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重点
食品免疫学重点
食品免疫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获得性免疫2.淋巴细胞再循环3.抗原4.MHC5.免疫应答6.Fc片段7.补体8.细胞因子9.白细胞分化抗原10.抗体调理作用11.T细胞毒效应12.体液免疫13.免疫乳14.食物过敏反应15.肿瘤抗原16.半抗原17.干扰素18.ADCC作用19.免疫食品20.免疫耐受21.佐剂22.沉淀反应23.多克隆抗体24.抗体或变区25.粘附分子26.细胞免疫27.肿瘤免疫28.类毒素29.单克隆抗体30. 过敏反应二、选择题1.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B.中国C.英国D.美国E.印度2.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疾病3.以下( )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B.IFN-γC. TNF-αD. IL-4E.IL-1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A .Ig G B.Ig M C.Ig E D.Ig D E .IgA5.发病机制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D. Arthus反应E. 类风湿性关节炎6.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 )A.CD4与MHCⅡ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B.CD8与MHCⅠ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D.IL-2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7.能与肥大细胞高亲和结合的Ig是( )A.IgAB.IgDC.IgED.IgME.IgG8. 人体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主要是( )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流9.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是 ( )A. 血清学试验B. 免疫电泳C. ELISAD.酶免疫技术E.放射免疫技术10. 食物过敏与以下( )无关。
A. 食物形态B. 个人体质C. 个体敏感程度D. 食物摄入量E. 食物种类11.半抗原是指()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E.以上均不是12.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A.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质B.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C.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质D.抗原与相应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质E.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13.免疫学认为的“自身物质”是()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胚胎期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14.初乳中含量最多的Ig 是( )A. IgGB. IgMC. SIgAD. IgEE. IgD15.关于Ⅳ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E.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16. 补充( )可明显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
食品免疫学
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 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学科。
1.2.1.2、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 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防卫功能。
特点:范围广,无特异性;
出生时就具备;
同种系个体人人都有,代代遗传;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其作用不会增减;
11
1.1.4、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 1.1.4.1、免疫系统的研究 A、外周淋巴细胞不是终末细胞,可以再循环;可以 母细胞化,可以成为记忆细胞。
B、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T细胞的成熟与其有关。
C、T-B细胞协作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 D、胚胎期T细胞迅速增殖后又迅速凋亡,这也许与 自身免疫耐受有关
A.用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16-17世纪 B.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 Jenner (1798年 )
3
4
Edward Jenner
英国乡村医生-琴纳 1798年成功地发明了 牛痘苗,预防天花。
5
6
1.1.2、经典免疫学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中叶)
Louis Pasteur:1880年研制鸡霍乱疫苗 Robert Koch:结核杆菌引起迟发型
36
2.1.2.3、佐剂
定义: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能增强机体免疫应 答或改变应答类型的物质。
弗氏佐剂 完全 不完全 石腊油+羊毛脂+卡介苗(结核菌素) 石腊油+羊毛脂
佐剂作用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
促进巨噬细胞加工递呈抗原的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37
2.2、抗原决定簇(表位)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是 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抗原效价:与抗体分子相结合的抗原决定 簇的总数。
食品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承担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人和高等动物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第一节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之不同,可将其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即淋巴循环相互联系(一)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又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鸟类的腔上囊相当于人类的骨髓1. 骨髓▪Bone morrow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和分化的场所,是造血器官。
