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

合集下载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简介1. 汪曾祺的生平汪曾祺(1920年3月3日-1997年12月14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翻译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汪曾祺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

他的祖父汪锡良、父亲汪化中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汪曾祺自小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才华。

2. 汪曾祺的文学成就2.1 小说创作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为基调,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农村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深厚的人情味道。

代表作品有《生死场》、《白鹿原》等。

其中,《白鹿原》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汪曾祺的小说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

2.2 散文创作除了小说创作,汪曾祺还以散文作品闻名。

他的散文作品主题广泛,内容丰富。

有的作品以描写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和风土人情为主题,有的作品以抒发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通常以淡雅的笔触和自然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亲切而舒适的感觉。

他以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将平凡的事物和日常的场景转化为文学的艺术形象。

2.3 翻译工作除了自己的创作,汪曾祺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

他将外国文学经典引入中国,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文学选择。

他翻译的作品涉及多个国家和多个文学流派,包括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等。

在翻译工作中,汪曾祺注重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点,力求做到忠实而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和意境。

他的翻译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汪曾祺的影响汪曾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的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曾获奖,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1、草木春秋木芙蓉浙江永嘉多木芙蓉。

市内一条街边有-棵,干粗如电线杆,高近二层楼,花多而大,他处少见。

楠溪江边的村落,村外、路边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处可以看见芙蓉。

芙蓉有一特别处,红白相间。

初开白色,渐渐一边变红,终至整个的花都是桃红的。

花期长,掩映于手掌大的浓绿的叶丛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领导建议,以芙蓉为永嘉市花,市领导说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

后来听说温州选定茶花为温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让一让。

永嘉让出茶花,永嘉市花当另选。

那么,芙蓉被选中,还是有可能的。

永嘉为什么种那么多木芙蓉呢问人,说是为了打草鞋。

芙蓉的树皮很柔韧结实,剥下来撕成细条,打成草鞋,穿起来很舒服,且耐走长路,不易磨通。

现在穿树皮编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凉鞋、旅游鞋。

但是到处都还在种木芙蓉,这是-种习惯。

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乡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在云南腾冲吃了一道很特别的菜。

说豆腐脑不是豆腐脑,说鸡蛋羹不是鸡蛋羹。

滑、嫩、鲜,色白而微微带点浅绿,入口清香。

这是豆腐吗是的,但是用鲜南瓜子去壳磨细"点"出来的。

很好吃。

中国人吃菜真能别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么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来的!席间还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

皂角,我的家乡颇多。

一般都用来泡水,洗脸洗头,代替肥皂。

皂角仁蒸熟,妇女绣花,把绒在皂仁上"光"一下,绒不散,且光滑,便于入针。

没有吃它的。

到了昆明,才知道这东西可以吃。

昆明过去有专卖蒸菜的饭馆,蒸鸡、蒸排骨,都放小笼里蒸,小笼垫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莹透亮,嚼起来有韧劲,好吃。

比用红薯、土豆衬底更有风味。

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基本资料姓名:汪曾祺性别:男出生年月:1920—1997籍贯:江苏高邮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

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博友们一读: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关爱生命,平安世界。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汪曾祺(中国)人物简介

汪曾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存在问题
• 研究深度不够,对汪曾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挖掘不够深入
• 研究视野狭窄,对汪曾祺作品的国际影响关注不够
原因
• 研究资料不足,汪曾祺的著作、手稿、书信等资料不够完善
• 研究力量不足,专门从事汪曾祺研究的学者较少
汪曾祺研究的未来展望及建议
未来展望
• 随着汪曾祺研究的深入,将对汪曾祺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方面有更多的发现
深刻的人生哲理
• 作品关注人性、人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独特的历史视角
• 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展现了
历史的风云变幻
• 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汪曾祺散文的审美价值
01
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葩”

《端午的鸭蛋》
• 是一部以端午节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端午节风俗的描绘,展现了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
《受戒》
• 是一部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散文集,通过对故乡人物、事件的描绘,
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 作品具有很高的人性价值,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引导读者对人生
•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
幽默、诙谐的个性特点
• 作品中常常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使文章具有趣味性
• 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世态炎凉

⌛️
汪曾祺散文的文化内涵
浓厚的乡土气息
•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水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 通过乡土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

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汪曾祺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汪曾祺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男,汉族,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其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主要作品作品类型作品一览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剧本京《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剧京剧《范进中举》文集《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汪曾祺人物轶事汪曾祺与美食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

