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 李岩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_以电影_满城尽带黄金甲_为例_才凤伟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日益
意义总是带有语言使用者本人的个体风格, 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
与语言使用者所关联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生存是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和
在自觉不自觉中会入侵这个表达系统,如使 角色规范的内化和传播基础之上的,所以大
用者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语言在 众传媒开始成为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
参考文献 [1]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人体形象.社会性别研 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1998 [2] 罗伯特.C. 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 Gamman , L. and Marshment, M. The Female Game :Women as Viewer of Popular ,Culture, The women’s Press ,1988 [4]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 学出版社 .2005. [5]/web/webportal/ W3804600/Ulih/A219249.html [6]/0606/2006/12 -19/021@040750.htm
一起,也起到了类似的叙事意义。迎接大王回 同性别的角色预期,所以当传媒所刻画的人
宫时整齐的仪仗队,颇具震撼力的音乐,厚重 物形象片段和观看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契
宫门的依次打开,衬托出一种男性的威严和 合时(例如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获多或少有
力量;天圆地方的菊花台,代表了传统不可更 过失败的经历且和男性相关联),这个片断就
深远影响。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此 要披上一条“披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美
进行了研究“, 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呼声也越 术服装设计奚仲文强调,宫女未有“披帛”,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4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49篇一: 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49简析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张娜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09硕221116摘要:18、19世纪之交,浪漫主义诗学在德、英、法等西欧国家悄然兴起,沿袭了近三百年的新古典主义批评体系开始迅速解体。
毫无疑问,这是批评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对此后西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歌;自然;想象;功能引言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兴起。
英国的浪漫主义早期接受了德国浪漫派的影响,一反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充满了消极感伤的情绪,主要以华兹华斯为首的湖畔派诗人为代表。
但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消极和反动的倾向并没有持续成为浪漫主义的主流,而是被拜伦和雪莱为主导的一股积极进步,不甘妥协的力量所取代。
本文主要考察这一时期英国诗歌发展的主要特征,为更好的理解浪漫主义诗歌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在《文学传记》中,柯勒律治还提出了关于想象的一些主张。
他把想象分为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
第一性的想象是人类感知所具有的活力和主要功能。
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想象的回声,它能够溶化,扩散,分解,以便再创造。
柯勒律治还将想象和幻想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想象是活的,其目的是为了再创造,而幻想恰恰相反,其性质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通过联想取得现成的素材。
想象对于诗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它无处不在,把一切形成一个优美而智慧的整体。
柯勒律治认为“一个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天才的诗人的。
但音乐的美感和给予这美感的能力是一、“讴歌自然的诗人” 华兹华斯由于浪漫主义诗人受到卢梭“返回自然”的影响,他们大多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而且善于用最自然的诗歌语言描写自然。
诗论中自然观最为强烈的当属华兹华斯。
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合写了《抒情歌谣集》,阐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媒介文化与批评》课程说明PPT
Virginia Tech Graduate Catalog Communication
– MEDIA CRITICISM Different methods, explan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o critique mass media messages, focusing on television and advertis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issues and the relation of media messages to social power.
应掌握知识点
– 媒介批评的基本概念,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研究等传播批判理论,媒介批评 的起源、标准和方法,中国特色的媒 介批评学的基本架构以及媒介批评文 章的写作。
能力培养
本课程重在使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与方法论的指导下,增加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培养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提高媒介批评 (Media Criticism)理论水平并学以致 用,学会科学地看待媒介现象和评析具 体的媒介文本(Text)。
– Hav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be a more critical consumer of media. – Understand both the foundations of, and current trends in, the field of media studies. – Have been exposed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approaches to media criticism through numerous specific examples. – Be able to conduct your own research and critical interrogations of media texts.
