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肿瘤性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区肿瘤的典型症状。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察 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 组织的毗邻关系,判断肿瘤的性质 。
病理学诊断
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 行病理学诊断,确定肿瘤的良恶性 及具体类型。
鉴别诊断方法与要点
脑积水
脑积水时脑室系统扩大,但桥小 脑角区肿瘤不会引起脑室扩大,
详细描述
MRA通过磁场和射频脉冲技术,能够显示肿瘤的血管结构,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为手术切除和放疗提供 重要参考。
X线检查
总结词
X线检查是一种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方 法,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有限。
详细描述
X线检查主要用于观察骨骼结构和颅 骨病变,对于脑实质病变的诊断价值 较低。在某些情况下,X线检查可以 作为辅助检查手段,帮助排除其他骨 骼病变。
表皮样囊肿
01
02
03
总结词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的良性 肿瘤
详细描述
表皮样囊肿通常位于桥小 脑角区的中线部位,呈圆 形或椭圆形,质地软。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低密度肿块, 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 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蛛网膜囊肿
总结词
脑脊液填充的良性囊肿
详细描述
蛛网膜囊肿通常位Βιβλιοθήκη 桥小脑角区,可压迫脑组织引起症状,多为 先天性。
感觉障碍。
影像表现
03
CT扫描显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MRI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
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脑膜瘤
总结词
起源于脑膜组织的良性肿瘤
详细描述
脑膜瘤通常位于硬脑膜上,生长缓慢,可压迫脑 组织引起症状。
影像表现
CT扫描显示高密度肿块,MRI显示T1等信号、T2 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ppt课件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ppt课件

• 4、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可分为三种类型:大 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和实质型。大囊小结节型 常见,大多病例均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 T2WI上呈等高信。大囊小结节型虽平扫时难以定 性,但增强扫描显小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即 可确诊,需与蛛网膜囊肿及胆脂瘤鉴别,蛛网膜 囊肿多位于脑外,信号多与脑脊液相似,且壁薄, 不强化。
• 7、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肿 瘤,肿瘤富含血管和血窦,可引起颈静脉孔的扩
大,颈静脉嵴、颈静脉管的侵蚀破坏。肿瘤生长
缓慢呈浸润性,边界较清晰。该肿瘤主要发生于
耳蜗内,是中耳最常见的肿瘤,易侵入颅内,多 见于40~60岁中年女性。CT平扫该肿瘤常呈等密 度,有时中心可见低密度区,MRI常呈稍长T1稍 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肿瘤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 MRI诊断
• 1、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肿瘤,肿瘤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的前庭 神经,好发于鞘膜的许旺氏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脑神经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5.0%~10.0%,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60 %~80 %。听 神经瘤生长缓慢,有包膜,多为实性,肿瘤较大时多囊变、坏死、出 血,钙化较少见。大多为单发,若并发神经纤维瘤Ⅱ型时为多发。可 分为管内型和管外型肿瘤起于听神经的管内段,成为管内型肿瘤;肿瘤 起自阻力小的管外段,在桥小脑角池生长,成为管外型肿瘤肿瘤。 75%~90%的病人内听道口扩大。根据肿瘤的这些特点,无论是CT 或MRI,只要显示增粗的听神经根或扩大的内耳道诊断不难。但MRI 能直接显示听神经束,特别是对微小听神经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 听神经瘤≦15mm称微小听神经瘤,CT显示不清或可疑,但MRI轴位 T1WI上即清楚显示增粗的神经根。因此,我们认为微小听神经瘤的 定性诊断,MRI可作首选。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鉴别
听神经瘤与三叉神经瘤的鉴别诊断 听神经瘤与三叉神经瘤均易发生囊变,听神经瘤常表现为第 VII、 VIII对颅神经增粗,并与肿瘤主体相连,内听道扩大伴/不伴骨 质吸收。三叉神经瘤肿瘤主体位于内听道内上方,第V对颅神经 增粗,无内听道扩大,常伴有 Meckel腔的扩大及颞骨岩部的骨 质吸收/破坏;可跨越中后颅窝生长。
2020/4/29
3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CT平扫肿瘤实性部分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非出血性的囊 性部分近似脑脊液。伴内听道扩大及骨质吸收,增强扫 描实现部分明显均匀强化。
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为T1为等或等低信号,T2和 FLAIR呈高或稍高信号。囊变区呈长T1长T2信号,少数 囊变区可见液液平面或出血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 囊壁明显强化,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肿瘤进入内听道的 范围。
2020/4/29
16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左侧桥小脑 角池增宽, 见囊性长T1 长T2信号影 ,DWI呈高 信号,增强 扫描未见强 化,病灶沿 蛛网膜下腔 蔓延生长。
2020/4/29
17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2020/4/29
18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2020/4/29
7
2020/4/29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肿瘤位于右侧 桥小脑角区,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等高 信号,增强扫 描呈明显强化 ,肿瘤与小脑 幕广基地连接 。
8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2020/4/29
9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2020/4/29
15
仁 爱 |精 诚 |融 汇 |卓 越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及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
桥脑位于中脑与延髓中间,两侧借 小脑中脚与小脑相连,此交界区称
为桥小脑角区(CPA)
病例,女,49岁
因“头晕10年,左耳听力下降3年 余,加重伴味觉减退,左侧咀嚼无
力半年余”来诊
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部闷胀 感,不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不适,未予 特殊诊治。5年前患者逐渐出现左侧肢体活动 不灵,活动后加重,休息可缓解,无行走不
桥小脑角区的三叉神经鞘瘤起源于三叉神经 根,常表现为跨越中后颅窝的哑铃型肿块, 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肿瘤边缘光滑,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增强 扫描呈不均匀环状明显强化。瘤内出现脂肪 变性可为特征性改变。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脑内或者脑外,T1WI 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其内掺 杂筛孔状低信号。病灶占位效应不明显,增 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病理反射:双侧Hoffman征阴性,Babinski征 阴性,Chaddock阴性。
脑膜刺激征:颈抵抗阴性,Kernig征阴性, 布氏征阴性。
北区磁共振659075 老楼强化磁共振
天坛医院术后病理:听神经鞘 瘤伴囊变。
定位:桥小脑角区(CPA)肿瘤首先应该明 确是脑外肿瘤还是脑内肿瘤。脑外肿瘤多有 临近骨质改变、脑白质塌陷征、蛛网膜腔隙 扩大、临近脑沟池变窄、硬脑膜与肿瘤呈钝 角等。有时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起病缓急综 合分析判断。
研究认为听神经瘤是由NF-2基因缺失引起的, NF-2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是一种抑癌基因, 可以抑制NGF(神经生长因子)、GGF(胶 质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衍生的 生长因子)的过度活性,而这些因子可刺激 施万细胞的过度生长,在听神经瘤中往往有 明显的活性表达。
听神经瘤MRI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结节状肿块, 多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一般呈实性、囊实性和囊 性三种,伴或不伴内听道扩大,实性者T1WI上为稍 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呈均匀一致明显强 化;当内部出现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时,内部 信号可不均匀,T1WI上呈混杂略低信号,T2WI上 呈混杂略高信号,增强呈花瓣样强化;当伴有患侧 第Ⅶ、Ⅷ神经束增粗时,表现为与肿瘤相连并明显 强化,两者信号变化一致,称为“荸荠”征或“苹 果柄”征。有人认为这为听神经瘤的特征性改变。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影像表现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细胞,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大脑凸面,瘤细胞表现多样化。

