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课堂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做法与思考

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做法与思考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做法与思考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为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约有三分之二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成效。

因此惟有致力于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行动策略。

可喜的是教育界已普遍达成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共识,并正在尝试着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应该是观念和方式的改革,尤其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教育观念起指导和统率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

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

它正在或必将引发一场关于教育、学习的观念、方式的革命,从而引起教学模式的嬗变,在未来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但是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局限,阻碍着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其一,研究性学习只是“综合活动课程”的一部分,每周只有三个教时的学习时间,无论从规模上、时间上都不能形成“大气候”,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应。

退一步说,如果它产生了效应,激发起了学生的极大热情和兴趣,但却因此荒废了其他必修课,最终影响了中学阶段应打下的全面基础,这也是我们不想要的。

其二,研究性学习作为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很多课题很多时候需要走出校门,这就给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最让学校和教师头痛的安全问题。

其三,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过分注重课题的实用性和课题的结果,没有重视过程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更多地注重了功利,从而把研究性学习异化为研究。

所以,我们首先要冷静地研究“研究性学习”,并把研究所得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词应该是“学习”,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就是用研究的方法或像研究一样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终身学习。

让探究学习深入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学习深入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学习深入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1 找准探究契机,启发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语文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就课堂教学中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我们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握准时机,教师导入新课时,可有用一句名言,一则寓言,一首古诗,一则谜语等铺垫或巧妙设疑,来煽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探究过程中,在有疑难处点拨诱导,于无疑处设疑探究,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在讲述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时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他们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如《春雨》的教学,课文却着力描写小朋友们种树而少写春雨,看似无关,学生在此处疑问重重。

教师在此处着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对学生理解二者之间关系,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认知情境,诱发探究思维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

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如,在教学《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这个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海洋里召开一次鱼类运动会,小鲸鱼兴冲冲地去参加,谁知被守门的大鲨鱼拒之门外,小鲸鱼难过极了,为什么大鲨鱼不让自己参加鱼类运动会呢?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就当一次海洋动物学家,告诉小鲸鱼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动物学家的身份在小组中探究、讨论、交流一下。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教学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教学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语文课堂西城镇中心学校朱尧忠在《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大力促进全面、和谐地发展。

真正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目标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任务。

如果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就会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冷落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意态及探究精神。

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而非误入人云亦云惰性思维的误区。

养成一个良好的动手、动脑、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课堂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课堂探究性学习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苏霍姆林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在特别强烈。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了解小学生的这种强烈需求,采用有效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来激发、顺应、发展学生的心理渴望,引导学生把这种心理上的需要转化为自身能力。

以研究问题为出发点,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

引入研究 彰显生本——浅议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引入研究 彰显生本——浅议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 研究性学习”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热点之一, 前学术 是 目
界对于“ 研究性学 习” 的理解与定位主要 分为两种 , 即学习方式 和课
体悟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 中, 学生总是基 于他们的原有认知经
验来形成对新知识 、 问题 的理解与诠释 。基于此 , 新 笔者认为教师 应授之 以渔 。 即教师更多 的是作为指导者 、 织者参与到学生活动 组
在吸纳 自主、 探究学习理念的同时更 为重要 的是将研究 性学 习
理念付诸实践, 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地 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
教学是小学语文五大教学 内容之一 , 也是小学语 文教学 的重头戏 ,
在此 以阅读教学为平台探讨研究性学 习在语 文教学中的应用。传 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 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通 常是在教师 领导下给课文分段 , 概括段意 , 而概括 中心思想 , 写作特点 , 进 分析 剖析重点词语和语句 , 以说阅读过程是教师掌控 、 可 全班同步 的, 阅
足够的探究空间 。在上述案 例中 , 随着教师与学 生对话的深入 , 自 然 生成新 的问题 。在课 堂教学结 束时学生又产生新疑 , 这正说 明了 研 究性学习的深入性 , 文学完 了, 课 但学生 自 至终质疑 、 始 解疑 、 产 生新 疑的热情并没有停止 , 阅读教学是学生 、 教师 、 文本之间的对话 过 程, 课标倡 导“ 新 个性 化阅读 ” 教师 只有打破 阅读枷锁 , , 归还学生 阅读空间 , 学生这种 质疑、 探索 的热情才会愈演愈烈 , 投人到下一轮
墨 语文教学
引入研究
彰显生本
浅议研 究性 学习走进 小学语文课 堂
女 队 姜 敏
( 州师范大学 浙江・ 303 ) 杭 杭州 106

