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
歧义句例子20句

歧义句例子20句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让人们难以真正理解,厘清其真正的意思,有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20个歧义句的例子:1.苹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玩。
2.它有足够的智慧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3.这种鞋可以用来穿和玩。
4.这条裤子可以穿在身上或者放在桌子上。
5.他说他会做,也会不做。
6.她来到房间,看到画框里放着一张照片。
7.这块衣服既可以穿,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8.他从书架上把书拿了下来,然后放回去。
9.她把箱子放在桌子旁,把书放进去。
10.他正在穿这件衣服,也在穿着其他衣服。
11.他出去玩了,又回来了。
12.把这只猫放在椅子上,也可以放在地上。
13.他不想吃这个,也不想吃那个。
14.把水倒在玻璃杯里,也可以倒在金属杯里。
15.你可以把它挂起来,也可以放在桌上。
16.我可以让他做这件事,也可以不让他做。
17.苹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比喻别的东西。
18.我可以把它放在桌上,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19.他有一双漂亮的鞋,可以穿也可以挂起来。
20.他在问我是不是去过那个地方,我当时就回答是否定的。
歧义句是构成语言及其用法的一部分,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特定的歧义句,它们是语言学家、语言教师和翻译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
鉴于此,理解歧义句的工作并不容易,因为它们有多种含义,其表面的意思可能会让人误解。
此外,由于歧义句的存在,人们在理解和翻译文字时也很容易出错,可能会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产生民意冲突。
这就是歧义句的特点,它们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且它们的多种含义也使人们难以理解。
因此,在使用歧义句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因为歧义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要特别注意歧义句,以免受其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歧义句,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如双关语、泛指词、逆反话、反复提示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研究,以及使用歧义句的文字材料来学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对于歧义句,在学习、研究和使用上,应该格外谨慎,除了深入研究它们的含义,更要注意歧义句可能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以免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歧义句

歧义句1解释说明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如: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2、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3、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
开刀的是他父亲。
鸡不吃了。
鸟不打了。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2歧义句:“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称“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本人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蒋王庙-1)下车,结果错了,该人说的是过蒋王庙后的一站(蒋王庙+1)下车。
更正是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对一些常见的歧义,进行一些约定,应该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约定,也许本身没有太多绝对的理由,但它可以诱导人们渐渐地统一认识,形成新的语义习惯,从而重理解上消除语义。
若干年后,大家就很自然地只接受一种理解,排斥另一种边缘的理解法。
上述关于“前后”的词语,有些是时间、空间双表的,容易产生歧义,针对他们就需要约定,如:“前头、前面、往前”。
有些词语则只表示时间,或空间,一般就没有歧义问题。
表时间的如:“之前”、“先前”、“前期”等。
表空间的如:“前方”、“前进”。
他们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约定。
约定可以是类似这样:1)“往前翻”: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即时间退后(-)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说“往后翻”都是指向后面的、未来的方向(+),又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的更精彩”等等。
歧义句

歧义句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
“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
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
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
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
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
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歧义句子

1、你为什么打他? (89全国卷) ①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不应该是你,应是他人) ②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理由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④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89全国卷) ①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②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 “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十一、重读的字不同易产生歧义
1、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 藏的图书。 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3、开刀的是他爸爸。 (开刀的:1、病人;2、医生) 六、有“的”字的短语引起歧义。
1、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 国卷Ⅳ) 例句“数百名死难者的亲属”中的修饰语“数百名” 既可以修饰“死难者”,也可以修饰“亲属”,并 且两种情况两种意思:修饰前者是说“死难者有数 百名”,修饰后者是说“亲属有数百名”。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 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 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 3、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走了一个多钟 头了。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 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 游戏。 C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 么不好。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 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军圆满完成军队体制编 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如期裁减员额20万。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1、多音产生歧义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
(赠送、运送)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离开、行走)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自行车主、师傅)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核销、报废)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
(看不到、瞧不起)他的故事讲不完。
(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他想不起来了。
(忘了、不起床)3、兼类词产生歧义我要热饭。
(形、动)这辆车没锁。
(动、名)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连、介)他爬过山没有?(助、动)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
(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学生家长都来齐了。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妈妈、王玲)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美兵)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
(两边、一边)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我、妈妈)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
(我、小明、我和小明)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
(火车里、火车外)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
(酒、喝酒)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
(进门就问、进门)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
(你、我)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李大伯、孩子们)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书包。
辨析歧义句