脑膜瘤分为脑膜上皮细胞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粒体型、血管瘤型、分泌型等15个类型。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是一种神经方面的疾病,起源于1855年。

它主要表现于Ⅴ、Ⅶ、Ⅷ脑神经损害和小脑功能障碍。

CT平扫: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变,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很少发生囊性变。

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切。

60%的脑膜瘤有瘤周水肿,因此,即便肿瘤是等密度,因有瘤周水肿,也容易在CT上显示。

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断征象。

CT增强: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增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

增强的幅度为40~50HU或更多。

脑膜瘤如果有比较广阔的基底或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常规横断面CT扫描不易发现,而冠状位CT扫描有助于发现这种类型的病变。

MR平扫: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相似,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比较为低信号。

在T2加权像上为等信号掩盖。

MR增强:静脉注射GD-DTPA后,脑膜瘤有显著而均匀的增强,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有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有特征性。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脑膜瘤。

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的关系,例如与颈内动脉虹吸部、静脉窦的关系,这些血管是否被肿瘤包理、压迫或阻塞。

女,48岁,头痛、头晕、步态不稳3月入院。

诊断:右桥小脑角(CPA)脑膜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CT表现桥小脑角脑膜瘤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听神经鞘瘤听神经鞘瘤症状多自听神经开始内听道有扩大。

2.脑桥小脑角胆脂瘤可见岩骨尖或岩骨嵴破坏内听道口不扩大。

点击》》听神经瘤影像表现与鉴别诊断 | 附中耳CT解剖点击》》颅内表皮样囊肿分型与影像表现。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定性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表现,总结归纳其MRI特征性表现。

结果64例中,听神经瘤27例,脑膜瘤15 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10例,蛛网膜囊肿6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淋巴瘤1例。

6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4%、95.3%。

结论桥小脑角区各种肿瘤的MRI表现各具特征,MRI 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tumors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 so as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MethodsMRI features of 64 tumors in cerebellopontine angle, which were comfirm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ncluded. Results Among the 64 cases, 27 were acoustic neuroma, 15 were meningioma, 4 were trigeminal neuroma, 10 were epidermoid cyst, 6were arachnoid cyst, 1 were hemagioblastoma, 1 were lymphoma. The accuracy rates of location and qualitative diagnosis before the operation were 98.4% and 96.8%. Conclusion The MRI appearances of tumors in CPA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MRI has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 tumors in CPA.Key words: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s; MRI diagnosis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解剖复杂,肿瘤类型较多,MRI 因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和无颅骨伪影的特点,成为该区最为重要的诊断方法。

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诊断分析

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诊断分析

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诊断分析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CPA)肿瘤MRI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侧桥小脑角区肿瘤3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听神经瘤17例,三叉神经瘤7例,脑膜瘤3例,表皮样囊肿3例。

