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复相反应动力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际吸收过程服从费克(Fick)定
律,即 J A

DAB
dcA dz
,平衡吸收量
与吸收剂体积成正比,而与相际界
面面积a关系不大,但吸收速率通
常随a增大而增大。
图7-2 吸收传质过程示意图 A:代表在相间传递的物质:吸收质; B:气相中惰性组份; S:液相组份:吸收剂
9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二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吸附式:
A ka A kd
式中: 指空的吸附中心。
吸附速率: ra ka pA f (A ) ka pAV ka pA (1A )
脱附速率: rd kd f ' ( ) kdA
吸附等温式:指一定温度下,达到吸附平衡时,被吸附物质的吸附量
(或覆盖率)与该物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压力或浓度的函数关系。
2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二、复相反应的类型
复相反应的类型与相界面的类型密切相关,常见的有:
1. 固体表面上的气相反应(以固体作为催化剂的气固催化反应); 2. 固体表面上的液相反应(以固体作为催化剂的液固催化反应); 3. 固体与气体之间的反应(气固非催化反应); 4. 固体自身的分解反应(固体分解反应); 5. 固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固液非催化反应);
态的中间络合物,如 A+ A
(4)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如A )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反应,生成被固体表面
所吸附的产物分子,如 A B
5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5)反应产物在固体表面上脱附,
如 B B+
(6)脱附了的产物分子从固体内表面向外
表面扩散;
(7)反应产物分子从固体外表面向流体主
通式:
rI kaI pIV kdII
吸附等温式:
I
bI pI 1 bI
pI
若某组份吸附时发生解离,则需将该组份的 bI pI 项改为 m bI pI 。
23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d.存在2种或2种以上吸附中心
如同一催化剂载体上附载多种活性组份,或同一活性组份附
第二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3. 吸附热(都是放热过程) 物理吸附:与气体吸附质的冷凝潜热相当,约8~20kJ/mol; 化学吸附:与化学反应热相当,比物理吸附的吸附热高1~2
个数量级。 4. 吸附速率 物理吸附:一般不需要活化能,其吸附平衡可瞬间达到; 化学吸附: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吸附速率比物理吸附慢。
7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③ 固体表面的分子与聚集到固体表面的反应物首先形成一种不 稳定的中间络合物,然后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反应得到反应 产物,相当于化学吸附作用;
④ 反应物在固体表面形成一种所谓“表面自由基”,然后按链 式反应机理进行。
无论采用何种解释,共同点在于对表面反应的关键步骤的确定
e Ea ( ) / RT
f
( )
式中:亦称为凝聚系数,代表具有Ea能量的吸附质分子碰撞在空白吸附
中心上而被吸附中心吸附的分子的概率;通常,由于固体表面的不均匀性
及被吸附的吸附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Ea、均为的函数。
15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3. 脱附速率rd基本方程
(1)rd与已经吸附了吸附质分子的吸附中心占总吸附中心的 分数成正比,该分数为覆盖率的函数,可记为 f '( ) :
rd f '( )
(2)被吸附分子只有获得能量Ed(脱附活化能)才能发生脱
附:
r e Ed ( )/ RT d
引入比例系数kd’(可认为与无关),rd可写成:
rd
kd'
12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一、吸附和脱附速率的基本方程
1.基本概念 (1)吸附动力学:化学吸附、脱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覆盖率I:固体表面被吸附质组份(如I)覆盖的吸附
中心(活性位)数与总吸附中心数之比; 空位率V:尚未被吸附质分子覆盖的吸附中心数与总
吸附中心数之比。
图7-3 吸附传质过程示意图 A:代表在相间传递的物质:吸附质; B:气相(或液相)中惰性组份; C:固相组份:吸附剂
10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二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二、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1. 吸附作用力
物理吸附:被吸附的气体或液体分子(吸附质)与固体(吸附剂)表面之间 的相互作用力是范德华力;
p
(2 mkBT )1/ 2
f ( )eEa / RT
ka pf ( )
rd
kd'
f
( )e '
Ed ( ) / RT
kd
f
' ( )
18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2. f ( )、 f ' ( ) 与的函数关系
a.单组份吸附,且每个被吸附的分子仅占据一个活性中心
① 反应物分子借助于固体表面富集,固体表面依靠其表面分 子的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把周围邻近的分子拉到固体 表面上浓集,相当于物理吸附作用;
② 固体表面凭借其表面所存在的作用力(分子间力、化学键 力),使靠近固体表面的反应物分子发生变形,使反应物 分子反应能力发生改变,致使反应得以进行或加速,相当 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双重作用;
吸附式: 吸附速率:
A2 2
ka kd
2 A
ra ka pA f ( ) ka pAV2
脱附速率:
rd

kd
f
'
(
)

