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我的社会化——精选推荐
我的社会化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的必要的构成要素。
但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只是自然人、生物人,只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机能。
这样的自然人必须经过社会化过程,转变成据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的社会人,社会才可能存在和发展。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关于社会化,我比较赞同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下就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谈谈我们的社会化进程。
模仿阶段:在生命之初,我们只能简单地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角色扮演”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非常弱的。
在这个阶段,父母不厌其烦的教我们说话,教我们试着和周围的人接触,锻炼我们一些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我们也由此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
嬉戏阶段:我们开始与社会接触,尝试着扮演一些角色。
在家里我们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我们是老师学生,在玩伴面前我们是彼此朋友。
我们开始在不同人的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因此努力着处理着各种因角色扮演而产生的关系。
另一方面此时的我们会通过游戏来实验他人所期待的态度和动作,按着他人的期待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由于接触范围较小,大都在家庭或学校范围内进行,所以即便犯错也不会被父母和老师过分责怪。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尝试着了解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手段”,也在这个阶段“客我”内涵和外延有了较大的拓展。
博弈阶段:此时,我们开始与家庭以外的许多团体发生关系,把家庭看作是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一个群体,并关心非家庭- 社会期待与要求- 一般化他人期待与要求。
我们需要和能够扮演的角色的范围更加扩大,“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角色理论——精选推荐
角色理论RoleTheory角色理论(RoleTheory)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角色”一词原来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借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
193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创始人G。
米德又将它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从而使“角色”成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角色理论。
角色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并非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或群体所赋予的。
当人们进入某一社会地位以后,其价值观念,心理因素都被其位置所限制,其行为举止无不受社会这一位置预先安排好的规定所制约,即角色规范的制约。
当然,对同一个角色,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会有所不同。
西方国家的角色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人类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特点。
这一派集中研究与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中各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美国人类学家R。
林顿1936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
他认为地位与角色并非是同一概念。
地位所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而“学习”和“写论文”等则是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
罗列这些期待是这一学派角色理论的特征。
持这派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T。
帕森斯和R。
默顿。
他们创造了角色丛和角色冲突等概念。
角色丛是指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形成的一组角色。
1957年由R。
默顿在《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
这一概念表明了角色的复杂性。
它包括两种情况:(1)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临其境,如一个人同时承担着母亲、医生、主任、工会会员、兼职教授等多种角色。
它主要强调一个人的内部关系。
(2)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联结在一起,如在医院里,医生、护士,患者、患者家属等聚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丛。
角色扮演
•
实际中的应用
• 测评 通过角色扮演法可以在情景模拟中,对受试者的行为进行评价,测评其心理 素质以及各种潜在能力。可以测出受试者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心理素 质,也可测出受试者的社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各种潜在能力。 培训 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工作角色,但是,从培养管理者的角度 来看,需要人的角色的多样化,而又不可能满足角色实践的要求。因此,在 培训条件下,进行角色实践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通过角色培训 还可以发现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行为做出有效的修正。 换句话说,角色扮演法是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 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 进提高。通常,角色扮演法适用领导行为培训(管理行为、职位培训、工作 绩效培训等),会议成效培训(如何开会,会议讨论、会议主持等),沟通、 冲突、合作等。此外,还应用于培训某些可操作的能力素质,如推销员业务 培训,谈判技巧培训等。
•
他人评价
• 小约翰:米德是使用宾我概念来解释可接 受可调整的行为,而用主我来解释一个人 的创造性和不可预见的冲动。 • 戴维· 波普诺:米德在理论中对社会现实的 想象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现实要简单得多, 并且,也没有注意到今天的多元社会现状。
优缺点
优点: 1)具有高度的灵 活性,角色扮演的形式和内 容是丰富多样。 2)扮演行为能够 按自己的意愿充分展现. 3)能够提高沟通 表达能力,培养集体荣誉 和团队精神。 4)提供广泛地获 取多种工作生活经验和锻 炼的机会。 缺点 : 1)出现简单化, 表面化和虚假人工化等 现象 2)由于自身特 点不能充分变现自己 3)可能出现过 度的突出个人的情况, 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
饥饿
痛苦压抑Leabharlann 陶醉老师学生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论述
关于社会角色扮演的论述摘要社会化是个人从“生物人”像“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社会化就是要使个人能与他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社会。
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就相当于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这就是人的社会角色而能否将戏演好,就取决于每个人是否能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当然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必须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有必须的了解,明确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位置上,该做什么,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只一个,怎样处理各个角色的关系也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来源社会角色特征社会角色扮演绪论想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首先要对社会化,以及社会角色的来源特征有所了解,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更好地认识,也才能更好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正文在20世纪60年代后,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个人从“生物人”像“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同时也是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化的形成还包括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角色技能社会化和道德社会化。
