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新20版练B1历史人教版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考点1儒学的复兴1.(2019·福建宁德高一调考)唐朝中期,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宣称古圣贤尧、舜、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之间存在一个承接的道统,只是到了孟子就中断了,现在要由他来传承。
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逐步趋于宗教化B.儒学正统地位的重新确立C.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D.佛教地位凌驾于儒学之上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道统说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韩愈仿照佛教的法统编造了道统说体现了儒学复兴的客观需要,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学的宗教化,故A项排除;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就一直占据正统地位,故B、D两项错误。
2.(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三月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自觉C.呼应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D.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
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修齐治平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材料没有体现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的内容,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去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错误。
考点2文学艺术3.(2019·贵州航天高中高二期中)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 430多人。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某学者指出:“宋朝是(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导致宋朝以来女性地位“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民族战争的影响C.租佃关系普遍化D.传统主流思想演变2.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A.不断吸取外来思想,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B.去粗取精,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D.批判继承儒、道、佛的思想精华3.宋朝城市居民的消费选择丰富多样,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繁荣B.城市人口的增加C.商业政策的调整D.文学艺术的发展4.元杂剧的作者中,有高级官僚、平民、江湖游医和商人,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5.20世纪初,某学者在敦煌附近的遗址中,发掘出一种用“新文字”书写的佛经。
后来有人找到一本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字典,才逐渐了解此种新文字的创制原则为:使用楷书偏旁以代表各种意义。
这种文字是()A.西夏文B.藏文C.波斯文D.蒙古文6.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
据此可知,朱熹()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7.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
这表明()A.北方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B.宋元新文学体裁有了新的物质基础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D.新的统一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8.下表反映了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对比,某同学据此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9.黄仁宇认为宋朝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宋儒认为宇宙之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同步练习(基础+提升)-【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12 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基础练习1.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了人的观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材料信息说明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人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2.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制度逐步瓦解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C.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D.科举制度创立发展3.李渔的《闲情偶寄》曾对元代杂剧有这样的评价:“其....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说明元杂剧A.言谈粗鄙导致缺乏精品B.很少有知识精英参与创作C.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4. 宋人偏爱画竹、画梅、画菊。
北宋文人画家文同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
宋末郑思肖喜好画菊,他在《题画菊》中写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反映出,宋代文人画A.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B.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D.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5.《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
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原可容之中。
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齑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A.造纸术B. 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6.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卞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
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周本次之,福建最下。
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
“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
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北宋和尚契嵩说:儒家“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两者皆“贤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一样,而同归于治”。
这反应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摇动分析:由资料可知,契嵩和尚以为儒家与佛教都是贤人之教,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宏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从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由资料可知,契嵩和尚虽以为儒家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家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摇动,故C、 D 两项均错误。
答案: A2.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妻,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后来世子弟,皆不行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嚣张,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A.藩镇盘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遇到极大损坏C.伦理纲常有益于政权的稳固D.佛道兴隆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分析:“藩镇盘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没法全面表现资料信息,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B 项错误;依照资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妻,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后来世子弟,皆不行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嚣张,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重申伦理纲常有益于政权的稳固, C 项正确;资料未波及佛道兴隆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D 项错误。
