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伏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作文专项突破:伏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指导
技巧指导
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伏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伏笔与铺垫的区别是什么呢?从表达作用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而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
简单点说,所谓伏笔,就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佛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牌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作者还顺便列举几例,如征发啊,打仗啊等等。
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佛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
作者暂不交代,我们读者也不知道,任情节向前发展。
待到上课时,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阿尔萨斯和洛林已被普鲁士士兵侵占,韩麦尔、小佛郎士他们就要沦为亡国奴时,小
佛郎士恍然大悟:为什么布告牌前会有那么多人!今天布告牌上什么消息,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运用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运用伏笔,前后呼应呢?
一、用物品设置伏笔。
莫泊桑的《项链》一文,以一串项链设置伏笔。
作者为了使情节更加震撼人心,着意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项链是赝品。
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给了种种的“暗示”: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珠宝店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也为项链是赝品这一结局留下余地。
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意外”的结尾更加“合乎情理”,这正是伏笔的作用。
透过项链,我们在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看到的除了虚荣,还有责任与担当;除了自卑,还有成长与蜕变。
这正是文学的无穷魅力。
二、用对话设置伏笔
《水浒传》中善于运用对话描写设置伏笔,情节跌宕起伏,让人读来欲罢不能,津津有味。
例如《智取生辰纲》一回,开头运用对话描写,写梁中书对杨志委以重任,杨志却几番推脱,为什么?杨志主张不能大张旗鼓地送,而是扮作客人和脚夫暗暗地送。
他又担心奶公谢都管路上“鳖拗”,向梁中书申请取得指挥权。
但就是这位领导身边的老奴才,在关键时
刻坏了杨志的事。
你看,在路上杨志不断用藤条责打军士时,老都管处处挑拨离间,激化矛盾。
要紧时,他大耍威风,自抬身价,贬低杨志(“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结果内部矛盾重重,以至于杨志一行人中了吴用的妙计。
最后,谢都管立即把罪责推得一干二净,众人心领神会,共同嫁祸杨志。
作品运用对话设置伏笔,不但让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三、用细节设置伏笔
郑振铎的《猫》运用细节设置伏笔,让人难忘。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从进入我家开始到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却始终有一个经典动作“蜷伏”。
当我们回顾它的一生时,这个形象便挥之不去。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的足下”,这蜷伏里有对人陪伴的渴求,有对人爱抚的希冀,然而什么也没有,于是它便愈加地忧郁,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几处蜷伏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忧郁、渴求安抚却无人问津的猫的形象。
这一切也为后来“我”的惩戒埋下了伏笔。
作者用终日的“蜷伏”和猫被责打时的一声“喵呜”,为我们勾勒出这第三只猫的形象,简单的描述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让我们更加感到了这只猫的无助、无奈和悲哀。