人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任何其他动物一样是没有语言的,随着不断地进化,人类产生了语言,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手段,它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的发展,我坚信整个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关于性别社会化,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对性别观念不是区分的那么清楚,随着社会化的进步到封建社会,由于男性在身体条件上的优势,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到现在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影响着许多家庭,而发展到现在,我们更多的提倡男女平等,并且从儿童开始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这就是社会化所带来的;在原始社会,人们靠钻木取火,打猎靠树枝、石器,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等级之分,都是相互畏惧的,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如今人是以世界的主宰者身份活在世界上,先进技术层出不穷,这种角色的转变,技术的发展史角色技能社会,化的最重要表现;这种道德的社会化指的是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对事情的评判标准,它是由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内心的一个准则,在原始社会,人是具有兽性的,但就是因为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道德不断形成的过程,所以现今社会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道德底线。
角色理论_论文-艺术论文
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角色扮演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也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其他人发出的姿态来解读这些人的意向,具备这种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举例说明,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的我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如同“低等生物”那样是根据他人的姿态做出的条件反射,我们会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并不能准确的指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食物、水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同时,由于不能准确解读其他人在特定环境中发出的声音或姿态,我们经常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我们开始本能地尝试扮演他人的角色才有所改善,例如一个初步获得解读符号意义能力的婴儿能通过母亲的语调、表情和话语来想象她的感觉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扮演母亲的角色。
角色扮演对于个人心智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除非他人的姿态以及这些姿态所显示的行为的倾向能够作为有用的信息被你加以利用,来暗中预演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否则公开的行为将经常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必须接触的人的观点进行设想的能力,那么要想适应这些人并与之和谐共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理论来源“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社会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社会学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把握?答: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开展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第一,应当肯定,社会学是有独特对象的,否认这一点是不对的。
第二,社会学对象问题上的众说纷纭,正是对那个"别的具体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多方面的、积极的探索的表现,是社会学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第三,在对社会对象的理解上不应强调一致。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效劳?答: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主要通过其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为社会效劳。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答:〔一〕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二〕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
〔四〕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或政治科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效劳?答:〔一〕社会学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第一,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第二,社会学不仅提供县城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觉、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二〕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第一,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根底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构造、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长的社会体制方面防止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是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第二,社会学以自己的饿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度正确的饿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效劳,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效劳,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开展。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精心整理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
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
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
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
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
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但最有美国社会学家乔治·—1931)是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米德认为,要在主动和被动这种两重性中把握自我,并以“主我”与“宾我”之名进行对比。
“主我”(I)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宾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我”与“宾我”是相互建构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宾我”之间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米德作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自我意识的观点。
