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速度”模型

合集下载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两端点的速度方向不在绳、杆所在直线上,两端的速度通常是不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称之为“关联”速度。

关联速度”问题特点:沿杆或绳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

绳或杆连体速度关系:①由于绳或杆具有不可伸缩的特点,则拉动绳或杆的速度等于绳或杆拉物的速度。

②在绳或杆连体中,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就是合速度的方向。

③当物体实际运动方向与绳或杆成一定夹角时,可将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或杆方向和垂直于绳或杆方向的两个分速度。

关联速度”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确定合运动的方向,即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然后分析这个合运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一方面使绳或杆伸缩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绳或杆转动的效果,以确定两个分速度的方向,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而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绳相关联问题1.一绳一物模型1)所拉的物体做匀速运动例 1 如图 1 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m,水的阻力恒为厂,当轻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e 时,船的速度为u,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T,则此时小结人拉绳行走的速度即绳的速度,易错误地采用力的分解法则,将人拉绳行走的速度。

即按图 3 所示进行分解,则水错选 B 选项.平分速度为船的速度,得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u /cos e ,会2)匀速拉动物体例2 如图 4 所示,在河岸上利用定滑轮拉绳索使小船靠岸,拉绳的速度为v,当拉船头的绳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时,船的速度是多少?解析方法1——微元分析法取小角度e ,如图5所示,设角度变化e 方法2——运动等效法因为定滑轮右边的绳子既要缩短又要偏转,所以定滑轮右边绳上的 A 点的运动情况可以等效为:先以滑轮为网心,以AC为半径做圆周运动到达B,再沿BC直线运动到D。

做圆周运动就有垂直绳子方向的线速度,做直线运动就有沿着绳子方向的速度,也就是说船的速度(即绳上 4 点的速度)的两个分速度方向是:一个沿绳缩短的方向,另一个垂直绳的方2.两绳一物模型例3 如图7 所示,两绳通过等高的定滑轮共同对称地系住个物体 A ,两边以速度v 匀速地向下拉绳,当两根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60。

关联速度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关联速度模型是一种预测事件发生的速度及方式的统计模型,其利用某些关联变量,来预测事件的发生速率和方式,并为其他的模型的可能的发展提供建议。

因此,关联速度模型对于对事件时间及其可能的表现形式有很强的把握。

讨论关联速度模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该模型是基于一种假设,即有某种关联变量可以控制事件发生的速率和方式。

例如,当金融市场变动时,投资者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金融市场的变动可能对投资者的行为有影响,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关联性。

因此,关联速度模型是基于一种假设,即给定的关联变量可以预测事件的发生速率和方式。

关联速度模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探索有关事件发生方式和扩散路径的更多知识。

关联速度模型可以揭示其中潜在的因果关系,用来预测事件扩散的路径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比较不同关联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关联速度模型还可以提供其他模型的可能的发展建议,也就是说,关联速度模型可以作为一种指标,衡量模型拟合的程度,从而更好地研究和推测其他模型的可能的发展。

最后,该模型的特点和优势,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探索有关事件发生方式和扩散路径的更多知识,而且可以为其他模型的可能的发展提供建议,因此,关联速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研究时代和社会文化变迁的领域。

总之,关联速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模型,能够预测事件发生的速率及方式,同时可以为其他模型的可能的发展提供建议。

其将关联变量利用起来,让研究者比较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影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关联速度模型在研究时代和社会文化变迁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也在其他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专题1关联速度模型-高一物理讲义(人教2019)

专题1关联速度模型-高一物理讲义(人教2019)

第五章 抛体运动 专题1 关联速度模型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 能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分析关联速度问题.2. 建立常见的绳关联模型和杆关联模型的解法.1、物理观念:理解关联速度模型。