根据解剖部位、肿瘤病变特征和MRI信号特点,能对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以听神经瘤最多见,MRI能对CPA区肿瘤作出较好的诊断。

标签: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MRI桥小脑角区(CPA)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种类繁多,故该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较重要。

笔者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30例,探讨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本組病例共30例,均为单侧病例,左侧18例,右侧12例,年龄30~63岁,平均51岁,其中男13例,女17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减退、耳鸣、三叉神经痛、面瘫及颅内高压等症状。

27例做MR平扫及增强,3例表皮样囊肿只行MR平扫,平扫做T1WIT2WI及Flair序列,方位Tra sag及Cor,增强采用Gd-DTPA 0.1mmol/kg,TIWI。

2结果听神经瘤17例,约占本组56.7%,男7例,女10例,肿瘤呈半圆形紧贴内听道内口,为长T1长T2信号,5例信号均匀,12例可见不同程度更长T1T2信号囊变区,1例可见短T1高信号。

9例可见听神经柬增粗与肿瘤相连呈漏斗征,尖端指向内听道,增强扫描更明显,听神经束增粗与肿瘤相连并强化,呈漏斗征。

增强均明显强化.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多环状不均匀强化。

小脑、脑干与四脑室不同程度受压移位。

三叉神经瘤7例,5例为跨中后颅窝生长,呈哑铃状或纺锤形并伴有囊变,瘤体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花环状或不规则强化。

1例位于meckel腔,在中颅窝底呈不规则强化。

5例均可见患侧岩尖高信号消失。

1例较小位于桥小脑角池内,均匀强化。

脑膜瘤3例,均与岩骨相连,信号稍不均匀,呈稍长T1信号,稍低或等T2信号,强化较明显,均可见脑膜尾征,同时伴小脑桥脑受压,1例伴幕上脑积水。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影像诊疗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影像诊疗

(左桥小脑角区)神经鞘瘤。
男,28岁,体检发觉右桥小脑角区肿瘤2年 右神经鞘瘤(舌咽神经)
(桥小脑角区肿物)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三叉神经)
(右鞍旁跨中后颅窝底区)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囊变出血
F-45Y,陈发性双耳听力下降1年余
神经纤维瘤病 Ⅱ型
二、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旳帽状细胞,亦好发 于桥脑小脑角区,多见于中年女性
神经鞘瘤:沿神经束生长,相应神经可增粗并强化, 肿块可囊变、出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脑膜尾征 表皮样囊肿:DWI高信号,无强化 蛛网膜囊肿:脑脊液信号,无强化
脑膜起源:脑膜瘤;脑膜转移癌 囊肿类: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 副神经节瘤:颈静脉球瘤 其他:(髓母细胞瘤,脊索瘤等)
一、听神经瘤
听神经鞘瘤;占CPA肿瘤旳70-80%,一般发生 于成人
起源于听神经旳前庭神经支旳施万细胞,早 期位于内听道内生长,引起内听道扩大,后 期逐渐延伸入桥小脑角区生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Ⅴ.三叉神经
1.为最粗旳颅神经,混合性 神经,有感觉根和运动根
2.经桥小脑角池上份,行向 前外侧进入Meckel腔,在腔 内感觉根与三叉神经节相连, 运动根经过节下面进入下颌 神经
3.分支:眼支,上颌支,下 颌支
Ⅶ.面神经
• 面神经由较大旳运动根和 较小旳中间神经构成,自 桥延交界处外侧出脑后入 内听道,入面神经管,再 由茎乳孔出颅
2、假如是发生于脑实质内旳肿瘤:小 圆细胞旳恶性肿瘤,核空泡状,部分呈神经 节细胞样分化,免疫组化S-100(+), CD99(+),CD56(+),不除外原始神经外胚 叶肿瘤(PNET)伴部分节细胞分化。提议: 结合临床,确认肿瘤是脑实质内还是脑实质 外以及与听神经旳关系。

低场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低场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低场强MRI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3-05-30T15:42:53.4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杨卫[导读]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在低场强MRI下的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杨卫(江苏省大丰市人民医院 224100)【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在低场强MRI下的表现及特征,提高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全部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

其中听神经瘤17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瘤2例,表皮样囊肿、动脉瘤及转移瘤各1例。

根据生长部位、肿瘤病变特征和MRI信号特点,能对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肿瘤进行定性诊断。

结果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表现。

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以听神经瘤较多见,MRI能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肿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11-02桥小脑角区为桥脑和小脑交界的区域,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种类较多, MRI被认为是该区肿瘤术前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在低场强MRI下的影像表现,探讨MRI 对桥小脑角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27例,其中,男 15 例女12例,年龄 22岁-65岁,平均年龄41岁。

听神经瘤17例,脑膜瘤5例,三叉神经瘤2例,表皮样囊肿、动脉瘤和转移瘤各1例。

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面部麻木等。

2.2检查方法机器为PHILIPS 0.23T低场磁共振机,采用头部线圈,T1加权像TR 30ms/TE8ms,T2加权像TR 4 000 ms/TE 108ms,Flair序列TR6360/TE140,横断面、矢状状及冠状位,层厚7 mm,间距2 mm。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

