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反应及反射发育的评定

合集下载

反射发育评定-脊髓水平

反射发育评定-脊髓水平
(阳性反应消失)
4.交叉性伸展反射二 ②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双下肢
伸展,在一侧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阳性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典型
的剪刀状体位)。 阴性反应:双侧下肢对刺激无反应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5.抓握反射*(注:加*教材上没有,不要求掌握)
出现时间:出生时,终生保持。
脑干 丘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卧位,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
生后9个月。
6.惊吓反射* (注:加*教材上没有,不要求掌握) 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
叫或发出刺耳的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反 射、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
1.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 立位,双下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阳性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 的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阴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 人的刺激快速的退缩。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阳性反应消失。
2.伸肌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位,一侧下
肢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阳性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阴性反应: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3.交叉性伸展反射一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中立位,侧下肢屈曲, 另一侧伸展,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 阳性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对侧下肢仍保持屈曲。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反射评定

反射评定

一.原始反射
7.足伸展反射 检查方法:仰卧位,下肢呈半屈曲状态,检查者用手指触碰屈曲侧 下肢的趾尖。


反应:脚趾像铁碰到磁石一样顶着检查者的手指,做下肢伸展的动 作。也称磁石反射。
时期:0~2个月。 不对称提示偏瘫 延迟存在提示有脑损伤。
意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脊髓损伤、末梢神经损伤

反应:小儿主动将头部抬起(躯干头部立直反射)。翻到侧卧位 后,由于皮肤的非对称性刺激,身体又主动回到仰卧位(躯干躯干立 直反射) 时期:3个月至5岁。
意义:6个月以后的阴性反应提示脑损伤,7~8个月小儿翻身时,首 先是头部的回旋,然后是肩部、躯干,最后是骨盆的回旋,这种动作 时立直反射完善的结果。
向左侧,与左下肢交叉。
正常小儿出现于18个月, 持续终身存在。
三.平衡反射
背屈反应
小儿取立位,检查者扶持其腋窝部,
使其身体向后方倾斜。
小儿出现头部和胸部回到与地面垂直的 位臵,踝关节出现背屈的现象为阳性。 正常小儿出现于15~18个月,持续终身 存在。
三.平衡反射
跪位平衡反应
12.紧张性迷路反射(TLR) 由于头部在空间的重力方向及位臵发生变化时,中耳迷路感受器受 到刺激,经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传到脊髓,产生躯干四肢紧张变 化的反射,又称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 此外,刺激也可从前庭到中脑的动眼、外展及滑车神经核,兴奋或 抑制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又称前庭眼反射。
二.立直反射
1.颈立直反射 检查方法:仰卧位,使婴儿头向一侧回旋。


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及四肢同时向一侧回 旋(整体运动)。
时期:0~2个月,6个月必须消失。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概述1.定义:儿童运动功能评定是通过收集患儿的有关资料、选择适当的评估量表或测量工具,依据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运动与姿势发育顺序、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发育、运动类型等特点综合评定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运动异常为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2.分类:儿童运动功能评定,主要是评定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是竖头、翻身、坐、爬、站、姿势转换、走、跑、跳等运动,精细运动主要包括手的抓握、捏、双手协作能力、手的灵巧性和稳定性等。

3.实施与注意事项: (1) 评定室一-般要求:令儿童感到舒适、安全简洁。

卧位与翻身、坐、爬和跪项目需在垫子,上评定,站立、走、跑、跳项目在地上测试。

评估工具应提前备好。

若评定难以在一次全部完成,可分成几次评定,且全部评定要在1周内完成。

(2)以正常儿童整体发育标准为对照:严格按照评定指导中的要求进行全面的评定,评定中治疗师一定要观察到每个项目的关键描述。

对于2岁之前的早产儿,需要以纠正年龄进行评定评定方法儿童运动功能的评定,主要应依据儿童生长发育的顺序进行全面的评定。

常用的评定方法和量表有:1. GM Trust全身运动评估(CMs)2.发育性反射与反应的评定3.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4.小儿肌力、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评定5.粗大运动功能测试(CAMIIM)6.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7.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PM)8.手功能分级系统(MACS)9.步态分析等。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全身运动是最常出现和最复杂的一种自发性运动模式,从妊娠九周的胎儿,持续至出生后.五个月,能够有效地评定婴幼儿神经系统的功能。