把研究性学习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把研究性学习带入小学英语课堂
习 积极 参与
研 究 性 学 习 不 是 在 无 序 的 状 态 下进 行 的 ,也 不 是 限 制 在 教 全 员参 与 。 因此 ,评 价 方 式 必 须 重 视 体 验 过 程 ,重 视 自我 评价 和 师 指 定 的 某 个 内容 里 进 行 的一 种 学 习 活 动 ,而 是 一 种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的 外 化 形 式 , 是 一 种 全 新 的 学 习方 式 , 学 生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 它 是 以学 生 的 自 由性 、探 索 性 学 习 为 基 础 , 自然 、社 会 和 生 活 中选 从 择和 确 定 专题 进 行 探 究 ,并 在 探 过 程 中 主 动 地 获 取 知 识 、应 用知
二 、研究性学习给英语课 堂带来 的变化
1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 空 间扩 大 。 对 于 小 学 生 来 说 ,研 究 性 学 . 习 的 开 设 ,为 他 们 提 供 了 一 个 展 现 个 体 发 展 、展 现 其 问题 解 决 能 力 的 舞 台 ,每 一 个 人 都 可 以 根 据 自 己的 兴 趣 爱 好 和 思 路 ,选 择 自 己 探 究 的 主 题 和 探 究 的 方式 。 同时 , 儿 童 的 学 习 空 间得 到 拓 展 , 从 课 堂 拓 展 到 社 区乃 至 整 个 社 会 。 而 且 ,儿 童 获 得 知 识 、信 息 和 能 力 的 途 径 增 加 ,从 单 一 的教 材 和 听 讲 、阅 读 和 练 习 ,扩 展 到 社
实 现 师 生 的转 变
1 .转 变 学 生 单 纯 接 受 性 学 习 、死 记 硬 背 、 机 械 训 练 , 倡 导
以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乐 干 探 究 ,勤 于 动 手 和 动 口等 自主 学 习 为 特 色 的 研 究 性 学 习 方 式 。传 统 及 眼 下 的 英 语 教 学 整 体 上 仍 限 于死 记 硬 背 ,机 械 训 练 的 现 状 。这 种 教学 模 式 和 学 习方 式 不 仅 忽 视 学 生 的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应用研究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被广泛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在小学阶段,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实践案例。

一、为什么要引入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如何引入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指导上进行创新。

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实践项目,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在数学中的应用在数学学科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来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调查和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在语文中的应用在语文学科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创作来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在科学中的应用在科学学科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来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培养了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六、研究性学习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在社会科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来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了社会参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研究性学习在艺术中的应用在艺术学科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来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探索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审美观点,培养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八、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价方法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考虑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研究报告的质量、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孙先平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以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

不仅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了学习方式,而且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中。

一、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的关键,是把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单向学习转到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上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材料(即备好学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确目标,发现问题,引发其探究。

因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课堂主要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适合他们探究问题或情境,让学生通过学案实际性交流展示,并在交流中不断加以修正,明确正确的学习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把知识、技能、与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须尽可能通过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既巩固课内知识,又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这样教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充分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探究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教师设计学案检测,更应该关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学案检测,不仅要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论文

让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论文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影响着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具体实施。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

教师应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践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平时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结论,交流思想的能力。

2.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讲解、去探索、去创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探究和思考,自主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

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学校和教师应该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注重灌输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挑战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积累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校和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和研究。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自主探究的课程或活动,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选择课题和研究方向,挖掘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来鼓励学生。