2、科学思维:探究关联速度的分解方法。

3、科学探究:实际速度为合速度,按运动的效果分解速度。

4、科学态度与责任:能按运动分解思想解决关联速度问题。

知识点01 关联速度1.两物体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杆)相连,当两物体都发生运动,且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绳(杆)的直线上,两物体的速度是关联的.(下面为了方便,统一说“绳”).2.处理关联速度问题的方法:首先认清哪个是合速度、哪个是分速度.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方向应取沿绳方向和垂直绳方向. 3.常见的速度分解模型情景图示定量结论v =v ∥=v 物cos θv 物′=v ∥=v 物cos θv ∥=v ∥′即v 物cos θ=v 物′cos α目标导航知识精讲v ∥=v ∥′即v 物cos α=v 物′cos β【即学即练1】如图所示,人用轻绳通过光滑轻质定滑轮拉穿在光滑竖直杆上的物块A ,人以速度v 0向左匀速拉绳,某一时刻,定滑轮右侧绳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左侧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此时物块A 的速度v 1为( ) A .v 0sin αcos θ B.v 0sin αsin θ C .v 0cos αcos θ D.v 0cos αcos θ【答案】 D 【解析】将人、物块的速度分别分解,如图所示,人和A 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可得 v 0cos α=v 1cos θ,所以v 1=v 0cos αcos θ,D 正确. 【即学即练2】如图所示,一轻杆两端分别固定质量为m A 和m B 的小球A 和B (A 、B 均可视为质点).将其放在一个光滑球形容器中从位置1开始下滑,当轻杆到达位置2时球A 与球形容器球心等高,其速度大小为v 1,已知此时轻杆与水平面成θ=30°角,球B 的速度大小为v 2,则( ) A .v 2=12v 1B .v 2=2v 1C .v 2=v 1D .v 2=3v 1【答案】 C 【解析】小球A 与球形容器球心等高,速度v 1方向竖直向下,速度分解如图所示,有v 11=v 1sin 30°=12v 1,由几何知识可知小球B 此时速度方向与杆成α=60°角,因此v 21=v 2cos 60°=12v 2,两球沿杆方向的速度相等,即v 21=v 11,解得v 2=v 1,故选C.考法01 与绳子联系的关联速度【典例1】如图,汽车甲用绳以速度v 1拉着汽车乙前进,乙的速度为v 2,甲、乙都在水平面上运动,则此时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 ) A .cos α∶1 B .1∶cos α C .sin α∶1D .1∶sin α能力拓展【答案】 A 【解析】将汽车乙的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如图,沿绳方向的分速度等于汽车甲的速度,所以v 2cos α=v 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cos α∶1. 故选A.考法02 与杆联系的关联速度【典例2】如图所示,一个长直轻杆两端分别固定小球A 和B ,竖直放置,两球质量均为m ,两球半径忽略不计,杆的长度为L .由于微小的扰动,A 球沿竖直光滑槽向下运动,B 球沿水平光滑槽向右运动,当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时(图中未标出),关于两球速度v A 和v B 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θ=30°,则A 、B 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B .若θ=60°,则A 、B 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C .v A =v B tan θ D .v A =v B sin θ 【答案】 C 【解析】当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时,根据运动的分解可知(如图所示),沿杆方向两分速度大小相等,v A cos θ=v B sin θ,即v A =v B tan θ.当θ=45°时,v A =v B ,故选C.题组A 基础过关练1.如图所示,一辆货车利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质缆绳提升一箱货物,已知货箱的质量为M ,货物的质量为m ,货车以速度v 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则在将货物提升到图示的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缆绳中的拉力F T 等于(M +m )gB .货箱向上运动的速度大于vC .货箱向上运动的速度等于cos vθD .货箱向上运动的速度一直增大【答案】D【解析】BC .将货车的速度进行正交分解,如图所示由于绳子不可伸长,货箱和货物整体向上运动的速度和货车速度沿着绳子方向的分量相等,故v 1=v cosθ则货箱向上运动的速度小于v ,故BC 错误;AD .由于θ不断减小,cos θ增大,故v 1增大,所以货箱和货物整体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向上,故拉力T F 大于()M m g +,故A 错误,D 正确。

运用求导的方法处理两种“关联”速度模型

运用求导的方法处理两种“关联”速度模型

运用求导的方法处理两种“关联”速度模型作者:王新锋来源:《中学物理·高中》2015年第10期在处理高中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节内容时,经常会碰到“关联”速度问题,该类问题的特点是:用绳、杆相互牵连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各物体的速度通常不同,但物体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常见的模型有如下两种.1不同物体通过“绳”或“杆”发生速度“关联”例1如图1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m,水的阻力恒为Ff,当轻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时,船的速度为v,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F,则此时A.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osθB.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osθC.船的加速度为Fcosθ-FfmD.船的加速度为F-FfmC、D选项暂不讨论,对于A、B选项的传统处理方法,笔者有如下3点体会:(1)在A、B选项的选择上,学生的典型错误解法及其原因分析:①认为人和船速度大小相等②认为人的速度是合速度,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如图2所示的分解,得出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vcosθ,错选B.错误①可能源自一个错误的知识迁移,在讲解绳中张力时,老师们往往会告诉学生:只要是同一根绳子,里面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学生因此会误认为此处被同一根绳子“联系”着的人、船速度大小也理应相等.错误②的原因是把沿绳方向的速度误认为是合速度,进而把该速度进行错误地分解,最终得出一个错误的速度关系.(2)在A、B选项的讲解上,老师的典型讲解程序及其理由:第一步:确定合运动的方向(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此题为小船的沿水面向左的运动为合运动.第二步:分析合运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使轻绳收缩,另一方面使轻绳绕定滑轮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确定两个分速度的方向(沿轻绳的方向和垂直轻绳斜向左下方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作如图3所示的分解.第三步:由于人和船速度上的关联,人拉绳行走的速度即为v′=vcosθ.笔者把这种常见的传统处理方法称为“找寻合速度与分速度的关系法”,其解题核心是抓住物体沿绳或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3)看似清晰的讲解背后体现了老师的思维对学生思维的“绑架”.首先第一步中把小船沿水面向左的运动作为合运动学生就不好理解,为什么人向左的运动不能作为合运动?人向左的运动难道不是实际发生的运动吗?因为教材告诉学生合运动具有如下特点:合运动是“真实的”实际发生的运动.其次第二步中关于合速度与分速度关系的解释学生听得更是一知半解,换一个物理情景,学生处理起来照样很棘手.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关联”速度问题,既然是关联速度,那至少就有两处不同的速度,而这两个物体又都在动,它们的运动当然都是“真实的”,都是实际发生的运动,所以绝不能简单用上述“(2)”中第一步中的理由来找所谓的合运动,进而搬出第二步中所谓的“效果”分解合运动找到两个速度所谓的“关联”.笔者通过采用求导的办法使该类问题迎刃而解,具体做法如下:找寻不变量:该题中定滑轮距水面的高度h为不变量找出图1中三个量L、x、h(不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h2=L2-x2,两边求导:ddth2=ddt(L2-x2),0=2LdLdt-2xdxdt,0=Lv′-xv,解得:人拉绳行走的速度v′=xLv=vcosθ,A选项正确.2不可视为质点的物体的不同部位发生速度“关联”例2如图4所示,细杆AB搁置于半径为R的半圆柱上,A端沿水平面以不变的速率v做直线运动,细杆与水平面夹角为α的图示瞬间,细杆与半圆柱相切与C点,此时杆上C点的速度大小vC是多少?解析虽然该题中的细杆AB看起来只是一个个体,没有像例1那样通过媒介(绳子)与其他物体相连接,但很明显该题中的细杆AB不能当质点,其上A、C两点的速度也不同,但A、C两点的速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也是一种典型的关联速度模型,若用传统的“合速度与分速度的关系法”求解,学生在合速度的寻找、合速度的分解上都会有障碍.现同样运用上面介绍的求导法处理如下:找寻不变量:半圆柱半径R为不变量找出图4中三个量半径R(不变量)、AO间距x、AC间距y之间的关系如下:R2=x2-y2,两边求导:ddtR2=ddt(x2-u2),0=xdxdt-ydydt,0=xv-yvC.解得:杆上C点的速度大小vC=xyv=vcosα.通过上面两个例题的分析求解不难看出,求导法在处理类似“关联”速度模型时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巧妙地避开了传统解法中学生头疼的两个步骤:确定合运动与分解合运动,借助高中数学已经覆盖的知识点——导数,把这个复杂问题的求解转化为简单的两个步骤:(1)找寻不变量并写出相应方程;(2)对方程两边求导找出关联速度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求导法在该处的成功应用在开阔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把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引向更深更广处,它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