自我意识的含义是,意识自己时,被意识是自己,意识的也是自己。
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同时又把自身作为对象来意识。
比如,军训时大学生遵令而行的行为,便不是思考过程的反应,不含有自我意识。
在明显具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人并不只是把他人的指示同行为直接联系起来,而是在接受其指示内容以后,自己对这些指示进行思考、判断,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动,这时的行动主体是在自己有意识地控制着自己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控制,也就是自我形成。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米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嬉戏阶段(playsstage)和博弈阶段(gamestage)。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本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将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学领域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角色扮演理论,角色扮演理论认为:个人正是通过扮演他人角色即角色扮演,来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从而来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规范,最终实现自我的社会化。
角色扮演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在米德的理论体系中,这种角色扮演能力也被称为“心灵”,它包括:(1 )理解常规姿态的能力;(2)运用这一姿态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3)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心灵”的东西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过程之中、在社会互动的经验母体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获得运用和解释有意义的姿态的能力,即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环境中其他人发出的姿态来解读这些人的意向,具备这种能力是心智成熟的先决条件,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
举例说明,在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的我们并不具备自我意识,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就如同“低等生物”那样是根据他人的姿态做出的条件反射,我们会哭泣,但这样的哭泣并不能准确的指明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是食物、水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同时,由于不能准确解读其他人在特定环境中发出的声音或姿态,我们经常会产生适应上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一直要持续到我们开始本能地尝试扮演他人的角色才有所改善,例如一个初步获得解读符号意义能力的婴儿能通过母亲的语调、表情和话语来想象她的感觉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动,也就是扮演母亲的角色。
角色扮演对于个人心智的产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除非他人的姿态以及这些姿态所显示的行为的倾向能够作为有用的信息被你加以利用,来暗中预演可供选择的行动路线,否则公开的行为将经常会导致对环境的不适应。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对必须接触的人的观点进行设想的能力,那么要想适应这些人并与之和谐共存,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培训方法之角色扮演法
16
全局掌控
受训者在进行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 遇到意料之外的情况,使得培训偏离原 来的目标,因此培训者的全局掌控十分 重要。在扮演过程中,可以通过幽默来 化解其中的人际冲突;可以通过介入表 演来激发互动及指导受训者以不至于迷 失;可以通过旁白补充用台词和表演无 法达到的效果;还可以使用一些道具来 提高表演的真实性和戏剧效果等。
9
设定场景
根据教学目的去设计一个能较好实 现教学目的的场景。场景的设置一般应 该是在现实组织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真实 的一种场景,这样的场景容易引起参与 者的共鸣,并对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 处理相类似问题时提供实在的帮助。
10
设定角色
角色的设置,对于能否较充分地反映出所 设置场景的真实情况有重要的影响。角色设置 的多少要根据设定的情景而定。角色一般要与 所设计情景的真实情况相吻合,保障角色扮演 的人物、情节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增加真 实感。对角色要设置具体的要求,如:工作内 容、任务要求等。
7、不要有过度的表现行为,那样可能会偏离扮演
的目标。
6
Part 2
『 操 作 』
【操 作 步 骤】
【 事 前 准 备 】
【 实 施 】
7 7
事前准备
角色扮演法的事前准备包括六个步骤
1
明确目的
2
设定场景
3
5
设定角色
设定时间
4
6
准备剧本
设定主要重点
8
明确目的
任何一次角色扮演法的使用,都应该有一个明 确的目的。在实施该方法前,必须明确:通过设计 某种问题或情境,主要希望反应出什么样的问题。 培养或提高哪些技能。例如:为了提高学员的领导 力、执行力、沟通力,主办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 情境,通过60分钟的实际表演,考察学员的素质能 力。基本上将考察的各项方面都暴露出来,很好地 实现了预期目标。
社会学基础知识(二)
社会学基础知识(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0.00)1.“二元”社会结构(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2.社会问题(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②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明显而又普遍的现象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3.人口老龄化(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
角色扮演在 ERP 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定的缺陷, 因此急需引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 , 提升 E R P
学习者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 扮演情境中某一人物角色展 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 ,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适合 E R P 课程
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 角色扮演法在 E R P 教学中的应用 1 .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实施。
由于平时缺乏综合实训锻炼以至于所学知识在遇到实
二 高职院校中E R P教学存在的问题 E R P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性应
式来部署 E R P系统。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 E R P应用 用课程 , 在管理类( 如电子商务 、 财务管理、 营销专业) 等相
的队伍 , 企业迫切需要专业的 E R P应用人才。为满足社会 关专业的教学中, 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 对人才的需求 ,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纷纷增设 E R P 课程, 将 要是掌握 E R P的原理以及相关的先进管理理念, 培养学生 它作为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 开展 E R P课程教学的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以及利用 E R P处理解决企业 中 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
扮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 , 已成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教 心 , 教师在讲台讲授或演示, 学生经常是被动地听课或简单
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 被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之中。 [ 3 J 地模仿操作 ,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存在