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中传、人大、复旦、武大、华科、暨大、川大、厦大)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理论》雷跃捷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8.5元《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18.5元《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8元《广播电视词典》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66元《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哈艳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1元《媒介批评》雷跃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新书《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雷跃捷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5元,可做参考《文史要览》王振业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8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大出版社——《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当代新闻理论》郑保卫著新华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陈力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采访学》蓝鸿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写作精要》高钢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新闻评论学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评论》马少华著中南大学出版社——《电子媒介新闻教程》饶立华、杨钢元、钟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注:2009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二版《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第三版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学基础《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新闻学基础《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闻理论《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业务《现代新闻写作》强月新、单波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业务《新闻评析》夏琼高等教育出版社新闻业务《简明世界新闻通史》张昆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发展史《中西新闻比较》童兵新华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单波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西方新闻事业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新闻比较《法律基础》周叶中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吕有志、戴德铮高等教育出版社综合知识《大学语文》徐绍建武汉大学出版社综合知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当代新闻采访学》申凡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新闻报道写作通论》孙发友人民出版社2005年《现代新闻评论》赵振宇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石长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网络新闻传播导论》屠忠俊、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年《广告策划创意学》余明阳、陈先红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第二版《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版《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推荐参考书目作者出版社备注《理论新闻学新视野》张小元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闻采访论》邱沛篁编四川大学出版社——《现代新闻编辑学》蒋晓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广播电视学导论》欧阳宏生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新闻传播史纲》郭亚夫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理论与实务》李苓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应用广告学》吴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新闻摄影学》吴建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实务与技能》李苓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注:2009年起,四川大学已不再指定具体新闻学考研参考数目。
《媒介批评》第一讲 ppt课件
• 诠释的目的,在于使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 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六、媒介批评的起源 Nhomakorabea•
媒介批评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
是人类从事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认识论的
角度看,它和新闻传播活动同步产生,经
历了:
•
运用口头形式的批评→运用文字形式
的批评→运用印刷手段的批评→运用电视
手段的批评→运用网络手段的批评。
• 我国是世界新闻批评活动开展最早的国家, 以上可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媒介评论。
七、媒介批评的主体
• 媒介批评的主体,是指从事媒介批评的团 体、组织和个人。
• 媒介批评的主体构成十分丰富。我们如果 从个人和团体组织两方面进行划分的话, 基本构成有二:
• 1、从事媒介批评的个人
• 从事媒介批评的个人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但总体上来说,是由传者和受众,也即业 界内外的两部分人组成。
• ◆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 ◆媒介批评是新闻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 三、媒介批评的对象与范围
• 1、媒介产品
• 媒介产品的内容 • 媒介产品的形式 • 2、媒介组织 • 把关人 • 制度 • 3、媒介环境 • 媒介与社会 • 媒介与人
媒介批评的基本范围是:
1.对新闻报道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报道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 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 式教学。教师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后, 学生以小组形式报告案例分析,结合 最新动态,探讨相关理论问题。
•
•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小组报告和期 末论文共同构成,同时结合平时课堂 讨论情况。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 引导学生掌握“媒介批评”的基本要 领,找到该课程与其自身将要从事的 工作之间的对应点,实现该课程的实 践性目标。引导学生对当下中国媒体 所存在的不良现象予以高屋建瓴的关 注和深刻的思考,并培养对新闻事业、 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和敬畏感。
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的奇葩
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的奇葩作者:余秋胤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摘要】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博士毕业的他没有顺利拿到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资格。
他的论文被当时的学者们评价为“如一片泥潭,令人不知所云。
”但这并不妨碍他被称为“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
身为一个“怪胎”的他属于法兰克福学派,低调但不可被低估的本雅明使整个欧洲都为之震惊。
【关键词】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奇葩一、本雅明的独特魅力本雅明是20世纪罕见的,真正的天才。
这位天才具有“波西米亚人”的气质,很多人都对他有着难以言述的迷恋。
汉诺·阿伦特说:“他属于那种无以分类的……作品既不符合现存秩序又不引领新型文体样式的人。
”1919年的本雅明凭借《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史》获得了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他未能成功获得教授职位,因为他的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被认为是枯燥乏味,不知所云的东西。
讽刺的是这篇论文后来成为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
受爱情的影响,本雅明的意识形态也一直摇摆不定:他一直在犹太复国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做艰难的选择①。
苏珊·桑塔格评价本雅明说“对于一个土星性格的人来说,一个只能是他所是的这么一个人。
他一开始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土星气质的人,生性迟缓,优柔寡断以至于有时不得不用刀子为自己开辟通路。
甚至不惜把刀尖对准自己。
”②这朵奇葩永远徘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大众和神学之间,他的只言片语为整个20世纪留下了一个巨大思考空间。
二、本雅明的学术才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本雅明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独特的写作方式。
评论界普遍认为本雅明谋求教授职位失败后,凭借《单行道》一书,开始以散文或格言方式进行创作。
换句话说《单行道》是本雅明再次展现其才华的全新平台。
他之所以会这样写作是因为想刻意与学院派抗衡。
他的学术才华是出自学者良知的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叛。
第一、反叛与思维本身众所周知,西方现代文明的思维传统是基于逻辑演绎的一套概念思维③。
01 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 概论
• (4)“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 断,它是对新闻传播媒介系统及其各要素 进行批评的过程。”(王君超. 媒介批评: 起源、标准、方法)
• (5)“所谓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 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标准, 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 别。”(雷跃捷. 媒介批评)
新媒体 概论
• 除这三者以外,还有什么其他重 要功能么?