速度关联问题常见模型与解题方法

速度关联问题常见模型与解题方法

速度关联问题常见模型与解题方法1.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1 速度、时间与距离的基本关系速度问题就像是生活中的“速食餐”,简单快捷但又能让你饱腹。

要搞懂速度问题,我们得知道几个基本概念:速度、时间和距离。

速度就像你开车的速度,时间是你开车的时长,距离则是你走过的路。

公式是这样的: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简单吧?比如说,你开车的速度是60公里每小时,开了2小时,那你就跑了120公里。

这个公式很基础,却是解题的“必杀技”。

1.2 常见的速度问题类型有时候,速度问题就像是刮风的日子,复杂又不确定。

比如说,两个小伙伴一起跑步,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他们要怎么才能赶到同一个地点?这时候,你得用到“相对速度”了。

相对速度就是两者之间的速度差。

比如说,甲和乙一前一后跑,甲的速度是5米每秒,乙的速度是3米每秒,那他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是2米每秒。

这种问题看似简单,但解决起来却需要耐心和细心。

2. 速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2.1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说到加速度,这就像是在开车的时候突然踩油门,车子一下子就飞了起来。

加速度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越大表示速度变得越快。

公式是这样的: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如果你车子的速度从0到60公里每小时用了5秒,那加速度就是12公里每小时每秒。

这种计算常见于物理题目里,不过有时候它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搞得你一头雾水。

2.2 速度与阻力的关系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碰到阻力,比如走在风中感觉特别累,或者水里的游泳感觉有些费劲。

阻力就是影响速度的那个“无形敌人”。

在物理问题中,阻力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导致物体的运动变得缓慢。

阻力的计算有点儿复杂,通常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物体的形状、表面光滑程度等。

不过,掌握了这些,你就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得心应手。

3. 解题方法与技巧3.1 基本公式的应用速度问题最基础的解题方法就是用公式。

公式就像是你的“万用工具”,简单易懂却功能强大。

只要你把公式运用熟练了,各种速度问题就像是手到擒来的小猫咪。

高中物理关联速度模型

高中物理关联速度模型

高中物理关联速度模型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速度模型。

别担心,不会让你们觉得像在上课,我会尽量让它轻松有趣。

速度,顾名思义,就是物体移动的快慢,简单来说,咱们日常生活中每次出门都在用到的。

想想你早上起床,赶着上学,那叫一个飞快,有时候感觉时间都不够用。

真是“光阴似箭”,一眨眼就得冲出家门。

说到速度模型,首先得介绍一下它的基本概念。

想象一下,咱们的车在马路上飞驰,车速就是速度的一个体现。

这车速快,那我们就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省下不少时间。

可是,如果你在开车的时候突然遇到红灯,那可就“要么停,要么等”了。

哈哈,真是让人无奈。

这种情况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加速度。

你说说,这加速度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起伏,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却像是在逆风行驶。

再说说那“匀速运动”,也就是保持不变的速度,听起来挺简单,但实际上很少能做到。

想想你在校园里走路,有时候走得飞快,有时候却像在走迷宫,绕来绕去。

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啊!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就是那种匀速,稳定,没啥波折的感觉,但生活却偏偏给你来个惊喜,让你像小兔子一样跳来跳去。

真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瞬时速度”。

这个词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你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比如说,开车超车的那一瞬间,速度表上的数字跳动得飞快,仿佛在告诉你:“嘿,看我多牛!”这瞬间的刺激感,让人心跳加速,简直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刺激。

而咱们的生活中,瞬时速度又何尝不是呢?那一瞬间的决策,可能就会影响到接下来的道路。

就像古人说的“机不可失”,要抓住机会啊!在这里,还要提到一个经典的公式,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

这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其实很有道理。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赢家。

但是,如果你们俩的距离不一样,那可就没得比了,对吧?这就像我们的人生,有时候走的路不同,结果也自然会不同。

有的人一步到位,有的人却可能慢半拍,这就是人生的差异所在。

关联速度模型知识点总结

关联速度模型知识点总结

关联速度模型知识点总结**一、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地下结构。

当地震波通过不同介质时,由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物理特性不同,会导致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根据声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可以反推出地下的结构情况,并得到地下地层的速度模型。

地球中的岩石和土壤都可以传播地震波,但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着不同的影响。

硬岩通常传播速度较快,而沉积岩和泥土则传播速度较慢。

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可以了解地下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从而推断出地下地层的结构。

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地球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研究地球深部结构的重要手段。

速度模型通过声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来反演地下地层的结构,为地质调查、资源勘探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1. 实验观测法实验观测法是构建速度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在地面或井下设置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从而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是地球物理学家推断地下结构的重要数据。

