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指社会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学习的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并认为学习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

该理论对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新的视角。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含四个关键概念: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

观察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包括动作、言语和情感表达,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模型指被观察者希望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媒体中的角色。

反馈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评价和后果,可以是正面的、负面的或中性的。

自我效能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它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派进行了批判。

其次,该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体学习和行为的新框架,强调了观察和模仿他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通过试错和奖惩来实现的,而且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也可以实现。

最后,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效能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努力程度。

然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存在一些评价和争议。

首先,一些学者认为该理论过于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视了内部因素的作用,如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能力等。

其次,一些人认为该理论对社会影响的解释过于简化,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些方法上的局限性和局限性,如样本选择的偏差、观察方法的主观性等。

总的来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行为模型,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观察学习、模型、反馈和自我效能等关键概念。

虽然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但它为我们理解个体学习和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指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接受强化和惩罚,从而获得新的行为模式和技能的理论。

在各种学习理论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运用和研究。

本文将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进行详细探讨。

理论起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源于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综合研究。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行为,而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

班杜拉认为,个体获取新行为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强化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

关于观察和模仿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和模仿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模仿其行为来获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种观察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通过试错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错误。

强化与惩罚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强化和惩罚仍然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关键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根据他人获得的强化或惩罚来决定自己是否模仿该行为。

当他人获得积极的强化或避免惩罚时,个体更有可能模仿这种行为。

社会环境的作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社会交往、观察和模仿,个体可以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因此,班杜拉提倡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成长。

理论应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培训和领导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示范、鼓励和强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领导者可以通过榜样效应和奖励机制来影响团队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此外,在职场培训和团队建设中也可以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帮助员工更好地学习和适应工作环境。

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模仿、强化和惩罚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教育、培训和领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注意到其结果,从而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观察学习。

此外,班杜拉还提出了四个关键概念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 注意(Attention):个体会选择性地关注那些与自己当前需求和兴趣相关的行为。

2. 记忆(Retention):个体通过将观察到的行为模式存储在记忆中,以便以后引用和复制。

3. 仿效(Reproduction):个体会试图模仿观察到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仿可以是直接的行为复制,也可以是尝试着从观察到的行为中提取某些关键要素。

4. 动机(Motivation):个体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激励,从而决定是否要模仿观察到的行为。

例如,如果观察到的行为获得了奖励,个体可能会更有动力去模仿。

综上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并通过注意、记忆、仿效和动机这四个过程来加深和巩固学习的效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概述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得。

它著眼於觀察學習与自我調節在引發人得行為中得作用,重視人得行為与環境得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就是探討個人得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得影響。

按照班杜拉得觀點,以往得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得制約作用。

她們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她們得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得人得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得說服力。

由於人總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會條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得社會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得行為。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得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得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得觀察學習現象。

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得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得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

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就是建立在獎勵与懲罰之結果得基礎上得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得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得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她得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得行為,特別就是人得複雜行為主要就是後天習得得。

行為得習得既受遺傳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得影響。

生理因素得影響与後天經驗得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得過程:一種就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得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得結果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直接經驗得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觀察示範者得行為而習得行為得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得學習”,即我們所說得間接經驗得學習。

班杜拉得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得就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一、基本概述于1977年提出得。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与自我调节在引发人得行为中得作用,重视人得行为与环境得相互作用。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二、基本观点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得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得观察学习现象。

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得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得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

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就是建立在奖励与惩罚之结果得基础上得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为了证明自己得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得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她得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得行为,特别就是人得复杂行为主要就是后天习得得。

行为得习得既受遗传因素与生理因素得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得影响。

生理因素得影响与后天经验得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得过程:一种就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得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得结果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直接经验得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观察示范者得行为而习得行为得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得学习”,即我们所说得间接经验得学习。

班杜拉得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得就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学习得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得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得操作。

观察学习得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A.Bandura)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

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

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必须主动学习。

但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

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

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

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

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

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

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

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

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部分。

(1)注意过程。

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它著眼於觀察學習和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

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

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

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是建立在獎勵和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

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

生理因素的影響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

他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此他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二、交互决定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他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三、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

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它著眼於觀察學習与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与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就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

她們通常就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她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

由於人總就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

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

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就是建立在獎勵与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她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就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就是後天習得的。

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

生理因素的影響与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

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就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就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

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

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

註意過程就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註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征、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与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她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

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

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

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把記憶中的符號与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

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与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与行為的操作。

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就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

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与替代性強化。

班杜拉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瞧成就是學習者再現示範行為的動機力量。

2.交互決定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還詳細論述了決定人類行為的諸種因素。

班杜拉將這些決定人類行為的因素概括為兩大類: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与決定行為的結果因素。

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包括學習的遺傳機制、以環境刺激信息為基礎的對行為的預期、社會的預兆性線索等決定行為的結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強化(觀察者瞧到榜樣或她人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也傾向於做出榜樣的行為)与自我強化(當人們達到了自己制定的標準時,她們以自己能夠控制的獎賞來加強与維持自己行動的過程)。

為瞭解釋說明人類行為,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

班杜拉對其中的環境決定論与個人決定論提出了批判,並提出了自己的交互決定論,即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与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環境決定論認為行為(B)就是由作用於有機體的環境刺激(E)決定的即B=f(E);個人決定論認為環境取決於個體如何對其發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則認為行為、環境與個體的認知(P)之間的影響就是相互的,但她同時反駁了“單向的相互作用”即行為就是個體變數與環境變數的函數,即B=f(P,E),認為行為本身就是個體認知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一種副產品,即B:f(P*E)。