新媒体 概论
• 2、社会学家赖特 • 他在1957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功能 的探讨》一书中,对拉斯维尔的学说做了 重要的补充,他在媒介三大功能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大功能,即娱乐功能。
新媒体 概论
• 以上四种媒介功能总体上来说对社会是具 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媒体对社会产生的 作用是否都是积极有益的呢?
新媒体 概论
• 媒介麻醉表现在两方面: • 一、让我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中(韩剧) • 二、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让人误以为只 要通过媒介对事情了解了、认识了、议论 了,就等于是亲身参与了,就算是采取行 动了
新媒体 概论
• 五、总结媒介的正负功能:
• • • • • 媒介的正面功能: 1、传播信息 2、舆论监督与引导 3、教育功能 4、娱乐功能
新媒体 概论
•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而 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期刊、图书等印 刷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网络、 手机等新媒介,它们是沟通大众传播者和受众 的桥梁
•
新媒体带来的重大变化? •
新媒体 概论
• (4)媒介维系消费社会 • 广告媒介配合广告机构刺激欲望, 引导人们努力工作,以维持消费社会的运 作。因此,广告是一种劝服艺术,负有立 即的与长程的使命。立即的使命是销售产 品,长程的使命是维系阶级制度
对媒介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1)
对媒介批评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张羽2006年10月24日14:32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批评实践的丰富与深入,我国内地媒介批评研究也呈现出日趋活跃的态势。
先不说为媒介批评及其理论研究提供阵地的以《今传媒》为代表的媒介批评刊物相继问世,以及散见于其他学术期刊、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各种学术论文。
单学术著作就有10多本,这些著作有的以“媒介批评”直接命名,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的从影视媒体切入,形成理论特色;有的专门解读美国新闻媒介批评,研究西方传媒批判理论,给人以启发。
最近又听说欧阳宏生教授的《电视批评学》要出版,刘建明教授主持撰写的《西方媒介批评史》和《中国媒介批评史》两本书也要和读者见面了,真是可喜可贺。
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一步步向人们昭示着媒介批评不仅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而且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共同构建与完善中国特色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由于笔者功力不逮,虽在六七年前尝试着发表了《报刊批评学浅说》等系列文章,但最终还是搁浅了。
以笔者目力所及,总感到在林林总总的论(文)著中,就媒介批评的性质、对象和范畴等一些基本问题还未达成共识,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一、何谓“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的概念是舶来品,是英文“Media-Criticism”的汉译。
作为大众传媒研究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着。
仅就“媒介”和“批评”这两个词来讲,各有着具体所指的含义。
“媒介”就其基本的意思,它是“用来表达含义的静态或动态的任何物体或物体排列。
例如:烟火信号、击鼓、里程碑、树皮上的刻痕、跳舞、陶器上的花纹、军号、纸上的墨迹等”,(1)这是宽泛的理解。
随着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至于“‘媒介’一词往往就成了‘大众传播媒介’的代名词。
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同义语,为‘新闻媒介’,其确切含义是:开展新闻报道活动的大众传播媒介。
冒号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
4用 在 新 闻 报 道 体 裁 名 称 或 者 新 .
