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1. 什么是卫生学?{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改善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 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规律、卫生保健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等。
}3.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卫生学的分支之一。
}4. 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卫生问题的防控策略等。
}5.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的学科。
}6.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7. 什么是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在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卫生数据,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8. 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元分析等。
}9. 什么是卫生政策?{卫生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改善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的关于卫生保健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措施。
}10. 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
}11. 什么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12.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3. 什么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研究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旨在保护、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
}14.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哪些领域?{公共卫生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卫生应急、医疗保障等方面。
(完整)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
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6。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9。
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0。
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卫生学》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芘、芳香胺.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起的脚部干性坏疽.临床表现为间隙发作性脚趾发冷发白、脉搏微弱、疼痛、间隙性跛行,一般是大脚趾先发病,然后向中心发展,皮肤变黑坏死.22.coagulation and precipitation混凝沉淀:天然水中的细小悬浮物,特别是胶体颗粒,难以用自然沉淀的方法加以去除,需加入适当的混凝剂才能将细微颗粒凝聚成较大颗粒而沉降.plementary action互补作用:指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是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豆类缺蛋氨酸、谷类缺赖氨酸.plimentary action25.detoxication生物解毒作用:经过体内的Ⅰ相和Ⅱ相反应,环境污染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于排泄,多数化学物经代谢后毒性降低的现象.26.dietary fibers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根据目前的分析方法测出的膳食纤维的组分大致可分为:总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溶性膳食纤维.27.distribution分布:环境污染物吸收入体后,随血液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28.dose-effect relationship剂量-效应关系:化学物摄入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些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9.dose-respons relationship剂量-反应关系: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以%表示.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异常反应的剂量-反应曲线:S型曲线、抛物线及直线;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曲线为V型曲线或U型曲线.30.ecological balance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31.ecosystem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32.endemic arseniasis地方性砷中毒:某些地区居民由于长期饮用含砷过高的水或暴露燃用高砷煤的空气而致的一种地方病.33.endemic cretinism地方性克汀病:较严重的缺碘性甲状腺肿病区出现的一种病,出生后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体格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甲状腺肿. 34.Endemic disease地方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35.endemic fluorosis地方性氟中毒:由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使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36.endocrine disruptors内分泌干扰物质: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37.Environmental pathogenic factor环境致病因素:环境中的的异常变化超过人类正常生理调节范围,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严重可导致病理性改变.38.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39.environmental self purification环境自净作用: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转化使其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40.Environment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41.essential amino acid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共8种:缬、亮、异亮、苏、苯丙、色、蛋、赖,对婴幼儿而言,组也是必需氨基酸.42.essential fatty acid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严格说是指w-6系亚油酸和w-3系的a-亚油酸.43.essential trace elements必需微量元素:指在微量元素中必须通过食物获得的元素,包括铁锌硒碘铜锰氟氯钴镍锡硅钒钼.44.eutrophication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45.filtration过滤:浑水通过石英砂等滤料层,以截留水中悬浮杂质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46.food chain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食物链才得以进行的.47.food poisoning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48.food web食物网: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49.food-borne disease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50.functional accumulation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51.functional accumulation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污染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可引起机能改变并积累,表现出病理征象.52.genetoxic遗传毒性:环境中化学元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的改变53.geochemical disease地球化学疾病:某些地区因地球化学成分异常使得水源水中某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增多,可以引起地方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54.