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整理]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百度知道|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相关内容添加到搜藏已解决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悬赏分:0 - 提问时间2006-7-30 10:38提问者: boyhan320 - 一级其他回答共 1 条九叶诗派概观战争并不能消灭诗歌,物质贫困、生活挤压也没有彻底阻碍诗人们探索诗歌发展道路的多种可能性。
战时在西南联大,一批新老诗人以自己的思考与创作不仅证明了诗歌的存在,更努力拓展新诗生存空间,将已显颓势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引向深入发展的轨道,联大回迁之后,他们成为战后平津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
在上海也有一批青年诗人相继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转移到现代主义的诗歌写作。
1947年,南北诗人终于汇合形成一个流派,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
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
他们均接受过高等教育,多数学习西方语言文学,有较深厚的中外文学修养,熟悉西方现代诗的分化流变,其创作与理论在当时独树一帜,曾引起争议。
艾青评价“他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大体来说:在思想导向上,他们坚持与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共振合拍,主张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但不满足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追求深入现实作综合表现。
在诗艺探索上,他们倾向接受西方诗歌尤其是以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欧美现代诗成功的艺术经验,建构新的适应时代的抒情模式和语言意象系统,为诗坛带来生气和新变。
代表诗人九叶派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笛等。
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两年后从军担任翻译。
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归国在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反右”和“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迫害。
九叶诗派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慰劳信集 —从〈鱼目集〉谈起〉,40 年4 月28 日〈大公报〉(香港 版)) 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 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 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 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 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 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 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 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 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 “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
〈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
〈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 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 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
〈中国新诗〉的骨干: 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 〈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 唐是、辛笛
“九叶”的命名
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
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 如 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 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 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 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 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 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 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 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 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 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 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 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 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 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 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象 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 被一团朦胧困守住, ——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 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 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 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 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 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 因它们生命的变幻 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 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 ——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九叶”诗派的形成及原因,“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的艺术策略。