2. 胸腺(Thymus)结构:皮质,髓质胸腺细胞实质由胸腺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胸腺作为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2)产生胸腺激素3.腔上囊又称法氏囊,是鸟类泄殖腔背侧的盲囊状组织,其结构与胸腺相似,有被膜,也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二) 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又称刺激淋巴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也是滤过淋巴液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肠集合淋巴结,以及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下层的许多分散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1. 淋巴结(Lymph node)全身分布的豆形淋巴器官结构:皮质、髓质淋巴结的功能:1过滤和清除异物2产生免疫应答2. 脾脏spleen▪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造血、贮血和过滤作用,也是免疫活性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结构:皮质(白髓)和髓质(红髓)免疫功能1血液滤过2产生免疫应答3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3. 粘膜和皮肤免疫系统粘膜和皮肤组织是机体接受外来抗原刺激的首要部位,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和发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中的免疫细胞总数可能多于分布在淋巴器官中的数量。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与淋巴组织之间反复的、周期进行的循环,是淋巴细胞为了捕捉抗原和发挥有效保护作用所进行的巡游活动。
食品免疫学总结
免疫系统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免疫应答: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的过程。
3、特异与非特异的区别4、a、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
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b、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是成熟T、B细胞定居以及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c、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前提淋巴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骨髓NK细胞d、免疫分子:抗体(MHC、HLA)、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
e、抗原呈递细胞(APC):捕捉(摄取)、降解抗原,向T细胞递呈抗原。
种类: 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淋巴小结)交错突细胞(脾、淋巴结和淋巴组织)郎罕氏细胞(Lc 皮肤)抗原(Ag)1、抗原: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发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2、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载体: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3、a、抗原的基本性质: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b、分类: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如,多数蛋白质抗原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 Ag) 如,细菌脂多糖,聚合鞭毛素4、影响抗原免疫原性因素:a、抗原物质的理化性质:异物性,分子大小,化学结构与组成,分子构像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抗原的完整性b、机体的反应能力:机体的遗传、年龄、生理状态、个体差异c、免疫方式5、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或抗体Fab部分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原引起免疫应答以及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的反应的基本单位。
食品免疫学复习
免疫学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与B和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3、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5、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指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小分子化学物质(二硝基苯)、某些药物6、抗原决定簇(抗原表位):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其性质、数量和空间构象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7、单价抗原:只有一个决定簇的抗原称为单价抗原,如小分子半抗原8、多价抗原:含有多个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如大部分天然抗原9、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在刺激机体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0、TI抗原:只能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
11、佐剂:是能非特异性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亦可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12、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3、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补体:新鲜血清中存在不耐热的非特异性地协助抗体成分.这种不耐热的非特异地协助抗体完成功能的成分称为补体。
15、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称为补体系统。
16、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17、干扰素:是机体在病毒感染时合成并释放的一类糖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干扰病毒DNA 或RNA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食品免疫学总结word精品
1. 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 non 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 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 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量可溶性糖蛋白。
8. 抗原:是指进入动物机体后,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9. 独特性: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lgV区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具备独特的抗原决定簇结构。
10.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个B细胞增殖所产生的抗体,其遗传背景一致,抗体分子结构,抗原特异性等形状相同。
11. 多克隆抗体:是抗原Ag或抗原与佐剂的混合物按程序接种活物刺激其产生免疫应答,血清中含有大量特异性抗原提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
12. 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13. 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一载体现象。
食品免疫学ppt课件
26
• 2. 氨基酸和体液免疫 • AA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以支链AA
和芳香族AA较为明显。 • 支链AA:Ile,Leu,缬氨酸(Vil)。 • 芳香族AA:苯丙氨酸和络氨酸,过量的苯
23
• ⑵精氨酸和细胞免疫 • 精氨酸是半必需AA,代谢产物为多胺、
核酸、NO、NO2,前两者是细胞分裂所需 的物质,后两者为血管扩张,肝细胞合成 蛋白质和肝细胞线粒体电子传递的重要介 质。对细胞免疫有显著影响,对体液免疫 无明显作用。其对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表 现为:
