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人物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

号角色”、“北洋各派军阀中资格最老、势力最大,并率

先登场执掌全国的统治权”①的皖系首领,他跟多数人

印象里的军阀相比有所不同:“尽管担任陆军总长,段

在直接掌握军队或控制行政区域时,却没有形成军阀式

的政治基地。他的影响是基于他的资历、威望和手腕,

尤其是他有一大批个人追随者。”②

一、北洋之虎将

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正道老人,也

被时人称作“段干木”、“段合肥”,或被尊称“芝老”、

“芝公”。1865年生于安徽合肥,北洋军阀皖系首领,安徽合肥人。父母都是农民,以租地耕种为生。

1885年,段祺瑞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大的陆军军事学校—北洋武备学堂,成为炮兵科的第一批学员。由于当时德国是被公认的陆军强国,所以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选派五备留学生五人出洋留学德国”。③经过严格考核,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于1889以官费赴德国入柏林军校学习炮兵,后到德国克虏伯炮厂继续学习半年。学成回国“奉派为北洋军械局委员”。④1891年被派赴威海办理随营武备学堂并任算学和炮学教官。

1895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练兵,组建了“新建陆军”。段祺瑞在武备学堂总办荫昌的推荐下进入了“新建陆军”,这只“北洋之虎”便并成为袁世凯极为信赖的心腹,与冯国璋、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段祺瑞以其学兼中西,成为袁世凯“编著训练新军用军事教材的主要智囊人物”。因屡屡参与、主持各类军事学堂及军队训练,其门生故旧众多,遍及北洋各系。又历任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第三镇、第六镇统制,署理江北提督等要职。⑤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段祺瑞多次向朝廷进言,谓共和思想“颇有勃勃不可遏之势”,⑥并联名46名北洋高级将领,奏电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⑦并以兵谏为要挟。当袁世凯篡夺大总统宝座后,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凯委以陆军总长,成为袁世凯政权的主将,在北京政府内阁中连任7届陆军总长。其间也经历了由拥袁转而反袁、反洪宪帝制、讨伐并平叛了张勋的复辟“闹剧”,此以“三造共和”的功臣而自居。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权,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11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但“三·一八”惨案导致了段祺瑞执政府的垮台,皖系北洋军阀集团也不复存在。从此段祺瑞隐退津门,表示只谈佛经不问政治。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紧,日本特务土肥原等企图拉他出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日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1933年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到上海,并专意念佛,坚持吃斋。于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去世,终年72岁。

段祺瑞一生没有自己的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中国大批的围棋手,包括吴清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道,足可传世。

可是过去的论著大多基于“反军阀官僚”的理论模式,对段祺瑞持笼统的否定,使得人们忽视了段祺瑞维护民国共和政体的努力和民主宪政的努力。

二、段祺瑞的共和思想

民国初年有这样的说法:段祺瑞(1865一1936)有“三定共和之功,一匡天下之志。”⑧其中“三定共和”指的是1912年初他领衔通电赞同共和,逼清帝退位;1915年5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1917年7月率先讨伐张勋复辟,恢复共和。但大多数的论著却以“军阀统治”为名认为“三造共和”乃其实现独裁的权术,但笔者认为,“三定共和”虽非他个人之功,但他的积极作用不可磨灭的,在“三造共和”中段祺瑞的共和思想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1.首造共和

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处于土崩瓦解之势,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以求稳定局势。经袁世凯推荐,段祺瑞任第二镇军统(师长),兼任第一军军统、湖广总督,驻湖北孝感。段祺瑞深知革命之声澎湃已久,再盲目效忠清廷实非良策。他了解只要促使南方举袁世凯为总统,则共和可望。1912年1月26日,由段祺瑞领衔46名将领签名的电报发到北京,一致要求“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2月5日段祺瑞为首的第一军将领又发了封紧急电报:“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仍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兵燹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⑨”。这篇电文着墨不多,但言辞激烈,态度坚定。

虽然得到了袁世凯的授意,但这份“叛逆胆识”却不是每个北洋领军人士敢为的,有人说段祺瑞“当时之赞成共和,不可谓纯粹承袁之意旨也”,这的确是事实。但在德留学期间,段祺瑞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同时,也深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影响,对清廷的陈腐没落深恶痛绝。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从西安回京,沿途各地官吏都行跪拜大礼迎送,可段祺瑞率领全军将士持枪列队,整装肃立,以军人姿势走向御驾,立正,敬礼。这些“叛逆”行为足可说明其蔑视腐朽清廷,向往先进共和体制的心迹由来已久。

2.再造共和

当袁世凯正加紧实行帝制活动时,段祺瑞是公开反对帝制的,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匆匆进行“登极”仪式,接受百官朝贺,段祺瑞并未参加。其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与袁世凯父子个人的矛盾。他对局势早已洞察清晰,深知帝制不得人心。他曾经对徐树铮、曾毓隽说:“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袁世凯)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

3.三造共和

l9l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黎元洪继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掌握实权。他们之间各以不同的国际势力为背景,争权夺利,逐成了“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1917年的“参战”问题使双方冲突激化。6月,张勋以调解黎、段的冲突为名,带三千“辫子军”进京,乘机演出了一场清帝复辟的丑剧,史称“张勋复辟”。

段祺瑞获悉后立即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7月5日誓师天津马厂,宣布张勋八大罪状,带兵五万余人进军北京,讨伐张勋。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辫子军”一触即溃。复辟丑剧仅十天,就完全失败了,段祺瑞赶走张勋后,恢复共和政府。

段祺瑞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帝制的呼声中,击垮了张勋,重新上了台,因而他得到了三造共和之美誉。虽然有府院之争体现了军阀之间的个人及所代表帝国主义势力间矛盾,但他出任国务总理期间,解决了不少纠纷,扫除了很多荆棘,维护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这一举不能不说是明智的。

封建帝制的倾覆和共和制度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