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
丧文化的理解
丧文化的理解
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深厚的一部分,它贯穿历史,反映着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续航力。
它不仅体现了民族心态与传统习俗,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敬畏死亡的态度。
丧文化是一种以身份、情感、思想等为背晻的一种文化现象。
丧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服装:丧服是一种特定的服装,它具有让人感到尊重、安慰和振奋的作用,也是表达丧礼的重要象征;
二、仪式:丧礼仪式是一种通过婚礼和葬礼等活动,向死者们表达哀悼和尊重的文化活动;
三、习俗:丧礼习俗多种多样,比如挂符、披丧、七七、整容、进香等都是传统的丧礼仪式,也是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习俗,也是向死者致敬的文化象征。
它不仅体现了对个体和家庭的精神支持,更是一种文明和宗教信仰的展示。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介绍
丧葬文化是人们在亲人离世后所遵循的传统礼仪和仪式,是一种尊重逝者、慰藉亲友、表达哀思的方式。
丧葬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丧葬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遗体处理: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是中国丧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死不能乱丢丢弃,应该妥善处理。
遗体处理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等,但通常火葬是最常见的方式。
2、丧事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亲人逝世所遵循的具体规矩,包括穿麻服、戴孝、行丧等等。
3、祭祀习俗:在中国,丧葬仪式通常伴有祭祀活动。
家人会在亲人的坟前烧纸、食品等,祭祖也是常见的仪式。
4、纪念仪式:丧葬仪式结束之后,人们还会进行追思、纪念等仪式。
如“三七”、“五七”、“七七”等日里,人们会在亲人的坟前祭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丧葬文化能够让人们在亲人逝去后表达内心的悲痛,也让生者更加珍惜生命。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丧文化的调查报告丧文化是指在当代社会中兴起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多指对生活中不如意、失落、压力等负面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方式。
丧文化风靡于网络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本报告旨在对丧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兴起原因、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一、丧文化的起源和兴起原因1.1起源背景丧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的"反丧"观念,即通过克服丧失和死亡带来的消极情绪,达到回归自然、超越世俗的境界。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丧失和生活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加显著,丧文化因此而兴起。
1.2社会背景丧文化的兴起与当下社会的压力、焦虑和困惑密不可分。
经济问题、职场压力、社交困境等都是驱动丧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丧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1表现形式丧文化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表达。
其中,文字表达通常以黑色幽默、自嘲、自虐的方式呈现;图片表达多为表情包、搞笑图片等;视频表达则以模仿、恶搞、恶俗等形式为主。
2.2特点丧文化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自发性,它跳脱传统的束缚,展现了一种自由、直接而又具有调侃性质的风格。
丧文化的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即时性,往往紧跟时事热点,迅速传播。
三、丧文化的社会影响3.1消极影响丧文化的传播往往以负能量为基调,它无疑会加剧社会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们来说,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2正面影响丧文化的传播也有其积极意义。
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表达负面情绪的途径,使人们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减压;另一方面,丧文化的流行也反映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压力和困惑,有助于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丧文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对策4.1问题丧文化存在一定的风险,过度负面的情绪传播可能加深年轻人对社会的消极态度,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殡葬文化全解
殡葬文化全解丧葬文化中国殡葬文化全解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开形成了诸如临终关怀、遗嘱文化、死亡教育、死亡观念、殡仪习俗、丧仪文化、葬文化、祭祀文化、葬仪经济、殡葬科技以及其它有关活动等。
葬法1.土葬除汉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
汉族贵族的棺木有数重,外层叫“椁”,内层叫“棺”,制作很讲究。
有钱人家会在棺盖雕刻精美的动物图形。
一般百姓的坟墓是很简便的,他们选择一块“吉地”之后,就在那里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后在上边堆成圆锥或土堆儿。
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坟区,俗称祖坟地。
每座坟头都按家族辈份的大小,前后依次排序,以便后世能辨别清楚,哪个坟属于哪一辈。
人们把死后能埋入祖坟,看作一种礼遇,是做人的起码条件之一。
因为许多人不能入祖坟,如优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汉族死在外乡的人,一般也不能回乡安葬,即使千里迢迢运回尸体,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谓“野鬼不能见家神”。
汉代崇尚黄色,历代帝皇都以黄色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