桥 小 脑 角 ( e e e o o t e a ge C A) 位 于 小 脑 、 C r l p ni n l , P 是 b 1 n 脑 桥 和 颞 骨 岩 部 之 间 的不 规 则 间 隙 , 颅 内病 变 尤 其 是 占位 性 是
是 舌 咽 、 走 、 神 经 和 小 脑 下 后 动 脉 及其 分 支 。 P 由脑 脊 迷 副 CA

7 0・ 2
中 国 临床 医学 影 像 杂 志 2 1 年 第 2 01 2卷第 1 0期 JC i Ci dI g g 2 1 V 1 2 N . hn l Me n mai 0 1 o 2 o1 n . 0
综 述
桥 小 脑 角 区域 病 变 的 C T和 MR 诊 断 I
位 、 否强 化 及 信 号 特点 将 其 进 行 分 类 并 提 出该 区病 变 的 诊 是
C A是 位 于 小脑 、脑 桥 和 预 骨 岩 部 之 间 的 不 规 则 间 隙 , P 其 前 外 侧 界 为 颞 骨 岩 部 内侧 壁 ,后 界 为 小 脑 中脚 和 小 脑 半 球, 内侧 界 为脑 桥 基 底部 和 延 髓 上 外 侧 , 方是 小脑 幕 . 方 上 下
S l Yu- h n , W AN G Zh n qi il ze o g- u

Xuh u Me ia olg ,Xu h u  ̄a g u 2 1 0 ,C ia z o dc l C l e e zo n s 2 0 2 hn , "
2 eat n o dclI aig N ni eea H si aj g C mm n ,N ri 1 02 hn) .D p r t f Me i m gn, ajn G nr opt o N ni o a d a "g 2 0 0 ,C i me a g l l af n qn a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桥小脑角肿瘤的CT、MRI
• 增强扫描示:病灶内见少许条状强化,囊性部
分无强化.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左侧听神经瘤
• 平扫示:左侧桥小脑角区稍高密度或等密度
影,边界不清晰.
• 增强扫描示:病灶明显强化,轮廓变清晰. • 骨窗示:左侧内听道扩大.
右侧听神经瘤
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第四脑室稍受压.
右侧听神经瘤
• 大体标本呈球形,有硬的包膜,生长缓慢,向脑
组织方向呈膨胀性生长。组织学上表现纤维化, 肿瘤血管丰富,合并退行性变,如砂粒体形成和 囊性变。软脑膜是脑组织和肿瘤的分界,肿瘤压 迫可导致大脑皮质缺血性坏死和肿瘤周围广泛水 肿。肿瘤与脑组织有比较清楚的分界,常常侵犯 脑膜、颅骨。颅骨反应性增厚或脑膜瘤颅骨增生 是一大特点。也有相应部位的颅骨膨出变薄的。 少数脑膜瘤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颅内肿块效 应与颅骨增生的表现较轻。
信号,境界清楚 T2加权示肿瘤呈很高信号 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多环形强化
右侧巨大听神经瘤囊变
T1加权示右侧桥小脑区巨大肿瘤,实质部分 呈稍低信号,囊变部分似脑脊液样低信号 T2加权示囊变部分呈很高信号,实质部分信 号较囊变部分低 增强扫描示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左侧听神经瘤
• MR平扫肿瘤呈稍长T1T2信号 •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1.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病因病理]
• 听神经瘤是后颅窝中最常见的颅肿瘤,占
脑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约75%-80%
• 绝大多数 为单侧 • 发病年龄30-60岁 • 听神经瘤一般由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
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
• 易发生囊变和脂肪或黄色瘤池可疑低密度影 • 增强扫描后见一不规则花环样增强影
左侧听神经瘤(早期)
• 平扫左侧内听道稍见扩大,其内含有较小异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影像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桥小脑角区肿瘤MR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材料及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影像资料,其中听神经瘤32例,三叉神经瘤8例,脑膜瘤6例,室管膜瘤1例,动脉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

结果: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中,以脑外为主,占97.96,良性占93.87%,恶性占6.12%。

其中以听神经瘤最多,占65.31%,其他依次是三叉神经瘤16.32%,脑膜瘤12.24%,该区肿瘤大部分MR影像学特征比较明显,如果能抓住主要征象,鉴别诊断相对比较简单。

结论:MR特征影像学征象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120-02桥小脑角区是颅内脑外肿瘤较好发的部位,该区肿瘤类型较多,本研究分析了52例经手术证实的桥小脑角区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区肿瘤术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为影像工作及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水平。

1.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2009~201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49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发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0岁。

临床主要的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疼痛、面部麻木、头痛等等。

1.2 影像检查MR机采用GE SIGNA HDia 1.5T系列,层厚6㎜,层距1mm,采用SE成像序列,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横断面T1、T2、T2flair、DWI,及矢状位T1WI,增强采用Gd-DTPA,按照0.1mmol/kg给药,静脉团注后做T1WI增强扫描。

2.MR影像表现一共收集了49例,其中听神经瘤32例(占65.31%),三叉神经瘤8例(16.32%),脑膜瘤6例(12.24%),室管膜瘤1例,动脉瘤1例,表皮样囊肿1例。