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由于生产和生活中大量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大量CO2并排出大气,又因大面积森林砍伐而缺乏足够的植物来吸收CO2,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报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55.Health effect spectrum健康效应谱: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做连续的健康效应谱,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型或称冰山现象.56.health effects spectrum健康效应谱: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看作连续的健康效应谱57.health健康: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58.heat acclimatization热适应:指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59.heat cramp热痉挛:是一种高温中暑现象.在干热环境条件下劳动,出汗过度,随汗液排出很多NaCl,发生肢体和腹壁肌肉的痉挛现象.患者体温并不升高.补充食盐水即可缓解.60.heat radiation热辐射:指温度较高的物体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61.heat stroke热射病: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62.high-risk group高危人群:由于环境污染物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由于上述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即高危人群,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物的损害.63.High-susceptibility group高敏感人群:由于环境污染物影响整个人群,其中包括了由于上述诸多个体因素不同而对该物质特别敏感的人,即高敏感人群,这部分人群比正常人群更易于受到环境污染物的损害.64.Indoor microclimate室内小气候:指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是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周围墙壁等物体表面温度)四个气象因素组成.室内小气候必须维持机体的温热平衡或体温调节机能处在正常状态中.65.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碘缺乏病: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包括多种疾病形式,如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66.irritative gases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统称.67.legal occupational disease法定职业病:根据国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以法规形式确定的确定为法定职业病的患者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不在法定职业病范围内的不能享有职业病待遇.68.limiting amino acid限制氨基酸:人体在合成蛋白质过程中,各种氨基酸需要适宜的比例,因某种氨基酸过少或缺乏,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称限制氨基酸.谷类缺乏赖氨酸,豆类缺乏蛋氨酸.69.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低剂量.70.mac最高容许浓度: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71.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如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的现象.72.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LD0最大耐受剂量: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死亡最高剂量.73.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半数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74.metallothionein金属硫蛋白:肝脏可合成的一种富含半胱氨酸、分子量为6000-10000、易与镉、汞、锌、铜、铁等金属离子结合的低分子蛋白.75.minimal lethal dose ,LD01最小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个别死亡最小剂量.76.minsmata disease水俣病: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发生的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该水湾中含有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的一种公害病.77.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包括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78.nitrogen balance氮平衡:是衡量机体蛋白质营养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体内组织蛋白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动态平衡状况.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经皮肤排出的氮). 79.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在设定的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的一种物质未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变化的最高剂量.80.nutrients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81.nutrition营养: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82.occupation disease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83.occupational con-traindication职业禁忌症:某些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其患者如从事某种职业便会因职业性危害因素而使病情加重或易于发生事故,这使一些人不适合参加某种作业.84.occupational hazards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85.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illance职业健康监护: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起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86.occupational injury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87.Occupational stigma职业特征:有些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有时不至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表改变,这些改变尚在生理范围之内,顾可视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称为职业特征.88.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永久性听阈上移: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延长,会出现在前一次接触噪声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不能恢复变为永久性听阈位移.89.photochemical smog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Nox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一种浅蓝色烟雾.90.pneumoconiosis尘肺病:即肺尘埃沉着病,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91.prim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3,H2S,CO,CO2等,称为第一污染物.92.Primary prevention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者减少疾病发生.93.primitive environment原生环境:天然形成,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其间空气、水、土壤及适宜阳光和微小气候有益健康,但有地区差异不良影响(地方病)94.