代诗歌中的众多诗句,极富德育元素,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和仁爱精神。

其中著名的《九辩》中就有“小敦毋乱,谨守传经,修忠节以纯粹”的内容,告诫人们严守德行,犹如严格摸清传经一样,以坚定的志向去实现精神上的纯洁。

另外,在瞻仰祖先的《离骚》中就有“人君精诚,惟此以报应”的句子,说明精诚以向,用于服务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正确的报答能缔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此外,古代诗歌文学中还有许多以英雄传史的作品,充斥着相当多的德育意味,如《滕王阁序》中提出的“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乐府》中,描述了曹公贤行,以及“拔英勒众,在天下为大”的古训,其中包含着作为政府领导者,要认清下属心志,重視个人劳动,遵循公平正义,把尊严、责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此养成忠义之士的德行。

以上,古代诗经。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诗意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诗意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诗意德育”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提到“诗意德育”有人会表示异议。

德育在一些人心目中不过是“规训、灌输”的代名词。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在语文课的诗文欣赏中才会有诗意的存在,而德育是不沾边的。

但事实上从德育的传统来看,在古代,是孔子首先创立了“比德”的诗意德育形式。

《礼记•经解》就明确提出“诗教”,在“六教”之中“诗教”就居首位。

孔子对《诗经》的伦理道德价值高度评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想纯正。

思想纯正,可以通过“诗教”,以德育人。

到了现代,而毛泽东的一生,正是典型的“诗意人生”。

毛泽东诗词更是一部中国革命建设的壮丽史诗,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课本和生动的德育教材,熔铸了“诗”、“史”、“思”的精华,对于我们今天培养“四有新人”仍发挥着巨大的鼓舞作用,是一份丰厚的德育资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强化,造成相当一部分人“一切向前(钱)看”,“蛋白质女孩、新新人类”越来越多,现代人由于过度的物质化而丧失了人的本质——诗性,逐步失去生命的翅膀——诗思,变得缺少理想,缺少诗情,过于实际,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嚣尘上。

而当一个人不爱诗,其理想、激情和想象就会减退,变得平庸起来。

毋庸质疑,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一代富有理想和献身精神的人相比,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国民普遍显得缺少远大理想和使命感,缺少对祖国的热情和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

革命理想主义明显缺失。

诗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伴随着人的一生,是一个理想境界。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隽永的诗句,朗朗上口,让人品咂玩味良久而不能忘怀,在潜移默化中化为个人的潜意识。

孔子认为,学诗对个人而言可以提高人的想象力、观察力、感染力、凝聚力,使人有志趣、善洞察、能合群、有智慧。

同时,学诗还有两大外在功能,事奉父母,服务他人;了解自然,增长知识。

我认为诗的功能有以下几点:①净化心灵。

品读古诗词,浸润德育情

品读古诗词,浸润德育情

品读古诗词,浸润德育情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志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激发热爱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鉴美、辨真的文化品位。

语文教学亦承担着极大的德育教育重任,语文教师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通过古诗词的教学,使学生在受到中华古诗词的文学滋养和文化熏陶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从而成长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

一、赏古诗词,品骨识心文明古国——中国,人杰地灵,华夏儿女人才辈出,五千年文明史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佳作。

滋滋不倦的好学者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膜拜着崇高人格,践行着伟人言行。

濂溪先生的《爱莲说》,以“爱莲”为题,托物言志,作者以莲自喻,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向。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先生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了先生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出淤泥而不染”,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先生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无独有偶,屈原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李白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张履祥的“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谨严。

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辟”,无不充满爱国的豪情和高尚的人格。

赏析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感悟,这种德育熏陶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神往的。

二、解古诗词,探世态风情古典诗词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像一部百科全书,从古到今,人间世态、风土人情、社会形态均能窥见一斑。

通过学习,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概貌,也可以让他们了解诗人和诗中人物的爱憎感情,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杜牧云:“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与天性岂恩仇。