正常全身运动的发育分为早产儿时期和扭动运动时期(出生后~足月后8周龄),不安运动阶段是(足月后9周龄~足月后5周龄)两个阶段1.早产时期和扭动运动阶段(1).正常表现:整个身体参与的运动,手臂、腿、颈和躯干以变化运动顺序的运动方式参与这种全身运动。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完整版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完整版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基础知识反射的定义:反射式是神经活动的表现,是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

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出现异常。

反射的分类1、按生理功能分类: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射2、按感受器分类: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器反射3、按反射的发育分类:脊髓水平反射脑干水平皮质水平一、概述1、反射的定义: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亲妊娠的后期、婴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的里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脑干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故又将此类发射称为发育性反射。

反射与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将发射分为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层水平的反射。

1、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2、脑干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能够,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阴性支持反射等;3、中脑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和各种平衡反应。

评定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

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状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出现发育“倒退”,上述原始反射由于导致脱抑制而被释放出来。

《人体发育学》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人体发育学》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大运动发育
4. 迷路性立直反射 (1)测试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 后、左、右各方向倾斜。 (2)测试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
一、反射运动——立直反射
5. 视性立直反射 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祝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应,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 (1)测试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检查方法同迷路性立直反射。 (2)测试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 该反应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
第六章
婴幼儿期粗发育
掌握:粗大运动发育规律包括反射发育和姿势运动发育、粗大运动发育评定 内容及方法 熟悉:粗大运动发育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
了解:常用粗大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第一节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规律
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 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7.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4-6个月发生,在紧张性迷路反射基础上
与手眼协调,平衡,注意力发育,脊柱姿态等相关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8. 盖伦反射 (1)测试方法:小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自上往下刺 激一侧脊柱旁 3cm 或刺激腰部。 (2)测试反应:躯干向刺激的一侧弯曲。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躯千的自主运动,从而影响翻身、坐、 站及体位变换功能。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4. 手握持反射 : (1)测试方法:将手指或其他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人并按压。 (2)测试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持续握物。 手握持反射持续存在,将会影响小儿主动抓握和前臂支撑。
一、反射运动——原始反射
5. 紧张性迷路反射 (1)测试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或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 (2)测试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 部前屈,臀部凸起。 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

反射发育评定-大脑皮层水平

反射发育评定-大脑皮层水平
四、大脑皮质水平反应
反应是由于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相互之间有 效作用的结果。
平衡反应的成熟标志着运动发育进入人类等两足动物 阶段,它们在肌力正常时出现并提供身体对重心变化的适 应,出生后6个月平衡反应开始出现。
任何水平上的阳性反射都提示下一个更高级的水平出 现运动活动的可能性。
(一)仰/俯卧位平衡反应(Supine)
(二)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病人膝手四点位支撑。 诱发刺激:将身体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没有平衡或保护反
应( 身体的某些部位有阳性反应而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起的一侧上下肢外展、伸
直,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应。 解释:出生后8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并持续终生。
(六)第二种跨步及跳跃反应(Hopping 2)
检测体位:病人呈站立位,检查者双手握住病 人上臂。
诱发刺激:使病人向前活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
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跨步以维持平衡。 解释:出生后大约15~18个月出现阳性反应,
并维持终生。18个月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 是反射发育迟缓的象征。
(八)第三种跨步及跳跃反应(Hopping 3)
检测体位:病人呈站立位,检查者双手握住病人上臂。 诱发刺激:使病人向后活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后跨步以维持平衡。 解释:出生后大约15~18个月出现阳性反应,并维
持终生。18 个月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是反射发 育迟缓的象征。
(四)双膝立位平衡反应 (Kneel-Standing)
检测体位:病人呈双膝立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病人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终审稿)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终审稿)

神经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基础知识反射的定义:反射式是神经活动的表现,是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

