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备课讲稿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3a127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3.png)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法制逐渐完善、法律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有其独特之处,同时也影响了后世的法律演变。
本文将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带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法律体系1.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体系以何种方式体现?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体系以泛家族自治为基础,各个诸侯国家实行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同时,由于各国之间存在互相借鉴和交流,逐渐形成了类似的法律体系。
2.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由谁负责?答: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由统治者即君主负责。
君主通过颁布命令、发布法令等方式,规定法律法规,并由官员、士人等负责具体执行。
二、刑法与刑罚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刑法有哪些特点?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刑法主要以复仇和补偿为主要原则,重视对人身权益的保护。
刑罚相对温和,多以物财补偿和责罚为主,而非以肢体刑罚为主。
2.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刑罚。
答:在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刑罚包括赔偿金或物品的赔偿、鞭打、徒刑、罚役、流放等。
同时,在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中,也出现过死刑的执行。
三、私法与公法1. 在春秋战国时期,私法与公法有何不同?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法主要涉及个人之间的权益保护,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契约等。
而公法则涉及国家和统治者的法律管理,如朝令夕改、国家政令等。
2. 请举例说明私法与公法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应用。
答:以《战国策》为例,私法方面包括家族法、土地产权法等;公法方面包括诛杀不仁、设立政令等。
这些法律规章旨在维护个人和国家的稳定与秩序。
四、律令与法律文书1. 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存在正式的法典?答: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法典,不同的诸侯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文书和律令。
2. 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法律文书和律令。
答:常见的法律文书有契约文书、诏书、行令等。
而律令则包括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法规和措施,如婚姻法、财产继承法、刑法等。
五、法治思想的影响1.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对后世的法律制度演变有何影响?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法治思想,如责罚与奖励相结合、罪刑相当等观念,对后世的法律制度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讲2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课件
![第二讲2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fb9e9b6137ee06eef91854.png)
2.商鞅变法对秦国法制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1)对秦国法制的影响 一方面清理了旧贵族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 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秦国一跃而成 为“战国七雄”之首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天 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历史地位 其一, “改法为律”使秦汉以后的封建法典均 以“律”为名; 其二,提出了一系列“法治”理论和推行的方法; 其三,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2.“铸刑鼎”公布法律的历史意义
(1)宣告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中国 奴隶制法律形态的结束。
(2)标志着中国古代成文法的诞生。 (3)拉开了春秋战国成文法运动的帷幕。
习题
在我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人是( A ) A.子产 B.邓析 C.慎到 D.叔向
(三)战国时期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
(1)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是: 其一,以《法经》为蓝本,结合秦国的具体 情况加以修订、补充,制定了秦律,并制定 了“连坐法”;其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取消世卿世禄制及一切特权;其三,奖励耕 织,重农抑商。
(2)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是: 其一,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其二,普遍推行郡县制;其三,按户口征收 军赋。
其三,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并巩固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法律内容的变化
★其一,法律调整的范围扩大,规定更加 具体细密。不仅有刑事法律规范,而且 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非刑事法律规范。
★其二,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出现了新 的刑种。标志是赎刑的广泛适用和徒刑 的出现。
(3)司法组织及其活动的变化
于按客观规律指导法律实践活动。 (5)有利于法律文献的整理、修订、解释和
研究。
(五)商鞅变法与秦国法制的发展
第四章 春秋战国法制(《中国法制史》PPT课件)
![第四章 春秋战国法制(《中国法制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29c1f98762caaedc33d424.png)