那么,我们在使用伏笔时,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1.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要有照应,前后不宜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总之,同学们,伏笔的妙处在于一个“伏”字,且要“伏”得不露痕迹,因此,伏笔最需要艺术技巧的铺垫。
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善于运用物品、对话和细节等,设置伏笔,就会使所写文章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获得更多人的喜爱与欣赏。
技巧应用与点评
当一只狮子来到大街上
“啊!”人们发出一阵惊呼,慌忙地逃窜着。
他们的样子像是西方话剧里一般,夸张又搞笑。
几个六七岁的孩子却很异常,他们跑了几步就停下来了。
大街两旁的精品店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都透过玻璃向外张望着。
(赏析:开头先声夺人,描写人们的惊慌的情状,可是几个却很“异常”。
从“惊呼”“逃窜”等表现人们的惊慌失措,孩子们“跑了几步就停下来了”,形成对比。
最后一句,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
我感到很奇怪,心想:这些人大白天都疯了吗?搞得跟会吃人的猛兽来到大街上似的。
我扭过头来,嘴巴还不忘舔舔手上的冰棍。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通过描写“我”的心理,呼应上文。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加深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啊!”这回是我在惊呼,心里想的变成了真实事件——一只狮子来到大街上!我全身上下的毛孔一瞬间张开了,后背有些阴凉,短袖已经湿透。
我想倒退几步,但整个人都被“钉”在路上,动弹不得。
手上的冰棍化成了水,在地上形成一个小圆水印。
那头狮子走到喷泉旁边,用舌头舔起池中的水,发出“滋溜滋溜”的声响。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点明题目,与上文形成对比,极富戏剧性。
从毛孔“一瞬间张开”、后背“有些阴凉”、整个人都被“钉”在路上等细节描写,表现“我”的紧张和惊慌。
最后一句,对于狮子的描写,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富有画面感。
)
它仅是一只幼狮,我推断,因为它体型较小,约莫一个成人大小的样子,还没有显露出雄狮所应有的本性——那种凶狠、残暴、吃肉的本性。
四脚着地的它,和那几个小孩差不多高。
随即,我又倒抽了一口凉气,那几个小孩正在靠近。
我害怕并担心着,担心那幼狮会猛地显露出本性,伤害那几个小孩,甚至吞噬他们。
可怯懦的我又不敢上前。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先描写幼狮,从“体型较小”可以看出,它还不够“凶狠”、“残暴”。
接着写“几个小孩正在靠近”,再次激起波澜,让人紧张起来。
)
呵!没想到,那幼狮自己倒乖乖地坐下了,头偏向一边,俏皮又可爱。
一个小孩走上前,伸出那稚嫩的小手,去抚摸它毛绒绒的小脑袋。
它很乖,头伸向前,眼睛眯成一条线。
其他几个孩子也走向前,一起与它玩耍,更有胆大的,想去亲吻它呢!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狮子竟然坐下,孩子们去亲近它。
从一个小孩“伸出那稚嫩的小手,去抚摸它毛绒绒的小脑袋”,狮子“头伸向前,眼睛眯成一条线”等,写出孩子与狮子和谐相处,富有情趣,意味深长。
)“咕——”幼狮仿佛饿了,趴在地上。
孩子们见势,纷纷取下背包,拿出自己的零食与幼狮共享。
这幼狮也倒好玩,专挑火腿肠吃,饼干也吃,但大多数的只是靠近嗅一嗅,摇摇脑袋,再舔舔嘴唇,还想吃肉肠。
有贴心的孩子,用塑料碗盛来水放在它面前。
“怎么这么和谐?”我低声细语道。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孩子们与狮子分享零食,想象丰富,描写生动。
如狮子“只是靠近嗅一嗅,摇摇脑袋,再舔舔嘴唇”,表现它的可爱。
最后一句,为下文的突转埋下伏笔。
)
可总有讨厌的家伙来打破这美好,“滴嘟——滴嘟——”几辆特警车发出刺耳的声音,还有一辆载有大铁笼的车疾驰而来。
一大波特警下来,强行带走小孩,无视他们的哭闹。
其余则围住幼狮,枪口对准它。
它看着我,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慌张,我想帮他,可又无可奈何。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写警车呼啸而来,特警带走小孩,其他的人用枪对准幼狮。
幼狮“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慌张”与“我”的无可奈何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
)
“砰——”这声音终究还是响了,我闭上眼,听见它在咆哮,在嘶吼,没几秒就停下了。
它,是那么的无助可怜。
我呆呆地站着,看着它被装上车,目送它离开,又只能压制住心中那愤怒的吼叫和无尽的悲哀。
(赏析:这一节,小作者描写幼狮被击中,被装上车。
从“我”目送它离开的过程,从它“只能压制住心中那愤怒的吼叫和无尽的悲哀”,表达对于它的怜悯与同情。
)
望着警车远去的影子,看着路边扬起的灰尘,我不禁陷入沉思:人与动物,难道就不能友好相处吗?