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出现异常。

反射的分类1、按生理功能分类: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射2、按感受器分类: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器反射3、按反射的发育分类:脊髓水平反射脑干水平皮质水平一、概述1、反射的定义: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亲妊娠的后期、婴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的里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脑干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故又将此类发射称为发育性反射。

反射与反应的分类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将发射分为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层水平的反射。

1、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2、脑干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能够,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阴性支持反射等;3、中脑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和各种平衡反应。

评定目的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

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状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出现发育“倒退”,上述原始反射由于导致脱抑制而被释放出来。

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反射反应及反射发育的评定

反射反应及反射发育的评定

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基础知识n 反射的定义:反射式是神经活动的表现,是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出现异常. 反射的分类n 1、按生理功能分类: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射n 2、按感受器分类: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器反射n 3、按反射的发育分类:脊髓水平反射脑干水平皮质水平一、概述n 1、反射的定义: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亲妊娠的后期、婴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的里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脑干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故又将此类发射称为发育性反射。

反射与反应的分类n 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将发射分为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层水平的反射。

n 1、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n 2、脑干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能够,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阴性支持反射等;n 3、中脑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应;n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和各种平衡反应。

评定目的n 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n 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状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出现发育“倒退”,上述原始反射由于脑损伤导致脱抑制而被释放出来。

n 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二、评定的方法A、脊髓水平的反射:是运动反射1、屈肌收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下肢伸展。

康复评定发育性反射评定

康复评定发育性反射评定

二、反射的特征
1、反射应答是不随意,意识的控制可引起 应答模式变化; 2、根据应答模式是固定的,即一定的刺激 必然出现一定; 3、充分的刺激必然会有应答反应。
三、反射的分类
(一)按生理功能分类 1、防御反射 屈肌反射、角膜反射等; 2、摄食反射 分泌反射、吸吮反射等; 3、姿势反射 调节骨骼肌紧张度,保持
四、发育性反射评定的注意事项
采取正确的体位,检查时注意特异性感觉 刺激的部位、强度和时间
仔细观察患者对刺激的反应
在进行脑干水平反射的检查时,除了肉眼 观察外,还需触诊以发现和体会肌张力变 化
注意发射和反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
应当同功能性活动的评定相结合,并注意 发射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第二节 评定方法
脑干水平的反射在正常小儿出生时出 现,根据反射的不同维持到4个月龄或至8、 9岁不等。反射在该消失的月(年)龄消失 为正常;如超过应当消失的月(年)龄反 射仍存在,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迟滞如 脑瘫。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肢体偏瘫的 成年患者也可再现脑干水平的姿势反射。
三、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应
定地着地。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
搞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6个月。
(七)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 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下的肢体所产生的不随 意运动反应。联合反应是刻板的张力性活动,该活 动使一肢体对另一肢体的姿势将产生影响。
1、颈部调整反应
(二)伸肌伸张反射
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关呈中立位, 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
检查方法: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出现时间:妊娠28周。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

反射与自动反应的检查和评估

反射与自动反应的检查和评估

反射与自动反应的检查和评估(一)原始反射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的反射,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

1.拥抱反射the Moro reflex检查方法:以使头相对于躯干向后下落约30度的办法最有效。

取仰卧位、头居中、上肢放于胸前。

检查者一只手放在头的下方,另一只手放在躯干下方,然后使婴儿取坐位,手突然从头部撤离数厘米,使头向后下方落约30度左右观察出现的反应。

检查者的手不能离开头下方,以便稳住头。

或用拉手法,将小儿两肩拉起,使背屈,但不离开床,突然松手。

反应表现:由于头对于躯干的位置突然发生急剧变化而产生上肢的伸展与外展,双手张开并哭泣,接着上肢交叉屈曲并在胸前抱紧、内收和下肢伸展的反射。

临床意义:在出生后2-3个月时本反射的反应最强。

以后反应逐渐减弱,到出生后5-6个月时已不存在。

早产儿可稍延长。

出生时未见此反射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整体功能低下,持久存在可认为有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若反应不对称,则/或者有大脑一侧障碍或四肢的周围神经损伤或障碍侧肌群损伤。