诗意德育

诗意德育

完美的教学
• 完美的教学——深刻与真诚 • 深刻: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一洞天之感, 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 塞顿开、豁然开朗。 • 真诚: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 间的感情和态度;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 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 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 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 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
注重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社团建 设
(兴趣、特长、爱好)
注重以‚个性发展‛为导向的班级评 价
*有切合班级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若 干细节,有富有创意的措施,学生在某一 方面有较突出的进步事实。
*有不少于两个切合学生实际的班级 特色活动案例,学生积极性高,形成成果。 *在本学期中有让班级成员感到骄傲 的集体荣誉或特长项目。
关怀和照顾弥散在校园师生生活的 方方面面、细节之处 。
其一,做儿童行为的宽容理解者
一个好老师记得自己也曾是个孩 子,因此他能以孩子般单纯的目光和 成人宽容的智慧去看待和理解孩子的 紧张、恐惧、得意、激动和欢乐。
孩子是儿童王国的国王,教师是 进入儿童王国的客人和贵宾。 老师的爱和家长的爱不同。
浓于血缘的爱
道德教育建立的一个假设基础:人性向善 教育内在于一个人文的世界。在这个世 界中,教育的方向和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我们 的信念和期待。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 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 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 责罚。
在政治与法律,作‚人性向恶‛的价值 预设有利于政治和法律体系的完善的话。那 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作‚人性向善‛的价值 预设,则是道德与教育的内在特征所要求的。
道德教育也就难以避免外在化、社会本 位和成人中心,强调外在规范,而不是着眼 于儿童的内在需求,从而缺乏感召力和实效 性。

如何在语文中诗意地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中诗意地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中诗意地渗透德育作者:陈平将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22期摘要:德育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语文最显著的特征是诗意。

让学生在语文诗意的阅读中,构建心灵的家园;在诗意的写作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诗意的德育,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诗意;德育;语文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46德育是一种诗意的追求与心灵的唤醒,一直被比喻为诗意的家园。

海德格尔指出:“人本来就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应该以诗意栖居达到人类社会生存的理想社会。

语文的字、词、句、文等都反映了一定的思想,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共同营造了立体的、浓郁的诗意意境。

语文教学的本色是诗意,活力是诗意,灵魂和生命是诗意,最高境界也是诗意。

学生在诗意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练习着对待人生社会的一种态度,调整着自己的认知方式。

在语文诗意化的学习中,学生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灵魂得以提升,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

一、在诗意的阅读中,构建心灵的家园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诗意的阅读,品味书中美妙的故事,体会书中纯美的语言,感受书中优美的意境。

抚一抚古琴,让他们听到俞伯牙钟子期的友谊之语;拉一拉二胡,让他们看到阿炳在苦难中不屈的灵魂;敲一敲黄钟,让他们触摸到祖国母亲厚实的肌肤……“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奇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②让不同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有其收获。

1. 品读文本,在美的课堂中感悟语文新教材的选文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并美,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以这些文本为依托,设计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运用文雅精致的教学语言,和颜悦色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在平和、互动、有亲和力的氛围中让学生感悟,让那些诉说着作者生命轨迹、表达着作者人文情怀的花能开在学生的心里。

以诗育德-德育

以诗育德-德育

以诗育德-德育以诗育德冯铁山教授这样界定诗意德育的内涵:诗意德育是作为一种弥补理性德育不足的模式提出来。

所谓诗意德育就是以使德育焕发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道德境界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诗教与学校德育融成一体,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学会诗意的眼光审视生活。

园林三小把德育工作重点确定为以诗育德,打造诗意德育。

近年来,学校以诵读经典为抓手,以诗教活动为载体,注重以诗育德,寓教于乐,让三小德育充满浓浓的诗意。

一、以诗育德,打造诗意流淌的德育环境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性,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学校自确定以诗育德工作重点以来,着力打造浓郁的诗意环境:在校园香樟大道旁,建起了长达百米的曹禺文化长廊。

长廊内容突出诗歌特色,广选古今名家诗作;突出学校特色,登载大量吟咏三小的专家墨宝,以及师生诗作诗画。

曹禺文化长廊每年更新一次,已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风景线;操场东头围墙前,新建六块文化展板,领袖诗词、名人名言,《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时时更新,东西遥相呼应;同时,制作了60余块精美的诗词山水画条屏悬挂在教学楼走廊上;另外各班教室黑板报必须开辟每周一诗版块;学校广播站每周必须播放一首经典诗诗词赏析。

可以说校园内处处是课堂,学生能时时受教育。

既让校园文化环境有了浓郁的诗意,又让环境充分发挥了它的德育功能。

二、以诗育德,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

班级文化则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尤显重要,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诗意德育,必须从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做起。