在阴阳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个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人死后葬于土中,被认为是使灵魂得到安息最好办法。
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有地则生,无地则死”的传统观念,所以土葬千百年来一直是汉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
《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东汉后期,佛教也传入我国,佛教徒实行火葬,汉族一般百姓实行火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时期。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这个词,除了它本身的含义之外,最近在网络还出现了“丧文化”。
那么现如今流行的网络语的“丧”是什么意思?一起看看网络用语丧的意思解读,欢迎参阅。
网络用语丧的意思网络用语丧是什么意思:作为网络词,常常是如今90当中盛行的一个文化象征,形容一些态度消极、情绪消沉、精神萎靡的一群年轻人比较负能量的状态,有“颓丧”之意。
这人很丧什么意思:常常用某某人很丧,某某人丧爆了。
生活里到处都是烦心事,最糟糕的不是无力反抗,而是根本就提不起反抗的劲儿。
减肥无望?胖着呗。
买不起房?租着咯。
被秀一脸恩爱?唉,单着吧。
一张来自90年代情景喜剧《我爱我家》葛优瘫走红网络,图片中葛优饰演的季春生满脸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
以此为起点,“懒蛋蛋”、“佩佩蛙”、“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现在各种“斗图大战”中,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这就是“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在青年人在重树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时,产生的一种状态。
是使整个社会的既有价值观提升的必然条件之一。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
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丧的出处在哪去年夏天,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
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
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葛优躺”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忙忙碌碌人生的真实写照。
以此为起点,“懒蛋蛋”、“佩佩蛙”、“咸鱼”、“我可能遇到个假XX”等画风清奇的表情包先后出现在各种“斗图大战”中,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这就是“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
为什【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
为什【丧文化】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如果说鸡汤是中老年朋友们的朋友圈的爆款,那么“丧”很可能正在刷屏年轻人的朋友圈。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丧文化为什么这么流行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丧文化,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
简单地说,“丧”指涉的是这样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行尸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是他们的口头禅,“葛优瘫”、佩佩娃、懒蛋蛋表情包是他们热衷的配图,美剧《马男波杰克》以及日本的一系列“丧剧”中有他们推崇的人生观……▼“丧文化”专业解释专业解释是: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这个解释有点专业了,其实就是带有负能量的文字或图画。
▼丧文化的出处背景2016年7月,一张1993年的剧照不知为何突然刷了屏,“丧文化”这个词也成为了网络的热搜词。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为何会出现丧文化?丧文化为何会刷屏火起来?2016年7月,葛优啥也没干就突然成了网红,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就这样毫无预警地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爆红。
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
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
丧文化
然而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 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 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 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从价值的角度来说, 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 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 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 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与美丽,更应 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爆发青年人所独有的语言 创新的“洪荒之力”,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当然,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在关心青年人用语和思想的同时,也 要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正为青年人排 忧解难,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心人,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在 服务与奋斗中实现自我,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此外,喜力啤酒此前发起“改行程,送机票”的活动, 同样也体现了现代人想要换个环境“放空”自己的心情。 “丧文化”体现出的是当下年轻群体的面对未知未 来的阵痛与彷徨,这看似颓废堕落的背后,体现的其实 是对光明的向往,却又无可奈何的迷茫。毕竟,哪有人 真的完全接受自己是一个没法对世界产生一丁点价值的 废物呢?