拥抱反射延迟则会影响头部的控制及座位的获得以及更高级的发育的获得。

2.交叉伸展反射crossed extension reflex检查方法:取仰卧位,头居中。

伸展一侧下肢,按住膝部,然后用另一只手使劲压迫脚掌或给与刺激,观察对侧着肢体的反应。

反应表现:对侧肢体会出现屈曲、内收、伸展,也常伴有足趾的伸展与外展。

临床意义:出生2个月后消失,先消失内收,后消失屈曲。

反射延迟时会影响小儿的姿势,不会出现先下肢的良好交替运动,并且不能用交替方式行走。

3.足底抓握反射plantar grasp reflex检查方法:取仰卧位,头中立位,用拇指压迫小儿的脚掌。

取立位时,由于与支撑面的接触压迫,也可产生足趾屈曲。

反应表现:足趾屈曲并试图抓住目标物体的表现。

临床意义:此反射9个月消失,本反射不出现或持续存在,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低下,或者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不全或缺损。

粗大运动发育

粗大运动发育

第四章粗大运动发育第一节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一、反射发育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一原始反射1.觅食反射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存在时期:0~4个月;2.握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3存在时期:0~4个月;3.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2反应:分为两型;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4.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3存在时期:0~2个月;5.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3存在时期: 0~3个月;6.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3存在时期:0~2个月;7.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3存在时期:0~6个月;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3存在时期:0~4个月;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AR法意义同ATNR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3存在时期:0~4个月;12.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2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3持续时间:0~2个月;13.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3持续时间:0~2个月;二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1.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2.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3.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4.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三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1.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支撑样伸展动作;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2.坐位反应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1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出生后约15个月左右出现,维持一生;15个月以后仍为阴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小儿取跪立位,检查者牵拉小儿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2反应:头部和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4.立位反应1检查方法: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以及上肢伸展的同时,分别出现腰部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迈出一步;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5.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2反应: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二、姿势运动发育一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各年龄段特点:1.新生儿期姿势,瞬间抬头2. 2个月臀头同高,瞬间抬头3. 3个月抬头45度,两肘支撑4. 4个月抬头45~90度,胸离床5. 6个月抬头90度两手支撑7. 10个月爬8. 11个月高爬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发育顺序主要特点是: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1.新生儿期, 全前倾2. 2~3个月半前倾3. 4~5个月扶腰坐4. 6个月拱背坐5. 7个月直腰坐6. 8~9个月扭身坐7.坐位自由玩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分为如下十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各年龄段特点:新生儿期;2个月;3个月;4个月;5~6个月;7~8个月;9个月;10个月;11个月;12个月;1.阳性支持反射2.不支持3.短暂支持4.尖足支持5.立位跳跃6.扶站7.抓站8.独站9.牵手走10.独走五.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六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①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②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③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④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⑤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⑥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第二节其他年龄期粗大运动发育•一、学龄前期粗大运动发育•岁—爬台阶, 2 岁—双脚跳、用勺吃饭, 3 岁—能跑、洗手和脸, 4 岁—爬楼梯、穿鞋, 5 岁—单脚跳、系鞋带;二、学龄期粗大运动发育6—7岁,跳绳、游泳、舞蹈、体操等9—10岁参加有规则的、集体运动第三节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一、影响因素1.家族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心理因素3.智力落后4.神经肌肉疾病5.脑损伤和脑发育障碍6.其他疾病二、异常发育1.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2.运动发育的异常性3.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4.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5.运动障碍的多样性6.异常发育的顺应性第四节粗大运动发育评定一、评定的原则评定要以正常体儿童整发育标准为对照进行全面的评定;二、评定内容1.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1姿势评定2运动发育评定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4动态观察2.反射发育评定3.肌力评定4.肌张力评定1肌张力增高2肌张力降低5.关节活动度评定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2臂弹回试验3围巾征4腘窝角5足背屈角6跟耳试验7股角又称内收肌角8牵拉试验6.平衡功能评定7.协调功能评定8.步态分析二、常用的评定量表运动发育评定量表适用于0~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共有151项,包括反射、平衡、获得与释放、固定和移动5个技能区;精细运动评定量表共有98项,包括抓握、手的使用、手眼协调和操作的灵巧性4个运动技能区;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将不同体位的反射、姿势和运动模式分为88项评定指标;共分五个功能区:A、卧位、翻身,部分原始反射残存及姿势反射的建立;B.坐位;C.爬及跪位运动,平衡反应的建立;D.坐位运动;E.走、跑及跳运动;每项评定指标的评分为0~3分;0分:没有出现的迹象;1分:完成10%以下;2分:完成10%~90%;3分:全部完成;最后可得出原始分5个能区原始分;各能区百分比原始分/总分×100%;总百分比各能区百分比相加/5;目标区分值选定能区百分比相加/所选能区数;。