班杜拉指出,行為、個體(主要指認知与其她個人的因素)与環境就是“您中有我。

我中有您”的,不能把某一個因素放在比其她因索重要的位置,儘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個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

她把這種觀點稱為“交互決定論”。

3.自我調節理論班杜拉認為自我調節就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就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与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与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

人能依照自我確立的內部標準來調節自己的行為。

按照班杜拉的觀點,自我具備提供參照機制的認知框架与知覺、評價及調節行為等能力。

她認為人的行為不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也受通過自我生成的內在因素的調節。

自我調節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与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經過上述三個過程,個體完成內在因素對行為的調節。

4.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就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

也就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自我效能也可稱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預期不隻影響活動与場合的選擇,也對努力程度產生影響。

被知覺到的效能預期就是人們遇到應激情況時選擇什麼活動、花費多大力氣、支持多長時間的努力的主要決定者”。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

第一,行為的成敗經驗指經由操作所獲得的信息或直接經驗。

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經驗指個體能夠通過觀察她人的行為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

第三,言語勸說包括她人的暗示、說服性告誡、建議、勸告以及自我規勸。

第四,情緒与生理狀態也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

在充滿緊張、危險的場合或負荷較大的情況下,情緒易於喚起,高度的情緒喚起与緊張的生理狀態會降低對成功的預期水準。

最後,情景條件對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難以適應與控制。

當個體進入一個陌生而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會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與強度。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德育價值一、強調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

認為人的多數行為就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与行為的結果而學得的。

依靠觀察學習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為模式。

二、重視榜樣的作用。

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過程獲得。

但就是獲得什麼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於榜樣的作用。

榜樣就是否具有魅力、就是否擁有獎賞、榜樣行為的複雜程度、榜樣行為的結果与榜樣與觀察者的人際關係都將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

三、強調自我調節的作用。

人的行為不僅受外界行為結果的影響,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受自我引發的行為結果的影響,即自我調節的影響。

自我調節主要就是通過設立目標、自我評價,從而引發動機功能來調節行為的。

四、主張獎勵較高的自信心。

一個人對自己應付各種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動作用中起著重要作用。

它將決定一個人就是否願意麵臨困難的情境,應付困難的程度以及個人面臨困難情境的持久性。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有較高的預期,在面臨困難時往往會勇往直前,願意付出較大的努力,堅持較久的時間;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會產生焦慮、不安与逃避行為。

因此,改變人的迴避行為,建立較高的自信心就是十分必要的。

社會學習理論重視榜樣的作用,強調個人對行為的自我調節,主張建立較高的自信心。

所有這些思想都就是十分可取的,值得我們借鑒与參考。

就企業管理來說,企業領導應充分瞧到員工與員工之間的互相影響,主動在企業中樹立員工榜樣,利用榜樣的作用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員工更多的表現出企業所希望的行為。

在樹立榜樣時,企業領導要力求使榜樣真實可近、平凡感人。

如果將榜樣完美化、理想化,常常會使員工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樣脫離生活、虛假騙人。

結果不僅不能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使員工反感,降低員工士氣。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評價[1]一、理論的積極意義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特別就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她突破了舊的理論框架,把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与人本主義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与強化相結合的觀點闡述了學習的過程与機制,並把社會因素引人到研究中。

她所建立的社會學習理論開創了心理學研究的新領域。

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認知的術語闡述了觀察學習的過程与作用,提出了替代強化、自我強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變了傳統行為主義重刺激一反應,輕中樞過程的傾向,使解釋人的行為的參照點發生了重要的轉變。

第二,班杜拉在社會學習理論研究中,註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把學習心理學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觀察學習、間接經驗、自我調節等概念,對學習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班杜拉的實驗結果都就是以人為研究對象而得出的,這就避免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由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當中的錯誤傾向,結論更加具有說服力。

二、理論的局限與不足當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也有其明顯的不足与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缺乏內在統一的理論框架。

該理論的各個部分較分散,如何將彼此關聯起來,構成一個有內在邏輯的體系,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就是以兒童為研究對象建立起來的,但她忽視了兒童自身的發展階段會對觀察學習產生影響。

第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雖然可以解釋間接經驗的獲得,但對於比較複雜的程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与理性思維的形成缺乏說服力。

第四,班杜拉雖然強調了人的認知能力對行為的影響,但對人的內在動機、內心衝突、建構方式等因素沒做研究,這表明其理論本身仍然有較大的局限性。

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2]一、班杜拉在對行為習得過程的敘述中提出了人類的觀察學習模式,並且,班杜拉在論述觀察學習過程中反應信息的傳遞時指出:不同的示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語難以傳遞圖像及實際行動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圖像与實際行為的示範形式在引起註意方面也比言語描述更為有力。

這些理論與我們所說的“身教勝於言教”的原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為教育上解釋學習行為的自律問題提供了依據。

教師應把學習刻苦、自覺守紀、品德優良的學生典範確立為其她學生學習的榜樣,使學生沉浸在_種良好的氛圍中,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從而使學生自覺向好的方向發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