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 评课稿

合集下载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对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课程的评课稿。

通过对该课程的分析和评价,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

2. 课程概述《倍的认识》是西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理解和运用倍数的概念。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倍数的正确理解。

- 培养学生计算倍数的能力。

- 培养学生应用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分析3.1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 倍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如何计算某个数的倍数。

- 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 培养学生计算倍数的能力,包括找规律和运用乘法公式等。

- 培养学生将倍数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3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倍数的概念和定义的理解。

- 找规律和计算倍数的方法。

- 将倍数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4.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通过提出实际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 教师示范法:教师通过具体示例,展示计算倍数的方法和应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 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共同探讨倍数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以下步骤进行:5.1 情境导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展示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倍数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倍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倍数的含义。

5.3 计算倍数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向学生介绍和讲解计算某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包括找规律和应用乘法公式等。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稿XXX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通过知识建构,充分展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充分展开知识运用的过程,让学的思维在这种展开了的过程中附着在典型的知识和问题上。

给我们许多启示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两个问题的思考:1从目标的达成度看各个环节的处理以及如何改进;2数学思想的渗透契机以及渗透方法。

我按照概念教学常用的“概念的提出”、“概念的建立”、“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分环节点评:第一环节概念的提出:导入环节部分设计看图说,拍手,听,感受几个几,调动多元感知,包括听觉、触觉、视觉进行表征,为例1中的“几个几”做好了铺垫,既提震了学生精神进入堂,又渗透了分组的方法,很巧妙!短平快进入主图,在这里建议利用技术手段先隐去兔子直接进入主要信息,有几种萝卜,各是几个?分类平铺,不分组,在黑板上贴出图例,明确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的名称,避免之后教学的绕口和歧义。

隐去兔子是因为兔子有三种颜色,各是1、2、3只,共6只和而萝卜是2、6、10,共18根,也存在倍数关系。

混在一起容易造成混乱!胡萝卜和红萝卜比有什么关系呢?以前学的是比差,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种比较两个数的关系,这里建议是采取用观察------发现法,直接出示书中原图红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学生会说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这个环节是利用“几个几”提出概念,所以这里这个环节应呈现出,胡萝卜的根数有1个2根,2个2根,3个2根,直接提出“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题,明确研究内容。

第二环节概念的建立:应落脚于白萝卜和胡萝卜的比较,认识倍的本质,这里教师的是采用了操作------探究法,是比较适合的。

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摆一摆的方法,边说边操作,个体板演汇报,指导,规范语言,因为白萝卜是和胡萝卜比,所以以胡萝卜为标准,把胡萝卜的2根放在一起,看白萝卜有几个2根,有个2根,所以就是份。

《倍的认识》评课(共5篇)

《倍的认识》评课(共5篇)

《倍的认识》评课(共5篇)第一篇:《倍的认识》评课《倍的认识》评课咸水沽第三小学郭冠宇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

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亮点: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

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

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

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

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不足:老师的教态得体大方,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激情,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激情,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倍的初步认识”评 课 稿

“倍的初步认识”评 课 稿

“倍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倍的初步认识》这篇课稿是一篇关于倍数概念的初步介绍。

整篇课稿围绕着“倍”
的概念展开,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直观的图像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倍数的概念。

首先,课稿通过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引入倍数的概念,如购物时对商品的购买
数量进行估计。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接下来,课稿通过给出具体的例子,如将一块巧克力分成不同的份额,引导学生思考
倍数的意义所在。

这种通过直观的图像和例子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倍数概念的
直观感受,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倍数的概念。

之后,课稿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加强他们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已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
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的最后,课稿对学生进行了小结和复习,以加深学生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同时,课稿还提供了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展,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倍数概念的
掌握程度。

总的来说,《倍的初步认识》这篇课稿通过生动的例子、直观的图像和互动的游戏,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倍数的概念。

同时,通过提供练习题和复习总结,使学生能
够巩固和扩展自己的知识。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

“倍的认识”评课稿(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精选7篇)“倍的认识”评课稿篇1“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更多的关于教材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刚才一下的王老师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

我们开发区在强调课堂导学,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样的理想课堂大家都在追求,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会“怕”,一怕不讲怎么能会呢?但是我们想过没:任何一位教师在讲得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这样的讲是无效的。

二怕学生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或者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

可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理解的更为广泛一些,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学习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陈老师的这堂课就比较好的接受了这两个怕。

