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 如行为不文明、无理取闹、欺侮同学、不尊重教 师与家长;不守纪律、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 试舞弊;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二、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1、外部动因 • 家庭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来自于家长的
言行、家庭的文化气氛、家庭的教养态度 与方式等消极影响。
• 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主要有学校未能真正 将德育放在首位;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不良;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 需要。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二)社会环境 (三)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一)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
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包括多元文化的 影响、物欲驱使下的社会风气、暴力、淫 秽等黄色书刊与音响制品、社会上的犯罪 团伙或不正当群体的引诱、学生群体亚文 化等。
2、内部动因 • 错误的道德观念 • 异常的情绪表现 • 明显的意志薄弱 • 不良的行为习惯 • 不健康的个人需要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考研题
• 24.儿童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怀疑, 可以改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违反。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其道德判断所处的发 展阶段是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概述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1.人本主义认为人格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强调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移情性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违法行为的抑制具有 重要作用。
三、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提问:(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 两个孩子中,哪一个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 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
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
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 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 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 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会发 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 了一大块墨水渍。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 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 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 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2.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 生,在夜间值完班回家的途中,正好看见 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听 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 得虽当值时间已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 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已经偷 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 追查海先生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内化(信奉):内化是指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比顺从深 入一层,主要表现是一致、接受和主动。
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P420)
依从 认同 信奉
LORE
三、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等 学校与集体 家庭 同伴 自身的智力水平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这是值得更 深探究的问题,其中也有与暴力文化相关联的部分。 现代影视作品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 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使人们产生了再 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如今孩子们 喜欢玩的电子游戏更夸大了这一点。现在的电子游 戏一般内容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在游戏中 可以尽情使用暴力,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 的受害者。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 从行为后果考虑问题:不能偷,抓住会坐牢。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是否对自己有利:应该偷,药剂师坏,不便宜。
2、习俗水平(9-15岁)
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 合社会的希望和要求: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按照“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求得比人的赞许。应该偷, 否则妻子会死,别人会骂他没良心。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1)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2)个人的品德及其行为表现 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2、品德的构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对于行动准则 的善恶及其意
义的认识
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 的,对人的到的需要 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
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
根据道德两难问题研究得到如下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13-品德的形成

13-品德的形成

第二,品德是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相联系的。
第三,品德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四,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1、品德与社会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驱力使来支持 的行为准则的总和。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品德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联系: 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
行为的动机意向)的发展过程”,转折年龄在6-7岁;②我国儿童摆脱成人
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作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3.对科尔伯格的评价
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实践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掀起了美 国70年代之后的“认知发展教育运动”。它是最全面的道德发展理论,心 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发展过程几乎都与科尔伯格所认为的发展 脉络相符,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但 是对科尔伯格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
对偶故事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 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
5—8岁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根据外在标准,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儿童认为规则是不变的,不理解规则是由人创造的;②
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非好即坏,非善即恶;③判断行为好坏的
心)。 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
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
惩罚、内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发展
2.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ppt课件

志。
2. 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 意志
一般的意志力能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 为道德意志力呢?例如,一个青年在学习上
表现出很强的意志力,他可以克服种种困难,排 除各种干扰,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他在道德行 为中是否一定是道德意志的强者呢?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学生常有明知故犯、管不住自己的
一、 道德认知的形成
道德知识(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
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是道德认
知的三个基本环节。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 的形成
1.具体的道德概念
这是道德概念与具体的道德行为或
一定的道德形象联系起来。例如,小学
生在回答“什么是讲道德”这一问题时,
他们回答有“不打人、不骂人”、“不
幼儿园教师针刺60余名儿童 危害公共安 全判三年。
幼儿园教师针扎20名儿童被刑拘。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
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行为过程。相互联系,有时又不一致。
等。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
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
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 而酿成了不良品德。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4.从“片面”到“全面”:即从带有较大片 面性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品德的形 成
(一)道德情感的类型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直觉的道德情感是指某种情境直接
引起迅速发生的道德情感。例如,

教案 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教案 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1)抗拒诱惑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2.雅科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1.社会规范的依从2.社会规范的认同3.社 Nhomakorabea规范的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2.社会因素
3.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4.自身的智力水平
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1.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2.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10分钟)
简要介绍品德的概念、心理结构和品德发展的实质,引发学生兴趣。
(30分钟)
重点讲解道德发展的理论,举例说明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加深学生印象。
3.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4.道德的综合培养方法
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2.学生的过错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2.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1.品德与社会道德
2.品德与个性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
2.品德发展的实质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课件

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品德形成中作用
01
02
03
04
个体认知
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是品德形成的前提。
个体情感
个体对道德行为的情感体验和 态度倾向影响品德发展。
个体意志
个体在道德行为中的坚持性和 自制力是品德形成的重要保障