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

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

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

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

”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

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

“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

早几天。

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

”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

2025届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汪曾祺课件

2025届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专题:汪曾祺课件
• 二师父仁海。他是有老婆的。他老婆每年夏秋之间来住几个月,因为庵里凉 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的家属。仁山、仁渡叫她嫂子, 明海叫她师娘。这两口子都很爱干净,整天的洗涮。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 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阅读训练
• 三师父是个很聪明精干的人。有时一笔帐大师兄扒了半天算盘也算不清,他 眼珠子转两转,早算得一清二楚。他打牌赢的时候多,二三十张牌落地,上 下家手里有些什么牌,他就差不多都知道了。谁家约他打牌,就说“想送两 个钱给你”。他不但经忏俱通(小庙的和尚能够拜忏的不多),而且身怀绝 技,会“飞铙”。七月间有些地方做盂兰会,在旷地上放大焰口,几十个和 尚,穿绣花袈裟,飞铙。飞铙就是把十多斤重的大铙钹飞起来。到了一定的 时候,全部法器皆停,只几十副大铙紧张急促地敲起来。忽然起手,大铙向 半空中飞去,一面飞,一面旋转。然后,又落下来,接住。接住不是平平常 常地接住,有各种架势,“犀牛望月”“苏秦背剑”……这哪是念经,这是 耍杂技。也许是地藏王菩萨爱看这个,但真正因此快乐起来的是人,尤其是 妇女和孩子。这是年轻漂亮的和尚出风头的机会。
• 小英子跑过来:
• “给我!给我!”
阅读训练
• 她也试了试,真灵,一个黑母鸡一下子就把嘴撑住,傻了眼了!
•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 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 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阅读训练
•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 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 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 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 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 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 可以。

汪曾祺(完整版)

汪曾祺(完整版)

小英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小英子家所在的小岛上,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它没有什 么清规戒律, 是一个和世俗世界无本质差异的地方。和尚也 是一种职业, 庙里也有一份产业, 如同渔人樵夫一样, 只 是谋生手段不同罢了。这庵里的和尚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 明子的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平常日子, 各路生意人甚或偷鸡摸狗之徒常来打牌聊天,佛寺净土几成 娱乐场。逢年过节他们也杀猪吃肉,“杀猪就在大殿上。一 切都和在家里一样。”庵里惟一显得干枯冷寂的人——老师 叔普照,也以给即将升天之猪念“往生咒”的方式参与着这 项杀生活动。和尚做法事并没有什么庄严, 也没有什么悲悯 之气, 倒像是一个民间的节日, 和尚在表演耍杂技, 而妇 女们则在一旁欣赏。偶尔还有和尚带着大姑娘、小熄妇私奔 的事。
受戒
故事梗概
•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 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 俗生活两部分。
故事梗概
• 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 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 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 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 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 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 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 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 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 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 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 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 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 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 跑了”。

文游台汪曾祺阅读理解

文游台汪曾祺阅读理解

文游台汪曾祺阅读理解【原创版】目录一、汪曾祺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文游台概况及历史背景三、汪曾祺与文游台的联系四、汪曾祺在文游台的创作与成就五、文游台对汪曾祺的影响及意义正文一、汪曾祺及其代表作品简介汪曾祺,原名汪朝宗,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他的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作品以描绘民间生活、抒发乡土情怀见长,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文游台概况及历史背景文游台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

文游台始建于明代,原名“文昌台”,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

历史上,文游台曾是文人墨客聚会、吟咏诗词的地方,也是学子们求学、研讨的场所。

三、汪曾祺与文游台的联系汪曾祺生前曾多次来到文游台,与这里的文人墨客交流、创作。

文游台的人文气息和自然景观为汪曾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使得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和诗歌。

同时,汪曾祺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文游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这个历史文化名胜。

四、汪曾祺在文游台的创作与成就汪曾祺在文游台的创作涉及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他创作了诸如《翠湖心影》、《露水》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以及《游园不值》、《古柏行》等优美的诗歌。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汪曾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为文游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文游台对汪曾祺的影响及意义文游台对汪曾祺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里,汪曾祺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交流创作心得,丰富了自己的文学视野。

同时,文游台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氛围也为汪曾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汪曾祺完整版课件