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由于热能和蛋白质缺乏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严重时可使生长发育障碍和智力迟钝,病儿抵抗力低,易感染,死亡率高.95.public nuisancedisease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96.secondary environment次生环境:受人类活动程度影响,忽视环境保护,质量变化,使生态平衡破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可引起公害.97.secondary pollutants二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SO3,H2SO4,NO2,HNO3,醛,酮等.98.Secondary prevention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99.segmental vibratio disease 局部振动病:又称手臂振动病,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100.Silicosis矽肺:由于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型SiO2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引起的以肺组织进行性、纤维性、结节性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01.specific dynamic action(SDA)102.storage depot贮存库:有些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高,但未见明显的毒作用103.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暂时性听阈位移: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上述听阈提高属生理性疲劳,也称为暂时性听阈位移.104.Teriary prevention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105.tertiary prevention三级预防(综合预防):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或干预措施,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称为三级预防或三水平预防.106.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食物的热效应(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这是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以及营养素及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成人每日由于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而额外增加的能量消耗相当于基础代谢的10%.107.threshold阈值: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使用动物)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可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108.toxicant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109.toxicity毒性:化学物质能够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110.water pollution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111.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介水传染病:指通过引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112.work in hot environment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分为干热作业、湿热作业、夏季露天作业.113.work related diseases职业相关疾病: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使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现患疾病加重114.安全限值:对存在有害效应阈值的化学物,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及各种环境介质中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所规定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的限制量.。
成熟的名词解释卫生学
成熟的名词解释卫生学卫生学,即卫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从多个角度研究和分析卫生问题的根源及其与社会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了公共卫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全社会提供评估、分析、改进和促进健康和质量生活的方案。
卫生学是以社会、经济及政治环境中的卫生问题为基础,以科学、技术、法律、政策及管理为工具,分析卫生问题原因及关键因素,来确定改善卫生状况的方法和手段。
卫生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卫生事件,由卫生监测分析、卫生调查研究及卫生服务评估等三大类组成,包括人口卫生、疫苗调查及控制疾病、医疗有效性评估及卫生系统体检等研究。
卫生学研究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社会科学方法,以及各种可用的数据源,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以及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行动。
因此,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综合了计量经济、公共卫生、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工具和理论。
研究卫生学的过程包括:卫生问题的探索、分析、评估及不断实施并进行监控及评价,以达成卫生改善的目标和效果。
卫生学的研究包括:生活环境调查和评估、医疗机构及系统改进、健康管理、卫生学实践指南的编制及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其中,卫生调查主要研究公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营养和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卫生观念和行为。
卫生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也正是因为有了卫生学,才使得人们能够看到健康不仅仅是靠治疗,更需要通过合理的健康行为及环境影响进行预防和积极维护。
另外,在卫生学中,不仅仅研究疾病和人群健康,而且还注重对护理及卫生管理的研究,以确保健康服务的可负担性和更加有效的卫生保健。
最后,卫生学的研究可以真正促进全社会的健康,减少住院费用、减少社会医疗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卫生水平。
总的来说,卫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科学、技术、法律、政策及管理为工具研究卫生问题原因及关键因素,来确定改善卫生状况的方法和手段。
它包括了卫生监测分析、卫生调查研究、卫生服务评估等,以及护理和卫生管理研究,通过社会科学方法和各种可用数据源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案,以及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行动,从而改善全社会的整体卫生水平。
卫生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家畜环境:存在于家畜周围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家畜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
2.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应激源:为引起应激反应的一切环境刺激。
4.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借物理和行为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的外界环境温度范围5.舒适区:家畜的产热量刚好等于散热量,不需要进行物理和行为调节就能使机体保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
6.露点:在水汽压不变的情况下,因温度降低而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空气未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等于露点温度,空气刚达到饱和状态;当气温低于露点温度,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
7.绝对湿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用g/m3表示。
空气中水分越多,则空气的绝对湿度越大。
8.相对湿度(RH):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它较常用,它的大小反映出湿度离饱和程度的多少。
相对湿度越大,则空气越潮湿。
9.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
用帕表示。
当大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空气”,这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10.饱和差:同温时的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饱和差越大,空气越干燥。