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大赛、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通过渗透“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美丽绽放

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美丽绽放

让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美丽绽放研究性学习是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它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

要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启发,引导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地体验和创造。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不断的摸索,由此,我切身地体会到,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首先做到彻底地解放学生。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枯燥、乏味地将一篇课文解剖得丧失了整体感地讲解,多次重复地进行繁琐的练习,这些没有多大效果的教学活动,占去了课堂绝大部分的时间。

学生根本就没有了感悟、体会、评价的时间,更无从谈创新。

因此,教师应解放学生的时间,把大量的无效活动时间还给学生。

箸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生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它拥有充裕的时间自由地对课文进行阅读、感悟,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支配,把自主学习引进课堂,养成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在充分读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掌握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运用讲解法进行教学,只重视思维结果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做法,把时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体会,去消化,去感悟,去创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解放学生的“脑”传统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奴化了学生。

学生往往以教师为至尊,以书本为典范,丧失了自己的思维。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美国探究教学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教学就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

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方式之一。

“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

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

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三袋糖,告诉学生这三袋糖的块数是相同的,要分给三个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但不是每人分一袋,而是第一个拿第一袋的1/3,第二个人拿第二袋的2/6,第三个人拿第三袋的3/9,你们说这三个同学哪个分得的糖最多?学生立刻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老师让同学们推选三个发言积极的同学上来分糖。

“怎样会是一样多呢?”“三个分数怎么会是一样大呢?”学生对眼前的事实不相信,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寻找规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问题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因此,我在教“有余数除法”这段知识的时候,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儿,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猜数”的情境。

事先把1-20的卡片按照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20的顺序分成四组,课上发给四个同学。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让探究性学习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 一。我们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征,努力走出认识误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 效实施探究策略,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 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后一次发生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希等人。他们认为,学生学习的过 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应该象“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 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 造力。不过,他们当时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 的“精英”。而我们今天提出的探究性学习,主张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 来,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 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 方式的变革。”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 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因此,在 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真正做到“六个重视”,即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重视学 习的过程和体验,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重视方法和技能培养,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 实践和解决问题。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误区解析 误区之一:儿童无知论。由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并以 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基础,而小学生的能力还比较稚嫩,因此,有人认为在小学开展探究 性学习是拔苗助长。 我们认为,研究不只是科学家、教育家的专能,任何人都具有研究的潜能。一种积极的 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研究过程的本质是一致的,一切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都是一种“探 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我们强调“探究”,旨在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 分析、检测问题,让学生由此获取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 神,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习惯。 误区之二:学科不宜论。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数理学科具有严密的 逻辑性。因而不少人认为,小学语文学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学习。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知 道,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整合,语文课程中往往蕴 含着天文、地理、历史、自然、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歌,探究其意 境,品味其内涵,对于丰富儿童想象,陶冶儿童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有裨益;对一些 科普类说明文,如《太阳》、《新型玻璃》等,引导学生去探究相关的原理,去进行假想和推 测,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 误区之三:“高度自主”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学习的弊端提出来的。传统的语文 学习观认为,学习仅仅是“学而习得”,是继承性学习,识记性学习,它忽略了人的主动发 展。正因为如此,有人对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要的点拨大加指责,主张高度“开放”,高度 自主,造成课堂教学无序,探究主题不明。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受心理、身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小学生单纯的自主学习是不 大可能的,教师的指导、组织、帮助、合作是必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熄灭学生

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

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

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探究式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重视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知识传授,学生缺乏探究的机会和动力的问题。

如何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来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条件展开探究。

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的机会。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和竞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改变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果。

而探究式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评价应注重学生的过程和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要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探究式学习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探究经验。