闻栏 目 名 称 的 后 面 . 明 冒 号 后 面 的 说 文 章 是 由 谁 刊 播 的 . 者 是 以 何 种 新 或
闻报 道体 裁 、 式 或是 通过 哪个栏 目 样
刊播 的 :
2 1 .. ) 0 061
沪 : 地 推 介 遇 冷 深 圳 提 出 5年 土
后 G P接 近 新 加 坡 D
2 06 1 01 . . )
(新 华 网
成 都 : 市 路 面 突 涌 红 色 泥 浆 郑 闹
州 开始 整 顿 户 口 ( 狐 网 2 1 .. ) 搜 0 061 8
还 有 多 种 用 法 和 作 用 。笔 者 对 冒号 在 网络 新 闻标 题 中 经 常 出 现 的用 法 进 行 了分 类 整 理 , 致 有 以 下几 种 : 大
“ B 式 网 络 新 闻 标 题 中 , 号 的 作 A: ” 冒 用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 起 或 引 出 下 文 ” 提 ,
回填 是 为 保 护 ( 浪 网 2 1 . 1 新 0 06 ) .
资 深 导 游 曝 旅 游 潜 规 则 : 国 内游 客 分 九 等 拒 接 记 者 团
程 带 有一 种 很 明 显 的集 合 行 为特 征 。 网 络 文 化 的 流 行 有很 多 方 面 的原 因, 以上 只 是 笔 者从 受 众 心 理 层 面对 其
I1 建移 、 洁主 编 : 大众传 媒 3方 章 《
心 理 学》M】. 州 : 江 大 学 出 版 社 , [ 杭 浙
可 以 是 机 构 . 者 是 某 一 地 区 主 管 部 或 门 等 。 冒号 这 种 作 用 ,清 楚 明 了 地 起 到 了 分 割 和 提 示 词 语 的 作 用 。 标 题 在 实 践 中 比较 常 见 : 美 媒 高 度 评 价 解 放 军 远 程 投 送 能 力 我 专 家 :还 差 得 远 呢 ! ( 华 网 新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及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邵培仁、吴飞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 1 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其实就是传播社会。
因此,传播理论与方法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
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传播知识,了解和熟悉中外传播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指导各种传播活动,而且要能了解和熟悉中外传播理论与方法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传播理论和方法从事科学研究、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写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
课程主要内容:1、传播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著作;2、传播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人物;3、中外传播研究的基本现状;4、中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5、当下国际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6、当下中国传播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7、西方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构建中国传播理论体系或进行特色研究的可能性;9、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
本课程除讲授与讨论外,十分重视大众传播中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接受等方面案例的分析,要求博士生平时注意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传播现象,希望通过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和中国特殊传播现象的研究,使理论观点能应用于诠释经验世界,而经验世界的现象也能作为丰富理论或修正理论的参考。
主要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美]罗杰·D.维曼、约瑟夫·R.多米尼克著:《大众媒介研究导论》,金兼斌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大众背景下的电视文化
业 务 研 究
Professional Study
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
纪淑田
业
务 探 求
电视文化被认为是继印刷文化之后 的又一种新型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 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特征,因此被认 为是大众文化的代表。电视制作人正在 以大众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提供着丰富多 彩的文化大餐。 一、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 电视是凭借高科技生存的大众传播 媒介,没有大众传播媒介,就没有大众 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电视 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同质性可以从几个方 面去理解: 首先,电视观众是消费群体,符合 大众口味的电视节目才最有生命力。这 从本质上决定了电视文化注定是一种大 众文化,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 式。电视观众是一个异质性的、多层次 和多元价值指向的群体,他们由不同年 龄、性别、种族、地位和心智的个人组 成。 其次,电视媒介的特点注定了它必 将生产出大众文化。如今,电视已经进 入千家万户,电视机成了家庭必需品之 一。电视所具备的大众共同欣赏的文化 模式,使电视观众产生参与电视节目的 欲望。他们不能容忍在家庭里播放自己 无法参与的电视节目。戴维・莫利在《电 视、受众与文化研究》中指出,电视收 视与文化素养不无关系(2005 年,第 146 页) 。观众对于娱乐轻松节目的接受程 度要远远大于严肃类的电视节目。只有 那些通俗易懂的形式,才能被观众所接 受。因此,电视文化与大众文化必定是 同质的。与传统的艺术相比,电视文化 是一种贴近百姓的艺术,它满足了人们 的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可 以参与的游戏广场。 再次,电视文化的生产是一种文化
媒介批评参考文献
媒介批评参考文献首批书目(文献封面图片见ftp,彭杉扫描、整理)1、《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为一本批判性读本,读本中的作者都是根据特定的领域和关注的话题来评析波德里亚的著作,并指出他的思想在特定话题和问题方面存在的长处和局限性。
2、《传媒·语言·社会》,俞香顺著,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大众传媒语言是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大众传媒的巨大威力,大众传媒语言对社会语言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媒、语言、社会是一种共构关系,而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无疑起着“轴心”的作用。
《传媒·语言·社会》即对这种共构关系展开论述。
3、《大众传媒素养论》,陈先云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大众传媒素养论》一书认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凸现了提升我国大众传媒素养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大众传媒素养的研究范围作出界定,揭示大众传媒素养的内在含义,认定组成大众传媒素养的若干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社会各大界别大众传媒素养的情况,提出了中国大众传媒素养的重塑问题。
