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朗读这几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4.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新诗的共同特点。

通过诗歌触摸时代的脉搏,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这五首诗的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不同的是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

教师板书课题:3*短诗五首二、新课学习月夜(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沈尹默(1883—1971),诗人、书法家。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

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发表过白话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第一号上。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二)诗歌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教案:第3课 短 诗 五 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教案:第3课 短 诗 五 首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五首短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思。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境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首永恒的歌,是一条岁月的河。

生命如歌,岁月如梭。

是歌,你方唱罢,我即来和;是河,流向远方,永不停歇。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位诗人的诗歌,去品味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哲思。

【新课解读】《月夜》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作者: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3.主旨句:却没有靠着。

二、精读诗歌——理解内容1.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意象?有何作用?明确:诗中选取了霜风、月光、顶高的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2.如何理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两句诗的深刻含意?明确:“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

“我”处在寒风孤独中,却并不靠着那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研读诗歌——探究写法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四句诗含意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有散文之美。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月夜》是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通过五首短诗的阅读和解析,让学生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夜雨寄北》和《月夜》。

这些诗篇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能反映出不同诗人对月夜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的五首短诗,学生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深入到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月夜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短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们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3.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五首短诗的相关资料,包括诗歌的原文、译文、赏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月夜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短诗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重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歌,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陌生的词了,我们听过许多诗歌,你想给我们推荐哪些现代诗歌呢?预设:《雨巷》《再别康桥》等。

这些诗歌的感情很细腻,大家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新诗,看看你对这些诗歌有着怎样的独特见解?设计意图:由诗歌激趣,导入新课,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

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诗歌《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一、学习目标●朗读这五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重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

因《雨巷》传诵一时,故有“雨巷诗人"的美称。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集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船工号子》《海啸》等。

【二】背景资料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自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初创阶段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2、简要了解萧红的身世及其与戴望舒的友谊3、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拜谒对象及诗歌创作的地点口占:即兴作诗词【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现代诗人、翻译家。

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舒望草》《舒望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本诗选自《戴望舒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41年香港沦陷。

1942年诗人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

1944年面对祖国山河的破碎依旧及挚友的逝去,诗人心情十分沉重,于是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

本诗就是诗人在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字词清单】漫漫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图片释义:长夜漫漫路途漫漫【形近字】【听读课文】播放音频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新课精讲】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长途:本指人物的心情,这里却用来修饰“长途”,采用移情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心境无比地孤寂、悲凉,同时暗示此行的艰难。

红山茶:“红山茶"富有激情的颜色,是诗篇的一线光亮,映照出诗人压抑状态下真实的心境。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一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有什么表达效果?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诗人在萧红墓前放红山茶有什么寓意?(1)“红山茶"暗含“萧红”之名。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案例)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案例)

2023年初中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短诗五首》中,前四首为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国诗,五首诗均短小精致,意蕴丰富。

《月夜》《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首诗作。

此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霜风”本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月光”本给人冷清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用一种昂然的姿态表明主观的选择,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

《萧红墓畔口占》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诗。

“我”不远万里行了六个小时的路,来到萧红墓前送一束红山茶,这个行动看起来是很有目的性的,然而最后竟归于空灵和虚无。

诗人不远万里前来,是为了和对方交流,而诗人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于是只有等。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在诗人的想象中,萧红仿佛只是睡着了,保持着十分闲适平和的心态,并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于是诗人“送花”“等待”的意义在无形中被消解,更衬出对现实的无奈。

《断章》这是一首体小意丰、耐人寻味的哲理诗。

诗人描绘了两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由“看风景”构成联系:你在桥上看风景,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把桥上的你当成风景进行欣赏。

第二个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梦中的内容。

短短的四句诗,用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风雨吟》这首诗的情感与前面几首相比,更为饱满和剧烈。

诗歌创作于1941年,首节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用比喻承接,继续描绘风雨大作带来的变化——茫茫“郊原”如同风浪起伏的大海,一个个“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小舟,比喻贴切,形象生动。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 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风雨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风雨吟芦荻风雨:可实指自然风雨,也可虚指社会或人生的风雨,点明环境或背景。

吟:古代一种诗体的名称,泛指诗歌。

【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写作背景】《风雨吟》: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十分熟悉。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

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1941年12月,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最深重苦难的时候。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中国风雨如晦,生灵涂炭,诗人芦荻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字词清单】读读写写舵手(duò)词语集注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多音字】【串句记忆法】要毕业了,学校宿舍(shè)中那些熟悉的用品,他真不忍心舍(shě)弃,因为每一样物品都能唤起他美好的回忆。

