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 学案 教师用 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课题第五单元 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4.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挖空训练答案版文言文复习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 ITSM / ITIL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或取诸怀抱,或 因寄所托
• 虽 趣舍万殊
重 •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点 • 及其所之既倦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通假字
• 悟言一室之内
词性活用
• 不知老之将至
特殊句式
• 当其欣于所遇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词性活用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特殊句式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 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 弟苏辙,字子由。
苏轼曾三咏赤壁: 《 前赤壁赋 》 《 后赤壁赋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Copyright © Sino-i Technolog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Sino-i Technology Ltd.
ITSM / ITIL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
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言文挖空教师 必修五(答案版)

归去来兮辞生生所资(维持生活),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靡(没有)途。
会(恰逢)见(表被动)惮(害怕)去(距离)眷然(思念的样子)何.(什么)?质性(本性)稔.(庄稼成熟)寻(不久)胡(为什么)为(被)役,奚(为什么)谏(挽回),追(补救)(是,正确;非,错误)。
轻飏(飞扬、轻快)恨(遗憾)乃(于是)载.欣载.奔(一边,一边)三径(院子里的小路,隐士住处的代称。
)眄(随便看看)怡(使……愉快)涉(走)策(拄着)矫(抬)岫(有洞穴的山)景(日光)盘桓(徘徊)。
息(断绝)言(助词,无意义)亲戚(亲戚和朋友)乐(以……为乐)畴(田地)棹(用桨划)窈窕(深远曲折的样子)善.(羡慕)休(结束)。
寓(寄托)曷(为什么)委(顺从)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之(到……去)?帝乡(仙境)耘(除草)耔(培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逍遥游北冥(通“溟”,海)怒(奋发,鼓起翅膀)志(记载)击(拍打)以(凭借)六月息(风)者也。
其(是……还是……)其(代鹏鸟)视下也,亦若是..(像……一样)负(负载)焉(兼词,于此)则胶,斯.(则,就)在下矣,而后乃今....(然后才开始)培(凭)风;背负(负载)而莫之夭阏(没有什么阻碍它)南.(向南飞)。
决起(快速的样子)抢(触、碰)时则(或)不至,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适(往)果然(很饱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这蜩与学鸠又知道什么呢?)小知(通“智”,智慧)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而彭祖乃今以(凭借)久特(独)闻,众人匹(比)之,汤之问棘也是.已(这样)。
发(草木)修(长)者,绝(直上穿过)且(而且)适南冥也。
“彼且奚适也?(它将要到哪里去呢?)此大小之辩.(通“辨”,区别)也。
知(才智)效(胜任)比(合)一乡,合(使……满意)而(通“能”)征(取信)犹然..(笑的样子)举(全)劝(奋勉勉励,)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御(乘)泠然(轻快的样子)有(通“又”)致(招)福者,犹有所待(凭借)者也。
高三复习课内挖空——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高三复习课内挖空——游褒禅山记教师版课内文言文复习学案(老师版)复习提示:1、朗读文章,唤起记忆。
2、根据学过的课文,回顾文言文知识点,为下一阶段进一步的系统复习作准备。
3、为文中加点的词释义,翻译划线的句子。
4、跟随老师,梳理归纳相关文言文知识点,理解记忆,努力背下一些典型例句。
游褒禅山记北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释义:筑舍定居。
)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释义:那)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释义:是)华山之阳名.(释义:命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释义:代碑,它的)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释义:在一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释义: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释义: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释义:举着火把)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释义:将)尽。
”遂与之俱出。
盖.(释义:大概)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释义:然而)视其.(释义:代洞,它的)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释义:到达的人)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释义:照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释义:责怪)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释义:自己)随之,而不得极.(释义: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释义: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翻译:古人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所收获,以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并且周密的缘故)夫夷.(释义:平坦)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答案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理解性
默写+答案
人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深入到了极致,凡事只要有追求就一定能够达成的句子是:“XXX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2、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的句子是:“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3、XXX在《游褒禅山记》中用“何可胜道也哉!”表明古书之珍贵和学者应该深思慎取的意义。
奇伟、瑰怪、非常的景象常常出现在遥远而艰险的地方,只有有志者才能到达。
即使有志,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到达。
有志有力,但不要懈怠,即使到达了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地方,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也无法到达。
但是,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后悔,谁还会讥笑他呢?这就是我得到的教训!
在《游褒禅山记》中,XXX表达了深思熟虑、广泛探究的思想。
他认为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同时,他也强调了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有志者
才能到达奇特的景象。
然而,成功做好一件事,光有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力量才能实现。
最后,他感叹古书不存,后世传承出错,这也是学者需要深思慎取的原因。
成功做好一件事,仅仅有志向和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才能实现。
正如古人所说:“有志向和努力,不
放松自己,但如果没有物质条件来支持,即使再努力也无法实现目标。
”
相反,如果只有物质条件而缺乏志向和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
这会被别人嘲笑,自己也会后悔。
如古人所说:“虽然
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和努力,即使成功,也会被人嘲笑,在自己心中也会有遗憾。
”。
《游褒禅山记》挖空训练(学生版).docx