“丧文化”遇上“营销”,是怎样的光景? 有热闹的地方就会有营销,丧文化与营销的结合, 可谓是各显神通。 基础运用:借势营销 既然“葛优瘫”可以引起那么大的共鸣,品牌自然 也可借势博得受众好感。 比如借“瘫”发布同款印花T恤:
便利店也曾用懒发布相关新闻,增大搜索量:
首先,包括每个人都应对“丧文化”的危害性,保持高度 的警惕,并避免自己沦为“下一个”。其次,对于“丧文 化”存在的土壤因素,应当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对症下 药提高措施的针对性。比如从最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和重新 塑造,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的结合 等。再次,应当发挥社会整体参与并发挥资源合力的,倡 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对同样具有侵润作用的“丧文 化”,给予坚决的抵制和旗帜鲜明的反对,以正能量去替 代负能量,“丧文化”才不会成为堕落与颓废者的丧钟, 更不会成为系统性危机。
丧文化
丧文化
在“小确幸、正能量、小清新、佛系”过后,“丧”似乎已成为现在的盛行文化,从而形成了一种亚文化现象“丧文化”。
何为“丧文化”?百度是这样解释的:指一些90后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能像行尸走肉一样麻木地生存下去。
丧文化等于堕落?不,堕落是一种状态可以维持一段时间,而丧是每日一丧。
丧文化的起源要追溯于1993年了,《我爱我家》中葛优穿着花衬衫,满脸胡腮,生无可恋的瘫躺在椅子上,在贾家蹭吃蹭喝的情景。
这个角色传递出的形象是血淋淋九零后的现状——无所事事,漫无目的,不想自我奋斗,获得成功与否没有任何关系。
九零后生活在最好的时代,也生活在最现实的时代,社会为九零后创造了最好的成长环境,可是他们却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一不小心就要被这个社会淘汰;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他们也经历了空气污染、数次地震、高价房企、就业困难等;互联网的全球性,已看清看透这个年纪不该明白的东西。
生活无非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不,不是这样的,我们每日都丧,是因为我们对目前现状的不满,我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丧文化是我们对这个社会温柔的反抗。
中国“丧文化”现象的亚文化研究
中国“丧文化”现象的亚文化研究引言近年来,一种名为“丧文化”的现象在中国社会日渐盛行。
这种现象源于年轻人之间的娱乐和社交方式,涉及到对生活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
尤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丧文化的传播速度更是迅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丧文化的定义、产生原因、特征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并探讨其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和社会对策。
一、丧文化的定义“丧文化”源自日本的“丧”,最早使用这一词汇的是一些社交平台的用户用来形容自己的丧态度和生活状态。
这种态度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中的自嘲、消极、悲观、厌世、颓废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对世事的无奈态度。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态度逐渐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并成为了一种亚文化的流行趋势。
二、丧文化的产生原因1. 社会压力中国年轻人面临的社会压力较大,无论是来自家庭、学业还是就业,都让年轻人感到无所适从。
他们倾向于采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压力。
2. 文化纷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纷争不断增加。
这些纷争往往会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产生一定影响,使他们误以为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的现状。
1. 自嘲丧文化的人往往喜欢自嘲,他们会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2. 悲观厌世丧文化的人对待生活、对待未来往往抱有消极和悲观的态度,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现实,无力面对生活的压力。
3. 颓废丧文化的人常常表现出一种颓废的状态,他们不愿意接受现实,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四、丧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消极心态传播丧文化的传播会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心态传播,让人们误以为消极是一种时尚。
2. 社会关系紊乱丧文化的盛行会导致社会关系的紊乱,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被忽视。
3. 价值观念失衡丧文化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让他们无法很好地面对生活和社会。
五、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和社会对策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丧文化对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让他们变得越来越消极、颓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焦虑。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文化:丧事民俗详细解说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剖析及对策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剖析及对策1. 引言1.1 概述大学生“丧”文化现象现如今,大学生“丧”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所谓“丧”,指的是一种消极、颓废的心态和生活态度。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主力军,其“丧”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的担忧和讨论。
大学生“丧”文化的典型表现包括懒散、颓废、消极、沮丧、迷茫等。
他们常常面临着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困扰,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厌世情绪和丧失奋斗的决心。
这种消极心态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积极向上态度。
大学生“丧”文化的盛行与当代社会的变化密不可分。
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
