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著导读·第二讲·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的哲学包括三大内容:天,地,人。

也叫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天,就是道,是本体论。

啥叫本体,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绝对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人的意志也不可能作出改变。

这个最高的本体在易经叫作太极,在道家叫作无,在佛学叫空,在儒学叫天道,在人叫作仁。

概念不同,但本质一样,只是所使用的哲学体系不一样。

哲学体系牵涉到方法论,所以不一样。

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

这个道是本体论。

道体论。

主宰世界和万物的生灭。

地,在西方叫客观实在。

或者叫物质。

也叫客体。

在易经叫作器,在道家叫有,在佛家叫相,在儒学也叫器,因为儒学就来自于易经,周易。

客体的研究就形成了科学。

除了天和地之外,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包括神性和动物性。

因为是乾坤混合体。

所以人具有智慧,也能有知识。

智慧来自神性,来自天,来自本体,知识来自物质。

在哲学叫主体。

所以中国哲学有三大内容,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第二讲 中国传统哲学3

第二讲 中国传统哲学3

(二)生态哲学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 2、天人合一
天地与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天: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天道,天地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人: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人道,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天人合一”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 ) 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
• 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 • 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忘情寡欲、 绝巧弃利、忘情寡欲、 绝学无忧、现素抱朴、 绝学无忧、现素抱朴、 无为而治
2、庄子: (前360?——前280?) 、庄子: 前 ? 前 ? 之蒙(河南商丘) 名周,宋之蒙(河南商丘)人,尝 为蒙之漆园吏。 庄子》 为蒙之漆园吏。《庄子》共33篇,具有 篇 宏大之美。 宏大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两大特质 两大特质, 化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 性质。 的性质。
四、道家审美特质
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产 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 物与正统的儒家文化构成了补充和 对立面的关系 的关系, 对立面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地在 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 世界观、 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 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 不足以为道。 笑,不足以为道。

读书笔记70:中国哲学第二讲

读书笔记70:中国哲学第二讲

读书笔记70:中国哲学第二讲《老子》的一些背景1.老子的哲学,不是老子本人的哲学,而是《老子》这本书的哲学。

2.从《史记》中老子传记看,司马迁认为老子这个人存在,但是却不确定老子谁。

3.可以肯定的是老子比孔子年长约20岁,且两个人见过面。

但是《老子》这本书成书比《论语》出现的年代要晚(提出“学”相对的“绝学”)。

也晚于《墨子》(因为出现与“尚贤”相对的“不尚贤“”),也完于《庄子》4.《老子》这本书有两个版本传世本与马王堆简帛本《老子》。

马王堆出图的有甲乙两个版本。

老子《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因为我们把老子分为道篇和德篇两个部分。

传世本道篇在前,德篇在后,马王堆版本刚好相反。

5.《老子》一书有四个方面的突破。

1)从对话体变为论述题。

2)论述的体系化和结构化。

3)对哲学概念的突破,如“无”。

4)文风突破,还有押韵。

6.不思考的适应社会也是一种肯定,只有出现反思,才开始出现否定。

反思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的生活找到依据。

否定需要再次被否定才能到达更高层级的肯定。

7.没有语言就没有哲学,但是在终极问题时,语言有局限性。

语言是获得普遍性和公共性的重要手段。

因为感觉和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表达普遍的道理需要有普遍的概念。

《老子》结构与语言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 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变化都要经过的过程叫做“道”,有的对立叫做“无”,无对有的无穷否定,共同性叫做“一”,无所不包成为“大”,看不到,听不到叫做“玄”。

有欲和物欲是观的状态,观才是主体。

用无欲的态度去观物之生,用有欲的眼光去观器之成。

古人讲大制不割,我们也说教育的无欲,就是要符合使用事物要符合事物的天性,否则事物就不是你认为的那个事物。

如现在的“肉不香”,就是因为没有符合“猪肉”的生长规律。

有欲,试用,才知道好不好(有欲观器之成)。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文史哲J O URNAL OF L I TERATURE , H ISTOR Y AND P H I LOSOP H Y 2009 年第4 期(总第313 期) No14 ,2009 (S erial No. 313)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杜保瑞摘要:经由对传统西方哲学研究方法的反省,而发展出的概念范畴研究法,有将中国哲学研究藉由概念范畴作为哲学问题与哲学主张的两种进路。