(赏析:结尾一节,通过“我”的所见所感,点明主旨,呼应开头。
)
总评:
小作者发挥想象,精心构思,他设想一只狮子来到大街上,人们的惊慌失措,而小孩子却细心呵护,最后狮子却被特警打伤带走,表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
小作者妙用伏笔,引人入胜。
开头,小作者先声夺人,描写了人们面对狮子到来的惊慌,“夸张又搞笑”;小孩子却“异常”平静,在对比中,隐含对于人类的调侃与讽刺,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小作者先写“我”的慌张,与小孩们的冷静形成对照。
接着,写幼狮子竟然坐下,小孩子们亲近它,并且给它喂食。
温馨的画面,让人回味。
最后,小作者写特警来了,带走小孩,击伤狮子。
在记叙与描写中,表达对于孩子的肯定和对于狮子的同情。
结尾,在反问中,表达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真诚愿望,让人遐思。
呼应开头,深化主题。
教师下水作文
童年的美好时光
我的童年的美好时光,她既充满惊险刺激,又充满趣味温情,让我至今回味不已。
那大约是在我两岁的时候。
一天上午,我正趴在外婆的堂屋桌子底下玩耍。
忽然我发现,柜子下面有一双胶鞋,黑乎乎的。
这是谁的?我好奇了,让我来穿一穿。
我把脚往里一伸,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狠狠咬了我的脚趾头一下。
“啊!”我痛得大哭起来。
叫声惊动了我的外婆,她赶紧过来看。
不一会儿,父母也从外面冲进来。
这时,只见一条粗粗的蜈蚣从胶鞋里爬出来,想逃走。
“这该死的东西!”爸爸眼疾手快,一脚踩扁了蜈蚣。
他把蜈蚣的肠子取出来,轻轻地涂在我的肿起的脚趾上。
“给孩子消消毒,没事。
”爸爸对已经吓得脸煞白的妈妈说。
妈妈松了口气,见我还在哭,连忙抱起我,说:“宝贝儿乖,不哭,我带你去街上玩!”
妈妈抱着我,哄着我,大约走了十多里路,来到大街上。
她到商店里买来一袋脆饼,给我吃。
我嚼着香喷喷的脆饼,渐渐地忘记了脚趾的疼痛。
她抱着我,一直抱着我走回家。
我现在想来,妈妈抱着我,走了那么远,手臂一定很酸痛。
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吃再多的苦也不觉得累。
我当时只顾自己吃,怎么就没有跟妈分享呢?唉!如今妈妈已经去世24年了,我至今还记得她温暖的怀抱,还记得那天她买给我的最香甜的脆饼的滋味。
我的童年生活,除了惊险和温馨,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乐趣。
钓鲫鱼、滚铁环、抛石球、射飞箭、捕鸣蝉——,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这些绝大多数是爸爸教给我的,我最感兴趣的是捕蝉。
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一丝风也没有。
蝉躲在树叶里长吟,勾起我的兴致。
可是,大树有三米多高,蝉总是喜欢粘在最高处,怎么才能捉到它呢?爸说:“有办法,用工具!”“用什么?”我好奇地问。
“用竹子做套子套!”爸爸当过兵,做工具是一流的。
他找来一根三米多长的竹子,拿来一只铁箍和塑料袋。
爸爸在旁边教,让我动手做。
他教得很仔细,我学得也挺认真。
我把塑料袋套在铁箍上,爸拿来针线,教我把塑料袋口子缝在铁箍边缘,再把铁箍的头子插在竹子头上,工具终于做成了!
爸爸和我、弟弟来到大树底下,我拿着竹子。
“如何套蝉?就看你的了。
”爸爸轻轻说着,脸上洋溢着神秘的微笑。
我瞅准蝉的位置,“呼”一下把套子伸过去。
蝉好像知道不妙,“吱”一声就飞走了。
“唉!”我和弟弟长叹一声。
“别泄气,耐心点,动作要慢,要稳定!再来!”爸爸对我说着,眼神里充满着鼓励和期待。
我们又来到一棵大树下,一只蝉在树顶上叫得正欢。
我抬起头,热辣辣的阳光透过树叶,照着我的脸。
这一回可不放过你!我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我把竹竿轻轻地伸上去,慢慢地靠近蝉。
由于紧张,竹竿在微微抖动。
爸爸看了我一眼,不做声。
“要稳定!”我知道他的意思。
手紧紧地抓
着竹竿,手心里沁出了汗。
我稳稳地将套子靠近蝉,轻轻掩上去。
“吱——”蝉振翅一飞,“呜——”正好撞在塑料袋里。
“耶!”弟弟快乐地叫起来。
“别忙!”当过兵的爸话中露出严谨和威严。
“不能高兴得太早,袋口要向下,别让蝉溜了。
”我照着他的话做,蝉在塑料袋里直向上飞,但飞不出去。
果然!我轻轻地捉住蝉,它的翅膀薄薄的,身体颜色是黑黑的,透出金属的光泽,好美啊!我把它装在玻璃瓶里,心里那叫一个美呀!过不多久,我们已经捕到五六只蝉了。
回家时,我有一种将军凯旋般的威风和快乐。
唉,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那充满温情快乐的童年时光呢?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过渡自然;②运用伏笔,前后呼应,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工整、规范、美观。
提示:使用伏笔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