了解和关注大学生“丧”文化现象,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摆脱“丧”文化的第一步。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帮助大学生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1.2 探究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原因大学生“丧”文化是一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现实压力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许多大学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和积极性,容易出现消极情绪。
社会对成功和价值的定义也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让他们感到自卑和迷茫。
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丧”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压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
1.3 分析大学生“丧”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丧”文化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大学生可能会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辍学现象。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剖析及对策
大学生“丧”文化现象剖析及对策1. 引言1.1 大学生“丧”文化概述大学生“丧”文化是指一种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消极、懒散、抑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群体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这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丧”文化现象。
大学生“丧”文化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体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一方面,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望;家庭教育中的过度溺爱、过分放纵、缺乏规矩约束等也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丧”文化的倾向。
一些个体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也是“丧”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了解和分析大学生“丧”文化的现象及其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走出消极情绪,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2000字】1.2 “丧”文化的兴起原因大学生“丧”文化的兴起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社会竞争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是导致大学生情绪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等种种困扰,导致他们感到失落和绝望。
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丧”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无节制的“丧”文化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引导了一些大学生走向消极情绪。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也可能存在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方式,倾向于选择“丧”文化作为表达情绪的途径。
个体因素也是造成“丧”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大学生可能本身就存在心理问题或者性格特点,导致其更容易受到“丧”文化的影响,纵容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之中。
大学生“丧”文化的兴起原因多方面交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寻找解决之道。
2. 正文2.1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大学生“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生活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上。
在生活态度方面,大学生“丧”文化表现为消极懈怠、无所作为,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活力。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丧文化”这个词已经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中非常常见了。
它源自于日语当中的“丧(sang)”一词,意为“失去(motivition)”或者“无动力(no motivation)”。
在网络上,“丧”成为了一种自嘲,自省和表达焦虑情绪的方式。
“丧文化”是一种积极抵抗和自我排解的文化现象。
它是年轻人面对生活中种种挫折和压力的一种回应。
在这个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职业压力等各种困扰。
他们可能感到迷茫、失落、无望,但却希望通过自嘲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这些压力和负面情绪。
丧文化的核心在于接受和宣泄负面情绪。
年轻人通过无厘头的幽默、黑色幽默或者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无力感和困惑,用以抵抗压力和负能量的侵袭。
他们将自己的情绪和处境与其他人共享,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共鸣,也为他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情绪宣泄的机会。
丧文化也是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望的一种反抗。
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年轻人应该积极向上,有朝气,努力奋斗。
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所愿。
年轻人发现,他们的付出并不一定能够换来应有的回报,他们的追求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于是,他们选择了以幽默和自嘲的方式对待这一切,抵抗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丧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活着态度的转变。
它在传递无助、无望的也在提倡勇敢面对困境和挑战。
年轻人通过自嘲和幽默,试图去接受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从而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挫折。
虽然丧文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过度沉溺于丧文化可能会导致消极情绪的无休止循环。
丧文化带有一定的迷恋,以及让人产生安逸感的倾向。