4.促进社会发展:封建制 法制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战国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悝——魏文侯之相 吴起——楚悼王之令尹 商鞅——秦孝公之大良造 韩非——战国法家之集大成者
春秋初期管仲(齐桓公卿)、邓析(郑国大夫)
法家的法制原则
(一)“事断于法”
《管子法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 《邓析子转辟》:“事断于法。” 《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 《商君书壹言》:“垂法而治。”
战国时期变法
(一)李悝变法:
经济:“尽地力之教”,“善平籴”
政治:废世卿世禄制,“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
必行,罚必当”
法律:《法经》,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第一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系
统的成文法典 私人法律著作
(一)李悝变法
《法经》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407年(魏文侯)
篇章数目:6篇:《盗法》《贼法》《囚法》 (亦作《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六法”
(二)“刑无等级”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 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 上制者,罪死不赦。”
(三)重刑轻罪
《商君书赏刑》:“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韩非子六反》:“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
商鞅变法
军功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宅九 亩……”。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 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 石之官。”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警更
警更警更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制
本章思考题:
1.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 2. 简述成文法公布的活动及其意义。 3. 简述《法经》制定的背景、体例、内容和意 义。 4. 简答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中外班法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外班法史课件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025abe9aef8941ea76e0536.png)
3、商鞅变法的意义及历史评价
变法十年,秦国大治,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奠定
了基础。
《史记》:新法实行十年,“秦民大悦,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论衡》:“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商鞅配合改革的法律措施:
其一强调“以法治国” ,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宣传;
扶持,是教以相率而为仁厚之君子。秦之
时,一人有奸,邻里告之,一人犯罪,邻 里坐之,是教以相率为苛刻之小人” 。
•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鞅与秦孝公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改“法”为“律”; (2)经济制度改革:废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史记》:“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3)政治制度改革: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
制;奖励军功,剥夺旧贵族特权;加强户
籍管理。
《捕法》、《杂法》、《具法》。 其中《杂》篇规定了六禁:
狡禁;徒禁;城禁;嬉禁;金禁;淫禁。
《杂律》篇规定了六禁: 狡禁:盗符、玺者诛;议国事者诛; 徒禁:无故聚,过三日者诛; 城禁:越城者,诛;十人以上越城,灭其乡族; 嬉禁:博戏者,罚金三币; 金禁: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受金,则诛; 淫禁:夫有二妻则诛,妻有外夫则宫;
2、《法经》的历史意义
(1) 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
(2)对当时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巩固,
起到了积极作用。
(3)《法经》为其后的中国封建立法提供了样
本。
二、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必要性:诸国争霸、富国强兵的需要
可能性: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
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1]1讲义
![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1]1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83e14ba45177232f60a2ce.png)
(二)《法经》的内容
《盗法》、《贼法》
《囚法》(或作《网法》):关于囚禁和审判犯罪
的法律规定 。
《捕法》 《杂法》——“六禁” • 《具法》:
《晋书· 刑法志》:“又以《具律》 具其加减”
《荀子· 修身》:“窃货曰盗”,“害良曰 贼”。 《晋书· 刑法志》: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 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 《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 《捕》二篇”。
(一 ) 制定的历史背景
(二)《法经》的内容 (三)《法经》的阶级本质 (四)《法经》的历史意义
(一)制定《法经》的历史背景
春秋以来,随着土地私有的出现、各 诸侯国税亩制的施行、一家一户小农经 济的发展,地主阶级在各国掌握政权以 后,确立了封建制的统治。在这种情况 下,要求有一定的法律措施,来保护和 巩固封建制度。《法经》就是封建生产 关系日益发展的产物。
2、明法重刑,奖励告奸
重刑轻罪 重赏告奸 “不赦不宥” “刑用于将过” 增设酷刑
3、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抑制商业 奖励农耕 奖励军功
统一度量衡制度 颁布“分户 令” 4、废除世袭特权,确立集权法制
(三)公布成文法的争论
1.郑国 “铸刑书”,晋国叔向强烈反对; 2.晋国“铸刑鼎”遭到孔子的责难。 (四)意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铸刑书 B.邓析的“竹刑”
)
C.铸刑鼎
D.《法经》
第二节 战国时期法律的发展
一、各国的变法与立法活动
二、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李悝的《法经》 四、秦国商鞅变法