第一节由分散到聚合:“九叶”诗派的形成“九叶”诗派主要由上海诗人群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等,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两路诗人组成。
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两大诗人群分别居于南方和北方城市,所以又被称为南方诗人群和北方诗人群。
两大诗人群聚合以前已经分别展开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947年杭约赫等人在上海集资成立星群出版公司,后创办“诗创造社”,并于当年7月编辑出版《诗创造》杂志,以此为阵地,上海诗人群逐渐向流派汇集。
《诗创造》的作者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臧克家周围的年轻人,如康定、林宏、沈明、田地、劳辛等,二是编者杭约赫的诗友,如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方宇晨、马逢华、李瑛等。
他们的编辑方针是兼容并包主义,也无意于形成一个派别,而是为了冲破当时较为寂寞诗坛。
实际上,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时代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大多数作家独尊现实主义,很难给现代主义以平等的地位,所以,《诗创造》内部所存在的两种创作倾向就逐渐由兼容走向了分离。
唐湜曾回忆说:《诗创造》“后来在敬容、唐祈与我的参与下,刊物上显现了一些‘现代派’的倾向,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于是,上海诗人群的分道扬镳则不可避免了。
很快,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从中分离出来,在辛笛的经济资助下,于1948年6月另行创办《中国新诗》丛刊,由森林出版社出版,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和方敬(未到职)等为编委。
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相汇合,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正如唐湜所说:“在《诗创造》中,我与敬容、唐祈关系较好,在辛之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四人核心,到了《中国新诗》,南北双方合流(当时攻击我们的批评家们说是‘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合’),北方的TRIO(三星)与可嘉积极来稿支持南方的我们五人,九叶这一流派才算真形成了。
九叶诗派
短暂而羸弱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深情地铭刻在心, 好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不可见地’复活”。
《金黄的稻束》正体现出诗人追寻“大地”的
沉思
,“大地”是什么?大地是根基,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是我 们的存在之根,是一切产生之地又必将回归之地,被践踏被 忽略被遗忘是“大地”的特征。在诗的歌咏中,为苦难所遮 蔽的“大地”被带入澄明,它的伟大、它那不可动摇的坚实 性,在人们心中潜在地复活。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虔敬地 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逼近劳动者卑微存在的尝试。 隐逸、悲悯、闲适的传统田园情怀为充满宗教般谦卑的形而 上沉思所取代,一种不同于“不语婷婷日以昏”的感伤,也 不同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逸的思绪,渗透到 这片有着油画般厚重质地和斑斓色泽的秋野暮色图中,这种 哲理化倾向打造出全诗深邃的意境。
实际上体现了爱的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两个 互相纠缠的方面,它们分别构成了组诗的第一主题 和第二主题。整个组诗就是通过这两个主题之间的 对话和驳难来展开的,正是它们之间时而互相平行、 时而相互交缠的运动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结构线索。
下面七首诗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看做这第一首诗的 比例不等的“放样”。更确切地说,它就像一粒花 种;在其后各诗中,这粒种子逐渐萌蘖、发芽、抽 枝,直到开放为完全的花朵。
纤柔的双手下意识地 放在她们那大起来的 腹部,
那里面怀着两个果实: 一个小孩和一个死。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联想:
汉语中“盖棺定论” 所谓爱情的盟誓,就是在两个不断变化的、不确定的
主体之间交换誓约,这样的誓约可能是永恒的吗
三 热恋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
兽,
智殿堂,
它和春草一样地呼吸,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
”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
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
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一)九叶诗派(新现代诗派、中国新诗派)定义九叶诗派是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由相近的艺术追求而聚集起来。
先以1948年创刊的《中国新诗》而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又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
"九叶"是指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即画家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九个人为代表的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和诗论,在艺术上,表现了现代派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九叶诗派的文学史地位九叶诗派的存在,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他们的超前意识,这个流派的价值和影响在当时不是特别突出,直到80年代九人在40年代的诗歌选集《九叶诗集》出版后,影响才逐渐扩大。