详细MRI表现如下:2.1 32例听神经瘤MR表现及分析32例听神经瘤的特殊征象表现为:增粗的听神经根[1]与肿块相连及扩大的内听道。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角(CPA)区肿瘤的MRI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00例CPA区肿瘤的MRI表现,并归纳分析其MRI特征性表现。

结果 100例CPA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48例,脑膜瘤18例,三叉神经瘤3例,胆脂瘤(表皮样囊肿)15例,蛛网膜囊肿4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2例,小脑星形细胞瘤3例,髓母细胞瘤、脑脓肿、脑转移瘤各一例。

年龄2~82岁。

各种桥小脑区肿瘤均有其特殊征象。

结论 MRI在CPA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瘤;胆脂瘤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是颅内肿瘤的最好发部位之一,发生于此处的肿瘤类型较多,对此区肿瘤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0例发生于该区的肿瘤的MRI表现及特点,旨在提高术前对该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水平。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200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CPA区的肿瘤病例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发病年龄2~82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占位症候群:头痛、走路不稳、耳鸣、听力下降以及面部麻木等。

1.2 检查方法 100例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41例行MRI增强扫描。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匹克Out Look Proview 0.23T开放式扫描仪。

成像层面方位:平扫使用矢状位T2WI,横轴位T1WI、T2WI、FLAIR序列;Gd-DTPA增强扫描使用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

Gd-DTPA剂量标准为0.2 mmol/kg。

2 结果2.1 CPA区肿瘤的类型 100例CPA肿瘤中,其中良性肿瘤94例,恶性肿瘤6例;脑内肿瘤12例,脑外肿瘤88例;实质性肿瘤和囊实性肿瘤77例(其中8例完全囊性听神经瘤),囊性肿瘤23例。

囊性肿瘤中,胆脂瘤15例,蛛网膜囊肿4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肿瘤有钙化者7例,均为脑膜瘤。

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分析

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分析

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分析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脑桥小脑角区病变属于临床常见病变症状,由于其病变种类多样化,致使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1]。

有研究报道显示[2],在各种脑桥小脑角区病变中,三叉神经瘤约占5%,脑膜瘤约占10%~15%,听神经瘤约占70%~80%,其他病变情况则<1%。

因脑桥小脑角区的病变类型较为繁多,对脑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学的认知较为局限,因此采取影像学诊断可有助于对该病变症状进一步分析。

为探究脑桥小脑角区病变CT与MRI的诊断对比情况,现做出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6年11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脑桥小脑区病变56例患者为研究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63岁,平均年龄(36.4±3.5)岁。

经病理活检,本研究被选患者均为脑桥小脑角区病变,所有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体力不支和头晕头痛、运动受限和言语不利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颅内压增高、呕吐恶心等情况。

1.2检查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取MRI和CT检查。

其中,MRI检测:选用医疗专用超导成像仪扫描设备,32通道高分辨率相控阵线圈。

行扫描时对患者予以横断扫描。

针对病情需要者,实施矢状位与冠状位扫描,最后给予增强扫描。

行扫描时选用Gd-DTPA(磁显葡胺)对比机,0.1mL/kg为应用剂量。

CT检测:选用医疗专用扫描仪器,采取高分辨螺旋扫描,对患者进行持续扫描和横断面扫描,随后对成像冠状面予以重建,最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

行扫描时选用欧乃派克造影剂,0.2mL/kg为应用剂量。

选3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对本研究所有MRI 图像和CT图像进行阅览,如果出现意见不统一现象,需协商讨论后统一意见。

将病理活检结果看作本研究金标准,对脑桥小脑角区病变经MRI检查和CT检查的定位诊断率情况予以统计;其中脑膜瘤8例(5例右侧,3例左侧),星型细胞瘤6例(2例右侧,4例左侧),29例听神经瘤(11例右侧,18例左侧),淋巴瘤4例(1例右侧,3例左侧),2例三叉神经瘤(1例右侧,1例左侧),动脉瘤7例(3例右侧,4例左侧)。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

桥小脑角区病变影像诊断

(一)听神经瘤
1 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8 . % 0 . 来源:内听道前庭神经支施万细胞鞘 2 . 常见于3 3 - 0 0 6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 生长: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 4 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角池。随着肿瘤的扩大,脑干受压移 位,患侧小脑半球也受影响 . 临床表现: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 5 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 三叉神经麻痹
(十)血管母细胞瘤
5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 . 瘤,形态不规则,C T 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 等混杂密度。MR I 信号常很不均质,T WI 呈稍低或很低混 1 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 T WI 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实质 2 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 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 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一)听神经瘤
. 6 影像表现 C T :平扫示边界较清楚的等、低或混杂密度,密度均匀,较大者可发生囊 变、坏死,少数可引起周边骨质的吸收 、破坏;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 囊性肿瘤可呈环状和多环状强化。 MR: T W 1 I 呈等低混杂信号,T W 2 I 等高混杂信号。 DWI 上肿瘤呈等低
(八)脉络丛乳突状瘤
. 1
右侧CPA区脉络从乳头状瘤 A CT呈不规则略低密度 B T1WI呈混杂信号,内有略高信号 C 增强后明显强化
(九)转移瘤
. 1 小脑四脑室区转移瘤是成人该区最常见的肿瘤。多数肿瘤位于小脑半 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需要与桥小脑角的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 2 靠近桥小脑角的转移瘤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单发转移瘤通常比较大, 其内通常有多发不规则坏死灶,C T 呈现低、等混杂密度,等密度区为转 移瘤实质部分,低密度区为坏死。T W 1 I ,呈等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混 杂信号的原因是肿瘤内坏死。T W 2 I 肿瘤实质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坏死 部分呈高信号。转移瘤周围常有较明显的水肿存在,水肿在C T 扫描呈低 密度,T W 1 I ,低信号;T W 2 I 高信号。 C T . 3 和MR I 肿瘤实质成分明显强化,强化区可为厚壁环状,结节状,斑 片状,周围水肿不强化,转移瘤坏死严重时可呈室管膜瘤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桥小脑角区是一个特定的位置,该区是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