建设诗韵飘香的特色班级,首先要建设充满诗意的班级环境。

即以优美的文字、图画、声音装扮学习环境,释放诗意情怀,让教室成为美的乐园,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让教室墙壁说话,突出诗教特色,如黑板报开辟每周一诗,展示栏开辟我的新诗,照片墙展示背诗能手,文化墙展示学校理念让生命诗意的栖居,教室门外张贴彰显班级特色的诗韵口号等等。

让德育在情境中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在情境中诗意地栖居

让德育在情境中诗意地栖居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让德育在情境中诗意地栖居。

本文将从情境培养的必要性、情境培养的方式以及情境培养的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情境培养是德育的一种必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处的各种情境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通过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社会伦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工作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接触到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情境培养的方式多样化。

情境培养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文明礼仪教育、友谊互助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等,通过真实情境的模拟和体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老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学校应注重培养情境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设置艺术设施、组织文化活动、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等,为学生提供情境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德育教育更加具有情感共鸣力和感染力。

实施情境培养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学校应制定全面的德育规划,将情境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明确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校方和教师要加强对情境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养。

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创造更多情境培养的机会。

学生家庭的参与也是情境培养的重要环节,家长应积极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孩子的德育素养。

德育在情境中诗意地栖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通过在各种情境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诗意文化中学校德育实施方略论文

诗意文化中学校德育实施方略论文

诗意⽂化中学校德育实施⽅略论⽂诗意⽂化中学校德育实施⽅略论⽂ 摘要:诗意德育的提出是现时代的⼀种教育理念,强调以诗意的⽅式来处理学⽣品德发展与教育中⾯临的各种问题。

其特点表现在:凸显主体,⾛向⽣活,注重审美。

基于中国传统⽂化的诗意德育往往具有感染性、形象性、丰富性品格。

当前,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通过引领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书⾹校园建设和打造⼈⽂教育课堂等途径来进⾏。

关键词:诗意德育;⽂化品格;德育⽅略 ⼀般说来,现代德育如果缺少审美的意境和趣味,使德育机械枯燥,就容易让学⽣感到教育的沉闷和压制。

因此,要使德育真正成为尊重⼈、关注⼈的⽣命意义领域,必须变⾰以往德育单独化、浅层化等弊端。

本⽂试图结合我国传统⽂化中的德育资源,让诗意德育成为创造学⽣核⼼素养的⼀种精神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灵发展。

⼀、什么是诗意德育 我国是诗的民族,历来以“诗”教⼦,以“诗”教⽣的传统。

《⽑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为志,发⾔为诗”。

简⾔之,诗就是凡有情⽽美的东西便是诗。

《诗经》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主要素材。

最早提出诗意德育的并付诸实践的是孔⼦,孔⼦提出的“兴于诗,⽴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他说:“⼊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也,温⽂敦厚,诗教也。

”把诗歌⽤于道德教化,使弟⼦养成温顺、柔和、敦笃、厚道等“思⽆邪”的品质。

孔⼦曾不⽌⼀次要求学⽣运⽤诗中的道理侍奉⽗母,服务社会。

在西⽅,诗意德育思想最早源于古希腊雅典“三艺”(⽂法、修辞学、哲学)教育;尼采、维根特斯坦、海德格尔等诗化哲学家⾼度肯定“诗性”、“⼈诗意栖居”的价值;20世纪末美国以塞⾥格曼、谢尔顿等积极⼼理学家致⼒于研究⼈的良好⼈格特质以及影响⼈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探讨积极情绪、积极⼈格和积极社会环境与美德的关系等。

所谓诗意,是指像诗⾥表达的那样给⼈们以美感的境界,如诗意⽣活、诗意⼈⽣、诗意课堂等。

基于诗意⽂化中的德育具有诗⼀样的意蕴所进⾏的教育活动,它能显现德育魅⼒,提升学⽣审美道德境界,让学⽣在诗意⽂化的熏陶下进⾏习德活动。

德育渗透让古诗词教学更有韵味

德育渗透让古诗词教学更有韵味

德育渗透让古诗词教学更有韵味作者:顾林芬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12期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情感,感悟意义,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有机结合,让诗词教学变得更有味道。

一、在古诗词的资源整合中渗透德育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作为教材的把握者,语文教师要善于分析并整合知识,带领学生细细品读作品,根据教学的内容及时展开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的熏陶,将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安排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示儿》,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愤慨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全诗语句通畅,内容清晰,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感溢于言表。