3.秦国商鞅变法 (三)各国变法的意义
二、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Βιβλιοθήκη 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 3、“行刑,重其轻者”: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b58849a0284ac850ad024255.png)
(2)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正律:盗、贼、网、 捕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 律始于盗、 贼须劾捕, 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 故著网、 故著网、捕二篇 第二部分——杂律:杂法 第三部分——具律:具法 具其加减” “具其加减”
3、《法经》的特点及影响 《法经》 (1)保护封建制度和新兴地主阶 级的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 (2)体现了法家的重刑思想 (3)维护封建等级特权和君主专 制 (4)重视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5)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编纂的 新体例 法经》 《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较系统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有 很大影响。 很大影响。
3、楚国 (1)仆区法 (2)茆门法
(三)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 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刑 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旧传统, 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旧传统, 促进了法律本身的发展 。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发展 (一)立法指导思想 1、主张“事断于法”,反对“临 事议制”。 2、主张“重刑轻罪”,反对“礼 义教化”。 3、主张“刑无等级”,反对“礼 有等差”。 4、主张“布之于众”,反对“刑 不可知”
2、晋国 被庐之法——“蒐于被庐之 (1)被庐之法 蒐 六官之法, 地,作执秩以为 六官之法,因 以名之也” 以名之也” 赵宣子——“常法” 常法” (2)赵宣子 常法 (3)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赵鞅、范宣子铸刑鼎。 (4)赵鞅、范宣子铸刑鼎。 遭到孔子的非议: 晋其亡乎! 遭到孔子的非议:“晋其亡乎! 失其度矣。”“民在鼎矣 民在鼎矣, 失其度矣。”“民在鼎矣,何 以尊贵?”“贵贱无序 贵贱无序, 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 为国? 为国?”
(二)各国的变法及立法活动 1、魏国 2、楚国 3、秦国——商鞅变法 (1)改法为律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剥夺旧 贵族的特权,按军功授爵 (3)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4)废除井田制 (5)实行郡县制 (6)颁布分户令,按户口征收军赋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思想与法律,法考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思想与法律,法考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56f6801453610661ed9f478.png)
西周时期的礼与刑的关系表现为“出礼人刑”。西周时期的“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地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D项正确。
C.对共犯、累犯等加重处罚,对自首、犯后主动消除犯罪后果等减轻处罚
D.无论教唆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对教唆人均实行同罪,加重处罚
参考答案: C
考点:秦汉律的主要内容
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约六尺五寸为成年人身高标准,低于六尺五寸的为未成年人。A项错误。
三、命题方式提示:
此考点的考查方式有:
1、本部分主要考查西周的"德主刑辅”对后世“礼法合一”的影响,以及西周的婚姻制度.继承制度。
2、考查西周的借贷契约一傅别。
3、考查对铸刑书的理解。铸刑书实际上就是以前国家公布成文法的活动,而法律仅为贵族所知悉。
4、考查两周“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及周礼的相关知识。
法律资格考试法制史考点: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思想与法律大纲要求解读与真题详解
一、大纲要求解读
大纲要求是“理解”,即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深刻领会西周法制思想内涵,特别是“德主刑辅”的历史源流,还要了解西周的契约和婚姻制度。
二、命题要点
“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C.“礼”不具备法的性质,缺乏国家强制性,需要“刑”作为补充
D.违礼即违法,在维护统治的手段上“礼”“刑”二者缺一不可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d7fcc1fad6195f312ba6fa.png)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一、本章知识点(一)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 1.社会的发展与变化(1)铁制农具得到应用,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3)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制开始加速衰落。
2.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1)各国立法:公元前621年,晋国执政赵盾(赵宣子)制事典,新兴地主阶级用其作为镇压旧贵族的工具,公元前513年,晋国的大臣赵鞅、荀寅将其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N杀邓析而用竹刑;(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争论:郑国子产铸刑书,遭到以叔向为代表的晋国旧贵族的反对;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时,遭到孔丘的强烈反对。
3.成文法公布的意义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建立,成为秦汉以降历代封建法制的滥觞。
它有利于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战国时期法律的发展 1.各国的变法与立法运动(1)魏国李悝的新政:尽地力之教;善平籴;制定《法经》;(2)商鞅相秦后,分别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进行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最彻底的变法;(3)楚国吴起的变法:逐渐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明法审令”,推行法治。