kd
2 A
吸附等温式:
A

1
bA pA bA pA
20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c. 多组份吸附:
如同时吸附A、B组份:
A组份吸附式: 吸附速率:
1.模型假设 ① 固体表面上吸附中心分布均匀,即表面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
② 每个吸附中心仅能吸附一个吸附质分子(即单分子层吸附);
③ 被吸附的吸附质分子间无作用力,分子的吸附、脱附过程互不 影响;
④ Ea、Ed与表面吸附的程度无关。 据此,可得如下Langmuir吸附、脱附速率方程:
ra
( )
化学吸附:化学吸附过程中,发生电子的转移和重排,可看作为吸附剂与吸 附质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吸附键,相互作用力为化学键力;
2. 选择性
物理吸附:选择性弱,多分子层吸附;
化学吸附:选择性强,单分子层吸附。
例如:氢可以在钨、镍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却不能在铝、铜表面上化学吸
附。
11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两者关系:V I 1
13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2. 吸附速率ra基本方程
(1)根据碰撞理论:吸附速率正比于单位时间内吸附质分 子与单位固体表面的碰撞次数:
ra p /(2 mkBT )1/ 2
(2)化学吸附一般需要活化能Ea,只有能量超过Ea的吸附质 分子与固体表面的碰撞才有可能发生吸附:
和分析是比较一致的,即表面反应均要经过固体表面对反应物
分子的吸附步骤。吸附和脱附过程,对于表面反应动力学的影
响是非常大的。
8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二节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一、吸附与吸收的区别
1.吸收
不同的相态物质接触时 ,一相的分 子(吸收质)不仅停留在相界面上, 还可渗入另一相(吸收剂)内部。
体扩散。 上述步骤中,(1)、(7)为外扩散过
程,(2)、(6)为内扩散过程,(3)、 (4)、(5)为在固体表面上的化学吸 附、化学反应、化学脱附过程,称为化 学动力学过程(本征动力学),若将扩 散过程计入,则称为宏观反应动力学。
6
图7-1 表面反应过程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2. 表面反应中,固体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3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6. 固体与固体之间的反应(固-固反应); 7. 液体与气体之间的反应(气液反应); 8. 气液固反应; 9. 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反应(液-液反应)。 上述反应中,以固体作催化剂的气-固、液-固催化反应, 通常是气相与液相反应物分子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 反应,亦称表面反应。
Ea、Ed与无关(理想表面):朗格缪尔速率方程及其吸附 模型;
Ea、Ed与呈线性关系(真实表面):耶洛维奇速率方程及 乔姆金吸附模型;
Ea、Ed与呈对数函数关系(真实表面):管孝男速率方程 及弗鲁德里希吸附模型。
17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二、朗格缪尔(Langmuir)速率方程及其吸附模型
ra rd ka pA (1A ) kdA
令 bA ka / kd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或吸附系数;Langmuir吸附等温式:
A

bA pA 1 bA pA
19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b. 单组份吸附,吸附时,吸附质分子发生解离,每个吸附质
占据2个以上吸附中心:
A kaA A kdA
raA kaA pAV
脱附速率:
rdA kdA A
净吸附速率: rA kaA pAV kdAA
21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源自文库
B组份吸附式: 吸附速率:
B kaB B kdB
raB kaB pBV
脱附速率:
rdB kdBB
raB kaB pBV 2 rdB kdBB
B V 2 1
B
bB pB 1 bB pB
24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3.吸附等温式
(1)吸附量 及以 表示的吸附等温式 因难以通过实验测定,常用吸附量 代替:
/
指饱和吸附量,
2.吸附
不同相态物质接触时,一相分子(吸附 质)只停留在相界面上,吸附量与相际 表面积关系密切,遵循朗格缪尔、乔姆 金或弗鲁德里希等吸附模型。
因气相很易进入液相内部,故气液接触 时,还常称为吸收;气相、液相分子不 易进入固相内部(不包括进入固体内表 面空隙),故气固、液固间传质过程通 常称为吸附。
ra eEa /RT
14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3)吸附质分子只有碰到尚未被覆盖的吸附中心上,才能发生吸附,与撞在 未被覆盖的吸附中心的概率成正比,该概率为覆盖率的函数,可表示
为 f ( ) :
ra f ( )
引入比例系数,ra可写成
ra
( )
p
(2 mkBT )1/ 2
化学反应动力学
LOGO
第七章 复相反应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复相反应的基本特征
相界面是复相反应发生与进行的主要场所,相界面的大小和 表面状态(表面各处活化状态、表面均匀性、相界面处的表 面现象,如有无新相生成、吸附与脱附现象、液体对固体表 面的润湿等)是影响复相反应的重要因素,增大相界面的面 积可促进复相反应的进行(将固体物质制作成粉状、丝状或 片状)。
载在多种载体上;以存在2种活性中心1、 2 ,分别吸附A、
B为例:
吸附通式:
A 1
kaA kdA
A1
B 2
kaB kdB
B2
吸附速率: 脱附速率:
raA kaA pAV1 rdA kdA A
A V1 1
吸附等温式: A

bA pA 1 bA pA
f
( )e '
Ed ( )/ RT
16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净吸附速率r:
r ra rd
( )
p
(2 mkBT )1/ 2
f
( )eEa ( ) / RT
kd'
f
( )e '
Ed ( ) / RT
利用上述式子计算ra、rd、r,主要取决于Ea()、 Ed()与的 函数关系,提出了三种模型:
4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三、表面反应的反应步骤
1.反应步骤 以反应 A(g、l) 催化剂(s) B(g、l) 为例
(1)反应物分子(如A)从流体主体(气相或液相) 图7-1 表面反应过程
向固体外表面扩散;
(2)反应组份从固体外表面向内表面扩散;
(3)扩散到固体表面的反应物分子被固体表面活性位()所吸附,形成吸附
净吸附速率: rB kaB pBV kdBB
吸附等温式:由
raA rdA
raB rdB
得:
A B V 1
A

bA pA 1 bA pA bB
pB
B

bB pB 1 bB pB bA pA
22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第三节 吸附过程动力学
对于同时吸附n个组份:
以 表示的吸附等温式(若仅吸附A组份,且不发生解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