答案: C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露》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因此教人为学之意,难道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而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资料表示 ()A.教育的功能是令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重申教育的目的是完美道德D.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3.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4.“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C.皇族 D.农民6.与前代相比,宋代藏书家的人数大增,藏书数量最多者超过十万卷。
与之相关的因素是( )A.小说在社会上流行B.造纸术的发明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印刷术的进步7.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
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
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8.有一种思想,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准则,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课后习题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了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C项正确。
2.(河北邢台高二期中)两宋时期,山水画日益发展成熟,大批文士及山水画家对宇宙自然生命奥秘产生了兴趣,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
这一现象( )A.反映了佛道思想的相互融合B.受到心学的深刻影响C.受到主流思想体系变化的影响D.表明山水画成为主流,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明理,材料中“通过自然界的山川木石体现‘心’‘情’‘诚’‘意’‘顿悟’等时代精神和审美认识”反映的是理学对山水画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佛道融合的特征,排除A项;心学强调内心反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山水画成为主流,排除D项。
3.下列宋朝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柳永B.苏轼C.李清照D.秦观,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可知该词的风格豪迈奔放,属于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故B项正确。
4.《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C.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D.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朝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书、行书、草书等,风格各异,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故A项错误;四个书法家并不代表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故C项错误;书法艺术追求的并不都是得意忘形的状态,故D项错误。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
这一现象( )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现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解析: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社会的开放,故选A项。
隋唐时期三教并存,B 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体现了中国开放的对外态度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A2.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析:材料“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故选A项。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宋朝之前,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此时儒学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D项错误。
答案:A3.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
这一状况(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B.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析:据题干材料“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可知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成,故选B项。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能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A项错误;隋唐两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始终没有丧失,C项错误;隋唐两宋时期,思想界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答案:B4.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
古时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了做人的根本。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魏晋南北朝阶段.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拢在一起, 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咨询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
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浮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2、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乾坤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妨碍深远。
从中能够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B.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D.注重研究社会现实,强调人的社会责任3、程颢、程颐兄弟以为,别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妨碍至深D.二程完全改造了传统儒学4、朱熹以为穷理离别开格物,他要格的物要紧是天理、人伦、圣言等。
朱熹的着眼点是()A.注重实学、经世致用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经过教育宣扬“三纲五常”D.加强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5、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
北宋苏轼笔下尚有“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降手心茫然。
”的描述,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足”“贞洁牌坊”等现象却比比皆是了。
造成宋代女性地位这样变化的要紧缘故是(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传统宗法观念的发酵C.小农生产的客观需要D.都市商业进展的妨碍6、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
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
宋词的繁荣( )A.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B.导致诗歌走向了衰降C.是时人素养提高的反映D.迎合了市民日子需要7、元朝杂剧的浮现( )A.标志着适合百姓欣赏的戏曲浮现B.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成为我国古老戏曲的源头之一D.在中国艺术宝库中占有最重要的历史地位8、有学者以为:“宋元往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进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往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分层作业)解析版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宋之后,忠臣、烈士增多,并对忠义者盛赞,对变节者唾弃。
唐代忠臣颜真卿死于叛军之手,其书法在宋代开始受到推崇;五代“贰臣”冯道遭到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贬斥。
这一现象()A.说明了佛教的地位受到冲击B.重建了儒家学说的信仰体系C.反映出理学思想的深刻影响D.体现出先秦儒家的经世思想2.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3.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
……自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
宋统治者的做法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D.确立了传统儒学主流地位4.宋明理学中贯穿着某种“终极关怀”,某种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完善自身,达到超越的理想境界的意向。
理学重视人的修养,主张将格物所得到的物理,诠解为道德性的天理,知识与道德同一、善与美合一。
这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人的终极关怀的实现,提供了一条世俗的、美学的道路。