2.立法指导思想(1)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3)轻罪重刑。
(三)李悝的《法经》 1.《法经》的主要内容(1)《法经》分列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法典体系初备;(2)明确宣布“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打击重点直指反抗专制统治的行为;(3)保护君主专制,维护等级特权。
2.《法经》的历史意义《法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即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封建经济政治体制的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后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建立了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立法的基本模式,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
中国法制史讲义03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中国法制史讲义03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26982e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c.png)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律制度的变化一、春秋时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国都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从东周开始至公元前476年的二百四十余年间,史称“春秋”。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
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西周中后期土地私有现象的深化;生产技术的进步导致私有土地数量不断增加;税制的变化:齐“相地而衰征”(685BC)、晋“作爰田”(654BC)、鲁“初税亩”(594BC)、楚“书土田”(548BC)、郑“作丘赋”(528BC)。
(二)郡县制的出现(开始代替分封制)“县”本意同“悬”(这两个字在古字里面写法是一样的),指远离国都的国君直辖地(大多是驻有重兵的军事要地)。
县的长官最早叫“县大夫”、后来叫“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
县下设郡,郡的长官叫郡守(春秋时期的郡比县小,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设郡,而战国时期郡比县大,这一点要注意)。
(三)礼制的衰落“王纲解钮”:周天子“天下大宗”地位的失落;“礼崩乐坏”: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崩坏;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一)郑、晋、楚各国的公布成文法运动:1.郑国:子产铸刑鼎,驷歂[chuán]杀邓析而用其竹刑;2.晋国:文公披庐之法,赵盾为“常法”,范宣子制“刑书”,赵鞅、荀寅“铸刑书”;3.楚国:文王作“仆区[ōu]之法”,庄王作“茆门之法”;(二)公布成文法引起的争议与影响:1.争议:叔向、孔子、蔡史墨。
三月,郑人铸刑书。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则巳矣。
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
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涖之以彊,断之以刚。
中国法制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1cc1f3f61fb7360b4c65e7.png)
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一、选择题1、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C)。
A叔向B孔子C子产D邓驷颛zhuān2、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首先提出反对的是(A)。
A孔子B子产C荀寅D邓析3、《法经》共( A)篇。
A六B七C三D九4、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受到(D )的反对。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5、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期(B)的子产。
A赵国B郑国C魏国D吴国6、春秋时期孔子反对晋国(A)铸刑鼎。
A 赵鞅B叔向C邓驷遄D子产7、楚国在悼王时任用(B)为令尹,实行变法。
A商鞅B吴起C屈原D李悝8、郑国的( B) “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A孔子B子产C邓析D赵鞅9、“竹刑”的作者是(C )。
A孔子B子产C邓析D赵鞅10、商鞅以(A )为蓝本改法为律,进行法制改革。
A法经B秦律C禹刑D九刑11、《法经》是战国初期(B )制定的。
A吕侯B李悝k uīC商鞅D萧何12、《法经》六篇的第一篇是( D)。
(盗贼网捕杂具)A杂B具C囚D盗13、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受到(AD )的批评。
A孔丘B商鞅C魏文侯D叔向14、春秋时期,楚国两次制订法律,分别是(C D)。
A“被庐之法”B“常法”C“仆区之法”D“茆máo门法”15、战国时期李悝《法经》各篇分别是(ABCD )。
A盗法、贼法B囚(网)法、捕法C杂法D具法16、春秋时期晋国制定的法律有(AD)。
A《被庐之法》B《仆区法》 C 刑书D《常法》二、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铸刑书。
2、竹刑。
3、《法经》。
4、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立法指导思想。
5、《法经》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教学资料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教学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f95b8e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14.png)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教学资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围绕春秋战国法律制度展开,介绍相关资料和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近55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法律制度也随之发展。
二、春秋法律制度1. 礼法制度春秋时期,礼法作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发挥着重要作用。