桥小脑角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6.0 %~13 %,故该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按发生率依次是听神经瘤(60%—80%)、脑膜瘤(8%—10%)、表皮样囊肿(5%)、其他脑神经鞘瘤(2%—5%)、血管性病变(2%—5%)、副神经节瘤(1%—2%)、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各占1%)、其他病变如蛛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脊索瘤、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不到1%。

因其起源多,发生肿瘤的种类多,缺乏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在临床上又有许多相同症状而难以定性。

桥小脑角含有重要的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对于肿瘤定性及手术方案的确定尤为重要。

该区占位性病变多发生在脑外,极少数发生在脑内。

从病变的性质上来看即可是实性,也可是囊性,约三分之一为囊性,其中仍以听神经瘤囊变为最常见,其次是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以及其他脑神经鞘瘤囊变。

该区肿瘤常有双侧桥小脑角不对称,同侧小脑、环池、四叠池及四脑室常有受累。

该区占位性病变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听力下降、面瘫、共济失调等。

桥小脑角区的解剖:桥小脑角区由延髓、桥脑与小脑组成,被脚间池环绕,为一潜在间隙,内侧辟有小脑、脑桥、延髓,上有发出颅神经的凹陷;外侧辟有内耳道及颈静脉孔等,其内的神经血管关系紧密;底为脑桥臂;顶为小脑幕,最上层容纳三叉神经和外展神经,稍下层可见听面神经束自脑桥髓状沟和内耳门越过桥小脑角,面神经在内耳门前上部,耳蜗前庭神经位于后上方,小脑前下动脉穿经面神经和耳蜗前庭神经之间;下层自延髓至颈静脉孔,低位颅神经位于此,并见小脑后下动脉与之紧密相接;底层为桥小脑角的下方延伸部分,相当于枕骨大孔层面,脊髓和位于齿状韧带前面的副神经脊根。

桥小脑角的这种解剖结构决定了该部位肿瘤的多发性和多样性的临床特点。

1、听神经瘤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区最常见肿瘤,肿瘤起源于第八对脑神经的前庭神经,好发于鞘膜的许旺氏细胞,是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脑神经肿瘤,占颅内肿瘤的5.0%~10.0%,占桥小脑角区肿瘤的60 %~8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静脉球又称鼓室体,是一种化学感受器,位于颈静脉外膜内的卵圆形小体,长约0.5cm,宽约0. 25mm。

结构与颈动脉体结构相似。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化学感受器瘤。

是中耳常见的肿瘤。

,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颈静脉孔的后部,与乙状窦相续。

起点有颈静脉上球,位于鼓室底后部下方。

末端膨大形成颈静脉下球。

鼓室的下壁既颈静脉壁,分隔鼓室与颈静脉起始部的薄层骨板。

位于颈静脉窝的称颈静脉球瘤,位于鼓室者称为鼓室球瘤,其中颈静脉球瘤最常见。

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临床常见的症状有:搏动性耳鸣和听力障碍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且不规则,如果仅有扩大,无不规则,注意常人可有双侧颈静脉孔不对称。

肿瘤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均匀显著强化。

由于颈静脉球瘤具有丰富的血管结构,高流速的血管故MRI有一定的特征。

流空低信号,慢血流表现高信号斑点。

加肿瘤实质信号,表现为胡椒盐征。

T1WI,等低混杂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显著。

晚期肿瘤沿着颈静脉孔入颅内,达桥小脑角区,和其他的肿瘤鉴别的关键是1、颈静脉孔扩大2、颈静脉孔周围骨质破坏3、肿瘤特征的胡椒盐征。

颈静脉球体瘤Fisch 分型法分型范围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球体瘤)B型肿瘤局限于鼓室乳突区域,无迷路下骨破坏C型肿瘤侵犯迷路下,扩展到岩尖部D 1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小于 2cmD2 型肿瘤侵入颅内,直径大于 2cm颈静脉球体瘤Glasscock-Jackson分型法分型范围I型肿瘤局限于鼓岬表面II型肿瘤完全充满中耳腔III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IV型肿瘤充满中耳腔,扩展至乳突或穿透鼓膜至外耳道,或向前发展累及颈内动脉1型肿瘤小,限于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2型肿瘤侵犯至内听道下方,,可有颅内侵犯3型肿瘤侵犯岩尖部,可有颅内侵犯4型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诊断要点:1、乳突区和、或颈静脉孔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等低密度2、局部骨质破坏3、肿瘤侵入颅后窝可延伸到桥小脑角池4、病灶明显强化病例图片鉴别诊断:1、软骨肉瘤:可致颈静脉孔扩大和不规则破坏,但是肿瘤内有大量斑片状钙化,肿瘤强化不明显。