这一个方法虽能深入知识细节,却有问题意识不明确以及体系性建构力不足的缺点。

因此应该提出有别于西方传统而适合中国哲学问题意识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研究进路,并且同时扮演解释架构的功能。

研究中国哲学,当以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为中国哲学这种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担负解释架构的功能,配合以概念范畴研究法能进入知识细节的优点,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对中国三教哲学作出准确理解、正确诠释。

然后返回思辨哲学的思路,以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问题意识为进路,再来研究中国哲学,以获得崭新的创造性成果。

关键词:中国哲学;概念;范畴;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一、前言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在各学派各系统的分门研究上,当然已有相当的成果,虽然尚不能说各学派及各专家体系皆已形成了专业学者群,但对各领域研究的地毯式覆盖,也已有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但是,关于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议题,却很难说有明确的成果,这个议题的重点在于: 作为当代哲学研究对象的中国传统思想,如何在经过西方哲学洗礼后的当代学术氛围中,以清晰的哲学问题意识与解释架构予以表达。

面对这个问题,除了要有对传统中国思想深刻且准确的理解之外,还需要对以哲学理论体系的方式来诠释及表达中国思想有正确的认识。

过去的一百年来,中国学者对于以哲学体系的方式讲述传统中国思想的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经历了不同的尝试,但能否系统化以及系统化的程度,各家有不同的方法。

这个系统应如何定位? 究竟是在西方哲学传统所使用的基本哲学问题上,还是另求他途? 抑或就将系统定位在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上?一种做法是以西方哲学基本问题或某一家西方哲学体系来谈论中国哲学的系统,这种做法缺点很多,本文将予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山东省阳谷县阎楼镇汤庄村李福银内容摘要理论是人思维对信息的统筹。

哲学是人对事物现象间,因素,属性间关联关系的认识。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处于有序的世界。

事物现象有序性是以物体为单位,形成个体性、多样性。

以物体为基础说,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是物体的物质反应特性。

从事物现象层次说,事物现象是以物质个体为基础形成,联系作用的调节控制表现出来。

这是中国哲学理论形成的基本点。

中国古代哲学哲学形成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黄帝,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再到宋代理学、道教的发展,形成了不同学派观点,我们看似不同思想,而本质上却是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议题。

梳理各种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共同的出发点是世界是有规则的,有序的,共同的主题是对世界规则性的调节控制。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最基本的要素概念是“气”,古代“气一元论”或者说“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和维持世界的基本元素,气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

在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哲学应用中,有阴阳五行论中的阴阳二气,五行之气等,医学中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等,社会学中的“正气”、“邪气”等。

这些气作用于物质个体而产生各种事物现象。

从气概念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反过来体会到,古人认为事物现象不会自由产生,自由发展变化,有一种因素在调节控制者事物现象。

真正理解中国古代哲学要与西方哲学对比。

现代科学理论是在西方科学、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秉承了西方哲学认识世界的基点,论述方法。

现代人从小开始学习自然科学理论,所以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方哲学。

所以我们必须对比西方哲学,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哲学。

第一,哲学研究的主体。

究竟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到目前为止,都是抽象回答,只是说的一些特点。

目前对这问题网上还争论不休,说明目前还没有圆满解释的。

哲学研究对象是世界一切事物现象。

是对事物现象间,事物现象的因素与事物现象的表现,事物现象的因素与表现属性间,因素与因素所表现的属性等关联关系的认识。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种非西方文化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范畴,其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常见。

以下是一些中国哲学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源,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道是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的普遍性原则,并且是一种无限变化的存在。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社会。