通过实验观测法,地球物理学家可以在地表或井下安装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并据此推断地下地层的速度模型。

实验观测法是构建速度模型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供丰富的数据,帮助地球物理学家了解地下地层的结构。

2. 地震反演法地震反演法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信息来推断地下结构的一种方法。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方向都受介质的物理性质影响,因此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提供地下介质的速度信息。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得到地下地层的速度模型。

3. 地面反射法地面反射法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反射的信息来推断地下结构的方法。

地震波在地下遇到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情况,可以推断地下的地层结构。

地面反射法是构建速度模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利用地震波的反射信息来了解地下地层的速度分布。

专题03 关联速度模型-【模型与方法】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同步模型易点通(人教版2019必

专题03 关联速度模型-【模型与方法】2023-2024学年高一物理同步模型易点通(人教版2019必

专题03 关联速度模型1.“关联”速度关联体一般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由轻绳或轻杆联系在一起,或直接挤压在一起的物体,它们的运动简称为关联运动。

一般情况下,在运动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物体不是都沿绳或杆运动的,即二者的速度通常不同,但却有某种联系,我们称二者的速度为“关联”速度。

2.“关联”速度分解的步骤(ⅰ)确定合运动的方向: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即合速度的方向。

(ⅰ)确定合运动的两个效果。

用轻绳或可自由转动的轻杆连接的物体的问题―→⎩⎪⎨⎪⎧ 效果1:沿绳或杆方向的运动效果2:垂直绳或杆方向的运动 相互接触的物体的问题―→⎩⎪⎨⎪⎧效果1:垂直接触面的运动效果2:沿接触面的运动 (ⅰ)画出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平行四边形,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

3.常见的速度分解模型(1)绳牵联模型单个物体的绳子末端速度分解:如图甲所示,v ⅰ一定要正交分解在垂直于绳子方向,这样v ⅰ的大小就是拉绳的速率,注意切勿将绳子速度分解。

甲 乙 两个物体的绳子末端速度分解:如图乙所示两个物体的速度都需要正交分解,其中两个物体的速度沿着绳子方向的分速度是相等的,即v A ⅰ=v B ⅰ。

如图丙所示,将圆环的速度分解成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的分速度,B 的速度与A 沿绳方向的分速度相等,即v A ⅰ=v B ⅰ。

丙丁(2)杆牵联模型如图丁所示,将杆连接的两个物体的速度沿杆和垂直于杆的方向正交分解,则两个物体沿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即v Aⅰ=v Bⅰ。

【模型演练1】(2024上·甘肃兰州·高一兰州一中校考期末)如图在水平力F作用下,物体B沿水平面向左运动,物体A恰好匀速下降。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模型演练2】(2023上·云南·高一校联考期末)有两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的水平轨道,轨道上有两个物块A和B,它们通过一根绕过光滑定滑轮O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接,轻绳始终处于紧绷状态,物块A向右运动。

“关联速度”模型-关联速度的三种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关联速度的三种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模型建构:【模型】绳子(或杆)牵连物体,研究关联速度【特点】力学问题中经常出现牵连运动:“两个物体用轻绳(或轻杆)相维系着向不同方向运动且速度不同,但在沿绳或杆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却相同” 。

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与一般意义的动力学连结体运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不宜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大多可以通过“运动效果分解”或“功能关系分析(标量运算)”也可以用“微元法(借助三角函数)”来处理,准确地考察两物体之间的速度牵连关系(矢量运算)往往是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

“绳子(杆)牵连物体”,求解关联速度的问题,是我们将要探究的重点。

由于两个物体相互关联,一般地我们都要按“运动效果”分解成:沿着绳子(或杆)的速度分量[改变绳子(或杆)速度的大小]和垂直于绳子(或杆)方向的速度分量[改变绳子(或杆)速度的方向]。

模型典案:【典案1】如图1所示,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当汽车到达图示位置时,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θ,此时物体M 的上升速度大小为多少?(结果用v 和θ表示) 〖解析〗解法一:运动效果分解法物体M 与右段绳子上升的速率相同,而右段绳子上升的速率与左段绳子在沿绳长方向运动的速率v 1是相等的。

与车相连的端点的实际运动速度就是合速度,且与汽车速度v 相同。

分析左段绳子的运动可知,它其实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即沿绳长方向运动和绕滑轮边缘顺时针转动。

将车速v 分解为沿绳方向的速度v 1和垂直绳子方向的速度v 2,如图2所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v 1=v cos θ。

所以,物体M 上升速度的大小为 v ’=v cos θ。

【点评】这是我们处理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物理意义很明显。

这种方法说明了:①物体的运动一定是合运动;②物体的运动才能分解成沿绳子(或杆)——改变绳子速度大小的分量与垂直于绳子(或杆)——改变绳子(或杆)运动方向的分量;③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分量是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本质。

解法二:位移微元法如图3所示,假设端点A 水平向左匀速移动微小位移△s 至B ,此过程中左段绳子长度增大了△s 1(过A 向OB 作垂线AP ,因顶角很小,故OP ≈OA ),即物体上升了△s 1,显然,△s 1=△s·cos θθcos 1ts t s ∆∆=∆∆ 由于△s 很小、△t 很小,由速度的定义ts v ∆∆=可得v 1=v cos θ。