一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一个模拟的问题情境, 开对问题的解决 , 从而达到学习目 标的教学方法 , 也是一种 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 , 将学习者作为教 学过程中的主体 , 以游戏等方式展开教学 , 能够活跃课堂气 氛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
角色扮演之思考
角色扮演之思考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名词,它指的是演员扮演戏剧中人物。
这些角色各具特点,相互配合而演绎着一个故事。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
综合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角色扮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人们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感情。
一、对个案工作中角色扮演的思考在个案工作的课程中,我们需要经过角色扮演来进行一些同感练习,设身处地的理解案主的现实、经历、价值观、需求和目的,这样能够体会案主的感受,也能够敏锐地、正确地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传达给案主我们对他的的理解和同情。
在个案工作的角色扮演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对方,将对方视为独立、有价值、有尊严的个体;接纳对方,无条件接纳对方整个人。
接纳能给案主以安全、温暖和被尊重感,不仅可以获得案主的信任,而且有助于案主的自我开放、自我探索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获得有效的干预。
客观世界在每一个人的主观世界中的反映是不同的,同感的出发点是案主的感受。
个案工作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以案主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将自己放在案主的地位和处境中来尝试感受其喜怒哀乐,经历其所面对的压力,并体会其作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则。
个案工作是一个“以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有人说个案工作者拥有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工作员自己。
因而,清晰的自我认识极为重要。
而角色扮演使我们能够得到社会技巧训练,借着扮演不同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思考澄清个人的价值观以及了解到多元价值的存在。
通过扮演不同群体感受他们所承受的各方压力,体验他们的生活,从而真正理解需要帮助的群体,关注他们。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
乔治米德提出的自我概念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一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交往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提出了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概念,并在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包括他们对自己的身份、特质、价值观和角色的看法。
米德认为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米德以社会整体为研究视角,着重从社会和个体互动的角度来定义自我,按照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思想解释自我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语言位于自我结构的核心,在我们和他人的内心世界里,符号代表了客体,我们在童年时学习用符号的方式去思考一个客体的过程,也就是获得自我概念的过程。
他的主要观点有:1. 自我的主客体分化像詹姆斯一样,米德也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主体我(I)是自我主动、自主的部分,客体我(Me)是自我结构性的稳定部分。
2. 影响自我的两类他人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s),即社会文化整体。
另一类他人是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人格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导师等。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按照米德的观点,自我形成和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
总结起来是:1.自我是社会性的:米德强调自我概念是社会性的,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互动和交流中建构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互动,特别是通过角色扮演和社会反应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
2.自我和他我:米德提出了自我(Self)和他我(Me)的概念。
自我是个体的主观自我认知,他我是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和评价。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讲义,第九章
第九章教师心理卫生与辅导第一节教师心理卫生与辅导概述一、教师角色理论(一)教师角色“角色”一词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G.H.Mead)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这个概念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来的,称为社会角色。
一般认为,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冲突工作家庭冲突是教师众多角色冲突中最为普遍的一个,下面就此做详细地介绍。
1.工作家庭冲突的概念格林豪斯(J.H.Greenhaus)提出,工作家庭冲突即工作家庭冲突是指个人在工作(或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使其在家庭(或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发生困难,一个领域的角色要求干扰了另一领域角色的执行,就会产生工作家庭冲突。
2.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格林豪斯和彼特尔认为,工作家庭冲突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基于时间的冲突、基于压力的冲突、基于行为的冲突。
不过,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三个维度在同一层面上并不对等,彼此之间有交叉甚至包含关系,所以,格林豪斯等人对工作家庭冲突结构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受到了更多的肯定,他提出了两个下位概念:工作一家庭冲突和家庭--工作冲突。
工作中产生的时间问题、压力问题等影响家庭责任的履行是工作--家庭冲突,而个体所承担的家庭角色所产生的需求对履行工作责任造成的干扰则是家庭--工作冲突。
3.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理论(1)工作家庭关系理论斯泰恩斯(G.Staines)整理了前人就工作与家庭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的三种理论,分别是分割理论、溢出理论和补偿理论。
分割理论认为,工作和家庭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个体能够把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完全区分开来,彼此之间既不相互影响拉不发生冲突;溢出理论认为,个体会把在工作(家庭)领域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带入到家庭(工作)领域中去;补偿理论认为,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是负向的,当个体在工作(家庭)领域投入较多时,相应在家庭(工作)领域的投入就会减少。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期末复习点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社会学的功能: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之父,开创了社会学学科。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他将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注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提出人类知识发展三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对应的社会发展“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
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涂尔干实证主义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著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提出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针锋相对,主张社会是具有客观性的独立实体,社会先于个人并决定着个人的本质。