一味自嘲和消极思维无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丧文化,既要尊重年轻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要引导他们在应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的努力,激发他们的动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实现个人价值。
《“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范文
《“丧文化”传播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丧文化”作为近年来的网络流行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这种以颓废、消极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现象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丧文化”的传播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传播的途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丧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丧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颓废、消极为主要特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通常表现为一种无目标、无追求的生活态度,以及一种对现实世界感到厌倦、悲观的心态。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语言、表情包、音乐、视频等。
其核心特点是追求自我释放和情感宣泄,往往以一种自我调侃、自嘲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
三、丧文化传播的原因1. 社会压力的增加: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
丧文化作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
2. 网络媒体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人们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和传播丧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其迅速扩散。
3. 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青年群体作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往往具有追求新奇、独特的心态。
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满足了他们寻求情感共鸣和认同的心理需求。
四、丧文化的传播途径1. 网络语言与表情包:通过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人们使用特定的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丧”情绪。
这些语言和表情包具有极高的传播性,迅速在网络上扩散。
2. 音乐与视频:丧文化的相关音乐和视频在各大音乐平台和视频网站上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往往以低沉、忧伤的旋律和画面来表现“丧”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3. 线下活动与社交聚会:除了网络传播外,丧文化还通过线下活动、社交聚会等方式进行传播。
一些年轻人通过参加相关的聚会和活动来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扩大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五、丧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心理层面的影响: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面对现实压力的心理状态。
丧葬文化常识
丧葬文化是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共同存在的一种传统。
下面是一些有关丧葬文化的常识:
1.葬礼仪式:葬礼仪式是丧葬文化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许多文化中,葬礼仪式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区成员聚集在一起,为逝去的人举办仪式,悼念他们的离去。
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葬礼仪式可能有所不同。
2.墓地和火葬场:在丧葬文化中,墓地和火葬场通常被用作埋葬或火化逝者的地方。
在某些文化中,墓地被视为安放逝者灵魂的地方,而火葬场则被视为净化逝者灵魂的地方。
3.服饰:在某些文化中,丧服是指特定颜色和款式的衣服,通常由逝者家属在葬礼期间穿着。
丧服可以表达悲痛和哀思,并作为尊重逝者的一种方式。
4.祭拜:在许多文化中,人们会祭拜逝者的灵魂,为他们祈祷和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可能包括食物、鲜花、烛光或其他物品,视乎不同的宗教信仰。
5.纪念:纪念是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们可能会在逝者去世的周年纪念日或其他重要日期为逝者献上祭品或举办纪念仪式,以纪念逝者的生命和回忆。
6.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丧葬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有些文化更注重哀思和悲痛,而其他文化则更注重庆祝逝者的生命和成就。
要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信仰中的丧葬文化,以便为逝者和他们的家人提供支持和安慰。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
“丧文化”:积极抵抗与自我排解【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流行的“丧文化”现象,其中介绍了丧文化的背景以及对年轻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积极抵抗丧文化的方法和自我排解丧文化的途径,作者提倡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并倡导积极正能量。
结论部分对未来丧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并强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拒绝消极丧文化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了解丧文化的现状与影响,以及如何积极抵抗并塑造积极生活态度。
【关键词】丧文化, 年轻人, 影响, 积极抵抗, 自我排解, 健康生活态度, 正能量, 发展趋势, 健康生活方式, 拒绝消极影响1. 引言1.1 介绍丧文化的现象丧文化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人,他们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上频繁出现的自嘲、消极言论,以及对自身的消极评价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都是丧文化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一些丧文化的符号和梗也开始在这一群体中流行,进一步加剧了丧文化的扩散和影响。
丧文化的出现不仅仅是年轻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症状,更是社会环境、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