辨析“歧义”句的常见方法歧义句是指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句子。
自2004年起,歧义句的理解与辨析便成为高考的热点。
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辨析方法。
一、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音。
例如:⑴这里房间本来就多,空房间做什么用?【解析】一个句子中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句中“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多义。
例如:⑵她看不上这种级别的明星演唱会。
【解析】一个句子中如果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那么,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
例句中的“看不上”既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
三、分析句中有关词语是否存在兼类。
例如:⑶我的自行车没有锁。
【解析】句子中有些词语由于兼有两种词性,在使用时可能引起歧义。
例句中“锁”可以是名词,表示自行车没有安装锁,也可以是动词,表示自行车装了锁,但没有锁上。
四、分析句子重音是否可以落在多处。
例如:⑷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解析】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句中重音如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少;重音如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多。
五、分析句子是否能在不同位置停顿。
例如:⑸我看病一定能很快治好。
【解析】一句话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意思有时就会不同。
例句如果在“看”后停顿,则表示“我对病情的一种估计”;如果在“病”后停顿,则表示“我医术高明”。
六、分析修饰词语能否修饰不同成分。
例如:⑹刚才打电话来的是前几天才认识的刘伟的表哥。
【解析】句子中的某个词语如果能够同时修饰后面的成分,则有可能产生歧义。
例句中“前几天才认识的”既可作“刘伟”的修饰语,也可以作“刘伟的表哥”的修饰语。
七、分析句中代词指代成分是否明确。
例如:⑺我看见刘小明扶着王大伯过马路,他手里提着一个公文包。
【解析】在某一个句子中,如果代词指代的对象不明确,句子往往会产生歧义。
歧义句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分类: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2、多音字、多义词(多义短语)造成的歧义句3、结构切分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句4、停顿引起的歧义句5、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1)代词表意不明例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持手术刀为别人开刀),又可以是受事者(被人开刀),因而造成歧义。
消除办法:明确代词为施事或受事。
A 我父亲正在为病人开刀。
(施事)B 医生正在为我父亲开刀。
(受事)例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于引兵出战。
解析:“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3)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解析:“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2)修饰两可造成的歧义句例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
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A 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B 学校的两位教师都来了。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分析:“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例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解析:“一个”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例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例3: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

歧义句的八种类型歧义句是病句的一种类型,在高考中近几年常常单独设题,现将歧义句的几种类型加以总结,并辅以必要的练习,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以帮助。
歧义句的几种类型:1、切分不一导致的歧义句①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这份报告,我写\不好2、主语省略导致的歧义句①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第二句主语省略,可以指“他”,也可以指“他的女儿”。
)3、词性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当年在鲁迅艺术学院,只有我跟他学过油画。
(“跟”若是连词,就是我俩一起学过油画;“跟”若是介词,就是我向他学过油画。
)4、多义词导致的歧义句①我看不上他的演出。
(一种意思是有事看不了,另一种意思是我不认为他的演出好。
)5、多音字导致的歧义句①她真好说话。
(读三声,意为她性格好,愿意帮助别人;读四声,意为她喜欢讲话。
)6、数量词限定范围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三个报社的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三个”若修饰“报社”,意思是三个报社的不止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三个”若修饰“记者”,意思则是一个报社的三个记者来到了会议现场。
)7、代词指代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一班足球队给二班足球队上了很好的一课,恐怕他们终生都不会忘记这次比赛。
(“他们”既可以指一班足球队,又可以指二班足球队。
)8、语法结构不同导致的歧义句①我要煮鸡蛋。
(“煮”做谓语动词,表示动作,我要把生鸡蛋煮熟;“要”做谓语动词,表示要的是煮的鸡蛋,而不是炒的鸡蛋。
)巩固练习请消除以下句子的歧义:①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晚”后加“一点”)②状元都说自己贪玩是假话。
(状元都说自己贪玩,他们说的是假话。
)③他批评你做的不对。
(他批评你,他做的不对。
)④妈妈的同事看见我很高兴,就和我攀谈起来。
(“很”前加“她”)⑤村里人家的门都关着。
(村里别人家的门都关着,我无处借米。
)⑥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
(这个人连门卫老张都不认识,又怎么能认识我们呢?)⑦对于西方文化,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抵制,他同意这种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常见的歧义句式(1)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2)造成歧义的原因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 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 时,表示“看守”;读kàn 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空”读kōng 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 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三、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1)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 B.过了旅社; C.旅社对面)(2)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1)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2)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思维科学。
(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例如:他爬过山没有?(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过,助词)(3)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A.将要;B.需要)例如,如: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如: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五、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如: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①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如:对大家的批评。
(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如:对老师的看法如何?(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②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3)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产生歧义。
例如: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6)“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
(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六、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同学;B.王玲的同学)例如: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 岁)(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例题: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A. 2加4乘6等于多少?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
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
只有D句没有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①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②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二、跟踪训练下列句子都有歧义,试说出它们的不同理解。
⑴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⑵马路的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⑸他借我一本书。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⑼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遭到水灾。
⑽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⑾三个报社的记者来这里采访。
⑿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王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⒄本市市长、市委书记和其他市领导同志出席了揭幕仪式。
⒅他来了没几天,许多人还不认得。
⒆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⒇老李看到他很不高兴。
参考答案:⑴“走”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⑵“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望”。
⑷“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告”。
⑸“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给我”。
⑹“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长”可多作chá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可理解为“游击队做好准备袭击敌人”,也可理解为“敌人袭击游击队,游击队已作好准备”。
⑼可理解为“山西全省、河南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山西、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⑽可理解为“头长加一半的尾长”也可理解为“头长加尾长的和的一半”。
⑾“三个”可修饰“报社”,即“三个报社”;也可修饰“记者”,即“三个记者”。
⑿“有说有笑、十分高兴”可指“孩子们”,也可指“王大伯”。
⒀“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⒁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管教不当的批评”。
⒄在“其他”后停顿,表示本市的另外一些领导;在“其他市”后停顿,表示除本市外还有另外市的领导参加。
⒅“他”不认识其他人,“许多人”还不认得他。
⒆“在屋顶上”的是他,还是我?⒇可理解为老李不高兴,也可理解为他不高兴。
文。