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设计》课程标准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工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
《字体设计》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字体设计的一些规律,具备字体设计的操作能力,为学习《Photoshop》<标志设计》等课程作好准备,。
前导课程有:《平面构成》《素描》……应与《字体设计》同时开设。他与版式设计、图形创意课程共同构成了计算机平面专业基础的“铁三角”。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平面设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平面设计工作项目设置的。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年的教学积累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经过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以下五个学习项目:。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建议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总课时为36学时。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字体设计的设计流程,并运用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综合应用所学软件进行艺术字标题字的设计与制作。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构成与图形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字
体设计进行整体的学习和研究,分别了解和掌握汉字与拉丁字母的设计规律和表现手法,课程重在激发学生创意,并培养学生字体设计视觉表达能力。
2.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字体设计的设计流程,并运用正确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综合应用所学软件进行艺术字标题字的设计与制作。
3.情感态度目标
本课程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构成与图形表达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字体设计进行整体的学习和研究,分别了解和掌握汉字与拉丁字母的设计规律和表现手法,课程重在激发学生创意,并培养学生字体设计视觉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教学组织与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或教材编写)
(1)教材选用应遵循“适用、实用、够用”的原则
①适用。教材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组织教材内容,在结构编排及表达方式等方面应按字体设计知识,由易到难和知识点要求组织编写内容,以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符合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②实用。教材应以强调“基本功”为基调,通过做项目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指导实训,充分体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先做再学,边做边学”,便于实现“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快速入门,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③够用。教材的内容以满足字体设计的基本知识要求为前提,重视岗位职业能力训练。
(2)编写建议:编写教材应依据本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
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典型字体设计的案例,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特色、可操作性强的教材。
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时分配上,实践课时应该要多于理论课时;班级以自然班进行上课;使用教学资源,采取理论讲解、图片展示、演示教学、实例驱动教学、项目实训教学、示范辅导等多元化教学形式。设计项目可不断拓展,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3.考核与评价方法
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在学分制方案中课程总成绩为100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课程结业考核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60分为及格。在学分制教学方案中要求学生取得2学分。
过程考核方式建议以平时表现为主,可以包括学习态度、任务完成度等;期末考核方式建议以技能考核方式为主,可以是上机考试、实训操作等。
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尽可能发掘学生、教师、班级、学校周围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扩展课程资源的范围。这是最便捷,开发上最经济,效果上最突出的课程资源。
○2教科书仍然是最主要的学科课程资源,强调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3 大部分学科都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相互利用和配合,体现了整合的大课程资源观。
○4各学科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的参与和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反映了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
○5现代视听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在课程资源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