了解丧文化的现象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对于帮助年轻人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1.2 探讨丧文化的背景丧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社会变迁和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价值观和规范逐渐被冲击和颠覆。
互联网的普及更加快速地传播着信息和思潮,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和新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丧文化逐渐兴起。
丧文化的兴起也与年轻一代的特点密切相关。
年轻人通常更加开放、独立和追求个性化,他们对传统观念和规范持有质疑的态度,喜欢通过反差和调侃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丧文化的出现也给了他们一个自我表达和疏解压力的途径。
社交媒体的流行也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年轻人可以通过分享各种丧文化内容来获得共鸣和认可。
丧文化的出现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丧文化过于消极和悲观,容易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社会繁荣和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丧文化是指丧事的相关习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总和,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宗教信仰和
文化传统为基础的死亡庆祝和缅怀活动。
丧文化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基本有三个普遍的原则:不欢喜,作悼念,敬老。
不欢喜,比如中国的哀悼时间不要欢乐;作悼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祭奠礼,以纪念自
己的离去亲人;敬老,老人一结婚就要竖起众多庙旗来向宗祠致敬,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
规矩。
我国的丧文化历史悠久,一般来说,丧礼是按照家庭的经济情况来订的,包括吊唁和丧钟
乐等。
通常情况下,先宰牲,用酒和肉代替先人,然后扎发、磕头仪式和敬礼,最后剪发、奠礼,以及熏香、牌位摆放等。
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民俗习惯不尽相同,例如湖南省的七七节,上海郊区的“冬至
内外外内”,内蒙古自治区的“把膳请神”,浙江省的“凤妆”,四川省的“野求人”等等,都是我国多朝代长久留传的丧文化表达。
总之,丧文化是一项多方位的文化的穿行,也是一种宣扬和尊重礼仪的文化理念,也反映
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丧事礼节习俗
丧事礼节习俗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生活只够温饱或稍宽裕之家,遇丧事无力大操大办,但父、母辞世仍是“当大事”,必遵的礼仪及民俗不允稍有疏忽。
寿终正寝父(母)病重,亲人环侍,医生已明告“预备后事”,一切早有准备,只一咽气即抬尸堂屋头向神龛脚向大门停放,称寿终正寝。
忌顺梁横放,忌头不向神龛。
同时撤去病榻卧具,古称易箦。
死于户外(医院例外)或不是直系亲人,不能停尸堂屋。
乡下多平房有揭卧处屋瓦三匹“便灵魂升天”之俗.城市则无。
也有尚未咽气扶其倚坐堂屋正中脚踩米斗,子女环跪呼号,希冀回苏以表依恋及孝思的。
烧倒头纸,点过桥灯在死尸脚下置盆烧纸钱称烧倒头纸,灰烬不弃,包好放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丧歌天后” 拉娜· 德雷的最新单曲到网络神曲《感觉 身体被掏空》,从欧美那只悲伤的佩佩蛙到来自日本的 萌物懒蛋蛋,从每一集都很致郁的马男波杰克到最大的 心愿就是“永远被人养着”的日剧主人公,这些音乐、 动漫、影视中的“丧文化”,才是真正源头。而“丧文 化”表情包,只是“丧文化”的音乐、动漫、影视的一 种二次传播和言语反映。语言使用具有极强的断章取义 以及再诠释的功能,很多使用这些话和表情包的年轻人 可能并不一定认同这些音乐、动漫、影视里完整呈现出 来的“丧文化”。但是对于这些“生动”的句子、自嘲 的话语,他们觉得很能反映一种无力、无奈、无趣、无 感时的心境,于是互相调侃,互相宣泄,这是年轻人常 见的表达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常用途径。
事实上,我们正处于这种令人忧虑的状况之中,那些 具有传统的民族因子,比如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和自 强自立的精神正在消失,而不思进取、全然无谓和脆 弱不堪正在成为群体化、社会化病灶,结果导致进取 心不足,责任心下滑,思想颓废如同“无思想之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气神”是其最大的资本的话, 那么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本是朝阳蓬勃之 辈,结果却呈迟暮之状,这恐怕是谁也无法承受之重。 当网络加剧了这种状态的蔓延,对此就应保持高度的 重视,并采取必要的干预和应对措施。如果未能认识 到其间蕴藏的巨大危机,及时砍断“丧文化”的传播 之径,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积重难返就 会付出难以估量的巨大代价。
“丧文化”背后的洞察是什么? 从这些代表物中,我们能感到某种 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 、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但为 什么这种情绪演变出的“丧文化”会成 为全民狂欢?
丧文化背后隐藏的是年轻人对自己的自嘲 如今,互联网工具成为情绪的宣泄口。有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释 放自己的里人格(在这里,人格指内心想法),他们把负面情绪、犬 儒的理想释放在网上,而在日常生活的这个“我”,似乎跟互联网上 的那个“我”没有半点关系,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共用一具躯体的两个 不同灵魂。 此外,还有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内外统一的青年人—— 我就是 我,我是一个完整、独立,并勇于为自己发声的个体。这批内外统一 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 所以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与自己 和解。 “丧文化”背后的洞察是年轻人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形式,传递 出的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它既不是犬儒主义,也 不是塑造一个传统意义上没能力、没智商的“废物”,而是表达了如 今部分青年人对于现实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 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 。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
葛大爷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出 现在表情包里,“瘫”得如此有演技……
懒蛋蛋 来自日本的萌物懒蛋蛋,作为1分钟动画短剧的主 角,最早出现在日本TBS电视台的一档早间新闻节目中 ,戳中不少人的萌点。 这颗肥美的生鸡蛋,最大的爱好就是睡觉,并摆出 无力的表情…… 在这个“出门5分钟,出汗一整天”的炎炎夏日, 有多少人想像懒蛋蛋一样趴在那里,啥都不做呢?