(三)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寻求与构建1、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
九叶诗人感受到了新文学诞生以来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最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较为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力求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艾青曾经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九叶诗派的"综合"的特点: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如象征、暗示)和自己的艺术感受,刻画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寻找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构建。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和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简介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九叶诗派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叶诗派(1938—1948)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代表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发展历程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九叶诗派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九叶诗派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表现技巧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九叶诗派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 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 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 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 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 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 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特点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九叶诗派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 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
经典名著第七讲:中国九叶诗派
• 杜运燮的一系列作品,致力于战 争与人的命运的深层次探索,寻 求人的内在解放的途径。《林中 鬼夜哭》借死去的日本兵之魂谴 责战争给予人类的伤痛:“死是 我一生最有意义的时候,/也是最 快乐的:/终于有了自由。/罪恶要 永在,但究竟有机会/大声地向你 们说我们是朋友。”
• 他的《被遗弃在路旁的死老总》、《严 肃的游戏》、《最后的演出》、《感 谢》,还有穆旦的《赞美》、《森林之 魂》等,都是在控诉战争对于人类理性 与文明的扭曲和破坏,揭示人在精神上 感到自身存在的艰难与困惑:“多少朝 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 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 跟在犁后面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 解过他的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 象凝固在路旁。”(《赞美》)。
• 二、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 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 杭约赫、方敬、莫洛、金克木、 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 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 亮耕、曹辛之等。其中冯至、 穆旦的诗歌创作,代表了九叶 诗派的艺术成就。
• 三、九叶诗派概貌(西南联大诗人 群): • (一)抗战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两个创造阵营并存的局面。 • 1、以上海《现代》杂志为中心的 “现代”诗人群。依托上海都市文 化。 • 2、以北平各大学师生为主体的“前 线诗人群”。依托北平校园文化。 • 他们共同探索中国新诗现代化的道 路,促进了中国新诗的进步和繁荣。
•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远” 含思念之深,空间的距离反 衬心理上的寂寞孤独,凄凉 的境界于是完成,颇似“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秋思》所表现的是一种充满了凄凉 情调的秋之印象,诗人通过秋之印象, 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表现了诗人孤独、迷茫的思想状况。 • 诗人以外物寄托情思,实是寻求感情 的载体,笔笔写物又声声传情,宛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代表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1]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
同时,九叶诗人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以饱含朴素而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
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既具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
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
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
九叶诗派
二.“九叶”诗派(1)“九叶诗派”的形成一.称谓的来由:《九叶集》(1981).其他称谓:“新现代派”、“学院派”、“新生代”、“中国新诗派”等等。
二.主要人物:上海——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西南联大——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莫洛、王佐良、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孙落等也是其成员。