社会整体观:社会的实体性必须由社会整体性加以说明。
迪尔凯姆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目的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明确划分一条界线,认为二者分属两个不同层次,受不同性质的规律支配,必须由不同学科分别对之进行研究。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理解。
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目标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激情的行动,传统的行动。
芝加哥学派: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噫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当代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帕森斯(创始人)、默顿。
角色扮演法
1简介综述总的来说,角色扮演法既是要求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扮演一个特定的管理角色来观察被试者的多种表现,了解其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的一种测评方法,又是通过情景模拟,要求其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角色扮演的理论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米德的角色理论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
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动中实现的。
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在观察学习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环境,如社会文化关系、榜样等客观条件,只要控制这些条件,就可促使儿童的社会行为向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
他在实践中证明,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用什么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学到新的行为。
这是一种“无偿式学习”,是通过形成一定的行为表象来指导自己的操作和行动的。
最著名的是“侵犯实验”。
榜样,特别是受人尊敬的人物行为,具有替代性的强化作用。
替代强化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它包括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即观察榜样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以及理解自己如何运用这种行为。
在这种替代强化作用的影响下,尽管没有采取任何直接的动作,也会产生大量的行为结果。
这一点受到了大量实验的证实。
因此,有意识得从正面给人以正确、美好、规范的行为刺激,则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的作用。
社会角色整理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 规定性角色 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eg. 警察、法官、党政干部、军人,等等。
➢ 开放性角色 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角色。
eg. 父母、子女、同学、朋友,等等。
➢ 鲁迅
➢朋友
➢ 读《爱庐小品》其中《交友之道》一篇中,把朋友分为如下 种类,甚有新意:
➢ 以道义相勉,有过失相劝的叫“畏友”; ➢ 有急难相助,逢生死可托的叫“审友”; ➢ 知面不知心的叫“面友”; ➢ 只知甜言蜜语、酒肉游戏的叫“昵友”; ➢ 遇到有利就相夺,有害就相轧的叫“贼友”; ➢ 因地位盛衰而友情冷暖的叫“华友”; ➢ 依利益多寡而辨厚薄的叫“秤友”; ➢ “要做好人,须寻好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是哪种朋友
eg. 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
➢ 自致角色,亦称成就角色 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eg. 体育冠军、罪犯等角色;科学家、画家、音乐家等职业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 自觉的角色 指人们在承担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 的权利、义务,正在扮演这一角色。
➢ 马加爵事件
➢ 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 告知我们
➢ 1.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 强责任意识。2.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 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主要内容
引言 第一节 第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如何理解角色?
2、角色的内涵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 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 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判断社会地位 ➢ 角色不能被占有,只能够被扮演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是教育术语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让学
生把自己放在自由想象的角色中,通过扮演这些角色,理解不同的观
点和情况。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育工具,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以及在面对不同的境界时采取
适当的行动。
这个理论的重点在于通过发挥自我的角色,让学生快速
掌握具体的事例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另一个
角度分析问题,达成双赢的结果。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独立,有效地学习新
知识,发展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通过跳出自己正常立场,自发地思
考和探究,学生能够把给定情景看得更清楚,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简
单的答案问题。
学生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背后的问题,建立认识,更好地理解生活的复杂环境,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同一个问题。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还可以通过直观的体验,带给学生们新的认知和
洞察力,增强他们的情感反应。
通过扮演角色,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
角色自身的气氛,在有效、安全和合法的环境中进行角色发挥,改变
对一个发生事件或情况的非理性反应,帮助人得到安定。
总的来看,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是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型,可以帮助学
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深刻地体验和理解复杂的世界,以产生
最佳的教育效果。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可以激发他们
独立思考和行动,建立对自我角色和发挥角色的真实经历。
角色扮演理论对声乐学习的启示
作者: 杨敏[1];赵晓妮[2]
作者机构: [1]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陕西西安710061;[2]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出版物刊名: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94-96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扮演理论;声乐学习
摘要:就声乐学习而言,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对理解从一个普通的初学者演变成一个有造诣的歌唱家道路,提供了一个更切贴的认识视角。
声乐学习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大模仿范围去体会各种角色,使之在学习众家之长之后.自然地把这种角色体验带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既锻造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又促进了“自我”角色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