11.临界温度(下限临界温度):当外界温度下降时,机体的散热量增加,动物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必须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刚刚开始提高代谢率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2.过高温度(上限临界温度):如果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从而引起代谢率提高,这种因高温而开始引起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称为过高温度。
13.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我国气温的日照差从东南向西北有递增现象。
14.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1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它跟纬度、季节和一天的不同时间有关。
16.光照强度:光照射在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称为光照强度,简称照度,其单位是勒克司(lx)17.混凝沉淀:这种水在加入一定的混凝剂后能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凝集而形成较大的絮状物而沉淀,称之为混凝沉淀。
环境卫生学 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卫生学名词解释
1.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健康概念的几个特点: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健康的概念使医学的着眼点扩大了,研究领域也扩大了。
健康必须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侧面加以衡量,健康的概念从个体扩大为群体(研究对象)。
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促进健康的对策是多途径、全方位的。
2. 影响健康的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健康保健系统3. 三级预防(three levels of prevention):也称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三级预防下分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4.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首先,应制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政策和策略,如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居民膳食指南、预防高血压纲要的基本原则等;其次,采取具体措施保护环境,如通过工艺改革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消毒灭菌净化病区环境等;第三面向大众推行保健措施和开展健康教育,如预防接种、定期体检、慎重使用抗生素5.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传染病要早报告、早隔离,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流行蔓延,对非传染病诊断愈早,预后愈好,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6.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预防病情恶化,防止并发症、病残和死亡,促进康复、努力恢复病人的劳动和生活能力,延长寿命。
主要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7.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PHC):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是指研究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学科。
以下是几个卫生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健康: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善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无病的状态。
2. 疾病:身体或心理出现异常变化,影响身体正常功能的异常状态。
3. 危害因素:指导致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外部或内部环境因素,如病原体、不良生活方式等。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疾病或保持健康而采取的措施,包括预防接种、个人卫生等。
5.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群体中发生分布和影响的科学。
6. 社区卫生:针对社区中的居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和资源的综合性健康项目。
7. 卫生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促进个人和社区的健康。
8. 卫生设施:提供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的场所,如医院、诊所等。
9. 环境卫生:关注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垃圾处理等。
10. 营养学:研究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饮食对人体的影响。
卫生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
2.※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卫生学1.健康(health):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
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0.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卫生学名词解释
Chp 1 人类和环境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具有活力、自调节能力和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称为健康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
特点:区域性,多为人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贮存库:化学物含量高,但不显示明显毒作用的部位;血浆蛋白(白蛋白为主)是暂时贮存库; 肝、肾、脂肪组织是多数污染物的贮存库.eg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物质蓄积:进入机体的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蓄积于体内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生物转化:进入机体的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使其本身的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
生物监测指标(生物标记物):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即生物标记物致突变作用: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可遗传改变的作用致突变性: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主要反映环境因素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某一特定生物效应发生在群体的频率之间关系Chp2生活环境和健康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如SO2、H2S、CO、CO2等。
心理卫生名词解释卫生学
心理卫生名词解释卫生学
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指个体或群体在心理健康状态下获得和维持心理健康的一种保护机制。
它包括心理健康的促进、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内容。
名词解释
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以及卫生保健的学科。
它包括卫生学基础知识、卫生学研究方法、环境卫生学、社会卫生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内容丰富
除了心理卫生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在网页中加入相关的案例、调查报告、统计数据等内容,以丰富页面的信息量,让用户对心理卫生和卫生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四)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绪论和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身体、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3.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
5.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6.水体“富营养化”生活和生产性污水中含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水的感观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7.生物浓集:是指污染物在生物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并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8.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其过程被称为环境的自净。