礼法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通过礼法的规范和教化来约束人的行为。
2. 家族法律制度家族在春秋时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法律制度成为家族内部调解矛盾、维护家族秩序的依据。
其中包括家族规范、家族仪式、继承规则等。
3. 刑法制度春秋时期的刑法制度相对简单,主要采用了以身体刑为主的惩罚措施,如殴打、杖责等。
刑罚的对象主要是针对犯罪行为。
4. 私法制度春秋时期的私法制度主要涉及财产权、合同规范等方面的规定。
可以说,私法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成为法律制度的一部分。
三、战国法律制度1. 法家思想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兴起,法家代表人物包括韩非、商鞅等。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法律制裁和集权统治。
2. 刑法变革战国时期,刑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除了对身体刑的使用以外,还开始采用器械刑,如车裂、割鼻等,以及对财产刑的运用。
3. 地方法律制度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也开始制定和执行各自的地方法律制度。
这些地方法律制度因地制宜,有地方特色。
四、教学资料1. 古籍《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古籍中都有关于春秋战国法律制度的记载,可以作为教学资料的参考。
2. 研究论文近年来,有关春秋战国法律制度的研究论文不断涌现,这些论文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3. 图书和资料一些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和资料,如《先秦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史》等,也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五、教学内容1. 时间先后顺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段式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其变革和发展。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培训资料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c0eed9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8.png)
惩罚性法律和补偿性法律
1 刑法
刑罚的类型、执行和目的。
2 赔偿法
违约、侵权和损害赔偿。
禁止私刑和自我裁决
1 司法独立性
司法程序与私刑对比。
2 公正的裁决
法官的责任和权力。
刑罚的分类和执行
1 死刑、流刑和监禁
不同刑罚的用途和后果。
2 刑罚的执行
审判程序和执行方法。
官员的职责和权力
1 官员的选拔与任命
通过什么方法选拔和任命官员。
2 官员的权力
不同级别的官员和他们的职责。
裁判的程序和证据
1
证据的收集和审查
2
如何收集和审查证据。
3
诉讼程序
起诉、答辩、证人证言等。
判决和上诉
判决的执行和上诉程序。
婚姻和家庭法
• 婚姻制度和婚姻关系 • 夫妻权利和义务 • 离婚和财产分割 • 子女抚养和继承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培训 资料
通过本培训资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从法律的来源、形式,到不 同类型的法律,审判程序,以及法律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概述
• 法律的起源和发展 • 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律的来源和形式
1 礼法与刑法
周礼、鲁法和秦法对春秋战国法律的影响。
2 口头法与书面法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培训资料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50887ec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5.png)
4
法律制度的特点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独特特点和影响。
封建地主制度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地主的权力和特权
探讨封建地主在法律制度中的地 位和影响。
农民的权益保障
分析法律如何保护农民的权益和 福利。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讨论地主和农民之间土地权益的 法律调整。
法家与道家对法律制度的不同看法
法家的观点
探索法家对法律制度重视秩序和惩罚的观 点。
道家的观点
介绍道家对法律制度注重道德与和谐的观 点。
两者的相互影响
分析法家和道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相互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法律文书
盟约和誓约
介绍盟约和誓约在法律制度中 的重要作用。
律令和法律典籍
探索律令和法律典籍对法律体 系的组织和规范作用。
刑法和刑事诉讼
分析刑法和刑事诉讼程序在法 律制度中的地位和功能。
刑法体系的构建与执行
1
刑法的基本原则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刑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2
罪行和刑罚种类
介绍刑法体系中的罪行和相应的刑罚种类。行过程中的程序和规定。
思想犯罪的处理方法
1 思想犯罪的定义
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犯罪的范围和特点。
2 思想犯罪的处理方式
介绍对思想犯罪的审判和 处罚方式。
3 批评与妥协
探讨处理思想犯罪时特有 的批评和妥协手段。
奴隶制度与法律保护
奴隶的地位和权益
探索奴隶在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 权益保护情况。
奴隶贸易和交易规则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贸易的法 律规定和限制。
逃亡奴隶的处理方式
讨论奴隶逃跑和捕获的法律程序 和惩罚。
家族法的地位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练习题一、填空题1、礼制的原则是和。
2、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
3、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4、春秋时期邓析作,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5、春秋时期楚国制定了严禁和搜捕奴隶逃亡的法律,叫做。
6、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是“,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认为“晋其亡乎!失其矣。
”8、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财产的行为称之为“”。
9、封建统治者把危害其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称之为“”。