反射发育评定-脑干水平

反射发育评定-脑干水平
(阳性反应消失)
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②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 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后伸。 阳性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 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上下肢肌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4-6个月迷路反射——仰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
阳性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 高;另一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高,犹 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①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检查者取坐
位),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四肢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4~6个月。 消失时间:8~12个月。
伸展,保持仰卧位。 阳性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阴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力无变化。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个月。
(阳性反应消失)
5. 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上、下肢伸展,保 持俯卧位。
阳性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 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由于脑干水平的反射几乎不产生运动,它主要是 通过调整肌张力对姿势产生影响,故又将脑干水平的 反射称为“调整反应”。
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 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 阴性支持反射等。
1.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 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头部转向一侧。

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302230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射及反射发育的评定基础知识n 反射的定义:反射式是神经活动的表现,是机体感受刺激引起的不随意运动的定型反应。

(机体对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

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出现异常。

反射的分类n 1、按生理功能分类:防御反射摄食反射姿势反射n 2、按感受器分类:外感受性反射内感受器反射n 3、按反射的发育分类:脊髓水平反射脑干水平皮质水平一、概述n 1、反射的定义:正常情况下,胎儿在母亲妊娠的后期、婴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段时间的里会陆续出现一些脊髓、脑干以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

该类反射与人体的运动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故又将此类发射称为发育性反射。

反射与反应的分类n 根据反射发育的水平,将发射分为脊髓水平的反射、脑干水平的反射、中脑水平及大脑皮层水平的反射。

n 1、脊髓水平的反射:一般在妊娠28周~出生后2个月内出现并存在,包括屈肌收缩反射、伸肌伸张反射、交叉性伸展、莫勒反射、抓握反射等;n 2、脑干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出现并维持到出生后4个月能够,包括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阳性支持反射、阴性支持反射等;n 3、中脑水平的反射:大部分在出生时或出生后4~6个月出现并维持终生,包括各种调整反应;n 4、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在出生后4个月~21个月出现并终生存在。

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和各种平衡反应。

评定目的n 1、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状况;反射发育异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成熟迟滞。

n 2、判断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状况;成年人在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原始的反射形式又复出现,如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及联合反应等。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出现发育“倒退”,上述原始反射由于脑损伤导致脱抑制而被释放出来。

n 3、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二、评定的方法A、脊髓水平的反射:是运动反射1、屈肌收缩反射(flexor withdrawal):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下肢伸展。