9.剂量- 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用百分率表示。
二、单选题1.卫生学研究的重点是A.职业环境与健康关系 B .社会环境与健康关系 C .环境与健康关系D .原生环境与健康关系E .生活环境与健康关系2.某些物质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传递,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A.富营养化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富集 D .环境自净 E .生物迁移3.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4.下列不.是.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是A.水俣病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米糠油中毒事件D.四日市哮喘病 E .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5.下列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A.SO2 B .CO C .CO2 D .NO2 E .NO6.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环境污染物是A.氟、磷 B .氟、氮 C .铅、磷 D .氮、磷 E .汞、氮7.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 .呼吸道 C .消化道 D .汗腺 E .皮脂腺8.有利于环境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错误..是A.肺泡的总表面积很大 B .肺泡壁很薄 C .肺泡间毛细血管丰富D.不经过肝脏的转化,直接进入血循环 E .分散度越小的物质吸收越快9.下列物质中易经完整皮肤吸的是A.苯、苯胺、甲苯 B .二甲苯、二氧化硫 C .苯胺、有机磷、对苯二胺D.有机磷、对苯二胺、铅 E. 对苯二胺、甲基汞、氮氧化物10.下列物质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的是A.汞蒸汽 B .汞离子 C .氯化汞 D .甲基汞 E .升汞11.接触某种化学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物质,但由该物质引起的机能改变却逐步积累起来,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这种情况称为A.蓄积 B .物质蓄积 C .功能蓄积 D .生物浓集E.生物转化12.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 .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E.急性阈剂量(Lim ac)13.引起“痛痛病”的环境污染物是A.铅 B .铬 C .镉 D .锰E.锌14.“水俣病”的致病因素是A.无机汞 B .甲基汞 C .氯化汞D.氯化高汞 E .氯化亚汞15.致癌因素中,最多见的是A. 化学因素B. 心理因素C. 物理因素D. 生物因素E.社会因素16.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A.最低需要量 B .最高需要量 C .最高容许限量D.最低容许限量 E .以上都不是17.引起米糠油事件环境污染物是A.甲醛 B. 甲苯 C .多氯联苯 D .异氰酸甲酯 E .甲基汞18. 下列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 .供应基本药物B .传染病的预防接种C .预防公害病D.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E. 预防和控制地方病19. 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伦敦烟雾事件 B .痛痛病事件 C .水俣病事件 D .米糠油事件 E .以上都不是20. 药物“反应停”是A.致敏物 B .致畸物 C .致癌物 D .致突变物 E .以上都不是21. 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化学物污染物是A. 异氰酸甲酯B. 三氧化二砷C. 多氯联苯D. 四氯乙烯E. 三氯乙烯 2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强调以什么为重点?A. 工厂B. 学校C. 城市D. 农村E. 乡镇企业23.生物间的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主要通过A. 新陈代谢B. 生物转化C. 生物浓集D. 生物化学作用E. 食物链 24.下列哪种不是致癌物A. 石棉、氯乙烯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C. 苯并芘、放射性物质D. 黄曲霉毒素、紫外线E. 亚硝胺、砷25.可引起胸膜间皮瘤的粉尘为 A. 棉尘 B.铅尘 C. 石棉粉尘 D. 锰尘 E. 沥青粉尘26.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A .公害病B .职业病C .地方病D .疫源性疾病E .传染病27.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急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伦敦烟雾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水俣病事件D .米糠油事件E .以上都不是28.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主要由于污染物慢性毒作用引起的是A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B .四日市哮喘病C .痛痛病事件D .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E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三、多选题29.卫生学的研究目的是A .预防疾病B D .促进健康E30.环境污染的来源有35.常用的急性致死毒性指标有A .绝对致死剂量B .最大耐受剂量C .最小致死剂量A. 生产性的 B. 社会心理性的 C. 生活性的 D. 其他因素E. 遗传性的31. 影响健康的因素有A. 环境因素B. 行为因素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心理因素32.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点有A .长期性B . 普遍性C.多样性 D .复杂性 E.广泛性33. 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量的因素是A .摄入量B .生物半减期C .理化特性D .作用时间E .蓄积部位34. 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有A .水俣病事件B .痛痛病事件C . 米糠油中毒事件.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使人类不患病C .提高生命质量D .半数致死剂量E .阈剂量答案:1. C2.C3.B4.E5.C6.D7.B8.E9.C 10.D 11.C 12.D 13.C 14.B 15.A16.C 17.C 18.C 19.A 20.B 21.A 22.D 23.E 24.B 25.C 26.A 27.A 28.C29. A CD 30.ACD 31.ABCDE 32.ACDE 33.ABD 34.ABCD 35.ABCD四、问答题及其参考答案1. 环境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答:环境污染的来源有: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和其他污染;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产性污染2. 试述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途径?如何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答: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卫生学名词解释
1、食品的营养价值: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2、营养质量指数(INQ):指营养素密度(待测食品中某种营养素与其参考摄入量之比)与能量密度(该食物所含能量与能量参考摄入量之比)之比。
3、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而达到以多补少的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4、植物化学物: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维持其与周围环境(包括紫外线)相互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5、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体在摄食后,食物中营养素消化、吸收一系列活动以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
6、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病。
7、维生素: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8、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9、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0、必需脂肪酸: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11、膳食纤维: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的多糖的总称12、婴儿配方奶粉:配方奶粉是将牛奶成分改变,使其接近人乳成分,再加入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适宜于喂哺婴儿。
这种改良型的代乳品称为婴儿配方奶粉。