高一物理:小船渡河问题和关联速度(斜牵引速度)模型

高一物理:小船渡河问题和关联速度(斜牵引速度)模型

小船渡河问题和关联速度(斜牵引速度)模型题型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关于合运动的位移和分运动的位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运动的位移可能小于分运动位移中最小的一个分位移B.合运动的位移不可能小于分运动位移中最小的一个分位移C.合运动的位移一定小于任何一个分位移D.合运动的位移一定大于其中一个分位移【解题技巧提炼】1.运动性质的判断变化:非匀变速运动不变:匀变速运动共线:直线运动不共线:曲线运动2.判断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性质,关键看合初速度方向与合加速度方向是否共线.两个互成角度的分运动合运动的性质两个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如果v合与a合共线,为匀变速直线运动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和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即同时开始、同时进行、同时停止.(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运动的影响.(3)等效性:各分运动的规律叠加起来与合运动的规律有完全相同的效果.题型二小船渡河模型如图所示,两次渡河时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已知第一次实际航程为A至B,位移为x1,实际航速为v1,所用时间为t1,由于水速增大,第二次实际航程为A至C,位移为x2,实际航速为v2,所用时间为t2则()A .t 2>t 1,v 2=211x v x B .t 2>t 1,v 2=112x v x C .t 2=t 1,v 2=211x v x D .t 2=t 1,v 2=112x v x 【解题技巧提炼】1.合运动与分运动合运动→船的实际运动v 合→平行四边形对角线2.两类问题、三种情景渡河时间最短当船头方向垂直河岸时,渡河时间最短,最短时间t min =d v 船渡河位移最短如果v 船>v 水,当船头方向与上游河岸夹角θ满足v 船cos θ=v 水时,合速度垂直河岸,渡河位移最短,等于河宽d如果v 船<v 水,当船头方向(即v 船方向)与合速度方向垂直时,渡河位移最短,等于dv 水v 船3.解题方法:小船渡河问题有两类:一是求渡河时间,二是求渡河位移。

关联速度模型的知识点总结

关联速度模型的知识点总结

关联速度模型的知识点总结1. 速度模型的定义速度模型是描述地球内部介质物理性质的一种模型,主要包括地震波速度、密度等信息。

地下介质是非均匀的,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不同介质的物理性质会对地震波产生不同的影响,速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为地震成像、地质勘探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2. 速度模型的构建方法速度模型的构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环节,通常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来获得地下介质的速度信息。

构建速度模型的一般方法包括:(1)地面观测和数据采集:通过地震仪器在地面上进行观测和数据采集,获取地震波的传播信息;(2)数据处理和解释: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包括地震波反演、速度分析等方法,以获得地下介质的速度信息;(3)速度模型构建:根据处理和解释得到的地下介质速度信息,构建地下介质的速度模型,通常采用层状模型或者复杂模型来描述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

3. 速度模型的应用领域速度模型在地球物理勘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应用包括:(1)地震勘探:在地震勘探中,速度模型主要用于地震成像和地震定位,通过对地下介质速度分布的分析,可以获得地下构造和岩层信息,为油气勘探和矿产勘探提供重要的地质信息;(2)地震成像:速度模型在地震成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地下介质速度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反射界面的信息,从而实现地下介质的成像;(3)地下水资源开发:速度模型在地下水资源勘探和开发中也有重要应用,通过对地下介质速度分布的分析,可以预测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4. 速度模型的影响因素速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1)地质背景:地下介质的地质背景对速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质背景会导致地下介质的速度分布和反射特征不同;(2)地震波类型: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和速度分布也会有所不同,这对速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有一定影响;(3)数据质量:速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需要大量的地震数据支撑,数据的采集质量和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模型参数:速度模型的构建需要估计不同地层的速度和密度等参数,这些参数的准确性和选择方法会影响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

关联”速度问题模型归类例析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两端点的速度方向不在绳、杆所在直线上,两端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称之为“关联”速度。

“关联速度”问题特点:沿杆或绳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

绳或杆连体速度关系:①由于绳或杆具有不可伸缩的特点,则拉动绳或杆的速度等于绳或杆拉物的速度。

②在绳或杆连体中,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就是合速度的方向。

③当物体实际运动方向与绳或杆成一定夹角时,可将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或杆方向和垂直于绳或杆方向的两个分速度。

“关联速度”问题常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先确定合运动的方向,即物体实际运动的方向,然后分析这个合运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即一方面使绳或杆伸缩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绳或杆转动的效果,以确定两个分速度的方向,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而沿绳或杆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一、绳相关联问题1.一绳一物模型(1)所拉的物体做匀速运动例 1 如图 1 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m,水的阻力恒为厂,当轻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e时,船的速度为U,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T,则此时()小结人拉绳行走的速度即绳的速度,易错误地采用力的分解法则,将人拉绳行走的速度。

即按图 3 所示进行分解,则水平分速度为船的速度,得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u /cos e,会错选 B 选项.(2)匀速拉动物体例2如图 4 所示,在河岸上利用定滑轮拉绳索使小船靠岸,拉绳的速度为v,当拉船头的绳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时,船的速度是多少?解析方法1——微元分析法取小角度e ,如图 5 所示,设角度变化e方法2——运动等效法因为定滑轮右边的绳子既要缩短又要偏转,所以定滑轮右边绳上的 A 点的运动情况可以等效为:先以滑轮为网心,以AC为半径做圆周运动到达B,再沿BC直线运动到D。

做圆周运动就有垂直绳子方向的线速度,做直线运动就有沿着绳子方向的速度,也就是说船的速度(即绳上 4 点的速度)的两个分速度方向是:一个沿绳缩短的方向,另一个垂直绳的方2.两绳一物模型例3如图7 所示,两绳通过等高的定滑轮共同对称地系住一个物体A ,两边以速度v 匀速地向下拉绳,当两根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60。