4、《大众文化的神话》,[英]斯威伍德著,冯建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大众文化的神话》一书中对大众文化的种种理论进行了犀利地阐述和批判,提出“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以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的文化观。
5、《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金民卿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一书,对大众文化的概念、特征、内涵、发展规律等作出分析,阐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与负面效应等,并探讨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
6、《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龙耘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电视与暴力——中国媒介涵化效果的实证研究》一书,从涵化理论得以生法的一个重要来源——电视暴力研究入手,以受众调查和媒介内容分析为依据,检验该理论基本假设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中国大众传媒涵化功能发生的机制与过程,探讨电视作为通俗文化的标志性媒体在我国受众以及整个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
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1、《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录了一些重要派别的论著以及相关评介文章。
2、赵宪章主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精选了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175种,分别介绍其体系构架和主要观点。
3、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收录了作者的11篇介绍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文章。
4、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书是作者向英国读者介绍、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出版于1983年。
5、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该书概括介绍了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些主要美学家及美学流派、美学方法。
6、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三联,1987年版。
该书主要介绍了西方当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电影理论。
7、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该书是“接受美学最富建设性的代表成果之一”。
8、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该书包含了德国姚斯的《接受美学》和美国霍拉勃的《接受理论》。
9、(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该书主要探讨、分析了形式主义的渊源及理论构成,对其贡献、缺陷给予较客观的评价。
10、(法)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版。
本书是作者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个人思考。
11、(美)D·C·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该书是介绍解释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介绍了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
12、《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
1 . 1标 题 党雾 霾 重重
惊 全 国!一家 3 4口灭 门惨案 !转疯 了 !》文章
( 2 0 1 5 — 0 1 — 0 9 ),真 实情 况是 被 杀 的是 3 4只老 鼠。 发文 者 吴某 ,因 虚构 事 实 扰乱 公 共秩 序 ,行政 拘 留 1 0天 ;再如 腾 讯新 闻 《 麦迪 亮 相 纽约 无视 姚
中图分类号:G 2 O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0 8 3( 2 0 1 7) 0 5 — 0 0 8 8 — 0 5
引言
移 动 互联 网时代 ,人们 获 取信 息的渠 道 与方
式 ,大 踏 步地 转 向社 交平 台 。社 交 媒 体在 提 供 实
1 . 1 . 1 文 题不 符 式标 题
标题 党 ,网络 时代 新 闻失 范 的重症 顽 疾 。近
些 年 ,在 社 交 平 台 的信 息传 播 中,标 题 党风 气 愈 演 愈 烈 ,甚 至 发 展到 职 业媒 体 的官 微和 公 众 号 , 为 了最 大 限度 地 攫取 眼球 ,枉 顾 自身 的媒 体形 象
明同球迷握手》 ,真实情况是被无视 的 “ 姚明”
社交媒体平台中新闻失范的新型变种 米
李 岩
( 辽 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 宁 沈阳,1 1 0 1 6 7 )
摘 要 :社 交媒 体 的广 泛应用 ,不但使 新 闻产 业格局发 生 巨大 变化,更 滋生大量新 闻失 范的新 型 变种 。 该 文 即着 眼 于探讨 社交媒 体 中新 闻失 范的衍 生与 变化 ,并 尝试 从宏观体 制 层面 、新 闻实操层 面 、受众解 读 与重构 层 面三重视 角解读 新型媒介 失范现 象的产 生原 因。 关键 词 :社交媒体 ;新 闻职 业道德 ;新 闻失 范;舆论审判 ;新 闻伦理
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伦理问责
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伦理问责作者:张佳茵李岩来源:《今传媒》2020年第05期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渗透,极大地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对新闻界乃至世界各行各业来说都是一场颠覆性的信息技术革命。
今天,在技术的推动下,自动化的新闻生产、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以及沉浸式的新闻体验都已成为现实,传媒产业图景得以重构。
但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媒介伦理问题,给新闻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带来了威胁。
“技术+内容”的智能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伦理;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5-0062-03一、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一)信息抓取侵犯公共隐私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给新闻业带来了强劲的新动能,而一些安全和伦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尤其应特别关注的就是隐私问题。