3. 道家:道家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反思和内省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心平衡和超越性的体验。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本关于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书。

易经中的象数和卦辞被用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宇宙法则的智慧。

5. 中庸:中庸是一本关于道德和政治的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平衡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庸之道,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哲学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领域,其中涵盖的概念和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范畴对于理解中国文
化和思想的深层次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

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與概念範疇The methodological study in Chinese philosophy through its basic philosophicalproblems and its conceptual categoriesDuh, Bau-RueiAssociate professorPhilosophy departmentTaiwan University杜保瑞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摘要:本文討論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指出經由對傳統西方哲學研究方法的反省,而發展出的概念範疇研究法,說明這一套方法有將中國哲學研究藉由概念範疇以作為哲學問題與哲學主張的兩種進路,本文亦檢討這一個方法的優缺點,指出它雖能深入知識細節,卻有問題意識不明確以及體系性建構力不足的缺點。

因此應該提出有別於西方傳統而適合中國哲學問題意識的哲學基本問題作為研究進路,並且同時扮演解釋架構的功能。

關鍵即在中國哲學是以學派傳承為哲學理論發展的特質,因此同一學派的各家理論必須有清楚的內在推演關係,而西方哲學以一家替過一家的獨立學派的姿態展現時,哲學基本問題主要只是作為問題意識的分類項目而不必形成解釋架構的功能。

另一關鍵在於中國哲學是以實踐活動追求理想為哲學理論建構的目標,因此必須針對實踐哲學的特質來分析這個解釋架構以及建立哲學基本問題之間的推演關係。

因此本文提出以孙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為中國哲學的實踐哲學的基本問題,並負擔解釋架構的功能,配合以概念範疇研究法的進入知識細節的優點,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將中國三教哲學準確理解、正確詮釋。

之後,仍然可以再度返回思辨哲學的思路中,以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問題意識為進路,再來研究中國哲學,以獲得嶄新的創造性成果。

關鍵詞:概念範疇、哲學基本問題、孙宙論、本體論、工夫論、境界論、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大綱:一、前言:二、概念範疇研究法的問題意識及其優缺點(一)作為問題的概念範疇研究1、問題意識不明確2、體系性建構力不足(二)作為主張的概念範疇研究三、哲學基本問題研究法的相關方法論問題(一)哲學基本問題的分類項目與解釋架構的角色功能之差異(二)以西方哲學基本問題作為中國哲學研究的限制與轉化1、形上學2、知識論3、倫理學(三)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的學派性格與實踐性格(四)中國哲學的實踐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解釋架構(五)以思辨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做中國哲學研究的意義1、以中國哲學的類似素材進行思辨哲學研究的傳統型態2、將中國哲學的實踐特質置入思辨哲學研究的創新型態四、概念範疇與基本哲學問題的視域交融(一)概念範疇在語句脈絡上的屬性要做出區分(二)概念範疇在指涉意義上的類型要做出區分(三)概念範疇在不同哲學學派間的使用差異要做出區分(四)概念範疇在不同哲學基本問題上的使用要做區分五、結論一、前言:當代中國哲學的研究,在各學派各系統的分門研究上,當然已有相當的成果,各哲學學派及專家體系的專業學者紛紛形成,雖然尚不能稱說各學派及各專家皆已形成了專業學者群,但對各領域研究的地毯式覆蓋,也已有了相當可觀的成果。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内容涵盖非常广泛。

按照范畴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观
宇宙观是哲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天
人合一的思想,将人、自然、宇宙视为一个整体。

在宇宙观范畴下,
中国哲学包括天、地、人和天地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人类论
人类论是研究人的本质、道德、价值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人类
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


国哲学中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都
是一个整体,对人的本质、价值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思考。

三、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范畴,包括了个人道德、社会道
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哲学中伦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概念和思想。

四、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范畴,中国哲学中政治学的内容也是
非常丰富的。

中国哲学中提出了一些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

五、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宗教哲学的内容包括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思想和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横跨宇宙观、人类论、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宏伟体系。