关联速度的三种模型高中

关联速度的三种模型高中

关联速度的三种模型高中
杨勇
关国&塑豇础麟考的难菇落影艮多导篁型埋翌耐舟—科啦舀岂在盖冲阶段常四胜侈《联速度撂甄g丰要有:绳端谴匹臼罚龋鲴竞面接触
遗嚏矧剁墅型点旷怫滗塑毪向速度分臀L在高中阶段多赘肖掣j融泌记忆『为主但是焉鲁强季耗大力弓I导学生从‘解韪‘向“蘸笔铜
题—訇艺帮助学生从物哩学的视角认识自然.虽然高串生列高等数学的掌握较少胆昱高中数学教材中已经渗透了导致积分等福
关知因此剐美髑蠹度的渗透和理目黾列学|生茧名滴岂j]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下面在学生掌握的相关氮恬珀蜓翻垃匕制陡刘联速
度问题,帮助学生受阿谰槿霹悚度分髌的理解.
知帜的I基础速度分解高中阶段高中数学教材面接触综台能力的培养关联速度
分解模型
2020
词:
储褥耀鳓。

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

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

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来进行设计。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的大致步骤:一、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希望通过这个关联速度模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例如,目标可能是让学生理解关联速度的概念、掌握关联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关联速度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分析教学内容其次,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关联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场景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训练。

三、设计教学策略接下来,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关联速度模型。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关联速度的概念和应用;还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实施教学过程最后,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来实施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评估教学效果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关联速度模型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便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关联速度模型教学设计的大致步骤,具体的设计过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修订,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

高中物理专题模型--速度关联问题---教师版

高中物理专题模型--速度关联问题---教师版
分析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到球着地时小球和木块的速度的关系。因为小球和木块总是相互接触的,
所以小球的速度 V1 和木块 的速度 V2 在垂直于接触面的方向上的投影相等,即:V1Cos =V2Sin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mgH=mv12/2+mv22/2
由上述二式可求得:
V1= 2gH .sin , V2= 2gH .cos .
第 4页 /共 8页
即:m1g( H 2 AB2 AB)sin30°=m2gH 利用(1)中质量关系可求得 m2 下滑的最大距离 H= 4 3 m=2.31 m
3 变式 5 一辆车通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绳 PQ 提升井中质量为 m 的物体,如图 5-12 所示.绳的 P 端拴在车后 的挂钩上,Q 端拴在物体上.设绳的总长不变,绳子质量、定滑轮的质量和尺寸、滑轮上的摩擦都忽略不计.开始 时,车在 A 点,左右两侧绳都已绷紧并且是竖直的,左侧绳绳长为 H.提升时,车加速向左运动,沿水平方向从 A 经 B 驶向 C.设 A 到 B 的距离也为 H,车过 B 点时的速度为 vB.求在车由 A 移到 B 的过程中,绳 Q 端的拉力对物体
做的功.
分析与解答: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开始时其动能 Ek1=0.随着车的加速运动,重物上升,同时速度也不断增加. 当车子运动到 B 点时,重物获得一定的上升速度 vQ,这个速度也就是收绳的速度,它等于车速沿绳子方向的一个 分量,如图即 vQ=vB1=vBcos45°= 2 vB
2
于是重物的动能增为
Ek2 = 1 mvQ2= 1 mvB2 24
高中物理专题模型--速度关联问题
授课类型
C(求解绳联物体的速度问题)
C(面接触物体的速度问题的求解)
授课日期时段

关联速度模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件(机构专用)

关联速度模型—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课件(机构专用)
提示: 船的速度与绳收缩的速度相等;对于人来说,其沿平直河岸 的运动是其合运动,可将人的运动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分运动 和与绳垂直方向的分运动。
【例2】如图所示,人用绳子通过定滑轮拉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人的
速度为5m/s,在图示位置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m/s。
提示: 人和物体的合运动均可分解为沿各自绳方向的分运动和垂直各自绳方向的分运动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速度是大小相等的。
高中物理丁老师 时间:2020年03月
01 前 情 回 顾

02 要 点 解 析
03 题 型 演 练

04 课 程 总 结
05 课 后 作 业

Part One
前情回顾

(矢量) 划行方向
(矢量) 水流方向
航行方向 决定因素如何渡河 Nhomakorabea船头垂 直河岸
最短用时
特别注意:小船船头指向并不是小船实际航行(运动)方向
与船速和水速的大小关系有关
历时
船头与河岸夹角 最短距离 历时

Part Two
要点解析

绳子的“关联”速度问题
知道什么是关联速度问题 掌握绳子的关联速度问题
杆以及相互接触物体的“关联”速度问题
掌握杆以及相互接触物体的关联速度问题
绳(杆)端速度分解
速度投影定理: 两个物体在不可伸长的绳(或杆)的连接下沿不同方向运动,则两物体沿绳( 或杆)方向的分速度相等。

Part Five
课后作业

【作1】如图所示汽车以速度v=5m/s匀速行驶,当汽车到达某点时,绳子与水平方向 恰好成θ=37°角,此时物体M的速度大小为( ) A. 5m/s B. 3m/s C. 4m/s D. 0m/s

关联速度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
关联速度模型是一种用于计算交通流量的数学模型。

它假设道路上的车辆以固定的最大速度行驶,并且当车辆间距不断减小时,车辆的最大速度也会随之减小。

关联速度模型以速度-间距曲线表示,即各车辆之间的间距和他们的最大可能速度之间的关系。

关联速度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根据模型的不同假设,可以得到不同的速度-间距曲线。

在使用该模型进行交通流量预测时,可以考虑到不同车辆之间的相对位置、行驶方向以及其他路况信息,来预测交通流量情况。

关联速度中的接触模型

关联速度中的接触模型

关联速度中的接触模型
接触模型是指通过两个设备之间相互接触的方式,以及空间内传播的电磁波,来实现设备间的互联联系。

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

目的是为了实现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低功耗的连接,从而使设备可以快速实现无线数据连接。

