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3-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年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原因 ——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加快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 政策 ——引导 引导 形式 ——集体化,农业合作化 集体化, 集体化 手工业合作社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合作社 、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赎买方式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 公有制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复习
过渡时期 社义改造 建设成就 一届人大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第一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北京) 年 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为什么?)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 为什么?) 3、选举国家领导人 、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意义: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建立基本。 我国建立基本。 注意问题: 注意问题: • 如何 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式? 看待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和形式?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何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何关系? •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哪些问题? • 如何看待今天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如何看待今天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高一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学习主题
第1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
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改 社会主义改 结果及其历 造的内容 造的途径 史意义
存在的问 题
对农业的改 造
对手工业的 改造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改 造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政治: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地主阶 级和资产阶级消亡。 法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经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 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
1956年底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学习主题
第1 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 1、必要性: 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 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政策(特点):和平赎买(伟大创举) 3、过程: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统购包销 加工订货)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
第二学习主题
建立国营经济
胜利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
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度 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 容又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 化”和“三改”分别指的是什么?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 1、过渡时期 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一化三改)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3、形式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农业互助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跟踪训练
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 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 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 迫的问题是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6)Biblioteka 一分配。(农业生产合作社)
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在承认资
本家私人所有制的条件下,从流通
对领手域工内业进行的利社用会和主限制义。改(造2)(高形级式)
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单个企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和平赎买
业到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政策)
合作探究
7%
19%
1% 1%
3%1% 8%
01
1946—1956 过渡时期
02 1956—1966 十年探索时期
03 1966—1976 文革时期
04 1976—1978 两年徘徊
05 1978—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
本课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01
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基
0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1957)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1956)
取得一五计划成就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选派优秀干部到 科工战线上去,培养成为领导骨干
2、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改造。(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
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步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经建国初期 三大运动政权得到巩固 2、1949年至1952年我国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国民经济得到回复和发展。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通过了 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195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三、三大改造
阅读提纲
1. 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 2. 三大改造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3. 三大改造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 4.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2、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 3、内容:
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它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 1.开始实行“一五”计划(1953年) •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一五计划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是 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 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 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 2.“一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这个过程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历程,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的落地实现。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味着中国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深刻变革,实现了生产关系的社会化,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实现了民主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开创了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
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全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里程碑,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奠
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概念和背景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指通过革命或改革,将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归属于社会,并建立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2.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革。

3.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过程和影响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包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意义和未来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和探索,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文(篇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国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改革。

中国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包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案概述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制度形态的诞生。

本教案将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展开,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意义和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2.掌握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3.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的一种社会政治制度。

它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现人民利益最大化,保障个人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1.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实现国家和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下,以计划经济为主,并适当发展市场经济,旨在保障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全民共同富裕。

3.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代表,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国家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2.高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3.中期调整,加强计划经济的调控作用,并适当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4.改革开放后,适当扩大私营经济,鼓励和支持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从历史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平正义的机会,消除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使每个人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份子。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1.讲授法: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义、基本特点、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更直观的理解;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发展进程和未来前景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3.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实践,例如拟定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方案、理性选举领导人等。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和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间是1956年。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扩展资料: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

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三大改造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版
光不会因你而停留,你却会随着光阴而老去。
有些事情注定会发生,有的结局早已就预见,那么就改变你可以改变的,适应你必须去适应的。面对幸与不幸,换一个角度,改变一种思维,也许心空就不再布满阴霾,头上就 是一片蔚蓝的天。一生能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很多事情,很多人已经渐渐模糊。而能随着岁月积淀下来,在心中无法忘却的,一定是触动心灵,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 伤痛是欢愉。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错过了清早的晨曦,正午的骄阳,夕阳的绚烂,暮色中的朦胧。经历过很多世态炎凉之后,你终于能懂得:谁会在乎你?你又何 必要别人去在乎?生于斯世,赤条条的来,也将身无长物的离开,你在世上得到的,失去的,最终都会化作尘埃。原本就不曾带来什么,所以也谈不到失去什么,因此,对自己 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应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小小的不如意或是飞来横祸就能坦然接受,知道人有旦夕祸福,这和命运没什么关系;有一颗平常心,面对台下的 鲜花掌声和头上的光环,身上的浮名都能清醒看待。花不常开,人不常在。再热闹华美的舞台也有谢幕的时候;再奢华的宴席,悠扬的乐曲,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春去秋来, 我们无法让季节停留;同样如同季节一样无法挽留的还有我们匆匆的人生。谁会在乎你?生养我们的父母。纵使我们有千般不是,纵使我们变成了穷光蛋,唯有父母会依然在乎! 为你愁,为你笑,为你牵挂,为你满足。这风云变幻的世界,除了父母,不敢在断言还会有谁会永远的在乎你!看惯太多海誓山盟的感情最后星流云散;看过太多翻云覆雨的友 情灰飞烟灭。你春风得意时前呼后拥的都来锦上添花;你落寞孤寂时,曾见几人焦急赶来为你雪中送炭。其实,谁会在乎你?除了父母,只有你自己。父母待你再好,总要有离 开的时日;再恩爱夫妻,有时也会劳燕分飞,孩子之于你,就如同你和父母;管鲍贫交,俞伯牙和钟子期,这样的肝胆相照,从古至今有几人?不是把世界想的太悲观,世事白 云苍狗,要在纷纷扰扰的生活中,懂得爱惜自己。不羡慕如昙花一现的的流星,虽然灿烂,却是惊鸿一瞥;宁愿做一颗小小的暗淡的星子,即使不能同日月争辉,也有自己无可 取代的位置其实,也不该让每个人都来在乎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单行道,世上绝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大家生活得都不容易,都有自己方向。相识就是缘分吧,�

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纬纵横学史1.时空坐标2.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政治: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一五”计划)。

核心考点突破核心考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知识点1: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1953年到1957年底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制定宪法制定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影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知识点2: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概况(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伟业。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意味着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掌控。

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特点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源社会主义制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变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1.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管理的,劳动人民通过国家来实现对生产资料的掌控。

2. 高度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计划和调控,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统一调配资源,提高社会总体效益。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 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下,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共同占据主导地位。

全民所有制代表着国家财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权益。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国家的探索和实践。

苏联、东欧国家、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这些国家在建设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1.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国家获得了成功实践。

这些国家通过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式版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正式版
选集》下卷
讨论: 讨论:
毛泽东也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制造椅子、 毛泽东也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制造椅子、 茶碗茶壶…… 但是,一辆汽车、坦克、拖拉机都 但是,一辆汽车、坦克、 茶碗茶壶 不能制造。 不能制造。
从材料看,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 你认 从材料看 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你认 在工业发展中出现了哪两种模式 为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 为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 为什么
对工商业改造完成后,一位曾被称为“ 对工商业改造完成后 一位曾被称为“纺织大 一位曾被称为 的资本家说:我是一个资本家 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 王”的资本家说 我是一个资本家 但是我首 先是一个中国人…….(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先是一个中国人 我 失去的是我个人的 一些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 繁荣 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 一些所得 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 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 要原因是什么? (1)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2)巩固国防的需要 )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 (4)对其它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 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只有经过一个 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长时期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 长时期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 发展的条件。 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 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 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 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 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的.

1956 年,第一 种国产喷 气式歼击 机试制成 功。
1957年10 月25日,武汉 长江大桥建成 通车。通车典 礼上,数百辆 汽车驶过公路 桥面。
二、“三大改造”高速进 行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与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途径(道路)有 什么不同?
2、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哪年? 有什么历史意义?
报名参加合作社。
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2.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行改革开放
第四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 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社会主义改造
1953 — 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6年底 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 手工业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资本主义工商业
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有步骤地促进 农业 、
手工业 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 社会主义 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成就
1956年7月, 第一汽车厂 生产的第一 批解放牌汽 车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进入社会主业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天津盛锡福帽厂实行公私合营
天津市 青年资 本家宣 誓积极 接受社 会主义 改造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 向毛泽东送喜报。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 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 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改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一、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一)、社会主义的特征:1、经济1)、生产力水平较高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3)、人民普遍富裕2、政治民主法制健全3、文化: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人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4、社会:1)、人口得到有效发展2)、社会保障健全3)、|就业充分4)、资环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5)、幸福指数高所以社会主义是一个比资本主义更好的制度。

(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条件1、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2、过渡时期(1949—1956)1、新民主主义时期1)、经济参77页的经济纲领前两句话。

其目的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条件2)、政治A、推翻三座大山B、消灭剥削和压迫C、建立了国体和政体3)、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过渡时期(1949—1956)(1)、经济:建立了公有制(2)、政治: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建立了国体和政体。

(3)、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加之新民主主义时期及过渡时期均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故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一)、国内1、经济:建立了公有制,使人民成为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政治:推翻了三座大山,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建立了国体和政体,使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3、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并参考教材第108页第四段。