个体行为
个体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 调整,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行
为习惯。
03 品德培养方法与途径
部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上表现出较高水平,但在实际行为中却存 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责任感淡化
一些青少年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漠不关心。
青少年面临主要挑战和问题
网络信息冲击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对青 少年的品德形成带来一定 冲击,如网络暴力、色情 信息等。
家庭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在品德教育上存 在缺失,过度关注学习成 绩,忽视品德培养。
实践活动锻炼
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 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 实践中锻炼品德,提升道德素养。
社会实践在品德提升中价值
1 2
社会环境磨砺
社会实践让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 各种挑战和诱惑,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我控 制能力。
社会责任感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 实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家庭教育在品德培养中作用
塑造基本价值观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社会的场所, 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过程中 起着奠基作用,家长通过言传身 教,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念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的养成,如尊重长辈、热爱劳动、 勤俭节约等,这些习惯将成为孩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道德发展的理论

28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相对而言,犯
罪人群当中智商低的比较多,智商高的较少。但是一
个智力较高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积极的道德取向,而
且,一旦他们形成了不良的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
其恶性发作。
29
三、品德培养的思路与方法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的途径 1.言语说服 有效的说服技巧有: (1)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更易于使他们信服,而对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来说, 只提供正面论据更好些。
20
21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实质 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也即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个 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 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形成个人社 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

社会规范的学习就其性质来说是以情感学习为核心的知、情、 意、行的整合学习过程。
5
例类
例选
动机与结果
A:某孩子在无意 中打碎十五 只杯子。 B:某孩子为偷吃 而打碎一只 杯子。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谎言问题
A:看到一条狗象 牛一样大。 B:对母亲说老师 给了他好分 数,而事实 上没有。 年幼儿童:A坏 年长儿童:B坏
惩罚问题
A:不听父母的话就不 能骑木马。 B:不借书给不爱惜书 的人。
8
道德两难故事法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 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 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但 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 在旦夕,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 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 钱。”海因茨走投无路,夜晚闯进该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 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 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9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 基本观点: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 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 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 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即道 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 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 道德发展阶段: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 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四个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一.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书p407)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书p407)(2011教育195)
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规范的遵从(书P420)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书P420) (三)社会规范的内化(信奉)(书P420)
三、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书P407)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书P413) (三)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书P416)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理论
• 一、认知发展论的品德理论
– 杜威的道德发展阶段观
• 观点: • 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①行为受有道德结果的生物 和社会性冲动的激发;②个体几乎不加批评地接受 其所在团体的标准;③行为受个体对一个目的对己 是否为善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指导。 • 我们是生而无知和不成熟的,因而处于社会的依赖 状态。教学和道德训练,就是成年人逐渐提高幼弱 者照料自己的能力的过程。——《哲学的改造》
• 评价: • 他律到自律的观点对皮亚杰、柯尔伯 格的发展模型产生影响。
–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 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 间接故事法( 间接故事法 对偶故事)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 发展阶段: • 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 • ②权威阶段(6~8岁) • ③可逆阶段(8~10岁) • ④公正阶段(11~12岁) • 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品德形成

品德形成

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即使没有受到强化,也
能通过模仿和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别人受到的强 化而学会各种社会行为,或者使已有的社会行为 反应得以修正。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如同自 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第三节 品德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形成的过程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4
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道德认知指引下 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 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 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 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 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 重要标志。
三、品德发展的实质
JPKC
皮亚杰:品德发展是个体不断修改自己的社会道德规范认知图 并与社会道德规范要求逐步达到平衡的过程。 班杜拉:品德发展是个体观察学习的结果,是“替代强化”的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不能称之为 品德。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个任务时的自 觉行动。就是说,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或道 德认识,即使个体的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也不能说是道德的,反 之亦然。 ——精神病人的行为可能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但不能说是不道德的。
(二)认同
使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他人接近。
JPKC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 一致。
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是: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
定性
(三)同化
JPKC
同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
六个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总结品德或道德品质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3种基本心理成分。

作为品德的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为了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的,用来调解其成员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社会规范学习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品德的发展就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建构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也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大致经历了社会规范的依从、认同和信奉三个阶段。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但对规范的必要性缺乏认知甚至具有抵触情绪,是内化的初级阶段;认同即个体在思想、情感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是内化的深入阶段;信奉即内化的最高阶段,学习者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

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极其复杂,归纳起来有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班集体和同辈团体等,自身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个性、学业水平等。