第二讲中国哲学入门

第二讲中国哲学入门

中指主心火,火为夏,夏主长,夏日最 长故中指最长。 无名指属肺金,金为秋,秋主收,春秋 日相等,故食指与无名指等长。 小指属肾水,水为冬,冬主藏,冬日最 短故小指最短。 大拇指属土,土为四季,土为大地,为 坤卦,坤为母,所以叫拇指。
(2)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现象论)
八卦缘起
以人体为例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 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脏强弱和性格的关系
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 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 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 木多无制,刚愎自用。 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 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
南怀瑾先生认为,
二为“变易”,即宇宙万物都在变化, 有生有死,有始有终,没有一成不变的 东西。 三为“交易”,即在变易中有交变,交 叉的,相互感应的变化,不是单独的、 孤立的变化,又叫“交变感应”。
南怀瑾先生认为,
四是“简易”,简易即显而易见,一切 复杂的变化都是由简单明了的原因开始 的。如天地的变化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 月光明开始。变易、交易、简易无论怎 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不易” 。以易为万物解义析象,通天地人之理 ,预凶吉祸福,是为易学。
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万不可 把阴阳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阴阳 是相互对立的处在统一体中,互为体用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没有无阴之阳 ,也没有无阳之阴。如,男人为阳,女 人为阴,男性体内有雌性荷尔蒙,女性 体内有雄性荷尔蒙,因此,男女结合可 以生男生女,而且,女儿总偏象父亲, 儿子总偏象母亲。如果男女都是纯阳纯 阴,人类就不会繁衍生息。再如树,向 南的方向一面为阳,它的相对的北方一 面则为阴。以此类推。
五行生克规律: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观念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

以下是中国哲学常见的一些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秩序的根本规律。

2. 儒: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3. 道德: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们对于善恶、正义、公正等价值观念的认知。

4.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5.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代表着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和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

6. 理:理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本质和真理。

7. 道家:道家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8. 易经:易经是中国哲学中的一本古老的文化经典,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以上是中国哲学中一些常见的范畴,这些范畴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 -。

第二讲 中国哲学

第二讲 中国哲学

(1)、“以身观身”为学方法。老子认为对 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的认识方式在于靠知识的积 累。
(2)、 “静观”、“玄览”的闻道方法。老 子认为对形而上的的“道”的认识在于靠内心 的直觉。
(3)、“为学日益,闻道日损”,“无为而
无不为”。 因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
形无象”,因而只有做到一无所知才能完全认
子思想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共五十三篇,是 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 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 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 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 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从道这一精神性的实体引出物质世界, 正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特征。
26
(2)“道”所包含的某些合理的思想
★ 试图从总体上说明宇宙的构成问题。 ★就其思维途径说,其出发点是唯物的,
承认了“道”的实有性。但其归宿点又陷入了 唯心主义。
★提出了“道法自然”、“象地之 先”,否定了神权的至高地位。
★ “道”中还包含有“天道”、“人道”
6
知命的内涵:
命就是命运。天命,即天的命令或 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 的力量。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 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地 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 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 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 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即承 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
20
☆ 论其他几家在名实关系上的错误
第一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名以乱名” 第二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实以乱名” 第三类谬误。他叫做“惑于用名以乱实” 于是荀子断言,出现这一切谬误,是由于 “今圣王没” 。若有圣王,他就会用政。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首创期间的儒学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倡导“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讲究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行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本来不过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行到政治,提出“德政”的看法。

他第一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德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假如:(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能够为善,都应杀身成仁。

(二)以人为本,实行德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能够,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当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悉心,知性,知天” ,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期间的儒学秦一致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疗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推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一样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假如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觉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中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觉,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祸以警示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独特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以致,因这人事的祸福,老是能从“天意”预示获取。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授命于天,天下授命于天子,一国则授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从于天,不可以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从于天子,不可以抗争违反。