据此可知,宋明理学()A.具有一定的理性与人文价值B.倡导民众抒发个人内在感情C.注重提升个人修养D.强调积累更多知识5.《东坡志林》记述:“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这作为例证可以说明当时A.官方哲学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B.正统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C.三国故事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D.小说成为传播市民文化的载体6.北宋的张载提出了“民胞与物”的伦理观,认为每个人都当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人人都应该对他人、对社会、对万物尽一份职责和道德义务。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学考达标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儒学的复兴1.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
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
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2.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这表明程朱理学( )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融合佛教道教理论C.开始关注百姓生活 D.适应世俗化的需要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当时被看作是道教化的人物,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一派又被后人视为禅学;程颐说其兄程颖的学术是“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这一现象表明(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得以确立B.民众对儒学的认同感增强C.儒学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理论D.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知识点二文学艺术4.宋元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
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形,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小说。
这主要说明当时( )A.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B.文学呈现世俗化趋势C.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工商业市民阶层兴起5.宋词为我们描绘了喧嚣热闹的宋朝市井生活画面,展现了江南经济发达的局面,表现了江南生活的繁荣生机,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如吴中健儿驾舞龙舟竞技、姑娘们打秋千、妇女拾翠的场景均出现在宋词中。
这说明,宋词( )A.刻画文人形象 B.体现世俗乐趣C.反映秀美景趣 D.描写都市生活知识点三科技6.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C.指南针由印度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创造了条件D.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武器有运载火箭等7.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推广。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过关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五代之"词",其主旨多"嘲风弄月,怀土伤离",内容简短却又充满忧思;至宋代,"词"之主旨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思,语言不再追求绮丽辞藻,它"上之可寻圣贤之名理,大之可发忠爱之热忱"。
"词"的这一演变主要源于两宋A.理学成为了正统B.积贫积弱的压力C.商品经济的繁荣D.儒家思想的复兴2.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下列思想所包含的哲学观点与朱熹的哲学观点一致的是A.“天地合气,万物自生”B.“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C.“万物与我为一”D.“我思故我在”3.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的经典。
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
造成这一变化的技术因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文化教育的兴盛C.重文轻武的政策D.活字印刷的出现4.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出现了沈括和郭守敬两位大科学家”等,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宋元思想文化高度繁荣B.戏曲的发展达到顶峰C.天文学据世界领先地位D.宋朝科技水平高5.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南宋()A.社会动荡人心败坏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D.儒家伦理的普及化6.将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这描述的是A.作品丰富、千古吟咏的唐诗B.情节传奇、风靡全国的昆曲C.句式灵活、意境优美的宋词D.文学艺术、舞台艺术高超的元杂剧7.有宋代学者指出:“夫儒释者,言异而理异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
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含解析)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1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此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2.(此题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既喜其义理之高明详尽,而又忧其用夷变夏也。
乃求得两全之法,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尔还其椟。
”陈寅恪这段话认为宋儒()A.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儒学B.为创新佛学而重新阐释儒学C.名为阐明古学实是吸收异教D.出于爱国心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3.(此题考察学生学生阅读能力)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歙县志人物志》记载的歙县各朝代受旌表的“节烈女”的数量变化情况。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出()A.明清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B.理学对妇女的影响不断加深C.宋代以后社会风气每况愈下D.元代后妇女的思想日益开放4.(此题考察学生重点掌握)宋代理学家们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辩彰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各自集合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总合古今学说,集成学术成就,再造民族精神,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宋代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的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5.(此题考察学生重点掌握)欧阳修、苏询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
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6.(此题考察学生学生阅读能力)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训练(含解析)部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共5题,每小题1分,共5分)1.程颢、程颐、朱熹都认为“仁”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 ×)提示:程朱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2.程朱理学认为得到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3.元散曲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 ×)提示: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
4.宋朝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 √)5.沈括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 ×)提示:《授时历》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定的。
二、选择题(共7题,每小题2分,共14分)·题组一儒学的复兴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解析】选B。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
2.宋朝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隆礼至法,则国有常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解析】选C。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体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正确;A强调的是礼法并治,排除;B体现的是仁爱思想,排除;D体现的是兼爱思想,排除。
·题组二文学艺术3.(金榜原创题)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
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B.辛弃疾【解析】选D。
“婉约细腻”指的是宋词中的婉约派,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描写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故选D。