在诵读完古诗后,教师留了两个问题:陆游临死前念念不忘的是什么?这份与众不同的遗嘱,让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怀?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感悟:源于对祖国深爱之情,这是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这时,教师话题一转:感受了陆游的爱国情怀后,你热爱祖国吗?你平时是怎么做的?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交流中,感受到爱国应该表现于平时的一言一行,这是对祖国的热爱。

语文教材类似的作品还很多,《望洞庭》《江南》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游子吟》让学生懂得感恩母亲;《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让学生知道读书的重要;《静夜思》《枫桥夜泊》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墨梅》《石灰吟》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懂得友情的可贵……教师在平时诗词教学中,要用好资源,使教学更深入,更有韵味。

二、渗透德育让古诗词的意境更深入一般古诗词教学重视让学生理解字词和诗意,重视古诗的诵读,却忽略了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深化。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要善于抓住诗眼和情境,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思想境界。

1.抓诗眼,感情怀古典诗词作品,往往蕴含一些可以品味作者情感和志向关键的字词之中,即“诗眼”,凝练传神,贯穿作品,体现了诗歌的主旨。

学生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学生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学生德育 工作中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知识传授给学生 , 更注重与 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建
立友 好 的 师生 关 系 ,与 学生
成为好朋友 ,加强对学生的 德 育管 理 也是 教 师工 作 中的 项基 本 内容 。其 中 ,要 多 尊 重学 生 、理 解 学 生就 显 得 颇 为重 要 ,要 重 视 培养 学 生 吉 的批判精神 , 教师要真正做 林 到 “ 以德服人 ,以爱育人”, 做好德育工作 ,为社会培养
微格教研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作用的探讨
【 摘 要】 微 格教研是基 于微格教 学的 种有 效的教 学研究方式。对提 高教 师教学 二 、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 主 动质疑 能力 技能和教 学效果 能够起到有效的辅助作 用。 在德育工作 中培养学生 的批判精神 ,这 本 文 就微 格 教 研 对 提 高教 师教 学 能 力 的作 用 也 是一 个 循 序 渐 进 的过 程 ,要 为 学 生 创 造 条 进 行探 讨 。 件 ,让学生敢 于质疑 、善于批判 ,培养学生 【 关键词 】 微格教研 ; 教 师教学能力; 批判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 的判断能力 ,培 教 学 效果 养学生 主动质疑 能力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 起点 ,学生在道 德认识 与道德实践 的过程 中 微 格 教 研 的 定义 积 累 一 些 经 验 ,形成 一 定 的 判 断力 。在 新 时 微格教学产生于 2 0 世纪6 o年代 ,是美 代 背 景 下 ,要 提 高学 生对 信 息 的判 断 和选 择 国斯 坦福 大 学始 创 的 ,于 8 O 年 代 开始 传 人 中 能力 ,对社会文化、思 潮的明辨能力 ,提高 国。 它是基于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的研究 , 学 生 的 判 断 能 力 ,同 时 也有 利 于增 强 学 生 的 借 助现代化 的教 育技术设 道德选择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就推进 了德 备 ,培训 教师教育 技能的 育管理工作 的进程。另外 ,培养学 生主动质 理论 和方 法 。 疑能力 ,也是培养批判精神的关键所在。教 微 格 教 研 是 在 微 格 教 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 的氛 围,让学生彻底抛 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来 的, 弃 “ 不敢质疑 ,不善批判”的心理 ,教师要 微 格 教 研 采 用 微 格 教 学 的 耐心 、诚恳地解答学生的质疑 ,不能打击 学 手段 ,提取教学 中的某个 生 的质疑积极性和 自信心 ,不能因学生提出 环节 ,供教研 室成员进行 的问题幼稚 、怪癖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或 研讨 ,对教学 过程进行分 者干 脆 不 回答 ,不 应 故 意 回避 或 转 移 话 题 。 析 总 结 ,并 联 系 相 关 的教 教师 也 应 当增 强 信 心 ,树 立 培 养 学 生 质 疑 能 育 理 论 ,提 高 教 师 教 学 技 力 的意识 。 能 和教 学效 果 。 