要加强教师的师资培养,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推动探究式学习走进课堂。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2有一个现在流行的说法:当黑板上出现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小朋友回答是包罗万象的: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月亮,还有的说像脸蛋;小学的孩子答案明显地少了,但仍很丰富;中学生只会说数字0或英文0;大学生哈哈一笑不屑一答;而成年人故作思考状,谁也不会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如此剥夺学生的想象力,当答案趋于一致时,再也见不到创新的火花闪亮了.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一点.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与社会现实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相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所说的“研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小学生的研究与其说是发现,不如称之为发展.只要是自主学会已有的原理或技术,或是把它们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研究的过程了.尤其对小学生,在学习中能不依赖于课本,自己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方法的使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又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研究性学习较之其他人文科目更容易开展.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现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供同行参考.一、研究性学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提出,学生们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例如,在教学“8加几”这一课时,我在学生对“8+5”的思考过程用学具操作后,给学生一个生与生互问的机会,根据“9加几”的知识迁移,甲生问:“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乙生问:“为什么不从8根里拿出5根放在右边的5根里?”丙生问:“为什么要凑十?”丁生问:“你们还有别的办法吗?”这样在旧知识的迁移中,学生很容易提出一些“好问”,掌握一些学法迁移的技巧.又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自由读题(菊花有8盆,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月季花有多少盆?),再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发问.甲生问:“菊花有几盆?”乙生问:“月季花的盆数比菊花多3盆,你知道谁与谁比?”丙生问:“月季花多还是菊花多?”丁生问:“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很快知道谁多谁少?”学生的思维在互问互答中得到了激化,智慧在他们的回答中跳跃,纷纷想办法试图找出“诀窍”.二、合作操作,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之特点.因此,学生可按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学生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内容和形式,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来进行.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用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进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名学生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学生们特别兴奋个个意犹未尽,数学太有趣了,学生们都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三、组织实践,应用研究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六年级教学了统计图表后,我布置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题材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们忙碌起来,每个学习小组开始分工.先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主题,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统计题材就较为广泛.如有一组学生统计班级学生课间消费的情况,选出其中排在前几位的货物,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图上很清晰地看到学生消费的货物种类、消费数量和最受他们欢迎的食品名称.这样就为商家提供了科学销售的依据,当学生把这样的统计图送给销售人员时,他们从心里有一种成就感.另一组学生统计班级一周内违纪的情况,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样的统计图给班级管理提供了最直接的数据,我们老师可从中获得学生行为的规律,这对加强班级管理,完善规章制度是极有好处的.这次作业,学生统计的面很广,内容丰富多彩.他们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所体现出来的积极性是我事先所没有想到的,仔细思考之后发觉,这里面所体现的恰恰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利用的数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尤其最后选典型作业,其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数学的热爱、长久的兴趣也将因此形成.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忽视学生“情商”的开发,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逐步丧失,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在完成这次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究实践能力都得以发挥,蕴含其中的团体合作精神更显珍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研究学习的热情.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的,我们不应该怀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常常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未知领域.研究性学习是解放学生更是解放教师的全新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冯海平(甘肃省舟曲县峰迭中心小学746300). All Rights Reserved.。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_数学3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_数学3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_数学研究性数学学习的过程,说到底,是一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感受、体验、训练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未知变成已知,据已知推测未知是这种训练的自然要求和较高追求。

因此,要尽可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把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研究引向课外研究,激发他们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如:教学《分米、毫米》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实际测量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由于学生对测量有了兴趣,有的学生测量树叶的长、宽,花叶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更有趣的是有的学生竞测量耳朵、眼毛的长度等等。

ﻭ“连续退位减法”结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引导他们“二次猜想”:会不会有“从前四位或从前五位连续退1”的退位减法呢?形式上照应了开头,又抛出一个课后研究学习话题,也为该知识序列的后续深入学习作了预伏,科学、合理、自然,也甚为艺术。

ﻭ学习了《数的认识》以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要求制作读录卡。

学生制作了**种精美读书卡片如:“0有什么奇妙之处”、“数是怎么出现的”、“古代的记数工具是什么”、“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回文算式”(如23×64=32×46就是一个回文算式)等等课外知识。

另外,除了利用教材的现有内容外,在一个知识阶段学习后,由教师或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感兴趣的问题制成专题作业题,自行组织专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

