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态度 (2)[3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各种过程的配置,其间有着制约关系,组合而成。 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 态度具有统合性 态度具有媒介性 态度有压力,具有压迫性 态度是一元的,并呈现一定的强度状态
个体态度和群体态度:
个体态度包含两方面的意思:第一,就态度主体而言,是指社会个体,是 着社会关系的个体,就此而言,个体态度即是社会个体态度;第二,就态 度主体与态度对方的关系而言,作为态度主体的社会个体,是和其他社会 个体发生联系的。
们在态度定义中提出了态度的三要素观点,这就是态度由认知、感情和行为 构成。
(二)社会态度构成的综合因素
三种心理成分与态度的关系 (1)认知和感情是反应中情境规定的主要因素。 (2)动机是态度的内部力量。动机作为行为的内在动力,也是对行为的
一种准备状态,动机的这种行为准备状态与态度有所不同。
三、态度功能
第七章:社会态度
一、社会态度 二、态度构成 三、态度功能 四、态度形成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信息理论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 四、心理契约 五、组织承诺
一、经典研究案例 二、态度的强度 三、态度的稳定性和可提取性 四、其他特点 五、态度与行为的理性模型
育成的。
(二)影响社会态度形成的方面
1.经验的内在参照系作用 2.群体规范的外部参照作用 3.同化和内化的机理作用
ຫໍສະໝຸດ Baidu
two Part
第二节:态度变化理论
一、平衡理论 二、和谐理论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四、信息理论
一、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海德于194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的特点, 是在揭示态度改变的规律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在态度 上的相互影响。海德指出,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 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向于一致的压力。他认为,人们的 认知对象范围很广,包括外界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各种 人、各种观念,这些对象有些是有联系的,有些则没有直 接联系。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了一项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称为认知失调论。 按认知失调论的解释,任何时间只要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
感觉到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的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 人放弃或改变这一认知,而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恢复调和一致的心态。 费斯廷格所指的认知,并不只限于前述的调和论者所指态度内三成分中的认知,而是 泛指所有包括认知成分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不但可用来解释态度改变的原因,而且也可用来帮助人由消 极的态度转变为积极的态度。
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 (2)工作投入。工作投入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其绩效
three Part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二、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 三、工作满意度
四、心理契约
五、组织承诺
一、工作态度及其种类
一个人可以有几千种态度,这里主要表述的是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 主要有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和组织承诺。 (1)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满意
群体态度是指群体中多数成员或全体成员对某一事件的共有态度。群体成 员是一个个个人,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会各有看法、各持己见,这些属于 个人见地、个人看法的态度,不是群体态度,而是个体态度。
个体态度与群体态度的关系
二、社会态度
(一)罗森堡和霍夫兰的态度三要素说 霍夫兰和罗森堡有关态度的理论,突出的是态度反应的预先倾向,由此,他
四、信息理论
霍夫兰信息传递理论 他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信度、信息
传递的内容结构和收信者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 (1)信度对态度变化有影响。 (2)霍夫兰等还进行了一项关于信息传递的内容结构对态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信息
传递的内容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只有一种意见的单一传递,另一种是包括反面意见在内的 全面传递。 (3)除此之外,霍夫兰等人还发现,当被试积极参与传递活动时,所得到的效果比单纯 听广播要好。
01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社会态度
02 态度变化理论
03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04 态度和行为
one Part
第一节: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一、社会态度 二、态度构成 三、态度功能 四、态度形成
一、社会态度
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 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是在其他心理过程基础上对认知、情感、动
四、态度形成
社会态度是习得的,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一种态度形成后,又会不断地变化,形成新的态度。态度形 成和态度转变的过程是一致的。新态度的形成,同时是原有态度的转变。
(一)社会态度形成的研究
托马斯F.H.奥尔波特凯尔曼对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由价值定向的,而价值则由信念导出,是信念的象征指号表达,信念是一个人长期所处的文化
(一)功能主义的观点 根据美国学者丹尼尔·卡兹的观点,态度有四种功能。 1.调适作用 2.自我防卫作用 3.价值表现作用 4.态度的知识作用
(二)社会态度对社会生活的统合、离合和调和作用 态度的社会作用是态度对社会生活的反馈功能。人们对社会事件的态度,一般来讲,
总的有三种。 (1)积极接近赞成 (2)消极远离反对 (3)中立
二、和谐理论
奥斯古德和塔纳鲍姆在1995年建立和谐理论。 和谐理论的总原则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他们指出,在一个
基本态度改变的情境中有三种成分,每一种成分都与评价有关。这三种成分 是:(1)其他人;(2)这个人所表示的态度;(3)他自己对所表示的 意见的感情。 和谐理论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三种评价之间有两个负号,就决定了和谐状态, 不和谐就会产生某种压力而趋于一致,这与平衡理论是相似的。但是与平衡 理论不同的是,和谐理论考虑到了每一评价的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