24
• a.Asp能增加T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 和植物凝集素(pHA)的反应性,增加 CD4+T细胞数量。
31
• 免疫活性肽是指人乳或牛乳中的酪蛋白含 有刺激免疫的生物活性肽;大豆蛋白和大 米蛋白含有的刺激免疫的生物活性肽。如 人血液、组织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四肽; 人乳中序列为QRPR和GQRP;牛乳中的酪 蛋白中的序列为GFL的三肽;白细胞免疫活 性肽;来源于大豆蛋白的胰蛋白酶水解物 序列为HCQRPR的六肽;来源于大米蛋白 的序列为GYPMYPLR的八肽。
淋巴结萎缩。动物实验表明,VB6缺乏实验 动物的胸腺重量只有对照组的1/8。 • ⑵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影响抗体的合成, VB6缺乏对绵羊红细胞所形成的凝集抗体减 少,对白喉类毒素及对流感病毒的相应抗 体减少,与白喉毒素抗原的结合力下降。
18
• ⑶对细胞免疫的影响:VB6缺乏时,动物的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降低,但宿主对移植 物的耐受性增加,因而移植物存活时间延 长。
食品免疫学部分资料
食品免疫学部分资料第一章1、免疫学: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静态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动态免疫应答过程,阐明机体是如何区分“自己”和“非己”获得防御功能以及可能致疾病的过程和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机体针对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发生应答反应的能力是生来就有的,这一特性又称自然免疫性或先天免疫性,是体内始终存在的免疫防御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
机体针对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发生应答反应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当机体与外来抗原接触之后才能获得,这一特性也称获得免疫性或适应免疫性。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多克隆抗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单克隆抗体: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浆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单克隆细胞将合成针对一种抗原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2、两类免疫应答的特点及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特异性免疫过程: 1、细胞免疫: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并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
免疫过程通过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在反应阶段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时,便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与巨噬细胞,杀伤性T细胞协同发挥免疫功能。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抗感染;免疫监视;移植排斥;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起作用。
其次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还参与体液免疫的调节。
2、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
食品免疫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抗原(Ag):是能够刺激机体T、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始发因素。
2. 半抗原:指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3.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4. 载体: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5. 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所以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称为载体)偶联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6. 异物,是指化学结构与宿主自身成分不同或在胚胎期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从未接触过的物质。
7. 特异性:指某一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淋巴细胞发生免疫应答的专一性,以及某一抗原分子只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专一性。
8. 抗原决定簇(AD):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表位。
9. 抗原的结合价:是指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0. 指抗体(或抗原)除可与其相应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原(或抗体)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11. 具有相同表位的不同抗原,成为交叉抗原。
12.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T 细胞抗原受体(TCR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5% ~20%T 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13.佐剂:是掺入到疫苗中能促进、延长、增强机体对疫苗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4. 抗体(Ab):机体防御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淋巴细胞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5.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6:抗体的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吞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Fcγγ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
食品免疫学
1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2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3超敏反应及胃肠道淋巴组织4食物过敏5动植物毒素与免疫6食品微生物与免疫7免疫食品8食品营养与免疫9免疫技术第一章绪论1. 免疫的概念和免疫应答1.2 食品免疫学:运用免疫学原理,以食品及其成份为对象,从人体免疫的角度研究和探讨食品营养素与食物化学成分的功能及作用,揭示食品诱导生物体免疫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分子机理1.3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应答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初次应答(2)再次应答和免疫记忆(3)免疫应答对抗原的高度特异性(4)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耐受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抗原识别(感应阶段):抗原递呈细胞吞噬和处理,递呈给T辅助细胞,Th激活T细胞,B细胞及其他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活化(活化阶段):繁殖和活化●抗原清除(效应阶段):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消灭抗原免疫应答的类型:按参与细胞:体液免疫(B细胞)和细胞免疫(T细胞)抗原刺激顺序: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免疫效果:免疫保护、超敏反应、免疫耐受2. 免疫的主要特征和功能2.1 免疫的主要特征(1)识别非自身抗原的能力(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3)免疫记忆能力(4)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2.2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排斥外源抗原异物的能力。