10、《法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1、晋国公布成文法时遭到的反对。
AA孔子B叔向C商鞅D子产2、子产是春秋时期()的贵族。
AA郑国 B晋国C楚国 D魏国3、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
DA孔子B叔向C商鞅D子产4、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BA晋国B郑国C楚国D齐国5、竹刑的作者是春秋郑国的()。
AA邓析B叔向C商鞅D子产6、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CA竹简 B丝绢C铜鼎 D龟骨7、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将刑罚条写在()上。
AA竹简 B丝绢C铜鼎 D龟骨8、晋国的“常法”是()制定的。
BA邓析 B 赵盾C赵鞅D子产9、“被庐之法”是()国制定的。
BA郑国B晋国C楚国D秦国10、战国时期魏国制定了一部法典,其作者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这部法典是()。
A禹刑B吕刑C九刑D法经11、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的()。
CA韩非B赵鞅C商鞅D屈原12、商鞅入秦国变法改革,携带了李悝的()。
DA被庐之法B仆区法C茆门法D法经13、战国时期楚国在悼王时任用()任令尹,实行变法。
BA李悝 B吴起C商鞅 D子产14、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
A 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B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C要求有法可依D强调人人守法15、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是()。
A《法经》 B《禹刑》C《汤刑》 D《九刑》16、《法经》共()篇。
CA四 B五C六 D七17、《法经》的作者是()。
AA李悝B商鞅C子产 D孔子三、多项选择题1、楚国在楚文王和楚庄王时两次制定法律,分别称作。
ACA仆区法B刑书C茆门之法D竹刑2、战国时期法制指导思想是。
BCDA明德慎罚B“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C“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D“重其轻者”3、商鞅两次变法的重点分别是。
BDA制定法经B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C善平籴D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4、郑国两次公布法律,公布者分别是。
ADA子产B赵鞅C商鞅D邓析5、春秋时期基本特点是()。
ABCDA井田制被迫坏 B王权旁落C宗法制松弛 D法治取代礼治礼不下庶人6、晋国公布成文法的人是(),他们把刑书铸在鼎上。
CDA子产 B邓析C赵鞅 D荀寅7、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
BCA国将亡,必多制B 民在鼎矣,何以尊贵C贵贱无序,何以为国D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8、春秋时期当郑国和晋国分别公布成文法时,坚决反对的人有()。
CD A子产B邓析C孔子 D叔向9、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实行改革的内容包括()。
ABCA“尽地力之教”,鼓励开垦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B “善平籴”,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防止谷贱伤民C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D“明法审令”,推行法治,裁减不必要的官吏10、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制定了()。
ABA“初租禾”B“止从死”C“尽地力之教” D“善平籴”11、“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的意思包含()。
ABA要制定成文法 B要公布成文法C要取消特权 D要人人守法12、《法经》的历史意义在于()。
ABCA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B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体系C它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D它对魏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3、商鞅在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
AB CDA整顿户籍,设立连作法,防止隐匿坏人 B奖励告奸C奖励农业生产 D奖励军功14、商鞅在秦国的第二次变法内容有()。
A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 B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C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D统一度量衡四、名词解释1、子产2、邓析3、铸刑书于鼎4、竹刑5、李悝6、《法经》7、商鞅五、问答题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论争。
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3、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4、《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法经》的阶级本质。
6、商鞅变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判断正误1、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2、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3、邓析作竹刑,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4、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5、晋国铸刑鼎,遭到叔向的反对。
6、魏国李悝推行新政,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7、楚国在悼王时任用李悝为令尹,实行变法。
8、秦国的“商鞅变法”,改“法”为“律”。
9、战国时期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0、公布成文法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11、公布成文法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12、《法经》是战国初期范宣子制定的。
13、《法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14、《法经》五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
15、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囚、捕放在开头部分。