我们都知道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描述,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陈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主动建构“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本节课中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通过把2颗红珠子看成1份,黄珠子的颗数有3个2颗,3份,那么黄珠子的颗数是红珠子的3倍。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标题:激发兴趣,培养认识倍数的能力——《倍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倍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通过教授学生认识倍数的概念和计算倍数的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核心,结合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本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给学生出示一个数码相机的照片,引导学生猜测数码相机的价格是多少倍于十元。

然后,通过与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对倍数的认知,让学生思考:如果一支钢笔的价格是十元,那么两支钢笔的价格是多少呢?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本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了电子屏幕,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展示了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倍数关系,如10元巧克力的价格是1元的10倍,20元电话卡的面值是10元的2倍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倍数的概念。

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了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促使学生思考与实践在课堂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小组合作活动,旨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观察实际物品的价格,自主运用倍数的概念,计算物品价格的倍数关系。

学生们在小组互动中激发了彼此的思维碰撞,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也为那些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结语:《倍的认识》这节课通过运用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认识倍数的能力。

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们不仅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懂得了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倍的认识》评课稿今天非常感谢戴老师给我们呈现的一节精彩的课堂,也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倍的认识》还将为后续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因此倍这一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另外,本节课是提升学生认知的一个重要阶段,能使学生丰富倍的认识,形成倍的模型意识。

第一,它是认知关系的一个丰富的过程,我们原对于两个量的关系仅会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用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是认知的一个飞跃;第二,我们原对于量的计量的标准是1,现在我们可以把标准定为2、3或任意一个数,如:这里2个胡萝卜为一个整体为一份,3倍,就是这样的3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倍模型及相应的表像。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数据信息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两个量之间新的数量关系;2.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圈一圈、摆一摆的操作活动,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份的意识,建立倍的模型;3.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我们不能只甘愿做教书匠,而要让学生在知识中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发展能力。

下面我想结合戴老师这节倍的认识教学,从创设思维对话这方面谈谈我的思考与探讨。

思维对话有两个层次。

低层次的思维对话:展示共享(实质:展示,信息的交流;共享,信息的互补),高层次的思维对话:碰撞共建(实质:碰撞,思维的互动;共建,智慧的共生)创新是思维碰撞的花朵,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

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同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而出的睿智火花。

构建不同的思维对话其使用目的不同,不同的思维对话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也不同一、展示、共享,构建思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它不但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王老师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逐步建立“倍”这一概念。

听完这节课,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励自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进学生探究新知的动力。

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应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体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逐步建立“倍”这一概念,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画、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三、注重练习的有效反馈每逢学生做完一道练习,王老师总是有针对性地展示两个及以上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听取学生的评价,交流几个学生不同做法的优、缺点,并说说好,好在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画倍数关系的注意点,知道怎样画会画得又对又能清楚看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然后让小朋友把不好的改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注重反馈,有效地引领学生分析作业,提升练习效果。

总之,要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多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自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形成新知。

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倍的认识的评课稿
今天这节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数量关系,部分学生对“倍”有一定的理解。

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两位老师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算一算,层层递进,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练习形式多样,李换换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次比较。

第一次比较(除数相同),是一份数相同,让学生体会有几个一份数就是几倍,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较(被除数相同),一份数不同,相比较的.数相同,倍数关系不同,进一步强调一份数的重要性;第三次比较(商相同)第一行和第二行任意摆圆片,只要第二行是第一行的2倍。

通过三次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倍数关系。

马莉老师在课堂很重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出示蓝花8朵、黄花56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学生很自然的觉得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在练习环节马老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层层递进,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比较中一步一步的加深对“倍”认识。

比如:黄花12朵,黄花是红花的几倍?马上就有学生发现少条件。

师:你能补充条件,考考你的同桌吗?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份数的重要性。

倍的认识听评课教研活动(3篇)

倍的认识听评课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教师对“倍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以“倍的认识”为主题的听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摩、研讨、反思,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听评课,使教师对“倍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观摩课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

观摩课的主题为“倍的认识”,教师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展示了如何将“倍的认识”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2. 评课在观摩课后,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评课活动。

评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达成预期效果;(2)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方法是否恰当;(3)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4)教学反思是否深刻,改进措施是否可行。

3. 研讨在评课的基础上,教师们围绕“倍的认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内容包括:(1)如何将“倍的认识”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2)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效果本次听评课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们在观摩课中学习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评课和研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不足与改进(1)部分教师对“倍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2)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反思不够深刻,改进措施不够具体。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1)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教师对“倍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倡导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鼓励教师进行深入反思,制定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稿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评课一、教学目标。