13、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14、营养调查:运用科学手段,在了解社会的某一人群或个体的膳食摄入和营养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在某一时间断面时居民的营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
15、营养监测:搜集分析影响居民营养状况的因素和条件,预测居民营养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采取补充措施,引导这种变化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16、社区营养: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作为总体,运用营养科学理论、技术以及社会性措施,研究和解决人群营养问题的科学。
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一)
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一)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1. 卫生学•定义:卫生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的学科,涵盖了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社区卫生等多个领域。
•例子:卫生学主要关注的研究领域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卫生教育和行为改变、卫生监测和评价等。
2. 环境卫生•定义:环境卫生是指通过改善环境条件,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和危害,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
•例子:环境卫生工作包括空气质量监测、垃圾处理和废水处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防止或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3. 个人卫生•定义:个人卫生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行为和措施。
•例子: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定期洗澡、保持衣物清洁等,这些习惯可以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4. 社区卫生•定义:社区卫生是指在特定社区范围内,通过卫生管理和卫生服务,提供相对完善的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
•例子:社区卫生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5. 传染病•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例子:流感、麻疹和肺结核都属于传染病,这些疾病通过打喷嚏、接触患者的分泌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6. 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学科。
•例子:流行病学通过调查分析疾病的流行模式、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为制定疾病控制和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预防医学•定义: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目标,通过健康管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等手段,保护个人和群体的健康。
•例子:预防医学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检查和健康教育等,这些措施旨在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上是《卫生学朱启星第九版名词解释》中的部分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涵盖了卫生学的不同领域和概念,对于理解和使用卫生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1.优势原则: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有关的大脑皮质区域是否被处于“优势兴奋”状态有关。
2.动力定型:若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在重复多次以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有了规律。
3.青枝骨折:小儿的骨头韧性强、硬度小,容易发生变形,一旦发生骨折,还可能出现折而不断的现象。
4.家庭食物圈:包括从采购到烹调,以致经常在餐桌上出现的佳肴,还包括家长对饭菜表现出的喜恶,以及语言上的、表情上的、动作上的倾向,这些都使孩子的口味打上了家庭的烙印。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所包含的、能维持生命和健康并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6.婴儿抚触: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的、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7.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保护反应,其主要作用是识别和排除进入人体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8.自动免疫:是指患过某种传染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对该病的免疫。
(如麻疹)9.营养:为了维持新陈代谢、生长、发展等生命活动而摄取、消化、吸收、利用。
10. 心身疾病:是指一些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疾病。
11、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
主要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构成.植物有细胞壁组成12、组织:同一类细胞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组织,人体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13、器官:不同的组织巧妙的搭配起来就形成了器官如心脏血管脑耳眼等都是器官14、系统:许多器官成龙配套完成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就成为系统。
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15、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浓度都比正常值显著减少或两者之一显著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16、动力定型:若是一系列的刺激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定的顺序先后出现,在重复多次以后这种顺序和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
有了规律。
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知道该做某种活动了。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卫生学名词解释
1、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3、三级预防:又称三水平预防,根据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及采取的相应预防或干预措施,将预防策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
4、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5、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6、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9、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10、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12、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13、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14、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学1.健康(health):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
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0.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12.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作用。
13.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内体的浓度的过程。
14.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由于各种人为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