不 同 于 微 格 教 学 ,微 三 、培 养 学生 批 判 性 思 维 和 创 新 思 维 批判是创新 的源泉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 格 教 研 有 以 下 三个 特 点 : 教育的出发 点和归 宿。创新教育是教学的根 第一 ,微格 教研的 主要 目 本思想之一 ,在 固定 的思维模式 中,人们往 的是 改 进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 往 很 难 发 现 疑 问 或 者 质 疑 某 些 问 题 ,那 么 , 是对某 个具体 的课 堂教学 教师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 “ 主动 质 疑 ” 过程 的探讨 ,研究 的是教 能力 。古人 日:有疑者看到无疑 ,其意尤浅; 学过 程 中的实际现象 ;第 无疑者看到有疑 ,其学方进。这 就要求教 师 二 ,微 格 教 研 不 仅 仅 是 改 教会学生提 出质疑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 进 具 体 的教 学 实 际 环 节 , 个 具 有 创 新 思 维 的人 ,才 能 发 现 不 寻 常 的 更 是 为 了加 强 对 理 论 的 学 问题 , 提出的质疑才会趋向多样化 。 江泽 民说 , 习 和 完 善 ,从 而 能 用 理 论 “ 创新是一个 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 旺 更 好 的 指 导 实 践 ;第 三 , 发达 的不竭动力 。”在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进 微 格 教 研 是 教 师 的 一 种 合 程 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前提 ,那么就必须 作研究 ,不是个 体的个别 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抓起。学生充分发挥 行为 ,微格教研 需要各方 自身的创造力 , 才能对事物产生不 同的看法 , 面教育工作 者的广泛参 与 敢 于对新事物进行质疑和批判 ,也便达到了 和配 合 。 德 育 教 育 中培养 学 生批 判 精 神 的 目的 。 二 、微 格 教研 的特 点 四 、结 语 微 格教研 有以下几个 心理学研究表 明,具有批判精神 的人 , 特点: 甘肃 省 兰州市第 十 九中学 张多 黎 敢于向权威 挑战,也更具有创新精神 。批判 ( 1 )微 格教 研 的方 法 精神是一个人 最宝贵的能力 之一 。在德育工 可 以 准确 的记 录 教学 过 程 , 可 以 随 意 定 格 某 个 环 节 进 作中培养学生的批 判精神具有重大 的意义 。 学 生 在 探究 与 批判 中 ,也 能 真 正 成 为 学 习 的 行分 析、分解 、比较,可 主体。一个人具备 了批判精 神和创新精神 , 以对 教 学 行 为 进 行 细致 分 才 能 更 好 地 适 应 社 会 的 发 展 ,才 能 为 国家 的 析 ,帮 助 教 师 重 塑 教 学 行 建设做出更有力的贡献。教师也应提高 自身 为 。 教 师 也 可 以有 效 的 进 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多发现、多尝试新 行 自我分 析 和评 价 , 从 “ 他 人 ”角 度 审 视 自 己 的 教 学 的策略来完成这项教育任务 。 过 程 , 总 结 和 评 价 自己 的 参 考文 献 : [ 1 ]顾瑾 . 试论学生批判精神培养 的德育 教学效果和方式 ,以更好的改进教学模式。 ( 2 )在 教研 活 动 中 ,对 教学 行 为 和教 学 路径 [ J ] . 教 育探 索 。 2 0 1 1,( 1 2 ) : l 2 1 — 1 2 3 [ 2 ]胡 白云 . 陶行 知教 育思想 中的批判 技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 从“ 小点”切入 , 精神及 其启示——兼谈 学生批判精神 的培养 深入 探 讨 。 ( 3)可 以对 同一 门课 不 同 教师 的教 学过 [ J ] . 教 育探 索 , 2 0 1 1 , ( 1 2 ) : 5 — 7 [ 3 ] 彭 慧蓉 . 建 设 性 反 思 批 判 精 神 的 培 程 进 行 横 向分 析 对 比 ,从 不 同 的教 学 方 式 和 养 是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的职

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

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作者:顾晶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18期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向着高科技、高技能、高能量的领域发展,更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更健康全面发展,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平日工作中我能抓住每个时机,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上,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不管师生自觉与否,只要接触课文,必然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和情意熏陶。

语文德育即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与“传道”不能脱离,“辞章”和“义理”也不能分开,这是语文教育的优势所在。