【形近字】【读课文】播放音频: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新课精讲】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开篇扣题,直写风雨的气势,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卷”“奔"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狂风席卷一切,暴雨铺天盖地的动态画面,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风雨吟》教学设计 教案
(4)“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风雨中的大地仿佛在颠簸,茫茫的郊外原野犹如动荡不安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为后文写房舍中的我就像那驾船的舵手做铺垫。海与船的对比(指空间、力量)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即精神冲击。
(5)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1941年12月,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芦荻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改变,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于是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让 我们一起走进《风雨吟》,看看诗人的“忧怀”吧。
教师点拨:双重寓意
(6)如何理解“年轻舵手的心”?
教师总结:《风雨吟》的吟是指吟诵的意思,这里指“歌颂风雨”。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现实人生的经历、挫折。其实暗含了诗歌的主旨。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预期引导:这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诗文
4、学生朗读诗文
5、学生背诵诗文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文,领悟情感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认识短诗。

2.知晓短诗创作方法。

3.创写短诗。

【教学程序】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再没有一种文学形式比诗歌更典雅含蓄、音韵和谐、字简意丰的。

现代诗歌依诗行长短,可以分为长诗和短诗。

今天我们走进九下第三课,一起学习《短诗五首》。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仿写旁批,认识短诗这是一篇自读课,自读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中有旁批,大家能够看到五首诗中共有四处旁批,有引发思考的提问式旁批,有帮助理解内容的点拨式旁批。

比如,《萧红墓畔口占》的旁批:是自言自语,又是寂寞地倾诉。

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这个旁批有两句组成,第一句指向理解,第二句指向赏析,第一句采用“是……,又是……”的句式。

请结合时代背景,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背景展示1.《月夜》写于1917年。

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首诗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

五四前后,沈尹默在北大任教,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2.《萧红墓畔口占》写于1944年11月。

萧红1942年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

1941年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获释后,前去探访萧红的墓地,写下这首诗。

3.《风雨吟》写于1941年11月。

一场暴风雨强势袭来,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与风雨如晦的局势何其相似,诗人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情怀”,写下了这首短诗。

预设:《月夜》: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不屈的代表。

诗句意象丰富,有画面感。

《断章》:是在看,也是在被看。

诗句视角多元,蕴含哲理。

《风雨吟》: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

诗句情感饱满,富有力量。

《统一》:是万物多样的“一”,也是九九归一的“统”。

诗句闪烁着思辨的光芒。

这是给单个诗歌写旁批,我们还可以给诗歌分群,试着给一类诗歌写旁批。

如果我们给这五首诗建群,大家想一想可以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群。

1.依国籍分类写旁批。

四首中国诗:是告别旧体诗,也是迎来现代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本教案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短诗五首》为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短诗的特点和内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美好,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五首短诗的基本信息和表达方式(3)了解五首短诗作者的生平和背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短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创作短诗的能力(3)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和人生意义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短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学习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短诗的能力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诗的内涵和意义(2)如何启发学生进行短诗的写作和创作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短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赏析法:通过教师导读和学生自主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短诗给人带来的感染力和思想启迪。

3、互动法: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1、短诗的定义和特点2、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3、短诗欣赏与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教师通过介绍一首短诗,引导学生认识短诗的特点和魅力。

(2)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他们喜欢的短诗,让学生感受短诗的表现力和美感。

2、短诗的定义和特点(1)讲解短诗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短诗与长诗的区别。

(2)展示一些著名的短诗作品,分析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

3、五首短诗的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1)分组研读五首短诗,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身世,领悟短诗的内涵和情感,分析短诗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和人生意义。

4、短诗欣赏与创作(1)教师选择一首短诗进行导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新人教版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1)批改: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指出,并提供正确的答案和解释。同时,我会在批改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表达方式,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2)点评:在作业反馈课上,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其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点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改进的方向。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在生活中的人文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 例题二:《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请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语言运用最出色,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3. 例题三:《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韵律和节奏最吸引人?请分析其韵律特点和对诗歌表达的影响。
(5)诗歌交流小组:成立诗歌交流小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启发。
七、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一:《短诗五首》中,哪一首诗的主题是你认为最有意义的?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答案:《某某诗》的主题最有意义,因为它通过描绘某某场景或情感,引发了读者深刻的共鸣和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此项作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结合课堂所学,为父母或亲朋好友写一封以诗歌形式表达的祝福信,要求内容真挚、富有创意;
-通过此项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和人际沟通能力。
6.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各小组围绕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展开分析,形成共识;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要求学生分析一首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并简要阐述其作用;
5.提高朗读、背诵短诗的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短诗五首》: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五首短诗,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课堂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短诗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诗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案例引入短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通过讲述诗人创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探究欲望。
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三、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新诗简介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

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

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月夜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预习交流1.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

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17年,也是《新青年》第一次刊登白话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月夜》正是这大时代潮流中激起的一朵浪花。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诗歌《萧红墓畔口占》的内容,掌握诗歌的主旨。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3. 通过诗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诗歌的语言、修辞等手法来分析诗歌。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 通过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内容的理解1. 诗歌《萧红墓畔口占》的主旨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意象“红山茶”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语言的分析1. 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朴素洗练、情感真挚。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隐喻等。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1. 诗歌中隐含的对时代背景的反映和思考。