15.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理化性状没有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环境中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6.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生活污水所含氮磷元素等共同作用使水中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繁殖,耗氧量增加,水的感官性状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17.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如通过政法、挥发进入空气,吸附进入土壤,溶解进入水体等。
)18.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会出现降低,该过程称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19.贮存库(storage depot):有的组织器官中化学物含量虽然很高,却未显示出该部位明显的毒作用,此部位称为贮存库。
20.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当进入体内的污染物的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集体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该物质的原形或代谢产物就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多并贮留的现象。
21.损伤/功能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有些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没有检测出其原形或代谢产物,却出现慢性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疾病的现象。
22.代谢解毒(metabolism detoxication):经过机体的Ⅰ相和Ⅱ相反应,环境污染物极性增高、水溶性增加,有利排泄。
多数化学物经代谢转化后毒性降低23.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少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增强。
24.暴露生物标志:呼出气,血液,尿液,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生物监测指标。
25.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是物质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26.毒物(toxicant):在较低剂量水平可导致机体功能和器质性损伤,甚至危机生命的化学物质。
27.致死剂量:绝对致死量(LD10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最小致死剂量(LD0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LD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高于此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半数致死剂量(LD50):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又称致死中量。
28.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量(LOA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29.未观察到有害作用量(NOA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指标观察到一种物质引起机体的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0.阈值(threshold):指一种物质使机体产生某种效应的最低剂量或暴露浓度,即低于该剂量或暴露浓度就观察不到或预计不会发生某种效应。
通常用NOAEL或LOAEL作为阈值的近似值。
31.环境致病因素(environment pathogenic factor):如果环境因素异常变化超出了人类正常生理调节的范围,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改变,严重者可导致病理性改变。
这种是人体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环境因素称为环境致病因素。
32.环境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从预防医学的观点,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将生理、生化效应和病理改变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各个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用图来表示称为环境效应谱。
33.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该湾中含甲基汞甚高的鱼贝类而引起一类公害病。
水体受汞污染,通过食物链,在整个地区发生慢性甲基汞中毒,以中枢神经症状为主要表现。
34.痛痛病(ItaIta disease):患者摄入被镉污染的农作物等,在肾脏蓄积,引起钙磷代谢障碍,进而引起骨骼病变,严重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
3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由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区域型疾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
36.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化学物后所引起某一生物个体、组织或器官的生物学改变,这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称之为量效应。
37.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学效应的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用发生率来表示。
38.高敏感人群/易感人群(high susceptibility group)/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在同一环境暴露条件下,人体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强度及性质不同,对某些污染物特别敏感的人群,称易感人群。
39.干洁空气(干空气):除去水汽和气溶胶的混合气体。
40.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一般状况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里呈中性,但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下,形成空气正离子与空气负离子的形成过程。
41.大气污染(air pollution):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是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物产生了不良影响和空气状况。
42.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43.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ion):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在太阳辐射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污染物。
44.逆温:上层大气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影响空气对流,使对流层底部气流与上层气流对流困难,污染物一时难散,导致空气污染。
45.大气棕色云团(ABC):指以颗粒物为主,悬浮于大气对流层中的大片污染物,从工矿企业,机动车,木材燃烧或以牲畜粪便为燃料的厨灶中排放的废气,在大气层中积聚,最终形成有毒棕色云团。
46.酸雨(acid rain):PH<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雹,雾等降水。
由于大气中SO2,NOx污染物溶于水汽中,经氧化,凝结而成。
47.颗粒物(PM):颗粒状态物质统称,包括固体颗粒物和液体颗粒物。
48.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为0.1~100μm,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附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颗粒。
49.细颗粒物(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粒径≤2.5μm颗粒物,PM2.5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易于滞留在肿么细支气管和肺泡中,而且比表面积大,更易吸附各种有毒的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对健康危害更大。
50.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分级按空气污染指数划分,由测定SO2,NOx和TSP后经计算得出。
51.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omg):由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的日光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氧化剂,蓄积于空气中,形成具有强刺激作用的浅蓝色烟雾。
52.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现象。
53.富营养化: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54.水华(algal bloom)/赤潮(red tide):水体富营养化中,各种藻类大量滋生。
出现在江河湖泊称为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