n 检查方法:刺激一侧足底n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射,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n 出现时间: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2、伸肌伸张反射(extensor thrust)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n 检查方法:刺激屈曲位的足底n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n 出现时间: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出生后1~2个月3、交叉性伸展Œ(crossed extension Œ):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n 检查方法: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n 阳性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n 出现时间: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4、交叉性伸展 (crossed extension •)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侧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在一侧下肢大腿内侧给予轻轻叩打刺激n 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n 出现时间: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出生后2个月5、莫勒反射:(Moro Reflex)n 检查体位:半卧位,检查者一手置于患儿颈后部n 检查方法:将头部和躯干突然向后放下n 反应:上肢外展外旋,伸展(或屈曲),各手指伸展并外展,吓哭后双上肢屈曲,内收并于胸前交叉n 出现时间: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出生后4个月6、抓握反射(grasp reflex)n 检查体位:卧位n 检查方法:对手掌或脚掌持续加压n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n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足趾跖屈:妊娠28周n 消失时间:手掌抓握:出生后4~6个月;足趾跖屈:出生后9个月B、脑干水平的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又称调整反射。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ATNR)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头转向一侧n 反应:头部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如“拉弓射箭”或:“击剑”姿势n 出现时间:出生后n 消失时间:4~6个月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Œ(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STNR)n 检查体位: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的腿上n 检查方法: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n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n 出现时间:4~6个月n 消失时间:8~12个月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symmetrical tonic neck reflex,STNR)n 检查体位:膝手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腿上n 检查方法:使患者头部尽量后伸n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两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n 出现时间:4~6个月n 消失时间:8~12个月4、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tonic labyrinthine supine)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双侧上、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保持仰卧位n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n 出现时间:出生时n 消失时间:4~6个月5、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俯卧位(tonic labyrinthine prone)n 检查体位:俯卧位,头中立位,双侧上、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保持俯卧位n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下肢伸展动作n 出现时间:出生时n 消失时间:4~6个月6、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s)是指当身体某一部分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用力时,没有主动运动的患侧肌群所产生的反应。

n 检查体位:仰卧位n 检查方法:身体任何部位的抗阻力随意运动。

检查脑瘫患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拳n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n 出现时间:出生时~3个月n 消失时间:8~9岁7、阳性支持反射(positive supporting)n 检查体位:保持立位n 检查方法:让患者前脚掌着地跳数次n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拮抗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节跖屈n 出现时间:出生时n 消失时间:8个月8、阴性支持反射(negative supporting)n 检查体位:站立位n 检查方法:以体重负荷作为刺激n 反应:阳性支持反射所产生的伸肌张力增高不能得到缓解。

阳性支持反射仍存在n 出现时间:出生时n 消失时间:8个月C、中脑及大脑皮质水平的反射临床上称为“反应”,特指婴幼儿时期出现并终生存在的较高水平的反射。

它们是正常姿势控制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调整反应、保护反应及平衡反应。

大脑皮质水平反应的发育标志着平衡反应的发育成熟。

(一)调整反应1、颈部调整反应(neck righting acting on the body,NOB)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患者头部主动或被动向一侧旋转n 反应:整个身体随着头部的旋转而向相同的方向旋转n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n 消失时间:出生后6个月后2、躯干旋转调整反应(body righting acting on the body,BOB)n 检查体位:仰卧位,头中立位,上、下肢伸展n 检查方法:将患者的头部主动或被动地向一侧旋转n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接着两肩,最后是骨盆旋转n 出现时间:4~6个月n 消失时间:出生18个月3、头部迷路性调整反应(labyrinthine righting acting on the head,LR)n 检查体位:将患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n 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双手将患者托起或将患者向前、后、左、右侧各个方向倾斜n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n 出现时间:出生时~2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4、视觉调整反应(optical righting,OR)n 检查体位:可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n 检查方法:检查者用双手间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左、右侧各个方向倾斜n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面部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n 出现时间:出生时至2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二)保护性伸展反应(protective extension)n 检查体位:坐位、跪位、站立位、倒立位n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n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不摔倒n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个月;下肢:出生后6~9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三)平衡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s)1、平衡反应-倾斜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s-tilting)n 检查体位:患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n 检查方法:通过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n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n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个月;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1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2、平衡反应-姿势固定(equilibrium reactions -postural fixation)n 检查体位:坐位、跪位、膝手卧位、站立位n 检查方法:通过外力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n 反应:推被检查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

n 牵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n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后9~12个月;跪位:出生后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12~25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3、平衡反应-迈步反应(equilibrium reactions-Hopping)n 检查体位:被检查者取立位,检查者握住其双上肢n 检查方法:向左右前后方推动被检查者n 反应:为了维持平衡,脚相应地向侧方、或前后方迈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n 出现时间:出生后15~18个月n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小结各种发育性反射自母亲妊娠期间、出生时以及出生后的两年里陆续出现,原始反射出现最早。

反射发育水平越高,出现时间则愈晚。

随着成长过程,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有些原始反射经整合不再独立存在,而中脑和皮质水平的反应推迟出现,不出现或消失亦是异常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