抗感染和排斥异种或同种异体细胞与器官---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2)免疫稳定: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这是维持机体正常内环境的重要机制。
该功能丧失导致某些生理平衡的紊乱或者自身免疫疾病(3)免疫监视:监视体内正常细胞在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病毒等致癌因素诱导下转变成的肿瘤细胞,一旦出现这些非正常肿瘤细胞时,即予以识别并通过免疫应答将其清除(4)免疫调节:指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个功能的调节。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形成一个网络调节机体的稳态3. 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3.1 天然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是机体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屏障,是生来就具备的,它们的作用没有特异性。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
食品免疫学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是指机体防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
(2)免疫稳定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通过各种生物学效应经常清除体内出现的损伤或自然衰老的细胞,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自身稳定。
(3)免疫监视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清除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
2. 机体针对非己的抗原性物质发生应答反应的能力是后天形成的,当机体与外来抗原接触之后才能获得,这一特性也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3.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1)特异性(2)适应性(3)识别“自己”与“非己”的特性(4)记忆性(5)自身调节特性4. 抗原(Ag):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5. 抗体(Ab):B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Ig),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1.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以及其他弥散的淋巴组织等。
2. 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和哺乳类动物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囊上腔或称法氏囊。
3. 淋巴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与淋巴组织之间反复的、周期进行的循环,是淋巴细胞为了捕捉抗原和发挥有效保护作用所进行的巡游活动。
4. T淋巴细胞或称T细胞,是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的简称。
5.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主要负责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
6.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APC)。
7. 嗜碱细胞的功能:(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第一道防线)(2)对lgE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炎症反应(3)抗寄生虫感染。
8. 细胞因子是一些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死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单核因子以及其他细胞分泌的因子等。
食品免疫学重点
NK细胞
15
NK细胞
ADCC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NK细胞的标志分子
CD16
可以与被IgG结合的靶细胞发生结合并杀伤靶细胞, 使靶细胞溶解,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
16
NK细胞
1、IgG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地结合 2、之后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借助其表面相应的受体与结合 与靶细胞上的IgG Fc段结合; 3、活化的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杀伤靶细 胞; 17 4、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抗体被肝处理。
1. 识别抗原 2. 吞噬抗原 3. 抗原递呈
6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功能
病原微生 物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
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脂多糖,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肽 聚糖,脂磷壁酸,N-甲酰肽,酵母菌和支原体的某些 成份以及细菌DNA中非甲基化CpG基序和双链DNA等
IgA IgD
“边防军”, 黏膜抗体 B细胞表面抗体,作用不清楚
IgE
33
引起I型超敏反应
T细胞-表面标志
18
TCR复合体的作用:
将TCR结合抗原的信息传递到细胞 浆内使T细胞开始活化
TCR复合体的三大要素
TCR CD3分子 ζ 蛋白
T细胞-表面标志
TCR
由α链与β链经二硫键连接组成的异 二聚体(95%)或由γ、δ链组成 ( 5%)
CD3
由γε和 δε组成
ζ 蛋白
由ζζ或ζη组成
微生物
食品免疫学重点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害。
食品免疫学:专门研究食源性疾病与免疫学,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与人体免疫,检测技术.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与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抗原:Ag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佐剂:佐剂不是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是它与抗原混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抗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状糖蛋白。
补体:对抗体具有补充作用的物质称为补体。
是正常血清的一种组分,可与抗体一起产生溶菌或溶胞现象,单独作用时不能引起细胞的溶解.免疫器官:指完成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同功能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分化、成熟)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反应发生的场所。