1. 目标明确性。

2. 目标的适切性。

-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的难度设置较为合理。

“倍”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教师从简单的几个一组的实物比较入手,如用小棒摆一摆,3根小棒为一组,6根小棒就是2个3根,也就是3根的2倍。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能够让学生逐步接受并理解“倍”的概念,很好地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的准确性。

-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讲解上非常准确。

在介绍“倍”的概念时,以课本中的典型例子为基础,如课本中花朵的数量比较,红花有3朵,黄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

教师通过清晰的板书和生动的语言解释,准确地传达了“倍”是一种数量关系,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的结果。

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出现概念混淆或者错误引导的情况。

2. 内容的丰富性。

- 除了教材中的基本内容,教师还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的练习。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倍”的计算后,教师给出了一些有变化的题目,像“小明有8颗糖,小红的糖是小明的3倍少2颗,小红有多少颗糖?”这种拓展性的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倍”关系,如妈妈的年龄是自己年龄的几倍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的运用。

- 教师在这堂课中大量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这对于“倍”这种抽象概念的教学非常有效。

例如,在开始讲解“倍”的概念时,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了不同数量的水果图片,将苹果3个一组摆放,香蕉6个一组摆放,然后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

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在脑海中建立起“倍”的表象,为进一步理解概念奠定了基础。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 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棒摆一摆,讨论不同数量的小棒之间的“倍”关系。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首先,感谢陶芬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这堂课,让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尤其是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受益颇多,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听完陶芬老师《倍的认识》这堂课,可以看出课前她有认真钻研教材,能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确定重难点。

学具准备十分精美,课前准备充分,各种自制的板书贴纸和奖励卡片让人心生佩服!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陶芬老师十分注重与低年级的知识相衔接,通过寻找图片中有几个几引入,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作用,又起到了引领新课的作用。

最后用男生女生的照片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思考和讨论:男生和女生的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亮点自然引出《倍数关系》这一课题。

二、陶芬老师这节课对于“标准量”的渗透,设计巧妙,很有方法。

通过简单地寻找胡萝卜和红萝卜的根数,引导学生发展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

直接告诉学生它们两者的倍数关系就是: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再让学生变换多重方式说一说,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

接下来自然引入,白萝卜有10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呢?引导学生发现要把白萝卜2个一圈,找出有5个2根,那就是胡萝卜的5倍。

由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圈一圈,说一说,写一写的活动让学生逐步自主寻找“标准量”,从而完整构建倍数关系的模型。

对于如何寻找“标准量”,陶芬老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有的学生说得很好,比如:找“是”字后面的那个量就是“标准量”,有的学生说找数量较少的那个量就是“标准量”,这两种方法都值得表扬,但是对于后者我有点疑问,如果两个量的数量一样呢?三、本节课的最后,陶芬老师运用男生女生的贴纸奖励数作为切入点,提问学生:你能移动男女生的贴纸使两边的贴纸数量呈现倍数关系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既良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致,提升了课堂氛围,这也是值得学习的一个亮点。

同时,课堂结语中的“倍加努力”“倍加珍惜”等等词语也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看法,谢谢!。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一、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清楚地认识到“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

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这些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

教材的编排是通过把3个△当作1份,□的个数有这样的2份,那么□个数是△的2倍,从而引出2个3就是3的2倍。

然后通过摆图,看图说一说,画一画,填空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由例题开始,要学生摆图,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接着让学生充分摆图,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再做游戏,第二层次摆图(1、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2、△△△、□的个数是△的几倍)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再做第7页第2题的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外,还加强数理的表述,最后,看图找倍数关系,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1倍数”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

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比的认识》评课稿

《比的认识》评课稿

《比的认识》评课稿《比的认识》评课稿(15篇)《比的认识》评课稿1“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更多的关于教材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刚才xx一下的王老师已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

我们开发区在强调课堂导学,这样的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这样的理想课堂大家都在追求,但是在实施中我们会“怕”,一怕不讲怎么能会呢?但是我们想过没:任何一位教师在讲得过程中一定会有学生或者没在听,或者不爱听,或者听不懂,这样的讲是无效的。

二怕学生的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或者想法需要时间进行展示和分享,这样一节课的时间远远不够。

可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内容理解的更为广泛一些,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内容,还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学习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将更加丰富。

陈老师的这堂课就比较好的接受了这两个怕。

我们都知道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直观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语言描述,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