(二)、国际:参考教材第110页第二段。

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历程(一)、过渡时期(1949—1956)(二)、大跃进(1958—1960)(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改革开放(1978以后)。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_课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_课件
这一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实现了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过度,实质 上就是通过和平方式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 国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创举。
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必要性:
(2)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3)政策:赎买政策
——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谢谢大家!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 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 上建立起来了。
三 经济建设计划的超额完成
新藏公路 青藏公路
康藏公路
第一汽车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无缝钢管厂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品种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 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 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 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 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 存在。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 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 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 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 利润的)而生产的。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 的。”
3 “一五计划”的制定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 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 业开始。……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 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 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 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 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 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 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 重工业,如果这事作迟了,那就要失败。”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首先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然后是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接着,开始了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最后给大家介绍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PT教学课件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PPT教学课件
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本节要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方案 ――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方案的实施 ――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成果的确认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方案――过渡时期总路线 1、为什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历史背景)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 3、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B.细胞内消化 D.细胞内消化和
实验 水螅的结构
实验 水螅的结构
?用解剖针较重的触动水螅,水螅
的反应是( C )
A.仅触手收缩 B.仅神经网收缩 C.全身收缩 D.无任何反应
实验 水螅的生殖
实验 水螅的生殖
其他的腔肠动物 海葵
其他的腔肠动物 珊瑚
其他的腔肠动物 珊瑚
其他的腔肠动物 珊瑚
其他的腔肠动物 珊瑚
其他的腔肠动物 珊瑚
其他的腔肠动物 海蜇
其他的腔肠动物
水 母
讨论
1、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2、腔肠动物比原生动物高等在什么地 方?
思考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是什么?
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 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 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练习题
2、根据水螅的结构图回答 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 产量)
钢 2. 37公斤 产量
发 2. 76千瓦时 电量
美国(1950年 产量)
538.3公斤
2949千瓦时
印度(1950年 产量)
4公斤
10 . 9千瓦时
幻灯片 4
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党史知识大讲堂》第六讲: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罗平汉(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1952年秋,党的领导人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和党预定的社会主义目标,开始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秋,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提出,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当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其序言中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

在其总纲中,又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就对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作了明确的表述。

《共同纲领》中并没有任何“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文字,但它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实际上用另外一种方式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组成的中央人民政府,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

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

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

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共同纲领》作了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演示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演示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
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知识梳理1:建国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两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开展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
知识梳理2: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 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 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
【解析】选A。本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 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运动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成就;D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条件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2)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①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土地改革: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新建企业迅速发展;
(3)政策:1953年,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3.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5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条件和基本内容;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走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本节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新课标大纲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识不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将本节课的知识难点确定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和性质。

二、说目标依据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目标:掌握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条件、内容、特点;“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内容和超额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二、能力目标:通过对“一化三改”的关系和三大改造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2、通过学习1954年宪法,使学生认识这部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3.通过对中国人民全力投人和支持工业化建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法在如今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如何能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极其重要。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他们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许多历史基本理论的认识不深,因此我将采用:1、讲解法:针对教材疑问部分着重讲解并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史料教学法,根据教纲要求呈现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获取的知识便于保存,也易于迁移到别的陌生问题情境中。

3、以问题为中心来引导学生来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情况。

4、运用多媒体来创设历史情境和展示需要研讨的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具体的分析。

5、纲要法,以结构式的板书,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知识。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一些基本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够实现逐步完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结构,也能提高他们主动解决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运用学科思维完成对整个历史过程的整合能力,培养和方法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后,采用讨论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说出近代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及结果并要求学生讨论出现结果的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大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落后,无力抵御发达的西方工业强国。

历史的发展证明:个国家只有实现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彻底避免遭受侵略与奴役的命运。

新中国建立前后,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准备: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伟大目标;建国初期,通过开展三大运动,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一系列斗争和努力,使新生人民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些都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由此引出本节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方案:过渡时期总路线1)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建国初期,新中国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作了哪些具体的努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学生回顾总结巩固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有关的重大措施和事件七届二中全会党明确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共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了。

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用PPT展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要采用“逐步”这个词?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严格地贯彻?实际执行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结合前面的探究来对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评价。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方案的实施:建设与改造并举1、建设:一五计划及其执行,教师应明确指出一五计划就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重要步骤:实现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进行三大改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101页地图,PPT展示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初步形成(2)交通运输业的巨大成就教师从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A.西部交通的发展,特别指出西藏交通的发展;B.南北交通的贯通。

在学生了解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果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及影响。

教师提供以下材料,让学生研习。

ppt展示:早在1944年,毛泽东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这样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负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使我们全民族的责任。

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材料PPT展示: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表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表格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指出,发展重工业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苏联模式也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2、改造:三大改造教师应让学生落实三大改造的具体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况。

(1)关于农业改造。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改造的必要性、②改造的方法:合作化;③在进行农业改造时预想的原则和方针与实际操作时的情况。

(2)关于手工业的改造。

教师简要指出与农业的改造步骤基本一样。

(3)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①引导学生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和中国的国情分析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必要性。

②引导学生结合资产阶级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在当时中国经济中国的地位来分析进行赎买政策的合理性。

教师应简要介绍赎买政策的有关情况。

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三大改造的重大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成果的确认: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必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共同纲领》的过渡性;社会主义进一步建设的需要;巩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果的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研习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条文。

总结它的基本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原则。

四、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教师总结指出:从成就而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就问题而言: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农轻重产业结构失调问题;在三大改造方面,存在工作过粗过急和对一些人使用和处理不当问题,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一个长期落后的古老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多的问题。

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共同进行奋斗,开始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布置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二、三大改造的完成: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三、经济计划建设的超额完成:成果四、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