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3:试结合诗题对本诗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诗眼→感情基调→抒情方式
抓住关键词语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悲痛而急切盼归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迁谪失意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天涯漂泊思故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羁旅行役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表情或表意 提示5:给诗歌补上题目,并完整地说说本诗的主要内容。
因题测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引导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关注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寄”是什么意思?“寒食”是什么意思?
引导2:根据这个诗题,试推测诗歌的内容及其感情基调。
问题1:以题材划分,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一类?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问题2:请根据你发现的关键词语,确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说说你 的分析依据。
来自百度文库
问题3: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试分析两诗在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阅读技巧小结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
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 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 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 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
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 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 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 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 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 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 “迟”表迟缓惆怅。
——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考试答题中常见的问题
▪ 1、联想不丰,意象不明,主题不清。 ▪ 2、积淀不够,语句不解,手法不懂。 ▪ 3、不知要点,答非所问,语言不准。
“读懂”的要求与方
▪ 三项要求

▪ 1、理解意象(特定含义、情感关键词)
▪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 3、理解主题(特别关注末两句)
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为了融千情万绪于片言之中,为了纳沧
海桑田于方寸之内,诗词往往用典。但若不 知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实难报以会心的一 笑,更遑论拍案惊奇了。如读李商隐的《锦 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 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懂得中间两联 所用四个典故的含义,那么我们就会因那天 衣无缝的衔接、哀怨迷离的意境而由衷叹服 诗人用典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了。
2、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
含或点化主题。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 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 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尾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 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 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 云见月的作用。如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时,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但细看诗文却又 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于是命题者在诗后题前附加两点 注释:①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②取次:任意,随便。 注释②直言“取次”之意,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 畅;而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 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了:原来 “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 忠贞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 八个方法 ▪ 1、关注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 2、关注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 4、关注意象 ▪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经历、思想、风格) ▪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分步尝试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提示1:答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在什么时候有一个怎样的人在干什么。 提示2:有一个人独对孤灯彻夜未眠,月落星稀天将明的时候,她披上衣服 走到门前张望的情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披衣更向门前望”呢? 提示3:为什么不早不迟偏偏在天将明时才去望呢? 意象的含义 提示4:为什么她听到鹊喜声就想到门前去望呢? 意象前后的关键词
▪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 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 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如“江南 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 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 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 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 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 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 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 样耐寒的节操。
▪ 4、关注意象
▪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 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已约定俗成。如冰雪 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 思,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 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意为孤寂哀愁, 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 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 《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事物留恋、 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