汪曾祺完整版课件

主要成就
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作 品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汪曾祺的影响与地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读者中的地位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研究汪曾祺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汪学”研究领域
02汪曾祺作品赏析写风格语言幽默风趣,情节曲折跌宕,富 有地方色彩,展现出汪曾祺独特的 写作风格。
03
汪曾祺的文学风格
散淡平 实
语言风格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散淡平实,娓 娓道来,不事雕琢。他以平淡的 语言描绘生活,展现出生活的原
貌。
叙事风格
汪曾祺的叙事风格也以散淡平实 为主,他注重情节的自然发展,
不强调戏剧性的冲突和高潮。
叙事风格 《大淖记事》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赢 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汪曾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异秉》全文展示
01
汪曾祺早期作品
《异秉》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之一,描写了主人公王二在药铺做伙计的
经历,以及他与药铺老板、同行之间的矛盾纠葛。
02 03
讽刺意味
《异秉》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通过对药铺老板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 会上某些人的虚伪、势利和贪婪,同时也反映了小人物们的生存困境和 无奈。
语言特点
《异秉》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家庭背景: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求学经历: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学习中 国语言文学
汪曾祺的作品与成就
文学语言
运用地道、平易、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

汪曾祺散文引言汪曾祺(1920年-1997年),江苏常熟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不仅描绘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百态,还表达了他对人性、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汪曾祺的散文创作背景汪曾祺的散文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而他的作品早在50年代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乡村生活逐渐消失,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汪曾祺以他独特的观察力和敏感性,深入乡村、城市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的散文作品总是质朴而真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汪曾祺散文的文学特点1.真实而质朴:汪曾祺的散文风格通俗易懂,用词质朴自然,语言流畅,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生动形象和情感饱满。

2.平实而生动: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描写,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人性关怀:汪曾祺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是核心主题之一。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汪曾祺散文的代表作品1. 《台塑湾十三钗》这是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代表着他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深情描写。

这本书以台塑湾作为背景,描绘了十三位女子的生活。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这些女子在不同年龄和环境中的艰辛和坚韧,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怀念之情。

2. 《边城》这是汪曾祺另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以中国东北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荒凉和封闭的边境小镇。

在这个小镇上,男人们出门经商,留下女人们守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贫穷和残酷的生活条件使得这个小镇充满了无尽的失落和苦闷。

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汪曾祺展现了生活中的孤独、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大风车》这是汪曾祺的成名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

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汪曾祺作品《胡同文化》简介及其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作品简介: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

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作品赏析: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

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

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

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

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

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

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当代作家汪曾祺简介文学常识基本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特色散文特色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如《葡萄月令》。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蛐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黏。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

在被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汪曾祺专题学习资料

汪曾祺专题学习资料

良……,都是理想生活的色彩。

这段文字只是梦的高潮,而前面所有的描写都是不可或缺的铺垫。

然而,这却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因此,尽管通篇都写欢乐,经结尾处这一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我们却感受到《受戒》与《边城》结尾翠翠与傩送那没有结局的爱情同出一辙的哀婉。

2.《异秉》《异秉》初写于一九四八年,一九八零年重写。

这篇小说跟《受戒》《大淖记事》不同之处在于,故事性更是微乎其微。

小说开始介绍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接下来这篇小说用了它一半的篇幅,描写王二的发达小史。

说是发达小史,也就是他的熏烧摊子红火了起来,壮大了起来。

其实并没有故事。

一大段接着一大段而来的,都是描摹——生活的面貌,做生意的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都看不到王二的踪迹了,只有汪曾祺在事无巨细地讲解着。

有时候就迷惑了:汪曾祺要写什么?待从他编织的事物细节里跳出来,不在此山中,在山顶俯视全局,才看清他的人物已随着这描摹发展下去。

比如第三段写了王二的熏烧生意,从做买卖的用具到熏烧的种类,非常细致。

接下来的一段荡开去,写这条街上的一个店铺“源昌烟店”,这个烟店是王二的熏烧摊子坐落之处,烟店的没落衬出熏烧摊子的崛起和红火。

下一段又写到熏烧的种类,已经不同于前面的描写,这一次是生意扩大了的表现。

也就是说,小说每一处大段大段的看似无关的描写其实都是有意为之的有关。

再比如接下来又写到了春联、汽灯,都是写出了王二的发达起来。

到了过渡阶段,也就是小说的“转”的部分——“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

”怎么看得出来呢?就是,舍得花钱去听书,舍得花钱去赌(这里的赌是过年时的怡情,不是平时里的嗜好)。

由“舍得花钱去赌”便引出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地——保全堂,和这发生地的人物——陈相公。