语文德育的主要特点示范性、感染性和渗透性。

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使思想得到长进,使品德受到熏陶。

一、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示范性特点,扎实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材以文质兼美为选文标准,既要语言文字好,又要具有思想教育性,这就使语文中的思想教育具有示范性。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多样文化”。

这些都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良好的品德素养。

这样的培养目标,是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在有意无意间逐步形成的。

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众多可以直接仿效的正面形象,形象的典范作用可以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对英雄人物产生无比的崇敬,将其作为学习对象。

语文教学就可以通过这些正面形象的师范作用,培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帮助他们判别是非,反对强暴,热爱生活,在心灵上逐步积淀人类思想道德的精华,形成较为高尚恒定的理想信念。

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

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

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作者:丁小明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1期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于我校小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发展的德育新路子,从诗意成长德育的背景分析、诗意成长德育的内涵和诗意成长德育的实践出发,三方面整体架构,不懈探索。

这样让德育变得诗意起来不无可能!关键词:德育;诗意;内涵一、诗意成长德育的提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青少年时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德操高下、品性优劣的重要阶段。

诗意是人性深处的精神原型,也是德育的必然追求。

可今天的德育研究很少有诗化的研究。

人们常常从理性角度谈德育,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道德教育枯燥乏味、效能低下。

诗意成长德育是基于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我校前期研究的基础提出来的。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德育标准变异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人皆知,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和上级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导向,使得德育地位尴尬。

学生成绩好就是一好百好,学校升学率高就是一高百高。

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德育方法简单化新课改提倡体验式教育,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育人。

但一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

二是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受安全、工作繁琐等因素的影响,体验式教育常常变成一纸空话,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不管学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用过去的观念教未来的学生,用说教代替实践,用强制代替引导,让学生苦不堪言。

(三)德育工作对象复杂化我校所在地龙虎塘街道原为农村,2003年由镇改为街道,此后,我校从农村小学跨入城区小学的行列,周边陆续开发了多个小区和楼盘,大量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本地,使得本校生源极其复杂,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念,给我校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追寻德育的诗意境界

追寻德育的诗意境界

追寻德育的诗意境界
王崧舟
【期刊名称】《人民教育》
【年(卷),期】2012(000)019
【摘要】最早翻译《爱的教育》的夏丐尊先生,在该书的序言中说过这样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正空虚极了。

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

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

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反无人注意。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

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王崧舟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诗意"安居与"在"的追寻——聆听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感录
2.诗意:语文教学追寻的境界——浅议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3.数学课堂的开放境界——小学数学课堂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4.追寻“情智共生”的诗意境界
5.追寻教育的诗意,书写诗意的人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6期 现代大学教育 德育寻径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德育的现代维度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策略 ,课题编号:07S J B710051。

收稿日期:2009-06-18作者简介:顾瑾(1965-),女,江苏阜宁人,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德育原理与学科教学;盐城,224002。

德育的诗意精神顾 瑾摘 要: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精神原型,诗意也是德育的应然追求和可靠路径,诗意创设了德育与人性的通感地带。

德育的诗意精神强调:运用诗意本质为德育赋能,用诗意的浪漫精神增进德育的和谐性、自由精神催生德育的主体性、理想精神提升德育的超越性;加强德育对诗意人性的维护与培养,遵循情感逻辑,发展能够重拯诗意乾坤的德育,培育诗意思维,增强学生诗意地把握世界的能力;德育诗意的价值现实还在于生成学生的诗意生命形式,改善当代普遍的精神境界,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提高当下德育的人性魅力和效能。

关键词:德育;诗意;人性;和谐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9)06-0077-05 任何德育的建构,都是以一种人性的假设作为逻辑前提的,德育的诗意精神强调:诗意是人性的天然领域和精神原型,用诗意可培育良好的生命感觉,创造和谐的社会人生;用诗意表征人性的强弱、精神生活的是否完满,可不断将学生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带进敞亮自由的生活;诗意是德育的应然追求,用诗意的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理想精神加强德育的创新,用诗意的情感逻辑、诗意思维端庄学生的精神取向,关怀师生的现实心灵关系,可延展德育与人的生命向度的适应性,提高当下德育的人性魅力和效能。

诗意:德育的本质力量诗意以其特有的浪漫性、自由性、理想性为德育提供积极、可靠、真实的精神资源和发展路径,在涵养品性、发展生命、达成教化等诸多方面为德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精神视野,成为德育培养和谐心灵的旨趣、健全生命的旨归,成为德育走向现实理想和人性深度的标尺。