课时作业5: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2.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
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D.格物致知3.宋元话本中人物形象所涵盖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很大变化,包括了各种工匠、店铺伙计、商人、作坊主、婢妾、吏卒、僧侣、媒婆、盗贼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市民形象。
不再仅仅是那些百姓遥不可及的才子佳人、将相游侠,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C.社会教育的普及D.文学平民化的发展趋向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5.“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A.《韩非子》B.《墨子》C.《梦溪笔谈》D.《天工开物》6.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
这表明宋代()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7.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作业部编版必修中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C2.词发展至宋朝开始走向辉煌,成为宋朝文学的标志,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典型代表,下列与其风格类似的人物是( )A.苏轼B.辛弃疾C.柳永D.关汉卿解析:柳永属于婉约派,与题干中李清照的词的风格类似,故C项正确。
答案:C3.《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股全民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潮。
下图是该节目提到的古典诗词,它属于(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解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故D项正确。
答案:D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推动武器变革的主要是( )A.活字印刷B.指南针C.造纸术D.火药解析:在四大发明中,只有火药和武器变革相关,而且北宋时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因此D项正确。
答案:D5.在文字的演化过程中,先后创制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B.党项C.女真D.蒙古解析:契丹族建立了辽朝。
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答案:A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
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
材料三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答案:(1)材料二为考古资料,材料三为文献记载,均能从一个方面印证沈括记载的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真实性。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时作业-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时作业2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使用日期:___________一、单选题(考察学生基础知识)1.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学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创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儒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A.吸收佛、道的思想主B.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C.否定汉代以来的儒D.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考察学生难点)2.“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
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说明唐宋时期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考察学生重点知识)3.明代方孝南认为,朱熹学问的根底在“博文以致其志,主敬以笃其行,而审于义理之辨”。
因此,他特别主张治学应通过洒扫应对、处世接物等“小学”功夫,以养其心志。
方孝南意在倡导A.存理灭欲的人生观B.唯物主义的哲学观C.格物致知的认识论D.心即是理的世界观(考察学生理解能力)4.南宋理学家朱熹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
礼服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衣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由此可见朱子深衣A.凸显了南宋的时代风尚变化B.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D.反映了当时小农经济的意识(考察学生重点知识)5.朱熹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
“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
课时作业8: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选择题1.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
”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2.朱熹指出:“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朱熹说的“理”是指( )A.为人处世的道理B.儒家伦理道德规范C.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D.上天的旨意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主张“存天理,灭人欲”4.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5.郭沫若先生为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B.李清照C.辛弃疾D.陆游6.“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C.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D.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7.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B.市民C.皇族D.农民8.下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 )A.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B.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C.更加强调写实D.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9.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课时作业1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天者理也”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答案 B解析“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以法治国”是韩非的主张,“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程颐的主要思想是“天理”,即“天者理也”,故选B项。
2.宋代理学家认为,宇宙论与伦理学的沟通,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对个体具有一种主宰、统帅、命令、决定、先验的作用。
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A.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B.具有唯物主义哲学倾向C.利用天理来约束统治者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使得人世的伦常道德成为一种理性本体”等信息来看,宋代理学家把天理与伦理直接联系起来,故选A项;宋代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B项;宋代理学家利用天理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从而巩固统治,不是用来约束统治者,排除C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D项。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这些名句让人百读不厌,传唱民间。
能“传唱民间”主要是因为他的词()A.对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有帮助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C.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适应D.寄托了各个阶层的爱国情怀答案 C解析柳永的词让人百读不厌,传唱民间,主要是因为他的词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故选C项,排除B项;宋朝科举考试中没有词,排除A项;柳永的词主要反映市井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情感,排除D项。
4.元杂剧的作者中,有高级官僚、平民、江湖游医和商人,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主要反映出元杂剧()A.演出角色的多样性B.剧本创作的多元性C.演出服务的上层性D.戏剧内容的娱乐性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杂剧的作者身份和社会地位多样,这反映出剧本创作的多元性,故选B项。