分别展开现代主义运动:刊物:北方——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北平《经世日报》文学副刊和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
南方——《诗创造》的分离,《中国新诗》的创办(森林出版社)。
南北汇合。
选择现代主义的原因:A.学术背景:外国文学影响:辛笛——清华外文系,爱丁堡大学,与现代诗人交往;郑敏——联大哲学系,布朗大学研究玄学诗人约翰·邓恩;穆旦、杜运燮、袁可嘉——联大外文系;唐湜——浙大外文系。
联大的现代主义氛围:教师冯至、卞之琳、李广田、叶公超等;闻一多、朱自清等,外籍教授燕卜逊(William Empson)。
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诗论家。
专著《七类晦涩》。
课程《当代英国诗歌》,细读方法讲诗。
重英国现代派诗人及玄学派诗。
文学风尚的形成:浪漫主义受冷落,艾略特和奥登受追捧。
B.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现代主义成为新诗传统的组成部分,前辈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
袁可嘉曾以卞之琳、冯至的作品为九叶诗派的“先例”①。
C,对文坛“浮滑虚空”的不满。
唐湜:“以结合千篇一律的文字技巧与浮薄表象的社会现实,甚至新闻主义式的革命故事为能事”②,王佐良:“不满足于‘新月派’那样的缺乏灵魂上大起大落的后浪漫主义”③。
生存的旋涡,与现实磨擦的切肤之痛,现实感悟,变成寻求变革的愿望。
艾略特等人创作带来的共鸣。
(2).诗学主张唐湜:“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④,自觉表现:a现代人的困境、挣扎,矛盾及其对自我的承担,b以解决现代诗歌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系统诗学主张。
综合论:强调现代人生的复杂性要求诗人主体意识结构的复杂化,只有表现现代人“最大量意识状态”,才有能是“现代”的。
穆旦与九叶诗派课件
《春》
总结词
这首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自然的敬畏。
详细描述
在《春》这首诗中,穆旦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 描绘和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通过对春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氛 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秋》
总结词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追求创新
九叶诗派追求诗歌的创新和实验性, 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局限和束缚。他 们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手法和技巧, 注重表现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意识流。
九叶诗派的发展历程
01
形成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一些诗人开始尝试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融入
到自己的创作中。他们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创办刊物等方式,逐渐形
。
03
穆旦与九叶诗派的关系
穆旦在九叶诗派中的地位和作用
01
02
03
核心成员
穆旦是九叶诗派的核心成 员之一,与其他诗人共同 倡导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独特贡献
穆旦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九 叶诗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组织与策划
穆旦在九叶诗派中扮演了 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角色, 推动了该流派的文学活动 和交流。
04
穆旦与九叶诗派的代表作品 分析
《赞美》
总结词
这首诗是穆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 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详细描述
在《赞美》这首诗中,穆旦以饱满的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和勤劳、勇敢的人民。他通过赞美,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九叶诗人—唐湜
九叶诗人—唐湜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唐湜(1920/05/28—2005/01/28),原名唐扬和,生于温州杨府山途村的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曾是小学校长。
1943年考取浙江大学外文系,开始真正的诗艺探索。
1954年任《戏剧报》编辑,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子,后回到了故乡温州。
出版的诗集有《骚动的城》、《飞扬的歌》和历史叙事诗《海陵王》等。
唐湜先生和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曾在80年代合出过影响深远的诗集《九叶集》,78年以后大家重新开始写诗,可穆旦已经去世了,在新时期主要是唐湜、杜运燮、辛笛、陈敬容、唐祈、郑敏6人继续发表创作,作为一班老人他们的诗仍然富有活力。
而唐湜是创作产量最大的一位。
所以,他们是四十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而“九叶”这个说法是新时期才出现的,《九叶集》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册新诗的流派选集,在新中国文坛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他们的地位。
因为《九叶集》的缘故,他们九人后来被称作“九叶诗人”。
蓝棣之在《九叶派诗选》的前言中说到在中国语言当中“九”常常用来表示虚指很多或事物的丰富性,因此在这里的“九” 确制这九位诗人,也暗指四十年代也写现代主义或接近现代主义诗风的年轻诗人,这些人有马逢华、方宇晨、莫洛、羊?、李瑛、杨禾,甚至还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王佐良、汪曾祺等。
说明他们的构成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
“九叶诗派”,其涵义除表明诗人的九数之外,是否还有他意?唐湜先生说,“九叶”即表示九人是诗坛上的九片绿叶而不是红花。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西南联大高原文艺社社员游海源寺合影(右三为穆旦)
西南联大蒙自南湖诗社合影(左四为穆旦)
中国新诗派处时代激变之际,自然不乏追求民主的渴望,而青 年人又是最容易幻灭的,所以他们初期的诗作也表现为打上社 会烙印的失望与迷茫。但在大学校园宽容、自由的氛围中,他 们更多以此为背景,怀着寻梦者的心态,继承冯至、卞之琳的 现代主义诗风,在广阔的生活里探求生命的本源与存在的意义。 这正如郑敏《鹰》一诗所描摹的那只“飞离并不是舍弃”的鹰:
宿、拒绝与求援,不一而足。在个人那里,所有这些矛盾对立的
双方,不是简单的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在个体的心灵中纠结成
图5-2-4 《中国新诗》书影
抗战结束后,诗人们分散至各地,在上海的杭约 赫、陈敬容、唐湜、唐祈与后来加入的辛笛从左 翼主导的《诗创造》中分离出来,另办《中国新 诗》,与北方的穆旦等人联合起来,提倡“新诗 现代化”。这批诗人后来就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1980年代初,其中的九位代表诗人出版了合集 《九叶集》,所以他们也被称为“九叶诗人”。
被围者
1 这是什么地方?时间 每一秒白热而不能等待, 坠下来成了你不要的形状。 天空的流星和水,那灿烂的 焦躁,到这里就成了今天 一片砂砾。我们终于看见 过去的都已来就范,所有的暂时 相接起来是这平庸的永远。 呵,这是什么地方?不是少年 给我们预言的,也不是老年 在我们这样容忍又容忍以后, 就能采撷的果园。在阴影下 你终于生根,在不情愿里, 终于成形。如果我们能冲出, 勇士呵,如果有形竟能无形, 别让我们拖进在这里相见!
1945年2月
在诗人看来,“个人的哀喜”“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藐视/被否定,被
僵化,是人生的意义”(《出发》)这样的现实,是“我们的绝望
将使它完整”的“一个圆”(《被围者》)。在意象“圆”所象征
辛笛:九叶诗派
辛笛:“九叶诗派”的“另类”诗人杨斌华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辛笛先生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与成就是早已获得公认的,他的诗已然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经典的一部分。
王辛笛先生的诗向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见长,特别注重个体的生命和情感体验,主张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企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他认为诗人不应当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表象描写,而应该注重保持诗与人生现实的平衡,追求对现实作出深切透彻的表现。
但是,诗人的笔锋又并不太多触及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状况往往是痛苦的愤懑多于尖锐的抨击,大多陷于一种苦闷焦灼的矛盾心理。
面对紧迫的社会问题,有时较难显出明朗坚实的自我拼争,渗透其里的面对现实的那种踌躇矜持,在他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九叶诗派创作上的共同特色或对新诗艺术发展的独特贡献,就在于既坚持新诗反映社会政治现实的一贯主张,又力求使人民心智与个人情感的书写互相沟通;他们继承民族诗歌(包括新诗本身)的优良传统,借鉴西方现代诗艺,探索现代诗的中国道路,因而对新诗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贡献。
王辛笛先生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个基础和前提之下进行的艺术突破和再创造。
王辛笛先生早年留学英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和艺术的影响,勇于在诗歌艺术上进行尝试和探索,但同时王辛笛先生也深受古典诗词的熏陶,所以他的诗具有婉约和醇厚的气质。
也就是说,王辛笛先生具有将中国传统的古典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结合起来的艺术自觉,他在与古典诗歌寻求对话的过程中,开始尝试恢复与传统诗歌精神的联系。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王辛笛先生的诗歌不仅有对意象的探索,对语言多样化的追求,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对人生时世的深刻思考。
当然,与“九叶”诗人总体的特点相比照,辛笛先生的诗又是其中的另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 “九叶”诗人受现代派诗人的影响,曾提出过从诗歌的领域“放逐”抒情。
这被认为是现代派表现手法上的一条新的出路。
与“九叶”诗人最后形成的追求思想感觉化和寻求客观对应物相辅相成的象征主义客观抒情方式比较,辛笛先生的诗的风格既有所呼应,譬如他作品里光色明暗的氛围把握,抽象观念(词)与具体形象(词)相互嵌合的手法,都是思想感觉化的一种实践与表现,也是对说明式的诗的抽象传达的反拨,同时,他的诗又因为那种古典诗的氛围、意境的营造,而在“九叶”诗人中独辟蹊径,自成一格。
“九叶“私观
叶德浴‘‘九叶1988年,吴奔星在为《中国新诗鉴赏大词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l版)写的序言中,谈到40年代后期的新诗时,发表了这么一番见解:“到四十年代后期,在上海又出现了一些博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长,糅合象征诗派的手法的诗人,既关心祖国的苦难,也表现自我的情怀。
他们于1947年7月由曹辛之臧克家等集资创办《诗创造》杂志。
其中有曹辛之、王辛笛等九位诗人。
(叶按:此处叙述有误。
出现在《诗创造》中的仅有杭约赫(即曹辛之)、王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涅五位诗人。
另四位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是直到1948年6月才在曹辛之主编的《中国新诗》发表诗作的。
)到了1981年,编辑一本《九叶集》出版,但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只是以感情相结合的诗人群体,不算新诗流派。
今天有些论者以为四十年代就出现过‘九叶’诗派,实为误传。
”这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石破天惊的一笔。
自从1981年由曹辛之等人编辑并由袁可嘉写了序言的《九叶集》出版之后,一些新潮文评家就欣然承认了“九叶”诗派的存在,高等院校的现代文学史教材,也郑重其事地把它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流派之一加以介绍。
现在,居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值得研究。
如果我们认真翻读“九叶”当时的诗篇,就不得不承认,吴奔星并非感情用事,他是有相当根的。
这里,谈一点我的看法。
,,私观文学史上任何一个可以被称为流派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至少必须具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部同一性:一个是思想倾向的同一性,一个是艺术倾向的同一性。
那么,被称为“九叶”的创作群体,有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同一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思想倾向。
“九叶”群体活动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说得更具体些,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和国民党反动派为决定中国命运进行生死大搏斗的历史时期。