16、商鞅携带《法经》入秦为相的,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亲亲尊尊2、分封制3、刑书4、竹刑5、仆区法6、刑不可知7、度8、盗9、贼 10、《盗》《贼》二、单选(见题后)三、多选(见题后)四、名词解释1、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贵族。
公元前543年他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它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的人。
2、邓析是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
他把刑法条文写在竹简上,被当时的执政杀害。
3、铸刑书于鼎,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事件,郑国贵族子产把刑法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
4、竹刑,系春秋时郑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认为邓析所作。
5、李悝,战国时期魏文侯。
力主变法改革,提倡法治,在总结各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著《法经》。
6、《法经》,系战国时期魏文侯李悝所作。
共六篇,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
7、商鞅,战国时期任秦国的宰相,主持变法,改“法”为“律”。
8、仆区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关于严禁和搜捕努力逃亡的法律。
9、茆门法,春秋时期楚国制定的一部法律,规定诸侯、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10、被庐之法,春秋时期晋国制定有关管理官吏的法律,因在“被庐”这个地方制定,所以取名“被庐之法”。
五、问答题1、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的措施及所引起的争论。
答:(1)公布成文法的措施郑国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公元前501年,郑国公布由邓析私造并写在竹简上的竹刑。
晋国曾制定“被庐之法”、“常法”,但未公布于众。
直至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成文法。
(2)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论争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遭到晋国以叔向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叔向写信给子产,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知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并发出感慨:“国将亡,必多制。
”子产在给叔向的回信中,对制定和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说的很清楚,即在于“救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晋国铸刑鼎,遭到孔丘的反对。
孔子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所谓的“度”就是“贵贱不愆”。
还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3)公布成文法引起论争的原因春秋以前虽然有成文法,但都没有公之于众。
原因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则民畏上也。
”便于统治者利用能够法律为所欲为。
春秋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他们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制定成文法并公开,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摆脱旧贵族的压迫和宗法等级制度的羁绊。
因此引起了激烈的论争。
公布成文法结束了法律只藏于官府不使百姓知悉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法制的瓦解,封建制法制的开始建立。
2、公布成文法的意义。
答: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标志着奴隶制的瓦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其锋芒仍然是指向劳动人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3、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论是谁,不分贵贱等级、亲疏远近,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以打破奴隶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由官府统一制定成文法,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
否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重其轻者”——定罪量刑时,加重对轻罪的处罚。
4、《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法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法典,由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
《法经》共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其阶级本质是:锋芒指向劳动人民,《法经》开宗明义规定盗、贼两篇,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表明镇压盗贼是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等级制。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是后世封建法典的蓝本;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法经》的阶级本质。
(1)《法经》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
(2)维护君主制制度。
(3)维护封建等级制。
6、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答:第一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
具体内容是:(1)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2)奖励告奸;(3)奖励农业生产;(4)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的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具体内容是:(1)重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2)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3)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统一度量衡制度。
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