2. 诗歌中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二)诗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其怀念之情。

2.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诗歌背景介绍(1)戴望舒的文学地位我们来聊聊戴望舒,这位被誉为“雨巷诗人”的现代象征派诗人。

他的作品语言朴素洗练,情感真挚深沉,深受读者喜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萧红墓畔口占》就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

(2)萧红的生平与贡献让我们走进萧红的世界。

萧红,原名张廼莹,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的璀璨明星,她的作品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然而,这位文学洛神的生命却异常短暂,1942年在香港因病去世,年仅31岁。

2. 诗歌创作背景(1)戴望舒与萧红的友情戴望舒与萧红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1944年,戴望舒访问萧红墓地时,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怀念,于是即兴创作了这首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3课 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03课  短诗五首(教案)

3、短诗五首(教案)《短诗五首》中前四首短诗均是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诗,第五首为智利诗人聂鲁达的一首短诗。

同是白话短诗,五首诗歌在内容和侧重点上还是有区别的,《月夜》借寒冬月夜景象咏叹“人格独立的情怀”,《萧红墓畔口占》借“探望”咏叹被探望者“超然的人生追求”,《断章》借相关的两个画面咏叹“人生的独特感悟”,《风雨吟》借一场风雨咏叹“舵手的情怀”,《统一》借咏叹花与叶说明小事物蕴含大道理。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其意境美。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早期白话诗的共同特点,激发对现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重点:感受诗中的画面,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难点:培养语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法:1、背景点拨法。

结合五四运动前期的时代背景,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及其意境。

2、意境激发法: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捕捉诗意的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主旨。

学法:品味探究法。

以读为引领,品味语言,探究意象,突显意境,体味主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1、熟练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初步揣摩诗歌语言,感知诗人情感。

3、初步体会我国现代诗歌中早期白话诗的写法及其特点。

:1课时1917年2月,新诗首次出现,发表于《新青年》上,共有九首。

沈尹默是新诗运动的前驱者,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

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月夜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

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

五四前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大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 能够理解和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高学生欣赏和表达短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掌握短诗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 解读短诗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短诗的例子,引导学生谈论这些诗的特点和感受。

引发学生对短诗的兴趣。

Step 2:讲解短诗的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讨论,解释短诗的基本特点:字数少、内容简洁、意象鲜明、抒发感情等。

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课文《短诗五首》,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解读诗句,解析诗歌背后的意义与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Step 4:分小组诵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角色进行诵读,通过角色扮演,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并表达出来。

Step 5:个人创作(15分钟)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短诗。

要求学生注意字数的控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准确。

Step 6:展示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的短诗展示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欣赏。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前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情感。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总结短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创作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个关于自然的短诗。

鼓励他们将作业内容展示给家人和同学欣赏。

教学延伸: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其他的短诗作品,提高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诗歌创作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提高了对短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创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教案)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XX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XX杭县(今XX)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XX溧水,生于XX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白云华附语文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
授课时间
2018年11月26日
课时
以下为手写
修改补充
考试大纲描述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以下为手写修改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9、《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风雨吟》
10、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中的“大地”卷来,气势十足,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11、这里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探究案
《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组长(签字):
课程中心(签字):
检查日期:年月日
白云华附语文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名称
第3课《短诗五首》
授课时间
2018年11月26日Fra bibliotek教师姓名学生年级
初三
第课时
以下为手写
修改补充
考试大纲描述
教材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以下为手写修改补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7.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
9、《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
《风雨吟》
10、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12、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统一》
13、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伤逝之作,饱含着诗人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命运多舛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5.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
15、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对比阅读课文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不合格[ ]
说明:(1)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等电子备课材料,交学科组长审核、签字。
(2)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需按上述格式要素进行手写,手稿交备课组长检查、签字。
(3)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需按上述格式要素进行手写,手稿每月交课程中心检查、签字。
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中的“来”“海”“怀”等。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霜风呼呼的吹着”等,语言散文化。
《萧红墓畔口占》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红山茶”的隐喻,表达了对萧红由衷的赞美、欣赏与缅怀,红山茶之花性花品,所蕴含的意义正是萧红一生品性风采的写照——凌寒高洁、冷艳不群、坚忍不屈、执着奔放。采摘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戴望舒这样一位情深意笃的诗人心目中对亡友最好的缅怀与祭奠,放置一束鲜艳的红山茶,这是对萧红这样一位生前爱花写花的诗人最好的告慰与祭奠。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6、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漫漫(màn màn)装饰(zhuāng shì)
舵手(duò)谎言(huǎng)
二、词语解释
【霜风】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谎言】骗人的话;假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