如:在学习“简单条形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学校兴趣小组的情况”对学校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提出建议,使老师更好地安排同学们喜欢的兴趣小组;可以让学生“调查本班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引起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然后向有关门写建议信,将塑料袋的原料进行改造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等等专题作业.这样的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迁移到了课外,获取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课堂摘要: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学课堂;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80-01
1.对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足
以往中小学在校学习基本上是接受式的,只要回家把老师教的东西在脑子里重新回放一下,然后考出好成绩,自然就是好学生了。

而学习和生活实践脱节正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一大弊端。

如今社会在进步,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渠道多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势必受到挑战。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合作切磋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研究学习方法。

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都具有重
要的作用。

2.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认识不清
对小学教师进行了解: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少,根本没有研究能力。

况且,研究什么,课题从哪儿来?基本上无教材可用,无经验可用。

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不可攀”,是“拔苗助长”。

其实,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并且不必拘泥于一种研究方式。

小学阶段的研究内容应该以生活实践课题为主。

如睡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早餐的重要性(谁家的早餐最科学)等。

对于研究学习的内容,最近我校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到给了我一定的启示。

他们开展的探索性活动是根据儿童的特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嘴巴、牙齿等。

结果孩子们的探索充满童趣。

由此我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处处围在我们的身边。

上学期,上完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布置学生做的一个“课题”是:什么叫污染,我们身边的水污染情况如何?结果学生像模像样的开展了研究。

查资料,知道了污染的指标有哪些(家中有电脑的同学甚至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进行资料搜集)?然后到我校北边的盐河中取水样,到实验室里检测化验,结果:严重超标。

前天在报上看到南方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他们寻找课题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到当地生活中去找:”我们这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改进的?有人提出,我们这里寄信不方便,需要增加邮筒。

大家都认为这个课题有价值,然后分头活动:一个组负责调查分析,是否确实需要添置邮筒;一组负责了解增加邮筒需要办什么手续,有无相关的法律条文;另一组负责向邮递员和家长咨询,若要增加
邮筒,放在哪儿比较好。

几天后,各种情况综合起来,向邮政局写报告。

结果邮政局长看了孩子的报告后非常感动:这本是我们应该发现的问题,却让孩子们先发现了,并马上表态,一星期后,保证有一只崭新的邮筒放在指定的地方。

孩子们欢呼雀跃,自己参与劳动得来的成果,谁会不高兴呢”。

由此可见,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课题,缺少的是发现课题的眼睛。

我们要掌握的是三条:看课题内容是否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看课题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真实的体验;看课题内容能否激励学生探究的兴趣。

然后,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课题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3.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认识不足
小学其他学科的评价,已成体系,操作性强,但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如何操作,大多数教师心中没底。

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直接关系到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关系到整个评价操作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所以,我们必须对评价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3.1评价的功能上,要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

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在功能上必须突破传统上那种甄别与选拔的倾向,建立一种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新型的评价最终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最大可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
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关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与自我进步。

3.2评价的取向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

小学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将学生视为学习行为的真正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思考者、活动者、体验者、合作者和建构者。

而且,相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注重学习过程中主体价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为此,在学习评价上必须超越传统上那种忽略中间过程却只注重目标取向的结果性评价,致力于构建一种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

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主体为取向,能体现出学生实质性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注重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实现多元化体验,并最终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主动完善。

3.3评价的技术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

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最后记住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浸透着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评价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切的评定。

为此,光靠量化的方式或精确的数学方法来分析资料,仅将学生各方面的进步简化成几个僵硬数字的类似做法,会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习状况的丰富性都泯灭其中,为之也必然将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

3.4评价的内容上,要注重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与情景性。

小学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学习与儿童现实生活联系的重要性,
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以及学习情景中丰富的体验性。

为此,与探究性学习内容相适应,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上,也必定不能仅局限于传统上注重对某些虚拟、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的简单作答,而更应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观察或辨别学生的整体反应,哪怕是评价问题的设计也应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情景性,以便真正考察到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