浪漫性发展德育的和谐性。

怀特海认为:一个基本的学习行为应首先包含浪漫性阶段,不重视浪漫性阶段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1]39,依据过程思维理论,德育的浪漫性主要指创设能与学生发生相关性的境遇,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某种情感共鸣,激发其自由联想与探索的欲望,在广阔的环境中有感情地思考、学习。

浪漫性对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德育的诗意强调运用浪漫性发展德育的情境性,德育在本质上是情境性的,它关涉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必须和某种情境联系起来才能被人理解,创设富有真感情与真景物的情境是实现德育和谐的重要载体;浪漫性是人的精神的自由翱翔,它的投射解除了德育与外在人事景物的功利性单向联系,使传教受教双方易于打破话语惯例的表达方式,重新链接情感与心灵的通道,以本真的自我坦诚相待,彰显德育重情体性的本色,引导学生在 以我观物而使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中形成生气盎然的 有我之境 [2];浪漫性内蕴着审美倾向,使德育的情境创设能够超越一般的松散的现实而走向概括与典型,在情与景、意与境、语言与非语言等多元素的作用下,创构具有生活真实的情境、观念真实的情境或艺术真实的情境,启发学生诗意的聆听、观览、叙事,并进行融经验、兴趣、判断、态度、价值观念等为一体的精神烹饪,通过染情与铸意、潜移与默化,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1]40,在学生情感的活跃、持续、积累和孕育中生成情理交融的有效之境。

其二,运用浪漫性生成德育的高尚性。

浪漫性77顾瑾:德育的诗意精神追求新奇体验、追寻非凡意义和价值而不盲从附和的 心灵习惯 与精神面貌 [3]164,是德育追求创新、追求崇高、追求自主的基础与主观条件,浪漫性的理想诉求有利于激活学生超越现实的渴望,有利于营造学生充满理想的心理态势和崇尚独立的精神倾向,有利于用美妙的幻想与直觉的把握去引导学生深刻不断的好奇心探究旅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基于自我教化之上的心灵转向和灵魂的自我赋形,在纷乱的世俗目标中保持心灵的价值情怀,在世俗体制的秩序内警惕心灵的物化,克服精神生活粗糙化、浅陋化,驱散种种娱乐化迷雾,防范 双重人格 的裂变和 双面人 的盛行。

其三,运用浪漫性孕育德育的愉悦性。

浪漫性在于把人的解放还给人自己,使人能易于从自然性中、从与实在世界相接触时产生的冲突和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学生对外界保持良好的积极开放的态度,善于与周遭世界进行活泼丰富的交流,易于培育充满感动、激情和想象的敏感心灵,反对任何形式的精神奴役,其深刻的爱生命的本质,使德育不矫情、不虚美、不伪言、不异己,使师生的情感充满兼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工作能够充满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进而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浪漫性复归人的自然本真,复活与自然、社会的亲密关系,使师生能够带着平等、虔诚、自由和纯然神圣的心境纵身大化,主动超越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主义 等外在物质层面的束缚,易于感受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增强与物为春、与人为善的情致,易于用朗朗的心境聆听心灵的悸动,反思和审视非诗意的生活,易于养成崇尚自然的心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睨万物,滋生并捍卫雄健独立而自由的人格,使人生天真而不失深刻,充满理想却不失现实关怀,超脱世俗又不失对人生的执着,养成学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协调的精神稳定因素。

自由性生成德育的主体性。

诗意是一种精神自由的观念,它是生命的自由意志在生命内寻找 完满的存在 [4]24的驻足,自由人格培养是实现德育诗意的表征。

德育的诗意首先强调运用其自由性维护德育的民主性。

自由性强化了德育的民主化定向,扩展了师生的心理相容度,易于形成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使德育工作者能够直面真实的自我,怀有真诚的心灵、带着倾听的耳朵,创造思想和言论的 自由市场 ,宽容并鼓励学生在既定环境中自由地定向,宽容并引导学生各言其志、各好其爱,学会在倾听中疏导,在服务中引导,在互动中倡导,力求减少思想冲突,在自由的辩论中,使谬误得以澄清,在异见的碰撞里,使真理逐渐澄明,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心情舒畅的环境;强调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反思,达到心理的自由,通过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能力,增进行动的自由,通过启发学生学会负责,享受发展的自由。