2、脑膜瘤: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起源是颈静脉孔附近的蛛网膜粒,CT均匀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颈静脉孔扩大,但是边缘常有骨质增生或硬化,不表现溶骨性破坏,MRI缺乏流空的血管,增强可见脑膜尾征。

3、听神经瘤:位置高于颈静脉球瘤,肿瘤大部分位于桥小脑角池中,内听道扩大,颈静脉孔常无破坏。

三叉神经瘤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复习解剖:三叉神经连于脑桥,颞骨岩部尖端前方有三叉神经节周围突分别组成眼神经,经眶上裂入眶。

上颌神经,经圆孔出颅经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

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三叉神经瘤53%起自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47%起自中后颅窝神经,生长部位有三1、后颅窝三叉神经根2、中颅窝鞍旁三叉神经节3、哑铃状骑跨中后颅窝之间。

1、表现为三叉神经刺激或破坏症状,表现为患侧三叉神经痛,感觉减退,面部麻木,咀嚼肌萎缩,后颅窝肿瘤则呈现耳鸣,听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诊断要点:颅中窝和颅后窝交界处卵圆形或哑铃形肿块,等或低密度。

瘤周多无水肿。

肿瘤有强化,较小实性为均一强化,囊性的为环状强化。

颅骨岩谷尖有骨质吸收或破坏,但内听道正常。

T1WI均质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较均质高信号,强化为均质显著强化。

囊变时为环形或不规则强化。

(鉴别诊断见听神经瘤)病例图片:病例图片:病例图片:听神经瘤复习解剖:复习解剖:听神经瘤-起始于听神经前庭支内耳道段的神经鞘,是桥小脑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

最初生长于内听道内,引起内听道扩大,然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起病缓慢病程长,首发症状为肿瘤刺激听神经引起的耳鸣,随病情发展,出现听神经破坏症状耳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圆形、椭圆形肿块,以内听道口为中心,也可谓均匀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坏死或囊变,钙化少见,大多数肿瘤均匀强化,也可不均匀增强或环形增强-坏死、囊变、脂肪变性,水肿为轻中度。

内听道口增宽,多为喇叭状,有时有骨质破坏。

病例图片:病例图片:鉴别诊断:表皮样囊肿,囊性,肿瘤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见缝就钻的特点,囊壁常不强化。

2三叉神经瘤,肿瘤位置偏前,可跨入中颅窝,无内听道扩大,颞骨岩尖可见骨质吸收和骨质破坏。

3脑膜瘤,肿瘤宽基底贴于桥小脑角区的颞骨,并与之成钝角,临近骨质增生,肿瘤成均匀一致明显强化,囊变坏死少见,肿瘤科有钙化,内听道口不大。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肿瘤小的时候信号一般均匀,成均匀显著强化,随肿瘤增长,肿瘤内常出现坏死,不均匀强化。

,较大的听神经瘤,瘤内常出现囊变或大部分囊变,囊变部分不强化,实质部分显著强化,多为单环或多环不规则强化。

有7、8神经增粗和信号异常,并与桥小脑角肿瘤主体相连。

由于听神经瘤以7、8神经束为中心生长。

脉络从乳头状瘤大多数为良性,主要发生在脑室,好发部位依次为,四脑室、侧脑室,少数位于桥小脑角区,这个部位的脉络从乳头状瘤多为四脑室侧隐窝内脉络从乳头状瘤经侧孔向外生长而来,也可与四脑室无任何关系,单纯桥小脑角区脉络从乳头状瘤,少见,可能起源于胚胎脉络组织的残余,也可能为四脑室脉络从乳头状瘤经脑脊液种植转移而来。

肿瘤由乳头状突起构成,乳头的轴心由血管或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少数为低密度。

形态不规则,边缘多呈分叶状。

轮廓清楚,瘤周水中无或轻,25%患者可见钙化T1WI肿瘤多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少数等信号,肿瘤边界清晰,可钙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鉴别诊断:1听神经瘤,听神经瘤较大时常发生明显的囊变,密度和信号不均质,增强实质成分呈不规则强化,而脉络从乳头状瘤通常没有明显的囊变,听神经瘤常见内听道扩大2、脑膜瘤,边缘光滑,密度和信号均质,均匀显著强化,桥小脑角区肿瘤听神经瘤和脑膜瘤比脉络从乳头状瘤常见。

3、室管膜瘤:影像表现两者相似,脉络丛乳头状瘤强化程度比室管膜瘤明显。

病例图片: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主要发生在脑室,也可发生幕上和小脑实质,位于小脑实质的室管膜瘤,可位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内常有多发小囊变区存在,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或等密度,囊变部分为低密度。