在接触模式当中,发出与接收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原理上类似于模拟对讲机模式。

它可以将具有同一通信协议的两个设备即接触,也可以远距离传输数据,作为两个设备间的信号接口触点。

关联的记忆库可以识别两个设备之间的链接,完成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

由于接触模型使低功耗的无线数据传输成为可能,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它因此被应用在各种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当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NFC通信技术。

NFC 也称为近场通信技术,它采用接触模式实现内部芯片之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用于在手机上进行付款等诸多应用场景。

另外,接触模式还可以应用在智能家居市场的发展,以实现智能设备的无线数据通信以及安全传输。

该技术可以被用于智能插排和其他智能设备的联动通信,使得人们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

根据不同环境的要求,也可以调整接触模型的参数,使其得到最佳的效果。

总之,接触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具有低功耗、高速度和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优点。

它在各种互联网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速度”模型模型建构:【模型】绳子(或杆)牵连物体,研究关联速度【特点】力学问题中经常出现牵连运动:“两个物体用轻绳(或轻杆)相维系着向不同方向运动且速度不同,但在沿绳或杆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却相同” 。

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与一般意义的动力学连结体运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不宜采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大多可以通过“运动效果分解”或“功能关系分析(标量运算)”也可以用“微元法(借助三角函数)”来处理,准确地考察两物体之间的速度牵连关系(矢量运算)往往是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

“绳子(杆)牵连物体”,求解关联速度的问题,是我们将要探究的重点。

由于两个物体相互关联,一般地我们都要按“运动效果”分解成:沿着绳子(或杆)的速度分量[改变绳子(或杆)速度的大小]和垂直于绳子(或杆)方向的速度分量[改变绳子(或杆)速度的方向]。

模型典案:【典案1】如图1所示,汽车以速度v 匀速行驶,当汽车到达图示位置时,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θ,此时物体M 的上升速度大小为多少?(结果用v 和θ表示) 〖解析〗解法一:运动效果分解法物体M 与右段绳子上升的速率相同,而右段绳子上升的速率与左段绳子在沿绳长方向运动的速率v 1是相等的。

与车相连的端点的实际运动速度就是合速度,且与汽车速度v 相同。

分析左段绳子的运动可知,它其实同时参与了两个分运动,即沿绳长方向运动和绕滑轮边缘顺时针转动。

将车速v 分解为沿绳方向的速度v 1和垂直绳子方向的速度v 2,如图2所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v 1=v cos θ。

所以,物体M 上升速度的大小为 v ’=v cos θ。

【点评】这是我们处理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物理意义很明显。

这种方法说明了:①物体的运动一定是合运动;②物体的运动才能分解成沿绳子(或杆)——改变绳子速度大小的分量与垂直于绳子(或杆)——改变绳子(或杆)运动方向的分量;③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分量是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本质。

解法二:位移微元法如图3所示,假设端点A 水平向左匀速移动微小位移△s 至B ,此过程中左段绳子长度增大了△s 1(过A 向OB 作垂线AP ,因顶角很小,故OP ≈OA ),即物体上升了△s 1,显然,△s 1=△s·cos θθcos 1ts t s ∆∆=∆∆ 由于△s 很小、△t 很小,由速度的定义ts v ∆∆=可得v 1=v cos θ。

所以,物体M 上升速度的大小为v /=v cos θ。

这种方法从理论上揭示了运动效果分解法的本质。

【点评】这是一种数学的方法。

这种方法提示了“运动效果分解法”的本质,不失为一图2图3图1种很好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借助三角函数来求解。

解法三:功能关系法不计滑轮、绳子质量及一切摩擦,由功能关系可知,在汽车前行牵引物体上升的过程中,汽车对绳子的拉力F所做的功W(对应功率设为P)等于绳子对物体拉力F’所做的功W’(对应功率设为P’)设作用时间(相等)为△t,则F=F/,W=W/,故tWtW∆'=∆,P=P’又因为P=Fv cosθ,P’=F/v/以上几式联立解得物体上升速度的大小为v/=v cosθ【点评】这种方法从功能关系上揭示了“运动效果分解法”的本质。

可以说是一种特别好理解的物理方法。

这类问题从解法上常常与“功能关系”、“动能定理”联系起来,增加了题目的内涵。

【典案2】如图4所示,小船用绳索通过定滑轮牵引,设水对小船阻力不变,在小船以速度v匀速靠岸的过程中拉绳的速度v/应怎样变化?〖解析〗由题中已知条件,小船的实际运动是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可将其分解为绕滑轮转动和沿绳方向的直线运动如图5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小船运动的矢量图已知小船的速度为v,是题中所给的直接条件,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求出拉绳的速度。

可得v/=vcosθ,并且逐渐变小。

【典案3】如图6所示,两细棒a、b交叉放置在一平面内,a棒绕O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b棒固定,O点离b棒距离为d。

某一时刻a、b棒的夹角θ,此时交叉点A的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可以看出,a、b的交叉点A相对于b棒做直线运动,而交叉点A相对于棒a做向O点的运动,与此同时,A点又随棒a做旋转运动。

因此,我们可以把某时刻交叉点A沿b棒的运动分解为:沿a棒径向的直线运动和切向的圆周运动。

而A的实际速度是径向速度v x和切向速度v y的合速度。

如图7所示,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A运动的矢量图。

题中给出a棒转动的角速度为ω,并未直接给出速度,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间接条件来图4 图5图6 图7求a 棒转动的线速度。

我们求出的线速度也是切线方向的速度,而A 点的速度为径向和切向的合速度,还需要再转化。

v y =ω·OA ,OA =θsin d ,v =θsin y v 因此,v =θω2sin 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径向和切向运动,有时一个直线运动分解为一个直线运动(径向运动)和一个圆周运动(切向运动),会使问题简单化。