二.关于中国哲学的具体内涵

二.关于中国哲学的具体内涵
中国哲学具有独特的一般特点,它偏重人伦道德,强调修身养性和心性内省,追求善的境界。在方法论上,中国哲学侧重非逻辑的直觉体悟和感性经验,体现出综合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思想儒家学说,以及先秦子学和宋明理学等理论高峰,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从萌芽阶段到成熟阶段,再到中西哲学冲突与交融,中国哲学不断演变与发展。儒、道、佛三家学说作为中国哲学的主体内容,各有其独特含义和发展阶段。如儒学孔子的仁义原则发展到宋明理学,道学从老庄哲学到魏晋玄学,佛学则从西汉末到宋明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在具体特征上,中国哲学以虚无为本体,形成独特的本体论和伦理观。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部分

第一章哲人智慧哲学是文化的核心,所有的文化载体,都在追寻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哲学,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

古代儿童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

孩子识字用《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流,但各有侧重互有长短。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是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教育理论等方面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道家思想则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方面往往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给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且长久的影响。

本篇主要论述儒家的政治智慧和道家的人生智慧。

第一节:儒家的政治智慧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主干。

儒家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享有独尊的地位,研究分析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基本内容,有助于了解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的影响,也有利于我们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一、儒家思想发展概述(一).儒家的产生儒是从事教育的人,《周礼》有:“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所以儒和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儒者是否按“六艺”从事教育活动,目前尚无其他佐证。

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本,“六经”大约是孔子对自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后选编的教本。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中没有《乐》,所以又称“五经”。

儒是先于孔子而存在的。

儒除从事于教育外,还从事于相礼的活动。

周人特别讲究礼,人们的一行一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

一般人有时弄不清楚礼的仪式和程序,于是有专门的人来掌礼,儒便是专门从事掌礼的人。

孔子在成名之后仍从事相礼的活动,墨子曾挖苦儒者:“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1由此可知儒者掌相礼之事。

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中国哲学名词解释★★三纲八目:三纲: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

阐明高明的德行,亲爱人民,才达到最高的至善的道德境界。

要求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来恢复本性,找回本来善良的内在本性。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修养的纲目序列,也是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处世所致力的崇高目标,以及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修身是中心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明明德的功夫,平天下是止于至善的显现。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思想:分歧、核心、思想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起,“子”被认为是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核心是以下的几个范畴:天人关系,(天道观本原和人道观人生哲学)古今关系、(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变迁关系,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知行关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求知的方法)名实关系.(名称和现实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关系)3、春秋时期:先秦儒家、先秦墨家、先秦道家、兵家,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孙子兵法。

4、战国时期:先秦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

先秦名家惠施、公孙龙。

先秦杂家、吕氏春秋、吕不韦。

先秦儒家孟子、荀子。

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主张“势术法”三者并用三者皆为帝王之具,不可偏废。

主张人性恶,趋利避害是法度赏罚并用的人性论的前提,倡导无为而治。

君子任由大臣自为,自己掌握赏罚大权。

★仁义:1. 孟子处理宗法等级制度下的根本的人伦关系.。

“仁”为安身立命之所,“义”是处事行为之规。

2. 特别是“仁”发源与人们自然的恻隐之心,突出一个情字,”义”奠基与人们内在的羞恶之心,突出一个理字。

(情理)3. 孟子将“仁义”相合使“仁义”成为人生之道,社会之义的同义词和代名词。

★中庸:平常、常道1. 是孔子思想中的方法论和重要的哲学观点。

2. 是一种适度、恰当的追求和谐思想的方法和行为方式,“中”:中正、中和、不偏不依,“庸”:平常、常道,是儒家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的最高标准。

中 国哲学知识点

中 国哲学知识点

中国哲学知识点中国哲学,这可真是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啊!从小学到高中,咱们的教材里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一些中国哲学的知识点。

咱先来说说孔子。

孔子那可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大名人!他提倡的“仁”,就像是温暖的阳光,普照在人们的心里。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可别强加给别人。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朋友主动给老人让座,那就是在践行这种“仁”的思想呀。