丧文化是指一些90后的年青人,在现 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 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的话,他 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 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只 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相较于“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诸如此类的励志名 言,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 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 伤”……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似乎更能引起年轻群体的共鸣,而 这也标志着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 的崛起。那么问题来了,当“丧文化x营销”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什么是丧文化? 想要了解“丧文化”,还得从年轻人群聊时的“斗图大战”说 起。 秉承着“一言不合就斗图”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画风清奇的 表情包出现在“斗图大战”中,而这些表情包的整体画风,就是“ 丧文化”的体现——黑色幽默、悲观消极。如: 葛优瘫 今年夏天最火的表情包!这套表情包截取自电视剧《我爱我家 》,葛大爷在剧中出演一个好吃懒做、赖在别人家不肯走的小混子 ,由于瘫得太美(烂泥),被热心网友们做了各种版本的“葛优瘫 ”:
然而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 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 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 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从价值的角度来说, 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 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 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 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与美丽,更应 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爆发青年人所独有的语言 创新的“洪荒之力”,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当然,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在关心青年人用语和思想的同时,也 要关心青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真正为青年人排 忧解难,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热心人,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在 服务与奋斗中实现自我,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丧文化”遇上“营销”,是怎样的光景? 有热闹的地方就会有营销,丧文化与营销的结合, 可谓是各显神通。 基础运用:借势营销 既然“葛优瘫”可以引起那么大的共鸣,品牌自然 也可借势博得受众好感。 比如借“瘫”发布同款印花T恤:
便利店也曾用懒蛋蛋开启 集点换购活动,效果拔群
比如借“瘫”发布相关新闻,增大搜索量:
事实上,网络化的虚拟实为对现实性映射,丧文化的存在实为颓 废状态的虚拟化表达。更重要的是,当其以流行的方式存在之后, 就会像瘟疫一样到处感染。事实上,这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真实 状态,而且随着这种状态的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已参入其间。比 如以啃老为例,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的年轻人 靠“啃老”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数量的增 加和扩大还只是一个方面,更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于,这似乎已成 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并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从最初的“不好 意思”,到时下的“理所当然”,背后映射的是个人价值观的全 面转变。还比如“拼爹文化”和“裙带关系”等,都是催生“丧 文化”的重要因素,若是其已成为强大的土壤,要进行扭转就殊 其不易。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旦社会整个价值观发生了变异, 那么个人的价值观就难以避免会受到影响。泊来品也好,自产品 也罢,“丧文化”的出现与普及并非偶然的社会现象,其背后的 原因值得探惜,带来的危害也值得高度警惕。一旦年轻人失去了 奋斗的激情,人生尚未启步就处于颓废之态,“精气神”没有了, 整个国家就会失去蓬勃向上的生机。
佩佩蛙
看完萌物,我们来看点重口的表情——是的,就是这只悲伤的青蛙…
它从欧美社交圈一路悲伤到中国,啊……原来全世界 人民都怀揣着相同的感伤呢……为了避免大家受到悲伤蛙 的精神污染,来,我们不讲蛙了,换鱼了!
咸鱼 咸鱼可能比悲伤青蛙还要sad,因为……它的每 一张表情!都!在!哭! 为什么会哭?大概是因为一直翻不了身吧……
两篇评论,让我们来了解下“丧文化” 【评论均摘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1、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社交平台的兴起创造了许多新事物,也形成了层出不穷的新话 语体系和风格。在这个年轻人占主导的世界里,一种以自嘲、颓废、 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近期正在部分青年群体中流行。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 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 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 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 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 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 令人担忧。本是理想的代言人、奋斗的急先锋、道义的担当者的青 年人,怎么就成了形容枯槁、志向全无的“行尸走肉”了呢?如果 从源头上找起,这种看上去消极无助、绝望麻木的表情包和流行语,的危害性, 保持高度的警惕,并避免自己沦为“下一个”。 其次,对于“丧文化”存在的土壤因素,应当进 行系统性的分析,并对症下药提高措施的针对性。 比如从最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和重新塑造,以及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者的结合等。 再次,应当发挥社会整体参与并发挥资源合力的, 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对同样具有侵润作用 的“丧文化”,给予坚决的抵制和旗帜鲜明的反 对,以正能量去替代负能量,“丧文化”才不会 成为堕落与颓废者的丧钟,更不会成为系统性危 机。
2、 警惕“丧文化”负能量的巨大危害 “丧文化”并非哗众取宠的新词,其几欲可作颓废状态的 缩影,也不是当下才有的新现象,追根其迹不难发现,此 已存续很长一段时间。丧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但核心 是描绘了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未老先颓”的心态,在现 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 以自拔。某种意义讲,用行尸走肉来形容都并不为过。其 间原因,当然有基于阶层固化或者社会不公,让人颇感无 力,但也跟社会价值导向缺失,年轻人的价值观出现了偏 差,从而失去了最基础的“做人的精神”。有人说,对丧 文化的存在不需要过敏,因为网络的表情化存在,更多的 还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失为缓降压力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此外,喜力啤酒此前发起“改行程,送机票”的活动, 同样也体现了现代人想要换个环境“放空”自己的心情。 “丧文化”体现出的是当下年轻群体的面对未知未 来的阵痛与彷徨,这看似颓废堕落的背后,体现的其实 是对光明的向往,却又无可奈何的迷茫。毕竟,哪有人 真的完全接受自己是一个没法对世界产生一丁点价值的 废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