其次,运用其自由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自由性强调德育在提高学生精神能力同时,发展学生自主的个性,视学生为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群落,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学会个性解密和个性评价,搭建个性展示舞台,寻求个性优化的有效途径,强调塑造可爱个性,使德育成为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吻合的自觉力量;强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培育学生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及特立独行、清醒从容、有所执著、敢于担待的浩然之气,养成学生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激活学生自由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成为自己满意的人是自由发展的本质,德育应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创造的行动路线,不断锻炼学生的心灵智能,启示学生正视现存的环境,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基于真正愿望和最深刻价值观的选择,发展在既定环境中选择个人态度的能力,创造条件努力按未来的目标塑造现在的生活,葆有追求自由创造的能愿态度,在价值多样化的进程中秉持人文价值,在社会市场化的进程中保持独立品格,在教育世俗化的进程中保持高尚人品;鼓励学生用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排查和辨明影响自己自由发展的外在强制力量,学会积极乐观的自我认定,学会用加法增大自我的附加值,在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学会全面地占有人之为人的本质。

理想性提升德育的超越性。

德育作为一种灌注着和体现着人的理想的活动, 在本质上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有着一个理想性、超越性的维度 [5],诗意始终闪烁着理想的绚丽光华,诗意的浸染有助于德育 应然性 层面的建构。

诗意理想性首先表现为对现实的超越性,以诗意的理想性态度构建一个有坚定的价值理想承78顾瑾:德育的诗意精神诺的道德框架,在学生全新的生活前树起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借此对学生生活与现行德育进行价值判断与诗意批判,引导学生向一切浅薄、庸俗、丑恶、不顾廉耻等非诗意、反诗意的生活与行为告别,通过对美与丑、崇高与渺小、高尚与低俗、光荣与耻辱、荒诞与正经等的诗意评判与取舍,帮助学生从日常急迫的兴趣中反观审视,引导生命个体不断地向无限的未来开放,向 类生命 的可能性开放,走出漠视精神的工具化、实用化的天地;用诗意的理想烛照学生的文化生存状态,批判并努力超越多元文化中特别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浅俗、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现实境界追求缺失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可供选择的价值系统和信仰体系,培育其崇尚理想的精神气质和选择理想生活的能力;指导学生用诗意去蔽自身人性的弱点与卑劣,帮助学生解开心灵的谜团,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引导着年轻的心灵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深切的体认,以诗意的态度越过变化莫测的生活激流。

诗意的理想性提升德育的理想性,诗意内含着的理想精神、超越品质直接指向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这个具有永恒魅力的理想目标,它为德育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价值枢纽和精神联系,为德育自身的反思与对话提供一个精神场所和理想尺度,诗意提升德育的创造力,使德育不囿于常规的训导和规范,而能够自觉以诗意的情怀、诗意的语言、诗意的造型、诗意的思维、诗意的情境完成德育内容与形式、方法与过程的真、善、美的建构,实现德育自身的内在超越;诗意易于建立对可能性生活的价值期待,它召唤并促进 人的本能欲望、精神自主力、创造力能得到完全解放的社会,一个由爱欲占统治地位、消除任何压抑的、能满足人生 感官的、伦理的和合理的需要 的社会 的诞生[6],使德育的前提性承诺能够成为感召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现实力量,实现德育的导向性价值理想;诗意对人性注入了理想性追求,要求德育对学生抱有终极关怀,通过反思、解悟和权衡德育在维护与培育诗意人性方面的得失成败,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想。

诗意:德育的现代维度诗意既是人性的天然元素,也是最易流失的生命元素,需要精心保鲜和全面给养,一方面诗意要成为德育的现实力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的领域内,就必须获得自己的情感形式、思维形式,另一方面德育要重拯诗意乾坤,就必须遵循诗意的情感逻辑和思维特点,发展德育的诗意维度,在诗意中谛听人性的抒发、道德的言说、流动着的精神意向,使德育行走在辽阔、清朗、温馨、优美的天地。

遵循情感逻辑。

情感是我们获得诗意观念的条件,感情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多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行为[7],作为学生生命特质重要内容的情绪与情感,在学生道德教育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和穿透性,遵循情感逻辑应成为德育的诗意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