小朋友看着累得气喘吁吁的老人,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来,还甜甜地说:“爷爷,您坐!”老人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周围的人也都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这小小的举动,不正是孔子“仁”的理念在生活中的体现吗?再来说说老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就是说不要过度干预,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就好比我们种一盆花,如果天天过度浇水、施肥,反而可能会把花给“宠坏”,长不好。

只有按照花的生长规律来照顾它,才能让它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还有庄子,他的思想充满了浪漫和自由。

“逍遥游”就是他的典型主张,鼓励人们摆脱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看到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自由自在的样子,仿佛就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

到了高中教材里,我们会更深入地探讨中国哲学的一些流派和观点。

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平等地爱一切人,反对战争。

这让我想到了如今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因为战争而遭受苦难,如果大家都能秉持墨家的这种思想,那世界该有多美好啊!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观点。

它不是让我们做个和稀泥的老好人,而是要在处理事情时把握好一个恰当的度,不过分也不欠缺。

就像我们考试复习,太拼命了会把自己累垮,不努力又考不好,只有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中国哲学的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我们生活中的智慧指南。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时不时就能感受到中国哲学的魅力。

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
• 美国前总统里根: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 仅影响了中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 代相传,提高了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原则。
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地,而是思索宇宙、时空、 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它是最庄严、肃 穆的地方。即使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至此也 要走下玉辇,脱去龙袍,换上祭服,虔诚跪拜,敬畏上苍。

•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
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主张 “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 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与天地如一” 。 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 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 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
了。”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孟子思想
• 性善论:四心 • 仁政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舍身取义 • 知言养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 3、强调“礼”的重要性。“克己复
礼为仁”。“礼”是“仁”的外在 表现,是实现仁的途径,仁和礼共 同构建和谐的社会。
• 4、孔子论仁,体现由尊天命向重人
事的思想的转变。
孔子言论
•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仁这个字便是做人的根本,而爱父母,则是
其中最重要的事。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
• 在今天生态惨遭破坏的严峻事实面前,“天
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不啻是 一剂难得的济世良药!“天人合一”命题肯 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 的统一体;把尊重一切生命,爱护自然万物 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提倡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 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应当尊 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发展。这对于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有可鉴之必要。

