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_文化_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97

陈建平: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通过对四类人的观察,从三个层面上论述语言、认知、文化和外语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他强调三个过程:

即外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

世界、学会如何看待世界的过程

本刊讯 2006年12月26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在二教411教室作了题为《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的学术讲座。

凌征海院长、孙广勇副院长、科研处汝炳荣处长、外语系廖才玺主任和外事处王文忠处长等领导应邀出席。参加讲座的人员有英语教育中心的全体老师和外语系的部分老师以及英语教育中心部分学生。本次讲座由英语教育中心承办。

陈建平教授主要学科方向是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论著有: 《中国英语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教授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曾主持并完成“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基金):《汉语“主题突出”的特征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2001-2002年参与主持(集体项目第二负责人)全国8所高校集体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之《英语专业系列课程》;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英语言系统的文化差异及其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陈教授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人员”;1993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1996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项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综述、实证性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启迪。

一、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

陈教授非常简练地讲述了外语学习在中国的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主要是外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令人关注的热点,如文化和外语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等等。从而引出本讲座的所要讨论的问题: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外语有没有可能不了解或不学相应的文化,而只把外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重点论述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怎么帮助我们认知社会和认知文化,语言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学术背景综述

为更好地帮助师生理解四者之间的联系,陈教授首先阐述认知、文化和语言的意义,然后详细地介绍了世界知名的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所做的假设和研究理论。

1.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的主要观点是:A.语言决定思维;B.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人都具有语言能力,脑子具有语言的体系。它指挥人的思维。人的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它是受制于我们的语言体系的。语言系统不同,人的观念也不一样。语言结构影响人的思维,进一步影响我们观察世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2.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概念。德国哲学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语言使你用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言,同时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不同的语言结构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表述。在此,陈教授还举了印度语以及汉语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3.Borodisky的语言差别观。Borodisky认为,面对一些直接能看到、观察到的东西,语言与语

 2007年 第7卷98陈建平: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言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民族与民族之间比较容易趋同,如对不同颜色的认知,所有语言都差别不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就比较大。

4.Levinson关于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著名语用学家Levinson指出,小孩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就等于经历了一场认知的革命。 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对语言的分类,实际上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用语言认识世界,而认识的世界又影响到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三、实证性研究过程

陈教授非常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实证性的研究。首先指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与从前的经历是否起互相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然后说明了研究的对象及对象分类的原则和意图。他把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中文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没有学过英语或懂很少的);(2)中国学英语的学生(一年级);(3)中国学英语的学生(四年级);(4)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对这四组人进行一系列的比较与观察,目的主要是观察没有很多学外语经历的一年级学生和学习较深入的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其思维层面或某些方面是否受到英语的影响,在世界观上是否有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否不一样。第一类人与第二类人的选取主要是起一个强烈对比的作用。最后他指出,研究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去分析,并分析了每个层面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发现。

1.词汇。从词汇方面的调查表明: (1) 语言的学习潜移默化,学习者会慢慢的感知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里,隐含着很多文化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等词,关键是认识和研究它的文化内涵。 (3)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中国学生对“宣传”等词的认识也趋同于外国人的那种文化认知。(4)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词汇里包含的文化意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是对第二语言下的文化的认知过程。

2.句法。从对句子的翻译调查中发现:一年级学生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受母语影响很大,写的大多是我们称之为“中国式的英语”,而四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经懂得运用一些英语的句法和结构,倾向英语“结构突出”的习惯,虽然有时会过多地使用介词短语。从中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差异对学生学英语有深刻的影响,学英语的学生要改变汉语句法结构中“话题突出”的习惯(思维方式)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3.篇章。从对篇章写作的结构方式方面的观察显示: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生越来越多人倾向选择说英语国家的人喜欢用的演绎法,而抛弃传统上中国人喜欢的归纳法。这实际上是语言学习这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陈教授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研究说明两个观点:(1)语言与语言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学第二语言时,初期阶段可能是寄生的——寄存在第一语言上的,受到原来语言的影响很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甚至观念和思维。(2)学语言的人随着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接受另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四、研究结论

陈教授认为:语言、文化和认知是互相联系的,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认知过程的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另外一种文化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适应不等于要去认同它,但要理解它。外语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接近它的文化,理解它的文化,才算真正掌握那门语言。

陈教授强调,应该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语言和文化是绝对不能分开的。外语学习丰富了一个人的文化经历,提高了学习外语的效率,把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研究的启迪

陈教授总结了从该研究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1. 在中国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研究应更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2. 在此方面,系统的和以数据为本的研究能提高我们对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和认知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3. 在实践层面上,形成良好学习策略和改善教学法的基础,是对不同层次的语言的分析和比较。4. 外语教学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时也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是片面而且狭隘的。

最后,陈教授愉快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英语教育中心 伍婉红 谭浩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