海量信息数据是人工智能迭代升级不可缺少的“食粮”。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将走进千家万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轻易获取更多有关个人隐私的数据信息。
如果人工智能应用得不到合理管控,人类将被置于隐私“裸奔”的尴尬境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伦理风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9年一款新推出的AI换脸软件“ZAO”。
该软件火爆社交网络,但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隐私争议,一些网友和法律人士认为其涉嫌非法收集用户面部信息,进而担心这些被收集的面部信息会被滥用,抑或被黑客盗用。
(二)智能拼接造成新闻失实人工智能时代下,各大媒体平台均研发了写稿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记者、编辑。
写稿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范围覆盖整个网络,拼接写作是其主要的写作方式。
对于机器人写作来说,信息量巨大的自媒体是其重要的信息来源,而自媒体本身准入门槛低,缺乏监管力度,信息真伪难辨,使写稿机器人采集到虚假信息成为可能,甚至陷入受自媒体恶意操控的风险中。
并且机器人写作缺乏现场的感官体验,往往会忽略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人为因素,只具备表面客观事实的真实,对于深层次的真实却因为算法的制约无法探知,造成新闻真实整体呈现的不全面,这在本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
自媒体环境下的“官媒”特质与举措
作者: 李岩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出版物刊名: 今传媒
页码: 114-115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自媒体环境;官方媒体;特质;举措
摘要:媒介的融合发展是新闻传播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这场变革给官方媒体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以繁荣的自媒体环境为背景,对官方媒体大局为重、消息权威、改进文风的三大优势特质分别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了三点措施建议:放低姿态倾听民声、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清新方式诠释政府主张,为官方媒体在自媒体环境下,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李岩
【期刊名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5
【摘要】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在此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只有及时认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保证传统媒体的更好更快发展。
本文在深入分析传统媒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传统媒体发展的实际作用。
【总页数】4页(P0080-0083)
【作者】李岩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01
【相关文献】
1.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转型升级
2.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思路
3.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冲击下转型升级
4.基于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转型之路略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批评笔记第一讲:·媒介批评理论体系: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第二讲:·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
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介批评思潮·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
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
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
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与权力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科学与技术。
因而,他的意识形态批判遍及哲学、政治、道德、文化艺术以及科学艺术的批判。
意识形态就是不真实——虚假意识、谎言意识形态具有三种消极的社会功能:操纵的功能、欺骗的功能、辩护的功能。
·葛兰西(1891—1937)霸权理论代表作品:《狱中书简》《狱中札记》《文化与帝国主义》代表观点:霸权、机制、妥协、市民社会、知识分子局限:霸权和强制的界限,作为阶级斗争的还原点。
·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两人重申文明进步必然伴随着退步,文明的历史就是绝望的历史,这就是因为启蒙精神不仅包括着从神话到科学,从也蛮到文明的过程,而且也包含着由文明进入野蛮的过程。
所谓启蒙辩证法,也就是启蒙精神由于自身逻辑走向反面,启蒙退化为神话,文明倒退为野蛮,自由走向了奴役,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
·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区别: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批判理论》中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艺术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性质,它能唤起人对自由的回忆,而使得流行的标准显得狭隘和粗俗。
而大众文化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快感文化,大众文化让人丧失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文化工业依靠技术的发达模式化,大批量的生产出各种文化形式,人们只有在这些规定的,标准化的框架中进行并无本质区别的有选择的接受。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的区别:阿多诺认为,大众对他们所消费的文化到底还是有取舍定夺。
而文化工业则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表面看是把大众款待得仿佛为他们贴身定做,而实际上是在灌输传统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感情。
文化工业的作用就是麻木心灵,强行推行资本主义的秩序,而这些被强制灌输给大众的秩序,总是无一例外就是现有社会的秩序。