T1wI肿瘤混杂低信号,T2WI肿瘤混杂高信号,实质部分强化显著,不规则多环状强化,肿瘤不以内听道为中心生长且有多发囊变时候,考虑室管膜瘤,和听神经瘤鉴别。

室管膜瘤病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解剖: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起源于岩锥尖部后面的脑膜,少数起源颞骨的异位蛛网膜颗粒,此肿瘤在桥小脑角较常见。

CT平扫,脑膜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密度比较均质,境界清楚,与岩锥或小脑幕有宽的基底连接。

冠状位增强显示最好。

肿瘤内钙化多见,常引起局部骨质硬化。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显著均匀强化,肿瘤内明显囊变的少见。

肿瘤与小脑间有低信号环存在。

鉴别诊断:听神经瘤大的听神经瘤常见囊变,且常较明显,呈现不规则或环形强化;听神经瘤通常不钙化,没有局部骨质改变,脑膜瘤常钙化,常伴有颅骨硬化增生。

在T1WI脑膜瘤与小脑之间有低信号存在,而听神经瘤没有。

脑膜瘤在桥小脑角区肿瘤中位居第二,鉴别要点肿瘤宽基底贴于桥小脑角区颞骨,并与之成钝角。

表皮样囊肿比较少见,各年龄均可发病,以25-60岁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表皮样囊肿呈分叶状,灰白色,类似珍珠,又称珍珠瘤。

肿瘤可位于硬膜下、硬膜外、脑室或脑实质,以硬膜下多见,约半数表皮样囊肿发生于桥小脑角,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肿瘤。

肿瘤形态很不规则,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CT平扫密度和MR信号的改变主要与囊内容物成分有关。

通常CT平扫呈脑脊液样低密度,MR各序列似脑脊液信号,弥散加权呈高信号。

罕见的情况下,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较多胆固醇,CT平扫呈很低密度,CT值最低可达-80HU左右,如果表皮样囊肿内含有较多蛋白,CT平扫呈等密度或高密度,这两种情况在MRT 1加权图均呈高信号。

在T2WI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2低信号的原因可能与囊液的高粘滞度有关,若囊肿较小,未推压周围结构,密度和信号又类似脑脊液时,CT和MRI很难发现。

FLAIR 序列上,脑脊液高信号被抑制。

而表皮样囊肿信号不被抑制,仍然呈现高信号。

DWI上囊肿呈高信号,而周围脑脊液呈低信号。

囊内容物和囊壁均不强化,但合并感染时,囊壁可强化。

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1、蛛网膜囊肿,桥小脑区蛛网膜囊肿少见,形态规则,DWI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沿着周围脑池生长,DWI上呈现高信号2、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可见囊壁和残留的肿瘤实质强化,而表皮样囊肿不强化。

DWI对区别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和表皮样囊肿有效,听神经瘤的囊性部分在DWI上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呈现高信号。

鉴别诊断:1、蛛网膜囊肿,桥小脑区蛛网膜囊肿少见,形态规则,DWI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形态不规则,沿着周围脑池生长,DWI上呈现高信号2、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可见囊壁和残留的肿瘤实质强化,而表皮样囊肿不强化。

DWI对区别明显囊变的听神经瘤和表皮样囊肿有效,听神经瘤的囊性部分在DWI上呈低信号,而表皮样囊肿呈现高信号。

血管母细胞瘤,主要见于30-40岁,肿瘤主要位于中线旁小脑半球,少数可靠近桥小脑角。

囊变是血管母细胞瘤的的突出特点,囊性部分的体积可远远超过肿瘤本身,巨大的囊肿将肿瘤本身推向一侧,此时称其为附壁结节,肿瘤由密集不成熟的血管组织结构构成,其中主要是类似毛细血管的纤维血管,细胞成分包括内皮细胞、外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或内皮细胞为主,也可以肿瘤细胞内含丰富的网状纤维为特征,故也称为血管网状细胞瘤。

大囊小结节是血管母细胞瘤的典型表现,也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肿瘤由大囊和附壁结节构成,境界清楚,CT平扫囊性部分呈均质低密度,多接近脑脊液密度,但也可因囊液内含有较多的蛋白或少量出血,密度明显高于脑脊液。

附壁结节通常较小,直径5-10毫米,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附壁结节通常附着于一侧囊壁,少数位于囊外MRIT1WI为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似脑脊液或稍高于脑脊液,附壁结节T1WI信号高于囊性部分,T2WI低于囊性部分,呈中等信号,有时可见到附壁结节内或肿瘤周围有流空血管影存在,增强扫描附壁结节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轻。

单纯囊型少见。

实质肿块型也少见,即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完全实质性肿瘤,形态不规则,CT平扫等密度,或因小的坏死存在呈低等混杂密度。

MRI信号常很不均质,T1WI呈稍低或很低混杂信号,稍低信号为肿瘤实质,很低信号为异常肿瘤血管,T2WI肿瘤实质呈高信号,异常肿瘤血管仍然低信号。

实质肿块型血管母细胞瘤实际上是仅仅有结节而没有囊腔,肿瘤为大结节,由高度丰富的幼稚血管组成,所以增强扫描呈非常显著的强化,常不均质,周围水肿比较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