中哲史第二章

中哲史第二章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可见,五行所指之物事实上是
原始部落生活中离不开,因而 为原始人所崇拜的东西。
5
黄帝打仗时调遣虎、神、豹,
实为图腾,精神的东西。 殷 《诗经 商颂 玄鸟》中记载“天 命玄鸟,降而生商。”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其中的“玄鸟”也是拜物教的写照。
6
《史记 殷本纪》记载,商契的母亲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区分出物质与精神不同。 这是进步,意义在于说明人类在一 步一步脱离本能。
21
参考阅读: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法(瑞士)作家列维.布留尔 的《原始(野性)思维》,书中 以非洲为主要对象,也涉及其它 岛屿及美洲。介绍的都是前哲学 阶段的事。
22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产生
梦等。尤其是做梦,不知何故?是 不是身上有某种东西出去了,死是 身上少了某种东西。 于是想象这东西是什么?--灵魂。
18
开始是与人鼻中的气及受伤者身上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流出的血相联系。有的民族将灵魂 等于气,有的等于血。 后来灵魂逐渐与物质脱离,变成纯 精神的东西。
19
从山顶洞人的发现中看到,死者身
14
后来,这块无才去补苍天的顽石,
在青埂峰下滚来滚去,偶遇降殊仙 草,于是引出了一段情意绵绵、泪 洒纷纷的感人故事。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15
注意,神话的内容是荒唐的,
但也包括积极的东西。那就是
“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9
中 国 哲 学 史 第 二 章
龙的名也很多,有鳞者谓蛟龙,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先秦:名 宋代:字 陈淳:《北溪字义》 清代: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基本涵义:事物分类,中西相同。 • 西方:语法---逻辑学 • 中国:字义---注释学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 • • • •
1。天 天之两义: (1)有人格的主宰之天 《论语· 子罕》: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墨子》: •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 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本义:庸者,用也。运用“中”的原则, 不泥于一端。 • 宋儒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中庸》第2章: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五行:《尚书· 洪范》 九畴之第一项。 初一曰五行。 水火木金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6。神
• 阴阳不测之谓神。 • 神无方而易无体。 •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7。反 • 反者道之动。《老子》
•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极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朱熹: • 尊德性,所以存心乎道体之大也;道问 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 修道凝德之大端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道德”连用自《易传》、《荀子》始, 汉代以后比较普遍。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③关系的范畴(依附性与存在性、因果 性与依存性、交互性); • ④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 性-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康德以近代自然科学(力学)为基础对 古典理论思维进行了哲学整理与总结。 • 数学--物理学---数学逻辑(语言学被排除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了)
• • • • •
4。心,良知。 侧隐之心,仁之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 辞让之心,礼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心即良知。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尽心上) 朱注: 良者,本然之善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
二。人生哲学基本范畴 1。道德、德 2。仁、仁义 3。中庸 4。心、良知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1。德、道德 (1)德 《说文解字》: 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自己---他人关系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德的古义: • 《诗经· 大雅· 丞民》: • 天生丞民,有物有则。 •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 基本意义:美好的品德、德行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范 • 畴体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亚 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将单个的词分 为10类即他所说的10个范畴:实体、数 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 状况、活动、遭受等。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几何学----语法学-----逻辑学三者合而为 一的产物; • 古典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克已复礼为仁。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义。 • 孟子“ 四端” • 仁:侧隐之心,由亲亲推广。 • 义:羞耻之心,由敬长推广。 •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义的基本涵义: • (1)禁令。 •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尽心下) •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系辞下》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着重研究了范 畴的运动和转化。 •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 •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严密的范畴体系。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3。中西范畴观之区别 • 汉语“范畴” 是取《洪范》中“洪范九 畴” 的意思。主要指分类。 • 范畴一词语出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 命题中的谓词。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道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3。气
• 《孟子· 公孙丑上》: •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 慊于心,馁也。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在I.康德哲学中,范畴是先验的主体规定, 即知性自身先天具有的纯概念。它是整 理感性材料的直观形式和悟性形式。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康德的范畴有12个,分成4类: • ①量的范畴(统一性、多样性、全体 性); • ②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 性);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指适合于具体情境的规范。 • 《礼运》:义者艺之分,仁之节 也。……仁者义之本也。 • 仁:普遍的; • 义:具体的。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3。中庸 正中,中正,大中,中道,中和, 时中, 《中庸》第6章: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 恶而扬善,执其而端,用其中于民。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四。基本知识论范畴 1。名 2。诚 3。心术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
• 凡万物异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 解蔽》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一。什么是范畴? 1。范畴定义 哲学范畴 《中国大百科全书· 哲学卷》: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 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张岱年: •
• 范畴是事物普遍的、基本类型的思想格 式。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范畴的西方本义 • 范畴一词语出希腊文,原指表达判断的 命题中的谓词。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清华大学思想研究所 • 程钢 • chengg@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一。什么是范畴? 二。人生哲学基本范畴 三。自然哲学基本范畴 四。知识论基本范畴 五。中国哲学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道与德的区别:
• 道:普遍的德行(人与自然共具的) • 德:特殊事物的品性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论语· 述而》: •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中庸》第27章: •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自然之天
• 《论语》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 • •
《庄子》 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庄子· 秋水》: • 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谓天。 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2。仁、仁义。 • (1)仁。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篇》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论语· 雍也篇》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篇》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4。性与理
• 性:天命之谓性。 • 告子:生之谓性。食色之谓性。 • 程颐:生之谓气,生之理谓性。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道与理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中国哲学基本范畴
• 5。阴阳五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