那么,既然可以直接由“舍得花钱去赌”引出下文,“舍得花钱去听书”这一千来字的描述岂不多余了?或者换一种说法,把这个去掉,好不好?当然是,不好。

没有了听书,这个过渡部分就太急躁,目的性太强了。

汪曾祺代表散文集

汪曾祺代表散文集
再回到山西人们的喜欢吃醋的问题,汪曾祺在文章的开头就以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但是作为山西人们,我们想一想,山西人们的吃醋究竟是缘于什么呢?是不是因为山西人们喜爱吃面食,用醋调味,才更突出其美味呢?如同南方人们的吃辣是因为气候潮热,辣有驱湿的作用一样;再就是山西五谷杂粮丰富,特别是晋北一带盛产高粱,用来做醋是很好的原料。
最高指示: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们是南京人们,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们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到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们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
山西人们还爱吃菜,雁北尤胜。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儿,榆树钱儿。有人们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们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们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们、广西人们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
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
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桔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分上下。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汪曾祺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汪曾祺的介绍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

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

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

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汪曾祺完整版

汪曾祺完整版

• 薅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 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 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 ——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 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 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 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 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 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 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 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明子念“上孟下孟”的时候,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 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 簿子翻过来,照着描。小英子说:“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 样!”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 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就是这样!就是这 样!这就可以乱孱!”——所谓“乱孱”是绣花的一种针法: 绣了第一层,第二层的针脚插进第一层的针缝,这样颜色就 可由深到淡,不露痕迹,不像娘那一代绣的花是平针,深浅 之间,界限分明,一道一道的。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 参谋:“画一朵石榴花!” “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 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 当一个干儿子吧!” 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 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 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作品一览
•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 京剧:《范进中举》 •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汪曾祺

汪曾祺

汪曾祺(qí)(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学习中文写作,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一大特点。

细读此文,在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平坦质朴,娓娓道来。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语)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赞美。

豆汁儿■汪曾祺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

小时看京剧《豆汁记》(即《鸿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为何物,以为即是豆腐浆。

到了北京,北京的老同学请我吃了烤鸭、烤肉、涮羊肉,问我:“你敢不敢喝豆汁儿?”我是个“有毛的不吃掸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荤不吃死人,小荤不吃苍蝇”的,喝豆汁儿,有什么不“敢”?他带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两碗,警告我说:“喝不了,就别喝。

故里三陈

故里三陈

谢谢!
胡洋
三、《故里三陈》表现人物手法
(一)《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
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表现人物, 却没有关于人物性格、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 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加强作品的故 事性,而是着笔于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通过对人 物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风俗文化的刻画,表现出 作品丰富的文化底蕴,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作品看似不经意描写人物,实质在字里行间浸透 了人物。作品以一种散文化的写作方式,以文化 气氛烘托人物,以作品风格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 手法。
(二)、借鉴散文结构方式,打破传统小说的格局,追 求一种单纯、古朴、“无技巧”的艺术境界。如《陈四》, 结构上近似散文、随笔。作品落笔描写迎神赛会,逐项介 绍迎会的种种表演形式,热闹场面,而对人物形象只字不 提,更没有故事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演进。这些都是 作者有意识摆脱传统小说的腔调。但作品“形散而神不 散”,作者虽无故意去编织情节,构思矛盾冲突,但人物 形象的表现都深藏在作品整体之中。读到《陈四》的结尾, 一场迎会的偶然事件,热闹欢乐的迎会却带出了陈四这个 人物悲凉凄冷的命运。
五、《故里三陈》与传统文化
与儒家文化 1、 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 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现实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通 过什么方式、怎样去爱人就成为仁德的具体行为规范。”陈泥鳅也 好义,也好利”,他是一个救生船上的水手,在水里救过许多不知 姓名的人的性命,从不计较报酬。但是,在一次大家都束手无策的 打捞女尸时,他要了十元钱的报酬,之后,将这十元钱交给陈五奶 奶的唯一亲人看病。 2、温柔的教化。汪曾祺总是将悲剧放到背景的位置上,通过 悲剧来表现生活中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反衬生活中的美。汪 曾祺作品中潜伏的矛盾与冲突,他采用“除尽火气”的方法处理, 来达到他追求的和谐与冲淡。陈小手作为一个男性的妇科医生,极 具接生的天赋,多年“活人无数”,但是,他替团长夫人接生后悲 剧死去。我们在读小说时候,甚至没有听到枪响,作者写得平淡安 静,读者在这平静温和的叙述中却能感受到作者对那种悲剧的控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简介及其作品介绍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涂白一个孩子问我:干嘛把树涂白了?我从前也非常反对把树涂白了,以为很难看。