考察当时的一个文学群体其思想倾向是否一致,毫无疑义,首先必须看这个群体对待这场战争的立场与态度是否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中国新诗派主要接受的是欧美后期象征主义的影响。袁可嘉糅合 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和“客观对应物”理论、里尔克的“诗是经验”观 点和奥登的现代诗表现日常生活的理论等,继朱自清之后再度提 出了“新诗现代化”的口号,认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 新的综合传统”,而“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 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 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1],“综合”在其中居于核心,它统摄现实、 象征与玄学三者,外在表现形式即为唐湜强调的“最清醒的意志
[1] 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雕虫纪历》(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版,第15页。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这首诗的格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废名的诗禅作风。诗人黄 昏时分独处斗室,心思微茫,但个人的主体异常突出,以致 声色消退,背景化作苍茫的灰色,连敲门声也远在“一千重门 外”。然而,友人的到来打破了诗人主体与外界的分离,将其 拉入现实的时(“五点钟”)、空(“雪意”)之中。诗的主题在 于展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莫名情绪。值得 注意的是,诗中主、客体之间的差异还是清晰的,诗人后来的 诗作则大都隐匿了作为主体的个人。
其名称所揭,是一个“学校”,是一座研究学问、传授知识的最
高学府;但在另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潜意义,那就
是一个酝酿舆论、领导思想的政治中心。这一面虽然潜隐不露,
非能一望而知,但却是西南联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若
弃此不顾,只谈上课讲学,那实在不能算是了解西南联大。
——张起钧:《西南联大纪要》,《学府纪闻: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台湾:南京出版有限公 司1981年版,第13页。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十四行集》总的主题正如集中《歌德》一诗所概括的那样,是 “死和变”,直指人的存在本身。在“千百个寂寞的集体”(《威尼斯》) 构成的世界中,生命并非单独存在,我们“像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 大海”,而“那分歧的街道/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我们 来到郊外》),又有可能“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给船夫或沙漠 里的行人/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既有可能像驮马那样,“我们 走过无数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看这一队对驮马》), 又有可能是“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 站立在高高的山巅》)。生命似有情还无情,所以“过去”几乎“忘却”, “将来”也“隐约”。正因为如此,诗人在集中的第一篇诗作中就特别 指明人的现实境遇是“承受”(《我们准备着》)。
图5-2-4 《中国新诗》书影
抗战结束后,诗人们分散至各地,在上海的杭约 赫、陈敬容、唐湜、唐祈与后来加入的辛笛从左 翼主导的《诗创造》中分离出来,另办《中国新 诗》,与北方的穆旦等人联合起来,提倡“新诗 现代化”。这批诗人后来就被称为“中国新诗派”, 1980年代初,其中的九位代表诗人出版了合集 《九叶集》,所以他们也被称为“九叶诗人”。
“中国新诗派”
抗战时期,除日据地区少数诗人如吴兴华、沈宝基、刘荣恩、南 星、路易士等较为分散的个体创作,大西南地区特别是昆明的西 南联大成了一个中心。除在重庆的陈敬容、唐祈、杭约赫,在昆
明的早期白话诗人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冯至以及当时在西
南联大任教的英国著名的现代派文艺理论家兼诗人燕卜逊周围聚
合了一批新锐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俞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卞之琳是上承新月派,下接中国新诗派的 一位过渡诗人。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卞之琳的白话新诗,最着力于“欧化”、“古化”或“化欧”、“化古”。[1] 他的许多诗作带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意境。比较典型的作品是《距
离的组织》: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卞之琳的诗以客观化的知性著称,其实多的是感性与智力的 交融,展现的是东方意境与西方哲理的完美结合。“我喝了一 口街上的朦胧”(《记录》)、“伸向黄昏的道路像一段灰心” (《归》)、“穿进了黄昏的寂寞”(《远行》)等诗句,既 描绘出一种朦胧曼妙而又深沉晦涩的氛围,也表现出了诗人 刹那的感悟、体会。诗人捕捉到的智慧的闪光,与宋诗对“理 趣”的追求有相似之处。
他只是更深更深地 在思虑里回旋, 只是更静更静地 用敏锐的眼睛搜寻。
而“当他决定了他的方向,/你看他毅然地带着渴望/从高空中矫 捷下降”。结果也或如唐祁所期待的那样:“沉思里:/他们向我 走来。”(《严肃的时辰》)
第人群”这样的学院现代派的出现,一 方面得益于高等院校自由的精神氛围、开放的文 化视野,另一方面也是对抗战时期诗歌大众化思 潮的反动,更是对此前现代派诗歌实践偏差的反 拨。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西南联大高原文艺社社员游海源寺合影(右三为穆旦)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西南联大蒙自南湖诗社合影(左四为穆旦)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中国新诗派处时代激变之际,自然不乏追求民主的渴望,而青 年人又是最容易幻灭的,所以他们初期的诗作也表现为打上社 会烙印的失望与迷茫。但在大学校园宽容、自由的氛围中,他 们更多以此为背景,怀着寻梦者的心态,继承冯至、卞之琳的 现代主义诗风,在广阔的生活里探求生命的本源与存在的意义。 这正如郑敏《鹰》一诗所描摹的那只“飞离并不是舍弃”的鹰:
铭传、杨周翰、赵瑞蕻,等等。这些年轻的诗人组织起“南湖诗社” (后改为“高原社”)、“冬青社”、“新诗社”等文学社团,以昆明《文 聚》杂志和香港《大公报》“星期文艺副刊”为阵地,和他们的师长 共同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第十六课中国新诗派九叶诗人
西南联大便具备了双重意义。一个是表面的意义,那当然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