5.下图是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对应学生用书P053子目一儒学的复兴1.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思想()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答案 A2.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本原C.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D.封建伦理道德的总称答案 C3.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建立理学体系。
其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答案 D4.朱熹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主张是()A.理是万物的本源B.存天理,灭人欲C.格物致知D.致良知答案 B5.理学带有________倾向。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答案 B子目二文学艺术6.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宋代文学特色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答案 D7.宋词词风多样,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
其中“豪放雄壮”的代表人物是()A.柳永B.李清照C.苏轼D.关汉卿答案 C8.(2015·四川高考)“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诗的句式齐整,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排除②;①③④都是词的特点。
故C项正确。
9.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
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A.南北朝B.唐朝C.北宋D.元朝答案 D10.下图所示为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的杂剧陶俑。
下列对杂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②它是元曲的组成部分之一③关汉卿是其杰出的作家代表④它兴起于清朝中后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11.宋人陆游曾以诗记述“说话”艺术的景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在“说话”艺术基础上形成的文学形式是()A.词B.话本C.散曲D.杂剧答案 B子目三科技12.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B.华佗制成“麻沸散”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答案 C13.如图为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
这一实物可用于研究()A.造纸术的改进B.印刷术的进步C.方向测定技术D.天文仪器的发展答案 C14.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科学家,他不仅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还编定了()A.《齐民要术》B.《千金方》C.《梦溪笔谈》D.《授时历》答案 D15.元朝有一部农书,它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这部农书是()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授时历》D.《农书》答案 D子目四少数民族文字16.1990年,贺兰山脚下发现了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
对此理解较有可能的有()①西夏拥有自己的文字②西夏地区民众信仰佛教③该典籍是活字印刷品④该典籍大约印制于唐朝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 C17.《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之历程的历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现存最早的历史文学长卷。
最早的《蒙古秘史》版本所用文字是()A.契丹大字B.契丹小字C.畏兀体蒙古文D.八思巴字答案 C18.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
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A.契丹文字B.女真文字C.西夏文字D.八思巴字答案 D一、选择题1.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 C解析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可知,强调主体意识,C项正确。
根据材料“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可知,宋儒并非否定传统经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宋儒探求圣人“本意”和经典“本义”,可见并非批判周孔之道,排除D项。
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答案 B解析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故选B项。
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排除。
3.“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A.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B.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C.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D.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政府以儒家经典为科举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作为答题标准,其目的在于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A项正确。
元政府用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确保蒙古贵族利益,在材料里没有体现,B项错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是元朝政府推行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C项错误;元代并没有出现“西学东渐”,D项错误。
4.(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治环境的清明C.科学技术的进步D.程朱理学的产生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艺术的世俗化、通俗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环境的清明”与宋代艺术世俗化的出现无关,排除B项;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宋代艺术世俗化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程朱理学不是宋朝艺术世俗化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5.(2018·江苏高考)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答案 A解析材料中“多发天然”表明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表明受欢迎,故A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寄情山水,故B项错误;句式整齐,语言精炼属于诗的特点,不是元曲,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元曲包罗万象,故D项错误。
6.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以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落笔凝重,收笔沉稳有力,疏密、精粗均可游刃有余地展开,设色淡雅自然。
描画货担上的物品几乎达到与实物纹丝不差的程度,人物衣纹体现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
该作品表明()A.绘画手法受到理学的影响B.风俗画是当时的亮点C.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D.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的特色是白描手法作细腻精致的描绘,设色淡雅自然,突出下层百姓衣着粗布的质感,这主要和理学强调的“格物致知”的说法有关,A项正确。
仅从《货郎图》是无法推出风俗画是当时亮点,当时宫廷画也十分兴盛,排除B项;材料与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仅从《货郎图》无法推出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结论,排除D 项。
7.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命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
这反映了西夏文字()A.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B.早于汉字创立C.加强了西夏的统治D.成为与汉族沟通的重要工具答案 A解析根据“西夏文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正”可知,西夏文字的创制深受汉族文字的影响,故A正确。
汉字在西夏文字创制之前就存在,故B项错误;C、D两项材料均未反映,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8.宋元时期,科技获得重大进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郭守敬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
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优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答案(1)步骤:制造活字—排字—印刷。
优点: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2)成就:领导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订《授时历》;领导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
意义: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编订精确的历法;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