)超敏反应:指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即机体与抗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了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若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相结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抗原产生的。
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又称食物超敏反应。
变应原:指能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细胞或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凝集原,抗体又称凝集素。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提取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又称沉淀原,抗体又称沉淀素。
6、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1)细胞融合技术(2)T细胞克隆技术(3)免疫印迹法免疫学治疗技术:一种是免疫细胞的治疗,一种是免疫分子的治疗免疫预防技术:通过人工免疫使人增强或获得对某些病原体或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有利,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害。
食品免疫学:专门研究食源性疾病与免疫学,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与人体免疫,检测技术。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一门基础科学,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与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抗原:Ag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并能与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佐剂:佐剂不是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但是它与抗原混合在一起可以提高机体的应答能力,增强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抗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状糖蛋白。
补体:对抗体具有补充作用的物质称为补体。
是正常血清的一种组分,可与抗体一起产生溶菌或溶胞现象,单独作用时不能引起细胞的溶解。
免疫器官:指完成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鸟类法氏囊或同功能器官,主导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殖、分化、成熟)和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反应发生的场所。
)超敏反应:指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
即机体与抗原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了致敏淋巴细胞或特异性抗体,若与再次进入的抗原相结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免疫病理反应,又称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人体对食物中抗原产生的。
由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又称食物超敏反应。
变应原:指能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细胞或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又称凝集原,抗体又称凝集素。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提取液,组织浸出液等)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又称沉淀原,抗体又称沉淀素。
6、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免疫学检测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1)细胞融合技术(2)T细胞克隆技术(3)免疫印迹法免疫学治疗技术:一种是免疫细胞的治疗,一种是免疫分子的治疗免疫预防技术:通过人工免疫使人增强或获得对某些病原体或细胞特异性抵抗力的方法,包括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7、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有哪些?抗原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又叫抗原性(2)免疫反应性:是指具有免疫应答反应的特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影响抗原特性的因素:(1)异己性(2)理化性质:a分子质量大.b结构复杂.c物理性质(3)佐剂8、淋巴细胞再循环功能和途径是什么?淋巴细胞再循环:各种免疫器官中的淋巴细胞并不是定居不动的群体,而是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循环进行有规律的迁移,这种规律性的迁移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功能: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接触的机会,更有效的激发免疫应答,并不断更新和补充循环池的淋巴细胞。
途径: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流经外周免疫器官时,在副皮质区与皮质区的连接处穿过高内皮毛细血管后静脉进入淋巴结,T细胞定位于副皮质B细胞主要定位于皮质区,以后均通过淋巴结髓窦迁移至输出淋巴管,进入高一级淋巴结,经过类似的路径,所有外周免疫器官输出的细胞最后都汇集于淋巴导管,身体下部和左上部的汇集到胸腺导管,从左锁骨下静脉角返回血循环。
右侧上部的汇集到右淋巴管,从右锁骨下静脉返回血循环。
再循环一周需24-48h 9、何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相比有哪些优点?图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人工制备抗体a单克隆抗体b多克隆抗体c基因工程抗体。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制备流程:制备抗原---免疫动物---免疫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选择培养---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单克隆抗体的鉴定---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动物体内诱生法和体外培养法)优点:a结构均一。
特异性强,避免了多克隆抗体的交叉反应性。
B效价高,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
C制备时不需纯化抗原就可得到纯抗体d产量高且可连续生产。
多克隆抗体(第一代抗体):用体内免疫方法获得的由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应用:目前应用的多克隆抗体主要来源于动物免疫血清、恢复期病人血清或免疫接种人群。
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但这种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表位的,因此特异性不高,常出现交叉反应,同时也不易大量制备。
10、列举7种常见的基因工程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主要类型:a嵌合抗体b重构抗体或CDR移植抗体c双特异性抗体d Fab抗体e Fv抗体f单链抗体g单域抗体h噬菌体抗体i最小识别单位11、抗体的多样性是由什么决定的?(1)Ig基因库抗体的合成受B细胞内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三组Ig基因库控制,k链基因库,λ链基因库和一组H链基因库,每个基因库均由数目不等的一组基因组成。