游褒禅山记一、阅读课文,在括号里解释有下划线的词语。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孔训练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志7.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至,少长咸(事也。
群贤毕()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亦足坐其次(),一觞一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以畅叙幽情(),所以()游目骋怀(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可乐也。
之娱,信()一世,或()取诸(),俯仰()夫人之相与()言一室之内;或因(怀抱,悟()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得于己,快然自)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趣(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矣。
向()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况修短随化()矣。
”),终期(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文嗟悼,不能喻()。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一(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波不兴()。
举酒属(),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虚御风,而不知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光。
渺渺())。
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幽壑之潜蛟,泣(舞()孤舟之嫠妇。
游褒禅山记挖空

《游褒禅山记》练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 舍( 而卒()葬之,以故( )其后名( 之庐冢也。
距其院 东( )五里,所谓华阳洞者,()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独其为文( )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 华(注音:()音谬(注音:/ 意义:)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 )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注音:/意思:)之,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 )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谬其传而莫能名( )者, 何可胜(注音:/意思: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 ) 取之也。
其下平旷( ),有泉侧( )出,而( )记游() 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 0窈然(),入之() 甚寒,问其()深( ),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 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 )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且() 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 尚 ()不能 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以( )其( )在华山之阳 ),其文()漫灭(), )如华实之华(注音: )者,盖也。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于()其址(),)之曰褒禅。
高考文言文挖空教师版(含答案)

高考全国一卷文言文挖空训练(含答案)贾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名谊(名是供长辈呼唤;字,又称“表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洛阳人也(句式:判断句)年十八以(因为。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能诵诗属(zhǔ,连缀。
见《张衡传》“衡少善属文”)书闻(闻名,出名。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于郡中(句式:状语后置句)吴廷尉为河南守(即太守,是郡守的尊称,古代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长官。
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闻(听说。
见《荆轲刺秦王》“乃今得闻教”)其秀才(指才能优异。
见《陈情表》中“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召(招呼。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悉召群臣议”)置(安放。
见《逍遥游》“置杯焉则胶”)门下(在某人的门庭之下)甚幸爱(欣赏)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是汉文帝的谥号。
谥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后妃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指为官的政绩)为天下第一,故(从前。
见《项脊轩志》“轩东故尝位厨”)与李斯同邑(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而常(通“尝”,曾经)学事(为……做事)焉(代词,代李斯),乃征(征召,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见《张衡传》“征拜尚书”)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很。
见《过小孤山大孤山》“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博士(是学官名,秦汉时是指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是时(这个时候。
见《荆轲刺秦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都。
见《赤壁赋》“肴核既尽”)为之对(应答),人人各如(好像。
见《赤壁赋》“如怨如慕”)其意所欲出。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本