·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①无实践性、理论无事实依据②仅仅限于精神领域,无法避免精英话语的偏见③没有认识到文化工业盛行的必要性④无视受众的能动性·法兰克福学派的意义与影响:①法兰克福学派是大众文化,传媒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②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态度,经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理论等,像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一样明显的影响了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主要著作:《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单向度的人》中心论题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社会,因为它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虚假的需要:即物质的需求、休闲、享乐、广告、消费等,造成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趋成为畸形的单向度的人。
真正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我自己命运的需要,实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需要。
单向度的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
第三讲:·媒介批评史之:伯明翰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一、伯明翰学派: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简称CCCS),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接任主持。
与法兰克福学派齐名而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二、伯明翰学派的媒介研究传统: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
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
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理性的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乌托邦构想,他们更多的是用平民化的情怀去包容各种文化产品,关注的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文本的分析。
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为大众文化所做的辩护:承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内容上的差异,但否认它们在审美价值上的高低。
认为技术控制不了文化和传媒,也不尽可能导致人的能动性的完全丧失。
四、霍尔斯图亚特·霍尔(1932——今)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1964——1979年应霍加特邀请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论著:《电视化雨中的编码与解码》(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的再发现》(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1989)·编码/解码理论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观点:电视话语流通的三个阶段:生产、成品、消费(解码)解码的霍尔模式:支配、协商、对立·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编码/解码理论支配-霸权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对立式解码观众解码立场与制作者一致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反对能看出制作者的制码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霍尔的《编码/制码》一文中明确指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传播不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意识形态的被传播不代表被接受。
意义:是对受众一次郑重的授权,人们不再相信信息的发送者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在不断的制码编码中,树立起来的是受众的权威,文化研究从文本研究转向名族志研究,促进亚文化群体文化研究的兴盛。
·什么是名族志研究?是一种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人类学研究,。
名族志的方法试图进入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内部,“自内而外”的来展示意义。
大为·莫利《“举国上下”的观众》对霍尔的模式的经验层面的论证过程,阶级立场?话语作为影响因素。
洪美恩《看“豪门恩怨”》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情感研究、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
嘲讽,娱乐价值,快感消费。
·费西克两种经济的理论代表作品:《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主要理论:金融经济文化经济、观众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符号的和社会,大众日渐成为对支配文化的抵制力量、没有整体的大众观念,只有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就是一个符号战场。
意义:对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摈弃高高在上的学院派风局限:符号学意义VS社会学意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霍加特论工人阶级文化霍加特《文化的用途》1957过去的好文化VS现在的坏文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家庭和邻居的文化,侧重于口头传播,有最好的英国清教风习,感知世界突出个人和具体事物。
工人阶级文化史一种具有韧性的文化,它不但能够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媚俗风气,而且能够改变大众文化,使之为我所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面临总总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威胁,所以当时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堕落而光彩夺目,野蛮而美丽非常,道德上则一无是处,是漫无目的享乐主义文化。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威廉斯定义文化在《漫长的革命》中把文化定义为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
这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在《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中,区分了广义上的两种电视:一种是商业性质的,侧重肥皂剧、系列剧、电影以及其他一般的娱乐节目;另一种是公共服务性质的,侧重新闻、公共生活报道、特写、纪录片、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儿童节目。
第四讲:·媒介批评史之: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时间:20C60年代以来机构: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彼得·戈尔丁、格雷汉姆·默多克、尼古拉斯·加汉姆以及约翰·艾尔德利奇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