陈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主动建构“倍”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本节课中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究,尽量给学生多一点的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陈老师通过把2颗红珠子看成1份,黄珠子的颗数有3个2颗,3份,那么黄珠子的颗数是红珠子的3倍。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评课稿一、亮点方面。

1. 情境导入超有趣。

一上课,老师就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动物聚会的情境。

小兔子、小猴子还有小松鼠都来参加聚会啦。

小兔子带来了2根胡萝卜,小猴子带的香蕉数量是小兔子胡萝卜数量的3倍。

这个情境一出来,就像打开了魔法盒,一下子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

孩子们那小眼睛啊,瞪得圆圆的,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一下子就进入到这个充满数学味的情境里了。

这可比那种干巴巴地直接讲概念要好多了,就像给数学知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让它变得超级诱人。

2. 概念讲解细致入微。

在讲解“倍”这个概念的时候,老师那可真是下足了功夫。

老师先让孩子们通过摆一摆小棒来理解。

比如说,第一行摆3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数量要是第一行的2倍。

孩子们就在课桌上摆弄起来,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摆得快,有些摆得慢,但是老师都不着急,就像一个耐心的牧羊人,等着每一只小羊都跟上队伍。

然后老师开始引导孩子们观察,问他们:“你们看第二行小棒的数量和第一行有什么关系呀?”孩子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老师就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慢慢地引出“倍”的概念,说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2倍,就是2个3根。

这个讲解过程就像在给一幅画慢慢地勾勒线条,一点一点地把“倍”这个概念清晰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能看得清、摸得着。

3. 练习设计巧妙。

这堂课的练习就像一场数学游戏的闯关赛。

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有基础的“圈一圈,填一填”,就像游戏里的第一关,比较简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信心。

比如说,给一些图形,让孩子们圈出其中一种图形的个数是另一种图形个数的几倍。

这一关,大部分孩子都顺利通过了,脸上洋溢着小胜利的笑容。

然后是稍微有点难度的“解决问题”环节,就像是游戏里的大boss关卡。

例如,小明有5颗糖,小红的糖是小明的3倍还多2颗,问小红有多少颗糖。

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得动动脑筋了,不过前面概念学得扎实,很多孩子也能攻克这个难关。

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设计,就像给孩子们搭了一个个小梯子,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在数学的城堡里向上攀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感谢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精彩课堂,让我们听课的每一位老师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学习这节课后的感受:
一、首先这是一节“有知识”的课,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要求。

知识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

少则得,多则惑。

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

听完黄丹老师《倍的认识》这节课可以看出课前她有认真钻研教材,能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运用好教材确定重难点。

《倍的认识》选自于数学教材三上第五单元。

原来这一内容是二年级的,但因为二年级只认识了乘法,所以只能从乘法的角度去理解倍的含义。

这样就知识本身来是不够完整的。

因此,2011版的数学教材将其安排在了三年级上册,这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也认识了除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与应用,学生可以学得更好,理解得更透彻。

“倍的认识”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认识倍,知道倍的含义,“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

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

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倍的含义比较难理解。

与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掌握的“比大小”相比,倍虽然也反映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但它反映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因而较之“比大小”更抽象一些。

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这些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所以“倍”的概念建立至关重要。

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也是比较抽象的。

为了更好建立倍的概念,黄老师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整节课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对“倍”的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让学生分清三种萝卜及名称后,通过组织学生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整节课对知识的传授非常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这是一节“有方法”的课
知识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如何让学生愉快的学知识,这就得有方法,黄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很有方法,课前游戏环节轻松愉悦,巧妙渗透本课关键“标准量”,探究新知
环节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由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摆一摆等活动环节初步认识“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几个2根,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的初步建模到将胡萝卜从2根变成3根,要学生圈一圈、数一数“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白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通过变换“标准”的数量,帮助学生完善模型的深化理解,接着继续深化,在“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 一是标准不变,被比较的量变化;二是被比较的量不变,标准变化,这样通过对同一个情境的几次变换,让学生在变换的过程中,完整地构建倍数关系的模型。

同时,也让学生保持了研究的兴趣,体会着数学本身的魅力。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很巧妙。

三、这是一节是“有思想“或者说是“有境界”的课
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可以说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

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这节课黄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四、这是一节“有生活”的课
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本课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最后,这是一节真实的课,也就是一节有待完善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因此: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
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2、练习题的设计还可更具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

3、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多样化:师评、生评、小组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语还可更丰富些。

4、当ppt灯片出现失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就灯片的内容进行讲解或用教具进行讲解,灵活的处理。

5、板书不够完整,有待完善。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评课完毕,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