品德培养应从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培养和品德综合培养四个角度来说明。

道德认知是品德结构中的引导性要素。

德育必须使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形成正确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判断能力,可以通过言语说服、小组道德讨论及道德概念分析等方式培养;道德情感的培养应注意移情能力的培养和羞愧感的观察;道德行为的培养可以通过群体约定和道德自律的方式习得;品德的综合培养可以通过案例研究法以及游戏和模拟的方式培养。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野
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改变主 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说他仅挣了 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野营。在他去野 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 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问题: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①应该告诉,为什么? ②不应该告诉,为什么?
(1)移情的涵义 (2)移情的作用
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亲社会行
为的内部中介;
移情对侵犯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实验:P415
2018/11/2
18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班杜拉的 品德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P416 2.经典实验 (1)抗拒诱惑实验; (2)赏罚控制实验; (3)模仿学习实验。 3.启示 要给儿童提供恰当的榜样;例 亲历学习必不可少; 要充分利用强化。
2018/11/2 9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2-5岁):以自我
为中心的思维,行为受结果支配--单纯个 人规则的阶段; 他律阶段(权威阶段,5-8岁):无条件服 从权威,遵守规范,重视行为后果; 自律阶段(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9 -11岁):已经意识到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要求平等、公正。
2018/11/2 3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P406 ★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知:晓之以理 情:动之以情 意:持之以恒 行:导之以行
2018/11/2
品德
4
三、社会规范学习及品德发 展的实质
1.社会规范及其学习
社会规范:P406
社会规范学习:P407
2.品德发展的实质 ★
品德的发展:P407
2018/11/2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的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 区分:两者有不同的特点、严重性、危害 性。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1、家庭的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 3、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因素 1、错误的道德观念 2、异常的情绪表现 3、明显的意志薄弱 4、不良的行为习惯 5、不健康的个人需求
1.人本主义认为人格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部分,强调 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自我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2.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移情性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促进具有重要意义。
3.移情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违法行为的抑制具有 重要作用。
三、道德行为发展的理论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1.抗拒诱惑 2.赏罚控制 3.模仿学习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因素构成说 1、二因素论:道德需要、道德能力 2、三因素论:知、情、行 3、四因素论:知、情、意、行 4、五因素论:知、情、信、意、行 5、六因素论:知、情、动机、意、行、评价
(二)功能结构说
1.生成结构是指个体从非道德状态过渡到开始出现道 德行为或初步形成道德性时的心理结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 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 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 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一、海因兹偷药救妻
海太太患了一种特别癌症,生命危在旦夕。经医生诊断, 只有一种药物可治,而该药只能在镇上一家药房买到。因为 是独家生意,药房老板就把原价两百美元的药物,提高十倍, 索价两千。海先生因为了给太太治病,已用尽所有积蓄,他 四处求亲告友,也只能凑到半数。海先生恳求老板仁慈为怀, 让他先付一千元取药,余款留下字据,稍后补足。老板不为 所动,坚持一次付现。海先生绝望离去,在第二天夜里,他 破窗潜入药房,偷走了药物,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先生 的作法对不对呢?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 低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 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 近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二、道德情感发展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情感研究 1.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
对偶故事(一)
A.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 不小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 吃,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提问:(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对偶故事法(二)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 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 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 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会发 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 了一大块墨水渍。
提问:(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 个孩子中,哪一个行为更坏一些?为什么?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规范学习
是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外在的 行为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 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
(二)品德发展的实质
1.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构建自己的 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2.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实质是个体对社会现实的 适应;班杜拉认为,发展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3.品德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 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 准则的过程。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律到自律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5) 2.他律阶段(5-8) 3.自律阶段(9-11)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
警官的矛盾
与海因茨先生同住一镇的警官布朗先生,在夜间值完班回 家的途中,正好看见海先生击破窗子进入药房内,而且他也 听说过海先生缺钱买药的困境。布朗警官觉得虽当值时间已 过,但维持全镇治安,仍属职责所在。在迟疑之间,海先生 已经偷得药物而离去。布朗警官应不应该进一步追查海先生 破窗偷药的案件呢?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过程,儿童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超我 (良心)。 2.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自觉地用道德来规范行动, 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果个体行为违反了超我的意向, 就会感到自责和内疚。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 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 3.埃里克森用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道德 发展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的教养方式 2、父母的道德观念 3、家庭背景 4、家庭成员 (二)社会环境 1、社会风气 2、大众传媒
(三)班集体与同辈群体 1.班集体 2.同伴关系 (四)自身的智力水平?
四、品德 2.小组道德讨论 3.道德概念分析 (二)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移情能力的培养 2.羞愧感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1.群体约定 2.道德自律
2.执行结构是指个人在道德性生成结构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更有意识地对待道德情境,经历内部冲突、 主动定向、考虑决策和调节行为等环节的一种复杂 的心理结构。是道德性向品德过渡的一种形式。
3.定型结构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品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 结构。它是在执行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具有 更高的激活性、阶段简缩性和自动化功能。
(二)雅可布松论调节道德行为的心理机 制
把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相对 照是道德调节心理机制的主要环节 之一。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过程(冯忠良) 1.社会规范的依从 2.社会规范的认同 3.社会规范的信奉
外部约束——遵从——理解——认同——自觉遵守—— 养成习惯(信奉)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 品德的形成
品德心理概述 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形成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界定
(一)品德或道德品质(moral trait) 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 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 特征。
(二)品德的说明
1.品德是内在的心理倾向,它由内而发支配个人的外显行为。 2.品德不同于道德,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3.品德不同于个性,品德是个性中最具有评价意义的部分。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二)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四)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
习惯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