【典案4】如图8所示,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两端的物体A 和B 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物体A 在水平面上。

A 由静止释放,当B 沿竖直方向下落h 时,测得A 沿水平面运动的速度为v ,这时细绳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试分析计算B 下降h 过程中,地面摩擦力对A 做的功?(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均不计)〖解析〗把物体A 、B 看成一个整体,对该系统进行受力分析。

B 下降过程中,B 的重力做正功mgh ,摩擦力对A 做负功,设为W f 。

由于A 与水平面间的正压力是变化的,又不知动摩擦因数、W f 不能用功的定义求得,只能通过动能定理来求解W f 。

A 的实际运动沿速度v 的方向,它可以分解为分别是沿绳方向和绕滑轮转动两个分运动;根据第1步的分析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如图9的矢量图;由图9中可知,v 1为绳的速度,也就是该时刻物体B 的瞬时速度,v 1=vcosθ。

对系统列动能定理表达式: mgh -W f =21Mv 2+21mv 12 可得W f =mgh -21Mv 2-21m (vcosθ)2 〖点评〗此题是一道综合题,它涉及到了变力做功,动能定理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但关键点是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求出速度,才能列出动能定理表达式。

由此可见,学好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至关重要的。

【典案5】如图10所示,某人与一平直公路的垂直距离h =50m ,有一辆汽车以速度v 0=10m/s 沿此公路从远处驶来,当人与汽车相距L =200m 时,人开始匀速跑动,若人想以最小的速度赶上汽车,人应沿与v 0成多大角度的方向以多大的速度跑动?〖解析〗方法一:物理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巧选参考系,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相遇极值问题。

如图11所示,以汽车为参照系,人相对于汽车的合运动v 合的方向如图中虚线OP 所示,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速度为v ,由图可知,要使v 最小,v 的方向显然应垂直于OP 连线方向,设汽车运动方向(即v 0方向)与OP 连线夹角为θ,则tan θ=h L =14 。

图8 图9 图11-v vv 合OP θ v 0L h图10v 0v min =v 0sin θ=10×sin(arctan0.25)m/s =2.4 m/s 。

方法二:数学方法在本题中,如果我们仍以地面为参照系,可以假设经过时间t 人正好在B 点赶上汽车,如图12所示。

设人车方向OP 与公路夹角为α(α为定值),OB 与公路的夹角为θ(θ为变量) 根据正弦定理αθsin sin OB L = L OB θαsin sin = 当2πθ=时,OB 最小,所需速度最小 由速度矢量三角形得:v min =v 0sin θ=10×sin(arctan0.25)m/s =2.4 m/s 。

〖点评〗 如果汽车静止在路面上,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人只要沿着人、车的连线方向运动即可。

在本例中,由于汽车在运动,问题就较为复杂,但是,如果我们以汽车为参照系,这个问题就变得较为简单,同样只要人沿着人、车的连线方向运动(即人相对于汽车的运动方向沿人、车的连线方向)就可赶上汽车,这时,由于是以汽车为参照系,人相对汽车来说已经具有一个分速度-v 0(负号表示方向相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另一个分运动(即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的大小和方向的问题。

灵活选择参考系往往可使问题得到简化。

【典案6】一根长为L 的杆OA ,O 端用铰链固定,另一端固定着一个小球A ,靠在一个质量为M ,高为h 的物块上,如图13所示,若物块与地面摩擦不计,试求当物块以速度v 向右运动时,小球A 的线速度v A (此时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

〖解析〗选取物与棒接触点B 为连结点。

(不直接选A 点,因为A 点与物块速度的v 的关系不明显) 因为B 点在物块上,该点运动方向不变且与物块运动方向一致,故B 点的合速度(实际速度)也就是物块速度v ;B 点又在棒上,参与沿棒向A 点滑动的速度v 1和绕O 点转动的线速度v 2。

因此,将这个合速度沿棒及垂直于棒的两个方向分解,由速度矢量分解图得:v 2=v sin θ设此时OB 长度为a ,则a =h /sin θ令棒绕O 点转动角速度为ω则:ω=v 2/a =v sin 2θ/h故:A 的线速度v A =ωL =vL sin 2θ/h〖点评〗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综合分析及推理能力。

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①不能恰当选取连结点B 来分析,题目无法切入。

②无法判断B 点参与的分运动方向。

【典案7】如图15所示,S 为一点光源,M 为一平面镜,光屏与平面镜平行放置。

SO 是垂直照射在M 上的光线,已知SO =L ,若M 以角速度ω绕O 点逆时针匀速转动,则转过30°角时,光点 S ′在屏上移动的瞬时速度v 为多大?〖解析〗由几何光学知识可知:当平面镜绕O 逆时针转过30°时,则:∠SOS ′=60°,OS ′=L /cos60°。

选取光点S ′为连结点,因为光点 S′在屏上,该点运动方向不变,图12 v O v 0 B αP θ 图13 图14 v 1 v 2 图15O M 30° S S ? B故该点实际速度(合速度)就是在光屏上移动速度v ;光点S′又在反射光线OS ′上,它参与沿光线OS ′的运动,速度为v 1和绕O 点转动,线速度为v 2;因此将这个合速度沿光线OS ′及垂直于光线OS ′的两个方向分解,由速度矢量分解图16可得:v 1=v sin60°,v 2=v cos60°又由圆周运动知识可得:当线OS ′绕O 转动角速度为2ω则:v 2=2ωL /cos60° vcos 60°=2ωL /cos60°,解得:v =8ωL 〖点评〗光斑的运动是合运动,它可以分解成沿光线方向的传播速度与垂直于光线方向上的转动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