高中语文必修 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说明:本练习考察的是第二单元的文言字词。
请解说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而后联合教材的说明和讲堂笔录,用红笔进行校正,不懂之处做出标记。
8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晚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全,都)至,少长咸(全,都)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认为流觞曲水(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喧闹),一觞一咏(喝一点酒,作一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远情怀)【助记:幽深】。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广阔),俯察品类之盛(众多),所以(以此,用来)游目骋怀(放眼阅读,开畅胸襟),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助记联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夫人之相与(交往),俯仰(低头俯首之间)一世,或(有的人)取诸(兼词,之于)怀抱,悟(通“晤”,当面)言一室以内;或因(跟着,就着)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趣(通“趋”,趋势、取向)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一时,短时间)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往,到,此为神往追求)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系着、附着)之矣。
向(过去、从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由于)之兴怀;况修【长】短随化(造化,指自然),终期(至、及)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大,大事。
死生是件大事情)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缘故),若(像)合一契,何尝不临(面对,阅读)文嗟悼,不可以喻(精通理解)【助记:不行理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原来知道把存亡视为同样是荒谬的,将长寿的彭祖与短寿的人视为同样是虚妄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即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由)兴怀,其致(情味)一(同样、同样)也。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2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兰亭集序XXX九年,时值暮春之初,我和一群贤士们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一起举行修禊之事。
这里有高耸的山峰,茂密的竹林,清澈的溪流在左右流淌。
我们以此为背景,品尝美酒,吟咏诗歌,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盛况,但是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
这一天,天空晴朗,气候宜人,俯瞰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真是令人愉悦。
人生中的相处之缘,或许是因为志趣相投,或许是因为寄托所托,放浪形骸。
尽管我们的趣味和居住环境万殊,安享当下,暂时忘却了衰老的来临;但是当我们所在之地已经变得熟悉,感情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我们感慨万千。
曾经欣赏的事物,已经成为XXX,但是我们仍然难以忘怀。
更何况,我们的修行和寿命都是有限的。
古人说:“死和生同样伟大。
”这不是令人痛心吗?每当我读到古人们所写的感人文字,仿佛与他们有着共鸣,不禁感慨万千,无法用言语表达。
虽然我们知道XXX都是虚幻的,XXX和XXX都是虚构的人物。
但是后人看待现在,就像现在的我们看待古人所写的文字一样。
这真是令人悲哀。
因此,我将时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
后来的读者也会对这些文字有所感悟。
赤壁赋XXX,七月既望,我和客人一起在赤壁下泛舟游览。
XXX来,水波平静。
我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诵读明月之诗,歌唱优美的歌曲。
不久,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之间徘徊。
白露笼罩江面,水光接天。
就算是一根芦苇,也能在广阔无垠的江面上漂浮,仿佛在风中驾驭着虚空。
飘渺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世外桃源,变成了仙人。
于是我们畅饮美酒,扣舷而歌。
歌曲唱道:“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人中有一个人吹奏洞箫,与我们的歌声相和。
他的声音哀怨悲伤,就像是在倾诉哀怨和思念,余音袅袅,仿佛缕缕绵延不绝。
我们跳起舞来,就像是在幽深的峡谷中跳舞,歌唱着孤舟的嫠妇。
XXX坐在那里,面带愁容,严肃地问客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XXX’,这不是XXX的诗吗?向西看XXX,向东看武昌。
人教版高中语文背诵篇目全文挖空型默写(含选修)

必修1-21.、〈〈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又前而为歌曰:\,,士皆瞋目,。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我即谋。
, 。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垢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
,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
,。
信誓旦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
4、《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
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
, C 狗吠深巷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C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少长咸集。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挖空训练 课件