(2)V(D)J 重组重链基因库中含有V基因D基因J基因C基因,B细胞在骨髓内成熟过程中,胞内重组酶活性增高,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重排形成V-D-J重组片段,然后与一个C基因重组,共同转录。
(3)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抗体多样性主要由基因调控,尤其是编码H、L链V区的基因重排决定。
A抗体多样性的胚系基因:在胚系中,尚未重排的Ig基因片段数量相当多,Ig的H链和L链都可以由多种胚系V基因所编码,产生不同序列不同特异性的抗体B重排产生多样性:IgDNA 重组使不同的V、D、J基因片段相连,因而产生大量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C连接产生多样性:同一套V、D、J基因在他们的连接处也会产生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体细胞突变:有人提出体细胞基因突变可导致抗体产生多样性E、H链和L链蛋白质的组合,不同H和L链蛋白质的组合也有利于产生多样性。
1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作用?(1)靶细胞溶解:即细胞毒作用,补体无论经何种途径激活,都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造成穿膜小孔,导致靶细胞溶解。
(2)调理作用:即吞噬作用,能够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3)免疫复合物的清除,抗原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或免疫复合物的吞噬作用。
IC沉积于组织中激活补体通过一定的作用,可造成组织损伤,在免疫复合物形成初期C3b 与C4b共价结合到IC之上,可以防止IC之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因而可阻止IC之间网络结构的形成,可阻止IC沉积,减轻组织损伤。
(4)病毒中和作用:补体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病毒中和机制a:通过使病毒形成大的聚集物而降低病毒的感染性b:抗体和/或补体结合到病毒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外衣,阻断病毒的吸附和穿入,中和了病毒的感染性。
C:抗体和补体在病毒颗粒表面沉积可促进病毒与具有Fc受体或C3b受体的细胞结合,如果结合的为吞噬细胞则起到调理作用。
D:MAC可介导大多数囊膜病毒的溶解,导致病毒囊膜的裂解与核衣壳蛋白的解离。
(5)炎症介质作用:补体裂解片段以炎症反应方式调动机体的各种防御因素,协同作战消灭病原微生物a。
激肽样作用:C2a、C3a具有细胞激肽样作用,可增高血管通透性,引起炎性渗出水肿,称为补体激活肽。
B:过敏毒素:过敏毒素就是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水解片段,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以及其他具有药理作用的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机体表现出相应的过敏症状。
C:趋化作用:C5a、C3a能吸引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是一种趋化因子。
(6)免疫调节作用:补体可对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发挥调节作用。
a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容易被抗原递呈细胞处理与递呈b补体成分可以与多种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补体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
13、特定抗原刺激机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有哪些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规律)初次应答: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起的应答称为初次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主要产生IgM(后期可产生IgG),所产生的抗体总量及其与抗原的亲和力均较低初次免疫应答中抗体产生的四个阶段:(1)潜伏期:指抗原刺激后至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前的阶段,持续数小时数周,取决于抗原性质、抗原进入机体途径、所用佐剂类型,受体情况等。
(2)对数期:此期抗体量成指数增长。
抗原剂量及性质是决定抗体产量增高速度的重要因素。
(3)平台期:此期血清中抗体浓度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到达平台期的时间、平台高度和持续时间依抗原不同而异,从数天至数周不等。
(4)下降期:由于抗体被降解或者与抗原结合而被清除,此期抗体合成率小于降解速度,血清中抗体浓度缓慢下降。
可持续几天或几周。
再次应答:初次应答形成的记忆T细胞和B细胞具有长期寿命而得以保存,一旦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以迅速、高效、特异性的产生应答,即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
其应答过程及所产生的抗体具有以下特征:(1)潜伏期短,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2)抗体合成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比初次应答高十倍以上)且持续时间长(3)下降期持久(抗体可以长期合成)(4)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5)再次应答所产生的主要为IgG类抗体,且抗体亲和力高较均一。
再次应答的强弱取决于两次抗原刺激间隔时间的长短,间隔过短则应答弱,因为初次应答后存留的抗体可与再次刺激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迅速清除,间隔过长则应答也弱,因记忆细胞并非永生。
14、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机制中,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会产生哪些效应?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抗体所介导。
(1)中和作用:高亲和力的IgG、IgA可与细菌病毒表面蛋白结合,通过阻止其侵入宿主细胞而发挥中和作用(2)调理作用:指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一方面抗体的Fab段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抗体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特定部位结合,从而促进对病原体的吞噬,另一方面抗体与病原体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可以激活补体附着于病原体的补体裂解片段可以与吞噬细胞表面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3)免疫溶解作用:IgG、IgM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通过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功复合物,并发挥补体介导的杀菌溶菌作用,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抗体的IgG的Fab片段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其Fc片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表面结合,介导效应细胞杀伤携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产生ADCC效应(5)分泌型IgA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黏膜表面可产生IgA,从而有效组织病原体入侵(6)免疫损伤作用:B细胞应答产生的抗体也可能参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主要是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