后来我到果园干了两年活,知道这是为了保护树木过冬。

把牛油、石灰在一个大铁锅里熬得稠稠的,这就是涂白剂。

我们拿了棕刷,担了一桶一桶的涂白剂,给果树涂白。

要涂得很仔细,特别是树皮有伤损的地方、坑坑洼洼的地方,要涂到,而且要涂得厚厚的,免得来年存留雨水,窝藏虫蚁。

涂白都是在冬日的晴天。

男的、女的,穿了各种颜色的棉衣,在脱尽了树叶的果林里劳动着。

大家的心情都很开朗,很高兴。

涂白是果园一年最后的农活了。

涂完白,我们就很少到果园里来了。

这以后,雪就落下来了。

果园一冬天埋在雪里。

从此,我就不反对涂白了。

粉蝶我曾经做梦一样在一片盛开的茼蒿花上看见成千上万的粉蝶——在我童年的时候。

那么多的粉蝶,在深绿的蒿叶和金黄的花瓣上乱纷纷地飞着,看得我想叫,想把这些粉蝶放在嘴里嚼,我醉了。

后来我知道这是一场灾难。

我知道粉蝶是菜青虫变的。

菜青虫吃我们的圆白菜。

那么多的菜青虫!而且它们的胃口那么好,食量那么大。

它们贪婪地、迫不及待地、不停地吃,吃得菜地里沙沙地响。

一上午的功夫,一地的圆白菜就叫它们咬得全是窟窿。

我们用DDT喷它们,使劲地喷它们。

DDT的激流猛烈地射在菜青虫身上,它们滚了几滚,僵直了,扑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们的心里痛快极了。

我们是很残忍的,充满了杀机。

但是粉蝶还是挺好看的。

在散步的时候,草丛里飞着两个粉蝶,我现在还时常要停下来看它们半天。

我也不反对国画家用它们来点缀画面。

波尔多液喷了一夏天的波尔多液,我的所有的衬衫都变成浅蓝色的了。

硫酸铜、石灰,加一定比例的水,这就是波尔多液。

波尔多液是很好看的,呈天蓝色。

过去有一种浅蓝的阴丹士林布,就是那种颜色。

这是一个果园的看家的农药,一年不知道要喷多少次。

不喷波尔多液,就不成其为果园。

波尔多液防病,能保证水果的丰收。

果农都知道,喷波尔多液虽然费钱,却是划得来的。

这是个细致的活。

把喷头绑在竹竿上,把药水压上去,喷在梨树叶子上、苹果树叶子上、葡萄叶子上。

要喷得很均匀,不多,也不少。

喷多了,药水的水珠糊成一片,挂不住,流了;喷少了,不管用。

树叶的正面、反面都要喷到。

这活不重,但是干完了,眼睛、脖颈,都是酸的。

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

大家叫我总结经验。

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有诗意。

为什么叫它“波尔多液”呢?——中国的老果农说这个外国名字已经说得很顺口了。

这有个故事。

波尔多是法国的一个小城,出马铃薯。

有一年,法国的马铃薯都得了晚疫病,——晚疫病很厉害,得了病的薯地像火烧过一样,只有波尔多的马铃薯却安然无恙。

大伙捉摸,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波尔多城外有一个铜矿,有一条小河从矿里流出来,河床是石灰石的。

这水蓝蓝的,是不能吃的,农民用它来浇地。

莫非就是这条河,使波尔多的马铃薯不得疫病?于是世界上就有了波尔多液。

中国的老农现在说这个法国名字也说得很顺口了。

去年,有一个朋友到法国去,我问他到过什么地方,他很得意地说:波尔多!我也到过波尔多,在中国。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

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

树枝软了。

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

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

挖下的土,堆在四面。

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

有的稍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

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

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

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

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

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

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

“起!——起!”哎,它起来了。

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

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

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

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

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

大棵的,得三四桶。

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

池里放满了水。

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

它真是在喝口哀!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

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

《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

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

”“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

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

再浇,果粒就会涨破。

“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

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

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功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

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喷波尔多液。

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

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功夫,就抽出好长的一节的新条。

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

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一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啦啦,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

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

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

果园,美极了。

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

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

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

而且它开花期很短。

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

硬的。

葡萄不招虫。

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

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

葡萄不用疏虫果。

——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

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

追硫铵。

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

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著色”。

你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

不是的。

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

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

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地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

我们不得不这样干。

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

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

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

——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

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

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

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

我们要去割稻子。

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

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

糟朽了的,只好烧火。

立柱、横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萄条。

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

葡萄又成了一个大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召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

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

要埋得很厚实。

外面要用铁锹拍平。

这个活不能马虎。

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

一行一行,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

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

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下雪了。

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

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

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

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