• ③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曾经
• ④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2、遗
•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
•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 ③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遗留,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 ④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赠送
• ⑤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迹,旧址
• 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抛弃,脱离
• ④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连坐,定罪
• ⑤坐北朝南
坐落
• 6、盖
•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句首语气词,表假设
• ②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器物上的盖子
• ③覆盖周密无际
遮盖
• 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大概
• ⑤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 7.自
•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屡次,多次)得,托(寄托)遗响
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将自(
)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相与(
)枕藉乎舟中,不
知东方之既(
)白。
•
客喜而(表修饰)笑,洗盏更(重新)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相与(互相)枕藉乎舟中,不知
东方之既(已经)白(天亮)。
• 1、曾:
• 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游褒禅山记是XXX的一篇游记。
XXX又称华山,唐朝的XXX褒在山麓建造了住所并被葬在那里,因此这座山被命名为褒禅山。
现在的XXX就是褒的住所,距离它东边五里的地方有一个洞,叫做华阳洞,因为它是在山的阳面(南面)。
再往前走一百多步,有一个碑坑,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花山”这个字还能辨认出来。
下面是平坦开阔的地方,有一个泉眼,经常有游客前来游玩,这就是前洞。
再往山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叫做后洞。
进入后洞非常寒冷,而且非常深,一般的游客都无法到达最深处。
XXX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越往深处走,越难前进,但是看到的景象也越来越奇妙。
有人因为疲劳想要出去,但是我们还是继续前行,直到最后我们的力气和火把都快用尽了,我们才出来。
出来以后,有人责备那个想要出去的人,但是我也后悔跟随他们,没有尽情享受游览的快乐。
我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深入思考,因为他们的探索思考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夫平坦的地方靠近,因此游客众多;险阻僻远的地方远离人烟,因此到达的人很少。
而世界上奇异、美妙、非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出现在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去到那里。
因此,如果没有决心和毅力,就无法到达那里。
即使有决心,但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到达。
有决心和力量,但又不放弃,即使到达了幽深昏暗的地方,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助,也无法到达。
然而,即使有足够的力量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却是有遗憾的。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是我得出的结论!我看到碑文,又感叹古书为何不存,后世却把它们的传承弄错了,无法识别它们的本名,这是何等的遗憾啊!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能不深思熟虑地选择它们的原因。
四个人分别是:XXX、XXX回深父、我弟弟XXX、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挖空训练课件

享有 女子出嫁 到……去 适合,满足 刚才,刚刚,副词
游褒禅山记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
),而卒( )葬之;以(
)故其后名(
)之
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 )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
• ①往往有得
得到,获得,此处活用为名词
• ②未得与项羽相见 能够
• ③吾得兄事之
应该
•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通“德”,感恩
• ⑤此言得之
对、合适
• 4.且 • ①不出,火且尽 • ②且贰于楚也 •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④臣死且不避 • ⑤且暂还家去 • ⑥磐石方且厚 • ⑦且夫天地之间
副词,将要 连词,表递进 况且 连词,尚且 副词,暂且 连词,表并列 况且
)幽暗昏惑而
无物以相(
)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此余之所得也!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 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夫夷(平坦)以(而且 ,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险阻僻远 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中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到达)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 乱的地方)而无物以相(辅助、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 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 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此余
师说挖空学案

《师说》一、挖空练习古之学者..()传道受.()..()必有师。
师者,所以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 )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虚词“之”“其”的用法: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游褒禅山记挖空练习教师版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文学文化常识】【课文挖空练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死后)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与之俱出。
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加,更加)。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
既其出...(我们出洞以后。
其,助词,无实意),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文学文化常识】
【课文挖空练习】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于其址.(山麓),而卒.
(死后)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称,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
..(所说的)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因为)其乃(是、为)华山之阳.(南面)【助记:画图理解“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文.(残存文字)犹可识.(辨认),曰“花山”。
今言.(说、念)“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解释原因)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从旁边)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
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表修饰)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看到的景象)愈奇。
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将要)尽。
”遂与之俱出。
盖.(大概,发语词)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十分之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加,更加)。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照明)也。
既其出
...(我们出洞以后。
其,助词,无实意),
则或.(有人)咎.(责备)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快乐)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
得收获),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夫夷.(平坦)以.(并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
..(险阻僻远的地方),而人之所罕..(不同寻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停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迷
..(至,到)幽暗
..(幽深昏暗)昏惑
乱)而无物以(来)相.(帮助)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其,难道。
孰,谁)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对于)仆碑,又以.(以【之】,因此)悲.(感叹叹息)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弄错,使……错)其传而莫能名.(识其本名,说明白)者,何可胜道
....
也哉
................。
(这就是今天治..!(哪能说得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地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划横线的词语)
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于是余有叹焉
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
1.道
①有碑仆道(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
2.名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
3.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四、词类活用(划横线词语)
(一)名词作状语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
(二)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
(三)形容词作动词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
②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五)使动用法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
五、重点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译文: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得益
六、固定结构
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意为“难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